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教育

中学生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12 01:45: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教育

第1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在云南省巍山县、云龙县、富明县和丽江地区、德宏地区选取一至两所乡镇中心校初一至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各中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发放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4份。其中男生共520名,女生共729名。汉族学生共359名,回族学生共246名,白族学生共212名,傣族学生共155名,纳西族学生共252名。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双性化和未分化在男生和女生中均占较大比例,女生中双性化类型人数最多(33.1%),双性化比例高于男生(27.9%)。男生中未分化类型人数最多(34.4%)。男生男性化(31%)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比例(25.5%)。由此可见,民族男生的性别角色向未分化分流明显,男生传统性别角色保留多于女生,女生性别角色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明显,传统女性角色保留不明显。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民族地区文化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拥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男性特征往往也受到更高评价;其次,民族地区旅游和贸易的兴起,新型生产方式促使男性和女性须兼具两性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这必然影响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向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社会要求与传统的男性角色冲突并不明显,但与传统女性角色冲突明显,当女性顺应社会要求表现出相应的个性特征时,似乎表现出了具有了受到社会赞许的“男性”特征,因而,在性别角色发展中出现了女性向男性气质靠拢、更多女生双性化现象,而男生保留男性性别角色相对较多。有学者也提出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改变。民族青少年的性别印象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对男、女性的看法保留了传统性别印象中积极健康的成分,认为男性性别特征是努力克服困难,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勇敢镇定,能够理智的认识事物,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认为女性性别特征是:富有同情心,道德规范良好,讲究礼貌,认真细致、勤劳节俭。需要注意的是,女生的女性性别印象中仍然有将女性处于弱势的倾向,如女生认为女性“爱好幻想”,“对安全保障的需要较强”,“较为情绪化”等。这种不良刻板印象或许会阻碍民族女生在未来从事具有挑战性工作、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民族中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说,双性化学生的性别满意度(67.3%)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最能悦纳自己的性别,这也预示着双性化民族青少年将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以往研究中双性化个体有更高的自尊、更能适应社会的结论是相一致的。未分化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最低(48.2%),该类学生通常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存在疑惑,两种性别特征中的积极成分均不突出,这对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及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应对该群体予以积极关注。另外,男生的性别满意度总体上高于女生,表明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女生对自身的性别发展状况并不像男生那样积极乐观,从中也可看出社会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女性发展的约束因素还在起较大影响作用。

二、促进中学生发展良好性别角色的教育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民族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较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未分化类型在中学生中也占较大比例。另外,女生性别角色发展中存在不良的性别刻板印象。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往往局限于生理性别教育,忽视了社会性别即性别角色的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促进中学生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第一,帮助民族青少年认识并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应让青少年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性别各有优势和劣势,应帮助青少年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中尤其要关注女生的性别角色认识,要引导她们更为积极的看待自身的性别角色。突破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发展不利的约束,主动发展自我能力,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被认为最健康的人格类型。可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将那些积极正性的“男性”或“女性”特征,作为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人格特质,优势到补,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此外,还可利用当地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从不同角度来塑造民族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如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在教育中,可深化女生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认识,正确理解男、女平等的含义,在培养个性时应注意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青少年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首先,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父母所传递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期待应是积极、正确的,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环境的布置应避免呈现刻板性,多角度、多方位呈现良好性别角色行为,学校的制度文化中也应彰显对双性化性别角色的提倡。家长在家庭中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父亲在教养子女不应只树立威严、果敢的形象,也应表现出耐心、感性的形象,母亲更应为子女树立起自强、自信、自尊的女性形象。其次,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性别角色有关的辩论赛、讨论,加深认识;开展男女生共同参与的竞争与合作性活动,使学生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对达成目标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设置挑战自我的活动,让学生突破以往传统观念的束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特征,开发潜能;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探访成功人士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转变观念,让民族青少年树立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的意识。发展民族青少年良好的性别角色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从教师教育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物质环境设置等多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性别角色形成的积极因素,与学校教育一起,共同影响、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周波 廖峻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54-01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网络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网络包含的信息量大、功能多样、传播速度较快,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交流平台,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有些甚至引发命案,这些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利用互联网的习惯,是教育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含义及必要性

