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外贸易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5 20:49: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外贸易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外贸易发展论文

第1篇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外贸发展的角度对此问题做进一步考察。 自1992年以来,无论国际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全球FDI总流量发生怎样的波动,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缩写为FDI)一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和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从1983年的9.2亿美元,迅速增长到1992年的110.1亿美元。2002年,实际利用的FDI达到527.43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位。同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突破6 000亿美元,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

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的FDI达到606.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 000亿美元,而2005年进出口总额则达到14 221.2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收的FDI及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同时,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都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外资额和外贸额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显得很有必要。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10多年来,我国所吸引的FDI一直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大幅度下降的2001、2002年,中国的FDI流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5%和12.6%。

2003年,在全球FDI总流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达到了新高,为535.05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400亿美元,继2002年后再次位居全球第一。2011年我国利用外资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2005年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 001家,同比增长0.7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略有下降,为603.25亿美元,同比下降0.5%。而2006年1—3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 909家,同比下降4.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46亿美元,同比增长6.40%。而2000年的第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的FDI只有71.4亿美元,截止到2003年该数据已经上升到130.86亿美元。

三、我国利用FDI的主要特征

(一)来源比较集中

自我国开始吸收 外资以来,100多个国家在中国投资,但FDI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2003年、2011年度位居对华投资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美国。 2005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6个超千亿美元的贸易伙伴。欧盟连续两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2 173亿美元,增长22.6%。美国上升为第二位,双边贸易达2 116亿美元,增长24.8%。日本长期以来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2011年降为第二位,2005年降为第三位,当年双边贸易额1 844.5亿美元,增长9.9%。其余依次是香港特区,韩国和东盟。特别是我国与韩国的贸易首次超千亿美元,其中,进口增长23.4%,我国对韩贸易逆差超过300亿美元。在与东盟贸易中,进口增长很快,其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这和我国引进的FDI的国家或地区分布是相一致的。

(二)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是因为制造业FDI的流入和东道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张红霞等,2005)。但由表3可知,2005年制造业FDI的流入虽然仍占有绝对优势,但比2011年已经有所减少。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FDI流入却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说明FDI流入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同时,通过比较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进出口的产品构成发现,外资企业资本品的进口平均高于国内的10%~15%。也就是说,外资企业的进口主要是资本品,而不是以原材料为主的中间品,能够形成未来的生产能力。

(三)FDI的地区分布

2003年以前绝大部分的FDI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表2所示: 2002年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累计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6.6%、9.5%、3.8%。这种分布于2003年有所改变,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比200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中部为61.4%,而东部则下降为30.5%。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推动,FDI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中西部地区许多省区如河南、甘肃、青海、宁夏的进出口总额在较低的基数上实现了较快增长,尤其是进口增长比较明显。而外贸大省如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出口却大幅下降。

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幅15.4%。突出表现在一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二是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三是FDI企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加。很明显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衡量外资对我国贸易增长作用最直接的方法即检验外资企业的贸易表现。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进出口增长 外资企业1993年出口金额为917.4亿美元,2011年为3 386.1亿美元,随之,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27.5%增加到2011年的57.1%。2005年全国出口总额达到7 620亿美元,其中外企出口额为4 44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8.3%。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在我国总的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进出口额的贡献已超过了50%。表3显示了1985—2005年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贸易业绩。如表3所示,按贸易总额计算,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23.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8 317亿美元。

其余数据来源于2005年 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体所得。 表3中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对全国企业进出口额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实证分析证明了FDI在我国商品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 1.FDI与初级产品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比的相关性 1980年,初级产品进出口额160.7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15%。其中,初级产品出口91.1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1980年初级产品进口69.5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5%。1989年之后,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29%,同时进口的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也有所降低,为20%。截止到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 578.1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02.4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13.67%,比2003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05.4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和1980年相比出口的初级产品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同年进口的初级产品为1 172.67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45.0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18%上升至21%。 选取1989—2011年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结果:FDI与TPCR(即初级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4(见表3)。表明我国吸收的FDI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这也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初级产品的进出口需求下降,特别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处于迅速减少的趋势。

2.FDI对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贡献率 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220.6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85%。其中,出口90.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进口130.5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5%。2011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已经增加到9 967.39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33%,较2003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 52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7.0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3%,较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进口4 439.62亿美元,同比23.42%,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9%,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 477亿美元,增长26%,占进口总值的19.4%,增势回落了1.5个百分点。其中,铁矿砂进口2.8亿吨,增长32.9%;原油进口1.3亿吨,增长3.3%;原木和锯材进口增长9.3%;大豆进口2 659万吨,增长31.4%。

