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2 05:42: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戏曲音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欣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进行渗透,特别是通过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从戏曲文化中的服装设计、化妆特点、舞蹈形式、表演手法、以及武术、杂技等传统民族元素的引入,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融而为一,从而增强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经典的戏曲名段是有生命的,如“花木兰”所表达的用于承担、自强自立的精神、“小放牛”所营造的诙谐幽默的生活观,更是对学生从体验中来获得良好的情操和修养。还有“小姑贤”、“小女婿”等曲目,让学生能够从戏曲文化中领略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历史戏曲将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充分表现,特别是戏曲艺术风格的渐进发展中,名家梅兰芳、叶少兰、马连良等,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能,赢得了世人对戏曲文化的赞誉。我们从课堂赏析和学唱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从音视频资料中来听、看;另一方面从引入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鼓励学生组织戏曲表演实践活动,从被动感知到真切体验,是戏曲文化真正走近学生生活。如对于京剧《沙家浜》,从“智斗”戏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并从中来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魅力。
二、借助于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改革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借助于戏曲文化艺术,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还能够从戏曲文化艺术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如我们分析李铁梅,我们讲解杨子荣,我们谈谈郭建光,其艺术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当前社会需要格外关注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在戏曲教学中,对于传统戏曲中的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杨门女将》等曲目,具有较好的德育功能,从《赵氏孤儿》、《铡美案》、《赤桑镇》等曲目中有助于体现社会正义,惩恶扬善;从《打渔杀家》、《将相和》、《打龙袍》等曲目中来融入历史名著和典故;从《打金枝》、《井台会》、《茶瓶计》等曲目中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戏曲教育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其作用是深远的,而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三、推进中职音乐教育中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结合中职音乐教育实际,从戏曲艺术与文化知识的选择与推广上,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戏曲基础知识点渗透和推广,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教学实践;二是注重戏曲欣赏教学,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曲目来介绍剧情、理解剧中人物角色,激发学生对戏曲人物的认知,特别是经典唱段的学习和欣赏;三是结合实际推广戏曲知识竞赛,或歌唱比赛,营造戏曲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爱上戏曲艺术;四是结合当前戏曲教学实践,积极拓展戏曲教育方式,如开展戏曲交流,促进戏曲的宣传与普及。
四、结语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事业的发展,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都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重要的教学问题之一。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是每个音乐教师应重视的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的开展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也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重要前提。只有在音乐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好,让音乐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中。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是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步。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指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对音乐知识形成一定的认知。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其次,音乐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身对于音乐学习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此外,音乐教师还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
二、注重新课导入,抓住学生心灵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状况,注重新课导入,抓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舞蹈导入、故事导入及图画导入的方式,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相对轻松、快乐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其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共同完成课堂活动。并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环节,适当的引入音乐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再总结课堂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轻松的学会音乐知识。注重新课导入,抓住学生心灵,有利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
三、以有趣的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大多的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模仿并且善于模仿。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满足只有歌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很难安静的听音乐进行学习。针对这一问题,音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歌曲,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听喜欢的歌曲及观看教学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有趣的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够都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其次,以有趣的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用形式多样的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用形式多样的教具激发学生兴趣。在音乐课堂活动的环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动物的脸谱以及玩具,来示范音乐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用形式多样的教具激发学生兴趣,更加有利于改善学生被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可以相对轻松的学习音乐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发展,其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及教学目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音乐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积极的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其次,音乐教师探究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也有有利于其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郑红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迎宾街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大观,2015,(4):63-63.
