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9 06:4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翻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黄梨,2011),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王湘玲,宁春岩,2003)。“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黄慧,王海,2007),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同上)。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师资建设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关键词】文本理论范畴 翻译方法 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一、引言
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萨里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作《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视广泛采纳视为翻译教材。本文作者将分析与纽马克的翻译方法相关的两个方面:(1)文本理论范畴;(2)以作者为导向的语义翻译和以读者为导向的交际翻译;并且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用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以期更好的指导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
二、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概述
纽马克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为表达型(即主观型或者‘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即‘它’型)”、呼唤或指示或劝导型(即‘你’型),而语言的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美感功能是次要功能。”根据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
三、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及词汇排序上语原文文本接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力求达到与原文文本接近的效应,这就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力求达到译文通顺、流畅、地道。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文本类型,在实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两张翻译方法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四、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和翻译方法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个性成分及个人的习语或者个人方言构成了这类文本的表达要素,他指出这类文本适合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及“在目标语句法和语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赞同本雅明从来不是为读者而写的观点,认为在表达型为主的文本中“译者应该忠实于艺术家,必须尽可能地再现原作”因此,针对典型的文学语篇,他提出语义翻译的方法。那么,在表达型文本中,怎么样运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呢?纽马克指出“在表达型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该能够识别文本中的个性成分:即不平常的搭配;新颖的比喻;‘不可译’的词汇,特别是独特的形容词;超出常规的句法;新造词;奇异的词汇(古体词,方言,生僻的术语),这些常常是作者个人习语的标志……这些个人成分是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的一部分,译者不应该在译文中将他们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译文语言符合目的语常规。请看下例:
例 1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上述例文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西方经典的文学名著,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作者有意识把老人比作成基督的化身,来强调老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综上所述,该例文以表达功能为主,属于纽马克分类中的表达型文本。根据纽马克的建议应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即译者应努力再现作者在语篇各层面所创造的意蕴,不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各种传情达意的手段,而且要调动各种文学词汇来营造类似的审美效果,给目的语读者传达同样的意蕴,给他们带来同样的感动和美的感受。
张爱玲译文:
“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
“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边去―感谢上帝。”
在翻译老人对上帝的祷告时,张爱玲倾向于原语文化,如实彰显《老人与海》中体现的基督教精神,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张爱玲将“Christ”翻译成“耶稣”体现了海明威的深层用意,即老人与受难耶稣的相似之处。由于耶稣,上帝已经为广大中国人所了解,所以此处采取忠实原文的直译,语义翻译并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上帝”即“耶稣基督”,是西方基督教崇信的神,是至高无上和崇高的。
在纽马克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该译文成为同样具有表达功能的文本,实现了原文的表达功能,给译文读者带来同样的美和感动。纽马克文本分类和针对表达型文本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见一斑。
结语: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给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他的理论并非完美,必须在权威性言论和非权威性言论的界定等问题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对于指导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PAN Qin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dissertation is not so satisf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e lack of logic in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the lack of fluen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from the viewpoint, material, and the form and suggests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work of the authoritie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 staff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 students;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其学业成绩,其主体实践者是学生。从论文的选题,可以考察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从论文的结构,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论文的写作,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毕业论文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是最为直观的检测教学成果的方式。
毕业论文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早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已经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毕业论文,“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也指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数年摆在英语专业面前的主要任务。”
