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30 11:14: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实践能力 提升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三次提到“实践能力”,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可以看出,今后实践能力将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之路,当前急需强化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奠定基础[1]。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这表明职业教育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非常有必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完善、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精准就业服务的重要保障。实现精准就业,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院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探索集约化顶岗实习,将职业技能鉴定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2]。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
1.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学习。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为依据,紧紧围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为根本,以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行业职业技术技能为标准,依托现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选派教师到教育部“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鼓励专业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水平证书。修订新的双师标准,引入新的职业资格及技能证书,通过报销教材费、报名费等措施,鼓励各二级院系(部)专业教师依据自身专业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水平考试,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企业、基层挂职锻炼。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或担任村“科技副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专家。锻炼结束,由挂职锻炼接收单位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教师转正、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的参考依据。以制度的形式保障青年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选拔青年教师参加科技服务团队。选拔具有一定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参与学院科技服务团队,发挥团队育人的作用,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从事专业实践服务和科技开发活动,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5.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武”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技能大比武,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通过比武营造“专业教师技能为先”的声势,促使青年教师在比武前准备、比武中学习、比武后的总结中熟悉行业技能要求,掌握操作规程,切实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操作能手”,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业务素质高的毕业生服务。
6.借助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构建贴近职业岗位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加快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探索“校中厂”运行模式。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共享性强、辐射面广、融专业教学、生产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中心、研发中心),使其成为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上岗的桥梁,快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7.借助“企业教师工作站”,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和创业教育基地,探索“厂中校”合作机制,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合企业岗位及社会需要的应用实践。规范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制度与管理,完善实训基地考核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林,黄志国,李乐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2:27-29.
关键词:顶岗实习;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以赛促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各职业院校的竞争逐年升温。为了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各职业院校无奈走上了合并的道路。
专科职业院校入学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而各大中专职业院校争夺生源的竞争逐年激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不仅需要学校提供硬件设施做保障,更需要学校的软件过硬,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首要条件。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照本宣科,授课知识点、技能点覆盖范围窄;部分教师教授案例或项目时与企业实际脱钩;部分教师动手能力差,是“技能的矮子”;部分教师没有获得对口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却要求学生去获得证书,缺乏影响力与说服力。总之,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软实力不强。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提高生源质量,为了在招生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各职业院校越来越注重提高专业教师专业能力。但是提高教师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策略。
一、组织教师分批接受专业培训
各职业院校根据专业需求选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时,培训单位教师应严格按照专业需求,选择重点和难点突出、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的培训内容,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有所得,使其切实开阔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选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须结合教师专业,切忌专业跨度过大。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时,学院领导征求各专业带头人的意见,根据各专业需求,选取培训项目,各专业带头人根据对本专业教师的深入了解及教师意见安排人员;教师外出培训的内容与自身专业与接受能力基本符合,名额分配合理,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教师的专业能力逐年提高。
2015年暑假,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院派部分教师参加甲骨文培训,该培训项目实战作用大,但是忽略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接受能力不足以及培训项目难度系数大、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导致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系统地掌握其中精髓。虽然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与实际要求有所差距。以后我校会更加注重专业培训项目的选取以及选派教师的流程。
二、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校根据专业需求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学习企业的运作模式、市场营销模式、工程进展流程等,让教师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的第一线,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提取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同时把所需技能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培训教师将以上知识点重组并融入学习项目中,这样,学生易于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可以保证课堂传授的技能与岗位衔接良好,学生毕业后即可就业,缩短培训时间。
三、鼓励教师获得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软实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努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学习会更系统。职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考点多,覆盖范围广,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考查严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师的专业能力。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领导近六年来鼓励教师考取专业对口职业资格证书,青年教师响应号召,努力学习,铆足劲去钻研,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双师比例。通过努力,60%以上的教师获得了中高级专业对口职业资格证书,45%的教师获得相关专业或初级专业对口职业资格证书,两位教师荣获“校级名师”称号,一批年轻骨干教师成长起来,他们专业能力强,在学生中的威望也非常高。