[2]曾海燕.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功(教育版),2012,(22).
张思九、郑仲仪/编
湖南衡阳两位古稀老人张思九(75岁)、郑仲仪(80岁)自费印刷了这本包含150首抗战歌曲的读物,免费赠阅,以此纪念那些军歌嘹亮的日子。该读本在抗战名城衡阳产生强烈反响,近日再版。
乘着吉他的翅膀
编辑、剪辑:刘军、王迪平、卜文风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本书共分理论和乐曲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吉他重奏知识、音阶与音阶模块、音阶模块与移调、和弦与和弦模块;乐曲部分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小星星》《小步舞曲》《送别》《平安夜》《悲伤的西班牙》等。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作者:重返61号公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我错过了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建构而成的美好世界,于是我用所有青春岁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动,希望把自己思想成长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满,贪婪地将这些散落在旧唱片铺里的拼图碎片凑在一起……
肖鉴铮音乐文选
作者:肖鉴铮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该书是肖老几十年音乐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结晶,编以《音乐论坛》《美学探索》《知识传授》《随笔杂谈》《戏曲春秋》5个专辑。文字间流露出肖老睿智多辩的思维和多元知识的积累。
交响情人梦
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或震撼、或欢喜、或悲伤……此专辑收录最卖座日剧配乐,带动全民古典疯潮。
乐宝宝之家
出版社:上海声像出版社
乐宝宝之家系列专辑融合了诸多的音乐元素和其他的声音元素,将轻柔的乐曲和爸爸、妈妈、宝宝的声音有机地结合,呈现出一副其乐融融的家庭画卷,能够促进父母和宝宝的情感沟通。轻柔的音乐加上活泼轻快的旋律让宝宝沉浸在音乐的国度中,自然而无拘无束地感受所聆听的音乐。
八千里路云和月
出版社: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了该院声乐教授张晓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国声乐作品独唱专辑。张晓钟认为声乐教授不等同于歌唱家,声乐教师也有别于歌唱演员。“歌唱得好、书教得好、论文写得好”,3种能力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
【关键词】戏曲;城市化进程;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11-03
朱恒夫先生所著的《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①(下文简称“传承与发展”)一书在癸巳年腊月已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了。该书的出版,对于近年来水波不兴的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无异于锦上添花,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戏剧研究领域的重要一支,近年来,关于戏曲的研究虽不断有书文涌现,但多是局部性的研究,较为零散,有的也仅局限于表层。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开蒙较早,自古至今,数百年不止,前人之研究成果甚多,后继创新超越者甚少;二是由于中国的戏曲源自民间,要了解她研究她就要深入民间,导致田野工作较多困难,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戏曲研究的难度;三是戏曲的研究不是单一学科领域的探索,需融合文学、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音乐学、文献学等多学科,必须要有极大的毅力和长期的积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这也是不少学者望而却步、无法深入涉足的隐性原因。上述或可解释学术界欠缺较为全面、立体研究戏曲传承与发展专著的缘由。因而《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的出版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朱先生时刻关注着戏曲的点滴变化,不断探索研究戏曲的现状与出路,寒来暑往,笔耕不辍,三十年来先后发表戏曲研究相关论文一百六十余篇,戏曲专著十多部。所谓“久思必成新,久琢必成器”,“传承与发展”正是基于作者几十年来研究积累和思考的经纶之作。
一、内容框架
“传承与发展”洋洋洒洒二十七万余字,总的来看是分为三大块对城市化进程中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第一大块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分别从现状与历史两个纬度展开。著作开篇即对近三十年来戏曲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明确的剖析,总结了戏曲现状中所存之危机及亮色,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由此引出城市化对戏曲的多重影响,并在对戏曲生存现状的窥探之后展开戏曲历史回望,进一步呈现出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轨迹,以及戏曲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第三章至第七章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第二大块,通过剧本创作、导演、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多方面对当代戏曲展开了全面研究:纵观了近三十年来戏曲剧本创作的主流和影响;探究了当代戏曲导演的成就与缺陷;论述了音乐在戏曲中的重要性及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分析了成功的戏曲表演的特色与要点;总结了戏曲舞美应该遵循的本质特征以及在改革中需要纠正的缺点。
第三大块即为书中的第八章,作者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强调了当代戏曲发展必须走多元化道路、走回到市场、走向“新杂剧”等观点。这一章不但是全书的总结与升华,更是朱先生关于当代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思考的核心理念。
二、著作特色
(一)以史为鉴,立足现状
古人云:“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的重要性不容置否,强调了对于戏曲的研究,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关于戏曲历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方兴未艾。然而,仅仅局限于对戏曲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在于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戏曲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演变,只有立足现状才能更好地审视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面貌,从而进一步探索其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传承与发展”正是在对戏曲与城市的历史观照基础上深入展开对当代戏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考证查验的过程中,挖掘出了戏曲各种艺术因素的发展与城市的关系。例如唐代城市中艺人及其表演对戏曲形成的奠基;宋代都市艺术市场中市民阶层对宋杂剧、南戏正式形成的推动;元代大都对北杂剧兴盛的影响;明清城市对昆剧传播的拓展;北京对京剧以及各地对地方戏形成的促进等等,都显示出作者对戏曲在城市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的独特认知与科学性解析。由此,作者进一步将视野投射至当代,分析出戏曲现状中的危机,认识到城市化与现代化对戏曲的冲击;同时也分析了戏曲现状中的亮色,强调政府的重视、剧团的力量、观众的认可对戏曲在当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视角多元,高屋建瓴
