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动机实训总结

发动机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04 22:54: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动机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发动机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考核指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81-03

近年来,国内对高职高专课程考核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从宏观上研究考核形式及作用。有学者提出考核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评定学习效果、发挥育人作用、反馈教学效果、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反馈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考核结果应该成为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挥棒。因此,考核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传统考核方式是结果性考核,即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考核特定的内容,容易让学生认为只需要在考核之前背(练)好考核内容就行,造成学生只重视考核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而考核内容不可能涵括所有的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就存在片面性。甚至会出现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前一个星期甚至几天才“突击”的学生,期末成绩居然不错,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对技术、工艺、原理、知识都不甚了解,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现象。

为了让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引入过程性考核。传统观念认为过程考核主要就是考勤,认为除了考试之外其它考核方式都是走过场,考核的结果基本上就是集体通过,这样的考核缺乏严肃性和客观性。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过程性考核的可操作性差,考核标准不清晰,人为因素比较多。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态度、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考核结果应客观、真实,最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特点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都由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高专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一共132个课时,其中理论知识60课时,技能训练72课时。采取每周6节,持续10周讲授理论知识,后期连续3周整周实训完成技能训练。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是理论讲授时学生不愿意听,听了也记不住,整周实训时没有理论的指导又不会动手,需要老师重复的讲授,而且动手时不会联系理论,仅仅获得了技能,理论没有提升,达不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考核引进教学过程,不仅考核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采取边学边考的方式,让学生重视教学过程,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考核内容

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认识汽油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以及部分易损零部件的检测方法、掌握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教学目标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技能操作,因此,考核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训考试成绩。其中三个模块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40%,如公式①所示。

Z=20%P+40%K+40%S ①

Z:表示课程总成绩。

P:表示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K:表示期末考试成绩。

S:表示实训总成绩。

(二)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考勤、课堂纪律五个方面。按照百分制,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权重分别为35%、50%、15%,以上三项为加分项,而考勤和课堂纪律为减分项,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而且无故旷课课时数达到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迟到、早退一次扣3分,三次迟到、早退折算一次无故旷课。违反课堂纪律一次扣1.5分,上课玩手机一次扣3分,如公式②所示。

P=35%H+50T+15%Q-D ②

H :表示课后作业成绩。

T :表示课前小测验成绩。

Q:表示课堂主动回答问题成绩。

D :表示所有扣分。

1.课后作业成绩

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很少留课后作业,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方法,所以,本课程每周一次课后作业,60节理论课时一共7次课后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评定A、B、C、D四个等级,A折算为100分,B折算为90分,C折算为80分,D折算为60分,没有做作业为0分。课后作业成绩取7次作业的平均分,作业次数达不到三分之二者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课后作业的成绩如公式③所示。

pi :表示第i次作业的成绩。

n:表示课后作业次数。

2.课前小测验成绩

课前小测验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前一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主要是零部件名称、作用、安装位置等基本知识。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很难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考核,但是为了督促每位学生课堂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复习,需要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此,根据学生人数将全班分为6个组,每个组推选一位组长,组长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每次课前小测验在小组中随机抽一名同学完成,该学生的测验成绩代表其所在小组的测验成绩。每个小组必须完成10次课前小测验,每次测验满分为100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评分。该学生课前小测验成绩取10次的平均值。由于小组成员的课前小测验的成绩是相互影响的,所以,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成绩负责,还需要对别人的成绩负责,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合作学习。学生课前小测验的成绩如公式④所示。

ti :表示第i次课前小测验的成绩。

n:表示课前小测验的次数。

3.课堂回答问题成绩

在讲授新课时,老师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每题满分33.3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分,每位学生得满100分为止,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的形式,满分100分,题型可以有少量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主要还是以问答题、论述题为主,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实训总成绩

本课程有三周的整周实训,实训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以学生动手实训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本课程实训内容非常多,实训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考核每个实训内容,因此,选定四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考核学生,项目考核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62.5%。为了督促学生认真练习非考核项目,就要采取实训过程的考核,即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而且本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5%。另外,实训结束后的总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总结才会有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写总结,没有写总结的学生实训成绩为零分,并且总结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2.5%。实训总成绩如公式⑤所示。

