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6 23:46: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培训特点
企业员工作为现代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石油企业作为国家大型国有企业,具有危险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等特点,并且石油企业职工人数多、工种涉及范围广,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目前滨南厂职工按工作职能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类、技能操作类和管理类三类,在职工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和全面的体系和制度,笔者在本文中提出自身对培训体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部分个人见解。
一、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为确定石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基础
石油企业职工由于工种多,内容范围广,人员合理配置相当重要,受岗位职责和技能限制,一人多能比较普遍,但是要做到一人多专难度很大,所以合理的配置人员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因此,在采油厂三类人力资源的培训方面一要做的针对性强还要做到时效性强,在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度和措施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需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充电”,接受新思想、新理论,了解新材料、新工艺,学习新技术、新方法,这就需要时刻与最新动态保持一致的培训。为此,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同时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培训,拓宽知识面。
近年来,企业教育培训已从过去单一单向的教育向多种教育形式转变,工作中需要接受多次多方向的教育培训,这更需要职工本身结合石油企业本职岗位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采油工就需要进行采油专业知识培训,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一步一步的培养成尖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采油工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也会得到应用,比如起驾、电气焊等,在实际工作中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需求,也要进行培训。谈到多次培训就是指目前简单的一次培训已经不能完全适合石油企业职工培训的要求,因为进行一次培训后的职工,会有一定的进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一次培训还存在问题,第一作为一名石油企业职工,由于平时涉及工作、学习、安全等多方面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惰性,培训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会造成知识的遗忘;第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石油专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必然需要石油企业职工进行多次培训,及时的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二、职工需求为培训工作的方向
培训需求情况调研与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基础,准确而多层面、多角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做好培训方案设计的前提。职工培训需求与本职岗位有关,首先对人员进行层层分类,在三大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到工种和专业,以此确定职工学习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务的人员进行相应培训,做到学有所用,并且还可以带动一部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培训学习组织的职工技能培训、班组长技能培训以及队长技能培训等分层次培训。由于石油企业职工职能存在一定的变化,需要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必须考虑到职工跨专业学习以及岗位职责的转变,以此为培训的方向,就需要重新设计个人培训内容和方向,以便适应职工新工作的要求,比如采油工需要学习油田地质工的知识,还需要学习驾车、电气焊的技能,这样在岗位转换或者不变的情况下并在人员紧缺的状况下,可以做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
三、把握油田职工培训特点可以改善培训效果
培训设计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训成败的关键。培训模式要与职工需求相适应,不仅仅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训与开发人的创造力与潜能。根据对职工培训需求,可以总结培训一部分特征:(1)培训知识与经验交流共享。把职工作为培训课程的学习资源和传承者,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对象。在这一前提之下,职工既是培训内容的接受者,学习者。而且职工大多具有在某一领域内的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从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每个人所具有的经验也不同,通过共同的学习,能使所有的培训职工充分分享各自的经验。(2)企业专业性强,但岗位设置范围大,培训与岗位职责关系密切。企业职工不论是刚刚参加工作还是老本行,都有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职责。他们的培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同时参加培训的职工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就需要针对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共性,做到既能照顾个体间的差异,又能保持群体的一致性。(3)加大自主学习,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自主学习是提高职工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由于实际工作环境不同,职工之间的学习氛围及自主性也不相同,要保持培训较好的效果,必须加大自主学习的力度。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学习培训机制和奖惩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提高职工的主动性,才能克服自身惰性,促进培训工作往好的方面发展。(4)培训以提高职工能力为主,不是为了单纯的取证或者毕业。培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职工的素质和水平有较大进步的,目前有的培训来去匆匆,缩短课时、减少讲课,紧急培训,快速取证,这都是不正常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培训活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更应该以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为目的,不能简单的学习,应该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培训,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培训工作的一项标准。
(一)继续教育招生工作
无论哪种办学,生源都是基础,市场占有率是发展的前提。多年实践中我们思考最多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做好招生和服务管理工作。搞好调研和招生宣传,不断拓展生源市场,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规范操作程序,是我们的基本做法。增强责任心,提高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是对继续教育学院全体人员的基本要求。基于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了使继续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1.统筹学校教育资源把继续教育的招生与办学要放在整个学校人才培养规划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整合招生资源,做好招生策划。学校要切实把继续教育重视起来,把既懂业务又熟悉市场的专业技术人员配足配齐。2.强化招生宣传工作一是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招生队伍,做好宣传工作的基本保障。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制定并实施有效宣传策略。三是结合实际,制定以点带面、精耕细作的宣传战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加大对县函授站招生工作的督促力度。五是加强与学校各单位的沟通,继续教育资源全校共享,继续教育学院搭台全校教职工唱戏,充分调动学院内部各教学单位及各部门的积极性,让大家认识招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全校都来关注和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招生工作。3.建立健全招生服务支持体系第一是基本服务:提供详尽的教学计划和优质教材,并选配好优秀授课教师;加强技术支持和教学管理服务,为学生提供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的服务;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予帮助;组织开展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经验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是开展专业化服务:要从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认识和把握学院应达到的服务水准。所谓专业化就是不仅服务热情,更要服务精准,把工作做到服务对象的心坎上。工作的好坏,不仅要看动机,更要看效果。第三是用心服务:所谓用心服务,就是全面展现我们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专业能力、市场意识等综合素质,体现着教育服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市场的感悟。