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29 05:3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引言
生鲜农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的易腐易损农产品,包括新鲜的果蔬、奶制品、蛋类、肉类,鲜活的水产品和畜禽等六类农产品。在自然常温的环境中,由于生鲜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其产品的属性,包括新鲜度、营养价值、口感等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在采购、装卸、物流、销售等各环节中,容易造成数量损失和鲜活度降低。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和数量对时间的反应更加敏感,消费者需求波动性增强,时效性、保鲜性是吸引消费者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供应链必须以柔性的生产和管理为前提,在保证速度快与成本低的基础下,尽可能提高整个供应链周期中每个环节的快速响应能力,压缩生鲜农产品从加工包装到运输储存及最终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及时地响应消费者需求以获得竞争优势。
TOC理论(The Theory of Constraint)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大师Dr・Eliyahum・Goldratt基于他早期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PT)上发展创立起来的。约束理论率先提出从企业全局的效率和利益角度出发,识别企业中的瓶颈环节,然后运用逻辑化、系统化的思维流程,使瓶颈产能最大化,从而使企业各环节同步、整体改善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1]。目前,国内外对TOC理论以及TOC在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对于约束理论在快速响应中的运用研究不多,本文将TOC理论引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识别物流配送中的制约因素并加以突破,从而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
2.基于TOC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快速响应总体思路
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快速响应可降低库存量,加快库存周转率,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通常都会出现瓶颈,进而影响供应链整体的协调运作。运用TOC管理方法构建一个从快速响应出发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时发现瓶颈,打破最薄弱环节,并对该环节进行充分利用,以平衡其他资源,最大化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基于TOC理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快速响应可归纳为:分析整个供应链各环节,找出影响快速响应的制约因素,即物流配送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然后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从而提高供应链效率。依照TOC聚焦五步法:第一步是识别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约束,根据瓶颈识别算法,找出系统中存在的最大约束; 第二步是最大限度地挖尽瓶颈和利用制约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三步是使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其他活动服务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只有其他活动的配合,才有供应链效率的提高;第四步是打破瓶颈,此时系统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瓶颈已不再是企业的瓶颈;第五步是重返第一步,重新识别新的约束,持续改进。TOC理论最终就是要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合, 对约束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其余的环节相继地与这一环节同步。
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从田间采摘到运输配送至消费者手中,耗费的时间越长,新鲜度越低,其新鲜度决定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好坏和价值高低。这里的新鲜度包含两种:一是随着流通时间的延长,缺失水分、活性降低,只是看起来不新鲜;二是随着温度、环境的变化,大范围损坏,发生腐烂变质。综上所述,为了描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本文定义一个随着运输配送时间变化的反映生鲜农产品质量的新鲜度因子θ, 0≤θ≤1。假设不考虑生产商田间采摘的过程,生产商打包装车时的生鲜农产品新鲜度为1,在运输配送途中随时间的增加而递减,直至生鲜农产品全部腐烂, 生命结束, 新鲜度降为0。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函数为 ,其中T是生鲜农产品的有效生命周期,t为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商到分销商至零售商的流通时间,且 。对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函数关于流通时间求偏导:
, ,由图1看出,新鲜度因子θ是随着流通时间的延长而加速递减函数。
3.1找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瓶颈
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快速响应有利有弊,在成本投入较高后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如图2所示,当响应不足 ( deficiency in response) 时,则不能达到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水平,企业虽然只投入较少的成本却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和利润;若响应过度 ( surplus in response),即响应能力超过恰当水平, 企业利润增加的同时会带来了成本激增的问题。因此,本文解决的就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瓶颈问题――快速响应,探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响应能力,寻找最佳响应能力以避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响应不足和过度。
3.2最大限度利用瓶颈
生鲜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易腐易损性,在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地运输到消费者的各环节中,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发生变质,信息共享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瓶颈。因此,提高各环节的快速响应能力压缩流通时间,是增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市场变化趋势、订单详情,提高供应链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一时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3.3所有其他因素迁就上述决定
3.3.1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预测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味,更加青睐鲜活程度高的生鲜农产品,对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响应能力必须以准确的需求预测为基础,否则反应越快、品种越多,库存积压问题也就越严重。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随时变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对市场环境复杂变化的应对能力必须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运作模式做出创新性的变革,实现供应链上下游成员之间跨组织信息集成,使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运作达到同步性和一致性,提高供应链系统内部的运作效率。
