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河道绿化论文

河道绿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8 11:11: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河道绿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河道绿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护坡;绿化形式;城市河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mote of the society , the demand of the city to the river cours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higher ,the stream banks not only achieve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rivers, but also improve the river environment, to provide a kind and pleasant leisure space and ecological space for people,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man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ban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iverbank green-planting.

Keywords: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greening form; city river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前言

在城市建设生态、景观、文化发展的需求下,生态河道的坡岸绿化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并不再是单一要满足功能上需求,如何使河道达到行洪排涝、堤岸改造、水系整治、水质保护,又达到亲水近水、回归自然的效果,就要运用不同形式营造生态坡岸绿化设计,使河道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 生态河道坡岸绿化的形式

生态坡岸是指恢复河岸天然属性,其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能够丰富河流地貌,达到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河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坡岸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动植物组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营造一个健康的林草符合系统,有利于边坡生态正向演替,既能通过先锋植物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护坡功能,还能使得绿化边坡长期生态系统的平衡,较快恢复河道天然景观。

1.1自然型坡岸绿化形式

自然型坡岸绿化形式即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同时满足自然生态的需求。

1.2人工自然型坡岸绿化形式

人工自然型护岸绿化做法是在种植植被的同时,增加天然石材、木材护底的应用形式,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固堤护岸。

1.3土工网植被坡岸形式

这种护坡方式主要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将植物根系深入土中,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

1.4水泥生态植基坡岸形式

采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固土物质包括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肥料、有机质和由低碱性的水泥、河沙组成的胶结材料等。在植基土体物质之间,由稻草秸秆等多孔材料组成间隙,以方便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 生态河道坡岸绿化的优点和设计原则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是确保生态坡岸的河道基本功能原则和宗旨,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已被多项工程所需求和采纳,并在大力推广之中。

传统硬质型坡岸形式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排涝、蓄水、航运等基本功能,因此坡面比较光滑、坚硬,护岸结构都相对简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在稳定河道、防洪排涝、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给水域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水体的自净能力被削弱,各种水生植物也失去了一定的生存空间。硬质型的浆砌石和混凝土护岸固然也是一种景观,但它使河流景观明显附上了人工的烙印,丧失了自然色彩。

生态坡岸保留自然色彩同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它在强调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的同时,兼顾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的体现,其在治理水土污染、稳定坡岸、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改善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噪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其主要设计原则为:

2.1满足河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适当减少刚性结构,增加软环境,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构建能透水、透气、生长植物的生态防护;

2.2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满足生态平衡要求,创造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水草、动物盐滩地等组成河坡立体生态体系;

2.3进行水文分析,选用合适的植物,如乡土植物的应用,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增加河道绿色,提高城市的绿地率,改善坡岸的栖息地质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4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环境;

2.5坡岸结合河道地形,形成丰富变化的坡岸绿化,考虑亲水性要求,创造可游、可赏、可听、可感的空间环境;

3 生态河道坡岸形式在工程中的应用

在生态坡岸绿化的应用中这些生态护岸形式已被大量工程应用和实施,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其充分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亲水性,使河道景观成为优美、亲切、宜人且富有活力的绿色生态环境。

哈拉沁沟河道工程是的重点工程,位于呼和浩特东北角东河地段,东起东河退绿后1.5公里处,南至京包铁路,西起呼哈铁路,北到110国道。河道长度3.65公里,河道行洪断面基本间距150米,分设两岸内外堤,河道中间设置3道拦河跌水,3道跌水池,池中设置了1座季节冰场,1座池花园,3座池中湿地。哈拉沁沟作为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旨在用最经济的途径,创造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达到为城市增绿,净化水体和营造小气候的目的。

通过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材料特点、种植特色等控制,合理运用生态坡岸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的水域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

首先,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以流畅几何线形,强化带状空间的纵深和扩展感; 其次, 运用自然型坡岸绿化处理方法,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体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河道绿化景观。因为河床大部分时间是枯水季,所以在不影响河道功能的前提下,河床的植物种类选择呼和浩特乡土植物,采用萱草、沙地柏、绿景天等绿化景观构成铺成流畅的线型,体现出线型组合的韵律感。不同颜色的植物分割出的富有层次、韵律变化的护坡景观。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似三叶草,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在护坡及河底种植紫苜蓿、黄苜蓿,交错种植,打造丰富的景观形态。

最后,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植物的生态种植最大限度的改善环境质量,充分尊重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景观,同时兼顾到区域本身内部的能量与生态循环,这是生态原则的本质体现。在植物选择上同时考虑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植物自身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粉尘与废气污染,形成良好的河道环境。

4 结束语

通过生态河道坡岸绿化形式的应用设计,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运用于城市河道建设,创建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自然生态景观,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应用到河道坡岸绿化当中,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将自然生态作为河道坡岸设计的首要元素, “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使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人们感受生态美、艺术美,打造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河道景观画卷。

参考文献:

[1] 邓卓智.生态护岸的一些做法.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集.

2] 季永兴,刘水芹等.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水土保持研究,2001.12.

[3]李海东,林杰等.生态护坡技术在河到边坡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8年1月32卷第1期.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荒地排河;现状;问题;治理;实施方案

1河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河道概况

1.1.1河道现状。荒地排河开挖于1970年,位于独流减河以北,起自石化泵站(乙烯泵站),沿独流减河左堤北侧,经大港发电厂,穿津歧公路,在大港发电厂循环河北侧,东至挡潮闸入海,全长16.7 km,负责独流减河以北、北环路及上高路以南、八米河以东、海滨大道以西范围内的排水。排水范围内主要有天津石化公司、100万t乙烯、油建公司、大港发电厂、新泉海水淡化公司、古林街、石化园区、开发区、生活区、港东新城,正在建设的南港轻纺园,排水面积61.39 km2。

1.1.2水利设施情况。现有六米河、十米河、城排明渠、板桥河4条河道汇入荒地排河;沿河座落石化泵站(16 m3/s)、大乙烯排水泵站(13.8 m3/s)、十米河泵站(16 m3/s)、城排泵站(6 m3/s),4座泵站的排水能力为51.8 m3/s。wWW.133229.Com南港轻纺园的雨水、污水的排水规划正在编制,如果不开辟新的入海河道,其雨水、污水只能入荒地排河。

