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资源管理学

水资源管理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5 02:57: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资源管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资源管理学

第1篇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地势南高北低,三面为沙漠包围,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全区国地面积全部属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横贯北部,流程397公里。中部有清水河、苦水河等黄河一级支流,南部有泾河、葫芦河、祖厉河等二级支流。

*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年蒸发量1250毫米,平均干旱指数达4.3。当地地表水资源量9.4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73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资源量28.5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1.6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21.5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的资源量1.5亿立方米,加上国家分配的黄河水指标可耗用4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1.5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696立方米。

按自然地理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面积占25%,当地水资源总量3.69亿立方米;中部干旱区面积占42%,当地水资源总量2.14亿立方米;南部山区面积占33%,当地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引黄灌区由于引黄灌溉便利,用水总量占全区的90%以上。中部干旱带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人均占有当地可利用水量仅51立方米,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法规健全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从法律法规上保障管理力度。面对水资源的枯竭,自治区相继出台了《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区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同时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出台的《*节约用水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爱伊河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银川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意见》、《银川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银川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为了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银川市通过建设黄河水厂,利用黄河水替代工业企业自备井地下水,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去年以来,银川市对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打桩界定,设立了水源地保护警示牌。

(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并重

一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完成了《自治区水资源综合规划》9项专题报告,开展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完成了《*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地表水功能区划》等报告。

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建设。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城乡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加强水资源地保护和建设,并把开展以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10件为民办实事之首,进行了一些系列保障饮水安全专项活动。提出了保护措施,要求在2007年底前取缔了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2008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排污口。组织人员普查登记了全区195个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理“关口”前移。目前全区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符合标准。本着“优化优用”的原则,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秩序,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和优化调度,保证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在地下水超采地区,不准开采地下水。

三是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从2005年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行动》以来,积极配合自治区人大专项行动,形成了区、市、县三级联查行动,水利、环保、监察、经委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工作机制。银川市实施了清洁能源行动计划,石嘴山市实施了碧水蓝天工程,吴忠市大力整治造纸废水,固原市加快治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卫市积极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2007年全区cod排放量为13.7万吨,比上年削减2.07%。

四是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防洪能力,提高水资源效率及城市品位为主要目标,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整治靓化了唐徕渠穿银川市城区段。通过建设艾依河(青铜峡河西总排干)实施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使防洪工程、排水工程与湿地保护系统联用,地表水综合利用与地下水有效补偿相结合,实现洪水、沟水、湿地资源化,变害为利,既变污染排水为清污分离,又有效利用了城市排水及雨洪水资源,恢复了湖泊湿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五是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至2007年底,全区发放取水许可证1100多户。2008年8月1日出台了《*回族自治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对2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新上项目水资源论证达到100%。

六是强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水环境监测部门于2008年6月4日深夜进行了*水环境历史上的第一次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和暴雨洪水测报应急综合演练。演练单位反应迅速、上报信息及时、数据准确,为今后实战中,做到为领导决策和相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降低水污染危害和损失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七是建立预警机制。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月报制度和快速反应应急机制,颁布了《自治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制定了《*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决定》,大大提高了处理*重大污染事件快速反应能力。

(三)节约用水管理发展快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启动试点建设。自治区专门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节水型社会试点期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先期开展了综合试点工作,一是启动了灵武市、平罗县两个县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二是首府银川市开展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活动;三是启动了中卫市、海源县和灵武市三个节水型灌区示范区建设;四是启动了银川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五是初步完成了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

2、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按照黄委会批复的《*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一是制定了《*黄河水权转换实施意见》、《*黄河水权转换实施细则》和《*水权转换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将初始水权指标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部门分配至各县市和灌区;三是加快试点项目节水工程建设,完成黄委会批复的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合同资金1.51亿元,并建成宁东供水工程向马莲台、灵州电厂和甲醇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了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四是开展了水权转换相关配套技术政策和专题研究,提高水权转换的科技含量;五是初步形成了“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3、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截至2007年,建成和正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基本覆盖沿黄各市县,设计总处理能力68.5万吨/日,全区综合污水处理能力、集污管道总长、污水处理问量,2005年底比2000年分别增长633.3%、64.53%、215.8%。污水处理率达到62.4%,减少了污水直接排放黄河,使得黄河水质逐年好转,大武口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替代了原地下水源,有效保护节约了地下水资源。