我国地缘广袤,珠撒各地的戏曲剧种更是不胜枚举。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通过演员角色的扮演展现给观众悲欢离合的戏剧化故事,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门类单体艺术复合一体。
戏曲曾经是中国人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随着时代以“加速度”的动力发展,多媒体与互联网的入侵,以及戏曲自身表演施施而行、轻吞慢吐等特点,使得戏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休闲娱乐视野,观众群严重减缩与断层,尤其是在年轻人的印象中更是浮光掠影。因而,如何能让戏曲这一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延续其生命力,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传承、阐扬光大,成了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对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这一问题上,对剧本创作、导演、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全视角、多方位的详尽论述。如“剧本创作论”部分专题探讨了魏明伦、罗怀臻、郑怀兴在戏曲剧本创作上的特点与创新;“导演论”部分选取阿甲、李紫贵、余笑予等现当代极具代表性的导演分析了他们成功的经验;“表演论”部分不但例论了周信芳、尚长荣等京剧艺术家的表演艺术,还分析了梁伟平、沈铁梅、曾静萍、韩再芬等地方戏演员的表演特色,可谓五彩纷呈、各有千秋。不难看出,“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范围融贯东西,研究视角辐射多元,将构成戏曲的各个要素剖析得一目了然。
(三)经典分析,透彻清晰
在“传承与发展”中随处可见经典剧目与名家名人,其目的在于通过实实在在的实例管窥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从而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如在“音乐论”章节,作者通过对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多个剧目音乐的分析总结了样板戏增强音乐表演功能、巧用传统音乐材料、针对人物设计唱腔等音乐改革的成功经验;详细分析了楚剧《大别山人》的人物腔调、音乐构思、字腔关系等作曲方法与黄梅戏《徽州女人》采用民歌乐素、引入现代作曲、运用主题贯穿等音乐创新。又如在“表演论”中作者通过对尚长荣在其改编和新编剧目――《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中的表演特色进行分析,探索出不受行当约束、准确了解人物、守护京剧规律的新的戏曲表演方式经验;在对梁伟平“都市新淮剧”“三部曲”――《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韩非》进行分析后总结其表演应适合本剧种剧目、唱腔要进入人灵魂深处等卓有成效的改革经验;从川剧《金子》主演沈铁梅的表演中,分析总结出正确诠释人物形象、发挥川剧演唱艺术、准确把握表演分寸等使该剧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的原因。凡此种种,不但带给读者鲜明生动、透彻清晰的阅读体验,更体现出作者对各个剧种及其代表性剧目了如指掌、精义入神。
三、学术贡献
(一)新见迭出,启发深刻
在“传承与发展”中作者始终坚持将戏曲与城市化进程之关系紧密联系,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方略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书中立论独到鲜明,阐述详尽缜密,更创新性地提出众多新见,实为本书最大的特色。朱先生深知戏曲艺术必须传承和发展下去,认为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草根性艺术,是在民族文化土壤上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性艺术。因此,作者在全面、立体地审视戏曲之历史与现状后,提出了颇多关涉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的主张。譬如倡导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发展,提出文化多元的社会现实需要、剧种之间艺术形态的差异、今日之探索和日后之借鉴的需要等皆是戏曲艺术形态应当多元化的原因。又如呼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中去,剖析了戏曲艺术高度政治化、艺人主体性丧失、演员缺少提高艺术修养的上进心、剧团与演员缺乏市场经验与市场受挫的承受能力等戏改弊端。再如首倡“新杂剧”将是今后戏曲发展之方向这一大胆、科学的战略提议,并详述了声腔的改革应既传统又现代,戏曲表演要与话剧、电影的体验方式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要融合一体等可行性做法。让读者在对作者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缜密的研究精神由衷敬佩的同时,对“传承与发展”一书中所呈现出的远见卓识备具认同感。
(二)指导实践,与时俱进
早在多年前由朱先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戏曲美学》②一书中就已展现出戏曲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艺术所涵盖的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剧种本身的差异性特质,还是剧目的戏剧化情节;无论是戏曲人物形象的行当区别,还是戏曲唱腔与舞台美术的形态特色等都让读者领略到戏曲在表演、音乐、舞蹈、服饰、语言等多方面的艺术魅力。而这隽永、生动的艺术形式是要通过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人的实践工作展示出来的。由此,“传承与发展”在理论上提出了众多具有权威性的真知灼见。比如在书中作者认为爱戏曲、扮相好、歌喉美、悟性高、有毅力、善合作等是成为合格的戏曲演员应必备的条件。又如对戏曲的导演作者也提出应有较高的戏曲艺术造诣、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史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草根情怀等要求。作者还建议在戏曲音乐改革上应努力打造出新的声腔音乐,并遵循时代性、民族性和程式性等原则。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当代舞美存在着一味追求写实、舞台设置太过恢弘、场景过多等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式,即舞美的设计和布置应既保持戏曲特征又能体现出当代美学精神。上述种种无疑是朱先生几十年来在戏曲演出现场、各地戏曲院团实地考察的思考凝练,更是戏曲人在实践工作中得以参考和借鉴的点津性指导。
四、结语
回顾中国戏曲之研究,是自戏曲诞生起便从未歇止过的,从宋元明清的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至王国维到张庚的近现代戏曲研究的不断展开,使得戏曲研究薪火相传,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呈现出日新月异之势。“传承与发展”的出版,以其多元化的视角、深刻的内涵,必将戏曲的当代研究推向更新的高度。该书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二:其一,作者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不仅体现在行文雅致、字字珠玑的文学功底上,作者用立足现状的理念探索戏曲传承与发展,看重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面貌,更启发了当代戏曲工作者应尊重现实、切合实际、不断革新;其二便是作者三十多年来对戏曲研究持之以恒的毅力、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默默耕耘的信念,这是任何一个理论研究者无论在何种学术领域的研究中都应当葆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带领后继学子们勤勉笃实地走在戏曲研究的道路上,使中国之戏曲研究气象万千!
注释:
①朱恒夫.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该著作为国家艺术类科研项目成果,入选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并出版。
②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朱恒夫.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庚.戏曲美学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4]朱恒夫.戏曲的出路在于回归民间[J].大连大学学报,2004(5).
[5]刘祯.戏曲学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6]朱恒夫.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J].艺术百家,2012(6).
