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2 18:53: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铣工实训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网站信息公开情况。年,按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要求,我局开通了规划局门户网站和查询终端,进一步加强完善网站管理制度,丰富网站内容,加强互动交流等工作。网站设置了政务公开、规划在线、规划成果、规划公示、办事指南、规划监察、政策法规和公众参与8个版块,完成了网页页眉增设索引号、分类、机构、名称、文号和主题词等内容,增加了相关效果图、规划图浏览链接,涵盖全局各科室及单位业务工作,做到了政务工作公开透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网站共规划信息33条,批后公示1项,各类规划1项,批前公示1项。
(二)我局政府信息公开除了以互联网站的形式公开外,还利用新闻媒体、《陇东报》、手机报、电子屏、宣传车、悬挂横幅和参加市级领导接待日活动等形式同时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年共制作规划宣传版面10个,更换大型宣传版面16个,在百货大楼和公园门前开展现场咨询活动10天,加印刊登城市总体规划的《陇东报》2.1万份,印发规划法宣传册1万份,宣传资料3万份,悬挂横幅50条。
(三)城建档案管理中心整理城建档案,输入目录,提高了检索速度,彻底解决了查档难的问题。全年共接待查阅者75人次,复印126卷(册),咨询168人次。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为满足建设单位及广大市民对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的查询需求。年全年共接待群众来电来访500多人(次),受理案件25件,办结25件。在报建窗口和网站放置各类行政许可申请登记表格,方便用户查阅及使用。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城乡规划公示工作
年,我局重点加强了城乡规划宣传和公示工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图、规划设计条件、方案效果图、重点项目效果图和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进行公开,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批前公示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审批透明度,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不断丰富网站内容
网站在已有的栏目下又设置了行业动态、工作要闻、通知公告、政策法规、图说、报建表格下载等内容,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并做到及时更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网站维护管理。完成《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升级维护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办结数据至查询系统,保证系统数据安全、运行流畅。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人事部门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我局工作的了解率、参与度,由于坚持信息公开,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组织领导、工作机构、人员配备情况
为切实做好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公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立为整个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由蔺以佳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张文寿同志为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为努力搞好制度规范化建设工作。我局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制度和保密审查合机制,由办公室负责把关,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认真梳理,严格按照,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类进行分类,确保了信息公开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政府信息公开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费保障情况
为保障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顺利进行,我局及时安排年度工作计划,各股室拿出工作计划,交局办公室把关;同时,从办公经费中列支一定的经费,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的完成。
(四)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培训情况
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培训,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保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为建立高效、透明、务实、为民的政府机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快捷地提供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要求,及时制定了《县人事局信息公开指南》、《县人事局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对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时限、公开形式及依申请公开的有关事项如受理机构、申请的具体步骤、申请的办理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使公民和法人对我局信息公开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信息公开进一步密切了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提高了群众对我局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支持率,真正把人事管理权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视野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认真做好保密工作审查工作。我局每一条信息都严格进行保密审查,由各股室初审后交局办公室审查,办公室审查后交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审核后方能。工作中由于我们严格保密审核程序,有效克服了泄密事件的发生,真正做到既主动公开,又有效避免泄密;既满足了群众对部门工作的了解度,又保证了国家信息的安全,真正达到了信息公开的初衷。
严格按照《条例》公开要求,主动进行信息公开,在相关信息形成或更新20日内按要求进行或更新。发现影响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涉及本部门工作的,在职责范围内及时给予澄清。全年共主动公开信息100余条。涉及四项制度、总结计划、便民服务、法律法规、公众监督、规范性文件、公开指南、招录信息等内容。为把信息公开工作做实做好,我局在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工作人员的同时,根据信息公开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购买相关设备并聘请专业网站制作商,策划制作了人事人才网。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撑,为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准确创造了条件。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工作中我们在做好信息自动公开的同时,认真做好涉及我局依申请公开信息的工作。实际工作中我们虽然未收到该方面的申请,但我们还是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做到未雨绸缪。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知情权。
四、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情况
为保证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顺利进行,我局成立了由分管领导负责、办公室具体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领导小组,对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情况进行规范、完善,将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与公文运转程序、信息程序结合起来,坚持“先审查、后公开”和“一事一审”原则,建立人事局政府信息网站登记制度。
五、咨询处理情况
(一)年度有关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的咨询受理情况。
现场咨询60余件次、96128电话查询13件次、网络查询2件次。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咨询相关人才招聘信息、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管理及公务员招考工作等有关政策。
(二)年度有关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的咨询处理情况。
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的咨询处理数量65件次,所有的咨询问题都及时给予了对方答复,满意率100%。
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申诉的情况
我局在《县人事局信息公开指南》中明确提出,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本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工作中我们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和《县人事局信息公开指南》进行操作。一年来未发生因信息公开工作引发的举报、投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七、政府信息收费和减免的情况
我局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没有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收费。
八、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的改进解决情况
针对年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公开内容与社会和群众的需求性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公开事项还相对不够细化等问题,工作中我们及时进行了改进,对一些常见问题及时在网上进行了自问自答。
九、年度重点工作
年度,我局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开展的重点工作主要涉及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等,在政府信息公开开展重点工作中,首先要梳理公示的时间、流程、社会关注面等各方面因素;同时,综合分析评估反面作用,做好应对措施,为政府信息公开开展重点工作保驾护航。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 116037)
(Dali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Dalian 116037,China)
摘要: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和实际运行效果,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从校内实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就如何保障基于资源共享的功能实现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omobile training bas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 of campus training function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omobile training base, and described how to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based resource sharing.
