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星星的孩子

星星的孩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02 14:1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星星的孩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有视力却对周围的人与物视而不见,有听力却对声响充耳不闻,有语言却不知如何开口说话,有行为却总与常人的愿望相违,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常被人们怜惜地称作“星星的孩子”。有人说,他们是天才,因为爱因斯坦、凡高、牛顿等很多出类拔萃的天才生前都有怪异的行为,用现代的医学方法去判断,他们很可能患有孤独症。也有人说,他们是异类,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像个外星人,天外来客……

In December, 2007,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passed the following resolution: starting from 2008, 2nd, April of every year is designated as “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WAAD), in order to increase people's awareness about people, especially children, with autism. Moreover, every April is designated as the “National Autism Awareness Month”, which is a special opportunity for everyone to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autism and issues within the autism community through mess media as well as various activities. A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is special group, a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autism is more and more publicized, people become even more shocked and concerned when they find the truth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autism has been increasing.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同时将整个四月份定为自闭症宣传月,以期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媒体、口传、活动或其他可行方法集中性地传播有关自闭症的信息和知识。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这个特殊群体,殊不知,伴随着人们对自闭症越发深入的认识,却是自闭症患者数量越发高涨的现实。

In the 1960s, autism was considered a rare disorder that occurred in only about 3 in every 10,000 children. In February, 2007,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announced the results of two survey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covering 22 states. Using the newly-funded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ADDM), CDC researchers found an average rate of 1 in 150 children with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with New Jersey at the top, with a rate of approximately 1 in 100. Autism Speaks, the world's leading autism science and advocacy organization, released a rough statistics in 2010, reporting that there were around 67 million people with autism in the world, which was more than the sum of people with cancer and AIDS. The statistics also showed that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already took up more than 1/50 of children in the US.

Some people believe these figures suggest an epidemic, and there must be "some reasons” -- like a vaccine or something in the environment -- that has caused this so-called "epidemic". In fact, "so much more autism"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re is an actu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utistic people.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autism, earlier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more accurate ways adopted for diagnosis, and changes in the criteria for statistics analysis, have made society and culture maintain a more open mind and become more caring for disabilities. Therefore,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huge group of people with autism has always been there, but just wasn’t noticed by people before.

在60年代,人们认为自闭症是非常罕见的,儿童中只有万分之三的发病率。2007年2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了两个覆盖22个州的自闭症普查结果。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国家新近拨款建立的自闭症与发育障碍监测网发现,在22个州中,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比率是1比150,其中以新泽西州的比率为最高,达到了1比100。时间过渡到2010年,这一年,美国最大的自闭症科学与用户组织――自闭症代言者对全球自闭症患者进行了粗略统计,得到了全球6,700万自闭症患者的数据,已然超过了全世界癌症、艾滋病患者的总和,统计同时指出美国儿童中自闭症患者占正常儿童的比例已达到1/50之多。

这些数据让很多人直观地认为自闭症在近几年有越发流行的趋势,他们认为一定有什么“原因”――疫苗,或者是环境里的什么物质――造成了所谓的“流行”。实际上,“更多的自闭症患者”并不等于患者实际数量的增加,在另外一些因素如自闭症知识的普及、儿童更早获得诊断、诊断标准的修订、更准确的统计方式、社会观念和文化的变化等的共同作用下,人们比过去更容易承认和接受残疾和差异。因此,事实极有可能是,庞大的自闭症人群一直存在,只是在以往并未被周围所重视。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异常行为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s in medical science,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phrases “self-imposed” and “loneliness” deliver literally, autism is a disorder of neur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impaired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by restricted and repetitive behavior. It has long been presumed that there is a common cause at the genetic, cognitive, and neural levels for autism's characteristic triad of symptoms. However, there is increasing suspicion that autism is instead a complex disorder whose core aspects have distinct causes that often co-occur.