4、改革水价和水费收取制度,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深化农村水费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三位一体”的水管体制,“三费合一”的水价机制和“一费开票到户、一票收费到户”的水费收缴方式,自流灌区成立协会860家,注册率85%。2007年调整引黄自流灌区水价,农业用水由试点前的每立方米1.95分提高到2.45分,企事业用水水价整体标准比试点前提高了3-5倍,为每立方米2元,其中水资源费每立方米0.1元,水资源费征收率达到90%以上;银川市、石嘴山市推行了居民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的超定额加价政策,特殊行业超定额每立方米达到8.50元,有效地促进了各行业节约用水。

5、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田间节水。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每年财政拿出近2000万元资金,调动全区开展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灌排设施整治、中低产田改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和高效节水补灌等重点建设项目。

6、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完善节水型社会体制保障。全区共成立了17个水务局,5个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水务局;相继成立宁东、太阳山、宁西水务公司,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和农业的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石嘴山市初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统一供水,并实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的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3个水管单位开展了改革试点。

7、健全节水科技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制度设计与专题研究》、《*水权转换价格体系研究》、《水权转换项目区节水监测分析》、《中石油*石化分公司工业综合节水示范》及《全区工业用水与节水研究》、《*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资源化研究》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课题研究。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为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与试点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三、几点启示和想法

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关键是要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转变观念,按照市委“专业、认真、务实”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科学调度、优化利用、合理开采、节流与开源并重、依法行政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各项水资源项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投入,为科学研究、优化调度、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性、完善性、永续利用性的工作,做好水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利用,城市环境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

(三)管理和保护并重,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我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威胁是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资源型水资源的补给是我市被动性接受的,难以操控,今后的水资源潜力重点应放在城市节水和防止水质型缺水方面。怎样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生态绿化工作,是水利及环保、城建、绿化、环卫等部门的共同责任,应共同做好我市经济发展、生态绿化、资源和人文建设、城市规划联合协调执法机制,其中水资源管理重点做好水资源论证和节约用水工作。

第2篇

关键词:GIS;水文学;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P407 文献标识码:A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种结合了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3种混合交叉的综合学科,主要应用信息科学和管理的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搜集、存档、分析和提档各种信息。GIS既能整合属性数据,还可以整合空间数据,建立起地理的空间模型,再把模型存储入计算机,日后能够及时、方便的查询到有用的地理信息,方便描述、模拟和预测。

1 地理信息系统的简介和发展历程

地理信息系统,英文简称GIS,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历经了数十载,已经发展成一门新兴地理科学。GIS能够综合考虑地域因素、地理分析、前景动态,做出主观判断,因此,常称GIS为地理学科的第3种语言。地理信息系统拥有信息收集、存储、分析、对比、解释和输出等功能。由于这种系统的特点鲜明,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的很广泛,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就我国来说,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在城市建设、国土规划、森林监察、农作物管理和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为基础,以建立空间信息模型为表现形式,对整个地域的地理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地理信息系统会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及时更新数据库里的信息,同时应用传感技术对特殊的影像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又构建模拟的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会编码每个点的坐标,形成先定位,后定性的搜索模式。地理信息系统还能进行多层次的数据分析,结合传感器的反馈数据,自动制图。能够处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区别的标志,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要点。

2 GIS在水文学及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 GIS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许多水文学的案例都具有三维空间特点,所以水文模拟一般采用三维空间分配模型。GIS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获得、显示和操作与分配模型有关的空间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而细化水文模型,得到水文学的实质,深入了解水文学。GIS其实由2个单独的实体构成,只有把2者结合才能得到科学的地理数据,所以通过加强2个实体间的结合来改造水文模拟。最新的方法是把统计分析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在水文模拟中取得了不错成就,例如洪水预测、水污染预估和水文分析等。

2.2 GIS在水文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水文数据的结构较复杂,GIS的使用,使水文数据的管理变得轻松。一般水文数据的管理包含地理数据的管理、矢量和标量数据的管理、传感数据的管理和水文模拟数据的管理等。

在我国,GIS主要用于管理水质数据、供水数据和传感数据等。因为水质部门对水质数据的准确度要求高,所以GIS在水质部门的应用力度在逐年攀升。由于目前GIS技术的发展,水文工作者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结合现代的制图软件和自动制图工具,GIS的利用率已经很高。GIS不仅实现了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能见性,还把传统的数据管理层次提高了。

