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软交换技术论文

软交换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3 07:04: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软交换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软交换技术论文

第1篇

软交换技术已经成为了下一代技术的标志性核心技术,也已经在通讯事业的发展中成为了通讯商主要用来经营的交换技术,未来的发展重点也放在了软交换技术的改进上,国家电网也已经把软交换技术的改进列入到了计划当中。软交换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了我国多个省份的软交换网络建设工程中,对于地域广阔且分散的省份,最合适的软交换网络工程是以分阶段性的建设进行创立。

1.网络建设初期

在网络建设初期,软交换提供的业务量比较小,网络规模也就相对较小。软交换需要独立设点,逐步由点到面,扩展网络容量。可以在西北电网中心汇接局设置一套软交换设备,配合综合接入设备IAD或媒体接入网关AMG和智能终端等,覆盖本地用户,提供话音和多媒体业务;设置一套通用媒体网关UMG,连接西北电力行政交换专网汇接中心及公网,实现与电话交换网络的互通。

2.网络建设中期

在网络建设中期,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需求增加,网络规模扩大,网络中软交换节点数逐步增加。软交换所控制的包交换网与电路交换网所占用户面极其接近甚至略胜一筹时,原有的电路交换网逐步退到边缘,数据网用户不断增加。这时,可在陕、甘、青、宁、新各省(区)电力公司设置通用媒体网关UMG设备,通用媒体网关设备主要做为中继媒体网关来使用,连接各省运营商和电力电话交换网络,实现电力电话交换专网的汇接覆盖,开展VOIP长途业务。随着用户和网络容量增加,可考虑在网内再增加1套软交换设备,实现双归属组网,提升网络容量和可靠性,增加业务层系统,提供更丰富的业务,并完善网络运营管理功能。

3.网络建设后期

网络建设后期,在陕、甘、青、宁、新各省(区)设置软交换设备,与西北公司的软交换设备通过SIP-T、BICC协议互连互通。各区域之间的业务通过IP承载网就可以互连互通,通用媒体网关主要作为用户媒体网关来使用,以带用户为主,中继网关的功能减弱,主要是连接各省运营商和电力电话交换网络。

二、应用前景

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对电厂来说是非常大的经济来源,全国各地遍布了用电脑工作、上网娱乐、打游戏的使用者,电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就是全国各地都在使用电脑使用网络的人,这对于推动我国电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用电量的增加,同样也增加了电力的承受能力,导致某一段时间电力负荷过重,线路复杂等的情况。电力企业为了做到更高效率以更高服务质量服务于人民,让使用者更稳定的用网,对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技术做了改进,对使用的质量也做了相当大的改善,改变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管理人员做了一定程度上的人员调动。更深入的将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技术引进到了电力通讯当中,以创新的方式让用户体验新型通讯,实现了通话与上网都可以从一个端口出发的可能性,为用户带来了便捷。同样使用计算机通话也变成了软交换技术当中的改革的一项,使用计算机对通话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完成了计算机与通讯的完美结合。计算机与通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实现了对通讯的整合,更实现了在短时间内信息的有效管理,满足了电力企业在通讯的要求。

三、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建设性意见

国家电网已经将软交换的建设工程列入到了日程当中,因为是新兴发展的后期操作技术,所以发展还不成熟,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西北部地区的软交换网络的开发就不会像在城市密集人口集中,网络使用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大面积的进行试点,因此,在西北部地区就采用适合在分散区域进行的阶段性试运行。软交换技术是对下一代网络起重要核心价值的技术,因此,在进行分阶段实行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这一代软交换技术的不足之处,根据地域的需要,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改善,通过智能连接技术,使通讯与音频功能得到更自如的应用。在通话与音频接入试用成功后,就需要加大对试用点的面积,增加试用的技术含量,这个阶段是网速迅速增加的时候,当然用户使用量也会随之增加,所以要做好对线路的保护工作,技术性也要跟上,这也是使用阶段最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试用工作进行的同时,也要对网络的覆盖率进行控制,因为在试用点成功后,并不代表每个地区都试用,所以加快试用点的真正进入轨道的工作,争取早日做到全网覆盖。最后是网络的固定工作,全网覆盖的工作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真正要做到软交换技术在网络上的完美应用,还要进行最后阶段的检查和监督。