1、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含义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完善初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个人亟需正视和重视的问题。学校通过对学生自身情况的了解,采取各项措施来增强其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各项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开展,加强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2、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当前很多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缺乏清晰的认识。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有的离家出走、有的精神失常,甚至有些会引发命案。网络的负面影响对中学生造成的危害在不断增加,在当今形势下,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对大中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能够提高中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提醒他们要安全使用网络,时刻注意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通过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能够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将网络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促进中学生地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展内容

1、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网络用户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近几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将如何从道德教育入手来处理网络安全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学校对中学生实施网络安全教育时,尤其要重视对中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增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自觉地规范网络行为,减少网络安全问题。

2、计算机法律、法规教育

在中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要重视对其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让中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机法律,加强中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网络法规、安全管理通知、保密管理规定等相应法律条文的学习,完善中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法律知识,使其自觉地遵守规定,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

3、网络安全自律教育

许多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用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中学生网络安全自律教育,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通过自律教育,让中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的普及,增强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正是由于中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才给不法分子留有空隙,造成网络安全隐患的存在。

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对策

1、增强师生防范能力,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增强师生防范能力,营造效益安全环境是确保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稳定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管理者应当在师生中普及网络防范知识,使其树立自觉、主动的安全态度,增强安全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网吧的规章制度,对网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教育,以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安全网络行为。

2、坚持完善制度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不断改进并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到学生的视野,对各种网络信息层层筛选,设置防火墙等,有效组织不良信息的进入,确保中学生网络环境的健康性。学校还应当通过网络法制、网络伦理的教育,使他们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不良信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完善的网络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机制结合在一起,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3、坚持提高认识和健全队伍相结合

第3篇

1.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2.礼仪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第4篇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在乡镇中学从教已二十余载,多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让我对从前与现今学生的迥异状貌感慨良深。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种种变化,对学校这方净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巨的。尤其是对一群自身的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而又处于青春的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也变得看似顺理成章了。但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者,有必要对现今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做一些沉淀和反思、剖析与探索。

我在乡镇中学从教已二十余载,多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让我对从前与现今学生的迥异状貌感慨良深。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种种变化,对学校这方净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巨的。尤其是对一群自身的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而又处于青春的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也变得看似顺理成章了。但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者,有必要对现今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做一些沉淀和反思、剖析与探索。

一、令人堪忧的德育现状

一、令人堪忧的德育现状

1、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1、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中学生群体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大环境在某些方面对学生的一味无原则的包容,加上家长们或是忙于生活对子女疏于管教,或是过于对孩子纵容。总之,现在的学生,有些时候,的确是有些无法无天的感觉。在校中内,有些学生因不思进取而对自己要求松懈,不遵守一些校规校纪:或是忙于早恋;或是沉湎于网络;或是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或是以强凌弱,勒索钱财。更有甚者,发生因争风吃醋挥刀相向,而闹出人命的惨剧;在校外,打架、偷窃、网吧里夜不归宿等行为也时常上演。这些行为的每一面,都是令人堪忧的。而作为犯罪的主体,却并没有警醒并引以为戒,依然我行我素。

近年来,中学生群体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大环境在某些方面对学生的一味无原则的包容,加上家长们或是忙于生活对子女疏于管教,或是过于对孩子纵容。总之,现在的学生,有些时候,的确是有些无法无天的感觉。在校中内,有些学生因不思进取而对自己要求松懈,不遵守一些校规校纪:或是忙于早恋;或是沉湎于网络;或是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或是以强凌弱,勒索钱财。更有甚者,发生因争风吃醋挥刀相向,而闹出人命的惨剧;在校外,打架、偷窃、网吧里夜不归宿等行为也时常上演。这些行为的每一面,都是令人堪忧的。而作为犯罪的主体,却并没有警醒并引以为戒,依然我行我素。

2、厌学情绪日益蔓延

2、厌学情绪日益蔓延

据抽查,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这也缘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当然这其中与一些社会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很多大学生或是找不到工作,或是就业薪酬还不如一些职业类学生,或是一些虽没念几年书但家里有“门路”同样能找到好工作的这种种情况,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更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没有看到读书所带来的对自身的现实和精神层面,及为人处事的好的影响。当然,还有极少部分的学生的确缺少一些学习上的天份,对学习一直不能很好领悟,所以将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 ,也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他们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更多是恐惧厌恶,而不是喜悦和兴致。