2.3 GIS在水资源和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其中水资源和环境管理是其一部分内容。GIS在水资源和环境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决策者做出最科学的判断、对水资源管理制定目标、进行规划和透明化技术等。

由于GIS在水资源管理中是灵活性较大的技术,所以它可以打破传统管理中的束缚。外国在这方面提前做出表率,已经在GIS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不同尺度的计划,有的国家已经应用GIS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做出模拟预判,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以后国家水资源的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合理的方向。GIS同样广泛地应用于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管理中。例如,英国利用沿岸植物品种数据的多变量生态分析来识别英国河流的环境优化程度,将GIS综合到数据管理系统中,把可视化、扩散模拟和地域分析结合起来产生实际的或模拟的环境优化程度,求得由植物品种信息得出的与环境优化程度密切相关的成果。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建成了国家级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全国水资源规划管理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在计划之初就做好了各种模拟和预判。在国内,上海市环境管理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GIS的应用研究,并建立了黄浦江流域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动态监测显示、水污染过程模拟及取水口水环境管理功能,并可对水质进行快速的预测分析。

3 结语

由于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可以对信息做出快速和准确的预判。GIS拥有很强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可以为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做出很大贡献。水资源管理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时,需要应用合理的系统,再结合科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GIS正在朝着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水资源管理者的任务正在减轻,所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才能对水资源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魏文秋,于建营.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1997,8(3).

[2] 李相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枣庄师专学报.2001,18(2).

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政府管制;污染;产权;博弈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89-02

1 博弈论方法与水资源问题提出

1.1 水资源的特殊属性

公共资源是指那些难以排他、但可为个人享用的资源,这种资源为排除他人占用,需要建立规则,实施监督,以及惩罚越轨者,代价非常高。在相对封闭的流域内,由于水资源可获取量相对稳定,为避免共有资源的使用被免费搭车,所需成本非常高,具有共有资源的性质。共有资源缺乏产权界定,公开获取,用户之间的竞争,造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并且随着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加重,边际收益越来越高,竞争利用的现象加剧。水资源的特殊公共性,是对水权再分配的自然基础,有政府的干预才可能提高管理效率。

1.2 水资源问题提出

博弈论作为经济学的分支,是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策略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的应用几乎遍及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只要有不同利益行为主体之间竞争,就可以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研究。当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地方水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政府作为水资源的管理者,主要负责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监管水市场、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由于水资源的公共属性,在水资源的斗争中,可以通过构造博弈模型进行研究。以下从水质水量,政府管制与厂商行为等方面进行博弈分析,对水资源的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 有关水资源问题博弈分析框架

2.1 水资源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

下面利用博弈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有关水质博弈,厂商之间的“囚徒困境”问题。首先假定政府不进行管制,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在环境污染博弈中参与人是两个相同的排污者 A 与B,两个人的策略是排污与不排污,假设两个人都不排污,有一个好的环境,大家收益都为 10;如果大家都排污,这时环境恶化,每个人的收益都降低到 5;如果一人不排污,另一人排污,由于治理污染要付出成本,不排污者的收益 2,而排污者的收益 8。该博弈的支付矩阵见图 1:

图1 为无管制情况下的博弈支付矩阵

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 8,8) 和( 15,15) 也就是两个人同时排污或者同时不排污。但是纳什均衡( 15,15) 是不稳定的,因为 A 与 B 两个合谋不排污是不可信的,一旦一个选择不排污,另一个可能排污,那么排污者的收益为 12,不排污者的收益为 3。最后的纳什均衡是( 8,8),社会的总效益为 16,而不是 30,这实际上是两人博弈的囚徒困境。上面分析的是两人博弈模型,在现实经济中排污者有很多个,假定有n个排污者,这实际上就是有n个局中人的博弈模型。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这 n个局中人进行博弈,他们会根据利益最大化选择自己的策略,要么排污,要么不排污,如果大家都不排污,环境不会被污染,整个社会福利最大。但是合谋不排污是不可信的,因为如果你不排污就要进行污染治理,治理要成本,结果你和别人共享同样的环境,你的效用相对他人较低,因此你不排污你吃亏,结果大家都排污,这就是n 人博弈的囚徒困境。