1990年以来,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级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与其相反,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其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方向变动,而进口的情况却与此相反。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缓慢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缓慢下降。 用SPSS软件包对1989年以来FDI与TIFPR(即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可见,FDI和TIFPR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得出结论:FDI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合理规模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而证券投资在全球资本跨境流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发达国家主要以证券投资为利用外资的形式。确切地说,我国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衡量一个国家利用FDI的多少以及合理规模,不仅要看绝对数量,还要看相对规模。因为,仅仅从绝对规模评价,规模偏小的国家永远无法与大国相提并论。虽然我国吸引FDI从绝对金额来说非常可观,但如果用GDP矫正后,我国吸引的FDI相对于其经济规模而言,并非特别突出。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比较 客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和开放度。1985年FDI占我国GDP的比重仅为0.64%,1991达到1.08%,之后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到1994年达到最高为6.22%,1995年以来,该比值不断缩减,到2011年为3.67%,可见我国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的结论并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真实反映。图1反映了1985年以来,用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的我国对外依存度的趋势。 图1 历年FDI对我国GDP的贡献 五、结论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对外进出口增长以及进出口产品结构等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不断增大。

二是FDI增强了我国产品出口竞争能力,改善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 出口贸易结构由初级产品升级为工业制成品,产业结构有所升级,从而提升了我国的贸易结构,而贸易结构的变化又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的作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跟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出口贸易结构又以初级产品为主升级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时,必将极大地鼓励工业制成品部门的生产,促进其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FDI开展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要以利用FDI开展一般贸易方式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生产及贸易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不同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也避免了地区间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的恶性竞争。

饶光明,孙亚平.发展新经济,根除中国出口贸易“贫困化”增长[J].商业研究,2001(11).

王志乐.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李国荣.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高峰,高越.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刘可,王维,陈仪.中国外商投资与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2).

张红霞,等.制造业FDI流入与进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5(12).

黄强胤.试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J].科技创业月刊,2006(2).

张永春.外商直接投资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2).

黎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 [11]

黄志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7). [12]

张宗益,李见春,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2). [13]

朱玉杰,于懂.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14]

第2篇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拓展营销渠道,这是当前中药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选择,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渠道的作用能够对产品的销售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传统的药店、医院和诊所属于消费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够直接将中药产品销售切入到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手中,或者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对于中药来说是突破销售渠道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明智选择。

第3篇

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领域的两大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分别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并不多,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其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对浙江省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与相关性分析,从而估计和预测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相关综述;第二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按“升级内涵”、“动力机制”、“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顺序展开;第三章具体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主要观点和结论做精炼概括

本文的结论为:对外贸易可以通过进出口总额的变动以及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的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浙江省

 

ABSTRACT

This article does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the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comprehend the result of foreign trade effect the economic,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trade and understand the in-depth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owever,th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frequenc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yet perfe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iew and sum up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Zhejiang  Province,and do the research in specif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analysis,Thus estimates and forecas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sis background section, mean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views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second chapter :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ccording to "upgrade content", "power system",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he order of writing. The third chapters concrete summarize and analysis the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grasped in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whole. The forth chapter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the foreign trade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for Zhejiang province. Last chapter is concluding remarks, it summarized the main ideas and conclusion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import and export have a certain role in accelerat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gross and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of goods.

KEYWORDS:foreign trade、upgrading industry structure,  Zhejiang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论文选题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2

四、研究内容和结构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 3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3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4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6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6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 6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6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6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7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一)——信息化 7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二)——技术创新 8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9

一、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9

二、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与条件 10

第三章.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12

第一节 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12

一、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12

第二节 浙江产业结构演变 13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13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4

第三节 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5

第四节 对外贸易与浙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16

一、模型设置的依据 16

二、变量和数据 16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6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分析 21

第一节 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1

一、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三大产业发展 21

第二节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1

一、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1

二、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第三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一、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第五章 结束语 24

参考文献 25

致  谢 2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生产要素突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大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加速,各国的产业结构也进行着相应地调整。在这种调整中,对外贸易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和产业转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自80年代外贸体制的改革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大。但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上,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并且贸易结构中比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进行价格竞争。

就浙江省而言,经济发展更是快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对外贸易也迅速发 展。改革开放以来,但同时,产业结构轻型化特征明显,轻化工业占的比重依然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在对外贸易结构中,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的比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分别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对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途径及机制,分析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为有关部门促进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和推动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首先,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外贸易在提升产业结构方面的影响,使政府部门更加了解和重视对外贸易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

其次,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中国当前开放条件下提升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最后,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论将给中国尤其是为浙江地区的产业政策制订者提供大量的数据及研究成果,为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修正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的以实证为依据的应用性对策研究。研究以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说明。

通过对浙江的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的运用,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揭示出其内在的经济运行规律。同时本文还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各家的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结构