据抽查,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这也缘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当然这其中与一些社会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很多大学生或是找不到工作,或是就业薪酬还不如一些职业类学生,或是一些虽没念几年书但家里有“门路”同样能找到好工作的这种种情况,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更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没有看到读书所带来的对自身的现实和精神层面,及为人处事的好的影响。当然,还有极少部分的学生的确缺少一些学习上的天份,对学习一直不能很好领悟,所以将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 ,也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他们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更多是恐惧厌恶,而不是喜悦和兴致。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由于深受网络和其它传媒的负面影响,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胡侃吹,脏话、臭话脱也是脱口而出,网络语言更是层出不穷,且自认为够时尚。男生长发、女生染发、烫发,穿耳者也比比皆是。不爱惜校园环境,不珍惜学校公物。有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还振振有辞,理由一大堆。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 。

由于深受网络和其它传媒的负面影响,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胡侃吹,脏话、臭话脱也是脱口而出,网络语言更是层出不穷,且自认为够时尚。男生长发、女生染发、烫发,穿耳者也比比皆是。不爱惜校园环境,不珍惜学校公物。有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还振振有辞,理由一大堆。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 。

4、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4、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现在的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爱心淡漠,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

现在的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爱心淡漠,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

当然,造成上述种种不良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大环境下的道德滑坡,家庭中对子女的溺爱或疏于管教,大众传媒一些垃圾信息的影响等等。自然,作为学校也难辞其咎,部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松弛,或拿捏不准也是原因之一。而长此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形势就显得十分严峻。

当然,造成上述种种不良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大环境下的道德滑坡,家庭中对子女的溺爱或疏于管教,大众传媒一些垃圾信息的影响等等。自然,作为学校也难辞其咎,部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松弛,或拿捏不准也是原因之一。而长此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形势就显得十分严峻。

二、有的放矢、齐抓共管实施德育教育

二、有的放矢、齐抓共管实施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密切配合,方能有所改善进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密切配合,方能有所改善进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需要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做出方方面面的改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能取得实效,有所改观。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需要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做出方方面面的改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能取得实效,有所改观。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作为学校,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力求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同时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学校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学校应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作为学校,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力求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同时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学校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学校应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从教师的具体课堂入手,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效果

2、从教师的具体课堂入手,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效果

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的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中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的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这些目标与内容,在许多方面,与实际教学上的要求是一致、符合的。在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授课,将有助于完善、强化中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与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具体落实。

这些目标与内容,在许多方面,与实际教学上的要求是一致、符合的。在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授课,将有助于完善、强化中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与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具体落实。

再者,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进而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道德观念淡薄,思想品质低劣,只讲交易,不讲友谊;只顾赚钱,不顾道义。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这些实在具体的活生生的事例,远比单纯课本上的例子和教师自身空洞的说教,更有力度和教育意义,关键是我们教师对此种种如何采取正面引导,及恰切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爱科学、爱创造的情感,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这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德育渗透的力度。

再者,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进而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道德观念淡薄,思想品质低劣,只讲交易,不讲友谊;只顾赚钱,不顾道义。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这些实在具体的活生生的事例,远比单纯课本上的例子和教师自身空洞的说教,更有力度和教育意义,关键是我们教师对此种种如何采取正面引导,及恰切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爱科学、爱创造的情感,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这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德育渗透的力度。

3、从学生心理健康入手,有效促进德育工作

3、从学生心理健康入手,有效促进德育工作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看似有成人的躯体,并努力表现成人的思想和行为,但实质心智远未成熟。往往情绪不稳,意志薄弱。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其有较强的自制力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看似有成人的躯体,并努力表现成人的思想和行为,但实质心智远未成熟。往往情绪不稳,意志薄弱。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其有较强的自制力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

4、从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入手,切实提升德育工作的实际

4、从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入手,切实提升德育工作的实际

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学校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还要与学生多近距离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理屏障,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这样,教师以自身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浸染学生,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最终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学校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还要与学生多近距离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理屏障,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这样,教师以自身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浸染学生,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最终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而且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身,努力将自己塑造得更好、更完美时,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心智健康的人了。而要做到这一点,任重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因此,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实在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具有持久性的工程,我们要针对当前中学生面临的堪忧的德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行导行,以情育情,以知、情、行育人,来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才。最终帮助学生淳化现代人格,提高心灵素质,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

