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责任心得体会

责任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12 09:2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责任心得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责任心得体会

第1篇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我很喜欢这段话,态度决定一切。“责任”是一定要面对,勇于担待,而不能逃

避的。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责任意识,决定了干好工作的态度,有没有责任意识,有没有把自己的岗位重视起来,做事的结果绝对是不一样的。作为公司一名员工,只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实现自我管理,才能坚持原则,才能积极主动地工作,这样对所承担的工作和达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才更有意义,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才更有勇气。

“换位思考,互相帮助。”让我知道当困难来了的时候,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要更多的为别人着想,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宾馆的工作当中很多时候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事我并不了解,主要都是他负责,你找我也解决不了问题,还得找他。”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当你责怨他人的时候,你有没有替他人考虑过?“才为本,德为先”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读出了很多道理,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这是我们做事的必备条件,而在这之前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德行好的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承担责任会使你比别人更强大,比别人更值得信赖。做好自己的事情,更主动的帮助别人做好事情,做任何事情力求尽善尽美,所有这些都是富有责任心的表现。

“有责任的人会怪谁?”谁都不会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内。当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反应会是怎样呢?人们总是不能给予自己负责任的机会。当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绕道而行会是很多人的首选,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很聪明,可以躲避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失去了负责任的机会,就意味着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

缘来有你

近日工作之余,我阅读了《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明白和懂得了: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呼唤责任,工作需要忠诚,工作要做到最好。

责任胜于能力!这不仅是书名也是本书的首要观点。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让我们感到万分遗憾的是,责任经常被人们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用能力来衡量人、评价人。读了《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使我受益非浅,这本书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深刻地剖析了在工作中“责任胜于能力”的行为准则,是一本鼓励人勇敢地承担起责任,走向成功的难得的好书。此书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责任做了非常精辟的阐释,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其深刻内涵,浅显易懂的道理,全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再一次梳理了我的神经中枢,尽心尽力地工作,百分之百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让我对文中的“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责任”到底是什么呢?

责任是一个人的工作宣言。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轻视责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树立对事业追求的标杆,用自己的特长和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服务企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不管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最关键的就是看你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只要你认真勇敢地担负起责任,你所做的就是有价值的,你就会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人的一生必须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责任,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承担,放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时,就等于放弃了生活,也会被生活所放弃。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担。责任可以改变对工作的态度,而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正如书中所说的“假如你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讨厌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就要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工作热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才能做到“精业、兢业、敬业、乐业”,那么工作就会由压迫被动式转化为积极主动式,并享受工作乐趣,取得成绩的快乐。光有知识或能力,

第3篇

株洲渌口支行 李玮

2013年5月11日

5月6日—11日,我参加了省分行组织的新提拔网点负责人培训班的学习,通过6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有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课程安排紧凑合理。

6天的课程,既然有理论学习,又有实战培训,还有拓展训练。几门课程学习下来,使我们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张剑辉巡视员的课程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点负责人》,内容贴切一线,立意和角度既新又高;周湘仕副校长的课程从宏观上分析了我们工商银行发展所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使我们在工作之余学会如何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吴海涛总经理的课程内容正是我本人现阶段最缺乏的知识,我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正有几笔类似的业务和情况,所以听得格外认真,收获特别大,同时银行新业务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田俊德总经理的课程生动幽默,穿插了许多实战案例,更加有助于我们网点在实际工作中狠抓营销,取得实效;胡立平总经理的课程则让我们对工行的企业文化有了更深理解,增强了本人爱行敬业的决心;仝国栋老师的课程则让人耳目一新,趁梅良老师的课程十分有助于我们的基层网点工作。加上一天的拓展,让我们对团队、协作有了新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加强团队建设。总之,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受益匪浅。

二、教课过程有趣有效。

几天的过程里,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能从实战出发,站在我们基层网点的角度讲授我们最需要的经营管理知识,特别是授课形式生动活波,老师们通过提问、点评、案例、做游戏等诸多方式讲授课程,没有生硬的说教,使我们学员更加容易接受,接受得也更牢固。