2.2 政府与用水单位之间的博弈

这里政府代表供水单位,此涉及到的是一个水量博弈。我国长期以来对耗水大的单位,供水无限量且价格低廉,导致大家缺乏节水动力。为了达到水经济的最优配置,对供水与用水单位之间进行博弈分析。该博弈的三要素是:(1)博弈参与人集合:{政府,用水单位};(2)政府的策略集是:供水多,供水少;用水单位的策略集是:节约水,不节水;(3)设参与人的收益如图2所示:

图2 供水与节水之间博弈图

由图2可知:当政府的策略是供水多时,用水单位采取的最优策略是不节水,由于12>10;当给定用水单位不节水时,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供水少,收益为5;当给定政府供水少时,用水单位的最优策略是节水,收益选择为8;当给定用水单位节水时,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供水多因为12>2,因此这个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采用水权交易能收效甚大,与用水单位交易,用量多的需花大成本购买大的用水权,这就促使用水多的单位节约用水以节约成本。为此生产用水价位要高,而生活用水要低;将用水量分若干档次水价,按不同档次由低到高递增计价;夏天与冬天应按不同水价计费,目的也是促进节约用水;洗用水做到达标排放,这样可循环用水,也可避免污染水环境,其治理费用要计入水厂成本中,通过上述措施即可达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2.3 政府与厂商之间博弈分析

(1)政府与厂商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政府各次制定环保法规等厂商一般比较清楚,但政府很难了解厂商的执行情况,即信息不对称。此外,短期内环境改善或污染的损益不易表现并很难计量。因此,厂商与政府就形成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将有关厂商看作厂商A,而政府为B,就构成了两个博弈方的动态博弈。图3表示政府与厂商之间的子博弈,p1、p2、p′1、p′2、q1、q2指博弈方选择对应策略的概率,对方很难准确把握,(u、v)指A、B博弈方的得益。在此博弈中,如果p1=1,p2=0,那么博弈提前结束,等到人们对环境质量有更高要求时,政府又开始制定新环保法规,博弈又开始,环境质量将得到不断改善。但政府管制对于厂商来说是一种威胁,如果q1>q2,则它是可信的威胁,那么厂商在上阶段很可能选择不违规,即p1>p2;反之q2>q1,博弈继续向下进行,环境向着恶性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法规不够严厉,即使上交罚金,仍有高额暴利,因此政府的法规只是一种不可信“威胁”。

图3 政府与厂商之间的动态子博弈

(2)政府与厂商之间的静态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政府的选择是打击与不打击,厂商的选择为合理与不合理排污。这是一个静态博弈,其支付矩阵如图4:其中a,b分别为厂商合理排污的概率、政府打击厂商违法排污行为的概率,A为厂商合理排污的成本,C为政府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的成本,F是厂商不合理排污时被政府发现后的罚款。给定a,政府选择打击与不打击的期望收益分别为(G为政府,Q为厂商):

图4 政府与厂商之间的静态博弈

ПG(1,a)=-C *a+(F-C) *(1-a);ПG(0,a)=0,解ПG(1,a)= ПG(0,a)=0,得a*= (F-C) /F。即:若厂商合理排污的概率大于(F-C)/F,政府最优选择是不打击;否则反之。给定 b,厂商选择合理与不合理排污的期望收益分别为:ПQ(b,1)=- A*b+(-A) *(1-b);ПQ(b,0)=(-F-A)*b,解ПQ(b,1)= ПQ(b,0)=0,得b*=A/(A+F)。即:若政府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的概率小于A/ (A + F),厂商最优选择是不合理排污;否则反之。因此政府应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使政府的打击行为成为对厂商不可置疑的威胁,这样厂商才会合理排污,而且水质和水量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污水资源化,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加新的水资源。

3 结论

3.1 水资源问题中的规则设计

博弈论作为经济学中的游戏,需要制定一个合理且科学的规则。例如:设计一种水资源保护机制,怎样规则最有效,底价、投标费、保证金等定在多少较合理,以使得拍卖方达到盈利极大化就是拍卖形式的机制设计。作为博弈,首先是厂商的收益增加;其次再进行利益分配,通过自来水公司之间的联合,可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水价,增加收益,避免无谓竞争,达到既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质量的目的,厂商亦可提高收益。政府应统一制定水价,指导自来水公司之间重组,扩大规模,减少公司数量,提高效益,同时节约水资源。公共水资源问题将可依此博弈达至整体利益最大化,再依分配约定使个体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3.2 有关水资源参与主体的收益支付及结果