S=25%SP+62.5%ST+12.5%SZ ⑤

SP:表示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ST:表示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SZ:表示实训总结成绩。

1.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整周实训时也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小组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组长应该组织组员学习、动手操作、练习,现场的5s管理等。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施行减分制,满分100分。组员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长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组长和老师评分细则相同。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一节扣5分,上课期间玩手机一次扣5分,不服从组长安排一次扣5分,学习不积极酌情扣分。组员考核记录表如表1所示。

组长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员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每位组员根据组长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协调管理好团队以及组长自己的纪律情况等评分。老师根据小组的工作情况,如是否进行5s管理、工单是否按时填写、组员学习情况以及组长的纪律情况等给组长评分。组长考核记录表如表2所示。

2.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四个考核项目,分别为零件认知、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气门拆装和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项目考核成绩如公式⑥所示。

零件认知采用笔试的方式,将发动机零件图打印出来,让学生写出对应零件的名称。满分25分,根据零件图的数量设置每空的分值。笔试的好处是可以让所有学生均参加,节约考核时间,而且可以将所有重要零部件均打印出来让学生认知,考核内容比较全面。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主要是考核学生检测零部件的能力。该项目可以在每组随机抽一名同学考核,该同学的考核成绩代表该小组的该项目成绩。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3所示。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依靠老师一对一教学的话,效率太低,而采用团体考核的方式,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老师只需要教会组长,组长教会组员,老师只需要在各组之间巡视、个别指导,效率大大提高。团体考核大大缩短了考核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就增加了,因为是随机产生考核名单,因此,每位学生都会认真练习,组员之间也会相互监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气门拆装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气门拆装一般需要两位同学协作进行。两位同学之间配合一定要非常默契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该项目的考核采取团队考核加竞赛式考核。即每个小组随机抽两名同学参与考核,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裁判,值裁其他小组。六个小组同时考核,裁判记录时间,拆装过程有无掉零件、工具,现场有无进行5s管理,有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等。考核成绩以时间排名为主,第一名25分,其他小组与第一名比较,慢几分钟得分就少几分,在此成绩基础上,掉一次零件或工具扣3分,没有进行5s管理的扣3分,由此得到每个小组该项目的考核成绩。由于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学生值裁非常认真负责。

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是一个综合的项目,要对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完成此项目。其中考核内容主要是电控方面,包括传感器、执行器、ECU、电路以及部分机械零部件,如火花塞等。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4所示。

3.实训总结成绩

实训总结是学生对三周实训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态度、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等的总结,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可以根据总结的字数、内容、独创性评ABCD四等,A为100分,B为80分,C为60分,D为40分。字数大于1000字,内容完成,独立完成的为A;字数在800到1000之间的,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B;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C;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不独立完成的为D。

(五)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

设计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如表5所示。这样的考核成绩记录表非常清晰的记录下学生的每项成绩,学生甚至可以算出自己该课程最后的总成绩,根据自己的当前成绩随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教师的主观因素比较小,是一套比较公平、公正、透明、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这套考核评价指标要求教师平时的记录要及时、客观、公正。教师要严肃认真对待课前小测验、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等。通过对实验班级的学习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来,这套考核评价指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容易实施,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学坤,王琳静,诸刚,蒋晓,姚长永.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5)

[2]张海波,蔡丽雯.高职高专学做一体教学中的成绩考核研究[J].职教论坛,2013(26)

第2篇

关键词:发动机一体化课程 水温高故降诊断与维修 实际能力 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87-01

