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类学术论文

经济类学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01 16:40: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类学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类学术论文

第1篇

一、题目、摘要、关键词

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

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摘要篇幅100-300字。

3.关键词:3至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

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

二、论文中注和参考文献的区别

1.注指作者进一步解释 自己 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标码 ① ,注释内容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文末,文中设序号 [1] ,文献说明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 [1](P12) 。

3. 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 [1] ,并在文末注明。本项与第2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

第2篇

作者:王余丁 王俊芹 刘晓东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种教学形式,是高校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而大多数经济类本科生囿于传统教学模式参与机会较少。本文依据对河北农业大学267个经济类本科生调查的数据资料,对2007-2010年学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主要结论认为参加调查的学生的比没有参加调查的学生对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更有信心,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能力。

【关键词】:经济类本科生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效果评价

近年来,经济类本科生就业市场严重不均衡,总量供过于求,局部供不应求。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本身综合素质很难达到需求者的要求。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我国多数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与新世纪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不协调,而今用人单位的“经验门槛”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培养大量紧跟时代潮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人才,就必须加强经济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一、经济类本科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

查现状

(一)研究对象

参与者为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7-2010年,162名本科生,其中132名在

校生和30名毕业生回访,在校大学生包括大四学生30名、大三学生64名和大二学生38名。指导教师为经济贸易学院的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5人,博士以上学位的14人。

(二)经济类本科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

调查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社会上许多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够重视和支持,表现为虚于应付。

2.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投入不足。由于投入少,经费短缺,难以组织大规模的、长时期、持续地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3.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没能进行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给出成绩和学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成绩档案,将其与奖学金的评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选、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等挂钩。

二、经济类本科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

查现状效果评价

(一)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

通过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有13名学生公开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6篇论文获得本科毕业论文优秀论文奖;5项课题参与省“挑战杯”并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二)参与者和非参与者对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评价

评价采用自设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162参与者和105非参与者,调查问卷共设11个问题,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统计学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问卷中1、3、6、11题,参与者与非参与者的回答无差异(统计结果P>0.05),这显示大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普遍意义有相同认识;而调查在体现科研课题研究的现实作用及效果的其他问题上则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参与者对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效果更加认同,认为在参与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学生是因为兴趣而参加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活动的,思想上是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处于主动求知的状态,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也带到课堂学习中,将课题中遇到的疑惑或不解与课堂上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课堂上自然有了可问的话题,学生较以前愿意提问或答疑,课堂也活跃起来。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缺乏科研意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外社会调查就是要让学生走入科研,在学习科研方法的同时感受科研的作用和魅力。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者中53.7%将来有意愿从科研工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仍然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此时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了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问卷调查56.2%的参与者认同。

4.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教学起推动作用。

课外科研计划为教师提供了开展科研的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科研方向为学生定课题;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是科研经验的积累和磨练。

表1 参与者和非参与者问卷调查比较

三、完善经济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1.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载体。

3.增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实施程序。

4.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要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第3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本页关键词】职称、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 一) 目标定位: 我们知道, 人才队伍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类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类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克服办学的浮躁心理和攀比心理, 不能过多地考虑“高等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 不能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 误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 因此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 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 二) 方向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应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前提, 不能以普通高校传统的学科型来组织教学, 而应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按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 组织教学。坚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变纵向为横向“即把纵向的按学科、分门类的课程变为横向的以岗位能力为前提, 按照劳动过程需要而将各种课程重新组织成综合化课程。在办学模式上, 要以“订单”为纽带, 要与行业和企业紧密结合, 这是根本方向。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 三) 层次定位: 职业教育有高等、中等、初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和方向上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属职业教育的高层次, 它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共同性, 又有层次上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一技之长, 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 前者比后者的层次要高。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应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决不能两眼向上, 盲目指望升格。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会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是属于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一方面表现在盲目选题,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论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改变使得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降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过于简单、粗陋,如选题工作不够细致、分派给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和老师沟通不够、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不强或缺少实践经验等。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少高校却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论文质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内完成。事实上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仅靠教师短期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要改变这一现况,提高会计论文的质量,“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内涵及实践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将探索为本的学习、合作努力以及对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对应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对大学会计教学的最后环节――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提高会计毕业论文质量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如(图1)所示。

