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单证员实习个人总结

单证员实习个人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5 02:58: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单证员实习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单证员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实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能力

课题项目:呼伦贝尔学院院级课题,课题名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类别:实践教学;课题号:YBKT-0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4日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任何素质和能力都与实践能力紧紧相连。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高。呼伦贝尔学院注重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通过各方面完善职业实训建设,并在近四届本科毕业生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状况

呼伦贝尔学院国贸专业职业实训建设包括两部分:虚拟实训环境和实习基地。

1、虚拟实训环境。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可用于学生理论验证或实践操作的场所,相比实体环境而言,虚拟实训环境中的“设备”与“部件”多是虚拟的,这些设备可以随意生成和删除,也可以根据需要升级更新。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有着极高的沉浸性和交互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并融入到这一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环境中去,从而达到实训教学的效果。国贸专业现今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课堂实践环节两方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堂实践环节,尤其在本科评估后,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践比例。2007级国贸本科课程安排中,必修课程技能课,如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电子商务实务等共192学时,仅占本科生四年课时的6%。通过逐步调整与改革,至2012级学生,在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课程中都增加了技能实训课程,并且其他国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增加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分组调研等教学内容,亦增加实践比例,现所占比例可达30%。

2008年呼伦贝尔学院投入3.5万元购买教学软件,2010年投入24万元购买软件、设备。现今已具备外贸单证教学系统、Sim Forwarder国际货运实训平台、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和报关实训基地四个国贸实验室教学软件及ERP沙盘。2006级至2011级学生都已使用相关教学软件,大大提高了对本专业实务操作的认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2、实习基地建设,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和假期自主实践安排。自首届国贸本科生就安排了校外实习基地,即满洲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但由于学校所处地区限制,外贸公司业务有限,学生毕业实习反映欠佳,尤其之后几届毕业生,也未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获得有效实践。除毕业实习,假期自主实践安排亦占总学时要求近20%,根据年级不同,对自主实践设置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等。在假期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分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反馈实习手册,并由教师批阅优秀率控制在5%以内,对学生自主实践做指导和点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五大证书有:(1)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单证员的工作就是负责国际贸易中运输、海关、商检等环节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2)国际货运员证书,国际货运员的工作是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3)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外销员是指在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工作人员,是我国外贸行业的中坚力量;(4)报关员资格证书,报关员是指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5)报检员资格证书,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业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随着在课堂教学和实践培养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有三界毕业生和2009级即将毕业学生提高对外贸易五大证书的认识,通过在校期间实训课练习,大大提高了国贸专业证书过关率。同时,由于我校地理位置局限,很多证书考试学生需要到满洲里、哈尔滨甚至更远地方,也给外贸专业学生考证带来很大局限性。但是,现有四届学生过关率程稳步上升状态。(表1)

二、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的四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课堂实践环节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以增进学生实务技能的四个教学软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已属较全面设置。但由于地区地理位置限制等因素,呼伦贝尔学院国贸专业实训建设现存在突出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校外实习资源匮乏。校外实习历来是实践环节中重要的内容,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外贸企业与学院的联系松散。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只有两家校外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并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造成了学生校外实习机会少。即使有学生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一般只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例如,如何有效地开拓国外市场,寻找国内供应商,并处理出口商检、报关、结汇、申请退税等手续,因而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欠缺。尽管近几年引进教师学历和素质都很高,教师业务性强,但大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经验。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需要配备双师型队伍,这对师资提出较高要求,教师除了指导软件使用及课程内容,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外贸的最新发展动态、相关政策,参与外贸公司运营,熟悉外贸整个流程。同时,本地区外贸公司及业务量少的现实,首先成为实践类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瓶颈。

