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22 09:34: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教媒体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来传授美术技能。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上面做,学生下面看”的方法受到许多的限制(如距离远近、画面大小、不便于重复等等),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而适当地选择电教手段,就能让学生看得形象直观,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如教学《头饰》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一张折叠幻灯片,将动物头部分成对称的可折叠的两部分,在投影仪上折叠演示。学生既了解了动物的特征,又初步直观地理解了“对称”的概念。运用电教媒体来演示,还可以使示范衔接更自然,教学环节更紧凑,突出侧重点,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如《玩具娃娃》一课教学中,在重点引导、教会学生进行观察后,出示写生步骤的覆盖幻灯片,分步演示:轮廓、细节、着色完成各层次,使学生快速了解了写生的先后步骤,避免了教师的长时间的黑板示范,学生学得轻松,过程清晰,效果较好。
二、活跃思维,启发想象
恰当使用电教媒体,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教学中,教师利用了“纸版投影拼摆”教具,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利用各种基本形的纸版,让学生在投影仪上拼出各种各样的热带鱼的外形,学生通过尝试创造了许多新的形象;又如制作“人的基本形纸版教具”,让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出各种动态,来创作《拔萝卜》(想象画)。这些都利用了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学生的尝试发展了求异思维。保罗•克利说过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这种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就是我们最初接触绘画就在运用的一种语言,也是表达力最强,最富深度的一种语言,是人类最原始描绘对象的一种手段。马蒂斯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则是诉诸于感觉的。”所以,线的运用由我们的内心支配,它成为我们心灵与物象美沟通的桥梁。人类在岩壁或器物上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物象,然后填以色彩。西方绘画中的线逐渐被明暗和色彩所取代,而失去了它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线一直是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并发展成为了具有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线美感的认识,线是美术作品中最基本的视觉艺术形态。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在视觉上形成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线是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态的一种基本原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线”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特有的艺术语言。因此,让学生了解“线”在绘画形式上的美,以及在绘画过程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欣赏艺术,培养能力
一、声画并茂,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如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声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展示过程,活跃思维
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剪辑的录象——村庄下面的地道结构(形象思维),直观的空间形象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再对照课文,边读边议,边想边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尔后投影于屏幕上,学生判断正误,教师随即点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最后请学生指着屏幕说说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可见,借助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铺路搭桥,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的方法很多,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减缓学生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是理解教材重点、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月光曲》一课,让学生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于是,在讲课中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幻灯,显现了课文描述的内容。特别是讲解穷兄妹听《月光曲》一段时,利用声画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再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我在对折光镜稍作演示后,借助电脑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像中释义:丘陵、险峻、矗立、成簇),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样色光交融,视听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物理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四、再现情境,培养语感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象,感人悲壮的历史场面,低沉、徐缓、真挚的配乐朗读,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总理那高大的形象,人民那不可抑制的悲痛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的心态已进入角色,进入语言所描述的语言情感氛围中。再运用投影,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此时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情真意切,令听者动容。
五、重演实况,提高说写能力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理解词语的意义是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汉语言中,一个很突出的语言现象是近义词与反义词众多,在“词语盘点”教学中,利用找近、反义词的归类盘点形式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词语积累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词语盘点”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从词语意义上对词语进行分类盘点,从而让原本单一的词语系统化。请你从“读读写写”或“读读记记”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近义词:沉静()防守()弥散()全神贯注()歪歪斜斜()反义词:凯旋()凝神()卓越()模模糊糊()接连不断()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以“词语盘点”为学习素材,对其中的词语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趣化词语运用的形式
(一)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词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在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习作中得以灵活运用。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词语进行想象性画面描写,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在“妙语连珠”中运用词语。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词语盘点”中,可以让小学生选择一个最有感觉的一个词语展开画面想象,再把想象的画面描写出来。其中,一名学生选择了“姹紫嫣红”这个词语进行了想象性画面描写:橘树绽放着星星点点的白花,香气扑鼻,迎春花探出金灿灿的脑袋,笑脸迷人,各种蝴蝶花争妍斗奇,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姿态各异,生意盎然,娇媚的花瓣借着阳光闪耀着美丽的光彩,像一群亭亭玉立的仙女迎风翩翩起舞。粉红色的桃花一朵朵、一枝枝、一簇簇、一团团,简直就是粉红色的海洋!如此美景,真是令人陶醉!从这名学生的想象性描写可以看出,他对于“姹紫嫣红”这一词语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并且通过自己的想象对这个词语赋予了个性化的理解,有效地把这个词语的内涵进行了内化。
(二)根据词语,连词成段