改变各博弈方的收益,即使投资于水资源保护和先投资于水资源保护的博弈方得到更大收益,从而使博弈达到新的均衡。而在厂商与政府的动态博弈中,尽量减少政府失灵,制定高额罚款标准,严厉的法律制裁及执行程序,同时减少水资源管理中的寻租行为,使之成为该博弈中的可信威胁,使博弈提前结束。制定合理的水价或实行水权交易使水资源在各用水单位的配置合理,再加上制定合理的排污收费制度或实行排污许可证交易促使用水单位合理排污,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集中治理也是治污的有效途径,可改变厂商之间以及政府与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解决用水紧张以及污染严重等问题。

总之,厂商共同排污、代表政府的自来水公司进行城市供水等都是公共水资源问题的一种表现。类似现象的博弈告诉我们,局中人由于“个人理性”的存在,常采取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但博弈决非仅考虑个人理性,考虑加强各方联合和重组就是“共同理性”问题,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囚徒困境”。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以上措施只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政府、社会和公民必须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更加开阔思路,减少错误决策,提高行动效率,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使得博弈各方利益都得到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Roger Perman. Nautral resource and envrionment economics[J].second edtioin,December,199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高培勇.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整理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效益的基本前提。而在企业管理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材料的科学化管理又成为重要的基础环节。全新经济形式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具备系统的科学化先进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水平管理,进而起到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提升的作用。

一、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而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行政管理范围或者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

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地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的成长。

二、从长远的角度制定人力资源培训、开始计划

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要有长期规划和部署,要充分明了,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未来的市场是科技、人才竞争的市场,面对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除利用企业资源,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职业工种培训外,还要选拨各类优秀人才送到重点院校或专业培训部门进行定向培训,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培训,帮带提高,合理使用等方式,搞好人才培养工作。

笔者认为随着两个网络建设的不断上档,诚信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社区化管理的模式不断延伸,企业人才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微机运用、服务技能、协调关系上,要实现“三个转变”:(1)教育培训的重点由学历教育向岗位能力培训转变;(2)教育培训的对象由一般员工为主向高层次人才为主转变;(3)教育培训的方式由一般性长期脱产教育培训向针对性短期教育培训转变。

借鉴成功的经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关系,高度重视人对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度重视人的才能发展,高度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做到以人为本,取予并重,做到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升值,使人力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三、开展绩效沟通激发员工积极性

绩效沟通的主要作用有三:首先在于它进一步明确企业对企业员工的希望和要求,为其制定可行的绩效目标,以使员工日后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工作;其次对员工的表现予以及时、明确的反馈,帮助员工善用强项与正视弱点;最后可以依据绩效评估情况,对员工将来的发展制定计划或建议。

我们知道,绩效沟通从绩效目标制定开始,通过绩效沟通的进行,可以与员工共同开展工作分析,设定可行的绩效目标,增强绩效考评的可操作性。员工的绩效目标来源于公司、部门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职位应负的责任。不通过充分沟通,企业为员工设立太高目标,会让员工望尘莫及、产生畏惧感,太低的目标又会让员工轻松懈怠无所追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证每个员工按照企业要求的方向去努力,企业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落实。

四、完善薪酬体系保障企业凝聚力

每一位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同事、企业、社会的认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其薪酬。因此,薪酬体系是一个企业有没有吸引力的主要依据,是其更好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但是,薪酬体系的改善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但一旦建立了有效的薪酬制度,企业就会进入期望-创新的循环,所以这项工作又是不能忽略的。那么,如何设计、管理一整套高效、完善、可行的薪酬制度?

(1)完善薪酬制度,需要我们做到将“薪”比心。

每个岗位对于公司的贡献率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岗位对公司效益所能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薪酬分配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是由薪酬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来决定的,这种公平不是指盲目的平均主义,而是指与员工的能力、贡献相对等的分配。要实现这种分配的公平,制度上要通过岗位测评及以岗定薪来实现。这种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他们一进门便珍惜这工作,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付酬制度,是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较差的员工。

(2)完善薪酬制度,需要重视员工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多方面因素。

事实上,对于知识型的员工,内在报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相当大的关系,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样公司就能把员工从主要依赖好的薪资制度转换出来而让员工更多地依赖内在报酬,也使企业从仅靠金钱激励员工,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

(3)完善薪酬制度,必须增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让员工参与到报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中来。

