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学习总结

计算机学习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23:5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学习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学习总结

第1篇

一、根据公式法(

V22.4 L・mol-1

或mM或c・V或

NNA)计算物质的量

例1 已知NO2、CO、C2H4的摩尔质量分别为46 g・mol-1、28 g・mol

-1、28 g・mol-1,设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 L H2O含有0.1 NA个分子

(B) 常温常压下,23 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

(C) 1 L 0.1 mol・L-1 Na2SO4溶液中有0.1 NA个Na+

(D) 分子数为N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 L,质量为28 g

解析:标准状况下H2O是液体,因此不能由

V22.4 L・mol-1

求得n(H2O)=0.1 mol,故(A)错;m、M均不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因此可以由

mM求得n(NO2)=0.5 mol,由n・NA求得

N(NO2)=0.5 NA,由物质构成关系式NO2~2O求得N(O)=2N(NO2)= NA,故(B)正确;由c・V求得n(Na2SO4)=0.1 mol,由物质构成关系式Na2SO4~2Na+求得n(Na+)=2n(Na2SO4)=0.2 mol,由

n・NA求得N(Na+)=0.2NA,故(C)错;由

NNA求得n(CO)+n(C2H4)=1 mol,但是缺少标准状况下,不能由n×22.4 L/mol求得V(CO)+V(C2H4)= 22.4 L,只能由n・M求得m(CO)+m(C2H4)=28 g,故(D)错.

答案:(B)

思路点拨:解答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为命题情景的试题时,如果没有完全具备有关计算公式的前提条件,就不能直接依据质量、物质的量、粒子数、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的转化关系式进行计算,许多选项不必计算就能判断正误,而且事半功倍.

二、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气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有关计算

例2 已知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x 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y mol/L,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y=1

(B) 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HCl分子

(C) 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 w=

36.5 y1000x

解析:由mM求得n(HCl)=1mol,但不能直接由

nV求得

c(HCl)=1 mol/L,因为1 L并非溶液的体积,而是水的体积,应由ρ・V求得m(H2O)=1000 g,由m(溶质)+m(溶剂)求得

m(溶液)=1036.5 g,由

mρ求得V(溶液)=

1036.5 gx g・mL-1=

1036.51000x L,最后由

nV求得c(HCl)=

1000x

1036.5 mol/L,即y=

1000x1036.5,故(A)错;HCl是易溶于水易电离的强酸,在水溶液里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溶液中无HCl分子,故(B)错;缺少标准状况下,不能由n×22.4L/mol求得V(HCl)=22.4L,故(C)错;由cB=

1000 mL×ρ×wM

1 L,

求得w=

cB×1 L×M

1000 mL×ρ

,将cB、M、ρ的值代入可得,w=

36.5y

1000x,故(D)正确.

答案:(D)

思路点拨:解答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气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试题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B)和质量分数(w)均可以定量地表示溶液组成情况,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换算公式如下:cB=

1000 mL×ρ×w

M1 L

, w=

cB×1 L×M

1000 mL×ρ

.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简单应用

例3 (1)标准状况下,2.24 L HCl气体溶于水得到1 L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该溶液与0.1 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为 .

(2)0.5 L 2 mol/L 盐酸与足量AgNO3溶液充分反应,生成AgCl的物质的量为

,生成HNO3的质量为 .

解析:(1)由

V22.4 L・mol-1

求得n(HCl)=0.1 mol,由

nV

求得c(HCl)=0.1 mol/L;由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可知,n(NaOH)=n(HCl)=0.1 mol,再由

nc

求得

V(NaOH

溶液)=1 L;(2)由c・V求得n(HCl)=1 mol,由化学方程式HCl+AgNO3=AgCl+HNO3可知,n(AgCl)=n(HCl)=1 mol,n(HNO3)=n(HCl)= 1mol,再由n・M求得m(HNO3)=63 g.