四、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的时期对电力通信的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为了确保电力系统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这需要我们的电力通信系统与时俱进继续完善和提高电力通信;另一方面,充分地利用现有电力的网络和资源优势,使之成为电力企业新的价值增长途径,成为电力通信企业的技术革新的动力,进一步保持并提升电力的供应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当前电力通信系统虽然业务量小但是种类较多,这不但造成浪费, 而且由于种类繁多对其运行管理和运行维护带来很大不便。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软交换技术。这是由于软交换技术具有媒体网关接入、呼叫控制、业务提供以及互联互通等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新时期电力通信的问题,因此,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自从第一款产品在电信市场上成功推出以来,“软交换”这个概念已经成为电信行业中倍受青睐的时髦用语。由于既能执行与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通信,软交换技术承诺可提供许多优势,如轻松整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降低网络成本以便运营商更快获得收入。

    所谓“软交换”就是指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系统和设备解决方案。换言之,软交换是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剥离出其中的呼叫控制功能,再通过软件技术实现其呼叫控制功能,进而使得呼叫传输和呼叫控制二者想独立,这就为系统的控制与交换以及软件可编程功能实现各功能的可分离的平台创造了条件。一方面,软交换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功能,如: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呼叫控制等功能。另一方面,它还为在网络上提供开展新业务提供了大大便利,这主要是要归功于软交换网络资源与网络能力很好的相结合起来,并设置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

    1、背景

    随着电力市场化、开放化的趋势以及电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电力信息系统的业务将发生变化。一方面,涌现出不少新型业务如:电视会议、变电站无人视频监控、输变电线路监控及电厂视频监控等视图业务;另一方面,传统单一主机的调度自动化体系架构向客户机/服务器体系架构的转变;同时,监视全网运行状况,提供故障记录和分析的故障滤波系统的建设以及电量计费网络系统和雷电定位系统的建设等。因此,基于互联网/局域网并能体现信息化综合业务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主要具有呼叫控制、互联互通、业务提供等功能,下面分别来逐一介绍这个三大功能:

    (1)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组成。它除了能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之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控制功能,如:呼叫处理、智能呼叫触发检出、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等。

    (2)互联互通功能。当前IP电话体系主要是由两大标准构成即:ITU-T H.323协议标准和IETF SIP协议标准,这两大标准均可以独立的均实现呼叫建立、释放、补充业务、能力交换等功能,但是不可相互兼容的体系结构。软交换技术可以与多种协议相兼容,自然也包括同时兼容ITU-T H.323和IETF SIP这两大协议标准。

    (3)业务提供功能。一方面,软交换可以实现对PSTN/ISDN交换机的支持,并能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与现有智能网相兼容相配合,为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由此可见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软交换将是下一代话音网络交换的核心。如果说传统的电信网是基于程控交换机的网络,那么下一代分组话音网则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软交换是新、旧网络融合的枢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层面:

    第一个层面——用户。传统的交换网络的封闭性,一家设备供应商往往包揽所以的包括软、硬件供应、更新维护以及应用的开发在内的每一项事物,理所当然用户也牢牢地锁定在设备供应商的那里,压缩了用户选择的空间,导致用户在设备维护费用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权。然而通过软交换技术的所搭建起来的下一代网络可以有效地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这主要是在利用软交换技术搭建的新一代网络中设备系统供应商都是基于同一个开放标准平台开发出来的,这样一来用户自然就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在同一类产品中货比多家,根据自己的需求择优挑选供应商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个层面——成本。将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与软交换技术相比,软交换技术更具经济性、低成本性,可以说是地投入高产出。这主要是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新的应用可以更快、更易的与其相衔接;另一方面,软交换所以使用的元器件很多都是普通的计算机器件,这就降低了其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第三个层面——可靠性。

    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相比,软交换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网络的可靠性。用户在组网的时候可以利用软交换的优势采用功能软件的形式将传统的电路交换的核心功能先进行了分类,然后再将其往下分配到各骨干网络。由于这种根据分门别类的分布式结构是可编程的,同时也是以计算机平台为基础,并可以利用设置网络权限来更好地实现网络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4、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电力通信网分布广泛,业务极为繁琐,虽然拥有多种网络形式,但是各种网络一方面都有各自的交换设备、复接设备等, 且它们相互独立不能实现互融互通。但是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出现,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在电力通讯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所能取得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4.1统计汇总的优势

