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9 05:36: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我的育儿心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read an interesting book of fairy tales.
我喜欢看这本书,因为这是我看过的童话书中最好看的一本书,我反复看了三、四遍,我对这本书是爱不释手。
I like to read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the best I have seen the book of fairy tales in the book, I read it three or four times, I was one of this book.
这本书大概描写的是:有四个孩子无意中进入了一个衣橱,来到了一个叫“那尼亚”的地方,那里由一个女巫统治着,女巫把“那尼亚”变成了冬天。孩子们和一头狮子打败了女巫,春天回来了,孩子们也当上了国外和女王。许多年后,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追捕一头仙鹿时,无意中回到了衣橱里。
This book is about it: there are four children inadvertently entered a wardrobe, and came to a place called "Narnia", where a witch to witch ruled, "Narnia" into winter. The children and the lion beat the witch, spring is coming, the children also became a foreign queen. Many years later, the children have grown up, they pursue a fairy deer, inadvertently back in the closet.
成因分析
从当前学校中的工作环境和二线校长们的普遍感受看,容易给二线校长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心理挫折的因素,一般表现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外部环境中各种可能导致心理挫折的因素。例如:①职位因素。客观上,二线校长退位后,理论上来说就是普通教师,所有行为准则、工作标准都必须按照普通教师的尺度来遵循。②权力因素。因年龄或身体因素,组织上会按照有关要求和条例宣布校长退到二线,自然而然,二线校长不再拥有校长岗位的权力了。③物质待遇因素。退位后,二线校长必须参照普通教师的物质待遇标准,以往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校长津贴、住房、职称、医疗费等问题)可能会不如以前了。④工作上的困难。一般说来,组织上往往把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或中层干部提拔到校长岗位上来,但由于大部分校长任职期间工作重点主要是学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而变成二线校长后需回到教师岗位或其他岗位做一些普通的事,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工作干得不如他人,可能还会遭到同事的讥笑。⑤人际关系上的障碍。一位有才干、有思想、有成就、敢于管理的校长在长期管理的岗位上总会有一些管理措施要被下属误解或因各种因素得罪了少数同事,退到二线后矛盾可能会激化,遇到极个别情绪化的同事甚至有时会当面指责、嘲讽等等;还有的可能因长期在领导岗位,与同事之间难以有共同点,造成沟通障碍,人际关系僵化。这些都是导致二线校长心理挫折的重要客观原因。
2.主观因素。主要指对二线校长个体心理挫折的产生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例如:①主体对目标价值的主观判断。当人们认为对自己具有重要价值的目标无法实施时,才会引起人的挫折体验。退位后,二线校长必须以一名学校普通员工的身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加之年龄因素,对新的岗位目标要求难以适应。②对挫折情境的主观判断。当人们认为某一失败很严重时,会产生挫折体验。以往在职时,同事们遇到校长时总是主动打招呼,前呼后拥,校长长校长短。一旦校长退位后,那种“高人一筹”的优越感不复存在。③对挫折的容忍力。这是指遭受挫折时能保持心理平衡,免于行为失常的适应力。退位后二线校长仍可参与学校校务会,但学校重大事情乃至一般事务的决策优先权已不复存在。一般来说,容忍力较弱的人,挫折感较易产生。由此可见,二线校长挫折感的产生不仅同外部的客观因素有关,而且同人的主观因素有关。
自我调适策略
对于身处二线岗位的校长来说,退位后在一定时期内遭受一些心理挫折是难免之事。这就要求二线校长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新岗位的各种挑战,履行好退位与退休之间相应的工作职责。为此,二线校长应学会运用好自我调适的方法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减轻心理压力,这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1.确立适宜工作目标
从心理调适的角度看,人们在某些方面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往往会通过更换新目标、淡化挫折感或通过其他目标的实现和其他需要的满足来作为补偿,以弥补心理平衡。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中的替代和补偿作用。校长在位时一心想在发展学生特长、办出学校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业素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树立学校形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达到同类学校中上水平。而一旦退位后,校长们到了“新”的岗位,工作目标不再是以学校全局为中心,而仅仅是学校某一领域的参与管理人员或一般教师,这时需要二线校长审时度势,量体裁衣,制定明确、适宜的岗位工作目标,以期获得新的成功感。
2.增强角色适称能力
角色适称是指个体的角色扮演合乎角色规范的要求。及时提高角色适称能力,有助于迅速进行角色转换,准确地实施角色行为,避免角色行为冲突。
退位校长能否做到角色适称,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为准确的角色认知。当然,角色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作为二线人员,在走向“新”岗位之前,就应该重新明确相应的权力和职责,使自己的角色行为具有新的价值取向。“新”岗位对于二线校长来说都是驾驭娴熟的,无须深刻研究,所以只要进行角色认知,并按角色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心理换位”速度应该是比较快的。现实中有的退二线后,居功自傲,也可能由于职业因素,还习惯指手画脚,甚至乱点“鸳鸯谱”,给新领导工作设置了无形障碍,惹得新领导或同事心情不畅,发生角色行为冲突,致使自己处于一种“遭人嫌”的境地,感到心理痛苦与压力,这都是由于未适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结果。
3.合理调节自身情绪
人在遭受挫折时,总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烦恼、愤懑、沮丧、焦躁等。这些消极情绪如不能很快加以控制,便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果遇到重大挫折,消极情绪表现过强,还可能导致出现非理智性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遭遇挫折后,能否成功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往往是摆脱挫折困扰的重要条件。
在这方面,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转移,即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缓解或冲淡不愉快的心情。角色定位之后,二线校长一定要自己学会主动“找”事做,要通过做适当的事来充实时间,来填补自己历来“忙碌”的习性;宣泄,即在适当的场合,找一个值得信任的老部下、老朋友倾诉,或在自己的博客中书写,或采取打球、跑步、下棋等运动方式,转移心理的压力,分散和消除不愉快的心理情绪,听几首老歌,睡一个好觉,一觉醒来又是一个新天地,不仅恢复了体力,改变了心理环境,还能获得一个退位后难得的放松心情。这是减轻二线校长内心“空荡”的有效措施;压抑:即靠意志的作用把不愉快的心情压在心底,不让它表现出来,这也是常用的一种自我控制的方法。对二线校长而言,历经管理工作的磨砺,展现的应是能容天下事的胸怀,更何况一些烦琐或不愉快之事呢?
4.积极发挥自身余热