答案:(1)0.1 mol/L 1 L (2)1 mol 63 g

思路点拨:解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简单应用类试题时,一般都可以先根据公式法(

V

22.4 L・mol-1

或mM或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教学 形成性评价 影响作用

形成性评价又称进行性评价,定义为在实际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能力进行阶段性检测后评价[1]-[2]。形成性评价是一个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在评价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目的和学习进度。本文就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评价原理和形成性评价对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作用,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3]-[4]。

1.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缺点

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定义是:在教学人员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检查教学效果,判断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学习实际情况,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儿进行的评测[5]。这个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传统的评价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能满足我国最新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即忽略计算机课程中操作过程,将学生的创作能力完全闭塞在死板的期末检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得到学生的及时即反馈,不能完成进行性评价[6]。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操作问题,出现操作问题时不能得到知道,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时刻进行的评价及时向老师提出意见,也可以通过日常反馈出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修改[7]。

2.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原理

首先形成性评价是评价主体的改变,形成性评价将被动评价的学生变化成主动评价的参与者。学生通过日常自评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将评价方面拓宽,即评价的多维度化。形成性评价不再将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而是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均作为评价的参考元素。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能力,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最后形成性评价具有时效性。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阶段教学形成的暂时性评价,具有十分明显的时效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暂时性的评价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修改。

3.促进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应用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并不具有较高的评价能力,学生的评价容易受外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使评价与现实出现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建立完成的学生评价体系,并做出评价指标,帮助学生做出较真实的评价。但是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及相关的评价指标,应结合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特色。高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中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性专业课,计算机是一个操作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应用能力。第二个特色是计算机操作者需要拥有专门学科的知识,以操控计算机并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所以学习计算机要注意其操作灵活性和操作高效性。只有结合教学科目的特色才能建立出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其次应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计算机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这是及时反馈教学活动的重要步骤。同时计算机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最后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学科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自己的作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融合,并在赛后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展教师评价的方面,实现多维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雷燕瑞,杨登攀,白蕾.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学生过程性评价探索[J].成功(教育),2011(10).

[2]张梅.基于形成性自我评价的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邓舒婷.高校计算机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3).

[4]张明东,戴丹丹.高校计算机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5]俞磊,杨松涛,黄方亮.实验教学管理在计算机类课程形成性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最早是在1974年的时候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形态,能够通过高效可行的方法获取所需信息;能够批判地评价信息及信源且能够整合在自身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内;可以利用信息单独或团队合作完成特定目标;能够认识到使用信息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从而在使用、获取信息过程中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1]。因此,是否能够使用计算机去分析、获取、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评价每个人基本能力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使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对学生们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和直接的影响。

1 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对于某一个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差甚至与就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使用图书分类方法,有些学生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获取信息。高校的机房中学生一般上网喜欢看电影,打网络游戏,热衷于做黑客,平时的一些基础操作都不会。由此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已迫在眉睫。纵观高校目前计算机课程信息素养教学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表现为:第一计算机教学目标出现了偏移,教师和学生们的应试心理严重,过分追求考试的分数,以通过计算机各种等级考试为学习目标,不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应用能力;第二由于每个学生不是来自同一地方,并且存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差异,这使的许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各不相同,这给每个计算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第三当代计算机网络环境新技术、新手段、新概念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经典和新兴事物的关系较难,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爱好计算机的原因是喜欢上网娱乐,并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在现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总学时在逐年减少,而计算机教学信息却逐年增大,技能训练时间逐年减少且很难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培养目标;第五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基础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素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计算机”和“技术”的权重依次减弱,“信息”同“文化(素养)”逐渐显现。是“计算机”到“信息”过程的转移,同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信息是计算机工作的客体。而在计算机使用的最早期,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种类还很少,人们多忙于认识计算机的功能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网络的大行其道,已经很难找到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已经不再是瓶颈。让“技术”到“文化(素养)”的转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1]。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超越技术训练类教育范畴,应该不断地完善、应该不断地总结,展示出从培养计算机技术到培养计算机素养的蜕变,发展成为与当代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3 基于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3.1 调整课程的设置,完善课程的体系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计算机必修课,学生们必须学习此类基础课程并按照学校要求通过考试,一般此类课程是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完成;另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类的选修课,由本校计算机教研室或者学生所在系或学院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每个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此外,在每个学院的高年级学生还会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由专门教师讲授。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化。而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各专业课程总量在压缩的大环境下,要想增加课程总学时数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因此,让每个计算机老师必须要对适合课堂讲授的章节用较多的学时去讲,适合上机实践的章节,进行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上机实践。