(一)专题讲座模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阔学生视野的特点,其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确定主题报告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研究性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如在入学教育中,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素养,是其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中,还是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再如针对学生不会查阅会计论文写作的支撑资料,举办“如何查阅会计‘及相关资料”的讲座;针对学生不会表述会计研究成果,举办“怎样写经济类研究报告”的讲座;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举办“某一会计专题讲座”等。

(二)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会计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也可用于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其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对其均普遍缺乏认识。为消除其对研究的恐惧和误解,了解有关的会计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模拟实验、经济类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会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会计领域中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其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在每一讲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讲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重要的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的研究性教学也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同时还要利用边缘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强化终身学习的观点,密切跟踪当代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很好的适应性。

(三)问题探讨模式问题探讨模式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借鉴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论总结出来的,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涉及相关知识==>搜集相关文献==>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动机。在问题解决模式的流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解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引导研读教学素材、跟踪国外前沿研究热点,对现有会计技术进行实验、评价和比较分析等。具体到会计论文写作上,教师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争鸣;提供有关会计文献资料,以供学生检索研究;合理推荐有关的会计学术著作与学术文章,不断鼓励学生向一些经典的、传统、名人的观点挑战。只有这样,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思路才会清晰,视野才会开阔,会计论题的选择、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占有和结论的得出才会有创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其在社会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一阶段可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主要是资助本科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政策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鼓励学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

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将其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训练和练习中,在选择自主研究模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咨询,以便形成学生自觉自主、严谨探索的习惯和作风。

(五)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活动。其基本流程:教师在研课题汇总:=>介绍课题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课题参与==>承担部分任务或子课题一>参加小范围研究式讨论一>总结。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至国家级重点课题,至校级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要允许学生阐述和发表一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者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研的过程、方法和作风,为其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坚实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指导会计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设计

要想改变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对会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接受能力,建议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来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阶段性设计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而培养思想和见解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和写作。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看,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中偶有学校会开没财经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然后在最后一学期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这样没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不连贯、不系统的写作训练环节的设置,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首先自上而下的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重视对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首先增加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如在中级专业课程结束以后,增加学年论文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或者理论前沿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由于是对会计论文写作的初次练习,因此应以培养写作方法和思路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题材可以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多种题材的一种,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规范科学的程序,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从财务会计课程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应有小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从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论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这样平时的思考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沉淀,学生才会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实施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应从道德素质上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项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T=作,需要指导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创新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学校也应实施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领域开漫相关选修课和讲座。这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人教师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不盲目,有利于保证师生双方的沟通。应尽量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各种理论前沿和实践中的课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研究方向,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也尽量做到双向选择,以避免学生和老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成因;改革措施

G642

随着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读学生的逐年增加,如何培B合格的经管类拔尖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如刘宝玲(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开展,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源自于教材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教师讲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没有务实性[1]。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探讨经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成因和措施,为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

1.教材选择存在失误

经管类教学存在过于热衷使用国外教材,忽略国内教材的问题,从而会产生脱离中国经济体制而进行理论研究的现象。例如,李刚(2009)提到,目前部分高校在经济学教学中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如何运行,却对中国经济体制运行状况不甚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套用美国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少

大部分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较少,经管类课程实验和相关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尤其在硕士教育中,部分高校注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安排,而忽略了学术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学术硕士只通晓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

3.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课程内容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现实中仍存在课程体系落后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滞后、教材版本陈旧等问题,进而导致社会岗位和人才需求不匹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1.优化经管类教材建设

在经管类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国内经典教材为主、国外教材为辅的模式,即选择国内高水平经典教材,例如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进行主讲,同时,由于国外教材保证了知识发展的前沿性、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可辅助于国外教材,从而形成合理的教材体系,既符合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际情况,又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前沿性和系统性。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出版适合本校拔尖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的教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自主的、适应自身需求的教材体系。