四、切实推动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改革在中国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若干年,但其中不乏对项目化教学的曲解,因此如何彻底地贯彻项目化教学精神,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这是一大难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把好关,监督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让能适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展示出项目化教学优势,并逐年加以改善。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大力推动项目化教学,正式出版了项目化教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网络硬件配置与管理项目化教程》,完成了《网络操作系统》《静态网页制作》等项目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在教学以及实训中严格遵循工作过程化思想,近几年来,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逐年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五、举办教师讲课比武
往常教师之间多以说课的形式论英雄,这种形式不能充分体现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不能反映课堂气氛,更看不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应在教师中开展讲课比赛,比赛时间须是完整的一次课,这样既能体现讲课的流程和形式,比如授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同时又能展示实训方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可以真实地呈现出来。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了讲课比赛,各位专家与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实训过程提出了宝贵意见,教师听取了意见并不断改进教学式方法,专业能力有所提高。
六、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
针对各职业院校的大赛多种多样,有教育厅、教育部主办的,有各行业、企业主办的,学校应鼓励教师培养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既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肯定,也是学校实力的体现。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把大赛相关的知识技能贯穿其中,教学过程与形式越丰富,传授的知识会越系统、全面。
教师在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时,会接触各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各行业和企业的专家,老师可在与各位专家的交流中获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行业企业最前沿的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授最前沿的技术,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很大。教师通过培养、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可促进他们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不在一朝一夕,学校应给老师提供机会、资源与时间;教师也应该把握住机会,不断学习,不断去实践,切实熟悉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与实训过程中能切实把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通过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毕业后可以马上就业。专业能力是一种软实力,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学强,则学生强。我们职业院校的老师一定要拼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争取培养出受各企业及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传统意义上的师范类院校是指培養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师范类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责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意义,被打上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
二、物理专业
物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为物理学和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育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技术专业人才。物理专业知识面比较广泛,其主要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力学、光学、电磁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物理学在学术研究中动手操作比较多,其就业前景比较广阔。对于物理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比较重要的。
三、物理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师范大学的教育模式更是直接影响人才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的适应性。对物理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培养。
1.物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1)职业理想: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在对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抱负和追求。教师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的向往,是以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根本动力。目标一旦确立,学习中就会更加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
(2)职业道德:人类最美好的希望就是教育,而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就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人物,教师承载着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完善人格、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也影响着社会。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平等对待”,这就是职业道德的规范,也是教师个人良好品质的体现。
2.物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物理教师具有学科特殊性,其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其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应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训练,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为以后从事教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物理教学知识
物理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学校内学习专业知识,教师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进行拓展思维的教学,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逐渐掌握学生的思想,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将其与教学大纲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思维,开拓新的教学方法。
4.物理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教学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当作主体,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为物理教师的职责所在,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可通过网络资源和各类专业的书籍、报刊等了解现今社会的教育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也备受关注。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师范类院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拓展,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秋芳.高职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43-144.
[2]周军.德国“双元制”对师范生职业技能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J].科技资讯,2015,13(6):160-161.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职业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124-02收稿日期:2016-08-12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养机构、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工作的依据。地方政府结合国家的政策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分别从师范生教育、职后培养等多维度进行落实。幼儿园在园的新教师在校期间所接受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受到《专业标准》的指导。因此,根据《专业标准》,这些新入职的教师职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能力提升策略的制订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鞍山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鞍山市幼儿园新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存在以下情况:环境创设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较强,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较差,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亟待提高。