    采用软交换技术组建的电力通信系统具有自我统计和自我维护功能,主要包括:业务统计和错误预警。对于纵横交织的电力网络和业务繁杂的电力系统来讲,应用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1)方便便捷地对所有的业务进行汇总并输出分析报告;(2)发生故障时及时发出错误警报,同时显示故障错误的具体的地点和原因,并自动将其发送给电力抢修和维护部门。(3)清单的采集功能,并可提供详细的电量与电话计费清单。

    4.2电力通信网中的网络互通的优势

    电力通信网不但拥有电力系统独有的载波电话网络,而且同样也存在计算机网络,它们是以协议为基础的分组网络。电话网和计算机网可以利用软交换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来实现它们之前信息指令相互传输相互识别。这样一来计算机网络能更便捷地对电力通信网进行管理和协作更好的支持各业务的开展和实施。

    4.3新业务开展的优势

    当前,语音和数据信息为电力通信网中的主要传输的信息,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革新, 这对电力通信业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可视业务、多媒体业务等新兴业务。面对这些新的要求,软交换技术可以大显生手,这是因为其不但可以很好地支持语音业务,而且还可以利用新的网络设施与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为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便捷。

    4.4统一不同介质网络的优势

    当前电力通信网中拥有多种传输介质,且各自独立不相兼容,并必须采用各自专用的设备, 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来组建网络, 利用软交换技术的优势搭建一台多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的需求降低设备的总采购额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使依靠各种不同介质传播的网络达到了一定的互融互通的效果,正是由于实现了不同介质在同一网络中信息传递从而简化了过去不同介质间的繁琐的数据转换;同时在管理维护上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因为现在只需对同一类设备进行运行管理和系统维护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总之,软交换技术应用作为下一代网络的解决方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应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电力通信网中引人并实施软交换技术,一方面,在技术上既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企业顺利向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的的演进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基于软交换技术应该在电力通讯系统中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我们可以很好的预见其良好的市场应用与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绪.关于NGN在陕西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探讨[J].华中电力,2006(04).

    [2] 张斌.软交换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5(12).

    [3] 王妙心.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10(S3).

    [4] 卢晓帆,马平.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多媒体调度系统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8(04) .

第3篇

[论文摘要]本论文讨论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数据交换每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着重对分组交换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C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C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T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T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T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AT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T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T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T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惠文陈建亚纪红冯春燕:现代交换原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数据交换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C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C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T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T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T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

AT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

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T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T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T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惠文陈建亚纪红冯春燕:现代交换原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M-Learning;CAN;HFC;WiMAX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73―03

引言

M-learning方式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它突破了有线连接所带来的束缚,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随时、随地访问任何网络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校园计算机通信网(CAN)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教育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网络,主要以园区局域网为主。以校园计算机通信网搭建的教学平台具有较好的双向互动功能,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丰富,但在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由于网络带宽等因素影响导致实时教学功能及图像清晰度欠佳。而校园闭路电视教学平台主要优势在于实时广播、频带宽、图像画面清晰,其劣势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相对较少,特别对单向HFC网来说不具备实时教学互动功能、无交换和网络管理。

多数高校(主要是早期建设)的CAN一般在教室里都未设网络终端,而闭路电视网均为单向HFC,在各教室里均设有接收终端,两网络在校园内相互独立发挥自己的功能。为改变此现状,使濒临淘汰的单向闭路电视网重新整合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中,发挥校园计算机通信网、校园单向闭路电视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本文提出了用软交换技术、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将CAN、单向HFC独立网综合为统一的移动教学网络平台方案,以及针对该移动教学平台开展的移动教学、学习的几种模式进行探讨。此方案既不需要繁锁的(教室增设CAN网络终端、单向HFC网变为双向HFC网)建设改造,又能融合两独立网络并能提供灵活的M-learning学习方式,极大地拓展了网络的教学功能。

一 WiMAX及软交换支撑技术的特点

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为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是基于IEEE802.16标准的无线城域网技术,其最大特点就是覆盖面广、传输速度快、容量高[1]。WiMAX最远可以达到50公里的覆盖范围,属于无线城域网(WMAN)的范畴,其典型应用的覆盖范围是6~10公里,传输速度可高达74.81Mb/s,一个基站可以同时接入数百个远端用户站。WiMAX组织还开发了新的无线传输协议802.16a和802.16e,提高了信号绕过障碍的能力,即使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有树木或者建筑物的阻挡也不会妨碍信号的传输,并确保了手持、PDA步行或使用移动计算设备无线连接也不会中断。