校长的更换,引起人们特别是“老臣”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波动是必然的,他们往往用戒备的、审视的、观望的、应付的态度对待。正常情况下,新校长上任伊始,当务之急是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而能够帮助自己进入角色的正是仍在单位里的“老臣”,尤其是那些刚退二线的老校长,如何使用好“老臣”?一般都是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打招呼、交换意见、征询建议等形式,迅速消除二线校长失去位置的恐惧感,同时会注意发挥和利用退居二线的老干部的余热。
5.摆正心态,积极参政。岁月不饶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二线校长要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另一方面,退岗不离岗,工作热情、工作意气不能退。一般来说,学校的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老校长”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聘请二线校长担任教学、党务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凡是学校的大事、要事,校领导都会请二线校长到场发言参与决策、听取意见。这种情况下,二线校长不能推三阻四,想办法找理由推诿,更不能有“就不告诉你”的心态。
6.不遗余力,协助督学。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往往把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学术造诣深厚的二线校长聘任为教学督导员。这时二线校长要积极配合,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全校教学的宏观状况给予监督、总结,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帮助学校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管理,为本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7.修身养性,提升科研。读书使人智慧,读书使人年轻。退位后,二线校长已从繁忙的事务中完全解放出来,尽可花时间读自己喜爱的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同时可以将自己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流淌”出来,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年轻教师科研工作言传身教,认真加以指导。
一、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创办“文明绿色幼儿园”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貌教育,对培养文明、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提出了“文明人建文明园,文明园育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以“礼仪文明教育”为核心以“争做文明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开展“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的教育活动,利用以图为主的宣传栏和“好人好事园地”等教育平台,使每一层走廊、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成了“文明育人”的阵地及展现文明礼仪的窗口,使幼儿基本做到了“把礼仪带进幼儿园,把谦让带给同伴,把孝敬带给长辈”,自觉保持园舍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说脏话,和同伴友好相处。
二、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学会分享和谦让
调查表明,我园有部分幼儿是缺乏分享和谦让行为的,特别是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比较普遍:有的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有的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就哭或抢;有的想玩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这都表明幼儿十分缺乏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与行为,使得这些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主要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独”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了众人为我的中心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化发生困难,难以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观念”和“感恩的心”,甚至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让孩子一人独吃,看电视遥控开关由孩子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许妈妈把食品送给客人分享。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家园共育的途径, 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三、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以“爱的传递”作为幼儿德育的核心,把孩子们最爱过的各类节日“利用”起来,把德育教育贯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十四)
教室很静,只有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的声音,我坐在第5张桌子,成坐在我的旁边的后一张桌子,而思韵,在离我和成几张桌子以外的地方,虽然不清楚为什么她会坐那么远,但是心里有一丝的安心,“没有特殊原因”我自己告诉自己!我无法静下心来听课,时不时可以感觉得到有人在注视着我,我也知道那个人是谁。一节课45分钟是那么的难熬,好不容易等到铃声响起,我一拉起书包就往外走,想摆脱那个目光。走到了车棚,那儿有4个熟悉的身影,是夏夏,欣,杰,还有龙。“你们在这干嘛?”我走入车棚问道。“等你啊!”杰笑着说。“不是,是等你和成!”龙跳下栏杆,纠正杰的语误。而夏夏和欣则在一旁笑。我无奈,因为我知道今天,我得和他一起走。
一路上我没有说话,他也没有说,倒是有几个人在我们后面叽叽喳喳没完没了,是夏夏他们。这一路没有思韵,我还是很奇怪,平时思韵总喜欢和成走在一起,为什么今天不一样了?我们6个人的家,就属我家最远,他们很讲“义气”,一直送我到巷口,当我要说再见时,成的手握住我的自行车头,用很平和却不失温柔的声音说了一句话:“不要再躲我了,好吗?”我抬头看他,触到他深情的眼神,我很想说一声“好”,但是一想起思韵,我又反悔了,所以很固执很冷的说:“我没有躲你,你多心了!”说完骑车就走。我气自己,但自己却无能为力。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最低资本要求 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即通常所说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II ) 。
一、新协议更新的主要内容
与1999年6月框架文件一样,新协议强调了“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案建立在1988年协议内容的基础上,新协议保留了现有的资本定义以及8%的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新协议改善了风险度量方法,即资本充足率公式分母中的信用风险度量更趋精密,新协议提供了两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简称IR)。
支柱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supervisory review of capital adequacy),此部分是第一次被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监管当局可以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所在的市场性质、收益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要求,在其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支柱三;市场约束伽(arket discipline)。市场约束机制是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它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健。新协议规定:①银行必须披露关于资本结构的扼要信息;②对每一风险领域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③银行应披露按协议要求的方法计算的资本率,以及关于其评价资本状况的内部程序的定性信息;④每年至少披露一次,必要时还应增加。