1.课程来源于企业调研

作为全国一体化教学牵头校,学院一直在对一体化教学深入研讨,并且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我们深知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它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永远是职业院校办学不可分离的伙伴。所以对于职业院校课程的架构和具体设计,我们一直坚持与实际生产环节需求的有机结合。首先对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汽车4S店进行调研和技术咨询。在几年时间内,通过校企合作分别对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波士山4S店、燕盛隆店、波士瑞达奔驰4S店、北京燕宝宝马4S店等十几家企业进行了专业调研和课程研讨。根据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人员构成、岗位设定等信息,通过企业专家研讨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需求的知识技能,得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框架。中级工课程即最终确定于实践专家研讨会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当能够进行发动机简单维护、诊断和修理作业,包括:(1)更换发动机传动皮带;(2)更换发动机正时皮带/链条;(3)测试发动机系统正常参数;(4)检测和修理发动机气缸盖和配气机构;(5)检测与修理发动机气缸体;(6)检测和装配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7)检测与修理发动机冷却系;(8)检测与修理发动机系;(9)更换发动机总成。在实际操作中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作业项目,将每个实训项目分为若干个作业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各作业内容的细分步骤)。依照实际生产维修的实际操作安排实训中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在实训中依照每个作业项目中作业步要求完成教学项目,使实训操作更加规范化,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中级工发动机一体化课程主要目标是:(1)掌握汽车日常维护,保养的标准化操作,熟练、规范、快速、准确完成汽车常见故障的中小修作业。满足各类汽车维修服务行业对汽车维修中级工的要求;(2)熟练掌握常用工量具的使用;(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课程的设计应包括:教学大纲、发动机水温高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鱼骨图、教学策划表、工作页以及相应的教学文件、考核方案等几个方面。例如:发动机水温高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发动机水温高的拆检

学习活动一:认知发动机冷却系统结构及功能

学习活动:能查阅维修手册等相关资料,对照发动机描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基本构造、部件功能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任务二:冷却系统各部件拆检

学习活动:(1)工具与仪器的正确选择与使用。(2)各零部件的正确拆卸及测量方法,并判断零部件工作状态。

任务三:冷却系统安装及检验

学习活动:按照维修手册要求,正确安装冷却系统各零部件,并通过验收。

3.教学过程关注点及课程设计原则

首先,制定、修订计划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的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以达到对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检验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体现以实际操作为主,把操作技能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适增加相关的操作技能训练。过程要统一与灵活相结合、引进与继承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关注的重点。

4.教学文件及教学过程总体思路

按照劳动部及学院总体教学思路和安排,在教学中需要准备文件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计划、教案、课本、学生平时成绩表等文件。同时可以参考一些教材的项目要求来补充借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作必要的修改;项目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任课老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发。实际应用校本教材《汽车发动机(中、高级)》。

教学文件应具有五个特征:(1)任务引领,即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结果驱动,即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3)突出能力,即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4)内容实用,即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5)学做一体,即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5.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

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第3篇

【关键词】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内燃机构造与维护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主要讲述了内燃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涵盖了基本的零部件结构及保养、检测、维修等基础知识。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先讲结构与原理,再进行检测与维护,其结果是由于理论与实践分离导至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变原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为一体化模,通过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实训项目中,通过不同项目的完成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顾名思义,一体化教学即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但它不是简单的1+1结合形式,而是要实现深层次的融合。首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实训项目与真实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专一兼”的双师型结构,满足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理论融入实践中的学习削除了空间分隔,同时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展示和具体实践操作相结合,创建立体化教学空间。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一体化教学实现了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对接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通过市场调研、专业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座谈会对对职业岗位进行典型任务分析后将其转化为职业能力,构成课程体系,课程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训项目正是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经过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培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2.一体化教学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一般是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专业知识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先讲解基本结构、原理,学生再分析、归纳、总结出基本的知识点。并在完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结构、原理、零部件检修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便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另通过这种理论知识与实作训练的融合,消除了因为先理论后实操出现的时间间隔而导致先学的理论被遗忘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辅助实际操作教学,便于技能的掌握。

3.一体化教学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外,还融入素质教育,通过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采用“一专一兼”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形式,将职业素质要求引入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会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益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新问题,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解决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结合实际生产问题,灵活调整实施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在内燃机构造与维护课程中的实践

1.教学目标

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典型农用发动机各系统检修项目,使学生掌握农用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农用发动机零件总成,通过零件的拆装、检查、修理,熟悉和掌握农用发动机修理中的常用技能,在生产实际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走向社会的职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本着理论为实践服务,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行业标准相融合,加强实训,增加实训项目和课时分配,实训占总学时的60%以上。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相融合,在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内燃机构造与维护是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完全靠讲授的方式来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只有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才能利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理解。既有教师的讲授,示范操作,又有学生的实际训练,加上教师的现场随时指导、纠正,这种讲练结合、现场操作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解发动机的总体结构时,将学生带去实训室,让学生在拆装发动机的过程中掌握发动机的组成,大致地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学生对发动机有了感性的认识后,便于工作原理的学习,避免产生厌学心理。

