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综合艺术论文

综合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3 22:25: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综合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综合艺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银行并购,并购动因,并购的经济效应,并购效益

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的竞争形势,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全球银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剥离,处置多年来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轻装上阵;二是进行银行间的重组,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并由此掀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并购浪潮。据统计,近20年来,银行业并购规模就价值量而言在每年的全球并购中都位居行业第一,并呈递增趋势。通过这次并购浪潮,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个“巨无霸”式的超级银行,全球银行业正朝着“全能银行”模式和“金融超市”的方向发展,全球银行业原有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如此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浪潮无论是对金融业还是对整个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银行并购活动的增加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银行并购的动机是什么?银行并购究竟是否会产生显著价值?银行并够需要考虑哪些成本与收益因素?

本文将以国内外理论界对银行并购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将银行并购理论归纳为银行并购的动因、银行并购的经济效应和银行并购的效益这三方面的研究主题,通过将现有理论纳入这三个基本主题中进行评述,全面梳理了银行并购问题的理论分析脉络和基本分析方法,给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银行并购理论的清晰、全面的立体图景。

一,银行并购(BankM&A)的含义

银行并购含义的准确界定是进行相关理论分析的前提基础。银行并购(BankM&A)是银行合并和收购(BankMergerandAcquisitions)的简称。银行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并购银行为获取被并购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购买被并购方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的一体化。银行并购主要包括银行合并、银行兼并和银行收购三种形式。银行合并通常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通过签订合并协议,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将资产合为一体,组成一家新银行的行为过程,银行合并又可再细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而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收其他银行的产权,使被兼并银行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过程。银行兼并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承担债务式的兼并、购买式兼并、吸收股份式兼并与控股式兼并;银行收购则是一家银行用现金或股票等资产购买另外一家银行的股票以获得对后者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过程,银行收购也包括三种主要方式,即现金收购、股票收购和混合式收购。

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都属于银行业的重整(BankConsolidation)行为,三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是一种从属关系,兼并和收购包含在广义的合并概念中。银行兼并是合并的一种形式,即吸收式合并;而银行收购则是兼并的一种形式,即控股式兼并。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的交易对象是共同的,都是银行产权的有偿转让,所不同的只是买卖方式的不同而已。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都是银行为谋求自身发展所采取的外部扩张战略,通过这种扩张战略,可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资产一体化和经营一体化,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正是由于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之间的这种相互交融的关系,人们将银行之间发生的有关合并、兼并和收购等统称为银行并购。

二,银行并购的动因分析

银行并购的原始动力来自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从根本上来说,银行并购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竞争是促进银行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在这一过程中,竞争转化为垄断,垄断又加剧了竞争,垄断程度越高,竞争也越激烈。从银行并购的历史来看,推动银行并购的主体来自于股东、经营者和政府。股东推动银行并购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经营者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则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找平衡点。从市场运行机理看,银行并购与银行追求交易费用的节约、拓展经营范围、发挥垄断优势、扩大规模效应和控制权增效及市场搏弈有密切关系,因此银行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平衡的过程。