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历时长,跨度大,包括选题、申报、开题、初稿、修改、定稿、评阅、答辩、归档等环节,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选题鲜有新意、材料拼拼凑凑、结构不甚合理、语言错误百出、格式不一而同等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除了语言因素,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仍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围绕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造成毕业论文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一个原因。没有心得,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最后的结果是,毕业论文成了他人观点的堆砌和拼凑。对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成了没有办法、仓促应付的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论文成了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教学环节。这不符合《大纲》中关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第三稿)中,学生的毕业论文被划入到了检验教学效果下的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栏里。可见,毕业论文不该只是资料的整理和重排,而应该反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创新。论文所讨论的“相关问题”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这是创新。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来讨论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创新。毕业论文写作中使用实践中新发现的材料,这同样也是创新。
不仅如此,毕业论文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新模式是对课程改革的延伸。以翻译方向为例,翻译课改的直接好处是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毕业论文形式上的创新正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教育部学位办[2007]78 号文件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有以下规定,MTI 学位论文除了研究论文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等形式。项目主要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 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 字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 字的实验报告。
那么,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两种形式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段开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口译、实用翻译等翻译方向课程,翻译课程已形成体系,而且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课和口译课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此外,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还有短学期做翻译大型练习的传统,每年有“翻译大赛”, 暑期有全省英语纠错活动,高年级的同学还成立了翻译社团,积极参与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毕业论文新模式的尝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 实现创新的举措
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反思: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但毕业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实现毕业论文的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学管理者、论文指导教师、学工人员的联动配合。
3.1 从教学管理者层面
首先,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大纲》要求,合理制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及专业实践设置。课程设置可以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拓展,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设置要以课程为基础,可以针对各个方向课程设置短学期大型作业或者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允许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拔,推进导师制的实施,并且严格控制指导学生人数,保证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建议在大三年级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学科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及相关课程上予以指导。第三,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拓宽视角,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2 从教师层面
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采用开放式、合作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论文指导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
3.3 从学工层面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积极配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教学助手、科研助手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把课外实践、研究、创新等活动纳入综合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推进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还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动员、组织和指导工作。各院校的英语专业要设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细则,完善规章制度,解决疑难问题。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论文进程,尽量减少学生的考研、专八考试、实习、求职等对毕业论文的影响,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选取自己感兴趣而又切实可行的方向或选题。为避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还要严把选题关。可以公布近几年的学生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不得重复选题,在此基础上,再请指导教师、学科方向负责人等把关,督促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创新。除此之外,对论文的评定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要注重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把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论文写作和修改以及答辩情况等纳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4 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创新,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为此,广大外语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无论在视角上、观点上、材料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四者联动,缺一不可。在强调毕业论文创新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困惑。比如“如何衡量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创新能力与语言能力哪个更为重要”。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08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其影响最为深远、最具代表性。他在《翻译的科学探索》首次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004,P.12)。他认为,由于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接受信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无法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真正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
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学术论文翻译策略实例分析
(1) 学术论文的词汇翻译
译者在进行学术论文翻译时发现很多词汇在原文中并不是使用其常见的含义,存在一词多义现象,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很容易出现误导读者的现象,影响理解。