第2篇

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人们都说,规规木天生搭错了神经,是一个十足的傻孩子。

在规规木生活的那个村庄,大人们都有摘星星的本领。星星是什么呢?遥望漆黑的夜空,星星看起来只是一些繁密的小亮点,不过那是假象。摘下来的星星会从空中滑落,摔到地上,露出本来的面目,有的是一条鱼,有的是一朵蘑菇,有的是一穗棒子,有的是一枚石榴,有的是一粒松子,有的是一颗鲜红的浆果……

村庄里的人世世代代依靠这个生活,每天晚上都要很勤奋很勤奋地摘星星。摘不到星星的人,很笨的人,就只有依靠露水勉强维持生命,一辈子穷苦贫困。

规规木很快也到了要摘星星的年龄。大人们教授给他摘星星的咒语:天上长着一棵树吗?那些发亮的是星星吧,午夜的化装舞会结束了。星星啊,快快露出你的本来面目吧……

规规木睁着黑白分明的眼睛,有些无辜。背这段咒语对他来说也许太难了。

“那月亮会是什么呢?”

“真是一个傻孩子,教都教不会,你管月亮是什么呢,生活需要星星带来的实惠啊!”

“为什么没有人摘月亮呢?难道月亮不可以摘吗?”

“没有!真傻啊,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呢?”

大人们咂咂舌头,认为规规木傻得不可救药。

“我不喜欢闪闪的星星!我只爱金黄的月亮!我要摘月亮!我的心中只有月亮!”

大人们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心想,规规木不但傻:还简直是疯了呢。

可是月亮怎么摘呢?在规规木生活的村庄里,世世代代,人们老老实实地摘星星。从来没有一个人摘过月亮,甚至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过要摘月亮。规规木仰望圣洁的月亮,内心抑制不住一阵激动。在他发呆的时候,天空不时有星星滑落,四周传来大人们摘到星星时快乐的尖叫和口哨声――啊!是一朵蘑菇!哇!是一穗棒子耶……

因为规规木不去摘星星,他便只有依靠露水维持生命。

他想了很多摘月亮的办法。他用细细的藤条织成网子,看着河水里月亮美丽的倒影,他就把网子撒了下去,结果几网下来,只打捞到几条星星落到水里变成的鱼。他把鱼放生,月亮的影子在水里笑着看他。

他想留住月亮的影子,便用随身的一只木碗,盛满了水,把月亮的影子端回家。他想在白天也看到月亮,就找来黄色的颜料,在玻璃上,仔细认真地画着月亮。

月亮的那种金黄,代表着高贵和孤独,规规木认真涂抹着自己心中想象的黄色――那是金子的颜色吗?那是迎春花的颜色吗?那是初生的鹅,喙上的颜色吗?他想象着各种黄色,来描绘心中的月亮。

黎明,天空上的月亮隐退,规规木描绘的月亮却真实地留在了玻璃上。

尽管大人们嘲笑规规木,孩子们却非常喜欢。总是有孩子来规规木这里看月亮。“多么美好的月亮,画得真棒!”“我可以摸一摸它吗?像真的一样!”每当这时,规规木黑白分明的眼睛就闪烁出快乐的光芒。可是画得再好也不是真的月亮!于是,规规木的眼神在瞬间的满足中黯淡下去。摘月亮的野心,还是日益膨胀着,令他的心灵不能安宁。

因为依靠露水勉强维持生命,规规木的身体非常虚弱,就像没有见过阳光的豆芽菜,身材瘦弱修长,脸色无比苍白。也许,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规规木想。

晚上,月亮又像一个气球一样轻盈地升起在天空。规规木觉得,月亮如果真的是一个气球,摘起来就好办得多了,只要拽住捆气球的绳子,一牵,月亮不就下来了吗?可是,月亮不是气球啊!自己难道希望月亮是气球吗?规规木摇了摇头。