1.1.3历年治理情况。荒地排河从开挖至今,对解决该区域的排水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几年来,虽然先后建设了大港发电厂节制闸、海口挡潮闸,并对险堤段和入海口淤积进行了治理,但河道治理与大港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较为滞后。

1.2存在的问题

1.2.1设计断面小,排水标准低。原河道负责排除荒地、农田的积水,排水采取自流形式,设计标准低,排水时间长[1-2]。

1.2.2地权与河道管理分置,年久失修。该河上段占地属津南区,由三角地指挥部管理,长3.3 km;中段占地属大港管理,长6.47 km;下段占地属塘沽,由盐场管理,长5.43 km。由于种种原因,3个行政区没有对河道实施有效管理,造成堤防及沿河水利设施破烂不堪。

1.2.3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由于水土流失和海潮挟带泥沙沉积的影响,河道的淤积深度在1.5~2.5 m之间;另外,汛期多发位时,河道水位被潮水顶托持高不下,水位抬高,雨水不但不能入海,反而会造成漫溢,淹泡临河低洼的区域。

1.2.4排水面积加大,增加了排水压力。由于沿河企业、园区、城区的快速建设,使地面截留、渗漏减少,而企业的外排水标准高,导致排水量大幅增加[3-4]。

2治理的必要性、目标及规模

2.1治理的必要性

2.1.1城区排水的需要。天津石化100万t乙烯、南港轻纺园、陆港橡胶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大港,东部城区建设正在加速,原先的农田、荒地、坑塘,正在快速转变为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城市。由于用地性质改变,排水标准也应相应提高。初步测算,荒地排河的流量达到70 m3/s时,才能满足排水要求,而现状荒地排河的最大排水能力只有10 m3/s,远远满足不了城区发展对排水的要求。大港城区附近另一条入海河道是独流减河。独流减河全长68 km,是大清河主要入海河道,担负着保卫天津市区防洪安全、渲泄大清河洪水入海的重要任务,大港段河道还担负着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引水任务,排水压力比较大。

根据有关规定和河道上下游的实际情况,大港城区及企业的雨水不能向独流减河排水。一是独流减河水质要求。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津政函[2008]9号《关于对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批复》的要求,万家码头至十里横河段日常期间2010年应达到ⅴ类水水质目标(饮用水输水期间2010年应达到ⅲ类水水质目标),十里横河至南北腰闸段2010年应达ⅴ类水水质目标。由于各单位排水不能保证达到ⅲ类或ⅴ类水质要求,因此向独流减河排水不符合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同时,该段河道是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重要引水河道,一旦入独流减河的水质影响引水水质,不但影响市区居民的引水安全,而且将产生极其不好的政治影响。二是独流减河汛期行洪要求。独流减河负责大清河水系的泄洪,遇有上游洪水经独流减河泄洪时,设在独流减河左堤的口门必须封堵,避免发生险情,以确保天津市区安全。三是对沿河企业单位的影响:①对大港油田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影响。自大港电厂南北腰闸建成后,为保证大港电厂安全生产(水位要求、水中无杂物),除上游洪水下泄外,北腰闸不允许开启。因此,排入独流减河的水无法入海,只能囤积在河道内,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漫滩现象,直接影响大港油田油井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正常生产。②对大港发电厂的影响。由于大港发电厂机组按海水冷却设计,冷却水中若有大量的污水对机组的腐蚀非常严重,不利于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行。③对沿河生产单位的影响。沿河自然养殖户较多,苇地鱼池数千公顷,若排水造成污染,养殖户索赔损失,引起群众上访事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荒地排河成为大港城区雨水排外的唯一河道,具有保证城区排水安全的重要意义。

2.1.2水环境治理的需要。当前,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荒地排河做为城区外围唯一的入海河道,河道的水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因此,必须对荒地排河进行综合治理。

2.2治理目标

完善设施,提高功能,确保区域排水安全;推进水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5]。

2.3治理规模

2.3.1工程任务。全面治理荒地排河石化泵站(大乙烯泵站)至入海口16.7 km河道。

2.3.2治理规模。根据企业排沥标准及各排水口入河流量,兼顾长远发展,进行分段设计:①十米河以上段工程治理规模:石化泵站排水流量16 m3/s,乙烯泵站排水流量13.8 m3/s,河道排水流量按30 m3/s考虑。②十米河至板桥河段工程治理规模:十米河以上排水流量30 m3/s,十米河泵站排水流量16 m3/s(正常运行12 m3/s),城排泵站排水流量6 m3/s,该段排水流量按50 m3/s考虑。③t型河口至挡潮闸段工程治理规模:t型河口以上河段排水流量50 m3/s,板桥河汇入排水流量20 m3/s,该段排水流量按70 m3/s考虑。

3工程实施方案

3.1设计依据

工程等级和排沥标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荒地排河治理工程按ⅳ等工程进行治理。遵循的主要规范、标准及文件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天津市大港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基本资料来源是2008年12月实测带状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地面附着物调查成果。

3.2河道纵向布置

(1)石化泵站(乙烯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0+000~6+82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2)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段:按新挖河道进行考虑。

(3)t型河口至挡潮闸(8+450~15+20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4)挡潮闸以下2 km段:按现状河道走向进行布置。

3.3横断面设计

(1)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0+000~3+800):长3 800 m,按规划部门的要求,河道南侧预留10 m宽用地,北侧预留60 m宽用地,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45 m,占地宽55 m。

(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3+800~6+820):长3 020 m,该段地形较为宽阔,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80 m,占地宽110 m。

(3)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长1 630 m,南侧为电厂住宅楼,北侧是建国村住宅区,建议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60 m,占地宽80 m。

(4)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8+450~9+770):长1 320 m,河道向西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75 m,占地宽100 m。

(5)油田桁架至挡潮闸(9+770~15+200):长5 530 m,河道向北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95 m,占地宽110 m。