西方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解释银行合并和收购行为的动因,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EricC.Brown(2003)将这些理论进行总结,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可以对银行并购提出比较合理的解释:(1)协同效应假说(Synergyhypothesis)。在协同效应理论下,兼并或者收购可以为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提供一个增长额。这个理论认为新兼并的实体可以享受经营的协同效应,作为两个部分的统一体能比两个公司独立经营得到更强的盈利性。长期的强盈利性应该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做出贡献。(2)信息假说(Informationhypothesis)。信息假说认为收购公司可以获得信息,这些信息表明目标银行的市场股价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接着收购公司就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收购目标公司,而付出的购买价格是低估了的价格。因此,这个理论以弱强式有效市场为前提。这个理论还表明,投标成功的公告会向市场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关于目标公司存在未知的信息。由于市场会做出反应,这样的信号将会导致目标公司股价的上涨,而并不需要并购真正发生。因此,信息理论认为,不管公告的并购是否实际完成,目标公司的股东都会获得超额收益。如果目标公司的股价在并购前有所增长,而且收购公司由于并购而只能将之一同吸收并作为一项成本,那么,这并不能说明并购的动因。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公司的股东将不会得到正的超额收益,也不会有并购的动机。(3)低效率管理理论假说(InefficientManagementhypothesis)。低效率管理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消除无效的管理。这个理论指出,收购公司能识别出目标公司的管理不善,并提出收购计划。并购后,收购公司能消除目标公司低效的管理并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如果收购公司:一能够正确地鉴定出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二能对之做出恰当的补救;三是没有为目标公司多付出任何代价,那么这样的并购就会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超额收益。如果收购公司在如上的过程中任何一步发生错误,那么并购可能只会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带来超额收益。(4)管理自利原则假说(ManagementSelf-interesthypothesis)。这个理论认为公司规模和管理部门从管理更大规模的公司中获得的有形的以及无形的报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有形的报酬包括现时的货币补偿,将来的退休金收益以及运用公司资产获得的收益。无形的报酬包括从管理大公司获得的精神力量以及外来赞誉。因此,这些利益为管理部门扩大公司规模提供了动机,而不去顾及股东的财富。(5)过度自信假说(Hubrishypothesis)。过度自信理论认为收购公司的管理部门对目标公司支付过多的溢价会导致财富从收购股东那里流向目标公司的股东。收购公司管理部门的自负会诱导出一个错误的信念,认为他们给目标公司正确股价的能力比市场中别的潜在的收购公司都强。这个观念会导致其忽视市场对目标公司的定价能力,并且为目标公司花了大价钱。这个理论认为,购并会导致收购公司股东负收益和目标公司正收益的减少。这个理论支持强有效式市场的假说,也就是说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相关可得的信息。除了以上五个理论外,还存在其它一些合理的解释,例如垄断假说(Monopolyhypothesis)和财务动因假说(FinancialMotivationhypothesis)等。

虽然西方学者对银行并购的动因进行了许多探索,但迄今为止还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常常试图运用一种理论或者假说来解释所有的银行并购活动,而事实上,不同的并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此,我国有学者综合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并购理论囊括在一个一般的框架之中(见下图),建立并购动因的三个维度,即经济维、管理维和战略维,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无疑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从纵向的角度考察,银行并购的动因正在从经济维向战略维过渡,在此之中偶尔夹杂着一些管理维引发的并购动因。

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框架

经济维投机动因;财务协同动因;管理协同动因;规模经济动因;交易成本动因

管理维成本动因

战略维资产组合动因;市场竞争动因

资料来源:王春、齐艳秋:“企业并购动机理论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6期

总之,对银行并购的动机进行研究是伴随着银行并购实践的发展而深入的,研究的深入使得银行并购的动因理论不断得到发展,解释力逐步增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正是经济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银行并购理论的快速发展,并购的经济实践不会停止,与此相对应的是,对银行并购动因进行研究的理论也必然不会停滞,而是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入。

三、银行并购的经济效应分析

银行并购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银行并购的微观经济效应分析是指并购对交易双方及其股东所带来影响的分析,即银行并购能否实现对银行效率和股东价值的提升目的,因此银行并购的微观经济效应常常称为银行并购效率;而银行并购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则是指银行并购对诸如货币政策、贷款行为以及银行的系统风险等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分析。

1,银行并购的微观经济效应分析(银行并购效率)