第5篇

现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愿望,一些自尊得不到满足,就转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寻求满足,但这是使他们放弃在生活和学习中要通过努力方才能获得的满足及自尊,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有害,而且中学生在学校以外缺乏约束和指导的环境中进行互联网娱乐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行为扭曲。据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约有1650万,而这些未成年人中的14.8%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到底该怎么样预防学生上网成瘾呢?以下就怎样有效预防学生上网成瘾,本人提出了几点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疗救的注意:

一、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中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寓理想教育于课堂实践,寓人生指引于课外延伸。让学生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从而自觉地跳出网络世界的荒诞与虚妄,回到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中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他们的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他们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网瘾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校联合、多管齐下,构筑祛除网瘾的立体网络。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但戒除学生的网瘾决不是学校一方所能单打独斗的事情。教师无法唱独角戏。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一道立体的防护网。

教师可以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统一对网瘾学生的施教理念和方法。

为防止学生上网成瘾,教师应多联系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到安全上网。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以屏蔽不良网站;还要求家长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熟悉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也可以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积极查处不良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网瘾学生由于失去了上网场所,渐渐的也就会收心了。

三、积极引导,活动怡情,转移网瘾学生兴趣偏好。

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转移他们不健康的网瘾偏好。

教师在平时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我并没有像有的班主任那样放手不管,由学生自行安排。我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分成几个小组,如羽毛球组、篮球组、象棋组、绘画组等,布置任务,让他们在组内活动。我对各组进行检查督促,定期评比,期末进行总评,评出先进组和特长生,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6篇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主体教育形式还是传统的教师传授形式,利用黑板和一些简单的教辅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往往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掌握,甚至是记忆。在科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到实验室做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设有实验室,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学校普遍拥有的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教师使用过程中多数是播放PPT课件,而课件中也多数是教材知识点的概要,很少能利用多媒体去展示一些实验过程、科学史实等。

(二)应试倾向较重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学都在经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考验,这种人才选拔模式对我们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产生了影响。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教育,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启发式、探究式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尝试,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是走形式,在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很难达到效果。

(三)未能充分发挥课外培养的作用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培养,单靠课堂的教学和一些考试的辅助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课外的环境进行培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对此给与重视,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形同虚设,一些课外的科学培养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走过场、走形式,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二、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课是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要利用好这一阵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保质保量的开展好实验课程。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计需要进行创新,以往的一些实验安排多是机械性的,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只是一些墨守陈规的简单操作,所以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比例,既要有单一学科实验,又要重视综合性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要求,让同学们自己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案并得出结论。

(二)注重科学史教学

历史永远需要人类记住并进行反思,对科学素养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科学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了解一些相关人物的历史角色,知晓他们在科学发现、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失败、迷茫、痛苦,以及他们为了信念而不断奋斗、坚持的执着精神。通过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典故,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真实,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关注STS教育

第7篇

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重要意义在于:二十人在家如果能孝顺父母,那么到了社会以后,就会尊敬和关心一切年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道德,并能与人为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漠不关心,都不爱,那么,很难指望他将来到社会上去关心别人,去爱祖国。一个人懂得孝敬父母,这是他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而孝敬父母又可以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顺从之意、敬爱之心和侍奉供养之行。几年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方西着重抓了三点。

一、教育学生谨身节用,懂得体贴父母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作:“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说,当子女的自己要节约一些,省俭一点,这样就能有充分的物力来赡养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不需要上初中的子女赡养,但需要子女对父母的体贴与理解。

一些初中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电视广告上最新推出什么,他们就攀比着吃喝什么,什么最流行,他们就穿什么;什么最高档,他们便用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为自己买面子,给同学点歌,庆贺生日pary……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只得勒紧裤带,那些亏损企业提前下岗的学生父母更是苦不堪言。针对这一现象,我先是布置学生开展下一次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让班级干部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论节俭的警句和名人故事,接着,请部分家长给我写信——亮家底、讲苦衷、?提希望。去年5月,我班举行了一次有区关工委老干部、学生家长、兄弟班学生代表共同参加的报告会,同学们在听了一名亏损企业下岗职工讲他为了使读初中的儿子不在同学们面前“掉碴儿”而节衣缩食的事例后,一个个惭愧地流下了眼泪。报告会之后,我班向全校学生提出了“生活节俭,不向父母提出过份要求”的倡议,同学们纷纷自觉执行,在全校引起强烈的反响。