2、推进措施。一是学校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校内外结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应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设置样品展室、洽谈室、总经理室、进出口部、外汇管理局、商检、银行、海关、保险公司、船公司、货代等综合部门,提高实践教学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校外实习片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一般是一个企业安排几个人实习,而要某一企业安排几十人实习是很困难的。因此,建立每年安排几十个学生实习的实习基地是越来越困难,我们只能以某工业园区为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同时,学校应当鼓励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应当结合教育教学需求,引进一批具备精湛外贸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现有教师结构;再次,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立教师信息数据库,对教师进行规范化、人性化、动态化管理;二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到企业做一些项目研究,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经常组织各种技能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炒股模拟大赛、报关实验操作比赛、国际贸易单证大赛、ERP沙盘大赛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当前急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社团经费问题。目前,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是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收入。学校领导要加大学生社团经费的支持。可以根据社团活动的开展,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另外,社团开展大型活动,也可以与企业协作,求得企业的资助;二是社团指导教师问题。社团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成效,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要选派一些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预期达到的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校四年本科生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本人认为其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1、合作沟通能力。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涉及国内外诸多行业和部门,如银行、海关、船舶公司等,国际贸易人才必须注重同各方沟通、联系与合作。因此,在社会高度分工合作的今天,人们在日益注重自己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要具有责任心和协同合作能力。

2、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具有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职业技能,如报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质量体系认证等技能,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项目执行能力。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强调经营项目运作能力的培养及经验的积累,同时具有培养市场开拓和挖掘客户资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独立承担外贸业务。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在从事内外贸工作中,除能正常处理日常工作外,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能沉着冷静、处事不惊,正确地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5、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具备的一种心理特质,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国内外贸易工作,由于国内外市场千变万化,市场风险是很大的。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与其他大学生而言,应具有创新和拼搏精神,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延杰.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6.

[2]张燕平.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6502

1重视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贸经营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进出口经营资格取消审批制,大大降低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我国新设立的外贸进出口企业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必须补充高素质的涉外经贸人才。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区,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更为明显。《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地处广州市,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放在第一位是学院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广东地区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调查和职业岗位要求地深入细致分析,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我们将专业定位为“为广东开放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外经贸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外资、外贸企业、外运、商检、银行等单位或涉外经济部门的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等四类岗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专家及行业企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充分地论证和优化,初步形成了突出“外贸业务技能+英语沟通能力”的“双证融合、双语并重”(双证指的是学历教育的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语指汉语+英语)重视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双证融合、双语并重”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应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按照突出“外贸业务技能+英语沟通能力”的“双证融合、双语并重“重视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我们改革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体现职业特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专业课程模块化、进阶式

(1)模块化。

课程的设置,针对专业定位中的四种主要岗位,将这些岗位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核心职业能力分解为:英语运用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合同履行能力。

为保证职业能力的落实,采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如英语运用能力由听、说、读、写四大模块构成;外贸专业技能由寻找客户模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语函电)、业务洽商模块(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履行合同和订单模块(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报关实务等),业务售后模块(国际商法、客户关系管理)。每一模块都由几门课程支撑,课程进行多元整合,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应用知识和综合技能,打破原有的课程之间的限制,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或讲义。

(2)进阶式。

进阶式的课程设置瞄准了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在循环中渐进中得到强化和提升。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基本分为四个阶段:技术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如合同履行能力先从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实务入手,然后通过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英语函电等培养履行合同的核心能力、再通过进出口流程综合实训来强化履行合同的综合能力,最后通过国际贸易案例实务来进行思维和技能上的拓展。

2.2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双证融合

双证融合即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考证的需要,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为职业资格考证打下基础,帮助其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这也是推行“双证制度”的有力保障。

2.3“双语并重”,听说读写全面提升英语能力

2.3.1听说读写全方位

通过调研,企业对高职外经贸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不甚满意,尤其是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听说能力更为欠缺。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强调英语能力的提升,尤其注重听说读写的平衡,开设了《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听说》、《外贸英语函电》《英语综合技能》等分别从听、说、读、写以及综合上技能上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同时,考虑到英语学习的连贯性特点,大部分英语课程都采取多个学期连续开课的方式。如《商务英语听说》从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贯穿整个高职在校学期期间,使学生通过连续学习和反复训练提高能力。

2.3.2开设双语课程

就国际商务专业而言,双语教学主要是用英语系统地讲授一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英语在此仅仅作为一种表达工具,语法与词汇不是教学的重点,本质上属专业课程而非语言类课程。双语教学相比商务英语教学而言,其英语要求更高、专业知识要求更精、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和全面。

通过调研,我们选取了《外贸单证实务》和《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双语教学尝试,并分别采用中文主导式双语教学模式和英文主导式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逐步显现。