1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较强
由于在校期间所学美术、环境创设课程较多,因此,对于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新教师能够较快适应和掌握。
新教师的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较强,这与新教师在校期间多次专业见习与实习的经历有关。对于一日生活的流程,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并从容应对。
组织教学活动也很容易上手,加之新教师入职之后,培训大多集中于如何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方面,因此,这方面的能力较强。
2设计的游戏活动形式单一,支持与引导能力不足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不仅仅是能够带着孩子玩,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提供符合的游戏条件、材料,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游戏。观察发现,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形式传统、僵化,基本采用在校期间游戏课堂上教师讲述的游戏形式,鲜有创新性形式。在游戏的引导方面技能缺失,在幼儿遇到游戏经验提升时,不能给予幼儿及时的引导与教育。
3反思仅限于教学活动,发展规划难以顾及
调查发现,幼儿园新教师的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对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行为反思甚少。
由于疲于应对各种教具制作、公开课活动展示,新入职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生涯的规划难以顾及。在与新入职的教师访谈中发现,他们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定位没有考虑太多,很多教师被动地按照幼儿园的安排接受培训,很少有考虑除此之外,自己可以接受什么培训,将来要发展成什么岗位的员工,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是什么。
4激励与评价幼儿的方式与时机不恰当
通过幼儿园听评课活动发现,新教师激励与评价幼儿的方式欠妥当。经常用命令的口气与幼儿交流,常常会采用说教方式,利用教师的权威带给幼儿的压力来管理课堂。另外,在评价与激励幼儿时,采用笼统含糊的语言,没有具体化到幼儿的个体行为表现。比如在组织活动中,很多幼儿回答完问题,教师都会用“你真棒”这一句话来评价和激励幼儿,不能起到有效激励幼儿的目的。
另外,在评价与激励幼儿的时机把握方面,存在不恰当因素。由于与幼儿接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倾听不够,急于给予幼儿评价,结果教师没有完全把握和接受幼儿想表达的信息。
5与家长沟通不主动,与同事合作定位不恰当
在新教师独立带班期间,面对幼儿家长存在被动沟通的现象。当家长站在自己面前询问孩子的情况时,教师才不得已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最后出现了许多家长围在老师周围问这问那,教师疲于应付的现象。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以及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家长进行讲座,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沟通效果就会很好。
新入职教师一般都由保育员或配班教师做起,由于初来乍到,处处谨慎小心。与主班教师的关系定位往往不恰当,没有站到平等相处的角度处理问题。对于主班教师言听计从,即使发现了主班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也不敢指出。平等合作的同事关系发展为主班教师的“一言堂”。
二、鞍山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调整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并使培训周期化
调查发现,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内容与《专业标准》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很多幼儿园侧重于对新手教师进行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培训,较少涉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幼儿园管理者在组织入职培训时,应对应《专业标准》中提出的幼儿教师必备的七项能力,从这七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入职培训。针对新教师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利用案例讲解的方式进行培训,从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发展与反思能力等多维度展开培训。
另外,入职培训不应该仅限于上岗之前,应该在新教师入职一段时间后,组织再培训,让有经验的教师开展主题经验交流会,针对新手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统一解答。周期化的培训能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率。
2完善幼儿园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
调查发现,幼儿园对教师的评价偏重于弹唱、绘画、手工、舞蹈等专项技能的考核,忽视了教师反思与发展、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幼儿园应该对应《专业标准》中提出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完善幼儿园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全面客观的标准,科学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3指导新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有效实施,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职业目标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疲于应对各种教育教学任务,新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生涯的规划难以顾及。幼儿园应该帮助新教师理清思路,引导他们在建立职业认同基础上,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与岗位稳定性。利用教研活动等契机,让新教师汇报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与计划,是提升新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丽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人类智能结构理论。他在《多元智能》中提出:“智能就是在某一种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人用于解决自身难题或生产、发明产品所需的能力。”最初他认为一个人至少具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七个方面的智能。后来又加入了自然主义智力以及存在主义智力两种智能,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元智能理论。
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它强调智能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智能对个人日常生活和文化的价值,重视智能与社会环境的之间的关系。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在智能培养要求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明确政治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语言、逻辑、视觉等多方面的智能,但是如何发展这些智能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思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经济观,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模式,这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教师要在多元智能理论和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以课本知识为向导,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给高二学生上第一节“文化生活”课时,笔者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向学生介绍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岁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动漫及相近文化产业上花费了多少金钱,然后估算我国这类文化产业每年的消费量。然后向学生展示美国、日本等国动漫产品的营业额,让学生进行对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生活”的重视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二)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要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政治学科知识结构特点,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拆分成多个模块,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解。(2)不同的学生政治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所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或者采用强弱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互相帮助,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一般来说分层次教学比较适用于重视自我调查与合作的课。比如在讲“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笔者针对高中生喜欢参加课外活动的特点,设计了一个采访调查活动,主题为“我们的成长之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把性格内向的学生与性格开朗的学生放在一组,让学生自己设计采访问题,进行采访。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多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智能。