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到购买意愿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企业既要抓住宏观经济形势,预测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拉动消费;同时加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物流意识,指导农民关注生鲜农产品的市场动态,拓展思维;还需设计开发体验式APP,形成生产商、零应商、消费者等协同参与的交互式模式,当季时令蔬果、牲畜出栏率等数据;通过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并广泛收集消费者偏好,快速准确地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及时采集、传递产品信息,使供需无缝对接。从现在的产销环节逐渐向农民生产采摘环节集成,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利益目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3.3.2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必须加强核心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广泛普及物流信息技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发展以个体企业为主,信息化基础和意识都非常薄弱,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从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功能角度考虑,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路径,综合运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技术手段,实现物流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化。
通过使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对生鲜农产品的各环节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全程质量跟踪,消费者通过扫描射频标签可以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产地追溯,将实时的物流信息反馈给物流企业和消费者,以便企业应对突发紧急情况快速做出响应。将时间―温度指示器(TTI)安装在生鲜农产品上,能够实时反映出其所黏附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期间的温度变化过程,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掌控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同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随时跟踪货运车辆,来解决合理调度车辆、实时监控车辆在途状况及生鲜农产品品质的问题,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快速运转。提升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自动采集、数字化仓储、智能分拣、车辆调度优化、在途监控等关键信息技术的建设与普及,形成应变能力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上述物流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构建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网络,满足农民针对种植准备、仓储库存、上市时间、市场价格等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提供技术支持。
3.3.3构建供应链物流网络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生产源头、物流企业、零售商、消费者整合,统筹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快速响应模式,组建成一个高效复杂、满足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物流网络。它使信息资源更加协调化,提升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对避免农民生产的风险、增加收入利润、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都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实现物流效率最大化。
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将大量分散的资源和单个企业的物流网络整合,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供应链响应速度过慢的瓶颈。搭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从价格、渠道、品质与服务等方面入手,结合市场趋势制定营销策略,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响应消费者需求。重点培养与壮大生鲜农产品核心企业、专业养殖农户,朝着“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和“公司+基地”等模式转变,建立多种模式的物流配送体系,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如VMI、田间超市直配、自提等补货策略。通过O2O模式实现联动发展,协调线上线下合作机制,增强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建立少数量、多批次的快速补货机制,缩短补货周期,从而降低库存、流通实体损耗和价值流失。
3.4提升瓶颈的效率
快速响应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获利能力和服务质量带来了明显的改善,如:销售额增加、库存降低、损耗减少、消费者满意度提高。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响应收益函数为R=f(QRC),响应成本函数为C=f(QRC),净利润函数为P(QRC)=R-C。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若不断加大对快速响应能力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响应成本随着响应能力的递增而递增,边际响应收益随着响应能力的递增而递减,所带来的利润就会下降。如图3所示,当边际响应成本等于边际响应收益时,即为最佳响应能力。
3.5 重返第一步, 别让惰性成了瓶颈, 即持续改善
约束理论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应尽可能的缩短物流时间,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提高快速响应能力,根据TOC五步法,总结出以上基于TOC理论的快速响应机制,如图4所示。
4.总结
本文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入手,分析系统中存在的最大瓶颈,运用TOC理论对其快速响应能力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加大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共享程度,寻求最佳响应能力,减少物流在途时间,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增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只是就TOC对快速响应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快速响应能力的因素构成及评价指标;如何协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怎样合理布局网点,优化资源配置,使物流企业集散功能强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柔性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Goldratt E M, Cox J. The Goal: 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J].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1992, 56(5):351-355.
[2]李季芳.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J]. 中国流通经济, 2007, 21(01):17-19.
[3]徐良培, 李淑华, 陶建平. 基于时间竞争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09期(9):2320-2324.
[4]崔南方, 易林华. 基于TOC理论的分销系统库存控制模型[J]. 工业工程, 2008, 第2期(2):133-137.
