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课程论文

统计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31 22:0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概率论统计学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学在现代科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医药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是医学院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医药数理统计》是为医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医药学中实际问题。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以往学生学过的高等数学思考方式不同,两者思想体系差别较大,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学生除具备《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语文、逻辑学知识,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1联系医药学专业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在医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观点,而《数理统计》课是公共基础课、非专业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数学观念,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的数学教育应以数学的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计算技巧训练,轻能力培养忽视应用,我们应把教学重点转到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并应用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应用能力,学以致用。为此,我们教学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据一般本科医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使教材尽可能体现应用数学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科的特点。

对教材体系、内容增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门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应用部分在统计学部分,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完整性条件下,压缩概率部分内容,减弱概率论部分理论难度。

②改变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讲解,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应用。增加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③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例题和习题。适当配置一些临床案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型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束缚,不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根据《数理统计》课程偏难应用性又较强的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参与意识,培养互相沟通合作的精神

传统教学法偏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都知道应重视互动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往往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讨论式教学法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基础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数理统计》课程特点,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或富有争议性问题,采用教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拟定好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留问题课后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例如,我们在讲完区间估计概念后,为了准确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P{θ1<θ<θ2}=1-α能否说参数θ落入区间(θ1,θ2)的概率为1-α?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此说法是错误的,回答正确。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坚持此说法正确,教师及时总结、释疑说明回答错误的同学是把参数θ当成随机变量了。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它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们往往会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回去讨论,给学生提问,留下新疑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使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这种方法也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学习,提高讲课素质。

2.2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个决策问题。教学案例是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实际调查后所作的客观书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备课中,注意选取医药学真实案例,一旦选定某个案例作为教学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内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问题,寻找该案例相关资料,将案例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例如:在讲假设检验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理统计》这门课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存在畏难情绪,而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也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分析案例,理论教学是基础,案例教学是补充,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好,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3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授课效果

21世纪,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育的现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学生来说,《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要比以往学过的高数难学,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为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到CAI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是任何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不在于CAI课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用语言吸引学生,而不是课件吸引学生。教师不可过多地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更不适合应用在教学的全部过程,因为它的条理性较强,不易更改,使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试改革,它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前者对后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后者为前者打下了基础。对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考试改革不可忽视。通过改革考试,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①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如果局限于教材,划范围、定重点,这样助长了一部分学生死背硬记也能得高分,伤害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内容应体现出对基本理论、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淡化计算技巧,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适当出一、二道能考察创新能力的题目。

②避免考试方式单一。考试模式多样化,平时要有测验,要提交读书报告,增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例。学生的成绩应根据平时成绩、读书报告和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评定。

③改革考试题型。应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多出些综合性思考、分析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本研究是针对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的教学定位进行的一些思索和实践,还有一些方法不够完善,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为培养21世纪应用创新型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课程的早期内容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框架,同时又易于被非医科生接受,因此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如下:开篇首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运用医学常识自觉维护健康”谈起,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一幅深入浅出的“基础医学素描图”被勾勒出来,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蛋白质与核酸、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学基础、人体结构奥秘、人体功能正常运行与生物钟、疾病时的形态变化、人体功能的异常运行-应激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健康、安全与合理用药。以上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形态结构基础、发生机制、常见的感染类疾病及防治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将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同时又尽量避开过于专业性的部分。此外,考虑到基础医学的整体性,还增加了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的章节,即遗传与疾病和法医与自我保护。为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安排了医学标本馆参观活动和临床技能中心模拟教学活动。前者有助于感性理解人体基本结构以及多发病的形成和预防,以及对寄生虫致病性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而后者则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诊疗手段以及医院病区的划分规则,并重点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从而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技能。随着本课程被纳入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贯穿通识课程教育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

2.1教学评估与教学内容调整

作为一门仍在探索中的新课程,我们在每学期末均进行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为87.88%,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85.68%和83.32%,但相对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有待提高,其满意度只有78.37%。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其满意度可达97.5%,表明通过直观学习人体结构、病原物以及实际操作有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兴趣点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直观或与日常健康密切相关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如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人体结构奥秘、安全合理用药、免疫与疫苗接种。而法医与自我保护通过生动案例,将法律和医学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融合在一起,也是大受欢迎的章节。此外,同学们关注的其他医学问题还有卫生医疗体系的运作、常见健康维护问题、实用的急救知识及训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中医有很高的关注度。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

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

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

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

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elearning.sysu.edu.cn)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

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操作系统; 理论; 软件工程; 抽象; 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72-02

0 引言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和选拔考试的一门常考课程[1]。因此讲好、学好操作系统事关各方切身利益。