(三)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实现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在提出人类具有多方面智能的基础上,又指出各项智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在政治学习中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帮助学生实现利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比如某个学生在“政治生活”上比较有优势,但是“生活与哲学”却是他的短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从政治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哲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来解释政治问题。实现以优带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因“智”施教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智能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智”施教。
比如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因为高中生对这些内容多少都有一些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我国的分配制度,并结合一些社会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进入正式教学环节。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语言和逻辑分析智能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大学语文 反思
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这个凝聚我国课程改革人员的心血和劳动的《课程标准》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以测试应试者“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两者相一致。
所谓“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含口语部分,因此这里的“语言”就是指汉语的书面与口语两部分。目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暂时采用纸笔测试,还没有口语部分,据了解,不久,ZHC将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这里重在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与通常我们所学的语言知识、概念相对。正如ZHC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所说,它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语言背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孤立的字、词、句式、语法知识、作品知识和作者的记忆或识记。“能力”指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与一个人的思维、积累、修养密切相关,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方面素养的表现。
(ZHC)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发研制,以测试应试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ZHC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基于上述测试内容的要求,ZHC具有以下特点:(1)它考查语言理解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记忆力,不依赖于任何教材,不需要测试者死记硬背。(2)主要考查“语言”,而不是“文学”和“人文”。它重点考查“语言”本身,考查语言信息的获得与传递、表达,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等。(3)主要考查运用语言“形式”“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是“立意构思”。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条理、得体,不是内容方面立意构思的奇特。
目前ZHC采用纸笔卷面测试,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102道题,其中阅读理解50道,书面表达52道,1―100题为客观题,101、102题为主观题,150分钟内完成。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还有就是对阅读速度的考查。书面表达需要考查书写汉字和语句,组句成段的表述习惯,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写作方法与形式的运用。
作为标准化证书考试,ZHC严格进行考试质量控制,分为处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2004年6月13日,我国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目前ZHC已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46个城市,共建立了100余个考点。参加测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各种社会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测试的初衷,由于ZHC不借助行政权力推行,是否在人事决策中参考ZHC的成绩,由使用者自主、自愿地选择。目前要改变这种境况,ZHC还需要通过扩大宣传及提高社会认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二、汉语的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汉语的状况不容乐观。
1.国内外对待汉语及各自母语的态度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习承载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汉语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汉语在世界上很受追捧,旨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各地。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发展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寄托在我们的母语――汉语上,但国人过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常常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都对英语“穷追不舍”,对汉语冷漠或无视,更有甚者,英语直接跟大学毕业、考研、职称评定相挂钩,这更加重了学习英语的压力。在对待母语的问题上,反观国外,美国正在从国家制度和考试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母语的学习。对此我国有必要对母语的现状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网络等各种“潮流”语言的冲击。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很多不规范的“潮”词“潮”句迅速走红。像“给力”“萌”“××控”“××体”“神马都是浮云”等,以及以前的“帅呆了”“酷毙了”等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正式的还是不正式的,人们习惯性地用这些潮流词句。然而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字词句的使用也很讲究,这种不分场合地任意使用“潮”词“潮”句显然违背了语言自身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
3.生活中汉语“危机四伏”。在生活中一些书信中、街道两旁的广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错别字,应用文中经常有格式错误、表达不清、歧义的现象。母语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几十年的教育都不能避免这些错误。而且这种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文化水平低的人身上,一些文字媒体,一些硕士、博士发表的文章中也常可以看到这些错误。汉语“危机四伏”,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汉语的教育、推广产生怀疑与思考。
4.生活、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常出现错误,我们觉得英语重要,但这不代表就可以不重视汉语,不需要汉语。相反,我们很难离开汉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汉语,查看新闻、收集信息需要汉语,阅读、学习不同领域的书和知识需要汉语……有专家将人的能力结构分为3个层次:职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就是指各行业、各领域所有人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它不仅仅决定人员的工作绩效,还决定其日后的发展和终生成就。
5.科学合理的测试缺乏。汉语作为母语,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试。我们习惯将一个人在学校的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他在社会上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成绩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语言能力强,反之,语言能力就弱。可事实常与此相反,成绩高的,语言能力不一定强;成绩低的,语言能力不见得就弱。显然学校的语文成绩不宜作为判断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参考标准,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学校考试重知识,社会则重语言的运用。
三、大学语文的反思
据调查,72%的人认为国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与我国语文教育分不开。谢小庆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分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大学,语文教育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学生,教师。
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除中文专业外)。课程的学分、学时数普遍偏少,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实际效果远远落后于教学目标。再者,大学所选用的语文教材相对偏向文学、知识性的一面,很少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在学生方面,“汉语还需要专门学吗,不是每天都在讲吗?”“语文课就是橡皮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根本就不是课上学到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不屑于学习语文,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上,有些同学就拿本小说看,视老师如空气,笔记更不会做。如此的态度,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进入社会后,与人交流沟通常因说话不畅,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教师方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多是年轻教师,有些教师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盲目地以为学分低,课时少,就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上课心态也放松了好多。