所谓用心服务,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出现的不良现象,2010年以来,学院按照积极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保证质量的办学指导方针,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用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1.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使成人教育工作有章可循,继续教育学院不断加强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对办学的各环节实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经过潜心探索研究和精心试验、实践,制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各项成人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整理和印制了《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规章制度汇编》。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有一支既有成人高等教育经验,又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为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原有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及修订。使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当前学员个性发展需要,体现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及成人高等教育特色。4.建立长期有效的检查评估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了继续教育各类信息反馈、测评体系和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加大了继续教育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力度。通过开展年度检查评估,对成人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并定期检查评估结果,对管理混乱和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学站点进行限期整改。5.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开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尝试现代远程网络教学。学院申报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合作模式改革研究》被批准为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立项课题。本课题的立项研究是学院开展国内校际间继续教育远程合作研究迈出的第一步,将对今后学院与国内高校继续教育远程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成果也将为学校继续教育远程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6.开展特色课程建设为了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非常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选派本校本学科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正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聘任本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鼓励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有4门校级特色课程,1门省级特色课程。
(三)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
1.制定教育品牌化发展战略教育品牌现已成为培训机构赢得学员、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地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要把潜在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继续教育培训优势,转化为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学院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品牌战略发展计划。2.突出特色,形成非学历教育精品项目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考虑培训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已经相对成熟的项目,加强研发,形成系列化的特色项目,以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项目群。努力争取做到应用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在不断研发和深入市场调研基础上,合理安排新项目投放市场。3.开展校地结合,建立培训基地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各界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有效开展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推进菏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宽成人教育的办学空间,实现高校为社会经济、文化、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学校新建了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了非学历教育平台的层次,培训领域由菏泽市扩大到山东省。近年来,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菏泽市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基地、菏泽市专业技术人员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围绕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着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努力构建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全面科学发展。4.创新制度,完善高校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是建立在经营理念上的。当非学历教育与市场越来越贴近的时候,无经济效益的培训显然难以为继。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高校培训管理运行机制,使高校继续教育贴近需求,优势突显,运行顺畅,质量上升。要通过核算,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分配管理系统,有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构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5.立足可持续发展,实施继续教育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做好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诸多因素,但最关键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要以能力为导向,制定有效的继续教育人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提高其市场需求调研能力、招生渠道及市场开拓能力、培训项目策划设计与开发能力、组织优质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能力、沟通协调和培训管理能力等,努力构建一支过硬的继续教育工作队伍。
(四)积极推进自考助学工作
2011年6月,省教育厅批准学院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院校。12个本科专业获批试点招生。这项工作的展开,为学院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相互发展,开通了新的渠道,也为学院普教与成教立交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师资建设,打造高校团队
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习型团队建设,不断丰富继续教育内涵,发扬奉献、敬业的团队精神,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继续教育发展需要的校内外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
(六)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地处欠发达地区,继续教育经费不足,广大学员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始终不高。为此,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调整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理顺管理机制。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更新理念,凝练专业特色,增强竞争实力。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菏泽打造成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主动适应菏泽市产业结构的布局,不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注意职业指向性,办出专业特色,增设了契合六大区域高地发展的成人教育新专业,进一步增加在激烈竞争中的实力。