软交换技术是实现新一代的语音通信、多媒体和数据交互的核心技术,它主要处理实时业务,其中包括语音业务、视频业务和其它多媒体业务。软交换技术的网络体系结构分成媒体接入层、传输服务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整个体系涉及的协议较多,其中有H.248、SCPT、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基于综合性的平台加开放的协议接口,软交换体系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更快的业务解决方式,是三网融合的最佳实现途径。由于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扩充性等优势,软交换技术将在下一代网络(NGN)的业务层面发挥核心作用[2]。

二 综合网络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

在校园闭路电视前端设置一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服务器,用于跨校园单向HFC网与CAN,满足IP-QAM、SOFT-SWITCH运行模式。核心服务器由视频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媒体路由器、IP视频网关等设备构成,配备HFC网、以太网、ASI网等接口,并配以多种业务运营管理软件,确保多种教学业务的开展。CAN是IP网络的一种,既可传输数据信息,又可用来传输符合IP协议的数字视频和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多媒体通信。通过软交换协调单向HFC网与CAN之间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传输,实现视频服务器和CAN及校园单向HFC网的各用户终端之间的教学交互操作、控制,以及上传许可教室终端的音视频信号到视频服务器中,通过校园单向HFC网的下行高速以及完善的QoS将上载的音视频信号高质量地实时传输到校园HFC网各用户终端。校园闭路电视前端的卫星教学电视节目信号、自办教学电视节目信号也可通过软交换变成IP流进入CAN,CAN的终端用户也可通过电脑收看教学电视节目。

将CAN与WiMAX系统连接构成一个无线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用户可在校园的任何地方实现CAN的无线宽带接入。WiMAX系统中的基站(BS)提供用户基站(SS)与核心网络间的连接,通常采用扇形/定向天线或全向天线,可提供灵活的子信道部署与配置功能,并根据用户群体状况不断升级扩展网络。用户基站(SS)提供基站与用户终端设备(TE)间的中继连接,通常采用固定天线,并被安装在屋顶上。基站(BS)与用户基站(SS)间采用动态适应性信号调制模式。校园综合网络的移动教学平台组成如图1所示。

用户终端由校园单向HFC网用户和CAN用户共同组成,可以是教室、办公室、宿舍、户外等任一场所的用户。其终端设备有笔记本电脑、PC机、多功能CABLE MODEM、电视机、摄像机、话筒等,设备可根据不同使用场合进行选择配置。教室终端用户在教学时可通过校园单向HFC网的下行高质量的信号进行收看,同时利用笔记本电脑、PC机、

多功能CABLE MODEM通过WiMAX系统在CAN上访问视频服务器实现实时申请提问、发言以及本地音视频上传等互动操作。

三 综合网络的移动教学与学习模式

校园综合网络的移动教学平台可实现CAN与单向HFC网的教学数据和教学节目的互通、教学方式的互动,以及无线宽带接入功能,为开展多功能M-learning带来了便利。随时随地进行无线连接,教师可以在移动中进行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场所,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随时随地学习。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人们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学习的梦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轻便、小巧的移动设备灵活地进行学习。M-learning是E-learning的一个发展,与E-learning相比较M-learning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该综合网络的移动教学平台还赋予其独特的教学、学习方式。

1 群播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一些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程,由于选课学生较多、师资不足,加上多媒体教室有限,所以教授公共课的教师授课学时偏多,而且许多课程不得不放在晚上或周末,这给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用校园综合网络移动教学平台的群播教学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能充分发挥、扩大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节省师资力量。

设单向HFC网用户终端1(教室1)为主教室,单向HFC网用户终端2、单向HFC网用户终端3…(教室2、教室3…)为分教室,当主讲教师在主教室上课时,主讲教师上课的视音频信号上传接入核心服务器,实现校园单向HFC网上的DVB直播。设置的各分教室学生可实时地通过电视收看主教室上课的内容,同时也可通过WiMAX无线宽带接入实时向主教室老师提问,主教室老师在第一时间及时解答,这样分教室的学生如同在主教室环境下一样上课。