(3)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认识规律,采用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完成教学过程。如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按认知规律先学化油器式燃油供给系统,再学喷油泵式燃油供给系统,最后学电喷式燃油供给系统;按照由理论(整体认识)到实践(零部件结构拆装)再到理论(整体分析)再实践(综合维修技能训练)的顺序完成教学。

3.教学内容的重构

打破传统的先结构、原理,再实作的教学内容安排,将零部件结构、工作原理放到拆装过程中去完成,教学内容以两大机构、五大系统为载体进行设计,根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如子项目配气机构故障诊断与排除中分为任务1配气机构的拆装,通过拆装过程学习配气机构的组成、零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总结出①配气机构的功用―进气充分、排气干净;②根据零件在工作过程由于受高温高压气体的冲击和腐蚀,分析出易使气门杆产生弯曲和磨损,因此要对气门杆进行弯曲检测和磨损量检测。从任务1中又引出任务2重要零部件检测。总之,经过课程内容的重组,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任务中,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过程,除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手段更灵活多样,可以是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人组织形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实际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相互配合运动关系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实操,在验证了机器构件的工作原理时也掌握零部件拆、装技能。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素质或“一专一兼”双师型转变,学生也从“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思考实践型”转变。一体化教学既是专业技能实作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职业技能在循环往复的实训过程中得到提升,职业素质也在循环往复的实训过程中养成。

三、结束语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过程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就是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按照一体化教学的新要求进行教学优化设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香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改革方案[J].课外阅读,2010,8.

[2]梁建玲.一体化教学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

第4篇

关键词:发动机电控 教学设计

一、前言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使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也对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挑战。[1]

在我国,大部分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从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培训出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必须要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开设汽车企业所需课程。其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就是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

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 它不仅是一门在汽车传感器、发动机构造以及电工电子基础上建立的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讲述工作原理和电控系统组成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制作工作计划,并利用先进检测设备对发动机电控进行检测与排故能力。在教学上,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入先进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维修精英人才。[2]

二、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1. 以“项目单”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项目单”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项目单”的填写能够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项目单的编写中,都是以真实的汽车企业工作场景为工作任务,并且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为积累知识而学习,改为让学生解决有范例意义的真实的工作任务而学习。

3.2 以学生为主体,工作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项目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与排故能力。学生在“项目单”的实施中经历明确任务、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馈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在工作系统化过程中,获得显性和隐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理论知识讲授,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

三、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下面以传感器检测(冷却液温度、进气温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为例,来阐述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要提前对本项目进行课前准备,包括故障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相关理论知识准备,以及课堂上会用到的各种相关检测仪器及工具的准备。主要包括万用表、温度计及水杯、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及配套的实训台架和维修手册。同时对用工具和设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实训知识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实施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地思考任务、独立地制定计划,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做出决策;然后独立地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学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3]

资讯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针对案例中出现的故障,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由此来导入关于汽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专业书籍或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和课程相关理论知识

决策

教师根据上课人数,将学生平均分组,每组6-8人,以小组方式,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进行决策,确定小组负责人及各工作责任人。

计划

制定决策结束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学生仍然以讨论的方式,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查找维修手册,找出各传感器的位置,测量方法,和相应操作步骤,制定出本项目中的工作计划,实施步骤。教师要一一进行审核并点评,找出其中的漏洞,让学生加以修改和补充。

实施

在实施之前,教师要将工作的注意事项提前告诉学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按照相应步骤进行传感器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填写至项目单中。

检查

可分为三种检查方式,自检、互检和教师终检。首先,完成工作后,小组成员内部进行检查,是否有漏洞和没有完成的工作。然后小组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完成情况,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情况。最后由教师进行终检。

评估

教师在此阶段,对各小组填写的项目单进行评估。并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

第三步 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教室的整理和工具的归位,卫生打扫等。

参考文献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崔志华、赵向阳。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9月

[2] 孟国强,刘越琪,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92-96.