3.2 改变教学传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当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已经出现的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紧、教育对象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笔者在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3.2.1 课前与课后五分钟

课前五分钟通过对上次计算机课程内容或实践操作的总结,然后再引出此次计算机课程新内容,提出本次课程我们要解决的计算机的哪些问题,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课程结束,用五分钟进行课后内容总结,且提出我们下次计算机课程准备要解决的问题,不断的通过这种课前和课后五分钟的方式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方便同学进行全盘学习内容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本次课所教内容的知识掌握。

然而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每次课前后五分钟要用得好而且有实际效果,每个计算机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精心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经过笔者课后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大多数认为这几分钟让他们了解到了本次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标,能够做到对每堂课的知识点心中有数,通过总结提高了学习效果。

3.2.2 教学学生通过自学找到学习的方法

计算机学科中的内涵、外延内容的丰富,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理论、应用等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教学任务逐渐加大,而一个课程不会包罗万象所有知识都具备,这就需要教会学生们应该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教授的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习目标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演讲,布置一定量的研究性作业,教会他们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借助书籍和参考资料、去图书馆获得资源、从而解决学习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

3.2.3 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由于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流动性,使学生和老师在课下见面机会很少,非常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教师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十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所以,计算机教学必须搭建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来加强师生互动,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们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包括EMAIL、QQ、手机、BLOG等,如果学校有自己建立的教学网站或交流平台就更好了,这样会无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更方便的学习和积累知识还可以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亲切感,学生又不必担心因为当面与教师交流而带来的胆怯和拘束感。笔者尝试使用这个方法后,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但表达的欲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交流不再会有强迫性了,学生能够反馈更有效的信息了。同时,学生在使用这些交互方式的过程中,无形中的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水平都有了提高。

3.2.4 以案例驱动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细致准备每个计算机本堂课程案例,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能事半功倍。如在课堂上讲到用PTT幻灯片时,预先制作完成一个精美的PPT制作的MTV幻灯片,再逐一讲解其中的动画效果如何添加,要求每个学生在实践中能完成同样的案例。在计算机课堂中以案例驱动教学,从案例中总结出知识点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们看到知识应用后的直观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3 改革考试制度,以考促学

利用上机实践考试代替传统考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分为实践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两部分,在计算机考核上可以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方式来解决问题。计算机实践操作题采用题库抽题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期末考核,经过笔者的实践,采用这种无纸化计算机考核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束

总之,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创新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发展学生们的多元发展、智力提高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者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

[2]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3]贝蓓,王元立.李艳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农业网络信息,2010(3):88-89.

[4]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8):178-181+143.

第4篇

讲授法是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其教学内容主要偏向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主要讲述的计算机的程序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动手能力欠缺,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的需要。分组协作式学习不仅能够提供计算机的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中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2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概念阐述

顾名思义,任课教师根据既定的合理规则和方法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安排既定的学习任务,使得小组内部及各小组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就是分组协作式学习。分组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一种组织形式,更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协作是一种工作的方式。分?M和协作的最终目标是大家齐心协力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3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实施。总结来说,其计算机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其他院校相比,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农村与城市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第二,中职院校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差,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抵触。第三,从中职院校自身的角度看,其计算机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仅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而且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其教学较高较差。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分组协作式学习具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分组协作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否认的是,中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计算机水平不能适应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需要。分组协作式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其次,分组协作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今社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完成的。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中职生,必然要靠团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分组协作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中职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具体运用

5.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分组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分组的质量直接关乎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分组之前,要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分组意见。同时,分组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同组间学生能力的优势互补。此外,各个小组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要均衡,切不可使各小组间出现明显的差异。

5.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做好引导。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习任务应该由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师的作用仅仅进行引导。同时,当学生不能自行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帮助解答。当学习任务完成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和分析。此外,对于那些态度消极、学习成绩下降的小组,教师要制订出相应的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组间、学生间的学习积极性。

5.3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紧跟时代变化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有的已经落伍了。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及时更新,教学任务也要跟得上教学内容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讨论