本文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我国改革开放及入世后为分析背景,综合运用对外贸易新增长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探讨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浙江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进而根据所得结论,以促进浙江的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以优化浙江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第二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按“升级内涵”、“动力机制”、“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顺序展开;第三章具体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得到把握;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主要观点和结论做精炼概括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1956)认为各国之间开展对外贸易可以是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从而可以使对外贸易的总产出提高,经济加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由于知识的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开展对外贸易可以获得相应的外部效应,即可以节约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避免许多重复劳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了产业雁形发展形态说,这是在有关产业转移研究上较早形成的理论。他以日本棉纺织工业发展过程的分析为基础,从工业落后国的角度论述了某一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出了所谓“雁行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对外开放的国家,某一产业.可以通过吸收国外资本和技术而获得发展,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口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第二阶段是国内生产阶段,随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先进技术与低工资结合的本国产业就会应运而生,并使规模不断扩大。低成本优势使国内产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进入第三阶段,即出口阶段。赤松要认为不同的国家在上业化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就会形成不同的发展层次,从国际分工角度看也表现为一种雁形模式。这一理论也可用来解释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落后国家对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资本品的引进,通过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并与自身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势必带动这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雁行发展形态论为产业结构的转变方式提供了新的解释。

洪银兴(2001)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国际贸易,就会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在既有的比较优势格局下,长此以往将导致其经济贫困化增强,最后落入比较优势陷阱,陷入恶性循环,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产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要走出比较优势陷阱的困境,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赵应宗(1996)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工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由人才来掌握,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办教育又需要一定的投资。这样,教育、科技、经济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构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

吴进红(2006)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王晴(2007)认为,我国目前的产业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并且这种优势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中国人口众多,还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工业部门转移,下岗和失业的职工需要再就业等,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把技术学习、组织能力等因素作为影响产业结构的内部深层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保持自己的 成本比较优势的同时,加速技术比较优势转变,进一步缩小国际差距。推动技术性产业的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技术进步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甚至创造新的产业,在某些领域集中经济和科技资源,开展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培育未来的产业领先优势。

在分析和决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制方面,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杨治(1985)借鉴西方产业结构及其组织理论,认为一定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结构变动,特别依赖于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王述英(1999)认为对产业结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收入需求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国际贸易。还有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创新能力、外商投资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综合以上理论可见,发展对外贸易不能仅依靠本国的比较优势,例如我国就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我国虽然进出口总额常年增加,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了科学技术的竞争,所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归根结底,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必然要落到技术进步上,利用对外贸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就要将目光落在高薪技术产业的进出口,以此来带动整个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对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钱纳里等人(1995)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进程与贸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通过对日本、以色列、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制造业等加工部门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很明显,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尤为突出。

余剑和谷克鉴(2005)利用HOV模型与计量模型,得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导致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贸易结构的变化能够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吴进红(2006)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回归模型,论证了江苏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强影响。

夏刊与王国顺(2000)通过开放条件下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湖南省的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证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些理论及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和深刻,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在总体上,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某一角度进行研究,始终未能全面地分析出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而且多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研究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将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及对外贸易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并运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对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实证,从而深刻认识对外贸易对提升产业结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构又是新的经济周期或发展阶段的起点。各国之所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保证市场供求平衡;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保持优势。

(二)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产率全面提高为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通过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促使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一是指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三是产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高,包括:产值结构高级化、资产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高级化、劳动力结构高级化。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般是,在总产出中制造业比重趋于上升,初级产业比重趋于下降:制造业产出中重型制造业比重趋于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趋于下降。资源则按配置效应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继而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其中生产率提高快的产业发展潜力就大,反之则发展减缓。因此,产业结构演变升级的轨迹应是沿着提高生产率方向不断推进的。就此而言,集约增长方式就是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地区内产业结构的演变,应兼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二者协调发展。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受市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也受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影响。

(一)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市政府对一定时期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预测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现实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策略的一种,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成长。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机制的缺陷或不足的补充。产业政策作用于产业结构,就其政策内容而言,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主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在产业结构层次,主要是协调产业结构,例如主导产业选择、战略产业培养等;在微观层次上,主要是调整产业组织,指导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等。

(二) 社会需求结构

需求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需求结构变化调节产业结构变动,它不仅影响各个产业的发展规模,也支配产业发展的先后顺序。某产品的需求量及其变动趋势,将决定该产品生存、地位和发展前景。

(三)自然资源状况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般国家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注意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本国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相关的产业。一国(地区) 的拥有自然资源的状况,甚至地理位置通常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基础或出发点。

(四)国际贸易

在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会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等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来自产业国际分工格局和竞争态势的制 约。其产业升级就应当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产业的国际化来有效地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改善国内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还通过贸易促进专业化和市场竞争,提升各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一)——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条件,产业结构升级应以信息化来推动。

从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与信息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结构的中心也开始想信息化靠拢,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与商务方式。信息化对各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类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信息密集型

在信息化时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诸多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主要地位,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结构的劳动力结构也向着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产业不仅成为主导产业,而且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与技术化,全面改善了工业产业,使其不断优化升级。

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制造业各个部门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分工体系。

(三) 信息通信技术使得产业结果的主体——企业,实现了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化。使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的员工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二)——技术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它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分工,而社会分工及其深化又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无论经济史角度看,还是从各国发展的状况看,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以科技创新出现的知识、信息越来越重要,知识、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

(三)科技创新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力的各要素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生产力的每一要素都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基础。