2.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可按照课程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例如经济金融专业可开设金融分析软件操作、证券分析、保险实践、期货实践等课程;财会类专业可开设财务管理软件操作、会计软件开发技术操作、会计实习模拟、财会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可开设管理实践课程、企业经营战略模拟、供应链管理模拟等。此外,还通过建立经管类实验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经管类实验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来模拟经济管理环境,使学生运用软件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跟踪市场需求及就业需求的变化。深入考察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留学、升学、创业等等方面的流向,对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打造优势突出且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己之长适应社会某一邻域的具体需求,增强人才培育的方向感与适应性。

二、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问题。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

我国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正如张静(2010)指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方法比较单一、重教法轻学法,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不能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尊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脱节,教学方法缺乏探索性、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发展等问题[3]。

1.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依旧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教师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只负责听和记,缺少参与、思考、探索,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课堂主角错位

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老师为课堂主角,主导课堂进程,而学生被边缘化,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迫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全盘接受老师讲课内容,从而使得知识仅仅是单向由老师流向学生,互动机制断档,从而降低了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

3.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青年教师由于步入教师岗位时间短、积累少,通常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实践应用能力较低,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法较为欠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丰富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统一起来,要打破知识和信息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创造师生互补互动的高效课堂。

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事先提出问题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探究知识规律、n堂进行个人汇报,从而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

2.转换师生角色

第一,创建学生的讲台、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形成教师 “去中心化”、学生“中心化”的教学模式,实施从“教”到“导”的转变,教师更多扮演建议者和辅佐者的形象,引导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疑惑之处给教师“留作业,提问题”,并由老师解答。

第二,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虽然教师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过度的权威却起着反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反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走下权威的“圣坛”,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

1.学生轻视课堂学习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课程考核仍存在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和平时积累、应对考试采取临时突击法的现象,从而使得课程考核很难考察和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造成学生的投机应付心理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2.闭卷考试存在不足

闭卷考核方式通常内容固定、形式单一、过于死板和教条,学生只需要背诵固定范围和固定内容,将记忆的内容临摹到卷子上就可拿到高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此外,闭卷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违反了学术诚信、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甚至导致学业中断等严重后果。

3.应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而知识又是能力的来源,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没有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双重缺失,进而导致素质的缺失。因此,以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素质,更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经管类拔尖人才。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1.注重课堂平时考核

鼓励教师将授课内容阶段化,注重课堂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而不是将知识内容一次性集中在期末考卷上,从而可追踪和反应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例如,随机的课堂考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等等。此外,为保证平时成绩的质量,教师在设置平时考试内容的时候难易程度应当合理,不可因为是平时考试而降低考试难度。

2.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多样化考核可以采用撰写学术论文、课外调研报告、项目计划书展示等等形式。为了保证论文和报告的撰写质量,应当综合考察论文选题、报告内容、框架设计、语言规范性和表达性,并依据这些指标设置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可通过小组形式,或是个人的课堂讲演来进行,并由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评判给出成绩。通过实施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不足,进而达到既重视考试结果也重视平时学习效果的目的。

3.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完善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考核对学生未来考研、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经管类的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性质进行,例如考核模拟公司经营的效果,考核金融相关软件的操作、考核计量软件的操作等。

参考文献

[1]刘宝玲.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44-46.