由教室2通过CAN上传向核心服务器内的视频服务器提出申请发言请求,再由视频服务器向主教室转发分教室2的发言请求,经主教室老师同意后方可获得发言权,既教室2启动音视频信号上传,视频服务器开始转发教室2的音视频信号,并送入单向HFC网,而未经主教室获准的分教室发言请求将不能实现上述功能。各分教室能收看到主教室和获得发言权的教室2的音视频信号;主教室能收看到获得发言权的教室2音视频信号和个别未获得发言权的分教室当前状态(由主教室选择分教室,实现程序同上),并能使某分教室提出的发言请求获得批准。分教室向主教室申请发言程序如图2所示。

CAN在实现上述操作过程中,采用HTTP协议实现教室与视频服务器间的交互操作控制,各教室通过WiMAX系统无线接入,实现音视频信号向视频服务器的上传和QoS控制则由RTP/RTCP协议完成,RTCP配合RTP控制协议,通过反馈包的方式为传输提供QoS。

2 网络微格教学模式

传统的微格教室是采用录制重放设备而构成,分为录制教室和回放教室两部分,此种微格教室在微格教学时不能自由分配,一次只能对少数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影响了微格教学的普及率和实用性[3]。利用综合网络的移动教学平台进行微格教学方便灵活,可将任一教室(设为主教室)作为微格录制教室,通过WiMAX无线宽带将学生的教学录像上传至核心服务器内的视频服务器中,指导教师和观摩的学生可在其它的某一教室(分教室)里由单向HFC网下传的信号或任一网络接收点通过直播和任一时间随时点播回放收看,进行观摩分析、评价、讲解指导。该网络微格教学系统既可使学校节约专项建设微格设备的经费,充分高效利用现有教学设备资源,同时也使微格教学在功能上更加智能化、精确化,为教学技能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尤为重要。

3 点播辅助教学模式

教师在使用电视辅助上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课件、电子白板行书、图片展示等内容,若通过单向HFC网视频传送,因信号经过压缩编码处理,该方式接收图像清晰度不高,故可将这些信息实时通过WiMAX系统点播并以数据形式发送到各分教室,配合当前的教学[4];其次,在校园的任何终端也可随时点播收看单向HFC网或CAN的教学节目或教育信息,点播请求通过CAN上传,可将IP流信息、TS流信息从服务器中调出经软交换在单向HFC网上或CAN上传送。

四 结束语

综合网络的移动教学平台音视频信号下传可分别依靠单向HFC网、CAN,校园单向HFC网下传的视频图像清晰度明显优于CAN传送的图像清晰度,而CAN在综合移动教学平台中可上传信号,弥补了单向HFC网的不足,较好实现了互动教学功能,群播教学模式、网络微格教学模式、点播辅助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移动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个体性的特点。校园综合网络的移动教学平台方案主要是针对分期建设、各成独立的CAN和单向HFC网而提出的,对于新建校园网络的高校来说,可考虑采用闭路电视信号与通信数据、多媒体一并在宽带双向HFC网上传送,并通过WiMAX系统实现宽带无线接入,这样平台的实现就更加简捷、方便。

参考文献

[1] 张智江,李正茂,王兵等.宽带无线接入系统WiMAX及工程建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8-44.

[2] 景晓军,周贤伟,姜美.现代交换原理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211-216.

[3] 穆陟.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系统及其设计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6-109.

[4] 韩建华.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的互动教学技术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6,(4):99-101.

The Mobile Learning Mode Based on Campus Merg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HAN Jian-hua

(School of Education,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133, China)

第6篇

【关键词】 阿尔卡特BSC TC MFS 设备替换 DDF搬迁 割接

一、背景

移动通信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核心机房设备逐年增多,机房位置日趋紧张。同时部分设备存在在网时间过长、硬件版本较低、所在机房需要改造等问题。伴随着新型设备的出现和新枢纽机房的启用,老设备搬迁、替换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原有在网设备结构复杂、仍旧承载现网业务等限制,给搬迁和替换带来较大困难和一定的风险性。现以天津某机房阿尔卡特BSC DDF搬迁为列,讨论在网设备搬迁、替换及原有业务割接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搬迁概况

天津某BSC机房建有7套阿尔卡特9130型BSC,由于机房改造,需要对现有一排机房位置改作它用,将该排所有设备搬迁至本机房的其他位置。

本次搬迁涉及到的一列位置现共建有阿尔卡特设备配套的10架DDF和1架ODF。其中ODF为TC4、5、6三套光TC BSC 的A接口成端位置,该ODF现有1条96芯光缆与11楼ODF连接;10架DDF共涉及到BSC3,BSC4,BSC5, BSC6,BSC7五套BSC的Abis口、A口、hw口、Gb与Gater口,以及1架MFS的256个端口。详细情况如下:

BSC6涉及:176路Abis口、48路ater口、28路Gater口 ;

BSC7涉及:176路Abis口、48路ater口、28路Gater口、124路A接口;

BSC4涉及:176路Abis口、48路ater口、28路Gater口;

BSC5涉及:176路Abis口、48路ater口、28路Gater口;

BSC3涉及:176路Abis口;

MFS 2涉及: 256路传输,涉及BSC 1,BSC 6,BSC 7;

TC架涉及: TC4、TC5、TC6、TC7各30路hw口。

三、搬迁方案讨论

搬迁方案建议分以下几部分进行:

3.1新建ODF、DDF

涉及内容:1架ODF,10架DDF;

新建1架ODF, 10架DDF(位置如图所示)。并在新建ODF内熔接一条96芯光缆至11楼ODF,保证至TJGM2的连接。

新建完全可在白天进行,预计安装DDF和ODF时间为1天。提前布放相关全部电缆预计5天时间,包括进行物理通路测试。

3.2 TC至交换侧A接口割接

涉及内容:TC4、5、6三套光TC的A接口,TC7的124个A接口,包括TC后板A口线卡线,交换侧跳线割接,工作量比较大,建议每晚完成一套BSC割接,共计4个割接日。需要提前布放新传输电缆。

割接步骤:1.提前完成传输线的布放和物理测试,约每BSC 1天时间,可在白天完成。2.进行TC后板120路A口就线缆一对一拆除,共计1小时。3.进行新传输卡线并测试通路,一对一进行,共计2小时。4.进行交换侧A口跳线割接,共计1小时。

3.3 MFS、GB传输口割接

涉及内容:MFS2,包括BSC1,BSC6,BSC7。

搬迁DDF涉及到MFS 2 的256条传输。由于MFS GATER口和GB口在同一LIU 板,且对于同一LIU板下有不同BSC对应的GPU,因此在一套MXMFS下的MXBSC需要同时调整。但这样一次调整涉及BSC较多,风险较大。

建议不对MFS的LIU板调整,而是对GPU板进行调整。利用上期工程新建的MFS 3,新安装5块GPU,对MFS 2上连接的BSC1,BSC6,BSC7的GPU以BSC为单位逐一割接至MFS 3上,同时进行GB传输口的割接。

1.首先割接BSC1。由于搬迁DDF中没有涉及BSC1的GATER口和ATER口,只需将BSC1的GPU调整至MFS 3,对BSC1的GATER口到MFS3做跳线割接,同时对原BSC1的GB口进行割接。

2.对BSC6、BSC7进行割接。需要利用BSC1原来的5块GPU安装至MFS3,为BSC6使用。然后再利用BSC6原来的5块GPU板安装至MFS3为BSC7使用,同时进行GB口传输侧割接。割接时可以有两种方式:只割接MFS或连同GATER口和ATER口同时进行割接。

割接步骤如下:

1.进行新MFS3入网调测工作,保证MFS3达到入网条件。具体分为几个小步骤:1)进行MFS机框硬件安装,传输线缆布放,约2天。2)进行硬件上电和硬件测试,软件安装,约1-2天。3)正常情况下需要同时开通一套新BSC进行联调测试,此次割接根据情况是否选择一套新BSC286先行入网调测,约1天。

2.分割接日分别完成涉及到的3套BSC 割接至新MFS,割接前一日进行GB链路传输线布放。1)进行GPU硬件检查并准备做好插入机架,布放GB链路传输线。1白天。2)进行相关BSC和MFS备份,数据检查备份,告警记录等工作,割接当晚22:00-23:30。3)删除该BSC GPRS所有相关数据,并断开原BSC与MFS2 GATER链路和GB链路。23:30- 00:30。4)连接目标GATER口和GB口,配置GPRS数据(即GATER数据)和GB数据。00:30-3:30。5)验证话务报告和告警,通过路测同时验证割接成功。

以上每BSC需要1割接日。MFS安装、调测、联调预计需要1周时间。

3.4 ATER/GATER传输割接

涉及内容:BSC4,BSC5,BSC6,BSC7;TC4,TC5,TC6,TC7。

因BSC LIU板上的GATER口和ATER口是在一起的,因此对于每套BSC来说,这两个接口需要同时调整。

以BSC为单位,建议每割接日完成一套BSC 的割接。要求事先TC和BSC的设备线在DDF上成端完成,设备侧放到位等待替换.