然而操作系统课程却是讲之不易、学之困难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首先是操作系统软件本身规模庞大,逻辑复杂,不易描述;其次是教材内容偏离学生兴趣,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性不足,逻辑欠清晰,内容选材应试化等使得教材可读性不强。本文根据多年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操作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1 操作系统课程的若干问题分析

1.1 理论性强

操作系统课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理论性强[2,3],其内容不具体、不直观,教材篇章以文字叙述为主,层次结构较为隐蔽,不易把握逻辑脉络。知识内容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设计实验以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与课程配套的训练题目同样难以理解,难以解答。

1.2 理论与实际脱节,整体与部分脱节

众多学习人员具有使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操作系统的经验,但是对其内部构造和工作机制不甚了解,自然希望通过操作系统理论课程揭开心中之谜。但是课程内容有所答非所问、理论与实际需要脱节之嫌,学员关心的实际问题,如:操作系统是如何研制开发出来的,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什么,其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联接在一起的,它们是如何协作运行的等问题往往得不到明确解答。

理论与实际脱节、整体与部分脱节,使得双方难以相互追溯、相互印证。似懂非懂的知识只会令人疑虑重重,增加课程的困难体验。

1.3 课程的工程性、趣味性不足,应试化特征明显

作为一种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的研制离不开软件工程技术的支持。操作系统技术代表了软件工程的顶级应用技术,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是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范例。操作系统的资源抽象、资源虚化等技术思想符合软件工程从抽象到具体、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复杂问题求解原则,对于其他各类软件的开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而以知识性为主、缺乏应用功能的教材内容脱离了操作系统自身的工程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无从谈起。缺乏工程性的内容学起来往往很枯燥。这样,操作系统理论课程就容易沦落为选拔考试的工具,而不是充满快乐的课程。

1.4 操作系统规模的庞大与学习时间及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源代码是操作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源代码有望了解最真实的操作系统。然而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有限的学习能力使得源代码分析很难实施。因为操作系统规模极为庞大,Windows2000达到了几千万行代码,Linux2.2.20内核达到了几百万行以上代码,即使是最低版本的Linux内核也达到了将近1万行源程序代码。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很难在一年半载时间内分析完毕和透彻理解。分析几十万行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几乎需要耗尽人的毕生精力。最终,基于源代码分析的操作系统学习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或者无从下手,或者半途而废。

因此,深入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现实途径依然是操作系统理论专著的学习,即通过第二手资料进行间接学习和了解。

2 操作系统课程问题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解决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困难主要从教材建设、课堂讲授和训练三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2.1 教材建设

既然教材仍然是操作系统课程学习的关键资源,提高教材质量就是解决教学困难问题的基本途径。教材建设时,必须改造操作系统理论教材内容中不合理、不适应需要的部分,提高逻辑清晰度,尤其是要明确具体操作系统技术与相应概念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有意无意的模糊论述。在阐述操作系统某一概念、知识、数据结构、操作或子系统等局部事物时,通过明确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该事物在全局框架中所处的位置而避免知识孤立,正确引导人们了解事物全局面貌。

确保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仍然是掌握和理解第一手资料,即透彻分析理解操作系统源代码。鉴于操作系统的复杂庞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可将待分析的源代码限制在规模较小的低版本上,分析人员也仅限于教师等教材建设人员,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

2.2 课堂讲授

在教学环节,则要采取言简意赅、清晰易懂、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直观表达工具,控制学习强度,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生过于疲劳。增强学习内容的逻辑清晰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解题训练的规范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以理服人的习惯。

清晰是产生注意力和吸引力的前提,冗长枯燥的讲解会令人倍感疲乏。只有清晰才能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简练是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另一举措。过多的文字、密集的语言容易使人很快陷入疲劳。因此,应当尽量避免或减少文字使用量,增加图表、动画等较为直观的表达形式,并运用美术色彩原理,将表示不同对象的几何图形涂上不同的背景及边框颜色,使不同对象可以醒目、轻松地加以区分。幻灯片文字和图表尽可能交替出现,避免单调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解释抽象的事物和含义。

2.3 解题训练

在训练阶段,强调学生解题训练的规范性。解题规范性包括:清晰简明地给出解题步骤或解题示意图,求解算法设计类、编程类题目如P、V操作[4]应用问题时,要按照软件工程规范方法步骤,首先给出算法设计思想,然后给出算法实现,定义相关信号量和变量,并对变量和语句给出必要的、准确的注释。解题过程要清晰表明自己答案的合理性,而不只是表明与某个标准答案相符合。