公司领导层应该与员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开放相关的薪资信息,让员工了解到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得到与付出相应的报酬。让员工参与报酬制度的设计和管理有助于一个更适合员工的需要和更符合实际的报酬制度的形成。完善的薪酬体制是公司有效的激励途径,它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而且企业也将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五、以企业文化来凝聚核心员工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起来,形成企业全新的知识资本积累。企业要围绕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这一主线,重视从文化和实现人的价值的角度关注员工的需要、特点和追求,通过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群体活动、参与管理和智力开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强大的智力资本。

同时,还要引导组织成员按照企业文化和未来社会个人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懂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进而实现企业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成为企业积累面向未来发展的竞争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企业文化凝聚力更多的是由核心员工的凝聚所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和尊重核心员工个人能力的作用,通过核心员工薪酬战略的实施来鼓励核心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任职能力和工作业绩。同时,还要建立精神激励机制。根据激励因素理论我们得出对核心员工起主要激励作用的是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少核心员工在提出加薪的过程中,其心理动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提出,他们更希望自己在企业中得到的薪酬公平、公正、清晰透明,需要在企业内部得到和外部共同的合理待遇。面对核心员工这样的心理,企业核心员工精神激励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华.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协会,2009,(23).

[2]曾觉先.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6,(05).

[3]潘莉.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新疆有色金属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乌鲁木剂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9,(06).

第5篇

关键词:水资源;科学化;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节水;用水量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ater resource of Pingqua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has increasingly reduced due to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here plant area are expanede of edible mushroom, vegetable and flowers and plants year by year, the rapid rising of iron factories, which requires more water resource i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Therefore, the Water Authorities of Pingquang County strengthens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 scientific;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ater saving; water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平泉县水资源现状形势分析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平泉县水资源匮乏,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35㎜,人均水资源量为753.5m³,仅为全国水资源量的1/3,亩均水资源量503.9m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5%。尤其是自1999年以来,降雨量更是持续偏低,全县仅有2000年,2003年和2005年的降雨量略高于多年平均值,地下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2009年该县水资源总量仅为1.19亿m³,远远低于多年平均值——3.56亿m³。伴随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铁选企业的增加,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大,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中等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强水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确保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1、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泉县逐步形成以食用菌、设施菜、花卉等作物为主导的农业产业。2010年食用菌年产量17.8万吨,,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是冀蒙辽地区蔬菜出口基地。而这些作物都是棚内温室种植,灌溉都要依靠地下水。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的日益扩大,地下水的利用量也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农业产业发展与水量需求的矛盾是平泉县水务局所面对的难题。

平泉水务局本着节约农业用水总量,发展县域主导产业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农业园区水利配套工程。以增加节水科技含量、加大节水科技投入为主线,大力加快管灌、渠灌、集雨、风能提水、微喷等先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供水源保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9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1万亩。 在加大常规管灌、渠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同时于2006年引进以风能为动力进行扬水灌溉的风能提水节能灌溉技术。该项技术的广泛推广添补了平泉县边远山区因无动力设备无法进行灌溉的技术空白。在七沟、道虎沟、平泉镇等七个乡镇建风能提水工程23处,建蓄水池26座、安装风机88台套。积极与石家庄华威灌溉公司联系,在该县七沟镇东庄村试点成功果树微喷项目,安装输水管路3.2万米,安装微喷头1.2万个,该项节水技术的推广实现了适时适量灌溉,大大减少深层渗漏,比普通灌溉节约了近2/3的水量,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技术含量,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

2、加强工业用水科学管理、

平泉县为实现打造成中等城市的目标,城区不断扩大;新兴工业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铁选企业迅猛兴起。全县共有64家铁选企业生产用水 ,年用水总量1410万 m³,占全年工业用水总量的82.4 %。对铁选企业用水的科学管理是整个工业用水科学管理的基础。

2.1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行政执法管理

水务局取水许可审批部门按照《水法》和《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程序。对取水许可办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以铁选业(新建、改建、扩建)和房地产开发为重点,对铁矿水源井审批与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未经审批新建补充水源的依法责令停止,对已建投产未办理许可审批的,限期补办。加强房地产开发基建工程开源取水许可审批工作。严格地温井建设审批。地温空调井因涉及县城水源地用水和城区地下水影响,针对审批工作,水资办形成专门报告请示主管局及县政府为县城用水安全把好关。