作者简介:
王 洁(1982-),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研究;
民间小戏音乐探索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 育 网
1.唱腔特点
二股弦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用武陟本地方言演唱,多使用大本嗓(真嗓)。结合假嗓送腔的形式,唱多念少,唱腔以清板、二板为主,声调粗狂淳朴,新腔绚丽花俏。其中加入当地的俗语和土语,根植于当地的风土文化。如当地最受欢迎的剧目《借髢髢》里的唱词:恁借啥,俺都依(同意),恁不该借俺花髢髢(新媳妇带的新头饰)。恁舅家大门高、二门低,碰着俺的花髢髢。让恁包(赔偿),包不起,不让恁包俺卡(吃)亏。
2.剧目特点、剧本情况
二股弦小戏被称为“庄稼玩艺”,剧目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特点朴实真切,生动活泼,乡土气息强烈,所唱内容多以反映普通的家庭悲欢离合、儿女情长见长,被当地的农民称之为“针线筐戏”,深受当地妇女们的喜爱。目前,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剧目有:《彩楼配》、《对绣鞋》、《借髢髢》、《张廷秀私访》、《双合印》、《杭州失印》、《裴鸾英推磨》、《安安送米》、《吕蒙正逃犯》、《双开堂》、《抱灵牌》、《劈山救母》、《私访昆山》、《鸿雁传书》、《雷公子投亲》、《刘全砍柴》、《卖苗郎》等100多本,有些甚至是连台戏,一唱能连续唱六七天。二股弦戏也参照和改编其他剧种,如:《寻案斩子》是由曲剧改编;《痴情状元》由豫剧改编;《割肝救母》由豫剧改编等。这些改编的剧目主要借用了被改编剧目的故事情节的具体内容,将唱腔改编成二股弦的唱腔而成。笔者问及改编是否有难度时,老艺人们告诉笔者:“像这移植改编的剧种,要改成二股弦的唱腔,原来的唱词与唱腔的韵辙并不能完全融合,有的唱词会多,有的会少,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对原来的唱词进行减字或添字来让这唱词与二股弦的韵相贴合。我们主要通过学习人家的光盘,同时二股弦剧团请武陟县豫剧团的副团长苗向阳教我们动作。”当然,二股弦的剧目剧本等因素也被其他剧种所吸收和改编,如:武陟县豫剧剧团,在1988年秋天移植二股弦剧目《雷公子投亲》,由大司马的艺人周汝德、任老虎去教的,大约历时三个月,吃住都在文化馆。刘敬道老艺人告诉笔者:“这《雷公子投亲》是连本戏,这一本戏能顶他们六本戏,原来我们唱是14场戏,能唱7天哩。温县豫剧团移植二股弦剧目《张庭秀私访》,大概于1964年,周汝德去教的。”
3.词体结构基本格式
常见的二股弦戏词体基本结构有:两句结构、三句结构、四句结构、多句结构,其中以两句结构居多。两句结构两句结构的齐言唱词多为上下句结构,其叙述性较强。谱例1:《对绣鞋》【二板】(任全演唱)荆贝贝根据录音整理上述唱段旋律为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其唱词通俗易懂,每句都停在韵脚上,与谱例1的相比乐句更简洁短小,唱起来更押韵。三句结构上述唱段是在上下两乐句的基础上扩展成三乐句的结构形式,给人一种强调感。歌词中用了武陟方言,句句压韵,唱起来朗朗上口。四句结构四句结构一般以四句为一段,句式上比较灵活,有齐言句形式也有长短句形式。谱例4为二股弦的曲牌黄连苦,也叫闹五更,是在当地流传的一种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同时四句结构也有在三句结构的基础上扩充为四句结构的形式。如谱例5:《张廷秀私访》(思夫)月英唱段周卷演唱以上四句结构是在三句结构的基础上扩充为四句结构的形式,三句结构本身给人一种不稳定感,通过扩充句子,从整体上,更给人以稳定感。多句结构多句结构多为长短句,其唱词字数灵活多变,结构比之上述结构内容更丰富,从而增强了戏曲的戏剧性和抒情性。如:一针扎玉皇爷,那是凌霄宝殿。二针扎杨二郎,把住了灌江口,放出了咬仙犬捆仙绳,他要把那孙大圣拿。三针扎,金吒木吒哪吒三家太保。四针扎,四大天王托着塔、降着龙、执着剑,怀抱琵琶。五针扎,五谷丰登年年有。六针扎,青是山绿是水峭壁悬崖。七针扎,七条龙七只凤。八针扎,上八洞下八洞中八洞,三八二十四活佛家。九针扎,九里山前、九里洞中,九里娘娘头戴凤冠身穿霞披。十针扎,十帝阎王君,牛头马面,小鬼小判,他只把那生死簿拿。
4.句式结构特征 5.衬词特点与作用
衬词在戏曲中很常见,丰富多彩的衬词对戏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股弦中衬词的运用同样如此。有的衬词在句中有加强腔词语气的作用,如语气衬词:“啊”、“呀”、“哎”、“那”、“嗨”、“哈”等等;也常常加入嘘字“这是”、“那是”,用于叙述情节,抒感等。二股弦作为一个民间剧种,曾经在豫西北地区盛行,但由于各种原因,二股弦并没有得到相关研究人员及国家的重视,目前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正如薛艺兵先生所言,我们需要通过田野走进历史,重拾历史的碎片,通过历史事实、历史文本、史学文本以及口述历史来再现历史。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0 前言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渗透。但是,在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重技轻论,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民族音乐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产生的音乐类型,例如,民歌、说唱、器乐、戏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还包含了人为力量与习惯。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特色价值观,在文化中价值观最为重要。同理,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的思想价值观,该种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以及物质产品。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将其作为一种音乐技艺来学习,而是需要将其精神、内涵以及价值观念传承下来。[1]
2 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缺失
2.1 重技轻论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需要在实际的教育中得以传承。但是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大部分音乐教学环节中只是关注音乐技巧,而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的教学。这种重技轻论的模式,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严重阻碍。就陕北民族歌教学来说,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好陕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却对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陕北地区丰富的异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 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进入现代化,传统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劳动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族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艺形式,使得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族音乐取材是人民劳动、爱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这些都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人民对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热衷,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民不能在民族音乐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缩影,导致民族音乐在民间传播受到阻碍。[2]
3 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3.1 改革音乐教学体系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忽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象,以此为例将我国的音乐文化精髓流传下去,从音乐教学方向入手,将改革音乐教学的体系。在传统的音乐课程安排上,其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将传统音乐课程体系、中国音乐史、民间音乐以及中华传统音乐论文精选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必修课。将教学的重点转移,转移到培养人的音乐思维方向上。学生的音乐思维得以培养,就会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有所理解,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
而在民族音乐作曲专业中,需要设置作曲技法课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质量提升,以及创作都不能脱离作曲技术而实现。民族音乐中应用作曲技术的关键就是将和声、复调、曲式以及配器四种作曲技术与民族元素之间相互结合。这四部分是音乐作曲的灵魂,因此将这些应用于民族音乐中,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音乐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不同,在音乐艺术上的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乐作曲上更是千差万别。对不同民族进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据民族历史,分析历史对作曲的影响。[4]