(6)挡潮闸到入海口(15+200~17+200):长2 000 m,以清淤疏浚为主。

3.4建筑物改造

沿途建筑物改造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

3.5管道切改

需要切改管道19处、89条。其中沿河管道20条,跨越河道管道64条,穿越河道管道 5条。

3.6工程占地

工程共计占地140.08 hm2,其中利用原河道37.96 hm2,新增占地102.12 hm2。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共占地2.75 hm2,新增乙烯项目部0.21 hm2,新增津南区1.29 hm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共占地18.15 hm2,新增津南区11.55 hm2;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共占地33.22 hm2,新增大港24.16 hm2;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共占地13.04 hm2,新增占地13.04 hm2,古林街上古林村、建国村12.19 hm2,大港电厂0.85 hm2;油田桁架至挡潮闸共占地13.19 hm2,新增建国村9.23 hm2;挡潮闸至入海口共占地59.73 hm2,新增塘沽42.64 hm2。

3.7工程投资估算

3.7.1主要工程量。河道治理:清淤土方92.47万m3,挖土方78.96万m3,浆砌石21.46万m3,砼1.08万m3,复堤土方65.04万m3。建筑物改造:沿途建筑物共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管道切改19处、89条。

3.7.2投资估算。工程总投资约6.08亿元,其中,河道扩挖、堤防加固1.35亿元,建筑物改造0.47亿元,管道切改0.44亿元,地上物赔偿0.11亿元,工程占地2.95亿元(新增占地1 02.12 hm2),绿化、景观0.32亿元,临时工程0.15亿元,独立费用0.29亿元(设计费0.04亿,建设管理费0.05亿,预备费0.20亿)。

3.7.3工程治理计划。分2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4.85亿元,主要实施河道清淤、扩挖、筑堤,管线切改,建筑物改造,土地占用赔偿。二期工程投资1.23亿元,主要实施堤防护砌、绿化及景观建设。

3.8实施计划及投资匹配

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根据区域内各单位排水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进行资金分配筹集,按排水面积计算,各单位需投入的资金情况在工程实施前另行计算统计。

4效益与管理

4.1效益

荒地排河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点:为各大企业的排水提供可靠的保障;完善原排水系统的功能,有效提高排水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持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生态环境,达到绿化、美化、环保的目的,实现人水和谐。

4.2工程管理

治理工程完工后,由大港水务局按照《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统一管理,并做好日常维护,以保持河道的设计排水能力;依法行政,严格控制排水口门,确保排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兵.试论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对策及其改进[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194-195.

[2] 李明生,肖仲凯,董小涛.石化行业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特点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2):7-8.

第3篇

关键词:甘亭镇;河流水系;生态协调发展

Abstract:As metropolitan area of Xi'an which formed along Weihe River and Longhai railway grows up rapidly, the“Weihe river system”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 of metropolitan area, has a consanguineous affil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own in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Xi'an ,this paper choose the Ganting town of Hu Xian as typical town, the thesis analysed correlative influence between the town and the river, and gave advice from tow lays-town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riverside. One is planning of town combining with river entironment and the other i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iverside area.

Keywords:Ganting town;river system;ecologic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19-03

1前言

由于当代城镇的急剧发展,干扰、破坏了河流赖以稳定的自然边界系统和自然演进过程,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水系自然生境退化加剧。而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镇生存,制约着城镇发展,是影响城镇风格和美化城镇环境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与有关城镇理论证明,河流水系与城镇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受益性,是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方面。城镇建设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已势在必行。

2甘亭镇空间结构

2.1甘亭镇简介

甘亭镇是西安郊区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42.5km2,人口9.05万;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是户县对外开放的门户。

2.2城镇空间结构

甘亭镇城区背山面川,左河右路,属典型的风水城市格局。在老城区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未来的规划理念为:四个职能分区(综合发展区(老城区)、余下化工工业园区、沣京经济技术工业园区、大学城区),中部绿化带分隔,二水(涝、潭峪河)左右依傍,'田'字“绿色城廓”的城市总体布局(图1)。预计在2020年,完成规划中所有内容,展现“田园城市”全貌。

2.3 绿化空间结构

从形态的角度看,甘亭镇的绿化系统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图2)。面状的绿化空间一部分为涝河在老城区西侧陂湖旅游度假区的公共绿地,另一部分位于干亭镇老城区与余下工业园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生态林带绿化用地;线状的空间主要是沿河和沿路分布,为生态防护绿地;点状的空间主要位于城镇中心区的局部地段和道路的交叉口处,是市民集中活动的地区。

3甘亭镇河流的特点

面对甘亭镇镇域范围内的涝河表现出的各种特点,选取了与城镇建设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来对涝河的水体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水体的存在形态及尺度,有狭长、封闭、有明显的内聚性和方向性的线状河流如潭峪河,有水面较宽阔,空间开敞,堤岸兼有防洪、道路和景观的多重功能的带状河流如涝河,又有面状水体如陂湖等,且水体多表现为动态水;其次,按水位变化分,表现为大落差水即季节性落差(如潮、汛与枯水期等一定时期内的水位变化),这对滨水区人们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再次,按水质条件的差别,将水体分为可参与型水与不可参与型水两类,依据我国现行的分级评价法,结合实地观察,涝河流经甘亭镇时为Ⅱ类水质,陂湖为Ⅰ类水质,两者均为可参与型水体;此外,按是否通航来分,涝河水由于随季节变化较大,不负担通航任务,这表明来自水上的流线不存在;最后,结冻或断流现象也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当这类情况发生时,水环境的可及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涝河水在冬天会出现结冻现象,但不会出现断流现象。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涝河和陂湖区域是适合作景观开发的。

面对甘亭镇镇域内涝河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河流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道路临河而设,虽方便交通,却对河道造成了污染;其次,工业区、农业区边界没有足够的绿化隔离带设置,使得河流直接遭受工业的废气废水污染和农业面临农药的污染;再次,涝河东侧的用地,由于河道治理需要,使得现状地平平于甚至低于涝峪河河道。而且此处属于河漫滩地,不宜于做建设用地;此外,河流的绿化与城区的绿化缺乏有机的联系;最后,河流两侧缺乏景观塑造,缺乏使人能够停留驻足的场所。

