首页 优秀范文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5 04:39: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第1篇

其实,倪人仰一直都知道,父辈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至于他本人,从高中时代起,每次体检,血压的数值都偏高。然而拥有80kg体重、182cm身高的他,很少把心脏病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我一路都很清醒,还自己去检查,完全没料到自己快要死掉”

变化发生在2007年12月中旬的一天,倪人仰在家里坐着,突然感到胸闷。“那种不适很难形容,不能说很痛,也不是持续性的。”他说,“我一直还以为是内伤。”这种情形每天发生两三次,每次几分钟,持续了将近一个星期,最终他决定去医院检查。

一开始,他挂的普通门诊,没想到医生听了一下他的胸部后,觉得不太对劲,在进行X光和心电图检查后,告诉他必须马上送急诊。一到急诊,倪人仰就被送进抢救室。仪器显示出他心肌供血不足,急诊室主任立即给他舌下含服了硝酸甘油,并找来心脏科主治医师会诊,结果证实他患了心肌梗死。

医生诊断倪人仰的心脏有4处血管变得狭窄。三条动脉中,有一条90%阻塞,另一条只剩20%的血液流量。因为担心心肌坏死,从而导致生命危险,医生当即决定施行手术,抢在第一时间把血管撑开,以帮助血液恢复流通。

倪人仰的妻子和亲人紧急赶赴医院。躺在病床上的他持续胸闷的同时,感到惊恐万分。“从挂号、看病到送急诊,我一路都很清醒,还自己去检查,完全没料到自己快要死掉。这感觉很奇怪,好像很不真实。”从看门诊到被送进手术室,整个过程只花了不到3小时。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动脉硬化的症状

心脏病的形成一般费时颇长(除先天性外),大多需二三十年的时间。虽然原因不明,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少运动、饮食不合理、吸烟和精神紧张,以及一定的遗传因素,甚至较低的社会经济条件,都有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病理解剖研究证实,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主动脉里就可以发现脂肪斑块。健康的血管内壁是光滑的,这类脂肪斑块如同是一种黄玉米饼子贴在墙壁上。而脂肪斑块形成的条件是,只要吃得过于油腻、肉和蛋类进食过多、蔬菜水果吃得过少,都会导致身体肥胖,小孩也可能会出现。一旦脂肪斑块增大,血管腔就会愈来愈窄。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这些脂肪斑块层内膜出现破损,就会形成血栓,使得原本已狭窄的管腔更易阻塞。

事实上,近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动脉硬化的症状。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不但在成人中的发病率继续增加,而且开始向儿童及青少年蔓延。随着肥胖的流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心血管疾病的隐忧。根据医生诊断,心脏病的三大主因是:肥胖、抽烟和家族病史。美国心脏学会已把“肥胖”列入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过去,年龄、抽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被认为是心脏病的主因,现在加上了“肥胖”。

年轻高血压患者在认知、接受治疗或控制上都最差

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苏大成表示,高脂血症(即血中的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是50岁以下病人心肌梗死的主因。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血脂过高通常没有自觉症状。许多有高胆固醇家族史的年轻人,在毫不知情或根本不在意的情况下,任由危险因子肆虐,例如抽烟或饮食不当、作息时间安排不好,因此很容易在年轻时悄然出现动脉硬化或心肌梗死。

在心肌梗死风险排行上,胆固醇高(与年龄和肥胖有关)是第一高危因素,吸烟则排在第二位。在35岁~45岁的男性中,吸烟对心肌梗死的影响则是第一位的。单独一种因素已经可以让心肌梗死高发了,而在高胆固醇和高吸烟量的协同作用下,心肌梗死更加不可避免。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会长胡大一教授列举出了吸烟多少与心肌梗死风险之间的临床比例:每天吸烟2~5支,突发心肌梗死的比例比不吸烟者高40%;如果每天吸两包烟,比例则要高出8倍之多。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胆固醇很高,但仍旧坚持吸烟。根据医学研究,降低1%的胆固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可以降低2%;降低高血压则可有效减少3倍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

改变:从运动到饮食方式,所幸任何改变都不会太晚

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固然可怕,但只要积极重视自身风险因素,科学地进行预防工作,10个心肌梗死,有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是可被预防的。”他总结出心血管疾病的9个可预测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特别是胆固醇的问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形肥胖,缺少运动,饮食缺乏蔬菜和水果,紧张,大量饮酒。针对这些因素,提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策略:改变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烟、管住嘴、迈开腿和好心态。

