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6 18:06: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让学引思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预防、医疗、保健体制的不断完善,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只有病毒性肝炎仍维持较高的发病率,这样在客观上造成绝大多数传染病科病员收治数量不足、病种单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均有空泛之感[1]。因此,本教研室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不必用一特定的教材而按社会的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体现。
作为临床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其具体标准为: (1)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2)多年临床或基础课程带教经验,尤其是传染病学课程带教经验丰富;(3)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从教师的医德水平、临床知识和技能结构、教学经历或实践能力综合衡量教师带教水平是否优秀或者合格。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互论证、自我调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带教老师的规范性和自主性,从而促使医学生学习这种严格规范的行为,进而培养其完备的临床和科研素养。而且,每年举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过程让年轻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及申报教学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师的产生。
2 重视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不再是生物学中的人,而是社会医学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应有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医风,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调能力[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导致的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缺乏尊重的背后折射出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本质认识的偏差。告知缺失、尊重缺失、换位缺失已经成为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主要原因。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 知情同意原则、保护隐私权原则、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原则[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是对医生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传染病作为一类特殊的感染性疾病, 在其防治中存在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伦理学问题。涉及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医源性歧视、强制隔离等问题。
在传染科教学中引入医学伦理学,重点解决的是临床实际存在的医患之间的人际冲突问题。根据传染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通过职业道德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提升其道德情操,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这些可以为其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导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 专 题 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内容相关的“课”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
目前的传染病学教材按照病原分类法将主要传染性感染病分为肮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及蠕虫感染等章节。按照各类感染病的共性特征,我们将主要章节拆分为病毒性肝炎、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损害归为病毒性肝炎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伤寒、疟疾、出血热等)和非感染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归人发热待查专题,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等归为感染性腹泻专题,以皮疹为主要特征的麻疹、风疹、水痘、及猩红热等归为发疹性感染病专题,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归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专题 。某些不适于列为专题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等则仍然按照单病种讲解。上述专题基本上涵盖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医院感染、免疫缺陷者的机会性感染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专题,增强了学科的完整性,使传染病学真正成为感染病学。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了经典传染病中的伤寒、疟疾及结核病,也学习了新发感染病中的艾滋病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同时对发热的鉴别诊断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创新是素质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但却是包括医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常在大班课上向学生介绍与感染病研究有关的重要创新故事、当前国际上的主要难题和最新解决思路,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培养怀疑精神,敢于向传统思想和理论挑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明显增多,有些还颇具创新性。
总而 言 之,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变革,前面的路将越走越窄,最终必将走入死胡同。通过近年探索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初步成功的,学生们对感染病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也明显增强,取得良好效果。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庆丰;杜庆玮;丁继光等. 新形势下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现代医药卫生,2013,5(3):454-456.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