4甘亭镇结合河流的生态化发展建议

4.1 城镇内部结构的调整

4.1.1 加速新核的建设

新时期城镇发展应以城市结构的调整、新核的建设及老核的更新来实现。首先要建设涝河新核以及潭峪河新核,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组,使涝河和潭峪河地区分别承担相应的功能,并以“二水”为依托将相关功能用地连接起来;其次调整老城区空间结构,改善单核空间格局存在的弊端,提高老城区空间利用效率。

4.1.2强化“二水”的轴线功能

在甘亭镇建设新时期,“二水”的旅游、文化、生态等功能将共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按照《户县城市1995-2020年总体规划》,未来甘亭镇由四个功能区块组成:老城的综合发展区块、沣京工业园区块、兆丰桥村的大学城区块以及余下镇的工业园区块。其中潭峪河贯穿了四个区块,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城区重要的建设轴带;涝河流经老城区的地段规划为保护绿地和一类的居住用地,如在涝河东侧的河漫滩地,将其开发成以“水”为主题的公园,不但可以和对岸陂湖旅游度假区形成对景空间,还可以依托旅游区的建设为城区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涝河以其丰富的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穿越了整个城区,成为人们对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历史文化追忆的空间。潭峪河将牵动城区中心东移,成为南北向的一条发展主轴,是外向型经济等城市新功能的培育基地和老城区传统功能置换的主要依托空间。

4.1.3明确功能组团的定位

结合河流与城镇各功能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城区的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形成居住、工业、商业等功能组团(图3),将各组团进行特色功能定位,按照组团“多中心、开敞式、轴向发展”的原则,依托“二水”,形成特色互补的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态,使得组团发展达到“加强内部联系、增强环绕、促进相互渗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4.2 加强河流向城镇内部的联系

4.2.1绿化空间的渗透

在绿化方面,除了沿西汉高速公路的带状绿化,其他的绿化用地多呈南北纵向分布,各功能组团间联系不足,绿化空间显得相对独立。所以建议沿现有的城镇功能轴即商业功能区平行设置两条绿化轴,将两河的景观引入城镇内部,并在重要节点处规划多个城市广场。两条绿化轴分别位于陂路和兆丰路,不但可以将各功能组团连接起来,加强了各组团的联系,还弥补了城区内绿化不足的现状,形成了网络状的绿化空间结构,扩大了绿化面积。以分散、独立却又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城区物质环境的扩建,有利于城区用地功能在更大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有利于主城工业和人口疏散;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城市综合效益提高;有利于风景旅游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沿河大面积的绿化景色可以向组团内部渗透,充分发挥绿化空间的作用(图4)。

4.2.2联系轴的确立

在城镇功能区的布局上,建议将呈带状的商业区向西延长,在陂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从而使得商业区在涝河两岸形成对景,更形成了联系轴,加强功能组团内部及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河流景观轴、城镇功能主轴和城镇绿化景观轴共同构成开放空间体系的结构框架。

4.2.3建设区的协调

在景观环境上,在沿河地区规定一定空间范围,保障现有的建筑核心与新建筑之间,保留一种视觉上的延伸关系,从而在核心处可以看到河面景观并可延伸至远处;确保上要的景观走廊的边界。有些地区不得兴建,有些区域则必须建造,从而建筑群可清晰地进行空间界定,保证视觉走廊的完整性;主要的再开发区形成一组网络步行系统,把发展区与核心区紧密相连;将沿河的道路设置为步行路,严禁机动车行驶。

5滨河地区生态建设建议

5.1 滨河土地利用

滨河空间是自然地景与人工景观相互平衡、有机结合的产物。大致有居住区、文化博览区、娱乐休闲区、办公商业、金融区等几种形态。而就甘亭镇而言,滨河地区的土地使用形态过于单一,缺乏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5.1.1 河流的功能分区

在涝河两岸,根据各区段不同的区位条件,综合环境效益分析,把滨河地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段(图5),每个功能区强调不同的特色。北段:古城西路――兆丰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老城区,其西侧有正在建设的陂湖旅游度假村,沿河建设的西户滨河花园已经起步,是甘亭镇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该区以教育、居住、休闲娱乐功能为主,是河流生态旅游开发的地段。中段:兆丰路―南北六号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余下镇之间的地段,河流流经甘余两镇之间的绿化带,是河流生态恢复的地段。南段:南北六号路―白宋路,在该区段,河流流经余下镇,受到当地工矿企业的污染,应设置生态区域,形成稳固的抗干扰能力是需要生态保护的地段。将不同功能的区域以组团的形式相对独立出来,河流将各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组织有序、功能合理、风格独特的串珠式格局。

5.1.2河流沿岸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开发强度控制的目的是使各地块在保证获得最优环境效益的同时,尽可能获得合理的最大经济效益。规划应在确定地块理论容积率后,结合地块使用性质和环境条件,对其做出适当调整,以期获得最佳容积率。

5.1.3河流沿岸的土地规划控制

通常滨河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除提出各种规定性和指导性指标外,还应强化由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黑线共同构成的“五线控制体系”的定位定级。红线主要控制主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用地边界;绿线主要控制生态建设区边界;蓝线主要控制河流水系、滨水区边界;紫线主要控制人文景观保护区、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边界;黑线主要控制主要市政设施及走廊用地边界。

5.2 滨河物质形态

5.2.1规划方面

对于滨河地区,系统性和可达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宽阔的开敞地带上,两边建设林荫大道,中间设置线状城市公园必要的零售商业建筑。这一线状开敞空间与城内绿化轴垂直相连,将清新空气和景观通过这一个个视廊渗透到城镇中心地带。滨水步道系统的建立则以步行组织为脉络,串连起滨水的广场、公园、绿化,甚至和建筑群体的中庭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的立体化开敞空间。

5.2.2建筑方面

在滨河地区的未来建设中,对于建筑形态的选择,不是通过单个建筑,而是通过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整体性来表现城市风貌。措施有:滨河重要地段的建筑,其高度、体量以不遮挡城市公共空间为限,并制定建筑水平长度控制,避免出现庞大体量。滨河建筑不易过高(除非城市风貌建设需要),应随离开河流的距离逐步提高层数。沿岸建筑应提供面向河流的步行或景观通道,包括建筑之间的通道、建筑底层架空走廊等,而且不仅要使滨水的建筑、还要使纵深的建筑也有良好的观水视线,体现滨水景观的层次感和宽广的视域范围。

5.2.3绿化建设

加强涝河与潭峪河的河道治理,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河道两边预留50~70m的绿化带,加固加宽河堤,一方面防洪抗灾,另一方面形成两条林荫带,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

6结语

在都市圈快速建设的背景下,亟待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建构由河流水系及沿河绿带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带,恢复自然、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系统和重塑城市景观;统一协调各城镇建设,调整用地,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环境共生,促进城镇人居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定青,周若祁.以“泾渭水系”建构西安大都市圈生态廊道之初探.中国建筑学会论文集(2005)[C]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5.P(14-18).