[3] 邹德伟.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更少。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的教学对象是已学过汽车基本构造和原理、检修等课程和有一定的自学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通过对不同车型新结构与新技术的了解,进一步掌握当今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动态,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汽车企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学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该门课程主要内容有: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汽车电子与电气新技术、汽车安全新技术、丰田第二代混合动力系统、汽车相关知识六个章节。下面,就其中一个发动机新技术――柴油共轨喷射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思维导图)

柴油共轨喷射

二、教学准备

教案、PPT、相关视频资料,电控柴油机、多媒体、教学视频、学材等。

三、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主要包括:学习环节与时间分配、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组织教学(5分钟)。①学习内容:师生互礼、点名考勤、检查胸卡。②教师活动:点名、检查仪容仪表、检查场地卫生。③学生活动:调整情绪、准备上课。

(2)引入新课(20分钟)。①学习内容:学生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1)学生分成6组。2)学生分组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3)学生小组总结、整理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4)学生小组汇报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②教师活动:引导与控制学生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③学生活动: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记录与整理讨论结果;汇报讨论结果;专心听讲。

(3)学习新知识(15分钟)。①学习内容:教师讲解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包括: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柴油共轨喷射的组成、柴油共轨喷射的类型、共轨喷油系统的特点。②教师活动:1)引导与控制学生学习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2)讲解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4)播放课件。③学生活动:学习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专心听讲。

(4)参观实验(30分钟)。①学习内容:1)各小组到实训专场观察电控柴油发动机,2)教师讲解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3)学生学习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4)学生学习电控柴油发动机的共轨工作原理,5)学习共轨喷油系统的特点。②教师活动:1)示范讲解电控柴油发动机,2)引导与控制学生对电控柴油发动机共轨原理的学习,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③学生活动:专心听讲,观察教师示范电控柴油发动机;按要求对电控柴油发动机共轨技术进行学习。

(5)学结(5分钟)。①学习内容:认真总结授课过程中的要点,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1)新知识方面。高压共轨系统组成:高压油泵、共轨腔及高压油管、喷油器、电控单元、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基本特点:高压共轨系统利用较大容积的共轨腔将油泵输出的高压燃油蓄积起来,并消除燃油中的压力波动,然后再输送给每个喷油器,通过控制喷油器上的电磁阀实现喷射的开始和终止。2)育人方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与同学相处合作的关系。②教师活动:教师讲授、及时鼓励、知识总结、讲解示范。③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跟进、做好笔记。

(6)学习拓展(5分钟)。①学习内容:1)卫生:检查桌椅的使用情况,检查课室的卫生情况;2)作业:试分析柴油共轨喷射工作原理。3)卫生安排:要求人走五关(关门、关窗、关气、关电、关水);清扫地面、擦黑板、拖地、摆好桌椅、工具、工作台、实训设备等。②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卫生安排。③学生活动:积极跟进、做好清洁工作、记录作业、课后独立自学完成功课。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后,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11项:①是否能够叙述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②是否能够指出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名称和作用?③是否能够叙述出电控柴油发动机的共轨工作原理?④是否能够叙述出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基本特点?⑤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完成小组分配给自己的任务?⑥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参加安排的学习活动?⑦在完成本次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与本组成员以及对方小组的沟通是否顺畅?⑧是否顺畅表达出个人想要表达的观点?⑨是否客观公平地进行自评与互评?⑩是否主动参与工作现场的清洁和整理工作?以及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选项:是、否。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一般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小组内部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组间评价是一个小组对另外一个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自己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结束语: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情况、贴近社会或企业的要求,播放相关视频,利用现场实物进行互动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对教学思路进行优化,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这样,开阔了学生汽车新技术方面的视野,为学生成为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后市场生产一线,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从事汽车维修、检测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团队在吸收总结多年工学结合教改经验和课程组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工学结合引入课程教育,如何在校内实训场所开展工学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是:

1、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完成职业任务为依据,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职业任务为逻辑依据,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排序,深入企业、校企合作,分析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由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和优化处理,开发针对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找准本课程学习目标,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开发出课程教学内容。

2、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建设仿真和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面向岗位,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审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获取一线实践经验;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

