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30 17:2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部门职能
党建工作科是公司党委、纪委直接领导下的直属科室,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干部管理、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会、群团等工作,发挥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是公司党建工作的中枢和纽带,也是党建工作对外联络的窗口。
二、工作职责
1.负责公司党的建设工作、纪检监察工作。
2.负责公司党委、纪委的日常工作,负责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等党委、纪委重要会议的组织工作。
3.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规划,重点做好企业价值观体系的提炼、传播和落地工作。
4.负责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典型培育、品牌建设等文明创建活动。
5.负责公司工会日常管理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及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
6.负责公司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负责团组织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及推优等工作,做好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
关键词: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平安和谐 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经历几年的发展后,在丰富居民生活、促进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根据社区文化发展实际,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社区文化建设这几年来一直在搞,不管是在职职工文化生活,还是居民文体活动上,一直开展着蓬勃向上的活动,也吸引着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年年有活动,年年都是重复,文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系统的目标。
2、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一直以来人们把文体活动称之为文化,对文化一词的内涵局限在单一的几场文体活动上。面对社区这个主体发展面临的种种新问题,社区文化应该涵盖社区的稳定、服务、发展的方方面面,应该积极探讨社区文化在稳定服务发展上应该遵循的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创新社区文化。
3、社区文化建设阵地基础薄弱,投入不足
社区成立以来,队伍年龄偏大,基础设施几年来欠缺投入,能干的年轻的都重组到了生产单位,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后继无人,文化阵地发展严重不足,基础亟待加强。
结合中国水电一局有限公司基地管理处社区几年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就要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为主导,以创建文化网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稳定和谐为目标,以培养高水平的社区文化骨干为组织保证,扎实推进和谐文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社区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抓组织建设,建立有序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基地处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首先要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使之形成基地、社区、小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党委、总支、支部牵头,相关部门科室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共谋发展的格局,不断把各项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2、要抓好阵地建设,搭建良好的社区文化发展平台
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要结合社区区域优势和实际,树立“共建共享、共促发展”的理念,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我们水电社区自成立以来,兴建了社区健身娱乐小广场,新建了阅览室和图书室,建立了文化宣传长廊。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互助的良好功效。
3、要抓好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建设基础
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建中老年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门球队,鼓励他们参加局内、外各项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其次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中来。水电社区从2000年陆续开展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这一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吸引辖区住户积极参与,为社区的平安文化献计献策,为弘扬平安文化各树一帜。在2001年有70户文明家庭、模范儿媳、模范丈夫的典型代表受到了社区的表彰,使平安文化成为水电社区的特色文化。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4、抓好活动创新,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社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逐步改变了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社区再就业中心这一载体,为待岗失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解决就业问题;开展党员帮扶结对活动,弱势群体救助活动,开展廉洁文化进社区活动等,使社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作用更加突出。
5、抓特色文化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关键词:国有企业;石油企业;和谐文化
Abstract: to strengthen oil industr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i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major step, is to enhance industry inner cohesion need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dustry civilized necessary means to set up a good image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way.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 advanced oil industry culture,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oil industry is very meaningful.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etroleum enterprise; Harmonious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语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管理思想与管理方式,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企业文化在石油系统的两个文明建设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石油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全系统普遍开展起来,并使之健康发展,开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1、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员工认可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强调以人为本,在一般的注重企业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企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环境,重视"人"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全面开发和利用人的价值、道德、信念、情感等精神力量,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石油企业塑造现代经营理念,培育优良的企业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4、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需要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
5、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舆论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职工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办法
石油企业要坚持文化铸魂,弘扬企业精神,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突出实践特色,弘扬企业精神,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培育与公司愿景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具体方案如下:
1、大力弘扬企业精神。持续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以集团公司《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培训教材》为主要内容,采取举办报告会、组织宣讲团、邀请老石油忆传统等多种方式,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课堂、进班组、进机关。以宣贯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为契机,用1~2年时间,大力宣传“油气至上、安全为天”的核心价值理念、“攻坚克难、争创一流”的川庆精神。创作一批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总结一批企业文化典型案例,开展一些普及性强、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活动,不断加深全体员工对核心价值理念、川庆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把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公司“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今后3年,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宣贯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和《视觉形象应用手册》。继续开展“文化快车下基层”等活动,强势宣贯3本手册,让企业文化入头脑、入心灵、入言行。按照“安全、简洁、适用”的原则,集中推进场景文化建设,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树立公司品牌形象。开展企业文化骨干培训,3年内将企业文化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加强与四川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的联系,与行业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公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健全文化建设工作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公司发展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为全体员工认知认同的企业文化体系。
3、推动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紧密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班组文化、楷模文化、海外文化等子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内涵,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把企业价值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养成教育,转化为干部员工的行为规范。开展“忠诚企业”教育,把落实公司《员工行为规范手册》、集团公司《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与落实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增强制度执行力,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三、结语
石油行业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有效的石油行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要建立正常的资金渠道,不断加大石油行业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要深化石油行业文化理论研究,有效推进石油行业文化建设实践;要积极开展行业文化交流,不断提升石油行业文化建设水平;要开展行业文化专业培训,建设高素质的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者队伍。
参考文献:
[1] 成秀清. 企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
[2] 黄子建, 许宁. 对企业创建有效激励机制的思考[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6) .