[2]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重庆:科学出版社,2002.

[3] 户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户县水资源保护规划.2004.内部资料.

第4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保护;体现

一、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

公路的外在形式是公路的网络结构、线形等技术指标,而其内涵是公路环境总体对人类运输活动的服务和支持,把环境与公路割裂开来考虑是不全面的。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拆迁道路在规划和确定方案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电力电讯、村镇居民点、厂矿企业等设施的拆迁,从而减少对现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工程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并针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气候、地形、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排水与防护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水土流失,保护植被。注重道路美化、绿化在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营造防噪性卫生防护林,搞绿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减噪、吸收汽车尾气及粉尘,净化空气,减轻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沿线环境的污染,特别是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林带,防噪减污效果更佳。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公路规划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应以费用最小、社会代价最小为目的,采取“最佳可能性方案、中级可能性方案,初级可能性方案”多层次的设计,力求在宏观目标上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在环境标准上与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在财政的保证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实施的序列上与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相联系。

二、环境保护在公路工程中的体现

(一)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工程设计全过程之中

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二)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

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三)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营运全过程之中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按公路绿化、美化设计的要求完成各项绿化工作 ,科学合理地实施草、花、灌、乔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格局 ,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持水土的目的。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三、结语

道路建设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加强道路建设的环保教育和宣传。在道路设计和施工时,要认真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按道路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完善有关审批手续。在进行道路建设的同时,时刻不忘环境保护,特别是要对道路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把道路施工期间各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昀低程度,使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式驳岸;重力式驳岸;防洪堤;沿江景观;平衡性原理

前言

沿河景观的平衡性,保持生态的平衡尽量利用当地资源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开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景观而不是私家花园,现代景观的趋势渐渐往原生态,最小限度的开发,使之与自然相融合,做到真正的生态景观。

研究区域是位于武汉市汉正街临江大道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口,该区域伴随这武汉方方面面的发展见证武汉的历史。

1.目前的现状

形式感的单调缺乏亲水功能,无法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露天场所,该区域几乎没有绿化率,在砖混结构的城市中缺乏绿色生命的气息。

1.1生态的破坏

在这种形式堤岸下会对一定区域内的生态造成破坏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过多的人工修筑工程占据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和一定的水域空间对原有生物链的破坏,鱼类等生物的减少,水质的污染,同时也会对土质造成危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就像奥姆斯特德原则所提到的保护自然景观,某些情况下,自然景观需要加以恢复或进一步加以强调(因地制宜,尊重现状),除了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避免规则式(自然式规则),尽量利用当地的植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眼前的问题。

1.2绿化指数低

在重力式的驳岸上几乎没有绿化系统,城市中的河道几乎是市民仅存的亲水区域,如果在防洪堤上一直是这种结构单一的现状,那这所城市也无绿化可谈,同时也使得土地资源的浪费。

1.3经济指数高

后期维护费用高,同时该区域长期缺乏维护,人为破坏严重造成基础设施的损坏和水体的污染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指标。

1.4文化淡漠

该区域是武汉码头文化的滋生地之一如果保持现状只会使之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忘。

2.针对临江大道河道驳岸与防洪堤坝的整改建议

根据临江大道河道驳岸的现状跟限制因素进行可行性的探索设计。

2.1生态驳岸防洪堤坝相结合

二者兼顾对现有的防洪堤坝进一步完善,对损坏的地方进行修补,在防洪堤以下的无规划的浅滩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驳岸体系,种植一定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同时也能改善周围的温度,湿度,以及环境,通过亲水步道和平台来联通防洪堤以上与以下的生态驳岸的联系,在一个喧闹的大都市里制造一片宁静自然的区域带的同时也起到改善生态平衡的作用,此种方式的优点是费用少,尽量利用本土资源,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后期维护下,在涨水期被淹没的植物也不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植物配置上四季分明,让每一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景观施工带来的一些了材料原料的污染,这种方式跟低碳环保节能。

2.2运用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与人工生态驳岸相结合在当今已经出现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与借鉴,例如目前的波士顿海港、日本神户港口、英国的索福特码头都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景观水较为成功的案例,这些地方都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水系特点因地制宜,自然生动,富于变化,河道上和岸边都有比较完善的市民亲水休闲设施,同时城市防洪排水体系标准较高,亲水设施与较高的防洪排水体系有机的结合,具有较强的水位控制能力,良好的水质体系与周边景观、建筑、道路、桥梁融为一体,形成了城市景观,野生生物信任组织(the.wildlife.trusts)首席执行官斯莱苏妮.郝尔本在英国的约克郡potteric.carr的人造湿地和可持续性排水系统(SUDS)中得到了一系列结论,得出人工湿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廉价的低投资,低能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得到全球的广泛认知,可以净化水质,蓄水,调节周围气温,抵御洪水,保护堤坝的作用,首先对周围河道上的船舶进行整体管理,在进行湿地建设大道最好效果。

2.3景观节点的改善

该设计区域存在很多现有的景观节点,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荒废,我们应当变废为宝,重新利用景观节点从大的区域着手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出该区域的整个景观特色,使之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同时也具有独立性,划分出尺度宜人的不同的景观节点,对于细节的把握地面铺装,植物的配置,景观元素的利用,当地水景的充分利用,大小尺度的把握。按照预先的思路每个景观节点有着自我的历史脉络,形成递进式的发展,符合最初的设计构思达到主次分明.对滨河空间的整治增加该区域的绿化率,对原有地形的利用,降低能耗,才能达到生态驳岸的要求。