规规木希望的月亮是什么呢?是一座花园,里面有带烟囱的小房子,有红枫树,有篱笆桩,有蝴蝶飞舞,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在那种生活里他会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孩,那个女孩,是另一个自己――那个女孩就是月亮吧。想到这里,他整个心灵战栗起来。

相对于那些摘星星的人,自己想要得到的确实太多了吧?这么想的时候,规规木悲从中来,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到调色盘里。泪水稀释着调色盘里已凝固的颜料。很快,调色盘里流动着一种闪耀的黄色。他用细弱的手指蘸了蘸,在玻璃的月亮上轻轻地涂着,涂着涂着,奇迹突然发生了一月亮自己离开了窗户上的玻璃,轻飘飘地飞出去了。

规规木内心一惊,拼尽全力追出去。追着追着,追到一片树林里。月亮不见了。树林深处似乎有人影翩然,规规木好奇地向前走去,越走越近,就像自己无数次想象中的那样。然后,他发现树林深处竟然藏着一座花园。在花园绿茸茸的草地上。他看到了自己想象中的女孩――她穿着黄色大襟的衫子,嫩绿的筒裤,鲜红的绿色扒边的软软的小布鞋,乌黑的头发披散着。看到规规木,她微微地挑起两边嘴角,柔柔地笑着。

“我在这里等了一千个世纪。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找过来呢?”

规规木的眼睛里满含着热泪。他居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3篇

阳阳今年两岁半,自10个月断奶后他一直是由外公外婆照看的,两位老人非常疼爱外孙,尽管孩子讲话较晚,到现在为止吐字还不清楚,但令他们感到很高兴的是,阳阳可以不吵不闹地自己玩上1~2个小时,有时在原地打圈很多次也不会厌倦。在外婆看来,孩子很乖很好带,也很少惹麻烦,但他们却对孩子发育异常和异常行为忽视了,最后经医院专家会诊,阳阳被确诊为自闭症。

导致儿童自闭症的原因

儿童自闭症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或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病——

1.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15%~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自闭症发病有关。

2.遗传因素: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

3.免疫功能异常: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低,抵抗感染的功能下降。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儿童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有研究资料认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或)多巴胺活性下降,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则可产生自闭症。也有认为本症表现孤独、与别人建立不起感情等症状是因脑内啡呔类物质的神经递质作用异常所致。

5.认知缺陷因素:有人提出了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的学说,认为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孤独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

6.多种病因:许多研究表明,自闭症常与某些疾病同时存在,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苯丙酮尿症以及瞟呤代谢病等,故认为自闭症是一个多种病因的神经综合征。

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交往。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很少微笑。

■言语障碍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也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

■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

孩子得了自闭症父母怎么办

1.训练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常说良好的习惯不易养成,一般孩子已是如此,更何况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孩童有行为固定性的毛病,如果将他们这种固定性的毛病转成固定的良好生活习惯的话,虽然他们不擅长于与人沟通、打交道,但起码会对其今后的成长有所帮助。这些良好习惯必须从日常生活训练起。如刷完牙后,牙刷、牙膏、漱口杯要归位;鞋子脱下时要摆整齐等。

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过群体的生活,就要学会这些生活自理的好习惯。许多父母也许是爱子心切,常常帮孩子把有关生活技能的基本事项都做好,这并非是真正的照顾他们,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要开始下达口令叫他们自己动手的确是很难的,但做父母的绝对不能没有耐心,一定要把握原则“教孩子如何做,而不是帮他们做”。

2.随时随地保持孩子整洁的外貌。自闭症的孩童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因此,若能随时帮他们保持整洁,不仅是小朋友,就连大人也会愿意接近他们。如此一来才能增加孩子们与人互动的频率。那孩子才有学习的机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3.教导孩子熟练问候的语句。自闭症的孩童大部分有语言上的障碍,这也是他们难以建立人际关系的原因。让孩子学会并熟练日常的问候语:某某人早、某某人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没关系等。这些语句并不长,也较容易教,但重要的是训练他们讲这些话的习惯。有礼貌的孩子每个人都喜欢,最起码孩子们学会熟练的运用这些问候语,不会让人家一眼就觉得与常人不一样。