此外,非常感谢学校这次的班级管理,班主任老师对这次班级的学习管理我认为是给我们网点负责人进行了一次言传身教的实战传授。比如,通过点名、抽取座位签、签字报到等多种方式确保了学习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班主任老师的认证工作带动了我们的学习热情。作为网点负责人,我认为可以从班主任的认真工作及管理技巧上学到很多团队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第4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媒体人社会责任舆论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的载体和信息传播工具,凭借其媒介具有的开放性、数字性、虚拟性、互动性、全球性等以及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特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全球扩展与延伸,传播方式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嬗变,人类开始迈进了“读网时代”,网络媒介的产生在人类媒介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网络传播是相对于三大传统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因而又被称为第四媒体。其传播特征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实效性更强

与传统传播媒体的生产发行手段相比,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的速度要快得多。网络传播架构在数字化电子通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电缆、光缆、无线电和卫星不间断连接,讯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可以同时进行。

2.针对性更强

美国大众传播学者大卫・亚拉伯罕逊认为,因特网上讯息提供将经历一场方向性的变革,将转变为主要为特定的受众提供高价值的讯息;网站将从原先的“大众市场”(Mass Market)转变为受众提供明确的讯息。经过数年的发展,网站构架已初步形成,按专业类型可划分为四大类:宣传性网站;服务类网站;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术专业类网站;个人网站。

3.传播面更广

跟各自为政的电视传播网不同,因特网作为一个覆盖全球的国际网络,是向所有讯息者和接受者开放的讯息通道。对于讯息者来说,所有联网的终端都可以成为他的读者和收视者;而对于用户,从技术上说,网上所有的节点都可向他提供服务。

4.传授互动性更强

通过网络传播,受众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内容,并通过电子邮件、跟帖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良性互动。

5.突破线性限制的超链接方式

受众在网上阅读一则报道时,如果对其中提到的某个人或某个事件感兴趣,便可通过词语或词(Links)跳到另一个正文页,查找有关的背景资料。新进入的这个节点还可以再链接到别的文本上去,这就是所谓的“超文本”(Hypertext)阅读。

6.多媒体方式

在因特网上传播讯息,采用多媒体方式,可以实现数据、文字、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的讯息传播,图文并茂,声情俱现,大大增强了对受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7.数字化的传播

网络传播的方式使数字,没有体积,没有质量,一定的讯息转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再还原为一定的讯息,所以这种传播就能够实现迅速、快捷、方便。同报纸、期刊等印刷物比较起来,它们之间的差异相当明显。

8.跨文化的传播

跨文化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多元的文化传播在网络上将出现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的局面。传播的全球化与新的文明冲突,将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

9.动态发展方式的传播

由于传播的物质技术的条件不一样,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实现刷新。传播的动态发展性显得更为突出。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将出现新的发展。

10.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

传统媒介的传播一般是点对面的传播,而在网络中,传播可以几种方式存在:点-点、点-面、面-面。从传播的时间性来看,网络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这种传播上的灵活性表明,在网络中,受众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也从技术上给大众传播的载播化、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由于网络复杂的特性,网络对受众个体的影响,将在多层面展开:

1.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个性化传播,能够较好地满足个体对媒介的信息需求,减少冗余信息对他的干扰,节约人们的时间。“使用与满足”理论标明,人们对媒介利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获得信息,而这些动机之下也许还隐藏着动机。有时,表面看是对信息的需求,但其实质也许是为了通过某些信息的交流,来进行人际交流。

2.作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环境,网络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对于受众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个媒介,还是他们的一种生活空间。但目前这个空间更多是虚拟的。在虚拟空间里,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扮演各种角色。这些角色是人们自觉选择的一种结果,有的是处于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有的是为了减少认知上的失调。

在网络这样一个海量的媒介里,信息超载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但这并不会必然增强人民对信息的选择力,反而可能是对选择力的削弱。在网络中,信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多次传播,而在此过程中,信息可能逐渐失真,因为人们很容易将自己的见解加入到信息中或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信息的取舍。而另一方面,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却往往不是信息的原有状态,而是经过反复传播而走样的信息。本来,信息应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但在网络中,对同一事实的有关信息往往相互冲突、矛盾,让人难辨真伪。

网络舆论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在充分展示了网络媒体舆论监督能力的同时,由于整体社会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媒体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这是一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的思维方式,它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象,重混沌、轻精细,喜欢作定性研究。所以网络信息传播的中国受众群体更容易被煽动情绪,形成网络暴力。