关键词 : 高职;汽车实训基地;功能;资源共享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utomobile training base;function;resource shar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38-04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汽车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汽车产销量的不断攀升与汽车行业的人才紧缺成为了这一特定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紧抓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纷纷对本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以期满足各类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对汽车类高职人才的需求。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都是各自为政,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设备设施,但大都仅限于本校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使用,从而造成了设备利用率低、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的不良局面。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是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分析
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是以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和完善为途径来实现的。按功能范畴分类,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可划分为校内实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层面。
1.1 校内实训功能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建设在校内的以满足专业实训教学为主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就是校内实训功能。
1.1.1 满足教学计划内的实训功能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要实现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训课程的技能操作,另一方面还要服务于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演示、操作)教学。
1.1.2 汽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考证功能 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未来胜任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性平台,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都具备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为在校生进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鉴定考核的功能。
上述两个功能是许多高职院校建立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基本目的,但往往都忽略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校园范围内还可以实现的其他功能。
1.1.3 是“双师”能力培训的最直接平台 目前,由于还依然存在着入职高职院校要跨过“学历门槛”这一普遍问题,因此,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突出但学历不高的企业技术骨干很难能迈进高职院校的大门。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里,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具备企业的岗位专业技能和实践工作经验, 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同时,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教科研任务重等诸多因素, 使得这些教师很难有时间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在此情形下,依托校内汽车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指导教师的传、帮、带,灵活、有效地帮助这些教师强化动手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就成为了“双师”能力培训的最主要、最现实的途径。
1.1.4 是师生从事技能竞赛的训练场所 近年来,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纷纷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其中面向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也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师生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热情,在这种形势下,为广大师生提供技能训练的场所已经成为参与技能竞赛的必要条件,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恰恰能够提供很好的条件支持。
1.1.5 是师生进行科研技改的主要基地 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助推职业教育水平,许多高职院校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了科研技改、专利研发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创新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离不开校内实训基地的支持,特别是象汽车这样工科类专业的创新项目,很多的实践和试验都要依托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车辆和仪器、设备才能够进行,这也凸显出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师生进行科研技改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1.6 是学生从事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场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还都基于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大都忽略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支撑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职能。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承载着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任务,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为切实有效地将第一课堂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内就能真正实现工学融合,就应免费面向学生开放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无偿为学生业余学习技术技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符合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实践活动场所,以满足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
如此可见,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功能方面,远非大家想得那么简单、划一,其可拓展的功能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是值得挖掘和应用的。
1.2 社会服务功能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与政府、行业、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力求体现出办学的鲜明职业特色。在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的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校内实训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又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有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2.1 面向社会和行业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功能 校内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考证所用实训设备的利用率相对于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投入可谓屋之一瓦,改变这一不良局面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丰富资源,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面向社会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转业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普惠制培训项目,如此,在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为政府和企业分担了一定的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健康运行和发展获取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1.2.2 以校企联合培养定向班为桥梁和纽带,以校内汽车实训基地为基础,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在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践训练项目,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材,为校内教师提供专项技术培训,利用企业支持的车辆和设备,拓展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而且,这些资源在满足定向班培养的前提下,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教学和培训;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职工的培训任务,从而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多方的资源共享。
1.2.3 利用自身软硬件优势,实现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功能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围绕汽车的日常维护保养、故障维修、技术咨询、新车评测、二手车鉴定等方面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为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利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软件丰富、资料齐全、设施完备等一系列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开展系统化的车辆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在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不但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更有利于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贴近企业化运营,从而实现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进行顶岗实习,教师在校内就能够挂职锻炼。