(四)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诸多影响中,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以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增长是较为重要的方面。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一.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一国还应从一定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从而推动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贸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一国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扩大一国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生产要素的积累,尤其是资本积累。对外贸易是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出口国的外汇储备,而出口国再通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本国不具有比较的优势的产品及服务,使由出口吸收而来的外汇储备转化为一国的实际生产力,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本的积累,并对国内产业的发展起到传导作用,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对于一国而言,出口商品的规模扩大,分三次产业的产品进出口总额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样国内各产业部门就实现了初步的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同样还要通过投资来实现最终的增值过程。同时通过进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可以推进一国的产业技术的进步,这样使得产业发展有了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之后在一国内部,由于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支撑,可以促使国内产业部门的产品技术和工艺流程得到发展和进步,使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的进步得以实现,最终实现国内原有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尤其是中间商品贸易比重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对外贸易诞生之日起,发达国家便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出口工业制成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而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或农产品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受阻。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产品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分化,部分国家(地区)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化,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上升为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往来,其他包括中间产品和资本产品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两国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化就直接导致二者之间产业结构的依存关系的不断更替变迁。若两国贸易商品主要以最终产品为主,则两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就是一种间接依存的关联关系,两国的相互影响作用不是十分显著;若以中间产品为主要贸易商品,则两国的产业结构联系就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的依存关系,即两国之间产业结构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国发生变动,对伙伴国的影响更加巨大。由目前的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国家之间商品结构更注重中间商品的贸易,所以国家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尤其是具有直接依存关系的贸易国之间,通过产业关联进而影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软 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力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通过调整对外贸易的结构,特别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国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及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技术的更新就显的尤为重要,进口了国外的技术可以使进口国节省更多的研发资金以及节约更多的研发时间,将这些资源利用到其他方面,促进一国经济更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对进口产品、技术的研究,实现模仿和创新,激发一些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推动该行业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实现区域技术进步。此外,进口贸易可以通过需求信号刺激供给技能发挥作用,推动新产业的滋生和成长。随着一国进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商品类型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促进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内产业结构软化。

二.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与条件

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直接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实现技术水平的跳跃式发展。

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工艺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新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区域产品生产率的飞跃;进口研发所需要的资料、人才以及设备,可以增强企业甚至整个区域内的研发能力,提高整个区域的内部创新能力,使区域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不论进口哪方面的技术、设备,都需要外汇的支持,所以,都需要对外贸易为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提供可用的进口能力。

(二)通过对外贸易发挥其先导作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引领投资方向,导入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外贸往来,促进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外商到华投资,仍然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必然要不断更新自己企业的工艺、技术以及机器设备,通过这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无形中嫁接给了企业的生产者,即国内的合作伙伴,间接的促进了合作国技术的进步,推动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部门和外贸部门的重视,通过服务的对外交流和交换,可以使国与国之间在服务业比如商业服务、旅游业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传播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一国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东道国内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产业结构上升到更高的级别。

  总之,在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进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外贸的先导作用及对产业升级的引导功能,针对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改善该区域内部的投资结构和方向,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软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第三章.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一.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外贸企业经营活力;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改变了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靠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结合自身专业市场的优势和丰富的企业家资源,浙江对外贸易的活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见图3.1。

 

图3.1 1986-2006年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从图3.1可见,1986年到2006年浙江省进出口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外贸进出口总值由12.92亿美元增至1391.47亿美元,年均增长26.36%;其中出口值从10.91亿美元到1008.94亿美元,年均增长25.40%;进口值从2.02亿美元到382.53亿美元,年均增长29.99%。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30.76%(2000-2006),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6.99%。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也相应提高。本文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计算时将进出口值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值。具体情况见图3.2。

 

图3.2 1986-2006年浙江进出口依存度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由图3.2可见,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从1986年的8.9%上升到2006年的70.46%,年均提升幅度达到3.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86年的7.5%上升到2006年的 51.09%,年均提升幅度达到2.2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从1986年的1。39%上升到2006年的19.37%,年均提升幅度达到0.9个百分点。进出口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表明浙江经济与国.际联系不断地加深,也说明了浙江经济是一个外向型的开放经济,受外贸影响巨大,因此,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考虑外部影响,使其内外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浙江产业结构演变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例关系。目前,浙江省己经形成各产业部门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表现为在国内生升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与世界各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基本一致。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具体见图3.3。

 

图3.3 1986-2006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从图3.3可见,1987年,浙江省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1986年到2006年,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7.1:46:26.9调整为5.9:54:4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2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3.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变化,也说明了浙江省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变,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浙江省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表现在:农业比重持续下降,渔业比重稳定上升,林业牧业比较稳定。1986年到2006年,农业比重下 降了7个百分点,而渔业比重上升了16.3个百分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轻工业的比重逐步缓慢下降,而重工业比重则慢慢的上升。2003年以前浙江省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但2003年以后,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2006年全省重工业产值达到16372.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2%。90年代以来,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有较大的提高,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而且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其中技术含量少、密集度低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位不断下降,而知识技术含量高、密集度高的新兴服务业不断上升,同时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的社会服务业和科教文卫产业的地位逐步上升,与传统行业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个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三节 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通过以上两节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首先,随着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进出口总额逐年提升,并且带动了省内相关产品的生产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的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的比重进一步进行了调整,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惊人,保证了其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稳定在五成,而以旅游业等服务行业为典型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浙江省三大产业的比重有了明显的变化,朝着更高级别的方向稳步迈进。