对银行并购微观经济效应,即银行并购效率的分析主要应用两种方法:“会计数据法”与“非正常收益法”,此外还有将前两种基础分析方法进行融合和扩展的综合分析法。

“会计数据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数据通过对比并购前后银行的业绩变化来判定并购是否引起成本、收入或利润效率的改进。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会计操作性强,而且数据容易获得并很容易理解,可直接运用合并前后的数据来分析和衡量并购行为的绩效是否发生变化。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会计数据反映的是实际经营状况,而非投资者的期望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比第二种方法—运用股票收益更为可信。有关并购收益的大部分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获得的会计数据得出成本效率的变化,以此衡量绩效的变化,但研究结果却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无论是银行层次的研究,如Linder和Crane(1992)、DeYoung(1993)、Spindt和Tarhan(1993)还是银行持股公司层次的研究,如Chamberlain(1992)、Y.Amihud和G.Miller(1998),他们得出的研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即对于大规模银行之间的并购而言,通过裁员及削减重叠的分支机构而增加的成本效率所产生绩效提高和净利息差的改善都被组织成本及其他非利息开支的增加所抵消,被收购银行相对于其参照银行其赢利能力并没有显示出有所提高的证据;收购银行在合并年度其赢利率急剧下降;州环境同合并绩效有关;小规模的银行之间进行并购易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引起绩效改进。

“非正常收益法”则是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消息的反应来分析并购给股东带来的收益,即通过比较银行在正常运行期间收益与并购宣布前后一定期限内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企业股东收益的差异来确定。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行为消息的反映获得更多的市场数据而不是会计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出两个原本独立的公司合并的价值。实际上,他们认为会计数据是不可靠的,而市场反应可以成为一个较好指标,并购双方非正常回报总和的加权价值是衡量源于并购活动的总收益的恰当手段,这种度量方法能够量化那些市场认为是并购活动产生的价值创造。大多数研究工作都分别考察了并购双方的非正常回报,其中也有部分人分析了股东财富的总体变化情况,例如Hannan和Wolken(1989)以及Houston和Ryngaer(1994)、Cybo-Ottone、Alberto和MaurizioMurgia(1996)。研究人员基于这种方法的研究也基本上没有发现源于合并的总收益增加,可是他们发现被收购方的资本总额对预期的协同收益具有重要影响,被收购方的资本与合并后总价值的变化呈负相关。

除了“会计数据法”和“非正常收益法”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外,第三种分析并购微观效应的方法是将前两种基础分析方法进行融合和扩展。在研究中,通过对银行并购行为和会计数据、股票市场收益变化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度量会计数据的变化和非正常回报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人员认为,采用该种方法可以通过市场准确预测随后绩效变化的能力。扩展后这种分析方法回答了市场是否有能力区分并购活动是最终获得了绩效提高,还是没有获得收益。但研究人员采用这种方法分别在银行层次和银行持股公司层次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与大部分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一致,即总体上讲,大规模的银行并购并未与绩效的任何显著变化相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经营者一般无法从并购活动中获得收益,而且股东价值的总体变动也很小(Pillof,1996;Akhavein、Berger和Humphrey,1997)。

总之,尽管研究人员使用了广泛的方法和样本,从不同的分析层次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发现并购行为和绩效提高或股东财富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宣布时银行价值的变化与后来的收入也没有显示相关性。对银行并购不存在显著收益情况下为什么银行并购活动曾经并还会大规模继续,学术界主要存在的观点主要有效数据缺乏论、.过度自信论、.委托—冲突论、.金融霸权论等,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对银行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之上。

2,银行并购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银行并购首先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金融市场会影响到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及传递,从而影响产出和价格。因此,如果银行并购引起金融机构行为或金融市场运行的变化,它将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银行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货币政策的实施方面,银行并购是否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取决于它是否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市场或中央银行用来调节货币供应的市场。并购通常以降低相关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影响市场业绩两种方式对这个市场产生影响。另外,银行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还表现在货币政策传递机制方面,并购也可能改变连接央行决策和其他经济部门运行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这个机制是通过货币渠道以及银行信贷与资产负债表渠道发挥作用的。

其次,银行并购也对贷款行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贷款产生影响。银行并购大量涉及的是中小银行,其结果是中小银行减少,这可能影响到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包括消费者)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大银行同时向大企业提供批发服务和向中小企业提供零售服务往往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由并购而形成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的金融服务就可能减少。中小企业其他融资渠道有限,外部融资更多地依赖于银行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并购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有关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影响的统计研究只有在少数国家,如美国和意大利开展过。这些研究发现,银行并购后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中减少了投资于小企业贷款的比例。