[3] 沈培骐. 进一步推进石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路[J]. 科技资讯, 2009, (24) .
[4] 王晓峰.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 中国职工教育, 2007, (07) .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二、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三、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四、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五、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七、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建设规划;小城镇发展;小城镇规划
一、现代城镇建设规划发展趋势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要围绕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进行。其中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前行的航标,它不仅要解决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小城镇,而且还要解决如何来建设的问题。所以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建设好小城镇的重要前提。小城镇建设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微观建设。微观建设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建设,以及与小城镇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建设。这些都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的建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貌等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宏观建设。小城镇宏观建设指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工作。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二、我国现阶段小城镇规划存在“空心化”问题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50%,刚刚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52%),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很多都以超过了90%。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可想而知。但现阶段我国城镇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2、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我国多数小城镇基础薄弱,地势有限,房地产没有做到成片开发,居民住宅分散,使得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在小城镇没有形成,生活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居住区,过多地兴建商品楼,缺乏层次感,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居住质量。而且,不少小城镇往往沿过境公路开发房地产,形成以公路为核心的城镇,不仅用地结构松散,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且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布局困难其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成本非常高,直接导致小城镇配套公共服务不健全。同时,一些开发项目未批先占、乱批乱占,既导致房地产开发的杂乱无序城镇布局缺乏整体性,更导致土地浪费、闲置,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二)城镇规划建设不健全,盲目开发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科学、适当超前的规划,是城市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要有健全的、具有约束力的城镇发展规划,以土地的用途管制和城镇的功能分区,保障城镇的有序发展。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来看,规划严重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于小城镇建设规划。从规划的层次上讲,土地利用规划应对城镇规划起指导和约束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小城镇的发展主要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城镇化道路。另一方面,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不合理编制规划时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使得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规划,不注意小城镇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注意旧城区的改造。
(三) 缺乏环境意识,管理落后,生态遭到破坏
在小城镇开发中,往往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和植被的价值认识不够,为了扩大建设面积或者仅仅节省成本,就对环境和植被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乱开发、乱建设非常严重,生态风险居高不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缺乏体系,公共服务不健全,导致污水横流,垃圾乱倒,成批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和日常垃圾被直接堆放在镇区内,极易引发各种传染疾病的蔓延。
(四)建设与规划脱节,形成“空心”城镇
小城镇的建设与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城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小城镇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规划是建设的先导,是建设的基础,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随意修改小城镇规划,干预小城镇规划的依法实施,使小城镇规划成为一纸空文。一些城镇工业基础薄弱,尚无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有的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成活率低、贡献少,对小城镇建设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规划对策
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不仅是小城镇当前建设的需要,更是小城镇长远发展的需要。今后,我国将面临6.9亿人口的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地布局与规划,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规划与建设。
(一)立足长远,高标准规划城镇
按照城镇经济的发展变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应该立足长远,因地制宜,聘请专家教授对镇区进行高标准、高品位的整体功能区划分规划,将镇区划分出工业区、教育区、商业区、生活休闲区。在编制规划中,对排水渠、污水处理、垃圾站、供水、供电等城镇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同时,突显商贸功能,形成了服装、餐饮、小商品等商贸一条街,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分区更加合理。
(二)创新机制,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政策建设城镇
紧紧围绕“抓好城镇活市场”的工作部署,积极实施“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强镇富民”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按照“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业化、基础设施社会化”的城镇经营思路,依据各个城镇的性质、区位、文化、产业等进行科学定位。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融资机制,从小城镇建设开发过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资金全部返还给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级拔一点、向外引一点、民间聚一点”的方式,对城市建设与管理方式作大胆改革和实践,通过流动、组合、拍卖、出租、转让等方式,对小城镇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多元化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通过一系列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各个城镇建设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了各个城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三)以人为本,加大力度规范城镇管理
按城市规划法严格执法,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要以大多数人民群众为本,树立“为人民管城市”的服务意识;成立有单独执法权的城市综合执法部门,以执法队伍建设为根本,不断优化队伍形象、激发队伍潜能,切实增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四)发展产业,壮大城镇经济繁荣城镇
各个城镇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我们立足这一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城镇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以民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通过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改力度,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本土成长型企业,为带动城镇化夯实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锐刚,包头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11.