例如:In words, here lived, shivering with fear or gloating in victory, the events of the hunt; he recounted the past history of the tribe; he narrated the deeds of heroes and men of cunning.
初译:他因为恐惧而颤抖或者因为胜利而踌躇满志,于是用语言重现了狩猎的过程;他详细叙说了部落的历史;他讲述了英雄及机灵的人们的事迹。
在原文中出现的“cunning”,译文直接翻译为机灵的人们,在牛津高阶词典中cunning的含义如下:1、able to get what you want in a skillful way, especially by tricking or cheating someone.2、skillful and creative;同一单词含义却存在差异,处理时就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使用最符合作者要表达的含义的词汇,所以最终译文将机灵的改为狡猾的,符合原文的表达逻辑。
(2)学术论文的句子翻译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句子层面存在诸多差异。汉语中短句居多,而英语相比而言,长句较多。英语句子的成分长短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汉语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处理英语长句时,可以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integration of two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approaches in the 3D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 (MUVE) Second Life and to 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n expert user in Australia and three novice users in Taiwan.
初译:本文的目的是描述在第二人生三维多用户虚拟环境中两种任务型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从一位澳大利亚专家用户和三位台湾新用户视角出发,探究其益处和挑战。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改译:本文从一位澳大利亚专家用户和三位台湾新用户视角出发,采用定性研究法,旨在描述两种任务型教学法在“第二人生”三维虚拟世界中结合运用的现状,探讨其益处和挑战。
分析:例句属于英语中常见的长句类型,原文使用的是并列句式,在基础句型的上添加定语成分,在初译时只是进行了句对句的直译法,没有考虑到译入语的句式习惯。经过笔者再次考量之后,决定选用异化法,以原文传递的信息为主要目的进行修改,通过调整语序,将长句拆分为小句,使译文达到良好的效果。
结语:
本文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术论文的翻译实例,总结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翻译过程中遵循的翻译原则。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对等的现象,需要译者巧妙处理,还原原文作者的意图。在词汇方面,由于英语单词含义较为丰富,死板直译只会造成理解错误,只有经过认真分析原文含义,查阅权威词典才能达到好的翻译效果。长句的翻译也是学术论文翻译的重难点之一,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指导下,将长句按照逻辑关系拆分为小句,理清句子的主谓宾成分,调整语序,使用符合汉语习惯的用词重新将句子组合起来,最终实现翻译目的,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E.A.&Taber, C.R.(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段自力.翻譯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
[4]柯平(1993).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林建强,马红.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论文关键词:集美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例
一、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
二、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 2010 年 12 月 22 日起至 20011 年 6 月 10 日止
三、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四、 任务书的内容:
目的: 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2. 培养学生独立检索、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3. 初步具备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化要求,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4.通过该论文的撰写,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加深对360与qq的竞争战略进一步分析。
任务:
1)提出选题《360与qq的竞争战略分析》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撰写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6)该文选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作者尽量挖掘已有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需要多阅读有关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期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能对中国电信现行激励机制的现实指导意义作出较有启发的论述。
7)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
(三)撰写步骤与时间安排
1.2011.1.7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对选题进行分析并汇报与选题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 2011.1.8-3.8:完成开题报告,就所选课题明确写作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预期写作进度等。
3. 2011.3.9-3.13:形成毕业论文写作粗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粗纲应反映出论文的基本轮廓、基本观点及写作思路。
4.2011.3.14-3.18: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细纲应能较详细地反映出论题所包含的论点、论据及相关数据资料。
5.2011.3.19-4.6:完成外文文献资料的翻译及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的撰写。
6.2011.3.19-5.6: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1.5.7-5.22: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形成毕业论文正稿,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1.5.23-5.26:定稿并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进行答辩准备工作。
9.2011.5.27-6.10: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导师评语、评审意见、答辩评语及成绩评定、汇总上报等工作。
(四)成果要求
毕业论文要写出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相应的外文摘要,毕业论文全文不得少于6000字。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相关数据和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论文内容组成与打印规范按《集美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执行。
参 考 文 献
1波特, 竞争论(新版),中信出版社, 2009
2陈明哲 ,动态竞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斯,劳斯特 ,22条商规,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黄晓斌,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布里金肖,网络公司价值评估 ,经济管理,2005
6 陈墨,网络营销应该这样做,机械工作出版社,201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管理工程学报》由全国高等院校有影响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的专家组成编委会,涵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制造与运作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工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研究方向,旨在反映我国管理科学、教育及科研的最新成果,提出重大管理问题,引导我国管理工程的发展。
投稿指南:
论文应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密、科学,文字表述规范、通畅,篇幅一般不受字数限制。