学校、学生、教师三方面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
四、建议
大学语文的弊端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而关于它的改革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针对大学语文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很多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者都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建议,如建议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将文学与语言分科教学,提高教师的上课技巧,调整教材内容,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些建议确实中肯,也具有针对性,但要真正改变大学语文现状,还要从提高人们对母语――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才会落实行动。
只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应认识到改革的方向――语言交际能力。这是由大学独特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里培养出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跟形形的人交流沟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是这样一种考试,大学不妨借鉴ZHC的考试模式,改革大学语文的考试,或直接将ZHC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测试的必修课,当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或者开设职业汉语之类的选修课,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将注意力转移到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及能力上来,为将来竞争求职及职场活动储备适当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年会暨ZHC与大学教改研讨会.
[4]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年会.
[5]母语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北京考试报,2005-12-3,第4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核心精神是强调质量的“全面性”。通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借鉴其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效果进行综合思考,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加深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本文现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3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检验人才服务。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检验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检验医学专业由于学科起步晚,学科的科研氛围相对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实习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有调查发现毕业生学习、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运用知识进行一些开拓、创新性研究明显不足,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意识欠缺,特别是检验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工作中多是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学生在检验过程中动手不动脑现象严重,导致科研素质相对偏低。而实习阶段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年来我们一直探索检验专科生实习阶段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实践素质的先导,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研究与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进入临床实习后,忙于应付日常繁重的医疗事务,接受的知识多为实践应用性质,即如何实施检验过程,得出检验数据,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测试,而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也绝少注意到将临床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立题研究,普遍缺乏临床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其创新意识,实现实习学员从“被动搞创新”到“主动献身创新”的转变是摆在带教老师面前的难题。
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我们结合检验医学学科特点,以讲座等各种形式使实习学员明白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毕业后从事的临床实践需要寻找病因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和预防措施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可能制约自身水平的提高。此外在专科阶段开展初步科研的活动,不但为其未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科室举办不同水平和方向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和学术座谈会,这些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创新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大部分学校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严格教学管理等层面上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多年来,传统观念使人们习惯于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在“教师―课堂一书本”框架下讲教学改革与提高质量,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没有真正从学科体系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指出:“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因此,人才培养工作融入社会,与企业紧密结合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检验领域岗位群人才规格要求,要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阁。我校通过调庆地区检验技术及相关岗位人才需求,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校地域位置、办学基础、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即面向库区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以及民营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临床工作,具有考取国家职业检验技士的资格。根据这一专业定位,确定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医学检验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疾控中心、血站等单位从事检验医学、医学类科研实验室工作、食品卫生检验、检验仪器和试剂营销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整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我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与教学医院的合作,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从医院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聘请实训基地兼职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专业同步发展,为促进校内外产学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学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工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四、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院校高层次的“结合”,聘请医学检验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通过师资队伍的“结合”,聘请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承担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任务,促进教学与临床的联系,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实习基地管理的“结合”,在各实习医院构建了由院长、科长和片区负责教师组成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校内成立了由实习队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实习管理小组,确保了毕业实习的规范管理和教学质量。“三结合”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向岗位延伸的目标,缩短了专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结合专业建设,开展产学研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等活动,建立了“校院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结合教育模式。通过双方共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奠定了基础;医院实现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共享,增强了医院竞争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章巍,药学院校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9,25(6):2-27.