第4篇

《数星星的孩子》读后感

甘肃省靖煤公司二中小学部二(3)班杨淇

今天,爸爸让我读《数星星的孩子》。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张衡,他特别爱数星星。夜深了,他仍然注视着夜空,他发现北斗星围着北极星在移动。

第5篇

人们把自闭症儿童称为“星星的孩子”。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

青岛第五十八中学的高一学生唐郑鑫关注自闭症儿童问题已经好几年了。他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一天,“隔断一切的铁门会被阳光融化,无止息的正能量会把这群星星的孩子接回他们曾放弃的大地。”

“他们很可爱”

唐郑鑫是在读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接触到自闭症孩子。

“那阵子,我认识了一位数学老师,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青岛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安全主任。于是有一天,带着一点点好奇心,我就跟着老师一起去了。当时就我一个人,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就是想见识下所谓的自闭症孩子。”

去的时候,小唐正好赶上上午最后一节课。正帮着老师整理餐桌呢,下课的铃声响了,康复中心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从教室里跑出来,吵着闹着,有的孩子还特好奇地打量了唐郑鑫两眼。

“真是自闭症吗?”小唐不免有些生疑。看起来,眼前这群仅比自己小那么几岁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外表健康明朗,就是下课时的那种疯劲儿,也跟普通的小学低年级或幼儿园小孩差不了多少。

“他们很可爱。”小唐说,这是他当时唯一的感受。 不过自闭症孩子的生活,可远比旁人想象得要沉重。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小唐才意识到,“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单透玻璃造的房子里。我们看着他们,他们却只能看着他们自己。”

本身也还是一个孩子的唐郑鑫忽然间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希望走近眼前的这群目光清澈的孩子,更加希望可以像朋友一样,和他们一起正常地玩耍,交流。

第一次感到无力

之后的每个周末、寒暑假,一忙完自己的功课,唐郑鑫就会坐车去康复中心,在那里上一整天。有时,他还会约上几个同学、朋友一起过去。

“通常是先通过QQ组织、发通告,确定每一次去的名单,然后跟康复中心约好,了解需要做些什么工作之后再去。”

进课堂,做助教,带领孩子们唱歌、做游戏,帮着收拾玩具、餐具……大家干得非常起劲。而在跟康复中心的老师和家长做过更多的交流之后,唐郑鑫对自闭症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实我对自闭症的理解一开始可能和大部分人是一样的,认为自闭症就是天才的代名词,像电影《雨人》里那个有超级数字天赋的‘雨人’,但实际不是,自闭症可粗略分为高功能自闭症、低功能自闭症和边缘型自闭症。”

小唐告诉我,在康复中心,就有一个“高功能自闭症”孩子――每天下午2点都会准时拖地,从不看表,也从来不会有一分钟的误差。

当然这样的孩子毕竟是极个别,更多人属于真正的“百年孤独”。

就比如那个小男孩。直到现在,小唐仍然不知道他叫什么,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的爷爷开口。“我曾经和他一起上过一节课――互相扔球、接球再扔,再接……一堂课,一个老师、一个家长、一个孩子。我需要做的就是向那个孩子扔皮球。孩子一旦接住,老师和爷爷就会在一旁给予最热烈的鼓励与赞许;假如接不住,自然也无人责骂。”

其实在扔球的过程中,小唐一直希望可以跟孩子有一些愉快的互动。不过他还是失望了。“你同他说话,他不看你; 你想要拉他的手,他不理你。他眼中只有他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个孩子始终没有跟唐郑鑫有任何的交流。直到快要下课,小唐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他渴望着做些什么,可是又融不进去。

小唐说,那是他第一次感到无力。不过小唐并没有为此沮丧太久。“一定要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自闭症孩子才行。”他在电话的另一头语气坚定地告诉我。