二、课程开发思路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现代汽车的核心技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诊断及检修方法日新月异。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后,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才能适应岗位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汽车维修教学团队及课程组紧密与企业联系,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与深度。课程组与本地区主要品牌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在参照国家人社部制定的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以故障现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的课程结构结构。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2.教学过程面向实际的工作流程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到企业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课程组在确定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岗位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企业执行实际工作任务时的工作流程。课程组在确定学习领域中如何选取学习情境的时候,参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开发具体的教学项目单元。

确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单元(能力项目)要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即工作过程需要什么项目,课程中就开发什么项目,也就是实现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能力是真实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在开发能力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思路,开发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在开发知识要素的过程中,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换之以强调能力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应坚持以培养一线汽车维修技能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按照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的资源情况来进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思路如下:

(1)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制定教学计划: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制定的。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研讨和论证专业的设置、建设、调整及专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及时研讨、调整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负责审议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依托校企联合,及时向本专业反馈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本专业从2007年始,就成立了由企业、行业及政府管理部门领导或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2)课程内容的设定:本课程的具体内容是在与企业和行业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和讨论的基础上来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定充分体现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意愿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第7篇

关键词:汽车;课程改革;经验;创新点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汽车行业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1.72亿辆,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车保有国。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轿车也植入了很多高科技元素,如ABS、ESP、发动机自动启停、自动泊车技术等等。这也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推动汽车维修行业不断地向高门槛、高标准、大规模方向发展。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素质高等优点。并将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企业需求的岗位进行详细分析,进而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汽车拆装与调整》作为一门汽车领域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持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从日常的教学中获取经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幅提高。

1 高职院校《汽车拆装与调整》课程特点[1]

在高职类院校中,《汽车拆装与调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最基础的环节。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后续课程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与时俱进的特点

现代汽车的维修不同于以往的“手艺修车”,从业人员将面对机械、电气和液压为一体的汽车集合体,汽车种类繁多,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在此背景下,现代汽车维修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动手水平。而汽车拆装与调整这门课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汽车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避免与实际脱节。作为该课程的教师,要实时搜集最新汽车产品的结构特点,将新内容植入教学任务活动中,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毕业后就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场能力。

(二)较强实践性的特点

汽车拆装与调整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是是1:1,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即使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与实践相结合。如在讲解发动机组成时,不要照本宣科,只讲理论。而要对发动机所有的零件进行详细说明,并配上实物图,并解释每个零件的作用。并对每个车型所用的发动机的特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列出不同点。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要注意所选用发动机是属于普通型的,还是前沿技术。实际拆装操作时,尽量选择普通的发动机,结构简单,方便学生理解。待学生掌握之后,再要求学生拆装最新技术的发动机。先易后难,逐步掌握。

(三)中心地位的特点

在汽车技术类专业中,汽车拆装与调整这门课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囊过了汽车的各个部分,处于中心的地位。该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前接课程主要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后续课程主要有: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的检修、汽车电气系统的检修、汽车检测技术、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该课程需要讲解的内容多,知识连贯性较强,各个环节丝丝相扣。对学生来讲,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对教师而言,任务重,但是教师的授课时间是一定的,如何在规定的时应该间内完成该课程的讲解,并且能让学生接受,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教师应该合理把握教学方法和进度,不可能将该课程所有的内容都进行讲解,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汽车拆装原则,把握拆装规律。教师必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掌握汽车拆装的基础知识。由于有些专业课与汽车拆装与调整同时开课,在进行该课程授课时,要与这些同时开设的专业课程协调进行,使教学更加具有层次性。

2 《汽车拆装与调整》授课方法[2,3]

作者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自身授课经验,对该课程的授课方法有以下建议。

(一)将汽车的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目前,该课程的实训课程都是在实训室完成,车型基本上属于传统车型,很多结构是已经淘汰的技术(如风冷式发动机)。虽然这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是没有影响的,但与飞速发展的汽车运用技术相比,这些设备显得有些老旧。学生对这些设备兴趣不足,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汽车技术和结构,学生的兴趣会立即被吸引过来,学生会对该项新技术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自己主动进行该技术的信息搜集。这样更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查看现有汽车设备的结构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比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讲到变速器的拆装,实验室有两种类型:有级式和无级式。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无级式变速器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总结,并与有级式变速器进行对比分析。既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做好该课程的知识衔接