3.2 民族音乐教材编制
为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建立学校对音乐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中国民族音乐所占比重比较少,由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到民族音乐比较少,那么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比重。目前,音乐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但是却没有通过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音乐教材中的爱国歌曲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在歌词中,感受爱国情感。教材中的现代歌曲比例比较大,虽然很多作品很优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些现代歌曲中,模式创新,虽然创新精神对于学生很重要,但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当没有民族音乐这一扎实的基础,再好的音乐创新,也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改变音乐教材编制的方式,提升学校以及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5]
3.3 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传承
如何在开展音乐教育环节中,促进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民族音乐形式进行创新,获取民族音乐中的精华。而创新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冲突。创新是创新其形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以及价值观依然还在。
以陕北文化的传承为例,创新是一切艺术发展的保证,陈旧的文化传播只能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陕北民歌的创作中,动员专业作词作曲人,改编陕北民歌。虽然陕北民歌库非常的丰富,但是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只有寥寥几十首,在陕北民歌推广时,新曲风的改编很重要。为了更好地对陕北民歌进行宣传,艺术家应该对陕北的劳动号子、信天游、秧歌调等进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音乐基调进行合理整合改编,使得音乐听起来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 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但是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文化瑰宝良好传承下去,需要将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缺失的情况弥补。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对策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对现有的音乐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其次,将民族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编制,并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李松,樊祖荫,张欢,萧梅,谢嘉幸.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01):12-23+1.
[3] 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04):163-167.
[4] 舒畅.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 《洗菜心》 花鼓戏 湖南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1湖南民歌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诗人屈原就根据楚国民歌加工整理了《楚辞》,其中《九歌》中的《湘君》、《湘君夫人》两章就是祭祀湘江水神时所唱的民歌。《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时尚的一个里程碑。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湖南地区分为汉族民歌和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两大部分。湖南汉民族人多域广,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湖南汉族民歌按地域分为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少数民族则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民歌与地方方言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历来有句俗语:“隔山不同音”,这便说明了湖南的语言的复杂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为数众多的汉族人民,各自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湖南民歌的方言音韵极具特点。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形条件的不同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地方方言的多样性,形成了湖南各地区民歌风格和色彩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2湖南民歌的艺术特点
湖南民歌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总是牢牢的扎根于三湘四水河畔的泥土之中,像一朵朵山野之花,千姿百态地装点着那些“泥脚杆”们朴实平静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三种。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湖南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3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演唱特征
湖南民歌通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已经创作出了一批批极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洗菜心》、《打硪歌》、《马桑树上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等等。《洗菜心》是一首湖南长沙和醴陵的汉族民间小调,同名曲目在我国汉族地区流传较广,仅湖南就有好几首。以往,由于它唱词中有一些青年男女之间互相传情的内容,曾一度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市井小调。其实,它只是借一个年轻女子丢了金戒指的情节,表现了她与“相公”相互逗趣的生活场景,此类内容在民歌中屡见不鲜。《洗菜心》的主要特色是曲调方面,即全首民歌以“湘羽”调式为基础围绕“角”音的旋律构成。四个乐句有三句结束于“Mi(3)”,首句的四个“乐汇”也结束于“角”(3);然而,从音调的整体风格而言,“羽”调式的色彩又同样是贯穿到底的,是建立在“小―大”三度结构基础上的“羽调”旋律。通过对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深入研究,笔者总结它有如下演唱特征:
3.1音乐体现较强的娱乐性
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演唱者在音乐表演上应广泛汲取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具有强烈的娱乐性。湖南民歌的表演亦是如此,《洗菜心》具有明快、活泼、直率的艺术风格,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应在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特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生动活泼地去进行二度创造,并充分表现出湖南民歌演唱时边歌边舞、火辣直朴的艺术特点。
3.2咬字行腔的准确性
歌曲咬字一直是歌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评判演唱者演绎歌曲的成功与否,首先就是要求歌唱者用准确、夸张的语言去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歌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高度结合,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吐字行腔来加以表现,《洗菜心》的演唱也不例外。湖南的方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在演唱此类曲目时要特别注意在演唱前先将歌词用方言进行有节奏的朗读,以求抓住歌词本身带给我们的湖南旋律韵味特点。然后,再按照湖南方言的声调、咬字吐字的规则,对每一个字的读音都要做到精准,再把这种吐字咬字与声乐的发声技巧进行糅和,之后,便是按音乐的节奏行腔,把字、词组、句子磨合在一起。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歌中频繁出现的各种生动、诙谐的衬字、衬词。比如说歌词里面的“戒子箍”、“大半斤”等,如果这些字发音不准确,地道的湖南风格也是无法演唱出的。