【中图分类号】G71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职高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将桌面、窗口、菜单、图标、应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

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

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旧知识的融汇贯通,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进制转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为基础,分析进制转换中三要素:数码、基数、权的具体涵义,再利用其它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申至其它进制中。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最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第6篇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听客”,知识点的记录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形势下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是要转变思想,转换观念,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创新教学方法。其实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可以以演示+操作+讲解+练习+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网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与教师一起共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在思考中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配合,在讨论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自我完善。学生也在这种参与教学中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时,就引导学生和笔者一起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我们知道对于《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它包含了很多计算机概念,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以短片的形式播放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组成,营造了一个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接着趁同学们兴致高昂,笔者又结合短片与教学的内容提出来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思考:①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想象的计算机网络是什么?网络的世界什么?②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③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④你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有多少?然后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播放的短片,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一定会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模式下,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的局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有用之才。

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应该积极与同行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对我们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之间互相交换教学心得与经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避免“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出现。我们知道,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了,我们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但是这个问题只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必须与其他的同行进行交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以小组间学生的相互学习为其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师生间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与组合。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编排到一起,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组内优势互补,合作小组间达到公平竞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内,要明确各自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任务,不搞个人主义,不搞一言堂,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大家在小组内平等交流,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学习小组。让同学在课下结合网络与相关的书籍,总结出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在下次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总结情况,最后由我进行综合讲述,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表现较好的学习小组总结的情况。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目前遍及全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最初的来源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军事网络。当初设计它时,并没有想到要把网络拉到全世界,只是单纯地希望如果有一天核战争爆发,能有一种网络在受到毁灭性攻击之后,仍然可以通行全世界,具有迅速恢复畅通的能力。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一些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50-60年代,特点是一个主机,多个终端。(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70年代,特点是分散管理,多个主机互连成系统。(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特点是标准化、开放化。(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点是高速、综合、移动。看着同学们总结出来的结果,我感到很是欣慰,同学们总结的知识点很完备,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积极地配合了我的教学工作。在这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了相关的知识点。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形成性评价 应用探讨

评价工作是考核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高校传统的考核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考核需要,因此,对形成性评价进行应用,是当前很多计算机教学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对形成性评价的关注度较低。

在传统高校计算机教学考核模式中,总结性评价是经常采取的评价模式,很多教师在进行评价考核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了完整考量,使得教学评活动过多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依据。另外,很多高校使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成绩考核,这样的仅凭一张试卷完成的考核活动,难以对计算机学习的全面成绩进行完整呈现[1]。在新课改推行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的评价要求。另外,简单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的关注重点仅仅放在考试领域,忽视对计算机技术具体应用的关注。在缺乏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模式当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很大程度的压制,使得学生只能按照单一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内容的学习,忽视对计算机技术延展性知识的关注。在考核模式较简单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了解受到影响。另外,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围绕考核标准进行构建,使得评价考核体系不能适应高校计算机的教学要求。

(二)评价考核体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

计算机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而且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完成学生的教学考核任务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只有学生将计算机教学的活动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2]。单一的总结性考核体系,使得教师很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标准化考试的考核模式也难以科学地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由于现在一些高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模式较简单,使得学生只能根据考核需要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一些高校虽然拥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机制,必须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

二、完善计算机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形成要求执行评价性工作的人士能够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因此,设置评价指标的人员要加强对学生常规学习活动的关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要求进行细化处理,使评价指标能够促进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合理构建。教师在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情况的关注,尤其要认识到学生尚处于初步学习阶段的实施,使评价指标的制定具备较强灵活性,避免简单的设置基础性评价标准而无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控制[3]。教师要对形成性评价机制进行规范化处理,不能简单凭借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评分,而是要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对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基础性原则进行逐一落实,使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能做到有据可依。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主体进行明确,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评价体系中,并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标的设立,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并对现行的评价体系进行发展中的调整。