用爱筑成回家的桥

2011年,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帮助下,还在读初二的唐郑鑫组建了青岛第一支经慈善总会注册的中学生慈善义工队――飞扬义工队。这是一支由来自岛城5所中学的10名初中学生组成的慈善队伍,平均年龄14岁。

“要让这么多人支持我的工作并不容易,大部分是靠我平时积攒下来的‘人品’。作为初中的班长,和热情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我和各个学校乐于助人的同学们都有一定的联系。虽说有些同学其实是出于好奇甚至好玩的心态加入到义工中来,不过我想,有人愿意做总比没人做好,对吧?”

1月28日,在青岛市台东步行街,一场名为“爱聚星空,情满五八――为自闭症儿童募捐义卖”的活动火热展开。从最开始写活动计划,到联系赞助、场地、媒体、音响……小唐心里的那根弦一直绷到了最后。“几乎天天熬夜,嘴上还长了5个疮……”

还有一次,小唐和几个朋友带了一大堆乐器去康复中心搞了一个小课堂。“我当时坐在一个孩子后面,她妈妈抱着她。她回过头来跟我来了一句,‘姐姐,谢谢!’ ”

“是姐姐,居然不是哥哥?”唐郑鑫有点哭笑不得。不过,看着小女孩脸上绽放出的天真笑容,他瞬间觉得自己和同伴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义演、义卖、校园募捐、街头宣传,在过去的这几年时间里,小唐忙碌并幸福着。“从一个人到10个人再到100人、200人,直到整个社会都和我一起,为这些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用爱筑成一座回家的桥。”

“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如此优美的表述用在自闭症孩子身上实在是很贴切。事实上,在一系列关于义工经历的日志和文章里,唐郑鑫也反复地使用着这个短语,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原创。

“接触越多,越觉得他们的心灵太干净,就像是荷叶一样。自动清除一切与自身不同的事物,无论好坏。他们就像生活在黑暗宇宙中最遥远的一颗星球上,完全沉浸在无止境的极夜当中……”

这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时间过得飞快,小唐的义工生涯转眼间已有5个年头。随着跟自闭症孩子接触的增多,已是一名高中生的唐郑鑫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还能为这群特殊的孩子做些什么。

“家里如果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痛苦的。这个孩子一个月的康复费用,就相当于一个工薪阶层家庭一个月的工资。”小唐告诉我,看着康复中心那些一直守护在孩子身边的神情紧张的家长,他总是觉得非常揪心,“那些家长看着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他们的心里,真不知道是何感受。”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去康复中心的时候,小唐都会带着相机,他希望可以把那些让他觉得感动的画面都记录下来,同时也可用作宣传的素材,唤起更多人对自闭症孩子的关心。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做法。

“有一次,一个孩子的家长突然和我的数学老师说,他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暴露在镜头下了。这让我很惊讶。”

小唐渐渐明白,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对自闭症孩子以及他们所在的家庭来说,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固然需要,可最需要的还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一个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是一家人的悲伤,但他们永远是父母眼中最亮的那颗星。”

据专家统计,自闭症的康复率大概在3%~25%。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治愈率也就越高。唐郑鑫告诉我,虽然他还没有真正了解过康复的孩子,但是好几个从青岛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走出去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普通小学学习。这让他感觉到振奋,也愈加有动力继续做下去。

“你知道吗,那个一直不愿搭理我的小男孩开始对我有反应了。”在采访的最后,唐郑鑫有些骄傲地说。

因为要备战期中考试的关系,这次采访的很多问题,小唐都是通过手机在寝室的被窝里跟我交流的。哪怕时间再晚,这个16岁的山东少年也会无比认真、细致地给予答复,从不敷衍了事。

这样的态度,唐郑鑫在他长达5年多的义工生涯里,一直坚持着。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少。现在真希望能有几个(几个就够了)初中生,更多地去做一些关爱这些星星的孩子的事。”