[关键词]现代物流;实时配送;客户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63-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迎来了生鲜农产品的发展契机,生鲜农产品的实时配送应运而生,为了提高配送水平,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达到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目标,我国开始注重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和研究,但我国的冷链物流刚刚起步,无论在配送技术还是客户关系的管理上都要落后发达国家,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主要从研究国内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冷链配送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着手,解析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吸取教训,为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一、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
1.1 国内生鲜农产品的配送
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实时配送尚处于起步的阶段,虽然近年开始注重其发展,并提出一系列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研究和相关的经验,并没有完整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研究体系,研究也缺乏通用性和普遍性,但对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问题作出了具体研究,我国最基础的冷链物流的设施都十分薄弱,由于发展较晚在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更是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没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的步伐,城市物流实时配送不断得到发展,近些年来,在全国大中小城市不断兴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并建设了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得到改善,整体物理流技术水平也开始得到提高,我国的发展虽然缓慢并且存在一些问题,但不断在进步着。
1.2 国外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
国外的冷链物流实时配送起步较早,对于物流的实时配送有了很高程度的认识,基础设施完善,理论体系也有很高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物流配送和网络体系,在配送技术也有很好的发展,在节约物流成本,提高利润的目标方面控制较好,并且完善的配送体系方便客户的体验,客户的满意度较高。
以日本的物流实时配送现状为例,日本在战后经济复苏十分快速,短短年间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直至前些年我国才超越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日本发展如此快的原因是从60年代开始就不断引进欧美国家的技术,并结合本国发展状况,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十分注重如何提高物流水平和技术,提出新策略、新出路,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客户满意水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的密度较大,因此在物流中有许多的不便,时常堵车影响配送效率,运费的成本花费过高,客户对物流质量不满意等,因此对此进行研究改进,不断加强基础配送设施,采用先集中后配货在零散的由各个配送中心进行配送,从而解决了一洗了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国内外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出路
通过国内外的的对比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冷链物流实时配送业务还十分的落后,与国外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应向欧美学习新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下面进行列表分析。
通过表1的比较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时配送应把我国发展国情与引进欧美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
三、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对策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时配送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证冷链物流实时配送的基础,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物流水平,节约在配送中资源的浪费,减小物流的成本支出,合理优化物流资源,第二是要形成规模效益,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的配送中心较少且分布不均,不仅配送中心压力过大,已造成配送出错,而且没有统一的配送的网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东南部区域,在这些区域也是分布不均,主要是在大中小的主要城市,农村物流网点分布少,甚至没有,会使物流的辐射范围变小且发展不平衡,不利于物流配送的良性发展,第三点有加快配送多样化的步伐,实行自营配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配送的有机结合,解决单一配送带来的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各类问题,提升物流业务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第四点要建设配送网络,实现信息的及时效益,加快物流配送效率,减少出错和节约资源控制成本,最后实现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组织化。
四、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及含义
CRM管理最早由Gartner Group提出来,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表述,就其功能来看,CRM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等经营流程信息化,实现客户资源有效利用的管理软件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客户关系管理产生源于客户资源价值的重视、客户价值实现过程需求的拉动,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动。
五、客户关系管理对物流的意义
5.1 获取客户信息,掌握市场主动性
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获取物流信息能及时的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是市场的当前发展趋势,当物流企业掌握了市场信息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性,更加容易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扩大客户群体,增加客户资源价值有重要意义。
5.2 售后服务
客户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物流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和客户互动与交流信息能有效的了解客舻男枨螅掌握市场主动性。改善成本效益与有效性,此外,客户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选择恰当的服务方式。这就进一步巩固了企业的客户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5.3 资源共享
物流企业通过促进技术平台对接,实现信息标准化,达到内部资源共享,。以保证部门间和员工问的工作衔接,这些部门充分了解客户以获得关于客户关系的全方位视角。这样?即保证了为客户解决好问题或提供优质服务,也保证了从企业全局利益去考虑与客户建立关系。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19]Donna B.The global food chain,Dairy Foods [J].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1999,100(3):41-43.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82-02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有一些文献将目光放在了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上面,总体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和方向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特点以及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的专门研究,另一类是从供应链主体间利益分配情况,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行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和讨论。
一、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成果
一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意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定性研究。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供应链稳定性的大框架是由供应链资源、文化、市场、战略合作关系和信息等基本因素构成的,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供应链可靠性、有效率、优势发挥、风险防范的基础和前提,他们的观点比较系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刘朝刚、马士华(2007)和陈新平(2008)从信任、关系亲密度、合作满意度、网络效应及“套牢”和信息协调等方面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金廷芳(2011)提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契约为手段,整合成新型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链。陈硕(2011)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造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从促进供应链成员间合作关系等方面提出保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对策及建议。刘卫华、孙爱真(2012)探讨了农超对接供应链对接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的建议。赵晓飞等(2008)通过研究发现供应链成员的心理预期通过利益分配起作用,进而对供应链稳定性造成影响。