二、继续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实践成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FAST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47-05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4年末,全国22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 173公里。到2015年前后,我国建成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58条,到2020年前后,我国28个城市共有117条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总长将超过7 400多公里,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出现大量缺口,范围涵盖融资、组织、设计、建设、监理、供货、运营等多个领域。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各级参建单位和运营单位的人员大多数从事过铁路或市政工程建设,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上马出现人才瓶颈的情况下转行至该领域,虽然有着一定的铁路或市政建设经验,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问题的处理经验。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新的投融资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新的管理模式及技术不断涌现和采用,必要的人才支撑相对匮乏,人才创新驱动明显滞后,制约了行业发展。在此形势下,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磁悬浮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2]。涵盖专业主要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两个大的类别[3],土建类别包括线路、车站、车辆段等建筑;机电设备类别包括:车辆系统,轨道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动力照明、给排水、暖通空调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特点是:技术复杂,接口众多,安全等级高,管理难度大,这对参建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在职培训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不同的培训特征:
1.培训主体需求各不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培训,侧重于咨询培训一体化服务;对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能力提升、资格认证的培训;对参与社会竞标的培训,要提供教师、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配套设施等成套服务。
2.专业培训受众对象较小。与铁路行业人力培训由铁路总公司负责全国各路局总体安排不同,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众多,但其培训由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导和实施,落实到单个城市或企业,可组织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训人员数量较少。
3.专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较强。比如供电系统受电装置分为接触网和三轨[4]两种形式,安全门门体分全高和半高形式,相同专业也需根据具体线路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教学内容。
4.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师资力量分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虽然规模较大,但发展时间不是很长,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培训的专业教材较少,且专家队伍分散在各个建设单位,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
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的分成三类,分别为根据城市的建设规模分类(见下页表1)、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加单位分类(见下页表2)和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建人员层级特点分类(见下页表3)。
三、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领域的培没有统一主管部门,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需求各不相同,具体课程受众对象较为单一,授课内容深浅程度难以统一、授课师资力量较为分散等情况。因此,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对提高行业人员职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改革发展规划,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建设起到以下良好作用:(1)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建设;(2)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重点专业、重点人员的选拔体系;(3)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且稳定的培训方案、培训教材和教师队伍;(4)对专业性强且需要持续学习深化的专业领域设计针对性及可持续性的培训课程;(5)开展结合工作岗位特点的课程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人才理念、知识拓展、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技术适应、创新驱动等能力提升训练,完善行业知识结构,增强企业综合素质,提升员工职业发展能力。
四、基于FAST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课程开发研究
1.FAST模型理论分析。FAST课程开发模型[5]是在人力绩效改进技术和邱伟讲师多年企业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将原有ADDIE模型进行深入和优化,而形成的一套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品课程开发流程。其方法分为四个步骤:聚焦问题显价值,整合方案重实效,精选教法做引导,优化成果促精品(见下页图1)。
FAST模型在课程开发上有四方面优势:第一,聚焦于企业所发生的绩效问题;第二,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结合,让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更加专注;第三,每个步骤采用流程式模块设计,可由培训师独立完成所有开发任务,也可团队分工完成;第四,多年实践检验,符合企业培训发展需求。
本文提出基于FAST理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调研方法,可以开展全面的需求分析、系统的培训实施跟踪和全过程培训总结及反馈,较好地助力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
2.FAST模型应用中常用的方法。在FAST模型应用中,根据培训的进展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保证课程_发的顺利进行,常用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法、综合观察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第一,访谈法。访谈法在调研工作中,是一种常见的定性调查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新趋势[6]。成功完成一次当面调研访谈需要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分析阶段。访谈法可以充分了解被调研者的需求、困惑和建议,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可以对被调研者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这种方法的难点是收集的信息分散,信息整合和分析过程比较复杂,访谈人员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在访谈中,要按照事先准备的事实性问题、需求性问题、结果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和确认性问题来提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总结分析阶段,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归纳总结共性的问题。
访谈法调研效率高,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可以深入了解调研项目在被调研者人群中的影响力。
第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量化研究方法,它是通过把标准化的问卷分发或邮寄给有关的人员,然后对问卷回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7]。
问卷调查法覆盖范围最为广泛。问卷调查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广泛调查,发现被调研者希望解决的问题。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范围广、实施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问卷调查法很难预期被调查者如何解读设定的问题,回应率可能会比较低,无法获得问卷以外的内容,并且很难在收集信息的同时挖掘解决方案。
第三,焦点小组法。焦点小组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具有代表性的被培训者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法本质是一种引导技术,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8]。焦点小组法可以在收集绩效问题和挖掘问题要因时使用,有助于相同专业的人群达成共识。
焦点小组法特别适合用于收集被培训者的主观偏好、态度、观点、需求等方面的想法,因此可以应用于培训项目实施的多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四,其他方法。其他常用的调研方法还有综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等。不过,这些方法适合企业对于员工的调研、评价,并不适合行业服务性质的培训。
五、FAST理论模型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中的应用实例