确实,做义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人把义工经历当成是一种履历、一种谈资,这让唐郑鑫感觉有点遗憾。不过他仍然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因为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心自闭症儿童的队伍中来。

第6篇

上午10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楼7楼,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门前,预约好的家长们带着孩子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希望这里能为孩子的发育行为障碍提供帮助。在忙而不乱的诊疗室里,我们看到了一位不穿白大褂的高大身影,他就是邹小兵――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国内第一家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创立者。十几年来,邹小兵与他的团队致力于儿童孤独症的诊断评估、治疗干预以及相关的研究推广,已经为一万多名患儿提供了相关服务。针对家长关心的孤独症病症和治疗,邹小兵一一作了详细解答:

孤独症的主要症状表现

孤独症是一种以交往障碍为核心的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孤独症的发病几率约为1/15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孤独症的表现多样,但主要症状集中在以下几点:

语言交流障碍――到2~3岁仍不怎么说话,部分患儿虽具备语言能力,但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或自言自语,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社会交往障碍――喜欢独自玩耍,不愿或不懂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参加合作性游戏,对父母的指令充耳不闻,看不懂社交的信息,很少主动寻求父母关爱或安慰等。

兴趣狭隘和重复刻板行为――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不感兴趣,却对某些特别的物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并因此表现出重复刻板行为如转圈、来回奔走,重复开关等。

智力异常――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低于正常智力,50%智力在正常范畴(其中约10%智力超常),甚至在某些方面显现出较强天赋,比如音乐、绘画、艺术和记忆力等方面。

家长的认识误区

A:孤独症来源于家教不当?

过去美国有个很流行的“冰箱母亲理论”,认为孤独症归因于父母的淡漠态度,导致孩子自我封闭。学者布鲁诺甚至还将孤独症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比拟成二战期间集中营里“犯人与守卫”的关系,这个观点一经媒体大肆报道即被大众普遍认定:孩子罹患孤独症,都是父母亲养育的错。

“孤独症病因主要是先天性的,并非源于后天养育不当。”针对以上误区,邹医师肯定地说,“孤独症与基因遗传有着重要关系,至今没有确切数据可以证明后天教养对孤独症病因存在影响。其实,在孤独症患儿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压力,不仅有经济上和社会体制上的,还有来自精神上的。父母除了要面对孩子各种行为障碍带来的成长困难,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正视和接纳孩子,所以他们必须具备异常强大的信念和爱心,这种伟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感动和敬佩,更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B:孤独症能用强制手段约束?

面对孩子的种种独特突兀行为,许多家长往往会气急攻心,采取强制或粗暴手段约束孩子的行为,比如没收他喜欢的物品、对孩子的攻击以暴制暴、处以惩罚或打骂等。

邹小兵告诉我们,打骂等强制手段非但不能对孩子起到约束或震慑作用,反而会使孩子的正常情感得不到有效宣泄,从而激怒或打击孩子。“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并非是有意捣蛋,而是他们大脑的独特构造所带来的‘副作用’。打骂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许暂时有效,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其负面影响会越来越明显。”

治疗建议:早发现,早干预

一般而言,孤独症患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里看起来与普通孩子无异,不容易辨别。但若能做到早期识别和干预,对孩子的恢复将有着重大意义。研究显示,为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提供学龄前两年的早期教育干预治疗,可以让他们的智商和语言能力有很大改善。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自闭倾向,1~2岁就可以带过来进行诊断,尽快开始干预治疗。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培养患儿的交流能力、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邹小兵如是说,“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父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会教家长怎么训练孩子,使他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的能力,还会安排家长进行一些相关培训。”

患儿家长的教育原则

正当采访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预约看病的一个患者家庭到了。这名男孩从2岁时起就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艰涩难懂的《大悲咒》仅凭聆听就能全文背诵,而且识字过千,十分喜爱看书,内容过目不忘,但他同时又伴有语言、社交方面的障碍。在问诊的30分钟里,男孩一直在玩弄手机,对家长与医生的谈话充耳不闻,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第7篇

