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无线通信毕业论文

无线通信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1 12:3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无线通信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无线通信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WSN,OMNeT++,Gossiping,仿真

 

1.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网络系统。WSN在军事国防、环境监测、生物医疗、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然而,传感器节点有限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以及能量问题,决定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真实环境大规模部署前,必须对其性能、运行稳定性等因素进行测试,通过整合网络资源以使网络最优化。此外,WSN新的协议算法在应用实施前也需要进行验证和分析。通过构建WSN仿真模拟环境,能够根据需要设计网络模型,模拟大规模节点网络,在一个可控的环境中研究WSN的各个运行环节,达到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和费用获得网络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模拟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2.Gossiping协议仿真的架构

2.1 Flooding协议和Gossiping协议的介绍

Flooding协议和Gossiping协议,这是两个最为经典和简单的传统网络路由协议,可应用到WSN中。在Flooding协议中,节点产生或收到数据后向所有邻节点广播,数据包直到过期或到达目的地才停止传播。该协议具有严重缺陷:内爆(节点几乎同时从邻节点收到多份相同数据)、交叠(节点先后收到监控同一区域的多个节点发送的几乎相同的数据)、资源利用盲目(节点不考虑自身资源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转发数据)。Gossiping协议是对Flooding协议的改进,节点将产生或收到的数据随机转发,避免了内爆,但增加了时延。这两个协议不需要维护路由信息,也不需要任何算法,简单但扩展性很差。Flooding协议和Gossiping协议很类似,所以他们的仿真模型设计差不多。

Flooding协议是基于广播的路由协议,当某个节点完成广播消息的初始化后,就把这条消息发送给它的所有邻居节点。邻居节点是指处于该节点的传输范围内的节点。当某个节点第一次接收到FAM(flooding algorithm message)时,它就接着广播给自己的邻居节点,如已收到过就丢弃该FAM,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的每个节点都收到过FAM[1]。

Gossiping协议是在泛洪协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提出的。它传播信息的途径是通过随机的选择一个邻居节点,获得信息的邻居节点以同样的方式随机的选择 下一个节点进行信息的传递。毕业论文,仿真。这种方式避免了以广播形式进行信息传播的能量消耗,但其代价是延长了信息的传递时间。虽然Gossiping协议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了信息的内爆,但是仍然存在信息的重叠现象。

Gossiping协议,又称RumorMongering协议,因为消息在网络 中的传播与流行病在易感人群中传播的方式相似,传播的下一跳是随机的,故又称流行病协议(Epidemiological Protocol)。

2.2 Gossiping协议的OMNET++仿真

本系统是基于OMNeT++的协议仿真,因此从技术要求上系统设计的基本框架如下:

图2.1 基本框架

用整个模块中有3种子模块,application模块、layer0模块和manager模块。其中application模块代表的是应用层,layer0模块代表的是FA层,manager模块代表的是调度节点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功能。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Manager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它负责对网络模块的控制。对初始化参数进行检查,随机生成节点的位置,判断哪些节点在传输范围内,将它们连接,并构成相应的连接矩阵。毕业论文,仿真。还负责接收一些更新消息[2]。毕业论文,仿真。主要就是协调application模块、layer0模块、manager模块之间的通信以实现仿真过程。

3算法设计

3.1 application模块的设计

Application模块的功能是设置一些参数和通过用户接口接收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并在源节点产生消息以待转发。处理两类消息M_LOWHIGH和M_SELF。它主要实现从cSimpleModule类继承的三个虚函数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processGossip:

voidinitialize()

voidhandleMessage(cMessage *msg)

voidfinish()

voidprocessGossip(cMessage *msg)

还有以下成员变量:

intmsgcount; // 产生或转发的消息个数

intTTL; //消息的生存时间

int first; //表示前一节点

intsrc; //源节点

intdest; //目的节点

以及一个全局变量extern int totalmsg ; //用来记录仿真过程中总共产生的消息数

在initialize()中初始化一些变量TTL,msgcount,提示用户输入源节点和目标节点来初始化src和dest。如果当前节点是src,则产生一个为“M_SELF”类型的消息,并发给自己。

在handleMessage(cMessage *msg)中对接收到的消息进行处理:

如果收到的消息类型为M_LOWHIGH,则用processGossip()函数进行处理;如果收到的消息类型为M_SELF,产生一个新消息---gossip进行相关设置。将消息类型设置为M_HIGHLOW,向新产生的消息内添加一个TTL参数,初始化为132;向新产生的消息内添加一个source参数,初始化为src;向新产生的消息内添加一个destination参数,初始化为dest;向新产生的消息内添加一个sendtime参数,初始化为simTime(),记录产生消息的时间;向新产生的消息内添加一个first参数,表示路径中的第一个节点即源节点。通过lowergate_out发送出去并更新此节点的颜色、msgcount、totalmsg的值,如果收到其他类型的消息则报错,并结束仿真[3]。

在finish()函数中只是简单的输出每个节点在仿真过程中总共转发或者产生了多少个信息。在用户自定义函数processGossip()中,主要实现的功能是:设置消息类型为M_HIGHLOW,经过一定的延时后通过lowergate_gate发送出去,并改变节点的颜色、更新msgcount和totalmsg的值。

3.2 layer0模块的设计

Layer0模块的功能是与manager通信,递交(deliver)消息给传输范围内的节点。layer0主要处理两种类型的消息:M_NODE和M_HIGHLOW[4]。它实现从cSimpleModule类继承的三个虚函数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processGossip:

它主要实现从cSimpleModule类继承的一个虚函数以及三个用户自定义函数hasReceived()、arrlength()和createPara():

voidactivity() // 主循环

boolhasReceived(cGate *gate,cMessage *msg); //判断是否收到过消息

int arrlength(cArray arr); //得到数组的长度

intcreatePara(char ch[],int test); //对不同的节点可以创建不同的变量名

在activity中有一个while(1)主循环,一直接收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收到的消息类型为M_NODE即来自另一个节点的消息,则将其的消息类型设置为M_LOWHIGH,并从uppergate_out发送出去,即发给application层;如果收到的消息类型为M_HIGHLOW即application层交付下来的消息,处理此类消息是整个仿真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进行以下处理: 将收到消息里的目的节点给提取出来,并与当前节点比较,如果当前节点就是目的节点,则输出传输延时,转发路径和转发过程中总过产生了多少个消息,至此仿真顺利结束;如果当前节点不是目的节点,则进行以下处理:首先,将TTL减一,如果TTL==0,则由于消息的生存时间到期,而被迫终止仿真。如果不为0,则设置消息类型为M_NODE,随机选择一个节点进行转发,如果产生节点已经收到过消息,则重新选择一个直到被选的节点之前没有收到过消息,才进行转发,并将当前节点添加到已经收到过消息的列表中。如果所有的节点都已经收到过消息,则消息转发失败,即消息不能被转发到目的节点,被迫结束仿真过程。毕业论文,仿真。

3.3Manager模块的设计

manager模块是中心模块,协调传感器节点的信息交换。它主要负责初始化并存储所有节点的位置信息,管理节点间的通信,创建节点间的链路[5]。它实现从cSimpleModule类继承的三个虚函数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distance()和updateSignalStrength():

voidinitialize( ) // 初始化函数

voidactivity() // 主循环

voidfinish( ) //结束函数

intdistance(int sstrength) //返回传输范围的函数

voidupdateSignalStrength()

还有一个连接矩阵

boolcm[NNODES][NNODES] //表示两个节点是否连接

在initialize() 中,首先检查在.h文件和.ini文件中初始化的参数是否相同,不相同会结束仿真。接着初始化节点的坐标位置,即随机生成节点的X、Y坐标,将节点图标显示出来。然后开始判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传输范围,若是就把它们连接起来,并把cm[NNODES][NNODES]的标志位置为true。

在activity()中,有一个主循环while(1),接收消息进行判断:如果是M_UPDSSTRENGTH类型,则调用updateSignalStrength(msg)函数进行更新。收到其他类型的消息则报错终止仿真。毕业论文,仿真。毕业论文,仿真。

在finish()中,只是简单输出在整个仿真过程的流量,用转发了多少个消息来表示。

在intdistance(int sstrength)中,根据强度返回可以传输的距离。

在voidupdateSignalStrength(cMessage*msg)中,就是简单的增加消息的-TTL,以提高强度。

4结束语

Gossiping协议是在泛洪协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提出的。这种方式避免了以广播形式进行信息传播的能量消耗,但其代价是延长了信息的传递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的内爆,但是仍然存在信息的重叠现象。所以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合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

参考文献:

[1]Haas ZJ, Halpern JY, Li L. Gossip-Based ad hocrouting. In: Proc. of the IEEE

INFOCOM.NewYork: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2002.