对新办取水申请的用水单位,严格按照“五不”的取水许可验收标准执行。一是对取水工程或者取水设施建设和试运行情况不健全、不完善的不予验收;二是对取水计量设施未安装的或运转不正常的不予验收;三是对污水处理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合理的不予验收;四是对未安装节水设施、节水措施不健全的不予验收;五是对取水、退水水质监测结果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不予验收。

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取水许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取水许可管理中,始终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前提条件,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年取(用)水量在5万吨以上的取(用)水户必须做水资源论证。该工作的实施为重点企业的用水提供了科学保障。

2.2安装、完善远程监测系统,提高智能水表安装率

为准确掌握自备水源井取用水情况,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为水资源费征收提供科学依据,把量水设施及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检修、维护、安装工作做为开展工作的首要抓手。调查摸底,建立台帐。全面掌握各铁选单位的量水设施及远程实施监测系统的安装及正常运转情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水资源管理工作规范运行。加强联系,提供服务。积极与量水设施及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厂家联系,邀请专业技术安装人员和单位技术骨干,对新建企业及损坏的量水设施及远程监测系统进行检修、维护与安装。共为企业安装智能水表33块,安装远程监测系统38套,铁矿业智能水表安表率已达到了100%,年取水量5万吨以上的企业已经全部安装了远传系统。

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必要性;问题;管理方法

Abstract: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most activ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most widely. Four major problems facing the world population, food,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water. This paper from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necessity; problem; managem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TV213

前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水量性缺水也逐渐向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转变。

在当今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观念已不能保证城市流域水资源污染和区域自然水环境遭受破坏。

1、建立水资源管理学的必要性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产权关系不明确

水资源的权利与义务主体不明,以至于人们更重视资源的利用,却轻视资源的保护。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国有,但水资源实际使用中的非排他性又使得水资源开发使用各自为政,长期以来,人们不用支付成本或仅支付极低成本,不必负责地任意用水,导致水资源滥用和浪费,江河断流、水质恶化、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重局面的出现。

2.2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水资源配置方式有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两种。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强调以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这与我国已经建立并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水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

2.3流域监督机制缺位

水资源监督机制和手段匮乏,谁来监督实施流域综合规划?《水法》没有明确监督主体单位。部门和地方流域规划观念淡薄,违背流域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各大流域机构对违法水事行为很难进行处罚和纠正。流域的各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追求资源的短期效益,缺少监督机制、决策咨询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以及中长期规划。

2.4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发达国家在流域管理中都不同程度地确立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实体和程序保障制度。但我国目前没有流域内各相关利益人参与机制,《水法》对公众参与的内容没有涉及,从宏观流域规划的编制到微观流域事务的管理,都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单独进行,削弱了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议事、协调和仲裁能力,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公众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

3、如何完善水资源管理

3.1明确权属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

产权关系明确,从静态上看,权利主体会最大程度地珍惜、保护资源,合理加以利用,避免短期行为。从动态上看,在资源转让时,权利主体会主动充分实现资源的价值,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对水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充分调动用水者的积极性,严格执行“谁利用、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通过个体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来实现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3.2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水权制度

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都受到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的约束。由于水权法律概念界定模糊,难以对用水者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滥用水资源现象异常严重。没有产权制度,理性的“经济人”就没有可靠的积极性去阻止共有资源的滥用。

水资源在生存保障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表现为基本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应该由政府采取行政措施予以管理和保护。水资源在经济方面的功能,如发电、灌溉、养殖、捕捞、航运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应该通过市场去经营。这样,既让水资源的多元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又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引入市场机制,使水资源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以体现和增长,尽可能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水资源权属必须明确,其权利在法律上是可转让的。因此,在流域管理立法中应明确水资源权属、水权性质,确定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基本原则、水权交易的法定条件、交易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具体的水权交易程序和规则。通过建立相应的水交易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合理配置水资源,才能充分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

3.3加强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

执法严格公正,是完善流域管理体制不可缺少的环节。加强流域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赋予水资源流域管理机构独立的自主管理权,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协调、仲裁和处罚等职能,重点建立流域水行政执法责任制,依照法定权限,将《水法》规定的水行政执法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级流域水行政执法机关和水行政执法人员,并逐级考核,多方位监督,使水行政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行为合法化。

3.4完善公众参与法律机制

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我国目前缺乏公众参与的具体、规范、有效的制度。公众参与机制是许多发达国家在流域管理中普遍采取的一种法律机制。让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尽可能寻找能够给各方带来共同利益的措施,以取得各方的一致认同,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流域内社群参与流域管理可以为政府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使政府的管理措施更易于为用水户接受,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决策的监督,使政府对流域管理的决策更趋于合理。政府应鼓励更多的用水户参与到流域管理中来,从而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进行流域管理立法中,必须充分注重管理相对人的民利,在法律上赋予其相应的地位与权利并设置必要的程序,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立法应明确公众参与流域管理的范围、途径和具体方式、参与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公众的反馈意见得到合理、公正的处理,保证公众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4、结束语

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应从其整体性出发,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制度,有效地保障各用水户的合法权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幸红.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J] .法商研究,2007(4).