(二)提升学生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认可和支持。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保证学生对学习活动具备较强的重视程度,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结合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对学生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以便加强对计算机教育活动的重视[4]。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体系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领域,引导学生对不同阶段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对学习方法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反思,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判断能力。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进行改良,以使学生可以更大程度上掌握自主评价能力,并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进行配合。教师要对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执行方法进行说明,避免学生将形成性评价作为一项形式性任务,使学生参与形成性评价工作的配合中。

(三)构建反馈机制,提升评价价值。

教师要在制定评价机制之前,对学生进行评价机制具体执行方法的说明,使学生及时了解评价工作的具体执行方法。学生要结合实际的执行标准,对评价体系的价值进行判断,使教师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学习档案的规划设计,并将规划活动拓展到学生日常学习的各个方面[5]。教师要对评价机制的时效性做出判断,使学生能够在获得评价信息之后,将信息使用于计算机学习活动当中,保证形成性评价工作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促进作用。教师同学生就评价体系的情况进行全面合作,使学生可以按照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实践,并从实践当中深刻体会到形成性评价的具体价值。教师要根据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模式,对反馈机制进行完善,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学生在达到基础性任务的前提下,对学习的全过程信息进行总结,并按照规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提交。教师务必确保形成性评价工作的实际意义,避免学生对实际学习情况的反馈流于形式,以便学生充分提升对评价工作的关注,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全面反馈。

深入分析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评价需要,并对计算机专业的评价性活动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梅.基于形成性自我评价的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0(1).

[2]杜承达.形成性评价的本质及其对教育学的影响[J].考试研究,2010(1).

[3]雷燕瑞,杨登攀.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学生过程性评价探索[J].职业教育,2011.

第8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24-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广大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提升教学质效的重要性。而作为计算机教学这一更新速度较快、信息容量较大的课程,利用多媒体就显得更为必要。现今是科技发展的时代,各个高校在多媒体上提高认识、加大教学力度,不仅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变迁,更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效掌握实践知识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有更大的把握和更多的选择。

本文就针对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能教学方面,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和研究,希望能帮助到同领域教师,让计算机课程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焕发出新的活力,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立体的知识观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与激情。

1 多媒体的引进,加快计算机教学进程

在职业技术学院里,计算机可谓是非常受关注的。它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也代表着学生对科技时代的向往与追求,而就就业方向和现今的就业趋势而言,计算机的有效应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职业技术学院里,计算机自然就成为学生最欢迎、最喜欢的科目。但是在职业技术学院里的计算机学习要与普通高中的计算机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掌握更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所以要求计算机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与教学模式。鼓励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上与多媒体结合,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能更好地掌握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技能要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与记忆,也能加快教师的教学进程,争取更多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这个较为轻松、灵活的学习过程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从而摆脱过于被动的听讲模式。

3 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加强计算机技能的学习

多媒体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给教师在教学上带来更大的优势,教师可以将一些计算机技能知识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般来讲,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在知识上的讲解包含理论与技能两方面,而对于计算机这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可以说在技能教学上,还需要教师加大力度。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就使教师在讲解技能知识上更加轻松,给予课堂更大的容量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与实践。

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后,需要学生上机操作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会使教师有很多时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上机操作。教师事先将技能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跟着操作就可以。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在Word上做图表的知识,学生不明白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展示操作,然后再自己去认真作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性能。这样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知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结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而且立体的图示等知识展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再实践时,就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可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知识。

4 多媒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热情

在职业技术学院里面,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总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基础知识好一点儿的话,那么就会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中;如果掌握得不好,那么很难使学生快速地学习,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以至于学习效果越来越差,落下的课程越来越多,最后对学习的兴趣基本为零。但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就打破了这样的常态。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中教师为学生搭建的知识脉络进行自我学习,记录自己哪里不会,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跟进学习进度,并及时提问教师。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更有自信,愿意去学,也有努力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让学生在自发的努力中得到肯定,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

多媒体的利用让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身的学习计划,这样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只要认真去学,有多媒体辅助,就可以学得好,也会更加热爱学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多媒体的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收获学习的乐趣,并提升学习的质量。

5 总结

总而言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新形势下的人才要求,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是极其必要的。所以广大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展开,让学生接触更有趣更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去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要发挥出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走在教学改革的前面,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学生去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让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技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有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欣,赵娟.多媒体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化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9):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