1.保证稿件专投本刊。一是不存在一稿多投行为,二是不存在对自己已发表过的成果(包括论文、专著等)经过“改头换面”再发的行为。
2.本刊使用网络投稿系统,作者须网上注册提交,不再接受纸质投稿。
3.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以及对应的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亦应对有关项目加以注明。
1.仔细通读全文,理顺文中的不规范、拗口的语句,并校正各种笔误及错别字。高度重视细节问题。格式杂乱和文字错误都会影响对本文的评审结果!
2.请作者按照以下要求,逐条修正,特别是标红色的地方重点修改!
(一)中文摘要撰写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字数控制在400字之内。
2.文字质量要高。摘要必须“字字千钧”。“意思重复的话”、“罗嗦的话”、甚至“废话”都应取消。
3.关键词控制在5个之内。
(二)英文摘要本编辑部特别提醒作者,尽量写好英文摘要,以利于被EI收录,增加论文的转引机率,扩大国际影响,并作如下要求:
1.英文摘要在3000字符左右,比中文摘要更详尽,放在论文最后,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2.英文摘要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关键词:德语 翻译教学 成就与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与德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益密切,德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因此,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德语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语系前辈高年生老师就在其论文《改进翻译教学》中提出了他对于德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两点主张:即高年级必须加强翻译训练和翻译课应该以实践领先。[1]改革开放后,德语翻译教学研究越来越得到各个高校德语专业的重视。据笔者统计,从1985-2015年的三十年时间内,该领域共有64篇(论文来源:知网、万方、维普),根据年份划分如下:
一.我国德语专业翻译教学所走过的三个阶段:
1.1985-1995年德语翻译教学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全国德语教学单位已经达到21所[2],主要分布在专业外国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起步阶段的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尤为重视对德国高校翻译机构教学模式的参考和借鉴。《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一文[3]介绍了海德堡大学翻译教学的特点和模式,指出了我国翻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缺乏、口笔译脱节等问题和我国与德国翻译教学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重笔译、轻口译”的观念,非常重视德汉口译人才的培养。贾一诚《高年级口译教学刍议》[4]一文以“口译三部曲”,即理解、分析与表达入手,探讨了口译教学材料的选择、口译员应有的素质以及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同德国展开了翻译教学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高级口译培训班[5]。该口译班的口译教学模式对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2.1996-2005年德语翻译教学发展阶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越来越多的高校德语专业一线教师在翻译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开始了翻译教学研究,尤其是外国语大学的德语专业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级翻译教学大纲。《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_方向_建设构想》[6]一文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高年级口笔译教学实践,勾勒了未来的口笔译教学设想,明确地确立了翻译教学在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的眼光不仅局限于德国翻译教学模式的借鉴,更多地将其投向翻译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王京平《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一文探讨了翻译教学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师、教学法和教学目的性,厘清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等概念,并将一些语言学理论以及德国功能翻译学理论的精髓和盘托出。口译教学仍旧是各个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领域。天外董文博老师在本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口译教学中的若干原则:如译前的准备工作、抓住意群、口译的不同场合应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等等。[7]在口译教学蓬勃开展的同时,有关笔译教学的文章也相继发表。《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8]一文结合翻译教学实践,为笔译初学者提供了一些诸如词类转换法、语态转换法、长句分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语翻译教学新时期
新世纪以来,我国德语教学单位如雨后春笋一般,2009年已经有73所高校参加德语专业四级考试[9]。上世纪七八十年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学理论传入我国后也在这一时期获得普遍的认可。理论的提升带来的是高水平论文的不断涌现。《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10]一文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实践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意义,在“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思维的指引下,翻译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字词层面的对等,而是追求翻译目的的实现,因而有益于译者的培养。2012年,北外、同济、天外等高校在全国招收首批德语翻译硕士,这也成为中国德语翻译教学新的里程碑。《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11]一文中介绍了同济大学德语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及毕业生的反馈,提出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应是“通才”教育,唯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王颖频撰写的《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12]一文运用顺应论的四个维度探讨了顺应论对翻译实践活动以及翻译教学的作用,结论证明其对于MTI硕士生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提升。此外,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翻译教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大学结合理工科大学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重视“术语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科技术语,以胜任日后的科技德语翻译工作。
二.从不同研究主题总结30年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三十年的翻译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参考了同类文章13中对研究主题的划分方法将64篇论文按主题做出如下整理,如图: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翻译教学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讨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工作者最感兴趣的主题,无论论文总数还是在不同的时期的数量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译课程设计与研究,尤其在2005-2015这一时间段里相关论文的数量迅猛上升,这和同一时期德语教学单位数量的上升趋势呈正相关。前两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几乎达到总数的一半,充分说明广大教师对于教学实践的关注。紧随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译教学理论和第四位借鉴德国翻译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译教学理念和翻译教学模式上多有建树。然而对于翻译教学改革和翻译教材研究却为数不多,这也是未来我国德语专业翻译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总结