[2]任书荣,鲁迎年,吴虹,检验系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5-26.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教育学;课程改革
2013年教师资格国考制度已从试点阶段向全面铺开发展,宣告教师资格“双轨制”的结束,扫清了教师队伍来源多样化的障碍,打破了长期以来师范生自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格局,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实施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教育主干课程之一的教育学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育学课程如何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相融合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教师资格国考制度背景下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课程目标的不适应。教育学课程目标因定位不清、表述过于笼统、操作性差等弊端而屡遭抨击。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定位上大而全,期望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来解决未来教师所需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表述上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粗放词汇。这与教师资格国考设置的“指向明确,由点到面”的三级考核指标不匹配。二是课程内容的不适应。教师资格国考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4个方面,前3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教育学范畴,这部分内容在教育学教学中因见效慢、测量难等原因常常被弱化。而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虽是教师资格国考的“重头戏”,但也是现行教育学课程内容设置的短板。三是课程实施的不适应。教育学课程实施的手段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学生较难有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体验,教师职业理想树立陷入困境。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内容也严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学生失去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的“介质”,如部分学生反映一年的教育心理学学习不如一个月实习学到的东西多。可见,教育学课程实施与教师资格考试强调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课程评价的不适应。现行教育学课程在评价内容上存在“重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倾向,在评价手段上主要采用笔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这与教师资格国考笔试和面试并举,逐年加大“应用性”和“技术性”内容的题目权重,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设置更加灵活多变的题型等一系列举措格格不入。
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教育学教师应对的实然状况
教师是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倒逼下,教育学教师采用了5种不同的应对方案。一是分离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如果完全按照教师资格国考的要求进行教学,势必会削弱大学精神,我们不应将高师院校当成教师职业训练的场所,否则违背了高等教育“高”与“专”的本质特征,导致人的“异化”。教育学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可仍按原先的轨迹运行,这样可让教师放下应付教师资格国考的思想包袱,留给他们更大的创新空间。至于师范生教师资格国考的问题,一方面可交给由学校或社会组织成立的专门的教师资格国考培训机构解决,另一方面可借鉴高中生应对高考的做法,将教育学课程分两段进行,前半段开展素质教育,后半段开展应试教育,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二是改良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高等教育不是让人们“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地去追求心中梦想,它是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面对师范生要参加教师资格国考的现实需求,采用“鸵鸟政策”完全置之不理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应当加以防范和摒弃。从目前主客观条件来看,根据教师资格国考要求对教育学课程进行彻底、全盘的改革,时机尚未成熟。一是教育管理层对教育学课改理念更新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教育学教师自身要具备课改的决心和能力;三是教育学课改需要社会舆论和教改经费的支持。所有这些都难以一步到位,因此,最为现实且马上能操作的方案就是,对现有教育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改良和优化。如,根据教师资格国考要求对教育学课程内容进行删减或扩展,考核时增加实践能力测试的比重,适当增加教育学授课时数等。三是融合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分离方案固然不可取,而改良方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不能给面临教师资格国考的师范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资格国考为教育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它不仅不会成为一种牵绊,而且是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充满新意的乐土。
对教师资格国考这种社会需求进行观照与满足,既是教育学教师责任所在,亦是使教育学课程获得好感和关注的现实路径。教育学教师应有“变”中求生存的勇气与意识,在教师资格国考与现行教育学教学中寻找出共同点,遵循“参照它,不唯它”的原则,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目标融合、内容融合、实施融合、评价融合4个层次展开。四是功利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师范生比非师范类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方面有更多优势,集中表现在通过率高,这是师范院校今后立足之根本。在教师资格国考的压力下,教育学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师范生的大学精神品格,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能让师范生顺利获取教师资格证才是“硬道理”,是对学生未来生活准备的关注,是最人性的关怀,因此,教育学课程不应居高临下,要优雅的贴地飞行,目标明确,专心致志地为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提供有的放矢的帮助。五是渐进方案。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学教师认为,基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的教育学课程改革并非能一蹴而就,可分阶段逐步推进。在教师资格国考制度实施之初,可先采用分离方案,让教育学教师有一个适应和缓冲的时间。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再逐步推行改良方案,对教育学课程局部进行调整,通过量变的积累最终达到质变,为实施融合方案奠定基础。值得欣喜的是,绝大部分教育学教师对功利方案持否定态度。