第2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学习;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84-02

收稿日期:2013-09-28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探讨”的研究成果(JG00111JX88)

作者简介:王娟(1982-),女,江苏南京人,讲师,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一)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E-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是对现有的传统的场地式教学方式的大的突破。移动学习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MP3播放器、电子阅读器等终端设备。

最早的移动学习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了无线网络教育研究项目,通过三年的研究,最终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高速网络,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积极的影响。之后,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也开始致力于移动学习系统,与爱立信公司合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学习之中。2001年欧洲资助了“下一代学习”项目,非洲开展了农村移动学习项目。英国开发了具有自动回复功能的多项选择题短信测试系统。意大利国家教育技术研究中心让学生通过使用移动设备依照教师设定的模式进行交流。日本开发了BSUL环境,使用PDA和无线网络帮助师生完成日常的出勤,交作业,报告提交等活动。新加坡架构了无线学习解决方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虽然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发展是非常迅猛的。

中国移动学习项目起步较晚,最早是北京大学2001年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由国家教育部牵头,将移动计算与教育技术结合。2006年上海电视大学首次采用了手机远程教育。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开展了移动学习的研究,大型网站也陆续推出了手机和短消息形式的学习辅导服务。

(二)智能手机

手机,美式英语中被翻译为“cell phone”,英式英语中是“Mobile phone”。智能手机的诞生,是掌上电脑演变而来的。起初的掌上电脑并不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但是随着用户对个人信息的需要,厂商将掌上电脑和手机的功能合二为一。通俗意义上说,智能手机就是除了拥有普通手机的基本功能之外,性能更广泛,手机内预装了开放式操作系统,可以安装APP软件,可以无线接入互联网。国内学者对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了多项研究。徐超(2010)认为智能手机的便携性适合多媒体资源的存储及播放,新媒体信息的传送。罗宇等(2011)认为智能手机的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处理速度快。宋少婷、王朋娇(2010)肯定了智能手机因为其移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移动学习中的优势。余杰(2012)认为智能手机是人的随身助手,可以具有听、说、读、写等各种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

二、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优势

(一)移动的学习环境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网络教学方式,都是固定的教学场所。但是移动学习的环境不是固定的,真正地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真正实现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的4A学习。移动学习从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形式转变为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学习形式,即一个学生对应一名教师或多名教师,还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平时零碎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增加了学习的弹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丰富的学习交互

交互是新技术条件下学习环境赋予学习者的独特优势,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习者/教师和资源的交互。在新的交互方式支持下,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正逐渐演变为以学为主,移动学习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机技术实现交互交流,适合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比如通过短消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和其他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习惯各不相同,在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难题也截然不同,传统的集体式的教育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便捷可适的途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基于无线移动网络和情境感知技术下载合适的学习资源,学校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目前很多高校推出的“自主个性化学分”就是对普通教育课程的补充。

三、高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一)高校移动终端普及

移动学习终端应该具有可携带性、无线性、移动性的特点。可携带性要求设备形状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无线性是指设备入网无需连线;移动性指使用者在移动中也可以很好地使用。目前所说的移动学习终端一般是指三代手机和具有无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等。目前高校学生移动终端的普及情况如何呢,笔者对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拥有量接近100%,其中智能手机拥有量接近75%。

(二)移动教育网络完善

该网络是整个移动网络的一部分,由多个基站组成,用来发射或接收来自移动学习终端以及互联网的信息,并通过空中接口将移动学习终端与互联网实现无缝连接。无线移动教育网是移动学习技术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制约移动学习的瓶颈。目前无线移动教育网络基本上是2G或3G网络。相对第一代(1G)和第二代(2G),第三代无线网络系统是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分别支持至少2 Mbps、384 kbps以及144 kbps的传输速度。目前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无线校园网,为高校移动学习提供了完善和先进的技术环境。