三十年来,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国高校德语翻译教师既注重借鉴德语国家的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教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也不忽视结合自身实际走出比较有特色的翻译教学之路。无论是口译教学方面还是笔译教学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产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德语翻译教学论文的研究规模远不及英语等主要语种。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论文没有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该领域的绝大多数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基本都来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这点在核心期刊论文的来源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在我国仍呈现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高年生.改进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4):36-39
[2]贾文键.中国德语专业本科专业调查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的启示【J】中国翻译,1990(2):48-51
[4]贾一诚.高年级口译课教学刍议【J】外语教学,1994(3):50-53
[5]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刘纯德.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方向建设构想_【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10-13
[7]董文博.德汉口译技巧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1):25-29
[8]丁伟祥.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J】同济大学学报.2003(4):110-115
[9]杨.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113-116
[10]黄克琴.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德语人文研究 2015(1):35-40
[11]王颖频.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5(1):73-79
关键词:技术翻译技术交流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243-01
自古以来,科技知识始终被认为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翻译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人类文明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毫无疑问,翻译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它让我们感觉到正处身于“信息时代”。事实上,斯克特·蒙哥马利(Scott Montgomery)始终坚持这一观点:虽然英语在全球范围内通用,而且不少人以英语作为商业与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我仍是确信技术翻译将出现前所未有的需求。
一些人在习惯上曲解了技术翻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些人认为技术翻译纯粹是信息的转换,而且只要“源”信息不变,人人都会满意,译者亦有所得。但是,贝特丽丝·门德斯-肯顿指出:仅以科技文本呈现信息远远不够,文本中必须要有正确的语句和文本结构,从而使文本其成为连贯、易读的目标文本。本文与其它文章引用的不同文献阐明了技术翻译的实际情况:技术翻译受到一系列问题和因素的影响,对于在全球环境和多种语言环境中技术信息产品面临的问题,这些简单列出的情况仅属于冰山一角。
我们从《专业翻译杂志》关于技术翻译特刊的文章中看到: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技术翻译进行研究,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虽然一些方法看来很遥远,甚至与多种方式背道而驰,但是它们仍从不同方面对技术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视角。这些视角通常很隐蔽,却总是揭示出新的重叠领域,这些重叠领域由不同的专业相辅相成,或者以其它地方进行的工作作为基础。结合其它地方在LSP领域进行的研究,这些文献表明:在如何看待、教学和研究技术翻译方面,技术翻译领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成熟水平。
克劳斯·舒伯特表明:技术翻译作为一项专业的交流活动,不能完全在传统翻译研究的语境内进行描述和塑造。他描述了技术翻译发生的复杂、高度跨学科环境,他指出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控制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工作,而且影响他们使用的材料、资源和策略。正如苏珊娜·格里希表达的观点:对于包括在多语言环境下技术信息的设计、规划、制作、翻译、评估和管理的一个高级科目,在从技术翻译的研究受益的同时,也需要在技术交流方面进行考虑。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多语言环境将不再是例外情况。事实上无论是法律原因或出于良好的商业意识,绝大多数技术信息的商业制造者发觉自己正在一个多语言环境下工作。在格里希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她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更广泛且跨学科更多的研究法,此研究法应胜过经常用来比较ST和TT以鉴定非等价各种型式的传统TQA方法。
玛丽贝尔·耳塞多尔·桑切斯和她格拉纳达大学的同事们的论文中反映了技术翻译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作者在文中指出:技术文本经常采用非语言策略和方法,以便有效传达它的信息。舒伯特的论文也显示出对我们培训技术译者方法的有趣暗示。玛丽贝尔·耳塞多尔·桑切斯也在技术翻译和本地化之间做了有趣的连接,因为它们两者都涉及对多峰多媒体信息的处理
如果仅翻译研究不能解释技术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种种因素和情形,那么仅仅基于翻译研究的培训计划能真正的为学生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使他们成为专业技术译者吗?彼得·卡斯特伯格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例证,证明如何通过使用与传统翻译研究无关的学科补充和增强译者的培训。他还论述了个人知识管理(PKM)的使用。PKM提出以研究和信息管理技巧装备学生以应对技术译者所面临的范围浩淼的学科。
更多的观念加强了这个观点:技术翻译不仅仅是保证内容的实际准确性。雷德噶蒂斯·斯托尔塞指出技术翻译与它所涉及的语言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家始终不认可这点,因为技术翻译的焦点总是以某学科或术语为中心。实际上,斯托尔塞自己注释说技术文本的翻译“不只是对术语的处理”。格哈德·亨佩尔在他的意大利语和德语技术手册研究中指出了文本中如何演绎不同文化,不同文化习惯之间的冲突如何能影响翻译质量的。
斯托尔塞宣称:除非术语标准化,否则它就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术语没有标准化,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意味着必须对术语进行仔细核对,因为不同文化间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相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示。尽管科学的事实是“术语以准确的定义为基准”、“各系统层次中的每个术语都具有准确定义”。同样地,戴维·威尔姆森和拉赫曼·约瑟夫也注意到上述术语的问题甚至在同一语言内也存在。从阿拉伯语的例子中他们注意到技术术语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显示出显著的偏离,即使在理论上它本应被语言和它所应用的科学或技术领域标准化。
威尔姆森和约瑟夫的论文也强调了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科学家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他们要成功,他们就不得不学习国际语言(英语)学科。这也反映在阿拉伯本土化科技政策中,它的作者们也主张这一点。蒙哥马利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论述,然而他强调通用语(他确定就是英语)的普及并不排除科学家使用他们自己国家语言进行工作的需要,不管怎样,使用英语工作的压力很大。
鉴于舒伯特的主张,技术翻译作为学科领域对发展机器翻译(MT)系统兴趣欠缺,而当丽贝卡·费德雷尔和莎伦·奥布莱恩说明在技术领域工作的译者很有可能触及MT系统时,我们注意到整个车轮象是要翻转,这令人关注。他们的研究力图确立MT系统是否能产生与传统翻译的质量相匹敌的翻译用户指南(为技术译者许多主要部分提供参考)。根据透明度、准确性和文体对MT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检查,很明显,如果技术翻译的标准只是基于准确性,那么该标准比本来假定的标准要更为复杂。
从包含这个问题的这些论文中显露出来的最突出和令人鼓舞的就是我们感受到大家忙于技术翻译的活力和热忱。论文证实了它的价值和复杂性并牢固确立了技术翻译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它是令人兴奋的、有活力的、可信的。远离那些被误解为纯粹术语练习的日子,技术翻译似乎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乔迪·伯恩.翻译示警:认识专业翻译错误所带来的法律后果[J].专业翻译杂志.7:2~24.
[2]珍·德莱索和朱迪思·伍兹沃.历史上的翻译家[M].阿姆斯特丹:本杰明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