1.2.4 依托政府支持,行业推动,实现公益化的科普基地功能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全民科学普及教育,利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丰富的资源,可以面向中小学校和街道社区,为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定期开展实训基地参观和科普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真正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社会化的资源共享。
2 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功能保障
为了切实保证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必须要配套必要的功能保障措施。
2.1 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是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满足功能要求、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无论从满足汽车专业的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和所服务行业的技能要求考量,还是从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功能考虑,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都应具备与汽车制造企业相匹配的汽车制造装配方面的实训实践功能,与汽车后市场相对接的汽车检测维修和汽车营销方面的实训功能,因此,按照实训教学的专业归属和功能划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至少应包括汽车制造装配、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三类实训基本功能区;同时为了满足校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维修服务等功能的需要,在基本功能区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拓展功能区。具体的功能区域设置参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三个基本功能区中,汽车检测维修功能区所设置的实训区最多,而汽车营销和汽车制造装配功能区所设置的实训区则较少。这是因为,汽车检测维修功能区所设置的实训区,其功能不仅能够满足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自身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等提供满足各专业需要的大多数的实践实训条件,在校内的各专业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拓展功能区中的汽车维修服务区主要是针对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和面向社会开展车辆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而设置的;仿真(微机)实训室一方面可以用于校内的仿真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教室设在实训基地中的一个作用是能够很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还可以作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的场所;职业技能鉴定区主要为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提供实操考核的场地和条件;技术研发工作室则是校内教师开展科研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
无论是基本功能区,还是拓展功能区,上面的阐述只是一个探索性的规划框架,在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还是应该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实训区的区域布置方面,提出两点建议:
①汽车维修服务区作为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和面向社会开展车辆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的场所,其区域设置应相对独立,与基本功能区中不具备提供维修服务功能的实训区(如发动机维修实训区、底盘维修实训区、电气维修实训区等)应有一定的空间间隔,避免维修服务工作干扰到正常的校内实训教学秩序,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②为尽可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资源共享的几率,建议将整车维修实训区、汽车整形实训区和性能检测实训区布置在汽车维修服务区的周边或附近,因为这几个实训区不仅具备实训教学的功能,也能够面向社会车辆提供修理、钣金、烤漆和性能检测等方面的服务,是对汽车维修服务区功能的有益补充。
2.2 充实和完善设备设施的配置,是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 现在高职院校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都倾向于建成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就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而言,学校大都希望建设成为汽车4S店的构建模式,因此,在设备的配置方面,很大程度上效仿汽车4S店进行。按功能划分,汽车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配置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①基础设施。汽车实训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常都会配置通风系统、压缩空气及管路系统、供电系统(其中包括工业用电、家用电和低压安全用电等)和供排水系统。
②实训设备。实训设备包括汽车整车、汽车总成运行台架(诸如电控发动机运行台架、自动变速器运行台架、汽车电气系统运行台架等)、汽车总成拆装台架(如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转向机、起动机、发电机、空调泵、制动鼓等)、汽车总成/零件的解剖展示件等。这些车辆和设备主要用于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
③工具设备。按照4S店的车间功能分为机电维修工具设备、钣金工具设备、涂装烤漆设备三个类别,具体如表1所示。
由于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还承担汽车制造装配和汽车营销等专业方面的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功能,因此,除了上述的设施配置之外,还应配置汽车装配、汽车装调等训练设备和汽车营销训练设施。对于难以通过基地实际条件完成的实训项目,可以利用仿真(微机)实训室通过软件虚拟来进行。
2.3 多方位的合作和支持,是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有力支撑 资源共享的实现一方面要有必要的场地和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有人才、技术和渠道等软件保证,单凭学校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力的基础上,应广开门路,加强多方位合作,得到多方位支持:
①力争获得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完善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利用政府的政策倾斜实现基地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②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企业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完善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功能,反过来,这些功能通过实训基地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培训企业员工等项目的落实,又实现了对企业的“反哺”,使资源共享形成了良性循环。
③与社会其他相关领域广泛接触,在利用汽车实训基地的资源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仅为实训基地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也为在校教师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4 多元化管理和运行模式,是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 从前面的功能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可共享资源是较为丰富的,这些资源既可用于校内共享,也能与社会共享,由于共享范畴的不同,在实训基地的资源管理和运行模式方面也会存在差异。
①因为汽车实训基地身处校内,所以对实训基地的管理还是应当以学校为主体,特别是用于满足校内实训教学功能的基本功能实训区,应完全由学校负责管理和运行。
②对于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内设置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其承担着政府的职能,所以应该由学校和政府共同派人进行管理,以学校负责运行为主,以政府实施监管为辅。
③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原则上按项目约定进行分工管理。对于校企合作培养定向班项目,通常企业都会向合作院校提供一定的设备支持,但设备的所有权依然归属企业。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的设备在学校使用,因此,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主要由学校来负责,企业则为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对其设备和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④对于面向社会开展车辆技术维修服务的功能区,其运行和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完全由学校自身为经营主体开展服务。这种模式,毫无疑问是由学校自主经营、自我管理。
第二种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经营模式。这种情况下,学校和企业都应派专人参与经营和管理,校企双方应明确职责,建立严格的相互监管和约束机制。
第三种是外包模式,就是由学校将该功能区承包给企业。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是经营主体,学校则主要起监管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承包的企业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往往会忽略和敷衍校内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愿为师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所以,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学校必须与承包企业签订详尽的协议,明确彼此的责、权、利。由于弊端较多,这种模式一般不建议采用。
3 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作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技能训练平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必将走向功能多元化、资源共享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以满足校内实训实践教学为基点,研究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完善和保障,对于充分利用汽车实训基地的有效资源,将其功能辐射至行业与社会,扩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使汽车实训基地长期处于持续发展和完善的良性循环状态,都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澍敏.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分析与实现途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陈立旦,陈开考,骆美富.高职汽车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2(06).