(三)学生的移动学习需要强烈

笔者对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被试学生中76.1%的学生都非常希望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移动学习非常有兴趣。学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包月流量的方式上网,接近50%的学生认为上网费用偏高,这也是移动学习发展的瓶颈。同时,网速偏慢,智能手机电池的延续时间过短,都是移动学习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四、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

从整个移动教育系统的框架来看,Internet、教学服务器、直播教室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传送。学习者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上,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到学习者的手机。利用这一特点,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可实现学生通过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并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可以实施的教学活动有如下几种: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通知;学生向教师提问以及通知教师浏览和回答。也可以按照关键词匹配的方法系统检索问题知识数据库,如果找到答案了就直接回复学生的问题,实现自动问题答复功能;学生对考试分数和作业提交情况进行查询;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评和辅导。

(二)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对于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来说,其数据通信是间断的,不能实时连接,因而不能利用该种方式实现移动学习终端对学习网站的浏览,也就很难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传输和显示。随着通信芯片和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性能的提高以及3G通信协议的推出,移动通信协议将得到很大改进,通信的速度也会大大提高,基于连接浏览方式的移动学习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方式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后接入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传输文本,还可以传输一些图像信息。

(三)基于校园无线网络的准移动学习

准移动学习指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如整个校园、一栋楼、一片户外学习区或一个教室)实现移动学习。从3G技术不同标准之间的争论和产品开发进展来看,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无线局域网络(WLAN)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了,可以作为准移动学习的实现技术。根据移动学习环境的范围和不同的需求与功能,校园准移动学习环境建设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1)集中控制方式:适用于教室范围内的移动学习。(2)中继连接方式:适用于整栋楼或两个楼范围内的移动学习。(3)混合连接方式:适用于校园范围的移动学习。

五、结语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弥补了传统高等教育的不足,随着中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教师需要转化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学工具。通过移动学习系统,教师可以短信或者Email布置作业,安排教学活动,上传教学课件,资源共享,移动专业化的学习内容。同时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移动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在休闲时间都是利用手机发微博、发短信,真正利用移动学习的学生人数很少,学校就需要政策引导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加强学习,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云玉芹.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08,(2):33-35.

[2] 连红.移动学习中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65-67.

[3] 王朋娇,王爱文.手机移动学习平台在开放教育中的构建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60-63.

第3篇

卫视传媒:目前3G在我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曾教授:4月1日,经历了4年努力的TD-SCDMA终于面向社会公开放号。这也意味着中国3G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3G真真切切地来到了老百姓身边!目前,我也对3G进行了测试。我发现,在奥运场馆水立方和鸟巢无论是用手机打电话或者进行视频,还是进行手机游戏,都畅通无阻。那么我的观点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第一中国的3G已经开始上路了,第二3G的质量和服务已经基本就位,它将在奥运期间发挥巨大作用。

卫视传媒:您认为3G在中国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曾教授:其实中国3G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可以这么说3G在中国的发展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2003年或2005年应该是3G在中国发展的最佳时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主要是从全球通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因为目前全球的手机用户超过了30多亿,而3G用户也有3亿多,占了总用户的1/10。而我国目前拥有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5.8亿,然而3G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这与中国手机发展大户的地位极不匹配。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就已经发展的很迅速了,虽然仍然比不上美国,但是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了。而在2005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赶超了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在这样的时候发展3G也是比较成熟的时机。我认为如果在当时发展3G的话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推动中国3G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二是推动全球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卫视传媒:那您现在又是如何看待3G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呢?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曾教授:通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演进地的过程,当然3G也不例外。从技术层面来讲,选择TD―SCDMA还是HSPA,我觉得目前的选择还是明智的。因为HSPA是基于3.5代的技术,而TD―SCDMA是基于3.9代的技术,显然这个发展层面更好一些。当然,技术的演进一定要遵循其发展规律,社会可以通过变革来实现跳跃,而通讯技术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来升级换代。3G的发展就是基于2G发展起来的,3G拥有很多2G所达不到的功能和技术。3G在中国发展如今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手机的耗电量比较大,网络的覆盖度还不太完善等等。

卫视传媒:国外3G的发展现状如何?对此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曾教授:3G在国外如韩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国家的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3G与2G相比,在带宽和速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包括数据业务在内的一些新功能非常有帮助,3G很好的突破了2G在网速和技术方面的一些限制,满足了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购物、预定参观、游戏、聊天、电子支付等等。我个人认为现在国外3G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基于人对人的业务;二是基于人对物的业务;三是基于物对物的业务。国外的很多发展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卫视传媒:您认为运营商应该如何协调3G、2G的协调发展?