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发生的奇异吸引子主题往往是新奇有趣的、负面的或者有争议的。表达方式是极端的、生动的。其特点为:一是具有极端性;二是具有冲突性;三是具有戏剧性;四是具有敏感且不可证伪性。具有奇异吸引子的网络舆论才能获得网络传播加速度。网络传播加速度是指话题或事件由于受到一定的关注,在网络中被无数股推动力(如网友或网站)不断诠释与再传播,最终形成一股巨大的传播势能,信息的传播速度迅速提高,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最广泛的受众。爱因斯坦著名的E=MC^2理论众所周知,在网络传播语境中,这个著名的加速度理论依然成立:E(传播力)=M(内容)* C^2(网络)。内容中具有奇异吸引子越多,即M越大,则与E(传播力)成正比,传播力越强。反之,则容易缩为极限环。选择性注意理论在网络舆论里也同样存在。具有奇异吸引子的网络舆论更能够轻易地吸引更多网民参与,更容易形成社会动员。

负面信息的传播之所以引起人的兴趣和产生影响,除了负面新闻信息的刺激性、冲突性等特点吸引人外,还基于这样一种现象:大量负面、消极的事件,本身就是违背社会道德实践的行为,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又时时刻刻地存现于人们的意识中,那么这些人和事便天然地触动起人们的道德神经,引起人对信息的关注。由关注必然要表现出某种态度,这种态度,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评价。通过道德评价,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某种导向作用,促使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就是说,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给予人们的,并不只限于对信息的一般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起人的道德评价,使人们遵循道德意识、道德价值取向去行动,促成精神变物质。而在道德评判的同时,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们未能根据自己所属群体的偏见的构成而调节自己的反应。我们的行为就好像这些群体反映出对信息的一种公正的综合,尽管存在着系统性的偏见。这种倾向在许多方面都可能会使我们陷入严重的麻烦,造成我们不仅对政治,而且对健康、金钱和宗教等的判断的扭曲。例如富士康员工持续跳楼事件,媒体大肆煽情的批判式的宣传报道对于富士康里刚成年的青年员工有着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十一跳并非偶然,有着媒体的推波助澜,原本心理建树还未完善的年轻人,在媒体的集中性的狂轰滥炸式的报道下,对待自己的前途甚至人生产生了绝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偏差和扭曲,导致了最后恶性结果,十几条鲜活的生命由此丧生。

随着客观经验主义范式逐渐兴起,许多大众传播的研究者由宏观的宣传研究转向了微观的说服研究。这些研究者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对说服中的不同因素分别加以研究。研究者们认为,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形象将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假设是由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他们把传播者身上与说服相关的特征分为两个方面:“权威性(expertise)”和“可依赖性”(trustworthiness)。有了权威性和可依赖性,媒体才会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同志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新闻宣传工作所肩负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一个经常发生导向错误的媒体,是不可能有什么公信力的,导向一旦出现严重错误,它的形象不仅大打折扣,而且祸国殃民,甚至危及媒体生命。

信息传播者想要说服广泛受众,第一要务是在选择和决策的基础上,给公众提供准确、独立、及时的信息。传播者为了实现公众监督的角色,必须维护媒介的可信度。这就要求媒介要有高度的伦理道德水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创造有效的自律体系来发展和实施这些标准,加强媒介和公众之间的信任。

一旦一部道德规范被采纳以后,解释与执行是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其准则总是相对模糊和很少绝对的。如前所述,道德规范在两个层面上发挥功能,即在基本原则层面和日常生活层面。媒体的社会作用需要讲授、讨论和逐步完善。记者和编辑每天有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决定要尽快作出。没有任何一种道德规范能应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专业人员常常必须依靠自己的常识,或是依靠通过思考而产生的“道德感”。

然而,无论道德规范如何有效,仍然需要许多其他方面的完善,如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唤起及增强年轻的新闻记者的道德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训练他们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实践经验去理解这些道德规范,去适应这些规范。道德规范能帮助在紧急情况下作出判断,因为这些规范是经过长时间讨论最后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当然,出于同样的负责任的态度,一个人作出刚好与同事相反的决定,这种情形也是十分可能的。

例如,在美国的一个小镇,当一个在火灾中被毁容、经过长期治疗仍然容貌可怖的小女孩回来时,一份报纸发表了她的照片,另外一份报纸却没有这么做。有人认为对于小女孩重新回到社区而言,社区中的人们必须习惯她的容颜。另外的人则更倾向于不能让这样的照片使读者感到可怕。