二是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和度量。陆贝(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衡量农产品供应链合作稳定性的案例,她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成员合作是否稳定的量化标准。柴磊(2008)认为,未来供应链整合的趋势是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他提出了稳定度的概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度法,度量了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并最终给出供应链整体稳定度的理论值。杨叶飞(2009)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时构建了一个串并联模型,他将供应链看作是由多个供应链上下游主体组成的串并联系统,并提出以供应链可靠度来说明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周树华(2010) 结合工作实际,从连锁销售商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农超对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现实原因,他对问题的分析很全面也很切合实际,对构建稳定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有很强的实际参考价值。
二、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供应链成员利益分配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供应链成员间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因素。现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角度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
1、定性研究。施晟等(2012)提出应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建立合理的合作剩余分配机制,使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实现有效配置,并通过明晰的产权界定实现激励相容,从而让交易各方都有积极性维持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利益分配对供应链的稳定和整体绩效有着重要影响,他们提出设计供应链利益调节机制和公平分配机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2、定量研究。卜祥龙(2012)通过建立农户、流通加工商、零售商的利润分配模型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利润分配是否公平与合理是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能否形成稳定、长久合作关系的关键。朱力(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基于Shapley值的利益分配方法针对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建立了利益分配的模型,分析了如何对此模式中供应链的参与企业进行利益分配的协调管理。朱军伟(2013)运用合作博弈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农超对接的价格决策模型,通过设定产品价格、成本等变量运用数学公式推导出农户和超市之间利益分配因子的范围,从而找出农超之间利益均衡的区间。仇莉、阎维杰(2011)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建立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模型,计算了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的获利情况。李晓辉(2010)提出动态合作中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要点,通过建立基于多人合作博弈的利益分配模型构建了利益分配的机制和方案。
(二)供应链主体合作关系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保持稳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供应链上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稳固,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关系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一个角度是对供应链主体的合作机制以及促进主体合作关系发展措施的研究,肖为群、 魏国辰(2010) 认为,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关键是在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建立起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吴云(2010)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冷鲜肉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设计好相应的激励机制及信息协调机制。左娜(2009)在农产品供应链合作机制建设方面,运用博弈理论,研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与超市合作的博弈过程,并对双方的博弈结果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供应链的合作双方应该利用高违约金和给予合理价格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张俐(2011)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上企农合作过程中影响企业与农户行为选择的因素,利用博弈分析理论找到了对双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办法并提出了龙头企业对农户实施激励的措施。刘璐琳(2010)运用交易成本等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有机农业协作式供应链中农户与企业之间高度稳定的合作契约关系进行了诠释。
另一个角度着重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机制进行研究,汤晓丹(2010)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中信任机制是基础和保障。陆杉(2012)通过对供应链成员完全信息条件下无限次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有限次博弈的分析,研究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信任机制建立与完善的因素。赵阳(2009)从信用体系建设、法制建设等政策层面讨论了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任机制的措施。
(三)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动与共享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大多认为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是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和进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供应链企业间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共享程度直接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程度。张敏(2007)提出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畅通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稳定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杨申燕、陈向军(2009)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行模式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稳定性因素,其中最根本的约束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阻断。要突破这种约束,就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一个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周树华等(2011)认为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必须与连锁超市的采购与物流流程变革过程同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构建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的思路。
三、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是很多,已有的重点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进行了论述;第二,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某种类型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评价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量化标准;第三,从宏观方面或者依据定量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构建稳定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和建议。总体来看,目前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等定量研究比较统一也相对比较深入,但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内涵、稳定机制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也比较分散,已有的很多文献在研究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间利益分配、合作关系时都涉及到了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这可能说明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内涵的研究还不够统一和深入,所以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系统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内涵,对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各个因素进行总结和梳理,力求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能够更完整,更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刚、马士华.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02).
[2] 金廷芳.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2).
[3] 陈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09).