二、新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1.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协议的基础。新协议框架保留了旧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其具体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8%)二总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十操作风险加权资产)x12.5]。
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将市场风险和操新协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资本结构和资本充足率的披露不够完善。(2)市场风险。无披露要求。(3)利率风险的披露仅够巴塞尔要求的“底线”。(4)信用风险披露不足。(5)操作风险。是新协议中新提出的要求,但证监会并未要求上市银行做出披露。
三、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资本充足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从长远看,为了符合新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行能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拓宽注资渠道。(2)逐步放开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推动金融创新及全面成本管理,努力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3)大力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2.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当前央行在确定最低资本充足率时还应考虑到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配置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不断开拓盈利空间,积累风险储备,防范市场风险。
一、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教育观念
要想养成创新教育的能力,更新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教育观是前提,创新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老实听话、循规蹈矩、按老师的规定行事就是好孩子,老师奖励的对象也往往偏向于这部分孩子;而那些好动、沉迷于新鲜事物、不按老师规定行事的孩子往往被定格在“调皮捣蛋”的行列,经常被老师训斥。一些幼教工作者不顾幼儿的需求,经常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整天将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模式机械单一。如,在一次数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出示“7”后问幼儿:“它像什么?”幼儿纷纷举手说:“像折断的筷子、像拐弯的丝带、像坐着的腿……”正在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时,教师却反问:“像镰刀吗?”结果幼儿面面相觑,一个个都不敢答话,想象的思维一下子被扼杀。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想让幼儿说出“7”像镰刀,有首儿歌就是“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花生。”而生活在大城市的幼儿对镰刀很少接触,当然会觉得陌生。因此,在日益重视幼儿开放式思维和创新式思维的今天,幼儿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二、竭尽全力,扮演好现代教育者的角色
幼儿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还是表演者、激励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交往者、参与者、合作者,更应该是教育的创新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因此,幼儿教师应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尊重幼儿,善于用各种适宜的方法接触幼儿、引导幼儿,注重师幼互动价值,全面实行双向交流,使幼儿对老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亲近感,这样才易于接受教育。在精心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还应该创造氛围,让幼儿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提问、乐于探索,让幼儿创造性的火花在各项活动中绽放。
三、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儿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低龄儿童,但同样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在组织幼儿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该进行研究式教学设计,引导幼儿自主式、探索式地学习,再将研究式教学与幼儿的探索式学习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更多地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为幼儿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激发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更要克服“死啃书本、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的教条主义倾向,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选择能激发幼儿兴趣,可以操作、探索的活动形式,以及灵活的、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与之相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应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激励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满堂灌、保姆式教学。再配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思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关键词〕自闭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04-03
一、引言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展疾病,由于其大脑神经组织受损,造成大多数患者出现社会交往、语言发展障碍,同时伴有一定的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特征。目前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是我国幼儿残疾发病率的第二大源头,仅次于弱智。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自闭症患者已达到了3500万人,而我国自闭症患者人数在700万以上。2012年深圳自闭症儿童“被退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无论是数据还是事实都表明: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自闭症儿童并不像感官残疾和肢体残疾儿童那样有明显的身体障碍,从身体发育和外表上来看,和正常孩子大致一样[1]。加之自闭症儿童大多对人和事表现冷淡,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他们的教育一直被社会所忽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但普通学校教师缺少教育自闭症儿童的信心和能力,结果“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坐读”[2],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特殊学校。