――题记

萌萌是紫绮休完产假后带的第一个班的孩子,粉嘟嘟的圆脸,大大的眼睛,像洋娃娃一样漂亮。孩子们在经历了最初入园的哭叫后,大多数开始变得安静并喜欢上处处充满欢乐笑声的幼儿园。可是,紫绮发现那个叫萌萌的小女孩儿,和别的孩子总有些不一样。

好动、玩乐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每次全班小朋友进行室外活动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总喜欢找几个最好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玩好玩的游戏。而萌萌每次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一边,从不加入。小朋友们要回教室了,都会到老师这边做着“开小火车”的游戏一起嬉笑着回到教室,萌萌却依然在草地、在操场奔跑着,像蝴蝶一样自由舞蹈,满脸陶醉。有一次,小朋友去牵她,萌萌却突然尖叫着在操场上狂跑起来,那个想去帮她的孩子也被吓哭了。后来,紫绮发现萌萌有很多奇怪的举动。她对水果有特别的抵触,不仅不吃,而且只要放在她的面前,就会表现出一种惊恐和害怕;注意力很难集中,对别人的东西毫无兴趣;自理能力差,每次午睡起床时,总会像个婴儿一样躺在床上,老师帮她穿衣服也不配合,手都不伸一下。特别爱发脾气,她一生气就会咬自己的手。

紫绮和她的同事都觉得小萌萌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虽然她给紫绮带来了许多的麻烦,但紫绮还是打心眼里没有排斥这个小公主。为了弄个究竟,紫绮决定进行家访。

第一次走进萌萌的家,小姑娘对紫绮的到来感到很新奇,怯生生地打量着紫绮。那是一个三口之家,爸爸是一家医院的外科医生,妈妈是护士。由于父母工作忙,萌萌小时候一直在老家跟奶奶一起生活,直到要上幼儿园了才被接回来。紫绮把萌萌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的爸爸,希望父母能给孩子多点关爱,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虽然紫绮毕业于幼教专业,但还是感到所学不够用。为了更深地了解孩子,紫绮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紫绮居住的地方离培训地点有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程,那个时期紫绮的儿子还没断奶,可是一周三个晚上的听课无论下雨刮风,紫绮都从不落下。

在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期间,紫绮有意和培训老师聊起了萌萌的情况。一位老师听完,一脸凝重地分析说:“听你介绍的情况,这孩子估计应该是边缘性的孤独症。这是一种以孤独、缺乏情感、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的奇怪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产生症状,并会对患者造成终生影响,病理至今不明,在全国就有200多万患者。”紫绮听后心里一震,最不愿意听到的结果还是听到了。

紫绮将这一席话告诉了萌萌的父母,其父母听后虽然惊讶和质疑,但在紫绮的劝说下,没过多久还是带着孩子去医院。一周后,萌萌回到了幼儿园,萌萌的妈妈希望老师多关心萌萌。

萌萌喜欢跳舞,紫绮就经常在班上举办音乐会,让孩子们手拉手,拉近彼此的距离。开始萌萌胆小,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跳舞,在老师和小伙伴的再三鼓励下,萌萌终于放开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萌萌的语言还算是正常,对汉字特别爱好,紫绮就有意教萌萌背诵唐诗,还让她在全班领着背诵。紫绮还经常让萌萌扮演“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在同学们的啧啧赞叹声中,萌萌越说越自信,越表达越自如。就这样,在紫绮的引导下,班级其他的孩子也学会了关爱这个特殊的小妹妹。紫绮还特别叮嘱萌萌的爸爸妈妈,工作再忙也要尽可能多地抽时间陪陪孩子,并按照心理医生的医嘱对萌萌进行康复训练。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萌萌变得活泼了,开始和周围小朋友主动交流。看着萌萌一天天变化,紫绮打心底里感到高兴。所有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没有比这样的结果更能让紫绮欣慰的了。从对萌萌的教育上,紫绮懂得了怎样对待特殊孩子,不能提出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要求,特殊孩子需要父母老师乃至社会更多的爱,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第8篇