2.4对于防洪堤坝以上空间进行景观改造

该区域大面积地区属于废弃和临时仓库,还在堤坝下方种植菜园,严重影响堤坝的形象与此同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众多不合理因素,所以对于该区域也进行了景观规划,与堤坝一下的生态驳岸交相辉映,加强景观联系性,组成不同的景观节点,使之串联起来达到整体景观的和谐,同时也让防洪堤充满生机,使整个区域不管是视觉还是生态上都达到平衡。

2.5经典案例的对比分析

2010上海世博会的后滩公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与研究院主持设计的,与汉正街临江大道的防洪堤岸有很多相似点。

诸多因素都与武汉汉正街临江大道存在很多联系性,都面临着如何满足防洪要求,设计亲水,且生态的滨江公共空间,如何突出城市滨江公共绿地的功能,如何方便交通已经带来经济的转化,如何在这样的狭长空间内设计满足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是设计面临的诸多挑战。

俞孔坚提出湿地净化系统与生态景观为基底,保留一定的江滩湿地改造原有水泥硬化工程的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同时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包含多种功能1.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2.构建生态化防洪体系。3.创造丰富的溪谷景观。4.乡土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得到很大的成就,公园倡导低碳景观概念,强调公园在建设和后期维护过程中的低成本和可持续概念,它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也很适合于汉正街临江大道的河道堤岸,在诸多比较之下是值得我们去参考与借鉴的,同时该案例获得了2010年ASLA综合设计类杰出奖,得到了权威的认证。

3.呼吁倡导

做到我们最初提出的口号“码头文化,返璞归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该区域的关注,早期美国哈佛大学对该区域提出众多规划意见值得参考,同时我们研究的生态驳岸与防洪堤坝的联系应用,也较符合当下反规划的原则,提倡真正的景观,真正的生态,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工湿地的运用较符合当地的实情,提高防洪能力,建立生态驳岸充分运用浅滩,参考渐进式的发展方式,我们最终的美好蓝图是为武汉市民造福。(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毅.欧阳健友.河道驳岸的生态改造探析——以巴马城区内河景观改造.http://

[2]董根法.江南城市河道驳岸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

[3]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8-24.

第6篇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入湖河流;对策;滇池北岸

滇池位于昆明市主城区的下游方向,是昆明盆地的汇水中心,每年入湖径流携写作论文带大量的污染物质进入湖泊。滇池换水周期长,湖水自净能力低,生态系统脆弱,一经污染仅凭自身净化能力难以恢复[1]。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遏制水环境污染趋势,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到2010年草海水质需要明显改善力争接近V类地表水标准,外海水质稳定达到V类地表水标准,力争接近Ⅳ类地表水标准。为了达到规划制定的目标,本研究主要对滇池北岸进入草海的河流水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河流水质的初步设想。通过沿程净化入湖河流水质,减少入湖污染的量,达到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目的。

1研究区域与方法1·1研究区域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滇池北岸草海流域范围内。对影响草海水质的船房河、西坝河、大观河、乌龙河、老运粮河、新运粮河和王家堆渠进行研究。这些河流流经区域是昆明市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集中地区,河流受污染严重。1·2研究方法每条河流设置有固定的监测断面,由昆明城市排水监测站进行长期的水质监测工作。取样方法和水质分析方法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2结果与讨论2·1北岸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污染现状表1北岸入湖河流水质情况(mg/L)王家堆渠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乌龙河大观河船房河西坝河BOD52005年13·746·833·071·67·7128·921·72006年13·151·612·883·816·545·9522·22007年11·621·912·811·219·424·1CODCr2005年47·612410416437·282·263·42006年48·814336·220455·312273·02007年42·916245·444·556·874·7总磷2005年0·8921·781·741·991·231·661·582006年1·232·181·312·971·492·391·772007年1·341·191·901·031·251·54总氮2005年8·0523·320·121·915·517·116·72006年9·5331·418·232·116·426·219·72007年10·917·121·115·316·118·8氨氮2005年3·7917·512·714·910·212·411·92006年5·8824·610·724·010·520·816·02007年6·9013·411·59·999·0413·3水质类别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

从北岸河流水质情况分析,七条入湖河流水质都为劣V类水,总氮、总磷超标情况非常严重,有多条河流总氮浓度超过V类水质标准10倍以上,未整治河流水质存在逐年恶化趋势,因此,每条河流都亟需得到整治。北岸河流污染严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①排水系统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纳管率低造成未进入总管道的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道;②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地表污染物随雨水少部分进入雨水管道,大部分初期雨水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河道;③多数河流自身的水动力条件差,加上支沟众多,河网水质情况复杂;④河道长期未进行底泥疏浚,河底淤积的底泥不断释放出污染物质,造成河水水质恶化。河道水质恶化是造成草海水环境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非常重要的原因之

一。根据水质情况分析,七条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程度由轻到重,分别是王家堆渠<大观河<西坝河<船房河<老运粮河<新运粮河<乌龙河。乌龙河全长3·68km,集水面积2·61km2,目前以暗渠形式流经人口居住密度较大的棕树营和白马小区,河道沿线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进入,使其成为城区纳污的通道。从2005年到2006年间,各污染物浓度都大幅度增加,河水呈黑臭状态,透明度极低,水质污染极其严重。王家堆渠地理位置与其它河流不同,从滇池西北岸入湖。王家堆渠主要水体功能是昆明发电厂冷却水排水渠,该冷却水是抽取草海水经过滤及除藻后使用,一次循环后温水顺王家堆渠排放,沿渠还存在部分小企业及农村居民向王家堆渠排放废水。与其它河流流域相比,王家堆渠流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工农业污染少,因此王家堆渠是北岸七条入湖河流中污染程度最轻的。不过,由于周边的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流,王家堆渠污染程度虽相对最轻,但也已经超过了地表水V类标准。2·2河流治理方法研究2·2·1截污工程截污工程主要对点源排放的污染物实行截流,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直接入河量,是防止水体受到污染的有效措施[2]。目前,截污工程在我国水污染治理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水质的改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截污工程对于污染负荷的削减,一方面取决于截污管网布设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截污工程的管网布设,对不同的区域应区别对待。在总体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沿河截污与区域截污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污染源分布的集中区域决定污水管道的走向,并沿部分污染严重的河道敷设截污管道[5]。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截入污水最终的处置场所,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以及出水水质情况表明该工程对河水水质改善效果。目前已经制定了乌龙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船房河与西坝河的截污和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整治规划如表2所示。