这不仅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不利于开发其潜能,有碍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2008年,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从积极的视角发现积极的途径,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思想,用积极的思想找出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在积极的过程中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积极的效果,成就积极的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不再强调就问题解决问题,找病源下对药的传统病理式教育,而是强调寻找儿童身上的各种积极因素(包括外显和内在的),重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目标,创造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3,4,6,7]。积极心理教育以“积极”和“发展”理念为价值取向,为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当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缺陷取向,阻碍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
郭文斌、方俊明等人认为,我国近十年来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围绕自闭症儿童存在的发育障碍进行诊断治疗和训练;教育方式主要是缺陷补偿的教育治疗法,针对自闭症儿童存在的行为障碍、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实施补救措施[8]。这种教育方式片面注重自闭症儿童的身心障碍,不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过分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缺陷”,忽视他们的“能力”,从而导致自闭症儿童积极性越来越低,自信心下降,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发展不足,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教育需要
学校教育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外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反标记”和“常态化”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9],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然而,伴随融合教育班教师的消极对待以及家长的积极反对,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极大阻扰。改善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困难,比起其他特殊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和历练。在学龄阶段,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交往至关重要。但统计发现,我国大概只有18%的自闭症儿童能够接受融合教育,其他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教育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他们,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自闭症儿童由于发展障碍,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倡导的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有助于我们从积极心理出发,看待自闭症儿童的这些特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认知方面,研究表明(Osterling﹠Dawson,1994),自闭症儿童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对周围人的注意明显不足,甚至更倾向于注意物体;但是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1]。教师或家长立足于积极的理念,引导自闭症儿童加入与人的交流和嬉戏中来,强化他们的能力,帮助其建立生活和学习中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追求幸福生活。
一般情况下,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冷漠,对新奇的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但在遇到不顺心或是看到讨厌的东西时,又表现出不适宜的、异常、激烈的情感反应。实行积极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要求人们在理解和宽容自闭症儿童的基础上,从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和接受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处理加以处理。
(二)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去标签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倡导潜能开发,减负增效。即倡导人们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任何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积极开发其潜能,尽力降低其劣势,使其优势最大化。
提到自闭症儿童,人们会想到诸多不好的表现,如大哭大闹、攻击性强、智力低下、不理会别人等。自闭症儿童的标签化,使得家长和教师对他们能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1938年特南鲍姆(Tennenbaum)提出的标签理论表明,个体被贴上标签后社会将对其另眼相看,个体的自我形象将加强,逐步使自身标签行为合理化[10]。标签效应的危害性显而易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将从关注自闭症儿童的“障碍”转移到关注他们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缺陷补偿,而是更多关注他们潜能的开发,由此把自闭症儿童从“问题儿童”中分离出来,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积极发展其社会性。自闭症儿童在音乐、画画、记忆力方面的才能,证明自闭症儿童不仅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在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的前提下,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将贴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标签去掉,努力挖掘其潜能,是实施自闭症儿童有效教育和适合教育的前提。
四、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运用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实行自闭症儿童教育,还要根据自闭症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其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转变观念,抛弃社会偏见和比较心理,以创造幸福和谐的人生为终极目标。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最好的教育干预时期是在三岁以前,此时干预能够使其症状大大缓解。自闭症儿童表面上不易被察觉,他们的安静常使父母忽视问题的存在,即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察觉,但是常无法相信自己生了有障碍的孩子,耽误了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治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这一阶段的耽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终身无法弥补的。家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首先应积极接受孩子的情况,耽误时间就等于延误孩子的生命质量。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接受,能够影响教师及身边人群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度。自闭症儿童只有在被接受、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正常地学习和交往。