2.3.3突出实践教学

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基本要求,改革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课时数。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岗位工作过程,将实训课程体系分成基于单门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和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等四个“依次递进”的层次。

(1)第一层次是基于单门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如《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课程都设置了《国际商务单证实训》、《报关实训》等专项实训。

(2)第二层次为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在完成单项技能实训内容的前提下,围绕某一针对性岗位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岗位技能实训,如基于《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单证》等课程的《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实训》。

(3)第三层次为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是专业综合实训课。如外贸进出口全流程的《世格外贸SIMTRADE实习平台软件实训》。

(4)第四层次为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即校外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学校签约的实习基地(或者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实践

3.1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采用工作导向型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多用于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得出小组最佳结论,小组间辩论,教师总结,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辩论中钻研、体会国际经济知识、国际贸易法规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或若干个综合案例贯穿始终,给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环境,使他们的职业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

(2)任务驱动,模拟训练。

创设虚拟环境或仿真环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学生模拟工作,教师模拟管理和业绩考核,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如《报关实务》教学中,学生扮演通关过程中的报关员、海关关员、业务主管等角色,完整办理一单业务,并解决在通关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

(3)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除了利用各种音频、视频资源丰富教学之外,还在网上建立外贸论坛进行教学尝试,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增强了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

(4)课证融合,课赛结合。

对于考证支撑课程,任课教师时刻关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动态,将最新考试内容融入授课中,保证教学内容与考证的紧密结合。另外,通过商务谈判大赛、外贸单证大赛和营销大赛等,将课程与比赛相结合,以赛促学。学生连续四年在全国外贸技能大赛中取得二、三等奖。

3.2考核方法改革

(1)对学生三年的综合能力评估实行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实践环节的学生个人总结)和企业外评(主要是实践技能)三结合的方法。

(2)考试内容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考知识,又考技能和素质,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为本教育理念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促进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3)采用多种灵活的考核方法(闭卷、开卷、开闭卷、口试、专题研究、答辩等单独考或结合考);可采用部分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路、见解,有利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敏.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2]杜素音.关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电子商务,2011,(3).

第3篇

关键词:岗位化;终身化;能力递进;实践教学

一、岗位化与终身化职业教育的社会诉求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学生,实行岗位化教学,立足企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职业岗位不断产生和淘汰。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为例,通过跟踪毕业生就业岗位发现,在2009年以前,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外贸、涉外旅游、幼小英语教育行业,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外事员、幼小英语机构教师、涉外导游、领队等,而近几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行各业对外交流的扩大,很多行业增设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很多中小企业增设了外贸会计,房地产行业增设了针对外籍人士进行房屋租售的推销员,还有一些高级会所急需懂英语的管理人员,等等。由此可见,过去单一的专业技能劳动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快速变迁的需求,根据当时市场需求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设置的课程体系是有局限性的,当毕业生走向社会时,市场已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转岗的核心能力、终身化发展的能力。

二、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思索

1.岗位化与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内涵

我国现今的职业教育,强调区域化发展目标,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为本土产业培养人才,应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教学,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出口”通畅,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而会经常变动自己的职业。1997年德国汉堡第五届成人教育大会强调: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与学习内容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变化背景来重新设计,另一方面又应以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来精心设计,从而进一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各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人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与完善人的个性和人格,满足个体在社会存在中的各方面需求。20世纪5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筛选人的工具,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教育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劳动者。

2.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的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在实践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在该专业领域中能够灵活流动的能力,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及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即不仅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核心技能的操作能力,而且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生存、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具备职业迁移的能力。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要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单向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设计为实践教学项目,通过项目引导与实施,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各项技能,具备相关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实践,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职业技能,而且其个性发展、综合素质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思考,本院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为专业技能强化与职业认知实践,第二阶段为职业技能培养与岗位核心技能操练实践,第三阶段为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融合提升实践。

第一阶段:专业技能强化与职业认知(图2所示)。

图2

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自第四批生源和职业高中三校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都将制约其终身的发展。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应用、交际能力,充分了解英语国家及世界多彩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具备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建设的知识体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综合这一阶段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自我提升等系列教学环节,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英语证书考级、英语技能比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同时,每学期专门留出2-3周时间,以项目的形式,实施英语实践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形式,如英语电影欣赏与配音、英语短剧自编自演、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英语服务活动等、到企业调研英语类人才需求状况和社会对英语类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等。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能动性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发挥,初步积累了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化发展所需的素质。