因此,当新闻记者,更经常的是编辑,遇到这种事情时,应避免意识形态偏见,哪怕冒部分读者反对的风险,也要果断做出决定。

“从某种角度说,构建和谐社会的对应问题是我们普遍关注的后发国家容易出现的动荡和失序。”新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发挥新闻信息传播的社会控制功能,实现社会控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有学者曾指出,“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新闻媒介绝不是和稀泥的角色,他们必须直面社会,对社会中不和谐和影响和谐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通过新闻舆论的约束力,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改善新媒体信息传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除了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传播偏差外,主要还存在传播失时、传播失衡以及“媒介审判”等问题。要发挥新闻信息传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从这些问题入手,改善信息传播,使其遵循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规范,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

[2]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6.

[4]黄建钢.群体心态论.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55.

[5]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0.

[6]党生翠.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5.

[7]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58.

[8][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3.

[9]王勇.大众传媒与社会越轨行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17.

第5篇

关键词:新闻媒体; 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安全和公众心理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要,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新闻媒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的报道要有真实性,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要求,否则新闻媒体会出现不讲道德、诚信等问题。

1 社会责任的内涵

新闻媒体首先是要做好为党和人民传达重要信息的任务。新闻媒体是国家和人民的喉舌,新闻的报道有利于人民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式、开阔人民的视野,有利于国家了解广大人民的生活、倾听人民的心声。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认,不能有偏见,要进行全面阐述。新闻的报道要尊重被报道者,不能报道虚假新闻。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前提下,媒体才能追求更高的效益。

2 新闻媒体要加强自律

要使新闻媒体加强社会责任感,首先就要从内部的管理和自律上着手,完善自律和监督制度、严厉惩罚报道虚假新闻和触犯规定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素质。

其次是让人民大众来监督新闻媒体的工作。这样可以促进新闻媒体与大众的关系,增加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让二者更加互相信任、互相监督,人民的呼声可以时刻提醒着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以不至于让工作者忘记自己的使命。

最后是新闻媒体内部机构可以设立自律评价制度,新闻媒体的自律问题不单单是媒体自身的问题,还需要外界人士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提出相关的建议,让媒体的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合理,同时在管理体制上也会得到很大的促进。

3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3.1 新闻媒体要遵守规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对工作者的要求也提高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该自觉维护人民的信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是新闻媒体报道新闻的主要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新闻媒体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才会赢得更多的收听率、收视率等。新闻媒体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的现象、及群众的意见想法的体现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中国新闻媒体担负的社会责任是责无旁贷的。

3.2 维护国家和大众的利益

在新闻媒体的实践操作方面,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是新闻媒体担负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适当的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和抨击、替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说话、帮助弱势群体传递有用信息,这些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事情。不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新闻媒还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让人民大众更加的信任,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文化品味,从而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3.3 报道内容要真实

目前,很多新闻媒体趋于商业化,各种报刊杂志层出不穷,所刊载的内容也五花八门,许多谈论内容肤浅,而不是针对事情的本质而谈,这就损害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且在大众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是新闻媒体不负社会责任的表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强调的是国家和大众的利益,所以,新闻媒体事业应该适当的制定道德规范,实现内部自律,同时防止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做一些违反社会规律和法律的事情。

4 结语

总之,新闻媒体在传播有效信息和揭示社会现象的工作上,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弃责任于不顾。没有社会责任和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必将会遭人们的厌恶,最终会被人们所淘汰。所以,在新闻媒体的市场上,要追求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就必须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将自己的位置摆正,并且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让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站稳。

参考文献

[1] 柳妮,国清鉴.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自律. 传媒文化与管理,2007(4).

[2] 付俊龙,王旭.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大家,2011(8).

[3] 徐建庆. 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科技与企业,2012(1).

第6篇

一、“人是什么?”

我们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先是自然个体,再是社会个体,然后达到个人自律化。所谓的自然个体说的是人的物质性存在,讲人的生物性,本能性,自然性;社会个体,是指个体的一定的社会共同性、群体性(集团性)的人格化,讲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规定性。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人是最高形式的自然存在。但,人的本质属性,不是他的生物性,而是人的社会性。

“人没有对象就不存在,……这个与主体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对象,都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这个主体的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对象是人的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

马克思这样揭示人的本质:一切现实存在的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

个体在社会化自律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双重的技能:一为给予的技能,即把别人作为自由生物而加以影响的技能,一为获得的技能,即从别人对我们的影响中获得最大益处的技能。”(费希特语)

为了成为个人,人应该有能力、勇气和本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通过对自我的改造,抑制和消灭我们的理性和主动性在觉醒以前产生的固有错误意向,通过努力获得和提高技能,以实现我们的社会存在价值。

这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基本认识。

二、“人能成为什么?”