3.3强调发声的技巧性
首先,《洗菜心》属于旋律起伏较大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气息的稳定性,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是任何一种歌唱方式都必须具备的,当然气息的运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演唱时如果只注重气息的稳定而不注意气息控制的调控,那么唱出的歌声就是死气沉沉的。因此,我们也应当针对不同的歌曲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控。在演唱中,应更加注意的是气息支持下的跳跃感与灵动感,《洗菜心》的旋律跳跃感强,旋律起伏较大,所以在确保气息稳定性的前提下,务必要增强声音的跳跃感和灵巧度,这样才能演绎好生动、活泼的湖南民歌。
其次,在歌词方面,湖南民歌的歌词禁忌咬字过重,南方人说话时的咬字与北方有明显的差别,确切地说,湖南话的咬字较之北方话轻,因此,演唱这首歌时,如咬字过重,也会影响其地域风格的体现。
第三,花舌腔和特殊装饰音的演唱要求。花舌腔,即某些地域民歌中的前舌颤音,在中国南北的某些民歌的演唱中都有这种方法的运用,《洗菜心》便运用了这种方法。合理、灵活地运用花舌腔来演唱衬词是演唱这首曲目的难点,笔者认为花舌腔是由于民间歌曲在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过程中,不断发挥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而产生的。花舌腔在保持了歌曲基本旋律的基础上加以了演唱者自己的变化和自由发挥,使乐曲显得生动、鲜活、富于表现力。根据这样的要求,演唱者必须在熟练掌握花舌腔演唱技巧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力,并在演唱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在一些乐句中有一些特殊的装饰音演唱技巧在谱面上很难记述出来,对此,声乐教师的口传心授就显得非常重要,学习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否则,便很难唱出湖南民歌的神韵。
4综述
一种地方民族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也是建立在长期艺术实践基础之上的结晶,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演唱也是如此,它是产生于民间、传唱于民间,并通过民间艺术家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才具有了今天这样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演唱好它,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及审美特性,认真把握湖南民歌的特殊演唱技巧,掌握湖南方言的特点、风格特点,加强演唱者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学习老一辈艺术家演唱湖南民歌的经验,才能较好地在舞台上展示出民歌的风采。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积淀,湖南民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极为鲜明的特色,激发着人们更加深切地热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阳光下五彩缤纷的生活。我们要吸收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学习,创造更好的作品,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K].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8-10.
[2] 北京出版社编辑部.民族音乐论文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23-27.
[3] 杨传红.中国声乐对戏曲、曲艺艺术的吸纳与借鉴[M].北京:戏剧文学社出版社,200:15-23.
[4] 朱文相.中国戏曲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25-29.
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效果是很好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性
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不要认为只要是音乐,就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随便拿一首乐曲或一首歌去应付,会导致教学的失败。事实上,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是很强的,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常规的教学,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篇章句段的理解,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往往不是听音乐所能掌握的。运用音乐要讲究针对性,要记住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
二、注意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音乐虽然可以融进语文教学,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不能超越语文的常规教学,它是作为教学方法之一而存在。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角,音乐只能充当伴舞、配角,因而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始终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语文课堂中的音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载体,带到语文课堂中来的音乐,其目的也只能是为教师授课时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增添道具和色彩,而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否则把语文课上成乐曲欣赏课,本末倒置,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三、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留白”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课堂在文章处理上,也要把握住突破口、关键点,找到文中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教师是导演,决不能身兼主演,切莫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文学讲究“意境在诗外”,音乐里有时“无声胜有声”,而这种感觉,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才能体味。比如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配放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解说,不要“配乐朗诵”,要把音乐还给学65生。欣赏完毕,教师也莫急于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四、注意音乐播放的时机和时长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用音乐,都需要音乐,我们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音乐,细致地进行操作。除欣赏式的播放外,一般的乐曲播放应在备课中根据需要进行节选,否则一曲下来六、七分钟,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远离教学内容。还要注意调控音乐播放的时间和音量,过多的音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过高的音量也会影响师生的交流。
五、注意音乐的选择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音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要与音乐课区分开来,所以选曲尤为重要。