医生还建议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少吃高糖、高脂肪等垃圾食物;父母若发现孩子不愿动,也应改变胖就是可爱的观念,鼓励孩子多运动。据国外研究发现,每周至少进行一小时温和的运动,如慢跑,可以减少42%罹患心脏疾病的危险;每天快走30分钟,则可减少18%心脏疾病的罹患率以及11%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

第一次手术的一个月后,倪人仰再度返回医院进行第二次心脏导管手术。经过这一遭,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健康,改变饮食习惯,尽可能多运动,而且不再抽烟。倪人仰知道,心血管疾病复发的几率很高。他见过很多病人出院后抽烟、不忌口,不出几年又回到医院。

“我以前体检时就发现胆固醇过高,那时想过要好好注意,却从未能有效执行。我太太为没有尽到监督责任而很自责。”倪人仰说,过去他饮食随便,多吃外食,吃的是高盐、高糖,现在则改吃家里做的菜或带饭,爱吃的蛋、带壳海鲜也严格控制。他感叹道:“人还是应该好好掌握自己的健康。”

第2篇

【关键词】冠心病;曲美他嗪;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逐渐引起内科医生的重视。心脏病的器质性病变的终末阶段常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心脏功能受损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心室收缩力下降,导致射血功能受损,心脏排血量下降,机体器官组织血供不足,致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四肢无力,活动受限[1]。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以常规的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强心苷、血管扩张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曲美他嗪是一种新型的口服代谢型药物,可选择性刺激葡萄糖氧化,抑制脂肪酸氧化,提高ATP生成速率,具有改善心肌功能和抗心肌缺血功能。作者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进行对照研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经病史体检、心电图、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超声心电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40%,心功能Ⅰ-Ⅳ级),排除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将所有选取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9.2±11.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13例。Ⅳ级3例;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58.6±9.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14例,Ⅳ级3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强心苷(地高辛)、扩张血管药物等。

1.2.2观察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口服3次曲美他嗪,20mg/次。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LVEF(左室射血分数)、IVES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评分。

1.3评分标准疗效评定:显效:心功能显著改善2级及以上,或心功能评分达到Ⅰ级,症状基本消失,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但未达到Ⅰ级,体征、症状有所减轻,各项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组所有研究数据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数据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后情况分析见表1。

如表2所示,两组的LVEF、LVEDVI、LVSVI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LVEDVI、LVSVI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显著升高,经比较两组LVEF、LVEDVI、LVSVI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约为1.3%-5.6%,随着老年化发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具有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规治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冠脉供血为主,常以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扩张血管药物等。随着医学对心肌代谢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失调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开拓了干预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思路。

研究表明曲美他嗪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2],既不减少氧耗量也不增加氧的供给,可选择性刺激葡萄糖氧化,抑制脂肪酸氧化,提高ATP生成速率,具有改善心肌功能和抗心肌缺血功能[3]。本研究结果,观察组LVEDVI、LVSVI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升高,经比较两组LVEF、LVEDVI、LVSVI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曲美他嗪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颜素岚,郭莹,欧柏青,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0(2).

第3篇

【关键词】胆管结石;肝叶切除;围手术期;护理;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81-02

肝叶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彻底有效的方法[1],老年人患肝内胆管结石颇为常见,且同时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高,护理难度大。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手术期的细心观察和特殊的专科护理是患者顺利渡过手术关的有力保障,是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2]。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科为42例60岁以上老年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肝叶切除手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8岁,其中70岁以上11例,占26.2%。全组发生急性胆管炎者5例(12.0%),肝硬化2例(4.7%),合并心血管疾病16例 (38.1%),糖尿病11例(26.2%),呼吸系统疾病8例(19.2%)。

2 手术方式与治疗结果

全组病例在全麻下行肝叶切除,其中左肝叶切除31例(73.8%),右肝部分切除11例(26.2),胆囊切除39例。术中常规胆总管探查,放置T管外引流38例,胆管空肠吻合内引流8例。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3例,出血2例。治愈40例(95.2%),1例(2.4%)因肝断面出血第二次探查手术后止血效果差而放弃治疗出院,另1例(2.4%)于手术后第2天发生脑干梗塞死亡。

3 护理与讨论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全身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减退,普遍存在对治疗信心不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担心手术能否成功,身体状况是否能耐受手术,手术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表现为紧张、焦虑、失眠等,心理学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可造成生理、精神、免疫三大系统的紊乱[3],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我们深入病房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安慰和开导,在生活上提供适当的帮助,使他们体会到家人及医护人员的关爱,消除顾虑,配合手术。