[3]张建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之策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笔者学校的数控专业本着“培养对接需求、专业对接产业”的要求,深入企业调研,了解技术及人才需求情况,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做好本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分析”调研报告。按照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合的技能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双主体”
“双主体”,即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为专业建设的主要参与者。
笔者学校数控车工专业合作企业是唐山松下产业机械有限公司,学校与该企业的合作是以“电焊机导电嘴”的生产为切入点,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企业的产品优势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该合作主要是以校园车间模式进行教学。由于数控车床实训设备和场地充足,学校将原有的实训教室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进行改造,学生实习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配合本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课题全部是企业的产品,教学人员按照产品难易程度和该专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及教学大纲要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加工的产品考核学生的成绩。
数控铣工专业的合作企业是关东精密(唐山)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生产工程建筑机械,拥有多台国内外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企业需要的是能熟练操作数控铣床、完成大型零件加工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针对这种需求,笔者学校数控铣工专业学生在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之后,由实习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每批次的学生在企业实习4周后进行轮换,然后回到学校结合企业生产经历做好实结和下一轮实习的理论准备工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就接触到大型工件的加工工艺和掌握加工要求。
加工中心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实习材料充足,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爱信齿轮是生产汽车变速箱体的企业,是笔者学校加工中心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和基本实习课题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按照企业的要求以企业员工的标准组织实习,完成相应的实践课题,到实习结束后组织技能鉴定,这样就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2.“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专业技能培养阶段和综合技能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图2说明了三个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从根本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按照“市场决定专业内涵,岗位决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决定课程体系”的改革原则,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突出职业核心技能训练的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立足岗位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做到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组织模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学过程任务化。
确立该专业“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基本技能阶段和专业技能阶段主要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对专业基础课和选修相关工种的实习课程实行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对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等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综合技能阶段”对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并适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素质
目前学校教学设备充足,教师数量也不少,但制约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是缺乏真正了解生产一线管理制度、生产工艺、质量要求的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所以我们着重从培养双师型教师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包括“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两种含义。一方面学校与合作企业协商,通过组织专任教师进行校内专业培训、轮流下厂定岗培养、脱产到车间参与生产等形式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使教师达到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并具有较强的工艺分析能力;或者要求教师取得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以满足动手能力的要求,达到“双师素质”的标准。另一方面,学校聘请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与校内专业理论教师建立“一对一联手教学”关系,这样不但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使本校教师的水平得到提高,满足“双师结构”的要求。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打造一支专业教学能力强、实训指导水平高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职业需求,为了满足职业需求,我们首先应该进行职业分析,然后通过职业分析来设计和制定教师的培养方案。学校从社会、企业及知名院校引聘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制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对接形式、人才评价体制等各个领域进行指导和监督。
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学校数控专业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省技术能手2名、省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名。通过这些顶尖人才的领军作用,带领整个教师团队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精神;带领教学团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与企业需要紧密结合的新教材,进行全国示范专业建设;带领本专业的学生实现知识和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深化校企合作形式,构建工学结合体系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企业的岗位需求是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为此,数控专业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就是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在学校招生前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安排课程,选择教师(包括企业兼职教师等)共同组织教学,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比如学校与中冶恒通联合招生的数控铣工专业,就是通过“双主体、三段式”的培养模式进行的。在基本技能阶段、专业技能阶段,在校内的实习场地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和车工、铣工基本技能的训练,并组织进行钳工、电工等相关工种的学习。综合技能阶段是通过企业实训基地完成的,学生在企业中按照企业的需求和学校布置的课题,完成顶岗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2.产品课题模式
数控专业是实习成本最高的专业之一,我们通过摸索和实践总结了一套“产品课题模式”,就是将企业的产品变成实习课题,让学生用产品进行实习。我们在与合作企业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一是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编制加工工艺,替代课本中原有的课题,从理论和实习两方面编制校本教材;二是按照不同的班级,分配难易程度不同的产品来组织实习;三是建立产品检验标准和质量控制机制,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保证产品的合格率。
3.资源互补模式
数控专业人才培养对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在人才培养的综合技能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笔者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与一些设备先进、技术能力不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院派教师带队组织学生下厂实习,在此期间,教师为企业解决生产的相关难题,并组织学生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工艺知识,进行相关技能训练。
关键词:中职学校 顶岗实习 有效性 工作导向