其次,随着进出口贸易的稳步发展,使得浙江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城市或民营企业中的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得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更加合理,这些都对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第三,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增加对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的拉动和贡献作用不容忽视,已经越来越成为进出口贸易增加的支柱产业,成为进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强劲动力并对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四,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带动全省外汇收入的增加,并且对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也可以通过技术的交换,达到促进全省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么,下面我们就以浙江省的具体情况为例,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并加以分析。

第四节 对外贸易与浙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一、模型设置的依据

我国著名学者杨全发(1999)在钱纳里一般半对数回归方程X=C+C1+In y+C2(In y) 2¬ +C3In N+C4(In N)2+C5F+C6T(3.1)的基础上,略去时间变量,用进出口贸易额和分类商品进出口代替净外资本流入,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贸易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如下方程:

In(Y1 S)=C10+C11In y+C12(In y)¬¬¬¬¬¬2¬+C13In N     (3.2)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3.3)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     (3.4)

本文在钱纳里的一般半对数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参照杨全发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分类商品进出口贸易值代替净外资本流入,来研究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建立各次产业比重与人均收入、总人口的关系模型,分别为: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μ1             (3.5)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μ2                           (3.6)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C23(In N)2  +μ3  (3.7)

其中,YS、Y2S和Y3S分别表示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比重,y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N表示年底总人数(百万人)

二、变量和数据

变量为浙江省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比重、浙江省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浙江省人口总数,以及浙江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初级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具体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相关Eviews分析结果图表主要参考自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

在下文分析中以Y1S、Y2S和Y3S分别表示浙江省第一、二和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比重,y表示浙江省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N表示浙江省年底总人口数,ME表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PE表示初级产品的出口,MIM表示工业制成品的进口,PIM表示初级产品的进口。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下文就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上文回归方程(3.5)(3.6)(3.7),在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值和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值,进行回归。

(一)研究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一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3.5)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E+μ11            (4.8)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E+μ12             (4.9)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IM+μ13          (4.10)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IM+μ14           (4.11)

表3.1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由Eviews3.1计算所得。表中第一行为被解释变量。括号内数字是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表示t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示t检验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示t检验通 过10%的显著性检验。

由表3.1的计算结果可知,第一产业比重的收入系数均为负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的人口弹性系数为负数,这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下降速度会减缓,因为In(N)2为正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产业劳动力有向其他产业流出的趋势。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的系数均为负数,且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负,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引起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增长,吸引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向该部门转移,也在另外一方面说明了第一产业资源流出。而初级产品出口系数为负,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增长,没有对第一产业比重起到带动作用,这可能反映了第一产业中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联系不深,产业链较短。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系数为正,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提高了第一产业的比重,说明工业制成品进口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扩散等途径对第一产业起到了改善投入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平的作用,从而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进口系数为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进口阻碍了第一产业比重的提高,说明初级产品进口结构与第一产业的产品结构相似,因而挤占省内初级产品市场,加剧市场竞争。

(二)研究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3.6)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

表3.2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从结果可知,第二产业比重的收入弹性系数均为正数,表明第二产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也表明人们的消费需求向工业品转移。人口系数为正,这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但提高速度会减缓,因为In(N)2为负数,这说明从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产业。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负,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阻碍了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因此,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没有起到直接的带动作用。初级产品出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当然,本文的分析着眼于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并不是说,工业制成品出口阻碍了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就表示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对第二产业发展不利,实践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通过吸收劳力,吸引资本和技术等途径,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关系,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特别是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不能对第二产业的投入结构和技术进步起到很强的改善和提高作用,同时也表明第二产业没有充分利用进口机械设备,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与浙江省第二产业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相关。初级产品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关系,说明初级产品的进口可能主要不是作为第二产业投入品,因而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 (3.7)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

表3.3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计算结果可知,第三产业比重的收入弹性系数为正,表明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发生转变,增加了对服务性产品的需求。第三产业比重的人口弹性系数为负,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阻碍了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这说明从浙江省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收主要还是外来人员。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正,且通过l%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说明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出口通过产业关联等途径对相关配套的服务业产生强劲的带动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出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进一步佐证了上文分析的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产业链较短的情况。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关系,这可能与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三大传统支柱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关,说明第三产业对进口依赖性不强。初级产品进口系数为正,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进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说明浙江省的初级产品进口可能主要是用于消费,也有可能是由于需要大量的运输,因此通过产业关联促进了相关配套服务的发展,这也与上文初级产品进口可能不是作为第二产业投入品的推断是一致的.