第二阶段:职业技能培养与岗位核心技能操练。

目前,社会不仅需要英语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和文化素养,而且更要有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对企业的调研以及对社会需求的分析,高职层面的英语毕业生大多从事涉外企业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外事办事员、行政管理人员、外贸采购员,幼小英语培训机构或幼儿园双语教师,旅游公司的英语导游、领队、外宾接待等具体工作。因此,在这一阶段,除继续提升学生英语技能外,应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开设职业方向课。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从业意向,自主选择国际商务类、英语导游类、幼小英语教师类、涉外行政类实践课程,将英语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目标、项目设计等,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使其具备岗位核心技能。在专门留出的两至三周的课程综合实践期间,对前期所学的岗位技能进行深化、总结、展示和交流,由企业专家和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考核,将有意义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成果进行继续培育,在企业中应用。

第三阶段: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融合提升。

在第三阶段,一方面对前两阶段所学内容进行检查补缺、巩固融合,另一方面,在职业指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招聘单位的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根据个人意愿,确定毕业综合实践方向,如国际商务方向、幼小英语教育方向、涉外旅游方向、涉外行政管理方向等。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根据所实习工作岗位内容,或对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熟悉、归纳、优化,或参与实习单位的活动,将前期所学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提升、融合,为其未来的成长、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 语

在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中,英语技能(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培育等)实践贯彻整个体系始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储备了潜能。项目引导实践活动,改变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平台,把与该职业活动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都融合在实践活动中,层层递进,步步提高,完成了整体性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岗位—职业三阶段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在校的3年学习时间,通过有计划地逐步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逐步有机融合,掌握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适应了行业与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岚.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06,(3).

[3] 雷正光,黄芳.基于就业导向的“三段递进”高职课程模

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4] 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第4篇

1.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本质上就是以任务驱动的一个教学项目,可以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具有一定的选拔作用,是检验和激励的一种手段,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准备和投入竞赛的过程中更快成长。要扩大技能竞赛规模,增加技能中学生的参与度,变竞技项目为全民项目。

2.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是通过校企合作的竞赛途径,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对照技能竞赛的构成要素和教学基本建设的构成要素,结合技能竞赛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各种问题,系统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商科的专业提出“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竞赛指导思想。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培养具有开拓、责任、合作、敬业、诚信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和商务英语等基础知识、具备外贸单证操作、外贸跟单操作和外贸业务操作等技能,能从事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加快培养适应外经贸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题,以外贸技能和商务英语口语技能竞赛为载体,为各院校师生提供交流借鉴的平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学生外贸操作能力和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深化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实习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技能竞赛的宗旨非常切合,所以可以将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进行融合,通过专业建设方案,将竞赛项目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2)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配合。对照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在修订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包括开设的课程,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的内容、使用的教材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作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观。组织教师通过研究、探讨竞赛文件,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最新的工艺方法,同时也避免了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实践业务经验,对学生的培训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和过时的问题。按照技能竞赛的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合理设计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很多技能竞赛裁判员来自企业,其评判标准来自实际业务,这样就可以将竞赛的评判标准、考核要点作为教学、实训项目的考核标准。例如外贸技能竞赛中的通过电子商务网上找客户,以及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竞赛中的货物ABC分级,叉车和堆高机的使用安全要求等内容都作为课程或者实训项目加入到教学中。通过设计与竞赛接轨、与实际业务切合的综合训练题库,例如:外贸单证训练题库、报关竞赛题库、储配题库等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组织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新的校本教材,内容应包括最新的操作工艺、安全知识、环保概念、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及企业文化的内容等。

(3)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对接。职业技能大赛基本上是团队参赛,突出强调合作的理念。技能的复合性要求选手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知识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比赛的过程出现很多与专业知识以外的问题,例如有的选手不认真遵守竞赛规则提交了两遍答案,也有选手提交了空白的文档导致没有成绩;当比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赛的现场出现了突发事件时,部分选手不能快速反应,寻找解决办法,选手之间会相互埋怨,缺乏责任心和负责的意识。学生通过赛前培训和完成比赛的过程,是对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敬业精神等也得到加强。通过将竞赛方法引入课程和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引进竞赛使用的软件,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竞赛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技能竞赛的受益面。