截污工程受河流沿线长度、各段区域特征和工程费用的综合因素影响,难以对河道沿线进行全程截污,因此主要针对点源直接入河严重的河段进行治理。以新运粮河为例,全长14·58km,上游主要是农田,污染以农业面源为主;中段是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内已经建设有分流制排水管网;下段1/3位于草海生态保护区,该段从人民西路至入湖口现仍有105个排污口。众多的排污口直接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对草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新运粮河的截污工程主要布设于下段4·36km河道,将排污口的污水截入污水干管。当前这些河道截污和综合整治工程正在逐步进行中,船房河工程已经于2007年6月完成。从表1船房河2006年与2007年的水质指标对比可以看出,BOD5浓度降至原来的42%,CODCr浓度降至原来的46%,总磷降至原来的52%,总氮降至原来的61%,氨氮降至原来的43%。船房河截污工程完成后,河水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从该河道输入草海的污染负荷减少了50%左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2河道整治规划河道名称全长(km)集水面积(km2)整治规划乌龙河3·682·61沿河道两侧敷设截污管3425m,河道清淤,新建污水泵站和节制闸新运粮河14·5883·4河道整治长度4·36km,沿河两岸各预留10m公共绿化带老运粮河11·318·7河道整治长度2·22km,沿河两岸各预留10m公共绿化带船房河11·47·42沿河两侧敷设截污管7654·1m,新建污水泵站和景观绿化西坝河9·054·87河道整治长度5·4km,沿河两岸各预留10m公共绿化带2·2·2河流城内段治理方法截污工程虽然有良好的治污效果,但工程的实施受限制因素较多,特别是针对流经城区段河流进行治理存在较多困难。城区内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沿河两岸建有众多居民区、商业区及工业区等,城市规划建设完成后难以实施规模化的截污工程。然而,城内河流因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不仅需满足防洪的要求,还应具有旅游、娱乐、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功能[6],对河流水质的洁净程度具有较高的要求。根据水质监测分析,北岸入湖河流都为劣V类水质,河水呈现黑臭状态,无法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需求。为了解决水质净化需求与工程布设困难的矛盾,城区内河道净化适宜选用原位治理技术,充分利用河道自身空间净化水质。依据河道自身空间的容量及周边环境特点,对不同河段布设适合的治理工艺。新、老运粮河水量大、河道宽,主要满足城区防洪排涝功能。老运粮河河宽约10m,新运粮河河宽约20m,这样宽敞的河道适宜使用移动式充氧平台。移动式充氧平台可以机动灵活地根据河道曝气需求,调整曝气船的运行,通过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纯氧气[7]),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8]。新、老运粮河的河道空间容量大,也适合采用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人们长期以来根据自然界水体自净现象发展起来的。现已研制的人工水草仿生生物填料[9]就是与天然水草具有相似特性的人工填料,布设在河床内,为水生动植物群落和细菌真菌等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通过各种生物的生长过程消耗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而且人工水草不会对河流自然流动和行洪安全产生干扰作用。进入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人工水草对于受污染河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可达40%以上。

针对河道空间有限的河流适宜使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菌技术[10~11],最常用的投菌技术有集中式生物系统(CBS)、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EM)和固定化细菌技术;另一类是土著菌强化技术[12],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生物促生剂来刺激土著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增强水体中微生物的净化能力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该技术对于流量较小的河流如乌龙河、王家堆渠等可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2·2·3河流城郊段治理方法城郊的地理特征与城市不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住宅、厂矿建筑物相对较少,有一定量的耕地、林地、草地和鱼塘等农业用地。因此,城郊河流的治理比城市河流的治理具有更多可利用的空间优势。城郊的土地和鱼塘都可以成为河水净化技术的实施空间。王家堆渠主要是昆明发电厂冷却水排水渠,由于电厂冷却水尚有—定余温,下游村落的村民在河渠两侧修建鱼场,进行温流水养殖非洲鲫鱼,现有鱼塘水面8·07hm2,鱼产量约460t。王家堆渠的水质净化方法,可以利用现有鱼塘改造成综合生物塘进行治理。综合生物塘[13]是交叉种植的凤眼莲、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与鱼类等水产共同养殖的塘系统。在植物生长期,不断地从塘系统中捞出大量的水生植物,用于饵料、饲料和肥料等多种用途。通过植物的打捞带出水体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植物加工成鱼类等水产的饲料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利用鱼塘改造的综合塘净化城郊河流,是一种效果佳,经济效益好,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法。城郊河流还可利用农业用地,选择土壤深度处理技术[14]和土壤渗滤处理技术[15]进行水质净化。北岸七条入湖河流的污染特征主要是水中氮磷的含量较高,污染随河流进入湖泊后易造成湖泊的富营养化,在土壤处理技术中氮磷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利用,一方面净化了水质,另一方面减少了农业肥料的使用。该方法不仅是末端治理,净化受污染的河水,还从源头减少了农用氮磷的施用量。因此,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土壤处理技术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技术方法。塘系统和土壤处理技术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以组合运用,达到更好的水质处理效果。2·2·4河口区净化方法河流经过城中和城郊的沿途治理,污染负荷削减明显,水质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减少入湖污染物的量,可在河口区设置人工湿地或生物浮床处理系统,为污染物入湖设置最后一道屏障。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仿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水污染处理许多领域。在河口区有效地利用空地,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对河湖污水进行处理,因运行、维护费用低廉,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16]。对于滇池北岸七条入湖河流而言,只要入湖口有可利用的土地,条件适宜,都可建设河口人工湿地系统对河水进行污染再削减。若河口区缺少需要的土地面积,可选择生物浮床处理系统净化河水。生物浮床是采用轻型绿色环保,防腐抗老化的材料制作成浮床,供选用的水生植物生长使用。浮床要有较好的强度,能抵抗较大的风浪冲击,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该技术原理是利用水生植物根系的吸收,以及与微生物的共同代谢作用,有效地将水体中有机颗粒和胶体吸附、降解,氨氮等营养盐吸收、转化,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17]。生物浮床处理技术是河口区土地稀缺河流水质净化的最佳方法,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