分类商品出口和进口对产业结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从出口方面来说,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和第二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而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从进口方面来说,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初级产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系。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三大产业发展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推动浙江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以应在浙江范围内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持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通过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进一步诱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其中,尤其是要大力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样才可以带动全省以制造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带动全省第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推 动产业结构升级。除此之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作用。而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十分欠缺,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浙江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虽然目前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机械化及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也对产业结果的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通过大力推动对外贸易总额的提升,继续推进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以此带动和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进步,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升级。

第二节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不变的真理。当今国际竞争优势仍然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体现。而且通过之前的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对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的拉动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故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进出口贸易是今后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方向。要继续贯彻落实科技兴国、科技兴贸的战略方针,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将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来带动和引导开发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将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科研成果和国际信息、技术向传统产品中的渗透,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由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进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对进出口总额的拉动率和贡献率。归根结底,通过技术进步,来带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近几年来,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机电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然比重过小。并且其单位产品的利润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密集程度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而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应积极寻求各种途径,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通过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带动对外贸易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同时通过对外劳务输出和服务输出,推动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进步,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更替。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从而更好的发挥外贸对于产业结构变迁的带动作用,促进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做出了以下定义: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其中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等,与之相对应的服务贸易就包括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引进与转让、教育(海外招生与留学)、信息服务贸易、金融产品贸易、物流服务贸易(比如外贸上的国际货代)等等,可见服务贸易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当前,浙江省的服务贸易发展在很多领域仍是空白,并且仅以对外劳务输出为例也可以看出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一般水平相距甚远,所以浙江省在服务贸易领域上的劣势很明显,但换个角度来说,浙江省服务贸易在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上是非常巨大的,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利用浙江省的区域优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样就可以通过服务贸易的进步来推进省内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总之,通过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可以看出,要充分发挥出对外贸易对三大产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为主,大力推进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使得浙江省的经济能够的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五章 结束语

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现把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的序列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其中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己进入重化工阶段,而且工业结构正逐步以纺织服装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电气、机械、电子、化学为主体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其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兴服务业稳步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中,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进出口依存度的提高,都表明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其中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大量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进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扩大。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J.Yeats,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Advantage:Prospect,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1

[2]Foreign Trad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past performance and future Challenges,Asian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15

[3] Alain Lesag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Volume 7, Numbers 3-4 / 2007.12

[4]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商务印书馆,1986

[5]李磊,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0.(5)

[6]刘勇敏.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以浙江为例的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管理世界,2001.(2)

[8]唐志红,基于全球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开放与互动[J],经济经纬,2004.(3)

[9]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5)

[10]王晴,印度软件业崛起原因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7.(3)

[11]王述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1)

[12]吴进红,对外贸易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5.(4)

[13]吴进红,对外贸易与浙江产业结构升级[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6.(3)

[14]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新华出版社,1999

[15]赵应宗,试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要素[J],国际经贸探索,1996.(4)

[16]张淑玲,卢婵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9)

[17]周英章,蒋振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

报,2002.(3)

[18]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9]余剑,谷克鉴,开放条件下的要素供给优势转化与产业贸易结构变革[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20]苑涛,从产业内贸易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竟争优势[J],社会科学辑刊,2004.(4)

[21]王艳、杨忠直,产业结构与策略性贸易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

[22]王丽华,俞金国,江苏产业结构演化及机制分析[J],江苏商论,2005.(6)

[23]潘爱民,国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6.(2)

[24]潘清,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5.

(4)

[25]焦继文、李冻菊,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判标准[J],经济经纬,2004.(4)

致  谢

时光茬蒋,四年的大学生涯匆匆而过。在这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刻,不禁感慨万千,回首刚进浙大时的兴奋和惶恐,深知学业的艰难和父母师长的殷殷期望,因而惟有竭尽努力,不断前进。此刻却有些平静,心里有些沉甸,离别已进入倒计时;有些遗憾,学无止境,此刻正刚起步,却嘎然而止;更有些期盼,望学有所成回报父母和社会。

第4篇

摘要: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受过去传统的以“出口导向型”的对外经济战略的影响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指标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忽视了对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社套公平缺失。在以重商主叉的视角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评价与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相结合。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商主义;修正

1重商主义基本思想

(1)在社会财富观上重视货币。重商主义坚持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认为金银即为财富的惟一表现形态,把货币即金银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2)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还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保护商人的地位,发展商品经济。随着认识的深化,他们进一步明确:纯粹的国内商业虽属必要,但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货币量),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保证。同时,贸易顺差,才能保证金银源源不断的流人国内。托马斯·孟在他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原则。他极力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并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重商主义者要求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同时颁布保护商业、工业的法令,实行货币输入和产品出口,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

可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重商主义是一个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仪是斯密所描述的那样“重商”,而是一个将商业、贸易、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及政策体系。历史证明,重商主义学说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2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商主义分析

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借鉴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一条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对外经济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一切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对我国贸易发展的评价指标都带上了一股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这一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2.1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开始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并列的经济政策。1994年进行外汇改革后,人民币太幅贬值,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转入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西欧各国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了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辅助和直接推动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实现。