3 结束语

操作系统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对教材、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均有较高要求。上述措施的采用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容易明白了,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课堂讨论积极,气氛活跃,互动良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都大幅提高了,这不仅为他们继续深造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为他们成为合格、优秀的卓越工程师也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功底。

参考文献:

[1] 符琦,李润求,黄力.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69-70

[2] 王洪丰.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析[J].计算机时代,2013.1:57-58

第4篇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也就是在课程教学计划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应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计算机学习平台,将课程学习的进程和学习资源呈现在校园网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上,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校园网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学习。这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法上,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上的图书馆资料和服务器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同时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的问题。由于本校教学采用大教室教学,一共可容纳200名学习同时学习。为了让大多数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我们在机房内建成了局域网,通过共享资源等方式,达到学习目的。

二、搞好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活跃计算机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采取网络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学习。本校教学系统中安装有相关的在线互动软件,可以组建小范围的局域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比赛、相互讨论,也可以进行师生交流,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如为了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范围的打字比赛,看看谁能最终胜出。再如,可以进行PPT教学内容与制作的展示,让学生做裁判员,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都参与其中。

三、利用考试测试方法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因为要给学生一个可信的成绩,而且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考试测试的方法上,利用网络进行精心设计,也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设计上,采用校园网提交作业方式,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记为平时成绩。在教室内,通过考试系统随机抽题,让学生现场答题,保证学生考试的公平性,因为这样做,尽管相邻两位同学坐得很近,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答题,但是由于是随机抽题,考试内容是不一样的,避免相互抄袭的情况发生,让学生考出真实的成绩。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 信息系统

1 前言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深化、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布置环节的逐渐细化都将有效地促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大多依然沿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这样既不能满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制约。本论文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其中引入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相关环节的进步。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

2.1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程序分析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必要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的程序,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程序有十余个阶段,包括成立毕业设计指导组、教师题目申报、题目审查、公布题目学生选题、选题结果统计、实施阶段、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总结、整理归档。

2.2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现有工作程序下,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论文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也给管理者的核对、整理、归档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数据量大,繁琐复杂,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

(2)教师。在现有工作程序下,教师在题目申报和审查过程中,需要多次提交、修改题目、背景等相关信息,如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将对后续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

(3)管理者。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面临来自学生、教师的各种信息数据,数量庞大,且需要随时更新;学生选题和答辩资格审查仍然需要人工审核,无法实现与学校现有教学系统数据的对接。

2.3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2.3.1系统功能

本系统由相互管理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组成。

(1)管理者

1)信息维护。通过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导入学生、教师个人信息,设置操作权限,并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

2)审查管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基础参数,审查教师申报题目、学生提交文档及学生答辩资格,完成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录入。

(2)教师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申报、修改、删除题目,查看申报题目审核状态,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审查管理。评阅论文,对论文进行修改、删除,提交评阅分数、意见,对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学生咨询的问题。

(3)学生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查阅管理。查阅指导教师信息、题目信息,提交论文,查看论文审核状态,查看各阶段评阅分数,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咨询。

2.3.2方案设计

在对实际过程管理工作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管理方案。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数据表。本系统需要准备多张相关基础数据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题目选择状态表、相关文件表、专业信息表等。由管理员向系统直接导入学生、教师的相关文件及专业信息表,为后续毕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操作。该阶段由指导教师陆续在系统中录入申报题目相关信息,管理员对教师所申报题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题目由管理员公布在系统,此时学生可以查阅题目信息及指导教师信息,并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毕设工作正式开始,在开题和期中检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系统内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由检查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各环节成绩。

(3)评阅答辩阶段。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然后向教师分配论文评阅工作,教师使用系统评阅论文并录入评分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答辩成绩,系统根据规定比例自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完成录入工作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表格并可以打印,方便整理归档。

3 结语

为了改善传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的普遍问题,本文重点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管理过程,还可以综合提升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第6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第7篇

1.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1 考生选题困难,撰写的护理综述类文章多,内容缺乏新颖性

护理论文可以反映护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新颖性。大部分考生感觉选题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选不好论文题目。评阅分析所见护理综述论文32篇占总课题的64%,仅有3人撰写护理科研论文。护理文献综述是护理论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写成的文章。大多数考生选题不新颖,仅把一些国内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技术或已经形成常规的项目进行总结,不了解护理专业发展动态,不能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如论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与技巧”等,严格地讲,综述不应属于毕业论文的范畴。