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是人们心态放平衡的积极表现,周围人群的漠视、偏见减少,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积极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
据广州市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就读学校——公立越秀启智学校的校长陈凯鸣介绍,学校就读的自闭症儿童中,有些六七岁大的孩子能把广州自来水管的走向摸得一清二楚;有的对美国白宫研究非常透彻,知道总统住哪间房子,警察和保镖的住处在哪里……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兴趣狭窄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范围小,造就了他们对事物的高度关注,拥有比常人更好的记忆力。天才的一个必要共性就是高度的专注力,“牛顿煮怀表”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自闭症儿童确实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刻板行为等缺陷,但这并不妨碍其发展某一特长的可能性。台湾大型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的自闭症患者庄天岳,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父母教他穿衣服可能要花好几天甚至是用月、年来计算的时间,但只要是他听过的音乐,他就能完整地将其弹出来。在钢琴演奏舞台上,他就是钢琴家,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失偏颇,且不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误导其片面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对自闭症儿童更是不公平。一般来讲,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力偏低,但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自闭症儿童的个人潜能,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有时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极不适宜的行为,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去摸;看到讨厌的东西就要摔了等,更糟糕的是自闭症儿童有时伴有打人、咬人等攻击,使得大众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外在的表现,导致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带有明显偏见,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缺少家教的表现。部分父母在这种言论的压力下,选择尽量少带孩子外出,使其远离人群。这样教养的方式不仅剥夺了自闭症儿童的自由,还将加重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恐惧症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关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参与实来现教育目的。因此,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很重要。一方面,家长应尽可能地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应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社会环境;最后,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自闭症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社会的公平对待。
(四)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积极发展自闭症融合教育
在国际上,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已成为主流。相关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积极的影响。自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这一概念以来,融合教育在我国取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学校、教师和其他正常儿童家长的不支持,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呼吁我们普通学校、教师及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自闭症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能力而不是缺陷,积极实施融合教育,使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
目前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对象十分狭窄,这与世界“全纳教育”理念是不符的。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为自闭症融合教育提供保障措施。这方面我国的经验还较少,但是不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其模式是针对整个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但其中的“自闭症融合支持计划(ISP)”是为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进入普通学校而设立的。该计划要求普通学校中具有自闭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校长和其他教师与负责人一起为建设融合校园努力。另外,澳大利亚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建立了一项在线教学支持计划——“以能力为基础的学习和教育支持计划(ABLES)”[11],这项计划的鲜明特色就在于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确保评估过程基于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缺陷”。这样的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潜能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2] 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小学现状的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4]孟万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5]孟万金.支持特殊教育 共创幸福美好未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 开创特教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13(1):3-6.
[6]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92-96.
[7]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吁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7-10.
[8]郭文斌,方俊明,陈秋珠. 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的我国自闭症热点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12(1):128-132.
[9]吴重光. 当今特殊儿童教育思潮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6(6):14-16.