近年来,各地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顶岗实习的方法和途径,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调查中发现,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工作,存在着重管理轻教学、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学校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因为环境陌生、工作生疏、心理不适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兴趣不浓、畏惧甚至厌倦,离职跳槽、违规辞退等现象屡有发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顶岗实习改革,核心内容包括:实习教学模块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机制建设、双向选择机制构建、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
一、实习教学模块构建
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要求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教学活动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对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的重新梳理,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教学实训模块。
以机电类专业为例。笔者学校在“机械加工与电气维护技术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围绕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省示范专业),对现有的加工制造类专业群(含机械加工技术等7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进行了重新归类,按照“专业群―培养方向―职业岗位群―顶岗实习教学模块”的思路进行梳理,形成了普车技能(含车工、铣工、磨工和组合机床操作工)、数控技能(含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钳工技能(含机修钳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电工技能(含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值班电工)、营销装调技能(含机电产品营销员、设备安装工)等五大类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为顶岗实习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教师团队组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教育经验丰富、职业实践能力强、“能文能武”的指导教师团队,是确保顶岗实习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笔者学校大力实施“专业课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指导;下车间顶岗,进实验室研发;到高校培训,出国门进修”等途径,促进专业课教师“内外兼修、理实兼备”。学校还依托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实施了“百名技师进校园工程”,把120多名机电、建筑、旅游、会计等专业领域中德艺双馨的教授、工程师(技师)请进了校园,聘任为学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
以笔者学校“机械加工与电气维护技术实训基地”的实习教学指导团队建设为例,“五大类顶岗实习教学模块”的指导教师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生产一线的精英(其中:教师40%、技师60%),这种“理实一体”团队的组建,增进了教师与技师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产教活动的深度融合。
三、工作导向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是顶岗实习教学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笔者学校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团队的作用,深入企业调研,及时总结提炼,开发了一套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1.按照工作门类编制实习教程
如在“机械加工与电气维护技术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顶岗实习基地的典型生产岗位、工种进行了科学梳理,构建了五大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开发了《普车技能实习教程》《数控技能实习教程》《钳工技能实习教程》《电工技能实习教程》《营销(装调)技能实习教程》等校本教材。顶岗实习时,根据学生自选的岗位工种进行归类编班。学生则在顶岗生产的同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按照工作岗位设置教学单元
顶岗实习,既是学习又是生产。为实现做、学、教的有机统一,在每个“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中,以“工种”为单位设置“教学单元”。如在《普车技能实习教程》中,设置了车工、铣工、磨工等多个教学单元,各单元之间既联系又独立。顶岗实习时,按照计划,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个模块(含2~3个工种)的顶岗实习任务,每工种3~6个月。
3.按照工作内容开发教学项目
每个“教学单元”由若干个教学项目组成。顶岗实习教学项目,包括项目名称、主要任务、项目分析、相关知识、顶岗生产、质量监测、工时定额、项目报告等,各项要求非常明确。顶岗实习中,学生按照任务进程完成相应项目的学习,熟练技能,内化知识,提升经验,形成智慧,指导今后的实践。
四、双向选择机制建设
双向自愿选择,满足“学”、“用”需求,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企业有需求,就会提供真实的岗位和待遇;学生有愿望,就会立足岗位立志成才。双向选择的操作流程为:
1.收集信息,编印会刊
每年实习前,学校实习就业处组织各专业教研组,深入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岗位工种、劳保待遇等),汇总编印《实习生供需洽谈会会刊》,学生人手一册,深入了解,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
2.就业指导,应聘准备
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指导课,进行系统指导;定期邀请企业领导开办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开展顶岗实习的预备教育,熟悉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组织应聘专题辅导,指导学生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
3.设摊招聘,自主应聘
每年六月上旬,学校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实习生供需洽谈会。企业设摊招聘,学生自主应聘。通过洽谈会,学生展示自我,竞聘理想的岗位;企业则通过洽谈,招聘到适合的“员工”。
4.编印手册,明确要求
洽谈会后,根据签订的《实习就业合同》,将学生按岗位(工种)进行编班、分组,汇编成《××技能顶岗实习教学手册》,明确任务、安排和要求。
5.分类培训,实施教学
各实习教学指导组则按照校企联合制定的实习教学计划,开展岗前安全教育、劳动纪律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确保顶岗实习教学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教学方式方法探索
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地点分散、工作内容多样、任务要求不一的特点,教学实施难度大。针对这一实际,采取三种形式灵活开展教学:
一是定期集中教学。按照实习教学进程安排,可以计划、预见的教学内容,采用定时、定点、集中的形式进行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双休(节假)日。如项目任务布置、项目总结交流等。
二是不定期集中实训。主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中碰到的实际案例,指导教师组认为非常具有典型性,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会诊”的。这种形式的实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都是临时确定的,对于提高学生处理、分析、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是实时网络交流。顶岗实习,更多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时交流。按照岗位工种编班,每班建立一个QQ交流群,每个群每天安排1~2位指导教师跟踪信息,实时指导。实践证明,利用网络开展交流,信息,即时处理遇到的问题,效果很好。
六、评价注重多元与发展
1.注重发展评价
充分征求实习单位意见,制定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考评细则”,从职业素养、工作态度、纪律表现、工作实绩、创新品质等方面进行考核。既重知识运用、技能提升、工作效益的考评,也重积极主动、团结协作、遵规守纪、沟通协调等的考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2.多元参与评价
采用学生自(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20%),包括每月一次实习汇报、每工种一次岗位自评以及实习结束时的总结等。通过自评、总结、反思,促进个体经验和智慧的生成。
学生互评(10%),安排在两次集中返校教育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小组内进行。通过互评,发掘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企业评价(50%),由跟班师傅、车间主任等,按岗位要求,参照企业劳动制度进行考核。每次学生自评后,在自评表上签具师傅评价、单位意见,做到跟踪指导、跟踪考评。
指导教师评价(20%),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态度表现、学习状况、工作实绩、创造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技师共同参与。
社会参与评价(加减分),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获得的各种表彰奖励、评先评优、竞赛获奖、工考晋级等,按奖惩级别采用加减分,计入考核成绩。加减分由学生申报,指导组审核,实习就业处审批。
七、实践体会
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规范的顶岗实习教学,强化了知识技能,提升了实践能力,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代表上虞市参加绍兴市青工技术大赛的职工选手,几乎都是笔者学校的毕业生,而且连续两年包揽了一等奖,受到了绍兴市、上虞市两级大赛组委会领导的高度赞扬。