最后,银行并购同样影响到银行的系统风险。银行并购可能影响单个银行的风险,也可能引起系统风险并传递到实体经济部门。由于存款保险的存在,银行储蓄挤兑和传统的通货外逃基本上不可能,并且事实上从二战后发达国家就没有发生过。因而,银行系统风险的成本将由更广泛的经济机构所承担。有证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日本大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依赖性已有所增强,在欧洲也开始显示这种苗头。重要的是,尽管因果联系尚未真正搞清楚,但这些依赖性的增强与并购的多少是正相关的,增加的依赖性可能引起系统风险的增加。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银行并购的结果可能是形成大的综合性金融机构,而在一个包括银行的大的综合性的金融组织中,越来越广泛的金融活动会增加传染效应,金融风险往往由非银行部门或机构传染到同一组织中的银行部分。

四,银行并购的效益分析

银行并购的效益分析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两个部分,收益与成本是银行并购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全面正确地分析银行并购的收益与成本,银行并购才可能取得成功。

1,银行并购的成本

银行并购的成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微观成本,即并购银行本身为并购所付出的代价;二是社会成本,即社会为银行并购所可能的付出。

微观成本主要有以下几项:

(1)直接的并购支出。银行并购一般有三种方式木现金收购。换股收购和综合证券收购,每一种收购方式都会带来直接的并购支出。在现金收购中,收购银行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对目标银行的所有权,从而形成收购银行一项即时现金负担。在换股收购中,收购银行需将目标银行的股票按一定比例换成本银行的股票,对于收购银行来说虽不需要支付大量现金,但新增发的股票改变了银行原有的股权结构,导致了股东权益的淡化,甚至有可能使原先的股东丧失对银行的控制权,所以实际上也等同于支付了收购费用。至于综合证券收购,其出价不仅仅有现金、股票,而且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因此收购银行的支出也就是多元的,包括支出现金、分散股权和增加债务。

(2)各种市场中介费用。银行并购需要多种市场中介机构的参与,比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团等,其中以投资银行的费用最高。

(3)整合成本。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模式、财务资料、企业文化等诸方面都会有着显著不同,现在被合并成一家银行,就得对这些相异点进行整合。显然,财务资料的更换。企业文化的重建都会产生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更值得关注的是计算机软件整合所带来的风险。

(4)并购失败风险。银行并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受四重考验:首先,收购银行股东未必赞成,并购会稀释股权或增加现金支出,股东可能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在股东大会上将收购方案予以否决。其次,由于被收购至少对目标银行经理阶层的既得利益构成损害,目标银行可能会作出反收购努力,诸如进行股份回购。寻求股东支持。促请白衣骑士(WhiteKnight)救援以及使用驱鲨剂(SharkRepellent)和毒药丸子(PoisonPill),竭力避免被收购。再次,反托拉斯法和兼并准则的限制。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各国监管当局都对银行兼并给予格外关注,例如在美国限制银行并购的就有三部法律。

对于银行并购的社会成本,也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过分垄断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大规模的银行并购直接导致银行数目的减少,而银行数量的减少表明消费者和客户的选择余地少了,竞争的缺乏将不利于降低费用;二是超大规模带来的经营风险。银行并购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大银行也会破产,当其陷入困境时,对其营救更加困难,其破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范围更大,更容易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三是金融监管困难。对于金融监管当局,银行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银行数目的减少使监管当局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若干家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并购后又会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四是并购带来的大幅度裁员问题。银行并购的直接动因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因而往往是通过关闭分行削减员工而达到的。

2、银行并购的收益

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威斯通将企业并购的动因作了归类:(1)消除无效率的管理者;(2)达到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3)引进行战略性重组;(4)获得价值低估的好处;(5)传送信息;(6)解决问题;(7)市场力量;(8)税收方面的考虑;(9)再分配。这9种动因的划分也基本上适用于银行并购。银行并购的动因,换言之,也即银行并购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作为依赖公众信心而生存的银行业,规模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影响;二是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银行经营方式发生结构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向可减少长期成本的高效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这导致各大银行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然而科技投入的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电脑系统及其它电子设备软件是接近固定成本的,即两家银行合并后只需用一套电脑系统即够,可减少重叠的技术人员,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研发费用;三是互补优势,实现协同效益。其中,互补既包括地区性互补又包括业务互补。

参考文献:

范锐:“论银行并购的效益”,《国际金融研究》,1999第4期

胡峰:“银行并购动因的理论研究综述”,《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黄志凌、岳留昌:“银行并购理论与实践透视”,《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童文俊:“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世界经济情况》,2004年第22期

第2篇

参考文献:

[1]黄核成,余剑耀.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措施[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7,14(3):311-314.