1、影响人成长的主客观因素

“人能成为什么?”中的“人”应该是一个生活中具体的人。我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由以下因素促成:

一是客观因素,如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遗传因素即天赋等。这些因素都是我们不容选择的,非人力所能为。我不能选择生身父母和家庭环境,不能选择我出生地域、社会环境和早期教育。正是给予这样的考虑,有人说:“一切人的命运都形成于偶然,都取决于周围人的命运。……” 人与人这种起点上的不同,要么由地域性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造成,要么由家族血缘造成。

二是主观因素,如意志、态度、情绪、价值观以及后续教育和学识。这是我们可以自我选择并决定的。不论人生的起点如何,人都要为改变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做出努力和付出代价,从而创造出自己幸福生活并为社会增添福址。人常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一切都是自为的”,讲的就是人的主观作用。

2、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有人说:“我思考青春犹如思考杂技场,我思考成年犹如思考角斗场。”可见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承担着怎样社会责任和竞争压力。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做过研究和分析,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伴有个人认定感的定型和巩固,而从幻想的生活过渡到实际的生活,总要产生一定的心理困难。

这是人生心理危机时期。这里需要对这一关键时期做一说明,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黑格尔早就对这种困难作过十分生动的描述,他说:“青年人在此以前只注意一般的对象,只为自己工作,现在他正在变成男子汉,他必须进入实际生活,为别人做事,并且注意小事。尽管这一切都在常理之中,但开始做这些琐碎事情,对一个人来说毕竟是件痛苦的事,而且因为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很可能害上怀疑病。” “这种怀疑病——无论在许多人身上是多么微不足道——几乎没有人能逃得过去。一个人遇到这事越迟,怀疑病症也就越严重。天性软弱的人可能被这种病症拖累终生。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观态度,无法克服自己对现实的憎恶,因而处于相对无能状态,而相对无能有可能变成真的无能。”

由于不能承担这些具体的责任,看不惯一切,似乎成了有些人逃避自我的方式之一。他们试图恢复过去有过的自由散漫生活,甩掉已承担的义务包袱,看不到自身潜伏着的创造能力。要想放下肩上昔日生活的重担,就不应该向后看,而必须向前看,——瞻望未知境界,对自己以及他人承担新的责任。

3、人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

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

①要谈责任,先谈自由

人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人们日常口头上的自由,它的意义是:是不受约束,不受限制。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是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自由的前提是必须遵从自然规律、生命规律、社会规律。看来绝对的“自由”是不成立的。

自由和责任总是互为前提的。哲学家中有人把“自由” 反面定义和正面定义加以区别。他们认为,反面定义是指人想要尽可能地摆脱束缚着人的生命活动的外部框框和限制。对于这种意义上的自由的需要,是一切生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普遍具有的。第二种定义是人所专有的,它依靠旨在实现生活目标和原则的自觉的社会道德积极性,为实现这些目标和原则,个人感到自己本人是有责任的。这些目标和原则不是使自己和别人分开,而是使自己和别人联系在一起。也有诗人用诗句形象化地表现了这一点:

我明白了,

做一个自由的人意味着什么。

我弄清楚了这种难于弄清的感情,

世界上最属于个人的感情之一。

你知道吗,什么是做一个自由的人?

那就是,对一切都要负责任!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和恩克斯)

②再谈责任

责任,指社会个体分内应做的事。正是这样的“责任”从完成某种社会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说明人格。何谓“人格”,人的能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如果“有权利就有责任”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反过来说“有责任就有权利”也是正确的。

人的责任的大小,如果是由个体的道德力量和个人的尽其所能的义务限度决定的,那么,首先是由他的责任感决定的。所以,放弃责任等于放弃自由和向外部力量投降。在责任面前“如果我为了替自己辩护,把自己的不幸解释为命运不好,那我就使自己屈从于厄运。如果我把不幸归罪于变化,我便使自己屈从于变化。但如果我自己承担一切责任,我就以此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的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不好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而把别人的不好行为归因于内心动机,结果自己的责任便减轻了,别人的责任便增加了。