2.学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自主选择、轮岗实训中,既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也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特长,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到了属于自己的待遇与报酬,体面就业。对于来之不易的工作和岗位,他们也就更加懂得珍惜,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3.毕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环境适应快,合作精神好,技术基础扎实,岗位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黄雪泉.浅析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J].中等职业教育,2010(10).
[2]王理香.中职生顶岗实习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9).
[3]谢洋,董兴生.中职生顶岗实习为何频频跳槽离职[N].中国青年报,2013.
实习期间,通过学习车工、锻工。我们做出了自己设计的工艺品,铣工、车工、刨工的实习每人都能按照图纸要求做出一个工件;最辛苦的要数车工和钳工,车工的危险性最高,在一天中同学们先要掌握开车床的要领,然后按照图纸要求车出锤子柄。所有工种中,钳工是最费体力的,通过锉刀、钢锯等工具,手工将一个铁块磨成六角螺母,再经过打孔、攻螺纹等步骤最终做成一个精美的螺母。一个下午下来虽然很多同学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浑身酸痛,但是看到自己平生第一次在工厂中做出的成品,大家都喜不自禁,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次金工实习给我的体会是:
①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②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③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④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金工实习对我们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综合训练的作用,使我们不但要掌握各工种的应知应会要求,还要建立起较完整的系统概念,既要要求我们学习各工种的基本工艺知识、了解设备原理和工作过程,又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并具有运用所学工艺知识,初步分析解决简单工艺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中,学校将各工种的实习内容如:结合制作榔头,将下料、车工、铣工、钳工、刨工、铸造、锻压、焊接等串联起来,使我们对机械产品的各个加工环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我们了解了各工种的先后顺序和作用。
⑤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加强对填写实习报告、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⑥
实训中心教师将我们加工产品的打分标准公布给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的得分有明确认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用。对我们的金工实习成绩,实行综合考评制度,实行平时成绩产品质量成绩综合考试成绩总成绩,使我们能认真对待每个工种和每个实习环节。
在各个工种的实习中,都安排了一定灵活时间和实习内容,使得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了发挥的余地。
在实习期间我有很深的感触,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这个实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不易,获得了课堂里边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也许将来不会走上这个岗位,但是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感受却是终生难忘。虽然脏点累点,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收获、也有了成果。
我认为在数铣和数线这些科技含量相当高的实习项目中,应多分配点时间,让我们能够真正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乐趣。
在焊接方面我觉得应该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虽然不一定就买来这些设备,但我觉得应该传授一些,以便让我们能知道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另外,我觉得我校的金工实习课应该再减少一些讲解时间,增加一些动手时间。还可以将一些理论搬到学生动手操作时间时讲解,这样更有利于达到我们的目的。
(一)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制造类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与聊城市政府主导部门、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有责任感、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与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迅力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等地方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与就业等工作。明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程序,每年组织召开两次专业建设指导研讨会,研讨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建议等,实现校企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等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制度建设。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理事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制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系统设计。在学院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管理制度》、《企业研修锻炼管理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有利于校企协同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构筑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2.校企合作运行载体———“双基地”模式。
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实施了“双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企业做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做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创新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校内教师承担企业角色,企业人员肩负培养任务。
(三)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教学工厂(教学区+生产区)+师生工作室+顶岗实习基地”工学结合的运作平台,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完成工作项目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与迁移能力,形成一个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对接,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
二、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
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有: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团队的优化;实践条件的优化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优化———构建了“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动态的课程发展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一致性。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课程研究专家组建团队,系统分析面向中小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职业活动”,解剖典型工艺和典型产品加工过程,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构建“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依据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个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课程。“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的内涵如下。
1.重能力———构建“三链路”专业平台课课程体系。
围绕工艺施工员三大核心能力进行分学期、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每个学期对三种能力进行延伸和拓展,按照从学徒到准员工的成长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以三条链路为骨架组织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即零件加工与装配链路、工艺编制链路、数控维修链路。
2.强素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增设专业教育课程,由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教师轮流执教。通过对现代制造业和数控技术职业的系统介绍,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典型技术岗位进行工作观摩,请优秀校友和企业家作报告、讲座等各类职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了解职业课程的对应岗位,认识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术特征与技能知识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制定个人奋斗目标,激发、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传统入学专业教育向岗位职业教育转化。增设《职业健康安全与规范》模块,将模块内容分散在零件的普通机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毕业前以面试的形式测试,对考试合格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素质教育贯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先进制造实训中心中创办师生工作室,以师生工作室为载体,以工艺创新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为研究方向,构建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团队与合作意识的目的。