[2] 幸红.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 J] .法商研究,2007(4).

第7篇

关键词: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在许多方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使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水利的关键所在。

1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1.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①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②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③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④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⑤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⑥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2实行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①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②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③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⑤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管理:

2.2.1 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2.2 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2.2.3 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2.2.4 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2.2.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2.2.6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保障贫困人口的用水需求。

当前,我国水行业正处于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进程之中,此为契机,通过对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的研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理论框架、体制模式和方法措施,从管理领域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 加强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房地产业.,2011(2) :16-18.

[2] 顾巧玲.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建议. 现代农业. 2007(3):78-80.

[3] 张书田. 天水市秦州区水资源利用探讨.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7) :27-29.

第8篇

关键词:水资源需求 管理 水利现代化

我国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在许多方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使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水利的关键所在。

一、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需求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1)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2)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3)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4)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5)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6)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二、水资源需求管理概述

1.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正逐渐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由于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尚未有统一的解释。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进行引申,水资源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为了抑制由于水资源需求增长所造成的用水矛盾加剧、生态系统破坏和水环境容量衰减,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一系列手段,而进行的涉及水行政管理者、用水户及水经营者三大群体的综合系统性行为。

其中“水行政管理者”是指政府决策者、政策制订和执行者、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规划和管理者;“用水户”是指水的终端用户以及对问题关注的公众,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各行业用水部门、具有社会效益的生活及公共用水者、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经营者”是指水服务提供者,包括水利工程开发者、各级趸供(售)水经营管理者(非终端用户)、废污水处理经营管理者等。因此,所有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群体,即所谓利益相关者,都是水资源需求管理行为的主体。

水资源需求管理涵盖了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需水管理,即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需水管理,强调从整个流域的观点出发,从源头到终端用户全过程对需水进行管理,达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2.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可持续性原则

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意味资源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维护子孙后代对其利用的权利。可持续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经济、财务的可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运行可持续性、体制可持续性、资源基础与健全环境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人们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3.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活动

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社会需求与利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内容特别需要围绕水权、取水许可制度、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早期的水利管理主要强调工程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考虑全面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对过度需水采取控制措施。我国现代的需水管理大约始于1982年。当时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加剧,山西省尤为突出,因此率先开始对水资源的需求采取控制措施,通过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央政府也逐渐加强对需水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尝试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1985年国务院94号文件《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后续的《水利产业政策》,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建立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加快了需水管理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修改国务院(1993年)第119号令《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在竞争用水激烈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水价,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建立鼓励用水户参与管理用水者协会组织,建立经济自立灌区,变革水管理体制,进行各方面的能力建设等。从2002年开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其别强调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和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水行业的各项活动,配合制订水行业的各种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领域中的工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并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例如,参与水行业的国际协作网络组织——全球水伙伴,成立中国地区技术咨询委员会,多次举办有广泛代表性的研讨会,推进各部门、单位、团体、社群的协作、沟通,加快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步伐。

4.水资源需求管理与现代水利的关系

“现代水利”或“资源水利”,是以水资源需求管理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水利”和水资源“需求管理”分别与“传统水利”和水资源“供给管理”相对应。过去,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开发新水源、扩大供水,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要求,总的来说需求不受约束,即所谓的“供给管理”。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黄河断流、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北方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沙尘暴危害加剧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即所谓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有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公众介入,有足够透明度的决策和管理,科学的水行业战略规划,以及强调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正性与有效性等。供给管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人类从畏惧、崇拜自然的远古洪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思想;而需求管理则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倾向于抑制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尽量约束人类本身过度膨胀、只顾眼前利益、损害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种种不适当需求。

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关键。只有约束人类对水资源无限制的需求,对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真正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实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1.水资源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1)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2)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3)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5)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

(1)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3)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4)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5)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