因共涉及BSC为单位,共计4套,需要4个割接日完成。每割接日完成如下步骤

割接步骤:1.进行BSCl LIU板线缆替换割接,即割接设备侧ATER口和GATER口,共计LIU 12-LIU 16 5套线缆。预计0.5小时。2.进行ATER跳线割接,每套BSC共计30路ATER口,需要在TC后板进行卡线,预计1.5小时。3.进行GATER口跳线割接,每套BSC 5块GPU,每组GPU配置按照8路GATER口计算,为40路GATER,共计1.5小时。4.拆除旧DDF机架和传输线缆。

3.5 Abis口割接

涉及内容:BSC 3、BSC4,BSC5,BSC6,BSC7。

以BSC为单位,建议每割接日完成一套BSC 的ABIS口电路割接倒换。要求事先设备线缆和传输线缆分别放到LIU板侧和用户传输DDF架侧,以备割接。

按照5套BSC工作量计算,共需5个割接日,每割接日完成一套BSC ABIS口割接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割接步骤:1.割接LIU板传输线接口,分别一对一的对LIU板传输接口进行替换,约20分钟每BSC计算,共计11组线缆。2.对传输设备侧DDF架头子进行一对一替换,并通过OMCR逐一确认基站传输通断情况和基站操作维护链路、小区告警信息等。2分钟每基站,以100基站每BSC计算,并不考虑排除处理传输故障时,约3小时。3.全部基站割接完成后,再次检查基站业务告警、传输告警,确认倒换成功,发生意外,可进行传输单站倒回,或LIU板单组接口倒回。4.固定绑扎目标传输线缆,检查端子松动情况,拆除原有传输线和DDF。可安排其他夜间或白天完成,对网络无任何影响。

四、小结

在网设备进行搬迁、替换,特别是核心机房大规模整体搬迁,涉及网元众多,工程复杂度高,操作难度大,并有较大的风险性。本方案力争在保障现网业务的前提下,将影响降低到最小。实现了DDF的搬迁,空出机房位置,同时保证了BSC的正常运行,为处理类似问题积累了经验。

参 考 文 献

[1] 罗国明. 现代网络交换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 桂海源,张碧玲. 软交换与NGN.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电力信息;电力通信;网络融合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我国电力信息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信息给人们创造了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但随着人们对电力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需求具有保障性的电力系统,能够保证供电的安全和合理性。对于目前的信息通信产业来讲,促进电力信息的现代化发展势在必行。电力通信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有效的融合,使信息产业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语音和数据的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控制,实现安全、可靠并且高效的电网为目标。通过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相融合,可以实现更方便的业务应用,对电网系统来说,可以确保服务质量。电力通信在电网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力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各环节的范围分布比较广,通过电力通信系统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实时传输,保障用电数据的真实性,确保供电的合理分布。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有效地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相融合,给电力系统创造更大的受力,同时降低了投资成本,是电网企业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有效地结合进行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为电网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利益,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实施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的融合已成为电网信息通信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力通信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电力通信技术在现代供电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力通信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的电能生产、输送以及配送和使用等诸多环节,并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电网的特殊性质,覆盖面积非常广,并且输电环节众多,输电的环节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具有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电力通信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输电的主要保障。因为电力通信在电网中的应用主要是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保证商业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电网管理和服务的高效性。通过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巧妙地融合,可以实现电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电力系统中的信息通信融合技术实现了网络的融合,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各终端的连通,不仅可以简化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还可以重复利用设备,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融合技术涵盖了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优点,很好的将通信的特点融入到电力系统中。电力通信的机制在于建立统一的通信调度、运行、维护支撑技术平台,实现业务的全面监控调度管理,提高电网运营的安全性。信息与通信的技术融合实现了电网的资源共享及集约化管理,推动了信息资源的集成与运用。

随着我国电网企业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在电网企业中很好的发挥出网络整体效益,满足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是我国建立“一强三优”现代化电力企业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电网企业中,通信系统提出“十一五”规划,其中明确指出,通信系统应该扩大数据网络范围,实现我国电网公司数据信息统一化管理,实现通信网络一体化标准。