[2]高秦嫣.对加强农林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33-234.

[3]苏畅.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17-19.

[4]钱学敏.钱学森谈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J].华中建筑,2003,21(3):9-21.

[5]王莲英.成立中国插花花艺专业教育机构势在必行[J].中国花卉园艺,2012,(21):30-31.

[6]汪劲松.谈在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课程[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5):55-57.

参考文献

[1]王莲英.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J].中国园林,2006(11):44-48.

[2]谢婕.浅谈在师范院校中开展《插花艺术》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08.

[3]汪劲松.谈在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课程[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5):55-57.

[4]姚霆.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赏析公选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新思路,2013(12):35-36.

[5]张虎,孙莉,吴冬.《插花艺术》项目课程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1-18303,18318.

[6]袁菊红.多科性大学中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9(20):12627-12628.

[7]胡军,张淑梅,张咏新.《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2(1):55-56.

[8]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9]吴钟鸣.高校公选课程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1(30):202-203.

[10]罗凯华.确立公选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科学地位[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3-14.

参考文献

[1]谢婕.浅谈在师范院校中开展《插花艺术》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08

[2]何黎明.“插花艺术”教学实践现状和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186~187

[3]钱锦、马玲.《插花与花艺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科技信息,2010(32):184

[4]胡军、张淑梅、张咏新.《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3~76

[6]李福东.现代插花及其审美教育价值[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7~90

[7]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第3篇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近几十年来我国小提琴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共有近三百余篇论文在我国《上海音乐学院学报》等集中核心音乐期刊上得以发表,这标志着我国在小提琴艺术领域探索的层次与范围都在不断扩大,我国小提琴艺术事业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逐步迈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我国小提琴艺术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此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相对于小提琴教学与演奏较为落后。在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因为对相关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相应历史情况的重视程度较低,这造成了我国在小提琴作品理论研究较为落后,对我国小提琴艺术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小提琴;艺术理论;改革开放;教学;演奏

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小提琴家胡坤首次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时,给世人造成了极大的震惊,因为这是中国小提琴家第一次在世界级的小提琴比赛中获奖,与此同时,虽然这个成果令世人感到无比震撼,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极其偶然的现象。不过自从胡坤作为国人的代表首次在世界级小提琴比赛中获奖,中国小提琴艺术家们接连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达几十次之多,这样的结果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也开启了我国小提琴艺术家们走出国门的道路。今天当我们坐在家里听到电视里说中国小提琴家在某国际比赛中获奖,除了发白内心的喜悦之情,已然没有了惊喜与激动。这就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结果。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说我们在小提琴艺术领域有多么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会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看轻,因为我们的成绩就摆在那里,没有人可以否认。我国的小提琴艺术之所以可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这都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结合我国小提琴艺术与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的结合,促使了我国小提琴艺术事业的飞速发展,并涌现出多位著名的小提琴家。下面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小提琴艺术理论予以简要叙述。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现状

随着与国外交流的逐步增加以及我国音乐工作几十年来的努力,我国小提琴教育家对世界小提琴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也熟知了西方小提琴演奏的相关训练方式,并且在实际的运用中有良好的效果。中国也被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教授称为是世界级的小提琴学校。随着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在学习、参考国际小提琴艺术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小提琴艺术。就目前我国的小提琴艺术来讲,其主要由中方与西方两种音乐所组成,主要包含了小提琴教学、表演以及研究等诸多方面。由于我国小提琴研究的特殊性,其研究范围包括中外多种音乐知识,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在最近几年,由于中国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的音乐水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小提琴艺术的研究也达到了鼎盛。