[10]冯维,王飞飞.国外学习障碍儿童的非标签化教育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5(6):46-50.
[11]刘鲲,杨广学.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维多利亚的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2012(9):13-17.
[12]魏轶兵,卢珺等.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37-41.
[13]连福鑫,贺慧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0-36.
[14]雷秀雅,杨振,刘愫.父母教养效能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4):33-36.
[15]甄俊,袁爱玲.幼儿自闭症的教育治疗[J].研究与探索,2003(11).
【摘要】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在儿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的: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安全渡过新生儿期。方法:针对新生儿生活能力差,反应弱,抵抗力低下等。对547例新生儿进行认真的观察,发现其细微的变化。结果:掌握新生儿疾病的病种,发病率、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帮助新生儿顺利适应改变,提高新生儿医学及护理水平。
【关键词】新生儿;观察与护理
My courtyard near five year newborn common disease's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search analyze
Liu Jing
【Abstract】The newborn and newborn disease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on science. Goal: Cuts newborn's disease incidence rate and the mortality rate, the security has crossed the newborn time. Method: Is bad in view of the newborn viability, responds weakly, resistivity low and so on. Carries on the earnest observation to 547 example newborns, discovers its slight change. Finally: Grasps the newborn disease's sickness to plant, the disease incidence r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 treatment and the nursing characteristic, carry on omni-directional nursing, helps the newborn to adapt the change smoothly, enhances the newborn medicine and the nursing level.
【Keywords】Newborn,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小儿自出生至28天为新生儿期,此期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发育不健全,生活能力差、反应弱、抵抗力低下,易于发病。与之接触最多的是护士,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其微细的变化,给予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帮助新生儿适应生理生活及环境的改变,安全渡过新生儿期。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于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收住的547例新生儿病例为分析标本 。男329例,女218例。出生1~3天101例,3~10天256例,10~27天190例。新生儿肺炎182例,占34%,黄疸156例,占27%,硬肿症96例,占18%,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62例,占11.3%,脐炎、皮肤感28例,占5.1%,颅内出血11例,占2%,自然出血症12例,占2.2%,在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3例因早产、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抢救无效死亡占0.54%,4例转上级医院治疗,6例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其余534例健康痊愈出院。
2观察与护理体会
2.1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正常的体温为36.0 ℃~37.0 ℃。体温低的原因有早产、低体重、室温低;体温高的原因有室温高、保暖过度、脱水。新生儿体温易随外界温度的升降而变化,气温低时新生儿不会寒战产热,仅靠棕色脂肪进行化学性产热,但棕色脂肪贮存量较少,早产儿更少;加以皮下脂肪层较薄,体表面积按体重比例计算相对较大(新生儿体重为成人5%,体表面积为成人的12%),故易散热。如不注意保温,体温很快下降。体温过低可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并可诱发肺炎和硬肿症等严重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为了使母婴同室的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母婴同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室温维持在20 ℃~22 ℃为宜,湿度50%。新生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使体温保持在36 ℃~37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给予保暖。用热水袋保暖,热水袋放置在婴儿脚部位置,不能直接接触皮肤,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对体温高者除散热以外,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弹性、尿量,如为脱水热,应增加哺乳次数或补液。