1.FAST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的应用实例。在城市轨道交通课程开发中,应用FAST理论课程开发模型,成功完成一次课程设计和实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跟进三个阶段,通过当面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权威性人群、代表性人群、特殊性人群和协人群四类人群进行跟踪。该模型的课程开发具体应用如下:(1)准备阶段,主要完成课前调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提出全年培训实施方案前进行,重点对企业上一年度培训情况、培训反馈意见、当前突出问题、技术创新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在一定分析方法的基础提供下一年培训建议;第二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参加培训前进行,对参加培训学员进行访谈,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业务中的重点和难题,梳理汇总后反馈至授课教师,请其在授课中讲授对应策略和具体办法。(2)实施阶段,在教学阶段进行,主要采用当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培训需求,填写调查表,提炼和归纳有效信息和培训建议,反馈有效信息至培训主办单位和授课教师,为后续课程提供优化建议。(3)跟进阶段,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进行,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对前期不确定性问题再次调查。同时,建立专业问题库,将专业问题汇总、整理,提供至被培训单位分析研究。
2.根据FAST理论,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根据FAST理论,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跟进阶段三个部分,模型应用的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六、结论
1.本文介绍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市场基本特征,包括人才培训的主要内容、人才培训的对象划分和培训调研的主要方法等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思路。同时,本文介绍的培训课程开发方法也可应用于铁路、公路行业开展培训工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73-05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由2003年的21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人,2016年毕业生预计765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当前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迫切。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较低。职业素质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对毕业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探究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价值体现
大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职业素质是指工作者在身心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自我实践等方式养成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具有相对稳定内在表现化和起决定性作用等特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从大学生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方法技巧等职业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新知识,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等非技术职业素质。大学生职业素质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育质量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涵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内专业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于课程内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实践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为社会服务的教育过程,其实质是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课堂教学为社会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课堂教学进行实际验证,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自己的职业技能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应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有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探索形成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组织吸引了大学生参与其中,成为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渠道,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对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职业观念,调适自己的职业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强化个人的职业技能。在学校期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为毕业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一)调查的组织方式及调查内容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探究构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笔者编制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调查问卷》进行调研。调查方式:主要是调查问卷和专访被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和用人单位。调查组主要在广东选择12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和30所高校的老师,选择41间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调查时间:2015年4-10月,共七个月。由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组成调查工作组开展调查工作。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924份;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向企事业招聘单位发放调查问卷90份,有效回收83份。此次调查范围比较广,数据比较准确,可靠性比较强。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学生的调查中,关于提到“你清楚自己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如何?”问题时,数据显示,选择“不太确定”和“没有考虑”有84.3%的学生,选择“很清楚”和“比较清楚”有15.7%的学生。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没有太明确,认知程度比较低。关于“你怎样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有很大作用”的占71.6%,选择“有作用较大”的占25.3%,还有3.1%的大学生选择“没作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好处很多,更有助于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调查中问及“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对你的职业定位有帮助吗?”的问题时,选择“非常有帮助”的有56.1%,选择“帮助较大”的有30.3%的学生,而选择“帮助没明显”和“基本没帮助”的有13.6%的学生。调查说明,有少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依然处于迷茫状态,不知所然。这部分大学生出现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定位是否有帮助回答不明朗,可能是目前就业压力太大,感觉不好定位。但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职业定位有很大帮助,通过社会实践更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3.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对学生调查时我们提到“当你在求职过程中心理上遇到重大挫折和困扰时,你会如何面对?”问题,调查数据显示,43.4%的学生选择“逃避”,30.3%的学生选择“无所适从”,18.3%的学生选择“面对现实”,8.0%学生选择“无所谓”。说明学生对碰到困难问题时没有心理准备,心理素质比较差。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从事职业过程中的自信?”时,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31.2%的大学生选择“帮助较大”,只有13.2%的学生选择基本没帮助。结果表明,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还有一些学生面对重大挫折和困扰时的自我效能感较差,他们都希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以对应目前就业复杂情况。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在问及学生关于“你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非常有帮助”有68.3%,选择“效果较大”的有20.2%,选择“效果不明显”的占9.6%,选择“没有效果”的也1.9%。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所的专业技能,距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说明学生所学得书本知识运用到岗位操作,这一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关于提到“你认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对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问题时,62.3%的学生选择“有决定性作用”,有21.7%的学生选择“很有益处的”,10.9%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有作用”,只有5.1%的学生选择“无关紧要”。调查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极少数学生仍然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培育不够重视。问及“你是否参加过有关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训”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有45.8%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训”,有32.1%的学生选择“有机会一定会参加”,有59.1%的学生选择“参加过,但未重视,只是为了拿学分”。结果表明,高校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资源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提供相应的条件,而大学生个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和改善自身的职业素质。