[2]姚士谋,陈爽,吴建楠,张越,陈振光.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若干规律的探索――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01).
[3]郭先登.关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7(02).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抓好青少年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
认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首要的政治任务。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组织好领导班子、关工委干部和“五老”深入学习,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抓好青少年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主动配合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及工青妇等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老少共筑“中国梦”,“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实际,以开展青少年“三星”(学习之星、科技之星,孝顺之星)评选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月份,召开2014年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根据情况,区关工委将深入基层,对贯彻落实省、市委22号文件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求各乡(镇)、社区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委或党政联席会议,全面落实好“三纳入、两列入、一保障”的要求,年度要有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各村(居)要根据区关工委年度工作要点,制定村(居)关工委工作计划;每季度召开一次党支部会议,专题研究关心下一代工作,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形成月月有学习,季季有活动安排,年年有工作总结表彰的长效机制,实现基层组织网络化,凸显基层工作特色化,关爱教育青少年多元化。
二、巩固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整体水平
要下功夫把基层工作做好,把基础搞扎实。要在创新务实上下功夫,要在创建品牌上下功夫,要夯实基础,分类指导,培育典型,推广典型,“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使工作常抓常新。不断完善“五好”关工委的量化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老少携手生态文明监督“五护”(护林、护水、护路、护卫、护鸟)活动。巩固“五好”关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好、骨干队伍作用好、制度健全执行好、活动经常效果好、积极探索创新好)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老少互动,促进老少共建。努力把基层“五好”关工委创先争优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融入创新社会管理中。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配合区农业局、区科技局等部门举办青年农民创业培训班,以培训科技二传手和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培训青年农民20000人(次)以上。其中,区、乡(镇)、社区关工委主动牵头,举办科技培训10000人(次)。加强外出务工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实用技能、种养殖技术、电脑操作知识等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年农民,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条件的乡(镇)要建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形成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是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五老”作用的重要方面。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重探索如何有效发挥社区关工委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好”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老少结合、老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举办好学校放假、社区开办法制教育培训班、夏令营等活动。积极配合政法等部门,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把推进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建活动作为关工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基础。积极推进在民营企业中组建关工委工作,今年要继续抓好民营企业嘉旺公司、利美康等关工委组织建设工作。
三、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工作
坚持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增强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进一步健全和充实调整乡(镇)、社区关工委法制教育关爱团(组)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法制进校园、进课堂。坚持为青少年上法制课,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守法意识。继续抓好老年网吧监督工作。积极配合区文化部门,抓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区关工委成立网吧监督巡查组,不定期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监督工作,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社区、村(居)、要利用关心下一代活动室(中心)建立未成年人绿色上网室,由社区、村(居)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同志专管。
关注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长效机制。在寄宿制学校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成长有关注,生活有阳光。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等“五失”青少年的工作。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继续抓好关工委系统干部的培训工作。适时配合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举办第八期关工委系统干部培训班。
四、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工作长效机制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部门联动,优势互补。建立以乡(镇)、社区为主办单位,区关工委主动作为,协调配合区科技局、区农业局等部门,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工作长效机制。打造活动品牌,教育培训常态化。进一步巩固关心下一代活动室创建成果,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活动室,深入开展青少年教育培训活动。各乡(镇)、社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期100人以上青少年培训班。村(居)要结合实际,举办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各类培训班。
将机关部门帮社区、村(居)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与奖惩挂钩。协调区直各部门进一步做好帮村、帮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帮助村、居建好活动室,办好培训班,大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事、办实事。
五、加强组织建设和自身建设,着力建章立制,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两个22号文件和去年省委十一届常委会第33次会议纪要精神的有关要求,实现“五纳入、四统一”五纳入即: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四个统一”即:与党政其他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检查验收、统一表彰奖励。重视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动态管理,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关工委建设。继续配合区文明办抓好将关工委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医疗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在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制度创新与观念更新相结合,以“群众满意”为追求,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诚信友爱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的医院文化,不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育优良的医院精神,树立严谨的医疗行风,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良好医院形象,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和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医院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院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实际、反映医院精神的文化体系。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医院文化建设基本内容: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医院精神和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医院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医院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医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炼各具特色、充满生机而又符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医院制度,寓文化建设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信誉度,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医院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用和推动力;构建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水平。
三、组织领导
医院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Xx同志任组长,Xx同志任副组长,Xx、Xx、Xx、Xx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实施步骤