关键词:淮南酥瓜;供应链;供应链模式;生产关系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7日
一、引言
农产品供应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冷志杰(2005)认为农产品供应链其实就是从原料采购到产品进入市场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W络体系,从原料采购到产品进入市场的环节包括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后初加工或深加工、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对于酥瓜产业供应链来说,是以酥瓜为物质载体,通过集成管理的方式对产业上下游不同联系主体之间进行战略协作的一体化组织模式,是供应链管理在农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学者们还积极地探索各种可行供应链模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典型的供应链模式有: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供应链模式、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以连锁超市为核心供应链模式等等(谭涛、朱毅华(2004),邓俊森、戴蓬军(2006),胡定寰(2006))。李季芳、冷宵汉(2016)从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视角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分为四大类型,明确不同类型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要选择匹配的合作关系形式及策略。对于酥瓜产业供应链来说,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模式?从生产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不同供应链模式对应的就是不同的生产关系,供应链模式的选择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匹配的判断。因此,研究对不同供应链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现实情形,从而可以判断出可行的发展模式。
二、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对比分析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按照核心企业的类型,可以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概括为四种类型,下面就这四种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表1)
甄杰(2012)根据供应链结构流程分析将供应链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类型。他指出,“推”式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生产或加工的上游环节,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建立生产计划,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逐级向下一环节进行推销,直到消费者客户。这种模式是以生产为驱动,通过建立库存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能力不足。“拉”式供应链的管理核心是在物流和销售的上游环节,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建立生产供应计划,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计划环节就已经找到了销售出路,将供应链上环节的参与者协同起来为需求服务,从而实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业务协同和收益共享。
三、基于生产关系理论的选择判断
上述四种模式,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倾向定位于“推”式供应链,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倾向定位于“拉”式供应链。至于选择哪种供应链模式,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变化,当酥瓜的生产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不足的情形下(可理解为生产力),“推”式供应链模式(可理解为生产关系)更适合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随着酥瓜生产水平和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基于“推”式供应链模式这种生产关系就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化,成为发展的阻碍,基于“拉”式的供应链模式自然应运而生,成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从酥瓜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限于酥瓜具有重茬的连作障碍问题,产量的大量幅度增长受限,目前酥瓜的销售范围主要为本市内销,少量产品向周边城市辐射外销,产品的形态主要为原始形态和初加工形态,无任何深加工产品形态。纵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淮南市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家,但是果蔬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极少。因此,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酥瓜产业供应链模式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难以发展起来。而对于连锁超市来说,淮南市各类连锁超市在生鲜农产品领域其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不足,如淮南市常住人口200多万人,在安徽省各市中排倒数第6位,市场空间小,经营果蔬农产品的规模以上连锁超市数量还不到20个,在淮南市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农贸集市,连锁超市在果蔬经营方面因为价格比农贸集市的高,经营效果并不好,供应链竞争力不足。另外,调查发现连锁超市资金结算周期较长,很难与当前组织化程度低、资金实力不足的供应商构建合作关系。所以,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酥瓜产业供应链模式在当前条件下也很难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农地流转的加快以及农业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和制度条件,以“淮南市亚鹏盛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迅猛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由此可见,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为核心的酥瓜供应链模式是能够满足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对于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来说,淮南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当前生鲜农产品最主要的流通主体,有着稳定的市场基础,如果通过企业化运营改造,完善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发挥供应链核心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引导生产调节,改善物流水平,扩大分销渠道。
通过分析可知,在现有的发展条件下,引导构建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对于推动酥瓜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以酥瓜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索供应链模式的选择。建议地方政府应从核心企业的培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供应链主体利益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推动酥瓜产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冷志杰,唐焕文.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四维网络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3.
[2]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
[3]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 国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浅析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探析 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现状及优化对策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 上海市地产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探析 政府主导型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基于O2O模式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 基于可追溯流程管理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变革研究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运用分析 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分析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农产品电子商务新模式 重庆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探索 江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肖芳.解析生鲜电商四种模式[J].互联网周刊,2013(9):50-51.
[6] 小丸子. 国外10大生鲜农产品模式与供应链创新(2016-2-24).
[7] 程艳红. 美国生鲜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 世界农业,2014(8):76-79.