2.2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护士要随时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新生儿的呼吸以腹式为主,正常呼吸频率为40/min~60/min。另外,护士还应随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口、鼻腔有无分泌物,呼吸道是否通畅。出现吸入性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哭声弱、口周发绀,应及时清理呼吸道,让新生儿侧卧位,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 体重变化的监测及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测体重,以后每天或隔天测体重1次,便于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3]。在出生后3~4天,由于哺乳量不足,经皮肤、肺部排出水分相对较多,体重出现下降现象,下降范围6%~8%,但不超过10%。一般在4 d后体重逐渐回升,7~10天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果下降超过10%,或下降时间较长不能立即回升时,需寻找原因,如母乳是否充足、喂养方法是否合适。若有体重迅速下降,应仔细观察检查有无频繁呕吐、腹泻、全身性感染等,并注意有无失水,如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提示有失水现象,应考虑静脉补液。
2.4 大小便的观察与护理
2.4.1 小便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肾脏的浓缩功能相对不全,出生后会立即排尿,第1天的尿量很少,10ml~30ml。在生后36h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ml~300ml,满月前后可达250ml~450ml。若每日少于6次,提示母乳喂养不足。
2.4.2 大便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的大便性质可以提示喂养及异常情况,消化不良时大便次数多,粪质与水分开;进食不足时,大便为绿色稀便;肠道感染时,大便稀、带黏液、脓性、次数多;先天性胆道闭锁,大便呈白色。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h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 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转成黄色。喝牛奶的孩子每天1次或2次大便,吃母奶的孩子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次或5次。若新生儿出生后24 h尚未见排胎便,则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若排胎便后连续2天无大便,提示吃奶少;大便干,应检查有无腹胀,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灌肠。
2.5 呕吐物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溢乳甚至呕吐。因此新生儿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呼吸道造成窒息[4]。
2.6 皮肤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皮肤柔嫩,色质红,弹性好,角质层发育差,易损伤。因此对新生儿细心皮肤护理,每天早晨可给新生儿沐浴1次。新生儿出生12h~24h后,便可给新生儿洗澡,洗澡可以清洁皮肤、预防感冒、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婴儿健康成长。洗澡是一种简单、实用、自然的护理操作。首先,左手托起新生儿颈部,并用拇指和中指将其双耳廓折住以压住外耳道,防止水流进入耳内,将新生儿放入盛有40 ℃温热水浴盆内(盆内水位应高于平卧新生儿胸廓部),用右手依照头发脸颈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会阴、臀部下肢的顺序洗净新生儿,并进行皮肤接触抚摸。
2.7 脐部的观察与护理:脐部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应每天给予新生儿脐部护理1次,洗浴完毕,用大毛巾擦干全身,除去原有脐敷料检查脐部情况,用0.5%碘伏涂搽脐部,预防脐炎。
2.8 红臀的预防及护理:红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皮肤病,多因臀部皮肤长期受到潮湿刺激,或因腹泻粪便刺激,加上尿布更换不及时或使用透气能差的尿布所致。故大便后必须以温水洗净,吸干后局部涂消毒植物油,以保护皮肤。尿布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的浅色棉布作尿布,最好在日常下暴晒干燥后使用。尿布必须兜住整个臀部和外阴,经常查看尿布有无污湿,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更换。尿布包兜不可过紧、过松,不宜垫橡胶单或塑料布。如果已发生轻度红臀,每日2次或3次,每次10 min~20 min,将患儿臀部暴露在阳光下,但注意保暖;对于重度红臀除按轻度红臀处理外,同时应加强全身营养,再结合糜烂程度进行分级处理。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炎可局部涂鱼肝油。
2.9 眼部的观察与护理:胎儿在子宫内受羊水中物质的刺激或通过产道时接触细菌黏液,出生后可每日2次眼部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时呈脓性时,应警惕淋球菌感染,提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症处理。
2.10 喂养的观察与护理:我科要求尽可能采用纯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食品,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推广母乳喂养是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最好方法[5,6]。哺乳时,根据产妇的情况选择较舒适的,以坐位最佳,卧位最差,使婴儿头与身体呈一条直线,产妇一手托,大拇指在上方,其余四指在对侧,衔接时让婴儿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嘴里。哺喂后将新生儿抱起竖立,头伏于母亲肩上,轻拍背部让吸进胃内的空气溢出,再换右侧卧位30min以利乳汁进入十二指肠,防止溢乳。
3小结
护理人员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与护理新生儿,及时发现潜在并发症,以起到防范的作用。另外,由于产妇对新生儿知识了解少,可能忽视新生儿异常情况,因此加强病房巡视,实行责任制护理,有助于异常情况的发现。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喂养安全、日常护理等方面的宣教指导,使其掌握观察、护理喂养婴儿的要点,做到正确护理新生儿,达到新生儿健康安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由燕,邢英欣,刘静红,等.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9(4):328
[2]王玲萍,冯亚丽.母婴同室的病房护理体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3):248
[3]赵丽红,刘艳萍,李文芳.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J].家庭护士,2008,6(2C):510-511
[4]赵桂萍,林慧娟.人性化服务在母婴同室工作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6(7B):1865-1866
[5]王彩萍,王俊英.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全科护理,2009,7(11B):2946-294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