第6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案例材料与理论知识点的结合

案例材料必须与要讲解的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则难以对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阐述。如在讲解需求弹性时,一些资料以2002年成都华西乳业将牛奶倒入下水道事件为例,解释说牛奶需求弹性小,使得企业降价也难以提高销售量而只好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这一案例材料认为牛奶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牛奶需求弹性小。这一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教学中也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迷惑。因为现实中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牛奶并不是必需品,其需求弹性比较大,价格降低,则需求会增加很多,而价格提高,则需求会减少很多。所以在这里,案例材料选择的不适当,会使得案例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案例材料除了内容必须与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材料来源最好是我们所处的生活与经济环境。如果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或感知的世界相距太远,也难以使学生对案例材料产生共鸣,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案例选择最好是本国本地区的案例,时间最好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发生的。因此,来源于国外的很多案例材料,可能与理论有很好的匹配,但由于制度、文化与习惯的差异性,这些案例材料不一定能为中国学生所理解。同样,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材料,由于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材料内容的现实说服力大打折扣,难以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经济泡沫的形成的原因及生成机制时,很多人列举了荷兰历史上的郁金花泡沫事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郁金花会有如此高的价值,会成为荷兰人抢手的投资品,价格会涨得那么离谱。因而,虽然这个案例能够讲清楚经济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但难以在学生中形成较大反响,也难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以我国2007年股市泡沫为例来分析,学生会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层次上的衍接

知识点有综合性知识、单一知识之分,同时,针对教学要求,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也有侧重,这就要求理论教学有不同的层次性。对于重要知识点、综合性知识,要重点讲、细致讲,而对于概念性知识点、非重要知识点,可简单、粗略地讲。与理论教学的层次性相对应,案例教学也有层次性,如对应综合性知识点,案例材料应有充足的内容与信息,并对其进行展开深入分析,对概念性知识点,则举例说明即可。如讲解供求定理,为了向学生讲解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加成方式来决定。可举一简单例子说明,如2011年飞天茅台53度酒国内价格为1050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为82.99美元(约合550元人民币),国内与国外价格存在巨大差异,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真正理解价格的差异来自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而不是成本的差异。而在讲完了供求分析这一部分后,由于学习了供求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弹性等多个知识点,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就需要有较多内容的案例材料来分析。如可将上述茅台酒的例子扩充内容进行分析,茅台酒的供给受到特定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因而其供给弹性小,而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茅台的国酒地位,社会及政府机关对其需求大。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由于是公款消费,政府部门对其价格变动不敏感,需求弹性小,因而茅台酒在国内市场是供不应求。由于需求与供给弹性小,厂家与经销商往往可以大幅度提高茅台酒的零售价格。但在国外,没有了国酒地位,也没有公款消费,所以国外对茅台的需求很小,需求弹性很大,所以价格远低于国内。通过将案例扩充,并且老师进行诱导式启发、问题式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刚学到的概念及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综合案例分析中,则可将前后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如综合性案例: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为何一涨再涨。则可以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以专题讨论的形式,由老师介绍、引导,学生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再次回顾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将之串联起来,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将理论用之于解释现实。

三、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案例教学的碎片化的结合

由于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大量地运用了数理分析、图形推理,前后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因而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案例材料则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案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案例教学因而呈现明显的碎片化。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从归纳到演绎,即从已有的理论来解释现实,或以现实中的案例来佐证、阐述理论。这一模式有其固有的优点,可以完整地将基础理论讲解清楚,体现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针对经济学理论与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在课堂上,老师应系统性地讲授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假设、运用条件及理论内涵要讲清楚,经济学理论框架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要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插入案例材料来分析,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单一知识点的案例材料,可以通过对其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分析来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阐述,使得单一的案例材料得到综合性运用。或组织综合性案例材料,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克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使之与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实现融合。另外,对过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等弊端应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案例教学的方式上进行改进。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上有取侧重、取舍,如针对非经济类本科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掌握的要求较低,在教学内容上,则重点讲解与现实更为密切的知识点,如在《微观经济学》讲课中,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可重点、深入地讲解;对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则可略去不讲;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可结合现实简单地、定性地讲讲,不必进行深入的数理推导与理论分析。第二,案例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师生互动。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提问或答疑式。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老师提问及答疑。这样既可节省时间为案例导入让路,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单向输入式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同时又避免教学中的“放羊”;

(2)讨论或辩论式。对于一些重要、疑难、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在老师进行讲授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老师进行引导与评议,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双元制教育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问题以及困难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了人力以及物力等教学资源的利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帮助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独立两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以及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专业优势明显,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度高。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名牌效应,吸收母体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共享母体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公办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独立学院从享受同母体一致的学历文凭到颁发独立学院学历证书,母体品牌优势逐渐丧失。许多富裕家庭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而与此同时,更多的民办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选择与企业相联系,定岗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强,成为独立学院毕业学生在选择就业时遇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独立学院的发展正面临生源减少与生存空间挤压。