二、1978~2008年三十年间小提琴艺术论文概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这三十年间,共有358篇涉及小提琴艺术方面的论文在7本核心音乐期刊上发表:(1)有140余篇论文是涉及演奏会、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在这其中就有40余篇是与马思聪相关的,体现了他对中国小提琴艺术事业以及中国音乐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2)有近80篇论文是涉及小提琴教学以及相关的演奏理论的,其中有6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冠军教授——林耀基所创立的林氏教学法,并对此教学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3)有60余篇论文是涉及到小提琴音乐作品方面的,在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对马思聪的相关音乐创作进行研究;(4)有30余篇是涉及到小提琴比赛的,并且大多数是介绍或专访国际小提琴大赛参赛者与获奖者的。

三、对三十年来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缺失的思考

与三十年前相比,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此同时,这三十年间也还存在着不小的、值得重视的缺失。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小提琴艺术实践相比,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整体处于滞后状态。这表现为:一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实践还未上升为理论,存在着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空白区;另一方面,已有的理论研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前瞻性、科学性作用,缺乏对零散化知识的有效整合。在中国小提琴演奏技术堪称世界一流的今天,仍有种种技巧、内容、形式、艺术等方面的关系和问题,没有得到真正深入的研究,例如:林耀基等重要教育家怎样充分运用艺术规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技巧;中国演奏家演绎西方乐曲时的文化、审美基点;关于专业演奏家、业余爱好者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类音乐教育的培养理念问题;在中国小提琴曲创作中,如何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更好地统一的问题等等。这里面,既有关乎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方略性的问题,也有侧重于实践操作的技术性难题。音乐理论从来不以自身的发展为其目的,而是应当在演奏、作曲等音乐活动之间铺路搭桥,起到纽带的作用。音乐表演、教学、创作的实践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艺术的思维研究也是一样不断发展更迭。我们需要建立高瞻远瞩、正确客观的音乐艺术思维方式,以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持和应对动态展开的、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的飞速发展。已有的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危机关系,其原因一是在于不大受实践者重视;二是理论研究本身没有发挥出其充分有效的作用,干预音乐实践的精神不足。

四、结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提琴艺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得到了国内外权威人士的一致认可,这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南于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起步较晚,在小提琴理论研究方面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关音乐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完善。在小提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不断接受新的挑战,要使小提琴艺术在挑战中发展、在挑战中完善。多年以来,我国小提琴艺术一直希望可以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艺术方面发展,虽然我国小提琴艺术起步晚,但是凭借着音乐工作者对小提琴事业执着认真的态度,必定可以将中国特色的文化与音乐融入到小提琴艺术中,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艺术学派。

第4篇

本学期,我校艺术教研工作继续以“三个代表”、“两个率先”精神为行动纲领,以《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为工作指导,以学校工作计划为工作原则,继续加大艺术课程改革力度,把优化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以提高艺术教育的科学性作为新的增长点,保持我校艺术教育的先进性。二、主要工作

(一)课堂教学工作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艺术教学的科学性探索,是一个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教学研究领域,也是提高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必然渠道。艺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知识、方法、人的三位一体。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对艺术知识进行逻辑建构,师生合理的艺术课堂教学生活方式的建立,艺术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这三个方面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抓,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我校将对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估办法》内容,加大艺术教学软、硬件建设力度,确保艺术课程开齐、上足、教好。

2、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艺术课堂生活方式。坚持系统性、协作性、科研性的结合。要坚持教的生活方式和学的生活方式的统一,学科间教师的生活方式的联系,教学和研究的行为方式的结合。

3、加大课程的统整力度,建立立体统整的策略方法。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间的统整,还要注重学习和生活的统整,学生能力的统整。但是,在统整中也要注意内容的主次和层次。

4、优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加大预期和现实的结合度。艺术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先进的理论模型,这也推动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寻找合理的方法,要追求有效、开放、合理的结合。有效,要保证学生能够收获课堂效益;开放,要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合理,要求能够发现、运用课堂教学的规律。本学期,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