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贤哲一致认为:“真正的存在”,他要求生活与自然规律、社会智慧和普遍原则的规律协调一致。企图固守自己渺小的经验的“自我”的人,必然感到孤独和一事无成。

为了成为个人,人应该有能力、勇气和本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承担责任。

三、责任决定成败

1、责任胜于能力

有一位伟人曾说:“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之后。”看来责任是多么受人推崇。

然而,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

一个员工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事业创造更多价值。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用b级人才办a级事情”,“用a级人才却办不成b级事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固然很关键,但最关键的还在于这个人才是不是一个对一定的社会组织来讲真正意义上负责任员工。

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2、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能力”的: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除了天资、天赋以外,还包括情绪、态度、意志和后天习得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惯”也应属于主观条件范畴。一个员工形成了敬业习惯是其人生成功的基本条件。有了责任心,主观条件都可以充分调动起来,潜能可以更充分地开发出来。反之,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天赋,如果生活目标、工作态度、自我控制能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不仅难于创造一流业绩,更有甚者还会形成天赋优势上的蜕化,从而一事无成。

3、能力永远由责任承载

一个人如果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庆幸自己只承担了一份,那么,他首先是一个不愿意多承担责任的人;他拒绝让自己的能力有更大的进步,甚至是对自己有所超越;他放弃了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放弃了自己。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永远由责任承载着,也因责任而得到发展。这个人与成功的距离不但不会接近,反而会一天天拉远。

4、承担责任,充分释放人生潜力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承担责任的人。相反,一个人的职位越高,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要害怕承担责任,要下决心,你一定可以承担任何正常职业生涯中的责任。

世界上,最容易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自己眼前的责任,认为等到以后准备好了、条件成熟了再去承担才好。在需要你承担较大责任的时候,马上就去承担它,这就是最好的准备。如果不习惯这样做,即使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你也不可能承担起重大的责任,也不可能做好任何重要的事情。

5、尽职尽责,让责任成为习惯

工作需要自动自发,工作就是要付出努力。工作不仅仅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而是成就社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精神的需要。工作自动自发的员工,会勇于负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愿望。他们不会象机器一样,别人吩咐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不自动自发的员工,则墨守成规,害怕犯错误,他们会告诉自己,上级没有让我做的事,我又何必插手呢?又没有额外的奖励!这两种不同的想法,会明显导致不同的工作表现。

勤奋刻苦是一所高贵的学校,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进入其中,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所学校里,你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独立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习惯。

世界上到处是一些看来就要成功的人,但他们并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他们希望到达辉煌的颠峰,但不希望越过那些艰难的阶梯;他们希望赢得胜利,但不希望参加真刀实枪的战斗;他们希望一切都能一帆风顺,而不愿意遭遇任何阻力。

6、责任体现在细节中

做大事不拘小节,固然是一种处事态度,但往往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做事认真仔细,才能把事做得尽善尽美。

每一个人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小事构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忽视责任。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他人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小事!工作无小事,认真对待每一件就算做大事,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平凡,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岗位,就是做了最好的贡献。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7、“没有任何借口”

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关键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拒绝借口”应该成为所有集体和个人奉行的行为准则。集体中的每一个员工应想尽办法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包括那些看似合理的借口。集体中的员工应该懂得: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第二个命题:心态决定命运

一、何为“心态”?

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

性格是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它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心理认知和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往往伴随着自我心理判断,影响着人们是否进行价值判断并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对应措施,影响着这种行为的强度和程度。

我们不难看出,心态成为影响人行为的根本性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发展上的趋势。心态如何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如何。

二、何为“命运”

谈起“命运”,宿命论者认为:人间吉凶、祸富、贵贱等命运,具有神秘地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既有必然性,有具有偶然性。必然性是由人自身内部的根本原因引起的这样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具有不可避免性、“一定如此”性;偶然性是由人外部原因或自身非根本原因引起的,这种发展趋势可能出现,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可能那样出现。必然性决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偶然性加速和延缓发展进程。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认识肯定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条件对必然的趋势加以影响,对偶然因素加以控制和创造,使情态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心态决定一切

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也具有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在这种认识和改造过程上,人的心态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如何保持良好心态,消除或转化不良心态呢?