医院文化建设从2010年开始实施,历时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2010年为医院文化推进阶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起步和推进年,全面实施阶段。
1、突出“一个核心”。开展医院精神大讨论和价值理念征集活动,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医院核心价值观,确定医院的使命、愿景和发展战略,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医院文化建设规划。
2、抓住“三个重点”。创新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院内部环境,编制行为规范、制定文化手册。重点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3、做到“三个统一”。总结我院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挖掘医院文化底蕴,统一和规范以医院精神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以医院环境建设为核心的医院内涵、以员工形象为核心的行为举止工程。
4、形成“一个体系”。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实施机构,引进先进医院文化,整合医院文化资源,制定文化建设规划,举办文化活动,构建时代特色浓、个性特色强、符合医院实际、适应现代医院制度要求的特色文化体系。
5、实现“一个目标”。采取学习培训、媒体传播等多种宣传方式,持续不断对员工进行教育熏陶,形成强势医院文化,提升医院竞争优势,塑造良好医院形象,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二)2011年至2013年为医院文化发展阶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巩固提高阶段。
1、围绕“一个目标”。通过建立医院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及制定严格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分工负责、关系协调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保障机制。
2、抓好“两个推进”。继续推进“三个重点”、“三个统一”。
3、做到“三个延伸”。加强医院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认真探索医院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操作方法和客观规律,搞好分类指导,推动医院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延伸、从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延伸、从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
4、实现“四个提升”。定期组织医院管理者和医院文化建设专职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医院文化建设的专业知识。积极总结和推广医院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用丰富鲜活的案例启发、引导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医院的执行力、竞争力、凝聚力和形象力。
(三)2014年为医院文化创新阶段,是医院文化建设发展创新年。
1、完善“三个规范”。按照系统、科学、实用的要求,将医院文化建设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医院文化创新与深化医院改革紧密结合,创建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医院内涵、行为举止、理念的规范工作,全面优化医院形象。
2、抓住“三个重点”。坚持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努力提供温馨、便捷、舒适、价格适宜的医疗服务,重点抓好医院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安全文化。
3、做到“两个争创”。坚持把学习、改革、创新作为医院的核心理念,大力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创建学习型医院、学习型团队,大力开展争创“医德医风”标兵和技术能手活动。
4、实现“一个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注重社会效益摆在医院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效益、员工利益、医院实力的协调发展。
五、基本要求
1、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支部要切实加强医院文化核心理念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员工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泛宣传动员,使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接受医院精神、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员工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新晨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抓好医院文化建设,各科室负责人要对医院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出思路、出对策,确定本科室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管理理念,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全体员工认真落实好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从“生产发展”要求看,目前重庆的农村经济还是典型的粮猪型传统经济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比重高达95%以上,具有强劲支撑作用和拉动力的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产品商品化率只有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4960元,仅相当于非农业从业人员的18.8%。
从“生活宽裕”要求看,2004年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1元,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3.6:1,收入水平明显偏低,且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8个百分点,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十分薄弱;全市城市人口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乡村人口的8.5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悬殊。同时,目前全市还有65万多绝对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从“乡风文明”要求看,由于收入水平不高,消费层次较低,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教育、娱乐、文化等消费开支不到200元,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16.6%;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从“村容整洁”要求看,多数村庄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以及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都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村容不整、村貌不新,与城镇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少农村居民住房设计粗放、建设粗糙,形不美观、住不舒适,而且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从“管理民主”要求看,目前农村既存在着民主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忽视农民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等民利的问题,又存在着农民自身民主意识淡薄,忽视权益保护,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氛围不浓的问题。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结合重庆实际,笔者以为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
完善一个机制――深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
化解我市二元结构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克服体制、机制和政策缺陷,合理调整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尽快构建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使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坚持一个方针――认真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建设新农村,须尽快改变广大农村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别不大的公共服务。要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开辟新的财政支农途径,不断扩大政府支农的规模和力度,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端正工作态度,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应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突出一个中心――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长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快速发展。要坚持“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农”的基本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广泛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鼓励和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优化一个条件――坚持优化基础设施平台条件。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重点抓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洁净能源、邮电通信、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承接城市辐射带动、推进农村加快发展的公共设施平台。
围绕一个根本――紧紧围绕培育新型农民这个根本。
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性和战略性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为改变乡村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尽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真正让所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实施以农村适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体活动,努力营造新一代农民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抓好一个规划――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