1.2 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不规范,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论文存在题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讨论重复前言、结果的内容,与结果分离,不了解量表、问卷的使用原则及信、效度检测的方法等,且参考文献著录意识淡薄,论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条/篇,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观点、数据、方法、判断标准而文后未标出其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书写欠规范。有的考生将个案报道、护理经验总结写成科研论文,个案护理未交待清楚特殊护理的操作内容,护理经验只抄写教科书上常规护理内容。如论文“上消化出血的护理”,书本常规内容多,而对获得的经验和体会的具体做法介绍甚少,护理效果也未加以报告,也未总结出新认识和新观点。

1.3 考生中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严肃性

严肃性是撰写论文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写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时间投入较少,在论文写作上表现出严重的任务观念,提交毕业论文前临阵磨枪,勉强成文。评阅分析所见,有些论文资料有抄袭现象,有的在设计实验时不设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统计分析时多数使用算术平均数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网络论文进行复制、粘贴或大段照抄教科书或某专著。抄袭是科学研究的大忌,既不能锻炼能力,还违背科学道德。论文的科学性表现在实验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数据要准确并经过统计处理;统计图表要简单、恰当。如“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有2篇在内容上大段雷同,视为抄袭或剽窃。

2.对策

2.1 优化自考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和学术论文专题讲座

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科研理论和能力的不足已成为阻碍护理科研发展的主要障碍。高等护理自学考试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护理研究、管理等能力,虽然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已开设护理研究、统计学等课程,但从几年的“护理研究”教学经验和相关调查的结果得知:护理专业学生整体信息素质偏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差,撰写毕业论文选题困难。因此,应对护理研究课程进行改革,围绕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的主题设计综合课程框架,拟定实用性强的内容,增加文献检索实习课,选择科研经验丰富及文献检索知识扎实的教师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毕业论文考核前举办护理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及论文撰写讲座,帮助考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

2.2 建立毕业论文考核前撰写开题报告制度,提高考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开题报告对学生的科研知识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确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效果。开题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质量。撰写开题报告前,应讲清开题报告的模式,请指导教师及专家帮助考生判断所研究的选题有无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逻辑有无缺陷。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要作出相应调整,提早布置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学生可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设计、实验研究及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书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3 灵活选聘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加强考生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

我国护理本科自考生的论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论题方向将论文分组,分配给相关评审教师评价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务重,答辩时间紧迫,评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能及时纠正,仍然按照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设计开展研究或写作,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在导师的聘用上,可以聘请青年教师和优秀硕士、博士担当护理自考生导师,或是在院校之间相互聘用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学院可定期检查导师的工作情况,同时制定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学生在面对导师很少指导或没有指导的情况时,可以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通过建立“导师制”,可对考生毕业论文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开题报告、调查研究、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也可促进省内地区院校间协作,还可以弥补目前我国护理科研协作性不够的现状,为进一步的护理科研协作提供可能。

2.4 加强考生管理和毕业论文的学风建设,杜绝抄袭行为

第8篇

关键词:本科助研;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4-02

提高药学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打造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提升药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对药学本科生推行助研工程,是全员与全程育人的一种新体现,是加强药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益尝试。

一、研究方法

1.分组:选择我校药学专业09级、10级学生共69人,考虑班级、性别、籍贯、成绩等影响,随机分为对照组(35人)和实验组(34人)。

2.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理论和实验课由同一教师担任,按大纲完成学习安排。实验组在规定任务之外,参入教师科研工作,每名教师指导1~2位同学。具体做法:首先,教师给学生每人一个研究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科研文献,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其次,根据方案准备设备与耗材,对使用与操作进行培训,开展预实验研究;再次,根据商定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助理科研实践;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参照毕业论文格式撰写研究报告。

3.评价:我们开展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调查,对药学主要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统计比较,评价药学助研工程实践改革效果。

二、研究结果

1.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76.9分和73.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实验平均成绩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实验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3.5分和90.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满意率分别为22.8%和47.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毕业论文平均成绩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毕业论文(包括答辩成绩与论文成绩)平均成绩分别为81.3分和9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比较(见表5)。

由表5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别为20.0%和52.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用人单位满意率比较(见表6)。

由表6可知:学生工作或读研之后,对照组为31人,实验组为30人;对照组与实验组用人单位满意率分别为61.3%和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两组学生在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硕士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等进行比较[1-3],说明实验组同学经过本科助研系统训练,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有了较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认可。

本科助研工程是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4-5],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以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与团队意识,为后续深造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药学本科学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环节有效结合[6],真正达到教师与学生科研“双赢”的目的,不仅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有效资源,而且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提供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万忠,赵春贞.柱层析实验装置功能的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

[2]李万忠,王晓红.师生协同科研创新研究―以实验大鼠代谢笼改进为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

[3]韩玮娜,常亮,阎芳,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7).

[4]赵春贞,王琳,李万忠,等.加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就业竞争力[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