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延伸评价过程,拓展评价渠道,优化评价方式,倡导绿色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

6、提高艺术教师基本功,要求艺术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好成绩,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7、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做到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书研究为方式,加强教师间的对话和交流,整体提高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

8、加快艺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推出辅助软件,完善课程资料,要在学校网页中充实艺术教学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

9、加大对学生的观察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教与学的沟通,提高艺术课堂教学水平。

(二)师生队伍建设方面

艺术队伍的建设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成果,合作、交流、共享是新时期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而师生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团队形成的过程。艺术教育要做好榜样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队伍之间的联系,取得师生队伍的共建,因此,本学期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参加好艺术课程的培训活动,组织好广大教师的观摩、研讨、实践活动。

2、我校要争取成为广大艺术教师的成长基地,要力争推出名师,优化品牌,和谐发展,全面提高。

3、推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现有资源优势,通过传帮带促使双方加快专业素质的发展。师徒之间要做好发展规划,记好活动内容,作为双方考核的资料。

4、以教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形成科研氛围,建成科研组织,推动广大艺术教师整体发展。

5、继续加紧骨干教师培养,讨论、完善艺术学科教师教学常规、资源分配、“六认真”考核的合理性。

6、广大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出高质量的艺术论文,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三)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延展课堂教学时空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名目繁多、良莠不齐的活动较多,所以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组织艺术活动,起到艺术教育导向,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1、要整体规划好本学期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要建设好学校的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准备。

3、要继续打造特色,及时发掘亮点,不断深化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4、倡导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姻,让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地域文化。加强艺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的整合,以艺术的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加大艺术与学习生活的联系。

5、加强学校、社区的文艺交流,在活动中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开放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校内外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文化艺术环境建设是提高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的一种固化和交流方式。我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成与众不同的文化环境特色。要以有大的、立体的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观,不仅要有精神环境,还要有物质环境,不仅要建立学校环境、还要影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1、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制订合理的文化管理制度,建造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显性环境,并要做好维护和更新工作。

2、做好向家长、社会的艺术教育宣传工作,使之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每学期要开展一次面向社会、家庭文化艺术活动。要及时了解一些社会性的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去参与、了解这些活动。

3、网络是一个新兴的文化艺术环境,我校要合理的运用这一部分教学资源,建立健康的,符合师生特点的艺术教学环境。

(五)其他方面

第5篇

立足校园实际,创建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校园环境

1.民间艺术展厅。踏入校园,你就能发现这座校园就是一个巨大的民间艺术展厅,就会被带入到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中。教学楼每一个楼层的走廊里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段的特有民间文化。一年级的长廊里是民间折纸艺术展示,橱窗里布置的都是和折纸艺术相关的,有图片欣赏,有折纸的方法演示,但更多的是一张张用普通的彩纸通过一双双灵巧的双手折成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植物等形象。二年级的走廊里是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京剧脸谱,有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脸谱形象紧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简洁扼要的介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孩子打开了民间艺术的宝库。三年级的走廊里是苏州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家,还有许多相关的苏州方言介绍,对于许多外地孩子来说也充满了吸引力。四年级的走廊里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如《九色鹿》《后羿射日》《哪吒闹海》《十二生肖》《宝莲灯》《磨杵成针》等,学生在空余时间随时可以进一步感知民间传说、神话、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对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悟。五年级的走廊里则是民族乐器的介绍与图片欣赏,二胡、扬琴、竹笛、琵琶、三弦琴等让孩子对我们民族乐器及民乐有所了解。六年级的走廊里是民间美术介绍,彩泥塑、剪纸、编结彩绳、十字绣、创意布贴画……不但增添了美感,更因为学生都参与其中,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对民间艺术更有兴趣了。这些民间艺术元素时刻吸引着学生在自由活动、餐后散步等空余时间自主地欣赏、回忆相关的经验,并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2.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我校的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主要用于小盘龙艺术社(调色板美术组、小盘龙民乐队)、小盘龙民间文学社团、小盘龙科学院、小盘龙奥体中心、小盘龙民俗文化研究所等社团活动的开展。各活动室环境的墙壁上方展示的是传统手工的现存形态,下方展示的是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作品,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3.民间艺术宣传窗。民间艺术宣传窗的创立将成为我校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社区沟通与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成为学校指导家长、社区科学开展学生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民间艺术宣传窗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宣传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的来历和庆祝习俗等)、民间艺术作品内涵及民间艺术信息、学校民间艺术活动情况、学生民间艺作品等有关内容。围绕学校特色,凸显具有民间文化氛围的班级环境走进班级,你也很容易捕捉到课程内容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班内环境不论从色彩还是主题内容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的,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各班环境除了从整体上体现民间艺术氛围外,还特别重视各班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区域的创设。如一年级侧重纸工,二年级京剧脸谱,三年级是民间传说、神话等书籍,四年级是布贴画,五年级是十字绣,六年级可以是自制的民间体育中的道具,也可以是在传统民间体育器材上的改进或小发明。在兴趣课上提供学生进行民艺活动的操作材料,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更适宜、更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民间艺术特色活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用画笔展现不同人物的脸谱,激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展厅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欣赏自己的舞台。学校创设的环境具有教育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深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