(一)乐曲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用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捕捉信息,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果作品的内容欢快、愉悦,就应该选取节奏明快、欢乐的乐曲;如果是表现悲伤情感的散文、诗歌,则应选取舒缓、了一幅幅迷人的春景图。学习课文时,我们不妨把这些优美的文字、景色诉之于听觉——共同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用活泼、欢快的曲调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畅想美好的春之景,深刻体味其中的生命跃动。如果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则不宜选用欢快之曲了。《故都的秋》表现的是苍凉、萧瑟的秋景,反映出来的是作者那颗孤独、凄凉的心,冥冥之中有一股鲜活的力量,因此,选择配乐曲目应侧重于用低沉而略带亢奋的乐曲。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只有古朴的语言配上古朴的音乐,才能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一般地说,配乐以纯音乐为主。从体裁上来说,写景的散文、诗歌配以轻音乐,像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等。音乐素材不仅要根据体裁来确定,还要根据文本的情感点来选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心脏搏动是每分钟60——80次,它按照这种节奏向大脑输送血液,节律平稳安静。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人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均按此节奏在微微地前后摇动着。这种节律,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节奏,人脑就是在这种节律下有规则地调整着全身的活动,并积极地思维着。因此,用以开发智力的音乐节奏,应该是二拍子,或者是四拍子的,它的速度也应该是每分钟60——8066拍。
(二)歌词的内容要与文章思想相符学习充满亲情的文章,比如赞美、颂扬母爱的,我们可以选《白发亲娘》《我的母亲》《妈妈的恩情》等;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选用《父亲和我》《父爱》等。讲解体现教师崇高精神的文章,我们可以配以“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烁,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这些歌曲的内容与我们要讲授的文章内容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思想。
(三)语文课上选用的音乐贵在和谐、流畅在剪辑上应当过渡自然、不留痕迹,音乐的节奏应当与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同步,应注意寻找合适的衔接点和恰当使用音乐衔接的技巧。如:音乐接点要轻起轻落,接点前后的音量基本相同,把接点安排在教师讲解与效果音响之中,或在乐曲转换间作暂时的停顿等。音乐应与教学内容和谐,既要注意不同节奏的教学内容与不同旋律乐曲的和谐性,又要处理好不同调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的和谐性,紧张的气氛应选配节奏稍快和节奏感强的乐曲,愉悦的气氛则选配节奏欢快明朗的乐曲。在调式上、风格上差别太大的音乐素材(如: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等),即使它们的旋律和节奏都匹配,应用在同一节课上,也会给人以首尾脱节、前后相悖、若现,把音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用以抵消学生对单纯讲解可能产生的枯燥无味的厌倦感,使学生以饱满、愉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投入到获取语文课的主要教学信息之中。如果喧宾夺主,冲淡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发言,就会把学生的思绪带出课堂,迁移到欣赏音乐的境地。选配的音乐内容在风格上要健康、朴素。禁止将庸俗、低级的音乐引入语文课,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六、注意防止学生“走神”
在实际音乐欣赏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会在聆听音乐的开始时,能在一定的时段内使自己的心灵与音乐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并随着音流的起伏产生种种情绪反映。但一段时间过后,不少人会开始胡思乱想,并通过这种音响产生种种联想,或对自己某些曾一度经历过的场景、场感和某些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这实质是一种走神。当然,这种聆听状态不一定是坏事,或许他们还会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得到某种精神满足而感到心旷神怡,还或许从中领悟到某种诗情画意,或因67此对自己以前经历过或阅读过的诗篇或文学意境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感悟。但我们也得承认,这相对于听乐之始所怀的目标,已经偏离了航向。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把握住播放音乐的时间,做到恰到好处。
第二节注意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无疑对现任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该有开放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有对当代文化包括通俗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探索并使用这一新的方法。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对当代文化现象毫无认知,对通俗文化抱有成见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从来不喜爱音乐也不会欣赏音乐的老师会给学生营造出美的课堂氛围来。
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
运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这是最起码的实践基础。如果教师本人对音乐一窍不通,未能领会乐曲的含意,也不向行家请教,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会贻笑大方,效果也适得其反。试想一个五音不全、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能选好音乐,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和音乐的殿堂里遨游?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需要教师平时对音乐作品的大量接触、品味、欣赏,同时也应兼及其它艺术种类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积累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步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才能准确判断音乐作品水平的高下与风格基调的异同,从而准确恰当地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作品。一般来说,不好的音乐有如下特点:(一)具有病态性质的美,它的美很不大方,而是矫揉造作,带有使人不愉快的刺激性;(二)虽有音乐灵感性,但不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音乐无高尚的意境,乐思浅薄;(三)使大脑得不到安宁;(四)音乐乐思缠绵,振奋不了精神,听后感到疲倦;(五)和声无规则,刺耳,毫无美感;(六)节奏较乱,规律性的重拍几乎不存在,听起来在心理上得不到平衡,干扰了生命同步律;68(七)乐队滑奏太多,油腔滑调;(八)歌词低俗。那么,听哪些音乐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呢?一般来说,好的音乐大致有如下特点:(一)具有自然、和谐、优雅性质的美,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二)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能将人引入高尚的意境,以带给人灵感;(三)使大脑得到休息和平静;(四)音乐乐思慷慨激昂,振奋精神,;(五)和声优美,给人以美感;(六)节奏和谐,具有规律性,能使心理上得到平衡,气息产生共鸣;(七)歌词高雅、优美、有意境。诸如《两把吉他》、《古堡之月》、《再见,罗马》、《牧场上的家》、《环游世界》、《威尼斯之夏》、《葡萄牙的四月》、《贝尔西兹的自行车》、《伦敦德里小调》、《重归苏莲托》、《西班牙之雨》、《陌生人在伊甸园》、《蓝星》、《瑞典狂想曲》、《在巴黎天空下》、《我的意大利》、《春江花月夜》、《梦幻曲》、《天鹅》等等。
三、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
除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的音乐成分外,语文课文中也有大量的诗歌和一些戏曲的片段,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音乐史和音乐常识。因此,要搞好这一类语文课的教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并准确地把这些知识引入到语文教学。这些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代乐律知识《明湖居听书》中的“五音十二律”。五音,是指“宫(1多)、商(2来)、角(3米)、徵(5索)、羽(6拉)”,再加“变徵(4发)、变宫(7西)”,就是现代简谱的七个音阶名。十二律,是指“黄钟、大吕、太簇(còu)、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时,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变徵之声(F调),曲中多“4发”音,音调悲凉哀乐,感动得送行者人人垂泪。元杂剧《窦娥冤》中的戏曲音乐,为“六宫十一调”。六宫,是指“黄钟宫、正宫、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道宫”,十一调,是指“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宫调、角调、越调”。元杂剧的曲调规定,每折只能用同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套曲。课文中节选的“法场”(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69活三、鲍老二、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十支曲牌。元散曲可以合乐清唱,分为小令(一支曲子)和套曲(多支曲子),仍然有宫调名,雎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宫调名)、“哨遍”(曲牌名)、“高祖还乡”(标题)。套曲只能清唱,不能搬演,但套曲是杂剧唱词的基础。