3结论本研究以滇池北岸七条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根据河流沿程地理区域特征提出了实施截污工程、河流城内段、河流城郊段和河口区净化技术。这些处理技术可以组合运用于同一条河流进行全程沿途减污;也可应用于河流区域条件适宜的一段进行强荷,确保湖泊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胥勤勉,杨达源,董杰,等·滇池水环境治理的“调水”“活水”工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1)·

[2]曹秀梅·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研究[J]·太原科技,2006,(10)·

[3]陈眉,程晓如·东湖截污工程对改善西南湖区水质的预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3)·

[4]杨士建,赵秀兰·骆马湖的氮磷平衡及实施截污工程对水质改善效果的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3,22(1)·

[5]官宝红,吴国华,曾爱斌,等·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污染源特征与截污措施建议[J]·城市给排水,2005,31(2)·

[6]朱国平,王秀茹,王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

第7篇

[论文摘要] 该文通过已建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分析,阐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在福清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河流一侧为城市的历史,使河流变成城市中心河贯穿市区。福建省沿海城市福清市也是如此,因此,每到汛期,城市防洪就是一项既严肃又紧迫的头等大事。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又相对滞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证福清市城市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应重点考虑城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已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来分析,城市防洪工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性修建堤防,而是应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旅游、城市环境、城市排涝等有关基础设施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 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龙江、太城溪、虎溪上游多座小(一)型水库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 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2.1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1.2.2合理确定堤距

最近几年,福清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由于城市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城市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城市河道的行洪断面缩小;②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寸土寸金,与河争池。第二个原因应是主要原因。由经验可知,防洪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但河道堤防却不能无限制地加高。无论如何加高堤防,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缩窄河道,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给河流以充分空间,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1.2.3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2)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3)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4)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在滨河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1.2.4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1.2.5 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其特点有:①速度快,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②来势猛,洪峰流量较大;③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水流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泥石流。因此福清市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注意做好龙江、太城溪、虎溪及其上游河流防御山洪的规划。

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2.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福州等城市的防洪堤堤顶都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堤顶的宽度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根据交通需要设置。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做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

2.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2.3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如福州的南北江滨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2.4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必要时也可与城市商业建设相结合。如泉州晋江下游建设的箱式防洪墙,在非汛期可双用作车库或仓库等,甚至可以作为商业网点。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河道治理 全流域综合规划 生物防护 辽宁省

论文摘要:在评价辽宁省多年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总结了辽宁省河道防洪工程建设从以单一防洪的目标向多目标建设思路的转变.达到河流治理模式与河流系统的整体格局相协调,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建设人水和谐的理念,并概括总结了辽宁省河道治理的几种模式.希望对以后的河道治理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最近一次发生在2005年的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5.63亿元。因此,解决好辽河流域的防洪伺题,是保证辽宁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辽宁省河道防洪与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江大河道按照流域综合规划,坚持每一个5年计划综合整治一条大河,使辽河流域整体防洪达到设计标准;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探讨出生物防护为主的新模式;城市防洪从单纯以防洪为目的的治理模式逐渐走向人水和谐的治理模式。

1国内外河流治理进程

1.1国外河流治理进程

国外对河流实施以河流防洪为主的单一目标管理,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通过建设大坝堤防等工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但这样做改变了河道原有特性,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国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则弥补了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

1.2国内河流治理进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河道整治建设也经过了一个单一的防洪为主的时期,由于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随着近年来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生态治河的理念才逐步受到重视。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改善和治理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问。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缺乏工程实践。

2大江大河治理模式

2.1辽宁省防汛工程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50年的江河治理和防洪建设,已修建各级江河堤防18729km,大中小水库926座,各类排水闸站1910座,有效提高了全省的防洪减灾能力。“七五”期间,对辽河干流福德店至盘山闸河段进行系统整治,共整修干支流堤防875km,完成堤防土方9156.7万立方米,共投入资金3.71亿元。使辽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2005年,辽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石佛寺水库一期建成,使辽河石佛寺水库以下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对太子河辽阳铁路桥至三叉河、浑河大辽河整治和绕阳河沈山铁路桥下进行综合整治,使其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加上太子河干支流上观音阁、菠窝、汤河、大伙房和闹德海水库等控制性骨干工程,辽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上拦下排、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横向比较,在全国各大流域中,辽宁省农村堤防的防洪标准是比较高的。

2.2辽宁省大江大河治理模式探讨

辽宁省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立足于流域综合治理的层面上,以流域为整体进行规划治理。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全面规划,全面治理;大江大河上修建控制性骨干工程,坚持每5年全面整治一条河流使其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河道与水库建设相互协调,在防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进行河库联合调度,使整个流域达到整体防洪的模式。在2005年抗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辽宁省在总结多年防洪调度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结合辽河流域2005年汛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短期预报调度、及时滚动修正、汛限动态控制、库堤联合调度”的防洪调度新方法,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作用以河库联合为基础的防洪预报调度。经分析计算,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辽河流域“2005.08”暴雨洪水中防洪效益达605.63亿元其中,防洪直接效益为457.87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147.78亿元。应用“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产生的防洪效益为67.72亿元。其中,工程化调度条件下产生的防洪为直接效益为21.1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46.60亿元辽宁省应用河库联合防洪调度新方法——“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的成功,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3.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辽宁省在河长16500kin的中小河流上共修建堤防约7500kni,但由于需要治理的河流太多,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自1987年以来,省政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经济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世纪70-80年代,岫岩、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总结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3.2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研究

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20世纪70--’80年代。科技人员在凤城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埋植柳干或栽植枫杨,堤后栽植杨树的一种冶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1992年,以枫杨为主的生物防护工程技术,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项目加以研究推广,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十五”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