5.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职业素质存在的不足,职业能力比较低。在问及学生“你觉得自己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有83.3%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78.2%的学生“社交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有76.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有32.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还比较差”,有4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协作意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有19.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基本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对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有较好较全面的认识。
6.招聘单位认为学生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不足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在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关于提到“用人单位从单位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的缺陷是什么”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学生工作经验不足”占82.6%,选择“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占69.3%,选择“专业技能不足”占85.6%,选择“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占54.6%,选择“不善于社会交际”占68.9%。说明招聘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比较重视。在提到“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最看重那方面”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有82.2%选择“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有73.9%选择“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有40.1%选择“专业技能证书”,有12.2%选择“在校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等荣誉”。说明他们对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这一职业素质内容的重视,而对专业技能证书、在校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等荣誉并不看重。
7.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比较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问题时,数据统计显示,有82.3%选择“沟通协调能力”,有74.1%选择“职业技能”,有69.6%选择“工作经验”,有57.9%选择“克服困难的能力”,有57.1%选择“解决问题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很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业激情、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社交能力与应变能力、工作经验等。
8.用人单位认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关于问及“用人单位认为哪些措施可促使高校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多项选择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79.9%选择“优化专业设置增强教学的实用性”,78.0%选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76.5%选择“建立校企教学科研基地”,86.3%选择“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79.4%选择“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79.9%选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更新,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的措施也比较实际,具有一定实效性。
9.高校大学生求职中职业素质不重影响就业。为进一步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解,调查组对学校就业指导老师进行问卷和咨询了解。关于对“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问题提问时。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很有必要,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占84.6%。认为“有一定意义,但作用不大”的事13.2%,认为“没必要”的占2.2%。结果表明学校老师已经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关于提到“您认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缺少的因素是什么”的多项选择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社会实践经验”的占86.1%,选择“获取职业信息量少”的占55.3%,觉得是“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占43.2%,还有52.1%选择“专业知识不足”。说明老师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认为社会实践比较重要,同时也说明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范围不广,效果不明显,对就业有很大影响。
10.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不健全影响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在问及老师关于“您认为当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哪些问题”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统计显示,86.1%选择“学校重视不够,缺少制度支持”,76.9%老师选择“实践时间短,效果不明显”,77.0%老师选择“师资队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不高”,66.3%老师选择“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脱节”,89.2%老师选择“社会实践基地缺失”,76.4%老师选择“缺少社会实践培训”,76.0%老师选择“选择学校安排活动经费少”。结果表明,高校老师已经意识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如实践基地、活动经费、激励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对高校在提升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已经有一定的看法和认识,应该在这几方面进行整改提高。
三、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运作都取得较好成效,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单位、社会以及学生对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高校方面: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传输,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独立的课程。因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单位方面:主要是社会有关单位及实践基地单位,他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这种短期活动行为未能给单位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社会影响效果也不明显,往往不愿意接受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的就算愿意接受开展活动,也只是形式上的应付,实践效果不是很好。社会方面: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担心子女受苦受累,不是很支持学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山区艰苦的地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方面: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以学习为主,实践活动意义不大,而且没有时间和没有经费参与各种活动。