三、基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是课程目标改革。首先,要重新对教育学课程目标进行定位。根据教师资格国考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内容板块的设计,以及“专业、能力、实践”三个导向理念,可以将教育学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是解决师范生“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问题,后者是解决师范生教育教学“执行力”问题,这是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其次,要让教育学课程目标回归实践。教师资格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大纲一再强调,要能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活动”,这为教育学课程目标制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增强教育学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对知识性的目标可多采用“辨析”“解读”“识记”“找出”“说出”“写下”“比较”“匹配”“联想”“判断”“通读”等词汇加以表述;对能力目标可多采用“分析”“设计”“评判”“剖析”“运用”“概括”“阐析”“举例说明”等词汇加以表述;对情感态度目标可多采用“观摩”“参与”“经历”“感觉”“体验”“感悟”“品味”等词汇加以表述。
二是课程内容改革。根据教育学课程培养师范生“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二维目标,结合教师资格国考内容的规定,可搭建起“教师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与“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具体措施是:首先,增加教师职业思想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比重。针对近年来教师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教育学教师要加大“塑造”的力度,从教师职业思想与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源头抓起,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资格国考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在教育学课程中缺位的状况,既可以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内容融入“教师与学生”这一章节中来学习;也可以将这两部分内容分别设置成两门选修课来学习。其次,加强师范生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构建。
教育学教师可将需要学生“了解”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自学,增设“教育万花筒”“教育对对碰”“专家面对面”等栏目,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来理解教育学基本知识,同时也展示人们对教育基本原理认知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课堂上重点解决“应用性知识”,可借鉴中小学课程内容编制的做法,增设“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做一做”“练一练”等内容,使师范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师范生见习、实习活动相融合内容的构建。
融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教师资格国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从教育学的视角给出问题解决的办法,也要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所采取的教育措施的依据。如,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中,既要阐述其运用的意义、步骤、要求,也要解读使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以便师范生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另外,见习、实习是师范生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也是践行教育学理论的预演场所,教育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将教育学的实践作业与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相结合,要求师范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写见习、实习的日记和总结,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促进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较高水平上运行,这也必将成为师范生体会教育学课程价值的一把利器。
三是课程实施改革。根据教师资格国考所倡导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等理念,教育学教师应把教育学课堂还给学生,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采用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来实现师范生专业理想培养的课程目标。师范生的专业理想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要让师范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自身感悟和移情体验,对教师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产生认同心理,最后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行为习惯。笔者除了采用“一周教育大事分享”教学来促使学生进行“文本体验”和“分享体验”外,还采用“采访-讨论-演讲”教学模式,帮助师范生进行“活动体验”和“建构体验”。师范生可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体会教师素养高低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采用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来实现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心理学理论表明,能力是在活动中提升,同时也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笔者曾开展过“宁要快乐傻子,不要忧郁天才”辩论式活动、“教师幸福的职业”演讲式活动、“假如你是我”角色扮演式活动、“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哪里”调查式活动、“评评谁课上得好”竞赛式活动、“最受启发的教育故事”分享式活动。总之,“操作活动”教学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提升师范生“转识成慧”能力最为有效和便捷的途径。
四是课程评价改革。教师资格国考不仅要考察申报者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考察申报者的教师专业发展潜质,旨在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基于这一要求,教育学课程评价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评价主体改革。在教师资格国考的“实践取向”和“协同教学”理念的观照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课程评价的“共同体”,是教育学课程评价主体改革的方向和趋势。首先,要建立“师-师”联盟的评价“共同体”。教育学教师既要与校外教育专家联盟,也要与本校教学法教师和学科教学教师联盟,还可与从事一线教学的中小学教师联盟,以便对师范生的教师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行多维度测评。其次,要建立“生-生”联盟的评价“共同体”。学生间的互评和自评不仅是对教师评价的补充,也能使学生在评价中通过对评价标准的把握而增强自身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提升学生评价的附加值。再次,要建立“师-生”联盟的评价“共同体”。在教育学教学中,师生除了自评外,还应进行互评,师生在沟通对话和协商探讨中逐步达成共识,从而使教育学的课程评价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助推器。
二是评价内容的改革。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资格国考实践能力测试高比例的需求,将“教育学实践性课程考核内容的构建”作为一项教改课题研究。教育学教师应围绕“教师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与“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合力建设教育学实践性课程“案例库”或“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