3.细方向———精准与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岗位要求。
避免原来培养目标大而全的误区,采用精准和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的模式。围绕工艺施工员的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项目化教学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工艺施工员职业岗位所需要求来选取,职业能力阶次递进。课程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按“做中学、所学即为所需”的原则跨科目归整各项目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开放拓展的引导问题进行新知识结构融会贯通性的导向。教师的工作是“化整为零”———将传统教材归纳后的知识内容结合载体解构到各个项目中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零存整取”———将各个项目中学习到的零散知识归纳后提升到系统化认知的高度。
(三)教学团队的优化———建设了一支“上课堂,进厂房”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由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做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技能培训、挂职锻炼、职教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师资配置上,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形成职称、年龄、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上,可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每门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团队的合作教学不是各司其职的简单组合形式,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条件的整合优化———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
为实现实践条件体系化建设,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整合、新建先进制造实训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训中心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床、钻床、刨床、钳工工作台等大中型实训设备60余台套,配套设施200多种,可实施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车工、铣工、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等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通过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逐步实现实践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校内教学工厂各分区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各部门的双实境对应,教学工厂中教学区与生产区的双实境对应。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能力本位、做学教一体化
改革原则: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教学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要采用项目任务等多种方法。
1.课堂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整体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实践、知识、理论一体化,课程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学生是课程及其评价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在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工作过程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工作岗位的某一生产任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2.实施特长生制度,每个班级抽取学习基础好、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组建特长生小组
由富有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特长的老师带领,在师生工作室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作为老师的科研助手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准备科技竞赛,共同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特长生是班级的学习骨干,带动更多的学生改善学风。
3.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教案、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料
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具有立体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建设课程群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开辟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成立了创业协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活动。每学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一起举办技术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成为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应有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
三、整合优化后的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实践条件的重组与优化,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课程群课程的整合优化,是一种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更加注重所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不再迷茫与畏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1.符合教学认知规律,学生技能培养得到提升。
遵循了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依托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整合,按照不同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能力递进规律,科学设计了基于零件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经过解构和重构之后的课程群课程,总学时下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课程群课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主线,符合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所爱好专业的信心。课程群课程教学增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零件加工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体现了1+1+1+1+1>5的课程综合优化效果。
2.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整合优化后的课程群课程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使得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很多毕业生快速成长,经过几年的磨炼,逐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或技术骨干。
3.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
一、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
据调查,新疆职业教育宏观上的问题在于:技能型人才待遇低,求学导向出现偏差,即,一线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低,造成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轻视,现行的一切待遇又与学历挂钩,使青年盲目追求高学历成为当前社会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政府要从观念上使人们彻底转变过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来扭转这种局面。
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在宏观管理的体制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建立起职业教育及其实训基地的强大支持保障体系,促进企业行业与学校的合作;二是合理、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确定具体的实习基地建设负责人,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三是专门设立企业参与教育的管理机构,本着“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观念,建立起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对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比如实行培训税,向培养青年工人的企业提供工资补助金,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