1、给自己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很重要

个人能力的发挥与个人心态呈现一种强相关关系。

能力发挥得好心态必然也好,心态好已有的能力也必然发挥好;反之亦然。

但是,人的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自我能力评价和工作中自我目标定位,这两方面的主观认识,与其客观的实际能力是会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心理定位与客观实际的差距对每个人的人生都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自我定位过高,容易自负,产生浮躁,认为大材小用,就会心存怨气,始终处在一种不愉快的状态下,不能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长期以往,负面感情积累多多,必然会形成自负向自卑方面的转化。这种定位过高的主观倾向对人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这在前面已作过说明,我们把它叫做“人生危机时期”。如果不加强自我认识,不进行有效调整,会影响终生。

自己定位过低,虽然不如前者令人担忧——因为人往往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埋头苦干,积累成功的感觉,从而找回真正的自我,但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自卑感,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事业启动缓慢。

自己定位与客观实际能力相应,这种一种心理状态是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心态,也是令人令己满意的心态。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不仅容易认识自己,给自己确立一个合理的具体明确的目标,而且在这样的一个目标的鞭策下,总在一种努力奋斗、安心满意的心态下工作。具有了这样的心态,事业大都能够进入良性循环:当取得了成功后,往往再去争取一个同样明确具体、符合实际的目标。奋斗、成功,再奋斗、再成功……这种人在社会中的比例不大,但却分布在高能力人群中。由于他们具有客观地把握自我定位的良好心态,使得他们成为社会组织、社会生产中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目前社会上对自己能力高估的人是普遍存在的。面对这种情况,一个集体就需要倡导忧患意识,引导员工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多看自己的不足,多看别人的优点,找准真正的自我。但是,有些人你是永远无法把他从自我的高定位上拉下来的,他们往往要被时代所淘汰。

2、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自信不是自负,它们在自我心理定位上可以加以区分。与金钱、势力、出身和亲友相比,自信是更有力量的东西,是人们从事任何事都最可靠的资本。而仅仅有自信心还是不够的,应该使自信心变得更坚强,那么即使遇着挫折,也能不屈不挠,不断进取,决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

一个人的成功,决不能超出他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

有相当一些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如果在某一方面缺少特殊的才能,他就不再努力,认为努力也是枉然。但是,仍有许多人,他们在最初的时候其实与常人无异,也没有特殊才能,最终却成功了。这是因为他们的自信要高过一般人,并能以自信作支柱去努力奋斗,获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不亲自试验,那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身体里究竟潜藏着多少才能与力量。造化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潜藏在我们脑海里的,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宏韬伟略。

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立自助的独立生活,但实际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助的生活。

外界的扶助,如出身、亲友的扶助,有时或许是一种幸福,但更多的时候情况恰恰相反。依赖他人,追随他人,让人家去思想、策划、工作,自然要比自己去思想、策划、工作要容易的多,也惬意得多。所以,一个人一旦有了依赖的观念,就会丧失勤奋努力的精神,就会违背人自主能动、追求自由的天性,从而失去内心真正的幸福。

因此,人生最大的损失,除了丧失人格以外,就要数失掉自信心了。

3、忍耐力便是持之以恒

凭借无坚不摧的忍耐力而做成的事业是神奇的。

当一切的才能的较量宣告失败,一切可依托的外在人际因素不再起任何作用,忍耐力却仍然坚守着阵地,依靠忍耐力,终将克服许多困难,甚至最后还会做成许多原本已经失望的事情。“铁杵磨成针”、“龟兔赛跑”决不仅仅是个寓言和童话。

许多人最终都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诚心不足或是没有对成功的热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强的决心。这种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做起事来也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时而对现状心满意足,时而又非常不满。对于这种人所做的事情,别人肯定不敢担保,就连他自己也常常毫无把握。

4、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心理的剂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受到关于“为人态度”教育,那他长大成人后很自然地就会拥有良好的态度。可见童年这方面教育和培养多么重要。

拥有优秀的品格和良好态度的人,将来一定很容易获得成功,而在成就大业的道路上,他良好的态度将成为最大的资本。许多人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教养,在待人接物上养成了自大、自负、蛮横、粗陋以及生硬的态度。如果这种人还没有自知之明,不加以改善,那前途必定是一片灰暗,做起事来也不会顺利,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成就。如果说社会关系是一部机器,那么,良好的态度就是这部机器中的油。