[8] 张夏恒. 生鲜电商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 贵州农业科学,2014(11):275-278.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 冷链物流 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迅速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冷链物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迅速拉动了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进一步壮大,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供应链管理呈加快发展趋势,需求的增加使国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加剧。
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城镇鲜活农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肉、禽、鱼、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
(一) 复杂性。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并且由于鲜活农产品具有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特点,使得对生鲜农产品在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较高,这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二) 协调性。
由于生鲜果蔬等不易储藏,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高效运转,保障物流环节和物流交易次数较少,保证易变质农产品的时效性强,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稳定运作。
(三) 高成本性。
为了确保生鲜果蔬等在流通各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必须安装温控设备,使用冷藏车或低温仓库。而且,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生产和消费较分散,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较大,天气、交通等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其运作和能耗成本较高,这些都决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程度也不同,基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可考虑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 以“批发市场”为主导(见图1)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通过与农产品经销公司、专业合作社联结,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存保鲜、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接受用户需求的拉力和基于利润需求的推力,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并作为供应链的链主企业驱动各参与主体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图1以“批发市场”为主导
(二) 以“连锁超市”为主导(见图2)
连锁超市公司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游延伸,通过投资兴建基地或与生产品经销公司、加工企业联合,与大规模稳定货源和基地的产品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自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向门店提供无公害蔬菜、新鲜水果、多品种配菜,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产品质量、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店铺的存货和损耗,有利于超市自创品牌,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流模式。
图2 以“连锁超市”为主导
(三) 以“龙头企业” 为主导(见图3)
该种模式中的“龙头企业”主要指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例如双汇、蒙牛等,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社区专卖店,控制销售终端,组织生鲜农产品物流。这种模式物流环节少,信息反馈及时,市场灵敏度高,可加快物流速度,有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附加价值。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供应链系统。
图3 以“龙头企业” 为主导
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策略
(一)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其投资回收的周期较长,运营时的维护资金需求也较多。因此,仅仅依靠政府或者仅仅依靠企业不能完全满足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这就要求企业与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共同管理。
(二)加强冷链物流监管机制的完善
现在国内制定的一部分法律法规并不是从冷链物流全程的角度进行制约,即使有规范也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尽快建立食品冷链标准,将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中,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藏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三) 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
五、总结
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应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要求。政府也开始非常重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并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相信中国的冷链物流体系会逐步步入正轨,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7).
[2]胡军.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3]魏国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 2009(2).
[4]洪玉兰.浅谈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物流科技,2010(9).
[5]张琳,庞燕.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展望
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应链有了新的认识,供应链管理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它是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式体系,它是农产品供应链的农户(农业生产者)、生产者(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目前,我国现阶段农产品问题频发,这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隐患、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等问题。因而,如何运用供应链相关理论探讨我国农产品的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有自身特色。目前我国采取家庭承包土地所有制,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由众多个体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加之中间环节过多,造就了农产品供应链链条过长,缺乏统一协作的局面。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还处在初级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农业的科技水平较低,食品加工安全意识单薄,上下游企业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本身存在有问题,相互之间信息不通畅等。在上述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特殊性,我们从供应链的全过程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展望
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必须做到农产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1)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机制,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优势。核心企业要把握好对上游企业(农户)的选择、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并为农户提供相应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与农户,便于其做生产结构调整。核心企业还要利用超市、农产品市场等销售数据,对顾客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把握,能够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及时快速地响应顾客需求。(2)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支持职能。政府要对农产品市场做出严格管理,违法行为追究责任,保证有问题产品不能流入市场。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减少农产品运输成本,保证产品保时保质保鲜的到达目的地,如:公路、铁路航空的建设,使产品运输顺畅。要加大对农产品技术、资金支持:利用冷冻技术来保持产品的新鲜,为箱式冷冻运输车提供适当补助,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发展绿色供应链。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扶植,积极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网络保证供应链的各节点信息通畅。(3)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销售问题。超市作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的销售环节,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而超市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直接为核心企业提供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超市要从源头上、质量上把关,让消费者吃到放心产品。选择好的供应商,利用现代技术为供应商提供相应信息保证市场所需与供应商所供符合减少自我库存等成本,更好的为顾客服务。(4)建设绿色供应链。保证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从链的源头上抓起,是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遵循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把我国现阶段分散式农户经营土地变成规模经营,建立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有效的解决农产品的品质与管理的问题,便于上下游企业直接信息交流,有利于核心企业更好的支持农户发展,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稳定与安全。
本文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出发,结合供应链全过程的管理思想,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基本思路。强调从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农户,包括核心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零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每个节点出发,来保障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和实施,最后通过发挥核心企业优势,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支持职能等几个方面提出保证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钱莹、王慧敏.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研究[J].农业化研究.2007(10):33~34
[2]孙小会,谭立群,郭全洲.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2009(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