(1)廉价货币、出口补贴。

中国在实行这种经济战略时借助了两种手段。第一个是廉价货币;第二个是出口补贴。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市场汇率制度。通过汇率并轨,人民币深度贬值,由以前的1美元比5.7元人民币贬值到8.7元人民币,实则远远低于自身的购买力价值。再加上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出口货物的价格远远低于成本价。有了这两手,从而使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竞争力大增,成就了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

(2)招商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中国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比如说:税收优惠、设立外商开发区,降低贷款利率等。这一政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增强了经济活力,扩大了出口。另外对出口还特别实行了退税优惠等政策。

(3)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在沿海沿江经济带上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通过发展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扩大出口,目前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和制鞋等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均已居全球第一。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5%,2007年,我国对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454.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5%,加工贸易项下对美贸易顺差1272.5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77.9%。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

(4)“外资”主导中国的出口。

众所周知,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纷纷来华投资设厂,将中国变成其生产、组装基地,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商出口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04%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58.3%。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企业200强中,外商投资的企业就有148家。出口额达1675.5亿美元。占前200家企业的出口额的75.5%。而现有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在对于我国出口中的外资控制现象缺乏有效的细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产品是要依赖国外的专利技术的,这对于我们在评价我国的对外贸易效益时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2.2忽视了对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

这一评价体系忽视了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对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方面。“出口导向型”战略下长期的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然而,问题也同时彰显出来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四多”“四少”。(“四多”,“四少”是指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品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它带给我们的另一个“财富”就是资源的不断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比方说长期的低价值产品出口,造成国内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消耗的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面临的资源枯竭危险不断增大,尤其是能源危机。伴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中国不得不花更多的外汇去购买日益稀少的石油。

随着遍地开花的工厂拔地而起,尤其是国外把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大量转移到中国生产,然后再从中国进口。长期的招商引资使得利益实现了国内外共享,然而污染却留在了国内。温怀德,刘渝等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0年~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FDI与环境污染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结论。虽然外汇有了,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难以计量的——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利益。

然而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将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出口产品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这样一个阶段,保护环境会引起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中国产品,再出口就是一个问题了。长期的“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思想使得一些企业对一些污染产品不断扩大生产,增加出口,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地威胁与破坏。

2.3社会公平缺失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德国。其中出口额达到1218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长期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得非常快,截止到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这样一种现象: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了,从事外贸业务相关的老板富有了,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民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他们的工资水平长达数年的徘徊,收入低,没有任何的保障且还被人歧视。社会公平缺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的不足。

3改进措施建议

3.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结合着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新格局,尤其是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我们有必要修正当前的一些评价指标,以期更加完善的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应该体现对外经济效应变动的连续性。

3.2经济效益评价与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指标上注重将经济效益同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修正过去片面追求贸易总量,贸易顺差以及贸易发展速度等指标,增设一些反映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指标。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子孙后代留后路。

第5篇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已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吴正芳(2007)在其硕士论文《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与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分析以及湖南省出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湖南省进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之间的多个模型比较分析,应用平稳性检验、基于 VAR 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了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国际物流产业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

杨长春(2007)选取了北美、日本、欧洲三个国际物流发展较早和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对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贸易货物海运运输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二者之间具有反馈性的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

林青(2009)以贸易成本作为切入点,将国际物流的每一过程融入到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品流通环节中,最后论证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节省公司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信息甄别成本。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1978-2008年间的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港口进出口吞吐量和进出口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进出口额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上海市港口吞吐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进出口额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在短期内进出口额的增加是货物运输量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长期内,运输量的增加是进出口额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

王友丽, 王健(2011) 对台湾1989-2007年间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和运输、仓储与通讯产业值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得出台湾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且物流是水产品贸易的单向Granger原因,物流能促进台湾水产品的贸易而反之不然。张永浴(2011)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泰边双边贸易额和货物吞吐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中泰贸易和中泰物流间存在反馈性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双边物流能力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大,从而奠定以物流为着力点,促进双边贸易额增长的观点。

高秀丽,孟飞荣(2012)根据广东省1978-2010年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外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不显著。

2、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建立在“零交易成本”的严格假设基础上,不考虑贸易的交易费用和国外的运输成本,但这一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研究假设条件的逐步放宽,国际物流成本作为国际贸易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Zhong Ming(2011)文章利用协同机制分析了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协同度,以大连港为研究实例,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邓凤祥(2003)指出国际物流成本是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货物自生产完毕到投入销售的整个为国际贸易需要的物流过程所支付的成本总和。王昱祺(2010)从地理与经济条件、物流规模、基础设施、港口管理与服务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几个方面考虑,建立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港口的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地评价。钟建军(2010)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研究港口物流集群化发展及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构造了港口物流产业集群集聚度指标,并以宁波港为例实证分析了宁波港港口物流产业集聚规模与港口物流吞吐量对实际自营进出口总额的影响,认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集中度越高,对对外贸易影响的增量系数、弹性系数越大。彭汝佳(2011)在分析港口物流水平对对外贸易影响作用机理的前提下,建立了港口物流评价体系,选取我国五大港口群中具有代表的 18 个港口为样本,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以及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齐领军(2012)将贸易时间分解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贸易时间对东亚地区贸易的影响。认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物流时间比贸易便利的影响更大。一国出口总贸易时间延长10%,该国出口贸易量将减少5%。且不同出口国之间的相对总贸易时间增加10%将导致时间敏感产品的出口比值下降5.5%。而零部件出口比值将下降7.7%。