中职电工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如果缺乏必要的具体形象的演示,真正掌握和理解是较为困难的。而传统的演示实验不仅知识容量小,且难以照顾到班级各个角落的学生,容易让学生失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和信心。但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原本难以观察清楚的实验过程予以动态、反复的呈现,则其教学效果显然不一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难点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冷却管焊接”这一教学点时,对于这一颇具危险性的教学重点,按以往的做法教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先做演示,然后具体到各个小组再做演示,以强调操作重点和安全性。然而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每一次的演示时间不可能太长,再加上现场人多,有些学生也无法从头到尾的观看仔细,所以常常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本课的重点。但如果适当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演示性操作录制成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边看边讲解,重点处还可以进行回放,让学生做到深刻认识、牢固记忆每一个操作技能。可见,在中职电工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之后,不仅让教师教得轻松,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让知识内容更加直观,也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操作上的问题,学习起来更具针对性。
二、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完善实验教学
传统的中职电工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固定、死板,电路参数设置不尽合理,且开放性差,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而且,有些演示实验做起来更是比较麻烦,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动态地予以呈现,进而完善传统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完善电工基础教学的实验效果。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研究金属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规律。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是先由教师采取演示实验,即金属线圈中插入磁铁产生感应电流使外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再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先做金属线圈插入和拔出磁铁,观察感应电流方向,然后调换磁铁极性重复插入和拔出金属线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这几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总结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规律———楞次定律。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学生无法完成全部实验或不能正确判别出感应电流方向。为了提高本实验的目的和效果,笔者制作了楞次定律CAI课件,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电流和磁场变化的全过程,适时地放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使静止变运动、使间断变连续,而且演示的速度可以任意控制,有效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可见,采取“模拟”演示的方法,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三、总结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电脑,便 认为教学方法现代化了,就是多媒体教学。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谈到多媒体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象、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版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象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媒体与之最为接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就不必象以前那样,上一堂电教课要在录像机、VCD、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上进行频繁的切换,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媒体的单一化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人们仅仅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即单一媒体。当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能够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价值,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例如,在演示圆的相交、相切、相连现象时,我们可以用两个铁圈的交合、分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不必去浪费精力借助电脑来反映。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幼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的版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做笔记。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所以,笔者认为板书还是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四、缺乏相关课件
目前,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校长和教师们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学校纷纷购置多媒体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课件却很贫乏。市面上的软件,大多是供学生自学,没有供教师运用于整个一堂课的课件,自学软件与教师上课的软件又不一样。由于看不到样品,许多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高级幻灯+简单动感的课件。此种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让不太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人产生误解。
现在许多课件在演示、介绍时往往受到好评,但使用者却很少。这是因为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无法配套,内容编排也不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需求。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自制课件为了简化教师的操作,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造成课件的重要开发。另外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我国目前电脑的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一所学校最多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自主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环境还不具备,当前学校也只能制作一些教师授课用的课件。
五、课件制作问题较多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不能不提到脚本。软件脚本是一个软件的精髓所在。一个好的软件脚本就象一个好的剧本,直接关系到整个软件的价值。如果脚本质量不高,再好表演也会黯然失色。而目前许多教师对于怎样写好脚本仍然捉摸不透。现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是授课的不会制作,制作的不会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只能相互协作,但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在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课件的制作时间与质量。
教师对课件脚本不太清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了解多媒体课件有何种功能,有何种限制。许多教师把课件制作当成制作一部电视片,即所有的都为动态,如同动画片。
所以目前急需对教师进行多媒体电脑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对多媒体软件的制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制作者与授课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授课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将自己最好的构想完美地表现出来。