(4)竞赛环境实训设备与实训基地建设对接。通过竞赛,竞赛环境和采用的实训设备,可以紧密地与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将行业中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引入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竞赛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结对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和竞赛的辅导工作。原本作为高职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可以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就可以了,所以在实训室的建设中以软件模拟为主,大多数学校的立体仓库和实训室也以学生的认知实习为主。但是通过技能竞赛,要求学生不仅仅可以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方案,通过软件模拟方案的实施,同时还要求团队合作完成整个方案。这样对实训室硬件的要求更高,要有足够大的场地、要有不同规格包装的货物、还要有堆高机等。

(5)竞赛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对竞赛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一般院校的竞赛指导教师都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特别是来自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家。指导团队全程参与赛前准备、训练、考核和组织参赛。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切磋。职业技能竞赛考核专业核心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安全、节能意识的培养,对团队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都带来很大的冲击。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指导教师主动了解行业中的最新动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个人职业技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技能竞赛教学的促进结果

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学院基本形成每个专业都参与了职业技能测试和职业技能竞赛。在每个学期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各种职业技能测试,并择优举行职业技能竞赛。例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的职业技能测试(竞赛)包括:英文打字测试、价格核算技能测试、制单技能测试、外贸综合技能测试、英语函电技能测试等。有一些课程可以采用以赛代考的方式,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办成人人参与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对参加POCIB竞赛的60名学生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772%的学生认为在外贸从业技能中最擅长的是单据的缮制,59.09%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擅长与客户沟通交流。因为参加比赛的学生是大二的学生,外贸英语函电没有开设,3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函电书写有问题,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价格核算不擅长。所有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对他们的帮助最大,其次是制单知识和国际金融知识。

通过竞赛86.36%的同学提高了价格核算能力、单据缮制能力,63.64%的同学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50%的同学网上找客户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40%同学的英语函电书写能力和中英文打字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竞赛同学们一致认为自己的外贸相关能力得到提升,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锻炼了胆子和积累了参赛经验,并且获得了一些将来学业的继续发展和找工作的有含金量的证明,通过竞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颇有收获。他们普遍感到通过技能竞赛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收获非常大。集中的竞赛,不仅仅是比赛技能,同时对于与人沟通交流,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一个全面的考核。竞赛指导教师通过竞赛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建议,同时引进了POCIB的网络课程,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竞赛获益。

通过与参加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竞赛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的座谈,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增加了《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引入物流员职业资格标准,根据竞赛场地和设备的情况,制定了学院仓储实训室建设方案。为了解决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对学生实训项目的考核要点和参考竞赛的考核要点,不断按照企业的实际进行修订。在实训项目分组中,参照竞赛中的3人一组,并要求学生应该对小组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轮训,组长也是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设置多种突发事件,模拟业务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货运课程 改革 探讨

一、国际货运课程改革理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因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高低,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完成须基于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将这个实际的“工作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才是高职教育真正需要的“工学结合”。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主流思想是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

1、研究与设定目标职业群

国际物流专业的目标职业群是国际货运公司的单证员、报关员等基层操作人员,货运操作部、销售部是国际货运公司重点关注的部门,人才需求最大,也是货代从业人员集中的两个部门。在工作岗位定位方面,除重点培养毕业顶岗实习的岗位,还要考虑预期的发展岗位,即学生毕业3―5年后升迁岗位,该课程重点培养业务员和该职位的上一层职位即操作主管,课程改革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后达到的技能要求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根据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设定典型工作任务

国际货运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属于第三产业,性质属于服务行业是运输辅助行业。国际货运本质上属于运输关系的人,是联系发货人、收货人和承运人的货物运输中介人,在其工作过程中,他既代表货方,保护货方的利益,又协调承运人进行承运工作。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运输方式的不同,货运人所从事的桥梁作用也有所差别。国际货运工作过程是以运输方式为载体,分为:海运、空运、陆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四个载体。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即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步骤。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不止一个,我们将之进行恰当的归类,形成行动领域。根据载体的选择,我们选择的国际货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海运进出口货运、空运进出口货运、陆运进出口货运、国际多式联运方案设计等四个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定位在国际货物出口货运和进口货运两个大的行动领域。