5、跌倒了就要快速爬起来

伟大的心理学家艾德勒,穷其一生研究人类及其潜能,他曾经宣称,他发现人类最不可思异的一种特性,就是“人具有反败为胜的力量”。

哲学家尼采认为杰出的人,“不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并且热爱这种挑战”。

有一则北欧寓言中说过,冰冷的北极风造就了维京人。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人们会因为舒适的生活和没有任何困难而觉得快乐呢?正相反,自怜的人即使舒舒服服地靠在沙发上,也不会停止自怜自叹。反倒是那些不计环境优劣的人常常感觉快乐,他们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勇于担当,也从不逃避。

人具有勇于接受挑战并感到快乐的天性,分析起来理由有两个:一是,我们可能成功。二是,即使不能成功,这种努力本身已经迫使我们向前看,而不是只会悔恨,它会驱除消极思想,代之以积极的看法。它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促使我们忙碌,使我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忧伤过去的事情。

人生最重要的不只是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因为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真正重大的课题是如何从你的损失或失败中获益,这需要真正的智慧。

6、懂得满足,便会快乐

满足是一种心态,你的心态是为你所有的、完全受你控制的一种东西。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要尝试着找到你工作中令你满意的地方。

如果你可以选择职业,甚或是职业中的某一专业,对这些事又有天然的才能和爱好,那你就很容易从中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地方。

而当你接受一项自己并不喜爱的工作时,那你可能要经受心理和情绪上的挫折。但如果你能够运用积极的心态,能够受到激励去获得经验,这样会使你的工作变得很熟练,最终能够缓解并最终战胜这种挫折。

人们励志自助的三个重要原则:

第一,用自我激励的警句,控制自己的心态。

第二,确立目标比没有目标更能使自己容易认识那些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事物。如果你具有积极的心态,把目标定的愈高,成就也就愈大。

第三,想要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都必须懂得那些事情的发展规律,并了解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而且有必要定期从事建设性的思考、研究、学习和计划。

第7篇

正如《责任胜于能力》一书中所讲的那样:人可以不伟大,人也可以清贫,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有了责任意识,就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创造出一流的成绩。责任让人坚强,责任让人勇敢,责任让人去创新,责任也让人知道关怀和理解。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绝不会是一个优秀的人、绝不会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绝不会是组织信赖和群众认可的人。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就会麻木不仁、消极怠慢,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因此,作为一名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我们就应该牢记自己的身份,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要正确把握明责、履责、问责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明确责任。如果工作职责不清、轻重不分,就无法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必须首先明确你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措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二是正确履责。就是把领导安排的职责全面、准确、规范地担当起来,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 “做实、做细、做深、做精”,要严谨细致,务求实效,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比如,有的人打印校对材料,很明显有的语句不通,而打印的时候却照葫芦画瓢,将错就错。校对时有很多错别字、漏字却校对不出来,有的文件一共只有几十个字也出现错误。有的人做一件事情丢三落四、漏洞百出。这里除了能力问题,更主要的是责任心的问题。每位同志都能坚持认真而不敷衍,严谨而不疏漏,才会使所做的工作无可挑剔。

第8篇

凌静教师的教研组“难为,应为与做为”讲座,打开了我们这些即将或已经进入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们的心扉。她是一名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她从自身的成长出发,分享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她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教研组的一员,她无时无刻都把团队精神这四个字贯穿于自己的教育活动中。让我们明白了责任的真谛。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简单的说就是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对学校负责。

如何对学生负责?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每一个学生。我们当教师一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便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又影响自己工作的成败。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正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生之路,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这一点我们以前往往忽略忽视,认为教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作为教师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如何对教学负责?

周文涌特级教师的漫谈课堂观察与教学设计的讲座指导我们如何去实现课堂教育价值,如何开展职教课堂设计,如何开展有效教学,这些都给了我不少启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科学。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绝不允许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概念在教学中出现,教师要保证自己所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

“生有涯,而知无涯”,每一位教师都应审时度势,把握时展的脉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朴素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如何对学校负责?

要有对学校负责的意识,做有益于学校的人。集体是水,我们是鱼。所以,无论你处在那个岗位,你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校负责。 对学校负责,源于对学校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热爱学生,才会刻苦钻研业务,尽职尽责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保持对工作愉悦、专注的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去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