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汽车技术专业中的地位,因此做好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衔接,对于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汽车维修基本技能是汽车拆装与调整的基础,而汽车拆装与调整又是汽车底盘检修的关健环节。比如,在讲到汽车底盘的拆装时,首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待教师讲解完成后,再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独自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达到了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发现,个别课程实行先实习后理论学习的效果比较好。如发动机的拆装,当学生完成一次拆装后,对发动机的所有零件均有一个感性认识,虽然不能完全认识到每个零件的功能,但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理论课中。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疑惑慢慢解开,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实习场地和设施的要求

该课程的实践课时比较多,实习场地和设施的条件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一边讲一边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上课期间注意力集中,教师现场操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自完成拆装。需要准备的硬件设备有:汽车拆装实训常用工具、整车2部(能够将发动机总成、变速器总成、驱动桥总成、转向器等设备从汽车上拆下来)、发动机总成2-3台、汽车底盘相关总成(能够满足对变速器、驱动桥、主减速器、转向器、轮胎等进行拆装)等。

(四)严格制定并落实考核规范

对本课程而言,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落实到位,仍然不会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严格制定并落实考核规范这项措施是确保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关,这是检验教学方法的最有效途径。因为有部分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事先就已知道该课程考核制度,实践过程中会认真听讲,并积极操作设备,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笔试部分占总成绩的40%,要求学生回答汽车结构的基本知识;实践操作占总成绩60%,三人一个团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讲设备的拆装;重点从操作规范进行打分,如工具是否正确使用,拆装顺序是否装反,提问的问题能否答对等。最后给每个学生总成绩,并公布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 总结

总之,汽车拆装与调整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比较高,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祝清亮.为汽修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读《汽车拆装与调整》有感[J].出版参考,2012(11).

第8篇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U472-4

首先应明确模块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套用别人的经验,必须考虑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学校的设备情况、学生的能力层次等因素。

为设做好汽车专业模块化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汽车专业的教学目标。能否准确定位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多数学校都主要是为本地区培养从事汽车维护、修理、检测、装潢、汽车外形整修等工作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应摸清汽车行业的这类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此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教研工作。

二、确定并划分教学模块。如何科学划分教学模块,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一个大模块,该大模块由两类模块构建而成,第一类为基础模块,包含文化基础课和公共关系类课程等教学模块,采用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一类基础模块在一年级进行教学。第二类是多个专业模块,采用工作过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且各专业模块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更换和开发的活模块。我们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专业内容为主线,以实训场室设备为条件,将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底盘构造与拆装、发动机机械维修、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传动系与行驶系统、制动系统、汽车电器系统、空调系统、整车检测与保养等模块。每个模块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课题或适合于行为导向教学的模拟项目,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并将各模块涉及的构造、原理、修理和维护工艺、故障排除等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教学目标、围绕专业课题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比如汽车电器系统,设计的模块有蓄电池的检查、起动机的检修、发电机的检修、灯光线路的检测等等。

三、开发模块化的校本教材。编写好适应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础。教材的基本框架是:模块-----子模块------课题。编写模块化教材我们将从模块的教学目标出发,注重基础性、实用性、针对性,并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方式陆续编写校本教材。在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形式的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和模拟教学等行为导向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式教材将打破传统学科式教材的界限,对完成本模块的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有简明扼要的描述,涵盖了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着重体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系和冷却系”这一模块中,除了常规的结构、原理、检测与维修外,我们把日常维护中的项目——滤清器的清理与更换、冷却液和油的检查与更换等也列为主要内容。我们考虑到,现阶段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解维修的机会很少,但进行日常维护的机会却很多,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马上就能为自己和他人服务。

四、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模块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我校实行“模块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方法,专任教师必须自编各模块的配套教材,制作相应模块的课件,具备讲(讲授)、写(编教材讲义)、带(指导实习)的能力。为此,我校对现任专业课教师加强培训,取长补短。要求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纯理论课教师,下到实习基地锻炼或外出参加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培训考级,现在已培养了一批胜任本专业模块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