3、综合述评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学者们在研究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如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出口总额、港口物流增加值等较为单一,但为什么选取这些指标并没有给出详细原因,且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到的各研究结果能对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概括描述,但研究重复性较高。

参考文献:

[1]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 1978-2008 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1):59-65.

[2]段虹宇.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8(32):18-20.

[3]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3(4):335-340.

[4]张宁.浅析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10(1):97-98.

[5]陈虎,杨勇攀.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能力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J]. 统计观察,2010(9):90-91.

第6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第7篇

[论文摘要] 知识 经济 对贸易壁垒的影响主要是从知识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的。新的贸易壁垒对我国 企业 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其内涵,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 发展 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网络 贸易的兴起,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国际贸易逐步从 自然 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向了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壁垒的争议范围和重点也转移到知识经济领域。

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壁垒,知识经济时代贸易壁垒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识和技术成为影响贸易壁垒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 科学 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据美国商务部和国家制造业协会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贸易壁垒逐渐向知识化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协议》承认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

二、绿色壁垒在贸易壁垒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绿色壁垒也即环境壁垒。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体现在高科技为特征,贸易壁垒的知识含量的增加,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的逐渐增强,贸易壁垒还体现在以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的层面上。环境壁垒有合理成分,而且世贸组织协议也允许各成员方采取技术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只以其不妨碍正常国际贸易或对其他成员方造成歧视为准。但新的环境壁垒又经常被某些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有意刁难或歧视。

三、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增加

一方面,新的贸易壁垒比以前更隐蔽。传统贸易壁垒无论是数量限制还是价格规范,相对较为透明,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和应对。而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壁垒由于种类繁多,涉及的多是产品标准和产品以外的东西,这些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改变。由于各国产品标准制定随意性强,要求苛刻。而wto等国际组织又没有很好的对各成员国的tbt及时审查并采取制裁的有效措施,这就导致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根据自己本国的贸易情况不合理的乱制定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并且形式多样、涵盖范围广。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

在以知识 经济 时代为主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把握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 发展 的新趋势,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其内涵,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 文献 :

[1]dale w. jorgenso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 age[j].progress on point,2002,(4)

[2]冯宗宪柯大钢:开发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经济 科学 出版社,2000年版。

[3]魏浩马野青:新型贸易壁垒的类型、特点与启示[j],经济问题,2004(11)

第8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商务英语专业;优势机遇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优势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崛起,具有多元性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成为市场的新需求。所谓创新型人才即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拥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勇于打破旧的模式,顺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又能产生创新能力,再将其运用于科技、农业、工业等方面,推动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原指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例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复合等,现今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复合型知识外还需要拥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运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外语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则包括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独立学习来提高外语水平。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共同之处在于都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的精神。如今全球科技、经贸高速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迫切需要“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就带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

商务英语专业涉及到营销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学、银行、旅游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商务活动涉及到对外贸易、技术引进、对内招商、投资海外、对外劳务、商务谈判、经贸合同、银行托收、国际支付与结算、涉外保险、国际运输等多个方面。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立足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既有独特的语言共同特征,又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它多使用在国际贸易中,是企业合作双方不可缺少的交流语言。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专门的商务英语通用的语言。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实用性是商务英语的最大特点。它提高的不仅只是说话和语言的能力,而是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商务英语还涵盖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赢得的机遇

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而作为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高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下赢得了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新机遇。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更有效地找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改革,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内陆地区的河南,在运输成本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平台的构筑成为河南融入全球经济的突破口,因而提供商务英语人力资源保障的河南高等教育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依靠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体系、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体系十大体系的完善,这十大体系无一不需要高等教育来支撑。而在这十大体系的教育支撑中,作为对外贸易产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建设的支撑着现代对外贸易体系。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

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加,保证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高等教育,包括各类本科院校以及职业类院校,也加大了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投入,促进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

2.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外贸易的增多为商务英语专业科研、学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中原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河南地带对对外商贸类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多依托于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因而,中原经济区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3.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外贸易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对外贸易机会,从而中原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大批的从事商贸类优秀人才,这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平台。

4.个体商务英语教育投资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影响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环境下,从事对外贸易行业的人数大量增多,人们接受教育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和畅通,除了产生于各高校国际贸易类等商务英语专业或者其分支,还来源于个体商务英语类社会培训班。这便迎合了当今中原经济区建设趋势下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也对高校中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发展是一个很强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喻新安.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9).

[2]刘怀廉.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关爱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作用[N].中国日报,20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