3、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并确定学习情境

(1)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的顺序串行知识点,形成以工作为导向的知识体系。考虑合格社会人应具备的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向职业继续教育延伸和扩展,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本领,进而确定专业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为达到培养目标所要进行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构建学习领域。职业能力方面,排在前几位的是独立揽货能力、整箱货海运进出口货运操作能力、航空货物进出口货运操作能力、拼箱货海运进出口货运操作能力、国际多式联运方案设计能力、租船货运操作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企业非常关注学生的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吃苦耐劳以及团队精神。

(2)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根据调研情况汇总,货代操作类岗位职责主要是订舱、制单、联系装箱、一关三检、费用结算、协助索赔等。最终确定“进出口货运操作”这个学习领域。从而分解出六个学习情境。每一学习情境都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情境应该为同一范畴的事物,学习情境呈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见图1)。

除了国际货运的知识导入与平台业务之外,各学习情景在每个货运作业流程方面具有一致性:接受委托―计划流程―执行计划―缮制单据―结算费用―业务存档―处理开船后事宜,但是每个情境又有区别,为使高职学生从经验的积累达到策略的提升,通过在以上的几个情境学习与训练,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重复过程、步骤和方法,积累经验,不重复的是内容,找出差异性,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货运课程教学方法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法、六步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现就国际海运中的出口业务这个情境,以角色扮演法、六步教学法的结合使用为例说明一下。

1、角色扮演法

教学内容:海运货运出口业务。教学目的:能够熟练按照海运货运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缮制相关单据。能力训练目标:缮制相关单证,能根据货主的要求熟练完成整箱货出口操作,充分考虑订舱、做箱、报检、报关、提单确认等环节的衔接和订舱截止时间、正确资料提供截止时间、重箱进码头截止时间、申报截止时间、报关截单时间、码头截单时间等约束。正确核算各项费用及处理开船后事宜。场景设置:虚拟海关、商检、货代公司、船公司、外贸公司、集装箱码头;利用网络资源;实训室或真实货代公司;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学前准备:模拟环境、模拟各方工作过程,并在课后互相评分。

2、六步教学法

根据学习情境,按照行动导向“六步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6个步骤完成学习情境的教学进程设计。海运货运出口业务的教学案例见表1。

3、课程教学实施的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和国际货运报关实训室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理念,我们对《国际货运》课程做了初步探索,为了更好地贴近国际货运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学校已经建设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邀请国际货运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并让学生顶岗实习,实现真实工作过程进课堂,学生在工作中技能得以提高。然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与企业互动中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作者简介:王军锋(195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中国物流学会“职业院校应用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教改立项,课题编号:JZW201100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72-05

一、引言

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形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多样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达数千所。然而,高等院校培养物流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如何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职院校发展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在中专院校基础上升格成立,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在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上较为薄弱,但办学体制及产学研结合上具有很大的创新优势。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资金来源、办学机制差异性,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应走出片面强调资金投入和师资引进误区,更大程度地依靠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办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既是高等院校办学规范要求,同时也是面向社会需求、办出特色,以特色求生存的重要路径。本文对于高职院校推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近年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应运而生,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传统“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物流管理是在现代经济运行理念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是多原理和多方法系统综合。既有来自市场营销、生产、会计、采购和运输领域的,也有来自应用数学、组织行为学和经济学。这些内容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物流管理学科体系。因此,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二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四是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五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六是学校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应用型教育实践教学发展情况很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之处。一是教学理念滞后。虽然很多应用型高职院校都提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办学理念,但并没有完全贯彻到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安排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本科教育的影响。二是校企合作办学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办学广度、深度不够,合作关系松散,缺少长期合作基础。三是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队伍缺少工程经验,兼职实践教师比例少,引进教师观念陈旧。