3.1.2 术前评估及合并病症的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准确评估心脏、肝脏、肺、肾、脑等各脏器功能,预测手术后护理重点,准备好所需要的抢救物品。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病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遵医嘱给予抗炎、输液、吸氧、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本组16例病人合并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请心内科医生会诊指导治疗,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手术加重或诱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吸烟,保暖防止受凉,咳嗽痰多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糖尿病患者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告诉患者及家属高血糖状态可以使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伤口感染不易控制,指导患者低糖饮食,遵医嘱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有条件者使用胰岛素泵使患者尽快控制空腹血糖在8-12mmol/L之间。肝功能不全者给予护肝利胆药物如葡萄糖、支链氨基酸等以增加肝糖原储备,同时静脉或肌注维生素K,适量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减轻肝脏负担,改善肝脏功能,保证手术安全。

3.1.3 营养支持护理 病人入院后详细指导病人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少食多餐,观察病人进食情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

3.2 术后护理

3.2.1 常规护理 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至麻醉完全清醒后,抬高床头20-30°,卧床3d,卧床期间床上抬臀、翻身活动,3d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步下床活动。禁食至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给予低脂流质饮食,然后逐渐过渡到低脂半流、低脂软食。低流量氧气吸入48-96h。

3.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维持循环及呼吸系统的稳定是患者手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本组病例手术后予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每1-2h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记录24h尿量。腹部手术后早期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环节,若液体治疗不当将会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率[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医生给予合理的液体治疗,通过匀速适当的输液,使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维持在心率30ml/h、中心静脉压5-12cmH2O,既避免因输液过快诱发心律失常、心衰,又防止因液体不足引起肾衰等各种并发症的增加。本组2例患者术后15小时输液完毕后出现汗多、脉速,心率增快达130bpm以上,中心静脉压3-5 cmH2O,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快速输入复方氯化纳500ml、羟乙基淀粉500ml后各项指标渐趋正常。呼吸功能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血氧饱和度、神志状态,判断患者是否缺氧,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2.3 引流管的护理[2] ①胃管的护理:持续胃肠减压48-72h,排气后拔除。留置胃管期间口腔护理2次/d。②导尿管的护理:留置尿管2-3d,给予会清洁2次/d。拔管前间断夹管训练膀胱功能,拔管后观察排尿情况。③腹腔引流及肝断面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以判断有无出血、胆漏。④T管护理[2]: 妥善固定,勿牵拉、扭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胆汁量、颜色,每天更换引流袋防止感染。并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防止T管脱出。2wk后开始试夹管,观察3-5d若病人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带管出院,3月后行胆道造影或纤维胆道镜检查,无残余结石即予拔管。

3.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⑴胆道出血:胆道出血是肝叶切除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肝脏表面血供丰富,术前肝功能损害而致凝血功能低下者,肝断面的血管容易渗血,甚至出现大出血。因此手术后病人出现腹胀、烦躁,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或腹腔引流管内液体由暗红转为鲜红、T管内有红色液体流出,应考虑胆管出血,及时给予处理。本组出血2例,1例给予药物止血、输血治疗而好转,1例出血量大经保守治疗无效,第二次开腹手术止血后72h再发出血,放弃治疗出院。⑵胆漏:胆漏是胆道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若手术后病人出现发热、腹胀、腹痛,腹腔引流管引出黄绿色胆汁样液体,或伤口周围有黄绿色液体渗出,则提示发生了胆漏[5]。一旦发生,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本组1例漏出量大,并发伤口感染,给予中心负压持续吸引漏出液,同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好,于手术后第4周伤口愈合出院。⑶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咳嗽排痰的情况,若出现咳嗽痰多、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提示呼吸功能受损。麻醉未完全清醒者关闭镇痛泵,血压平稳者即取半卧位,每2-3h翻身拍背,根据情况予氧气雾化吸入化痰药物2-4次/d,指导并督促患者有效咳嗽排痰,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消炎治疗。

肝叶切除是一项创伤大、较复杂的手术,老年人由于机体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其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更大。所以手术前详细评估患者全身各脏器的功能, 加强并发病症的治疗,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管道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蔚文.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S].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549-550.

[2] 丁淑贞. 临床护理工作规范管理流程手册[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41,153,156.

[3] 于德欣,栾立荣.浅谈手术前病人焦虑心理护理[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1,7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