二、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经济环境因素

随着近年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逐渐认识到电力通信必须要融合信息化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对于信息服务来说,必须以快速的通信网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发展。所以,从经济环境角度来看,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相融合可以推动集约化发展,增加精益化管理,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能够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正趋向于网络化发展,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通过网络来完成,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也改善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趋势。

(二)降低投资成本,实现较少的运营和维护的资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企业更需要简化的网络结构,从而降低投资成本,使多种不同的业务能够同时承载在同一个网络结构中,推动技术的发展。

三、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文化环境因素

随着通信方式的不断完善,能够使用户随时随地的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并且通过信息网络的生产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构成信息化社会体系。随着电网系统自身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融合了大部分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的应用,有效的满足电力企业员工统一服务的需求,并且能够适应先行网络环境的使用。

(一)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壮大,电力企业本着为人们服务的原则,应用电力通信方便服务员工,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实现快捷的工作方式,使员工的工作更加方便,并且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的融合,为员工提供多种服务,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和协同性。网络的融合与企业应用整合可以实现我国现代化电子商务的需求以及移动办公的需要。利用网络的数据融合可以实现企业信息通信的应用,使员工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操作,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操作,实现现代信息化操作功能。

四、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技术环境分析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的情况下,利用Internet的信息化业务管理内容将越来越广泛。通过新型技术的不断引入,促进了多种业务以及技术的统一应用,是我国电网企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有效的融合,同时也需要一些技术的支持,对于技术环境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业务融合、核心网技术融合、接入网技术融合、软交换技术融合等。

(一)核心网技术融合。通过IP/MPLS技术为基础,建立核心网络,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拓展性以及低延时性,提高带宽的可利用率,同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员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接入网技术融合。随着接入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应用也越来越广,但是在全网宽带化不够完善。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有效融合,利用Internet以及WLAN等通信条件进行多元化的宽带介入。对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今后的光纤接入网以及无源光网将更大程度的满足发展需求。

(三)软交换技术融合。通过通信系统的结合,实现通信与信息有效的融合,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并且也避免了不同介质传递信息的复杂环节,可以更方便的利用网络实现电力信息化的业务管理。提高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端口,更好的支持语音和数据的业务,从而是电力通信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对电力信息和电力通信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五、电力信息与通信的融合工程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2011年,省信通公司开始启动大容量骨干光传输网(OTN)工程建设,该项工程一期于2012年年底完工。工程建成后,骨干传输网容量提升至400G。这正是电力信息通信领域超前谋划,适应企业未来安全生产及坚强智能电网业务发展需求的里程碑式工程。2012年7月,按照以往省公司科信部统一部署,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省信通公司完成了通信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一级骨干通信网络的规范化运行管理。除了较大的工程与项目,在很多微观、中观层面,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例子层出不穷。以晋城各县公司网络结构改造为例,就是信息MIS网与通信传输数据网的完美结合,本次改造改进了县支公司的网络连接方式,由原有的单链路集中式网络结构改造成现阶段较为先进的当地局域网组网式网络链路,增加了冗余网络链路,节约了IP地址使用;相比原有方式,网络设备可控率提高,断网故障率降低,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紧随技术融合之后的是管理模式上的借鉴与融合。信通公司经理连建红认为,信息通信管理正在形成了一种趋同的态势。如之前通信运维管理,对安全边界的概念很模糊,信息在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强;融合之后,通信运维管理也开始更加注重安全、节点等方面的控制。

六、结束语

通过电力通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进行融合,在电力企业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我国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时期,能够有效地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趋势,满足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提高输电质量,方便电力系统员工的各项工作,是员工能够通过通信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进行工作,并轻松的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并且实现高效的电网智能化管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对电网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对电力系统各环境的分析,了解电力通信与智能电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融合的网络系统必将给电力企业的服务带来更多的方便,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在电力行业发展中,信息与通信的交互融合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虽然信息化的建设为电力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它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在以后的发展中,电力企业仍要全面的、科学的了解信息化,明确信息化在企业建设中的地位,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信息与通信的融合,从而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信息通信朝着精益化、集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会改,张立新,张保亮.浅析电力通信综合数据网建设思路[J].河北企业,2012,(6):100.

[2]聂正璞,万莹.信息通信融合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3,15(3):52-53.

[3]周世毅.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J].硅谷,2012,(20):4.

[4]李晓东,姜克志,张洪义.电力应急卫星通信组网方式应用研究[C].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