三、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路径

(一)体系构建

以技能应用为主线(主要包括课程环节实践、专业技能模拟操作、专业调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兼顾综合素质、外向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辅线主要包括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二是实现途径:通过“内提升,外拓展”,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内提升”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比例。三是注重构建“宝塔型”的认知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设计创新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外拓展”主要是通过“三联三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拓宽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场地、师资及其它资源。校校联合,通过与周边高校共享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更加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校企联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创建更加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四是通过研究,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以课程体系为框架,以知识传授、理论验证为目的,实践辅助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五是引进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联三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向更深层次拓展。

(二)措施做法

一是实地调研和学术研讨相结合;理论成果和局部推广相结合。二是前期侧重调研,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到相关院校实地考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具体情况;到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具体意见和建议。三是调研基础上,组织召开研讨会。采用三方模式,即课题组成员、兄弟院校专家、相关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案例解剖和理论探讨。四是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局部推广,观察实施效果。五是通过反复推敲、改进和细化,力争使方案更具有实施和应用价值。

四、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实践教学目标

一是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核心技能。首先是物流基础业务能力。使学生掌握供应链每一环节的内容,处理诸如运输与配送、采购与仓储、报关、连锁经营等日常物流业务。其次是国际物流业务能力。使学生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能进行报关、报检、结算、单证操作、集装箱业务等操作。二是获取物流方向相关从业资格证。为培养学生在从事物流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助理物流师考证,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学生应考出国际物流方向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中的一项。三是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发展潜力。使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并能适应物流服务业要求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业务谈判能力,参与物流项目运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培养学生职业相关基本能力和较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般法律法规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框架图由主辅线两部分组成(见图1)。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遵循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主线即专业技能应用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交叉贯通,分别安排理论课程环节实践、专业技能模拟操作、专业调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是课程环节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与课程内容相关某一方面操作技能;而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则要对相关课程知识和单项实践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合所学知识,形成实际操作技能,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对各项专业技能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辅线主要包括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

实践教学框架图由主辅线两部分组成,见图1:

五、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措施

(一)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课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重要保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懂得物流管理业务知识和物流企业运作,教师应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组织教师进行会计规范、法规等再学习。二是在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完成相应实践课教学任务,并指导青年教师实践课教学。三是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主管或业务经理作为兼职教师,为学院教师和学生做专题报告,解答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

(二)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实验室项目建设应体现“实践型、应用型”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常规实验项目整合与优化。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比例;二是将实验教学项目开发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面向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开发建设研究性、技术性、工艺性实验项目。构建“宝塔型”认知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设计创新实验四个层次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四个阶段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注重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该多样化

充分论证,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课时量要合理分布。经过我们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课程环节实践教学课程安排、课时分配还存在改进空间。目前,教学大纲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大多是单兵作战,各自制定,缺乏协调与沟通,有可能造成实践环节内容重复。此外,在实践课时分配上,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很多课程大纲还没有制定,实践项目还没有确定,但是实践课时已经确定,明显是在搞八股文章,先凑够学院指导性意见所规定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再慢慢做文章。这个程序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教学项目设置缺乏科学和系统性。要重新梳理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安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严密论证,合理布控。应该重新梳理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时间课时总量分配应向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倾斜。因课而异,课程环节实践教学要突出特色、方法多样。课程环节实践学时总量得到保证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质量。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实践课程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明确课程类型实践教学课时量、实践教学内容和目的、实践教学形式特点,通识教育课程重在素质拓展与提升,多采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专业核心课程要理论强化,技能提高;项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可在教室、机房及其他地点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模拟操作,技能竞赛等。在专业课程安排上,采取顺序展开方式,把课程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不同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式不尽相同。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学习基本原理、验证理论、掌握技能方式转变为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方式,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案例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优势等。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讨论,并通过适当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对于有试验环节课程,对试验方法、数据处理、实验对象特点加以归类,分析总结这些实验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设计,如对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运行优化等内容中,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项目涉及包括物流配送、运输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任务,汇总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学生在合作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提高。模拟实训法: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实践教学成本,这种方式越来越成为高校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校外在岗培训法: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除上述实践教学模式之外,还有课堂演示、论文撰写、角色模拟等方式,这些教学模式如果配合运用,其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鼓励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在实验室、会议室及其他适当场所灵活安排。目前大多数院校在部分课程中也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考虑到管理具体问题,很多学校实验室基本上只安排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对于间断课程环节实践不予安排,因此也制约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实验室应该面向所有的实践教学项目开放,根据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做好协调。对于竞赛形式的实践教学项目,由于需要小型会议室、投影仪、裁判等,应该允许在课外举行,并给予符合条件场所和设备支持,竞赛过程也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进行。同时也要做好机制保障,调动教师完善课程环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课堂讲授理论课时适当压缩部分充实实践,实践教学不论在课上课下,均应给予相应工作量。如技能竞赛,尽管比赛的时间可能只有2个小时,但是全程组织、策划、协调工作比较繁重,可酌情给予一定的课时量(2+2),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继承和发展高职教育“双证”培养模式,将应用型高职教育多层次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要摆脱传统等级观念的枷锁,敢于“低头”继承和发展高职教育优秀办学成果。大学本专科的区分,不是三年与四年区别,更不是水平高低的区别,而是培养方式和人才定位的错位和互补。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为社会培养大批急需人才,本身也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其中“双证制”就是一个重要的成果。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和高职教育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要大胆借鉴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成果。但是,应用型本科又不能完全照搬高职院校的双证培养模式,还应该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双证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除将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外销证书等纳入培养方案外,更要积极引进体现较高的职业水平和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搭建更加广泛,多层次金字塔式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五)通过“三联三建”,拓宽实践教学所需实验设备、场地、师资及其它资源