曾教授: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3G对2G是兼容的,不存在协调不协调等问题,全球的3G手机都是兼容的,这是可以肯定的。比如我现在用的中兴手机就是兼容的,它既可以使用TD卡也可以使用GSM卡。

卫视传媒:您是如何看待电信重组和3G牌照发放等问题的?

曾教授:我认为两者是互为支撑和互相促进的关系,电信重组有利于3G牌照的发放而3G牌照的发放反过来又会促进电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在国内电信业竞争格局失衡日益严重,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强者恒强,两固网运营商因无移动运营牌照缺乏增长点的情况下,国内电信运营商通过重组来构建有效竞争格局势在必行,同时在全球3G业务蓬勃发展的态势下给主要运营主体发放3G牌照。目前国内电信业进行重组并发放3G牌照的时机已经成熟,估计3G牌照发放及重组时间为期不远。

卫视传媒:最后再问您一个问题啊,你是否同意如果在地震之前,中国已经普及了3G的话,那么这次地震就可能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

曾教授: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因为3G无论是在通信还是视频、以及资讯传输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中国如果早几年普及3G的话,那么在通讯领域我们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咨询将会更加便利。当然,即使在2005年开始普及3G的话,像汶川那么偏远的地区可能也不会普及的那么快。不过,因为3G是从2G演变而来的,它肯定要比2G要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在功能上、质量上、还是业务上。

采访手记:在北京邮电大学教学楼主楼13层的实验室里见到曾教授的时候,他还在紧张的忙碌着,一方面他要进行电信领域的相关课题研究,一方面还要对几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和指导,不过,热情的曾教授还是抽出了宝贵的时间接受了本刊的专访。曾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和谦逊的做事态度在业界享有盛名,而本刊编辑在与曾教授短短30几分钟的交流也确实是获益匪浅。■

相关链接

3G,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3G通信的名称繁多,国际电联规定为“IMT-2000”(国际移动电话2000)标准,欧洲的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远程教育;信息素养;内驱力

1引言

2017年国务院颁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限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以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种媒体技术,将师与生、教与学应用至非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元化、多渠道的网络媒介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教学支持与服务信息。

2远程教育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内容

远程教育学习者接受信息进行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保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向磊等对远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敏感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信息知识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外延知识的总称。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指的是对信息技术的取得、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和运用的能力。信息伦理包括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道德问题[1]。

3远程教育学习者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刘彩娥等认为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应从国家层面制定发展规划、评估标准,分层次开展[2]。谭小琴指出要通过巩固法治思维和人本思维进行信息道德教育[3]。钱彩平指出“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引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4]。郭文昭指出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存在着差别[5]。杜宗明指出医学生数据素养教育中有信息异化威胁、应增强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完善教学配套机制,均衡的信息知识体系[6]。朱蔼琳以农民个体特征、信息获取渠道,个体感受为自变量进行分析,认为这三方面因素会影响农民的信息素养[7]。从已有的研究看,第一,针对全日制学生、图书馆读者、农村受众等特定人群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较多;第二,新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媒介上。然而基于对人的信息意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围绕伦理道德的判断与选择而展开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并不多。

4远程教育学习者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4.1利用新媒体获取所需信息的意识较强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性增强,大部分学习者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这些媒体获取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行为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也可以促进信息整合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4.2信息知识学习具有主动性

大部分远程教育学习者对于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认为会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需要更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在长期的学习中已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出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新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快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信息素养培训比较重视,为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社会上相关培训课程也比较丰富,学习途径比较多,提高了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4.3信息参与度较高

新媒体对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接收信息的工具,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比较容易形成信息反馈与互动的意识,也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新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源与教学支持,信息参与的主动性比较高。

4.4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判断能力

由于新媒体应用在远程教育学习者中普及率较高,大部分远程教育学习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实现基本的信息检索,也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和判断能力。

5提升远程教育学习者信息素养存在的障碍

大数据时代全民终身教育深刻影响着远程教育领域,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变化的远程教育大环境,引领、支持、辅助学习者有效使用信息工具、技术和资源,解决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者核心竞争力、提升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发展水平的需要。由于国内信息素质教育尚未形成规模,远程教育学习者信息素质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性,在职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环境的不同导致信息素养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障碍。