组织管理上不够科学。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不灵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的高校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基本上由学校团委一家组织实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多,其他部门参与比较少,在管理工作中缺乏部门协同。社会活动内容主要是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学生自由组织的小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运作上,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不明确,在参与实践之前只是注重于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作用、形式等,对实践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时间的意义和目标认识也不是很清晰。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在运作上不规范,规划上缺失,工作上应付。
参与实践活动上未能普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少,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主要是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学时间内安排,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学院为单位,一般组织少数学生参加。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项目数量有限,参与学生不多,学生受益面过窄。
(二)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实践经费投入极少。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体现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的特点,就是参加人员相当多、涉及部门比较广、活动内容不统一、活动地点偏基层、持续时间不固定等。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有大量活动经费,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学校年度预算安排中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太少。实践活动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资金仅靠高校自身来筹措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支持也不明显,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有一定困难。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缺乏保障,这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带来困难,影响到大学生社会活动的效果。
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资金项目管理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大,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的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只对资金作出安排,分配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忽视学生对资金使用和后期监管,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对项目资金的使用,造成有限的资金得不到的效使用,使用效率低,影响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够稳定
实践基地不能满足需求。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数量少,质量差,在目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科专业设置更细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增多,对基地多样化要求提高,而目前有些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社会实践需求。
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一些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获益的贡献情况,总是以学校单方面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组织建设,未能考虑对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对一些已经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稳定性较差。此外,高校和单位双方对于各自定位、责任和义务的认识也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双方没有实现共赢的目的。因此,在管理很多方面都得不到协调,发挥不出应有的社会实践效果。
(四)社会实践内容方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都集中于社会调查、农村支教、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参观访问和实地参观等形式方面,没有深入进行真正的实践工作,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脱离问题也严重存在,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并不得到验证,造成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脱节,社会实践效果不显著。
此外,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的社会实践较少,不能契合社会需求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社会实践活动规划不够科学
高校实践规划不够科学。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是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期基础条件。有些学校缺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科学规划,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社会实践在高校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往往未能体现出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学生实践的实习期、实习单位、能否掌握技能、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是否对口等都没有充分论证和准备工作。困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有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主要还是在校团委组织下,安排二级学院行政领导或者辅导员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很少有专业教师带队参与,导致专业教师在培训中常常会出现过于简单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特别是专业性较强问题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不能及时就地解决学生困难问题。
实践工作缺乏经验交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及学校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总结和开展经验交流,对实践中存在问题没有提出整改方案,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对优秀的团队没有加以宣传,示范作用,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六)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标准不统一
没有形成统一考评标准。目前,高校都实行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工作,参照本校原先制定的社会实践方案进行检查、验收等工作,但每个高校的考评标准都不同,对实践成果的要求标准也不同,各自制定考评标准,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不同层次高校的科学考评标准,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标准不统一,产生应付了事的情况,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考评社会实践激励措施不明显。有些高校没有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定材料和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优秀学生未能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得到表彰,激励先进。有些高校指导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的,也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物质鼓励和职务职称评聘方面得不到优先。激励机制不完善,很难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积极性,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路径。高校要构建以机制保障、基地建设、职业指导和科学考评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强化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完善学生实践保障机制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级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为组长,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科研处及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为成员,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安排下,全方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学生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学生的权益保护,加强学生的自身安全与经济保护管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权益;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估制度。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环节进行评估。