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涉及到的相关软件较多,让所有授课教师都进行全面的培训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以从授课教师的队伍中挑选一些具有一定电脑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而这些先培训的教师又能够带动另外一些教师学习。专职的课件制作人员可以辅助教师制作一些制作难度较大的内容,获得更多的时间钻研新的制作技术,做出精品课件。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电教媒体 语文教学 有效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78-01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光影声电的年代,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语文课堂显然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于是电教媒体理所当然的被引进了语文课堂,并在课堂上已成流行之势。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电教媒体的投入使用的确加大了语文课堂的容量,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享受以往的听觉盛宴以外更大大的享受了视觉上的盛宴,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活力,可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上滥用电教媒体又不无担忧,电教媒体的大量使用会不会大大降低老师和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关注和理解?会不会降低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带着这些思考,经过一阶段的研究,笔者对于如何让电教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 根据文体特征恰当地选用多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同的文体需要表达和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如对于散文重在引导学生体情,小说重在分析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从而领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诗歌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和作者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记叙文重在事件的分析及由此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教学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决定了如何合理有效的选用电教媒体,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视频,图片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声音,图像结合,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电教媒体中的音乐,名家朗诵,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议论文体的课文时,则不能太过“花哨”。笔者一般只把课外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在拓展部分,还可将课外精短的议论文移入课堂,使学生获取理性的思考。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通过恰当的电教媒体,拓宽孩子们学习的广度,如,在教授《陋室铭》一文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写作背景,背景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如果采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太过费事,弊端很明显,电教媒体的有效能使这一现象完全改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无所不用板书,学生还觉得乏味。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2 电教媒体的使用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现代课堂中,如果说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那么电教媒体也只不过是教学中的一个辅工具,千万不能因为它的使用而喧宾夺主,让学生和老师在它面前黯然失色。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电教媒体为主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老师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直接多媒体出示,没有让学生朗读一次课文,全部用多媒体展示动听的专家朗读,在该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的环节也以形象生动的图画所替代,一堂课可谓上的“有声有色”课件制作也十分精美,学生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可就是感觉和这堂课没有多大关系,和学生也没多大关系,其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任何教学媒体只是在课堂上起着辅助作用,电教媒体只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时,它的潜在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实在的教学功能,实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是电教媒体的使用要关注学生关注文本。
3 电教媒体的使用要以本为本
在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电教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局2011年度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齐心协力,谱写夏邑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要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1、强力推行农远工程示范校、示范乡创建活动,把示范校作为本乡(镇)教学教研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校带动作用,切实把农远工程设施用好、用活、用规范。按照农远工程示范校、乡标准,每个乡(镇)至少树立1所模式二示范校,所有乡(镇)一中都要达到县级模式三示范校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至少推荐1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农远示范校并确保验收过关。
2、按照省厅、市局有关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启动“班班通”工程作准备。本年度要对所有农远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县电教馆将组织力量对其中二分之一的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办法。
3、积极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取推出2~3所试点学校。
4、举办全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的优质课、应用论文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选,以评促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水平的普及和提高。
5、举办针对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说课比赛活动。
6、努力探索并建设起县、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着力提高乡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待遇。
7、分片分学校召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活跃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气氛。
8、做好上级交办的有关信息普查数据填报工作。
(二)电教教材建设
1、严格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电教教材费政策、教材准入政策,做好电教教材的征订、发行和归档入架入库造册登记等项管理工作,确保用足用好电教教材费,管好用好电教教材。
2、建立电教教材建设(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骨干教师库,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统筹和协调,在省市资源开发规划框架内,有计划地开发适应我县的和中小学课本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尝试开发研制专题式多媒体教材。
3、加强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实践、新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电教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质量服务。
4、配合省教育厅优秀基础教育资源评选活动的开展,县电教馆拟运用“三分屏”录制软件制作一批优质课、名师讲座和专题教育资源光盘,以光盘培训、光盘送教下乡的形式传播学习,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启动县基础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建设(含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功能),为教育信息网络化打基础。
(三)学校电化教学
1、继续开展好电教观摩周活动。要以乡、校为单位围绕一个学科或一个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摩研讨活动。县馆筹备召开一次全县电教观摩教学活动。
2、做好2011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例、多媒体课件、电教论文评选工作。开展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争取在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上取得新突破。尝试开展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开通夏邑县中小学生作文网站,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3、加强电教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从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小技巧、小想法入手提炼小课题,丰富课题研究内容,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以实用管用为前提打破课题研究的专业化,以草根教研为主体,推动课题研究出现新局面。
4、建立电教教研的学科骨干队伍,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题电教教研。
5、对县直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