1.挖掘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建构课题研究框架。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彰显学校特色,我们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从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合理的筛选。最终确定以民乐、民体、民间手工艺为切入口,“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冶情”。2.加强校本研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1)开设民乐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民族器乐教学的特点,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我校以五年级为试点年级,选择五(1)、五(2)两个班级作为试点班级,将笛子、琵琶教学纳入他们的兴趣课程。二年级试点班级每周一节音乐课进行扬琴教学,为学校民乐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充实学生每天的生活。将民间体育游戏校本教材列入体育课教学拓展内容,在体育课上加强学练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学练的需求。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兴趣活动课等到处都能看见孩子们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走高跷、跳房子、投沙包的身影。我们的小盘龙舞龙队还特意外聘了蒋逸夫老师进行指导,定期在周四中午活动,有专门的服装,逼真的彩龙,有鼓手,有替补,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演出都特别夺人眼球,让人为之振奋。这些活动充分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意志力。(3)感受地方手工艺特色,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根据区域特色,除了充分挖掘在职老师在民间工艺方面的潜力,在兴趣课开设了捏粘土、剪纸和快乐调色盘等课程,还特意外聘了苏州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章维伟、棕编艺人徐荣兴。每周二中午两节课的固定时间的学习,兴趣组的孩子们通过欣赏、制作等多种活动,充分感受到苏州地方手工艺活动独有的特色。简单的创作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还构建民间艺术进课堂的课程体系,探索其教育模式。在艺术、体育、班队、兴趣小组、综合实践课程等有关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4)编撰民间艺术相关知识的校本教材。我校编撰了民乐教材《初学扬琴》,主要介绍扬琴的历史发展、构造及发音原理、音色特点、演奏方法及各种演奏技巧,并推荐欣赏有代表性的扬琴曲若干首。同时,从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项目,编写了《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从游戏的起源来历、玩法技巧、游戏规则等来介绍民间体育游戏。(4)师资队伍建设。①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民间艺术课堂生活方式,追求有效、开放、合理的结合。“有效”保证了学生能够收获课堂效益;“开放”在于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合理”,要求教师能够发现、运用课堂教学的规律。②提高民间艺术教师基本功,要求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评比,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好成绩,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③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形成科研氛围,推动广大民间艺术教师整体发展。④鼓励广大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出高质量的艺术论文,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3.开展课外、校外民间艺术教育活动。首先,学校将整体规划好民间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其次,建设好学校的民间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及表演准备,如校园民艺节、民间体育节、民间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学校将继续打造特色,及时发掘亮点,不断深化内涵,加强与社区的交流,扩大社会影响,让民乐、民间工艺走进社区,既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又争取了更多的社区认同和支持。让孩子们走进街道社区、敬老院等,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开放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将不断完善对学生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对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形成比较完整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为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做好奠基工作。

作者:吴美华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