二、德国教育培训经验

近几年,就业市场"招工难、就业难",这看似矛盾的结构性"用工荒"现象,凸显了国内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而在德国,超过六成年轻人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很少出现企业"用工荒"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其秘诀之一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所谓的"双元",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学校和企业完美结合,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供良好保障。一般来讲,德国人初中毕业后,即16岁左右就可申请参加职业培训,不过也有很多高中毕业生放弃申请大学,而是参加职业培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并不是直接到职业学校报名,而是先找企业。他们首先找到招收学徒的企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到当地职业学校报名。

职业培训时间依专业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是2年到3年半不等,学生每周花一至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三至四天在企业里进行实践操作。他们有时也会按星期"倒班",例如一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这些都依培训合同而定。

职业学校多由地方政府设立,负责教授学徒理论知识,不过,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技能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学习数学、德语、社会学等基础课程,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技术,还包括提高学生个人管理、社交、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充当主导力量。他们负责提供培训岗位,并为学徒提供一定补贴,补贴金额通常为正式员工薪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培训结束后,学徒通过考试可获得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技工证书。"双元制"培训结束,就职开始。

三、培养应用性人才

针对当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我国独立学院特点,培育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是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应用性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

1、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针对我国的国情让每一位在校学生与企业相联系,难度是非常大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窗口,这就要求老师即能讲理论知识,又能懂实践,要上得了课堂,也进得了企业。学院一方面应为自有教师提供实践平台,让老师积累职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在教学中引进一些资历高,经验足的商界人士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充实实践知识。使得课堂教学不仅是停留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要求,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

2、课程建设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发展的方向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在再次深造和职场工作方面都是极为有利的。以我 系为例,在针对德语系高年级学生即将面对就业,再深造的境况,我院一直在重视培养学生德语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兼顾一些基础经济,商务专业知识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与经济系,管理系合作,为学生在学习经济方面知识提供足够的中文知识储备。我系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核心课程,这当中包含的课程有德语国家概况,文学选读,语言学,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另外一类是专业延展课程,主要是经济类课程,例如:经济学原理,外贸德语,市场营销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684学时,专业延展课程有450学时,要求学生在三到四学期完成。这对于那些即将面对就业,考研的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负担。若培养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就可以使学生能依据自身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学习。

结合德国的成功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量身打造的课程,已成为我系新一步的教育计划。具体办法是专业方向划分制度:把学生分为经济类方向和语言文学方向。学生在大学第四学期末选择专业方向,从第五学期开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就会有所不同。在 统一的基础课程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取选修课程。

长期来,语言学在国内德语专业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总课时量偏少。而在德国,语言学作为基础必修学科,与文学、翻译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学科方向并重,甚至有过之。所以无论学生选择哪个专业方向,语言学都应是必修学科。例如作为经济类方向的学生,需要修满一学期,但作为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需要修满三个学期,深入的了解语言学知识,是学好德语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今后考研或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准备就业或者出国深造经济方向的学生,设了一整套的德语经济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经济德语,企业管理概述等课程,为学生在经济专业方面贮备充足的单词量,以及普及对经济课程概况的初步了解,使学生适应从语言学习过渡到语言的实践应用;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市场营销,外贸德语,商务信函等一系列专业经济课程,以达到为学生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目的。在大四学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专业经济知识的课程,例如企业管理,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等。给学生提供更大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课,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

3、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具

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4、教材选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直接引用德国原版资料,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中国专业教材不足,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德语原版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或拓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5、课程的评分标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保证

在经济课程学习中,笔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很多课堂练习,小组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评分应来自两方面。平时成绩以及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可根据平时出勤,小组作业,个人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考试也可根据课程要求有口试,笔试以及完成项目为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 Models of Teaching[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72.

[2]王良秋.关于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