5.1学习者信息能力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不足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及检索信息的能力有限,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在进行检索、筛选、分析等综合处理时,会在学习上产生一定的干扰,个体信息能力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5.2课程资源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

现有的信息素养课程资源未能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系统设计课程资源,开设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局限于进行单向的知识传输,缺乏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接受、思考与反馈的传输,信息素养的综合实践训练也缺乏实现的途径。

5.3信息伦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

远程教育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信息道德、信息伦理方面的教育还没有引起重视,少部分学习者会自主选修网络安全课程,或者收看和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讲座、公开课。一方面学习者对信息安全、信息道德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远程学习者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却高,在网络世界中如新闻失实、垃圾信息、信息犯罪、病毒传播等冲击着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尤其在基于商业目的推送信息中产生的“信息茧房”现象干扰下,学习者自身的批判精神容易弱化。

6提升远程教育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策略

6.1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内驱力

远程教育学习既有线上教学又有线下面授辅导,不同年龄、地域和不同工作性质的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不相同,信息意识的培养应该将专业课程与公选课程结合起来,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育部门应将专业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云教室、国开云平台进行整合,构建远程教育学习的物理环境。新媒体环境下,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学习者在选择、分类和整合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国家开放大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传统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国开云书院”APP可下载印刷教材电子章节,提前进行辅助教学;国开学习网免费开放多学科门类300余门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课程动态菜单,查看教学文件、课程资源、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课程考核检验所学;国开云教室采用实时教学、课程录播等形式教学增强了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三者的粘性,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学习环境。“国开云书院”APP、国开学习网、国开云教室等多媒体平台将国家开放大学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线上面授教学、远程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网络直播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与答辩、网络考试与考试监控等功能的实现[8],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信息素养培养的技术学习环境。内驱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当有机体产生需要时,内驱力引起反应产生刺激,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远程教育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按需、自愿地学习,因此要充分利用直播课堂、云教室、课程论坛、答疑区、教研活动等交流渠道,为学习者创造参与和互动的机会,进行专业探讨、热点分析,即营造以提升学习内驱力为目的的情感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习者自主进行信息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6.2开发、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者信息能力

教师应针对学习者特点和需求开发学习资源,将分散的学习资源进行组织与筛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环节、调整教学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知识学习条件,提高学习者信息检索、整合和创新能力。设计微型化学习资源模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在新媒体影响下越来越丰富,应利用各种学习软件APP、微信公众号将学习资源微型化、分割化后予以,从而契合学习者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并将这类“微资源”作为网络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补充形式。根据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模块,在课程平台中嵌入该课程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以实现微信与该课程网络平台的对接。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信息知识教育课程、资源,增设信息伦理课程、社会实践、信息技能环节。将信息素养教学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挖掘课程信息素养元素,鼓励学习者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累信息素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毕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在检索文献中帮助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能。

6.3引导学习者合理运用新媒体,遵守信息伦理规范

新媒体环境中,学习者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新媒体的应用能力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适应力都在不断发展,学习者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引导学习者合理运用新媒体进行网络学习时,也要教育他们遵守信息伦理道德规范,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水平,增强信息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知识,如论文写作中进行信息引用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知识产权常识等信息伦理教育。

7结语

国内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很少涉及远程教育领域,本研究较多的是针对基于国开学习网的远程教育及全日制学校线上课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对于远程学习者在特定学习环境中的行为特征,信息素养实践训练、绩效评价等方面还需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向磊,唐加军,舒波.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策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62-66.

[2]刘彩娥,李永芳.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思考[J/OL].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0-08-03].

[3]谭小琴.困境与超越:教育现代化视域中信息素养提升的思维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07):112-116.

[4]钱彩平.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特性与实践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14):19-24,10.

[5]郭文昭.新媒体环境下新市民信息素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6]杜宗明.新媒体语境下医学生数据素养教育策略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03):10-13.

[7]朱蔼琳.农民信息素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9.

[8]吴淑苹.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让你我若比邻[EB/OL].

[9]代水冰.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成人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16):18-21.周洁,徐文龙.基于MOOCs环境中的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研究[J].成人教育,2020,40(07):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