二、引导学生仿效榜样,学会尊敬父母

“敬”是“孝”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大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父母,不仅要“养”,更要“敬”,否则与犬马无异。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家访时,一个因患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的家长曾声泪俱下他讲述了她的孩子张X嫌她在邻居面前丢人现眼,经常在家摔盘子、砸碗,甚至为出窝囊气而对母亲拳打脚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有意识地安排张X担任“纪念母亲节专刊”的编辑,让他在课外时间接集一组名人孝亲的故事,这一期班刊摘登了房玄龄为继母尽孝、亲手为病母洗尿布等古今名人孝亲敬母的故事。在母亲节这一天,我又让全班同学每人讲一个在家“孝”、“敬”父母的实例,再由班干部对他们“孝”、“敬”的言行作出评价。?一次次地“旁敲侧击”,对张X触动很大。与此同时,我还让班上几个个头较大的女生星期天轮流到张调家为他母亲洗衣裤、床单,打扫卫生。第二学期,?我再次家访时,张X的母亲拉着我的手夸她儿子“变了,变得像换了个人似的。”

三、激励学生多做家务,学会关心父母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生 自我接纳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自我接纳的定义

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中自我体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流派都强调的概念,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自我接纳开展的理论探讨很多,但自我接纳的定义还未取得一致,我们采用的概念:自我接纳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愿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地接纳(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不是赞赏自己的一切,而是对自己持一种客观诚实的态度,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而不是觉得自己一切都好,而是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诚实的接受,就像接受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一样。) 能确认其客观存在和正面价值,认可这一现实,不会盲目自傲或自卑,也不会因他人的毁誉而有所动摇。它是个体实现自我客观化的前提,也是获得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2自我接纳的内容

(1)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不苛求自己追求十全十美;无论身体健全与否,漂亮潇洒或其貌不扬,都可以接受自己。

(2)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经历的一切,让已经过去的就只是留在过去,当下的生活不受它的牵引和羁绊;

(3)自我接纳意味着不依赖外界的认同,让自己不受外界环境以及评价的影响;

(4)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通过积极地正视、关注与体验得以建设性的解决;

3不能悦纳自我的原因分析

(1)完美主义的做人标准。凡是不能悦纳自我的人,总是拿着一把完美主义的尺子,反复衡量自我。在他们的心目中,充满了完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他们也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但是一用到自己身上,就又按完美主义去行事,其行为时常带有明显的偏执倾向。

(2)心理发育不成熟。许多不肯悦纳自我的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所有表现给予赞誉,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幼稚症的表现。大家知道,儿童是缺少自我评价能力的,他们总是以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如果个体在儿童期的心理发育受到某种阻碍,就会形成一种人格滞留,以后他们便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别人的毁誉看得至关重要。长此以往,便很难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我,以至于形成一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习惯。

(3)变态的需要模式。凡是不能悦纳自我的人,其外部往往表现得非常自尊,但内心深处其实是一种深深的自卑,而越是自卑感强烈的人,越容易以虚荣的方式来对待自我。他们往往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尊需要超过了自身所能,于是便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以求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特殊优越。我们偶尔见到的“工作狂”,有时就属于这种人。

4中学生自我接纳的路径

(1)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和抱负。每个人在做事时,都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如果理想和抱负太低,就不能使潜能得到发挥,即使成功了也未必能增强自信,获得满足。而如果理想和抱负过高,竭尽全力仍达不到,就会产生失败感,产生自卑感,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接纳。因此,需要对自己的理想目标进行适度的调整。

(2)不必把与别人比较作为衡量自己惟一的尺度。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也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这是事实。但我们不必以某方面高于别人为傲,或低于别人为耻,而是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一个人若把超越别人当做目标,他最终会失败。因为你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超过所有的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上进,才是最有价值的。我们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们都具有同等的能力,达到同一的标准,而是要使每个人去充分发展其特质与潜能。努力的目标并非是要使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而是要追求自身的丰富与充实。

(3)靠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来获得成就感,获得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接纳能力。当一个人勇敢地面对现实,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和障碍,取得成功时,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会感到自身力量的强大,自信心也就会随之产生,容易满意自己,接纳自己。如果一个人常常向自己的惰性妥协,缺乏毅力、恒心和吃苦精神,总是逃避困难和责任,这样必定不会有成功的体验。在挫败的经历和情绪体验中,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懦弱,怀疑自己、讨厌自己和排斥自己。

(4)寻找优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俩俩一组,相互说对方的优点,直到说不出为止。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寻找到自己更多的优点,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我接纳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牛艳霞.自我接纳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