2.师资培养
新疆职业教育一直存在以下问题:师资培养队伍滞后于实训基地建设,大部分院校往往是先购置设备再培训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或因无人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设备而急于在社会上招聘,到企业中挖掘,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保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培训同步进行。学院购买实践教学设备的同时,必须保证教师到位,对新教师进行实习锻炼和助教制度,即在上岗前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动手锻炼,实践报告合格后,才能担任助教。这样可以使新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的实践中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下,增强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专业或学科带头人及青年教师,按照“双师”素质的要求,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到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能,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梯队。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为了保证学生校外学习质量,依托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协商开展联合培训,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的理论水平与文化素养,学校可从中抽调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实训,同时鼓励支持校内实习教师进修学习取得更高的文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与结合。
3.校企合作
很多时候企业和校方都只考虑自身利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双收。表面上看,校企双方实行校企联合,建立了实训基地,但实际上双方“貌和神离”,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合作。一些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倾向于社会聘请,不愿进行“订单”式培养,他们认为这样可减少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花费。还有一些企业实行了“订单”式培养,也都是短期的多,长期的少。新疆职业院校应主动采取相关措施:
一是联系企业共同协商,由院校提供厂房企业配置设备,实现前校后厂,引进企业资金,利用企业的优越设备资源,先进的生产实训条件,把教学课堂开到生产现场去,使学生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训实习,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联系企业在教师指导下利用部分技能水平较高的毕业生进行预岗实习加工产品,降低实习耗材费用。二是有偿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开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要紧跟企业前沿技术,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的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体现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缩短学生顶岗实习适应期,让企业一点点感受到顶岗实习生所起的作用,同时院校聘请企业的资深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专业师生开始知识讲座。这样通过双方携手合作,为教师搭建进修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彼此相得益彰,实现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和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双赢合作。
4.产学研结合
走产学研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育人蹊径,是每所高校所追求的。目前,新疆很多院校都空有口号,少有成果。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招生人数近几年大幅增长,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成了上课的机器,无精力进行技术研究,而企业技术人员又忙于生产,为了提高生产效益而努力,也无精力进行技术研究,所以目前的产学研都是结而不和。所以产学研结合必须与生产科研课题同时进行,只有课题而无经费,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者缺一不可。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校企统一思想认识,整章建制,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产学研管理水平。实习基地可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采集基地,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和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与社会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二是抽调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研发成果在企业推广的同时灵活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提高实训项目的高技术含量,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三是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专利新技术,为专业教师开发工作提供科研平台,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和场所。
5.校内外相结合
新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具体应分为三个类型开展建设:(1)以模拟实习为主,建立起校内实训基地,校内的建设应突出专业特点,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自己的精品课程,要有重点专业的建设;(2)立足省内,建立起省内实训基地;(3)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省外实训基地。同时,还应设立实训基地专项资金,加大对其投入,具体可有以下项目:①双方共建项目的资助(校企联合资助);②双方研究成果的奖励;③年度实习基地建设工作表彰;④联系、调研工作的差旅费和工作量补助;⑤共建研讨、检查、总结等会议支出。
二、创新
1.资金投入
针对不同专业,由新疆高职院校单方面投资,在社会上开创以学生实习为主要目的营利性的市场。比如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导游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可由学校投资经营管理一个大酒店,市场营销专业与加工制造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等联合经营一个小型综合商店,机电类专业与电焊专业也可照此模式,经营一个小市场。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实训需要,同样也可将盈利用于改善实训条件。其次是开拓社会服务功能,注重资金回拢。实训基地建设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能够为校内学生提供技能实训场所,而且面向市场开展有尝培训和提供多方位技术服务,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使投入资金有所回笼,将对外有偿服务产生的效益用于实训基地的维护和发展。
2.教材建设
新疆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或与其他院校联合共同编写能适合专业群使用的特色模块实训教材。比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CAD等机电专业,可按技能课题设置钳工、铣工、焊工、数控加工等实训模块。编写系列实训教材,一个模块为一个分册,不求全面,只求应用,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即可解决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内容更新比较快也无关紧要,因为只需重新改变某一模块教材分册即可。总之,实训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始终跟专业技术发展的轨迹,随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
新疆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职业教育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国外的职业教育中汲取经验,比如加拿大的课程交叉设置,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职业教育院校开设普通性课程,因为在职业技术学校中,越来越多的课程具有普通课程的性质。许多企业抱怨从职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数学,英语等基本技能,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不肯安心工作,缺乏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而这需要在普通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来培养。一旦开设了这种交叉性课程,学生在成为雇员后的理论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加强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可以使职校毕业的学生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以应对技术变化,为企业解决问题和革新技术做好准备。而在普通中学设立职业教育性课程,可以更好地增强普通教育职业性,既可使学生为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准备,又加强了学校教育与未来工作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4.建设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