(二)古代音乐史知识从古到今,音乐与诗歌就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春秋时期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民歌)、雅(宫廷歌曲)和颂(颂歌)三部分。《伐檀》《硕鼠》是两首古老的山西民歌,《关雎》是古老的河南民歌,《无衣》是古老的陕西民歌。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根据湖南民间祭祀曲编写了《楚辞·九歌》。汉代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专门采集民歌,制订乐谱。著名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子夜歇》《折杨柳歌辞》《西洲曲》等,都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可惜的是,《诗经》《乐府》,只有歌词保留下来,乐谱大都失传了,所以今人不知怎样唱,虽有后人谱有《木兰辞》《琵琶行》等歌曲,但已不是古乐府音乐了。唐代设立了音乐机构“教坊”,收集了很多诗词歌曲和曲谱。
当时不少诗人的诗词,都谱成歌曲,广泛传唱。如王维的“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调》《关山月》、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卢纶的《塞下曲》、李煜的《虞美人》等等。现在,敦煌曲谱已由叶栋破译成现代曲谱,我们也可以听听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音乐了。词是音乐与文学合的艺术形式,又名“曲子词”“歌曲”“琴趣”“诗余”“长短句”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他们都是词人,也是音乐家。最有名的宋词歌曲,如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辛弃疾的《西江月》《永遇乐》、姜夔的《扬州慢》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是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闻名世界的戏剧作品。到了清末,产生了最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京剧,还有其它说唱艺术。《明湖居听书》中的歌唱奇才王小玉,就是以演唱山东梨花大鼓而出名的。
(三)器乐知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器乐,按演奏方式,分为“吹、拉、弹、打”四类;按制作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类,就是所谓的“八音”:匏土革木,金石丝竹。匏为笙、竽之属,成语“滥竽充数”的“竽”,就属此类;土为埙,就是用瓦器制造的乐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请秦王击盆缶,缶属此类;革为皮,即牛皮蒙的鼓,《曹刿论战》中,军中70所击之鼓,属此类;木就是用木器制作的乐器,和尚敲的木鱼属此类;石为玉石之器,《石钟山记》中提到的“罄”,就属此类;金为钟镛,就是用金属制造的乐器,“无射钟”、锣、钹、战国编钟,都属此类;丝为琴瑟,凡使用弦索的乐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弹奏的琴,《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五岁学弹的箜篌,《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所击的筑,《琵琶行》中,歌伎演奏的琵琶,都属此类;竹为箫管,横吹笛子竖吹箫。由于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构,各种音色对大脑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例举一些常见的乐器的音色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现象:长笛:音色优美柔和,有浓郁的乡村情调。它的慢奏能勾起回忆,快奏表现天真快乐。它可以帮助去掉“心理杂质”,安心定神,协助人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帮助人思路专一。黑管:音色光辉华丽,丰满圆润,音域宽广,表现力强。高音活泼欢快,中音幽默可爱,低音甜美空虚。在大脑疲劳时,它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思路活跃,体内肾上腺素增加。萨克斯:音色圆润甜蜜,情感真挚动人,有亲切感。可以作为调剂情绪的一种需要。圆号:音色丰满,甜美刚毅。有英雄豪迈的气概。音域辽阔、遥远、安静、朦胧,反映出空幻、忧郁、沉思的情调。它可以帮助增强形象思维中的幻觉。提琴:小提琴音色变化很大,给人幸福、甜美、快慰、恬静的感觉;中提琴则含蓄内在、稳重成熟;大提琴浑厚饱满,对平静大脑、推动思维活动很有帮助。二胡: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增添奋发向上的激情。还能增强大脑的记忆力。琵琶:可以帮助人头脑清醒,减轻疲劳,增加。由于它是弹拨乐器,对大脑的声能刺激也是敲击性的,时时提醒你注意它的变化,所以只适宜单听,钢琴也是这个道理。
(四)语文知识中包含的音乐常识例如语文课本上有些成语与古代音乐有关:一鼓作气、滥竽充数、有板有眼、四面楚歌、靡靡之音、黄钟大吕、高山流水、异曲同工、弦外之音、胶柱鼓瑟、铜琵铁板、对牛弹琴、余音绕梁等等。
结语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语文学习,便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曲悠扬动听的旋律,一段欢快明朗的节奏,一个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而音乐便是这其间的潺潺流水,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灵,回环、旋转、陶冶、荡涤,它更是语文课堂的一剂活水,使整个课堂活力四射,魅力无穷。何况语文与音乐又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贝多芬认为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也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以往的教学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在我所任课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如下实验:前一个班采用音乐渗透法,后一个班则按传统常规方式教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进行了一次测试,发现前一个班在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和情操素养等方面明显优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的情绪与纪律也明显好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有兴趣,并且有很多学生已由厌恶转而开始喜欢学习语文了。实践证明,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可以收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营造学习氛围等效果,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显著意义。在本论题的研究中笔者还存在一些困惑,其一,音乐的作用除了辅助课堂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是否还有助于其他语文学习领域或学习方式;其二,就音乐与语文教学存在72的更深层关系能否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一部乐曲的主题与主题变奏交错出现之于语文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多元对话;交响乐中各种不同音色乐器的配合演奏之于师生角色的协同共进;合唱中的领唱、对唱、伴唱和和声之于语文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等等。这些研究将有待于来日,有待于笔者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2]乐记.[3][21]刘勰.文心雕龙.
[4][5][6][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10][27]论语?泰伯.
[8][9]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2]孝经?广要道.[1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4]王守仁.传习录[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
[15]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6]孟子?尽心上[M].中国古代乐论选集,1961.
[17][20][24][26]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8]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