“三联三建”即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校校联合,通过与周边高校共享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更加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校企联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创建更加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构建“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上要特别注重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利益的实现。要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我校商学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合作开办“九龙物流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商学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共同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直接移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参与是全方位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企业最新技术、最新理论和经验丰富工作人员教学参与,实训场所也得到保证。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以实际需求为主线编制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可以将人才需求从一种比较模糊状态转化为一种比较清晰状态,是一次升华过程,企业未来员工质量得到保证。在具体操作上,要特别注重人员双向流动及资源共享。从学院来讲,要通过“产教结合、顶岗实践”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通过“挂职锻炼,教研结合”形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对于企业来讲,通过分享学校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加强员工培训;通过横向课题合作,共同解决企业难题。目前,我院也正在制定教师挂职、学生顶岗锻炼管理办法。二是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协会(学会)、认证机构合作机制,建设产学研基地、区域性培训认证中心。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三是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院还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合作举办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进出口专员证培训。进出口专员证是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这一权威机构认证从事进出口工作的国际公认专门证书,通过培训可以全面掌握进出口产业实用方法。学生可以在获取国内的外贸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证书基础之上考取高端证书,提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

(六)完善实践教学辅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完善暑期社会实践形式,强化社会实践效果。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带队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实践小分队赴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专业生产实践,其余学生自行落实实践单位,深入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今后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加强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引导力度。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级别比赛,以培养和开发学生专项能力。做到省级以上学科竞赛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市级及以下学科竞赛有专业培训讲座。同时加大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奖励力度,对获奖项目成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三是推行素质拓展工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是学院育人工作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两项设计”、“一组活动”、“一本证书”、“一块学分”、“六个导向”组成。“两项规划",即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引导和鼓励同学结合自己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个人追求设计自身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降低成功风险;在进行合理职业规划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期间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和途径,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一组活动”,即每位同学在明确自己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以后,鼓励和帮助同学有目的性地选择并开展一组有主题课外活动,拓展自身素质;“一本证书”,即学院为每位同学提供一本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各项素质拓展并取得成绩凭证和记录。“一块学分”,即学院教学部门在规定教学学分之外单独划出一块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学生根据所参加素质拓展项目进行学分申请,素质拓展学分同时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六个导向”,即提倡同学在校期间参加一个学生群众组织或团体,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青年志愿者活动,每人在校期间均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每人在校期间组织或策划一次学生活动,一学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一本以上学院规定证书以外的技能合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梁军.物流复合型人才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2]赵群.日本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启示与思考[J].物流科技,2008(2):85-87.

[3]魏然.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J].物流技术,2007(11):78-80.

[4]络捷科.国内外物流教育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2008(7):133-134.

[5]周艳军.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科技,2008(11):50-52.

[6]吴仪生.应用型物流人才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