严格执行检查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实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合理整改,排除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制度。学校所有的学生全部学生都要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并规定参与活动时间,规范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做到全民参与,发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大限度,实现职业素质培养受益最大化,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及专业情况实行定额规定,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满足活动的需要,在学校财务预算中安排专款,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使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发挥最大效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基金,在活动经费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社会组织及单位积极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费的捐助,提供便利,减轻高校及学生的经济负担,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1.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增加实践基地数量,加强实践基地的类型建设,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不同类型的需求。在扩展过程中,要充分摸清地方企业及部门的实际需求,重点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基地,达到基地功能的互补,实现双赢效果,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双方协作。高校要注重与实践单位的合作,应本着合作共建合作共赢的宗旨,一方面要安排专门负责的教师进行与单位长期联系,跟踪了解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保障实践基地规范化运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才智优势,多出学术专家,多些提供技术,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软、硬件支持。另一方面要发挥实践单位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主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条件,促进基地功能的充分发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科学设计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社会实践内容方向方式关系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程度。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与方式,更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在内容设计上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贴近专业、满足学生,做到侧重点不同,开展组织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要突出如下几方面:
深入开展社会调查。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让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采取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探讨问题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查研究成果。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开设社会调查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明确调研思路,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高校要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新载体,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层、为社会服务;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等项目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
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实践与专业对接,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办法。高校要组织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尽量与大学生专业对口,锻炼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大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缩小与校外现实社会的差距,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的职业精神,强化职业能力。
扎实开展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高校要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高校要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进一步拓展校外勤工助学两个市场,学校和社会要广开渠道,努力帮助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开拓创新思维能力。高校要多些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运用项目化管理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实践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都采用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运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开展就业创业实践。高校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适宜的软环境,在全校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高校要打造一体化创业服务平台,建成集招聘、培训、面试训练室、就业指导、职业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为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要建设创新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团队提供农业科技创业平台;开展创业比赛、组织丰富活动、培育创业类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锻炼搭建了平台。
(三)完善社会实践指导体系,提高指导教师职业能力
1.提高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体系中比例。高校要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目标为导向,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规划,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保证社会实践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比重,规定学时和学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划,明确学生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体系。
2.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教师指导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高校要积极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长期合作关系,在政府、部门、企业以及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人员,作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活动的兼职指导老师。此外,要加强学校和实践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员工、传授知识、指导企业技术改造等。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介绍企业单位转型升级情况、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等。
3.提高指导教师职业指导水平。高校要鼓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去企业挂职或顶岗,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指导老师开展社会实践专题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指导水平;加强学校指导老师的经验交流工作,发挥老师的专长,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构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标准。高校要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来制定社会实践的相关事项,如社会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总结和考评等,在社会实践的考评阶段,要细化考评指标,重点考虑把学生的需求和受益,考虑学生的专业和需要,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和目的。
2.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考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直接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优秀毕业生等评选结合起来。表现突出的优秀生,给予表彰,宣传事迹,示范作用,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