有人这样描述自闭症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能看到东西却视而不见,能听到声音却充耳不闻,能与人交流却闭口不言,他们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美国,自闭症儿童被称为“雨人”;在台湾则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自2008年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起,这种被称作“精神癌症”的疾病开始逐渐被人了解,但逐年增加的发病率让每年的这个日子都会显得更加沉重。据相关数据估计,全球有3500万人患有自闭症,我国的自闭症患儿也已超过百万。

尽管当前对自闭症的发病原因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症状已被业界达成共识。在第6个世界自闲症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关注这群特殊的孩子。

现状

不了解 不重视 自闭症仍鲜为人知

自闭症≠性格内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有150万自闭症患儿,且这一数字仍以每年10%~17%的速度递增,但一些调查却发现90%左右的人从未听说过自闭症,或者仅认为自闭症只是一种不喜欢表达感情、不愿与人交流的轻微心理疾病,甚至认为是性格内向。加上我国对自闭症的认识比国外晚了几十年。所以,在大部分国人看来,本病仍然是个罕见病。

对此,北京博爱医院自闭症中心王献娜介绍说,“大多数家长发现孩子智力、语言发育落后前来就诊时,表示从未听说过自闭症,对自闭症也没有了解。”

基层漏诊、误诊严重

“在农村地区,人们对自闭症更是陌生,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年轻的父母亲就会将孩子留给老人照看,而农村老人照顾这些留守儿童时,往往仅注重吃得饱、穿得暖,却很少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和关注孩子兴趣爱好,而当孩子表现出不与人交流、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等早期症状时,家长认为孩子可能内向,并未想到孩子很可能得了自闭症。”安徽省宿州海青卫生室村医余建认为,“自闭症在农村要比想象的严重的多,还存在大量的未被诊断的患儿,即使去医院诊断,医生告诉家长孩子得了自闭症,很多家长也仅认为是孩子的性格问题,更不会重视具有早期症状的自闭症患儿,也不会积极主动地采取专业的干预措施。”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理行为科主任陈彦平表示,儿童自闭症发病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前起病,典型自闭症诊断并不困难,但目前我国自闭症误诊率较高,除了家长对此病认识不到位外,部分医护人员对自闭症也缺乏足够认识。

王献娜举例说,来就诊的患者中,很多农村的自闭症患儿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了,很多都被当成脑瘫来治疗。由此也可以看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普及自闭症的有关常识、加强早期识别方面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而关键的。

早期识别

发现孩子异常的“蛛丝马迹”

其实,早期识别自闭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不困难,医生应该教育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异常”反应给予关注,并及时作出相关检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贾美香介绍说,一般3个月的患儿就可以对呼唤产生反应,但自闭症患儿对呼唤的反应较弱,目光对视也较少;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各方面能力相应增长,但自闭症患儿显得较为被动。

“自闭症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异常行为。比如问他‘你吃饭了吗?’,他会重复说‘你吃饭了吗?’自闭症患儿不能够理解所说内容的意义,无法建立交流性语言。他们还会有一些重复刻板行为,比如日复一日地按一定顺序排列物品,或者每天出去都要走一条特定的路,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哭闹或发脾气。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不尽相同,但是以上3大核心症状在自闭症孩子身上基本都存在。”王献娜补充说。

基层医生应把好“第一关”

自闭症的症状容易与性格、心理问题相混淆,且早期症状不容易被发现,这是造成自闭症被误诊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基层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也是导致很多自闭症患儿错过治疗黄金期的重要因素。

社区医生相比大医院的医生来说,在预防保健过程中可以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儿童,对一些有早期症状的自闭症患儿,基层医生应及时提醒、告诫家长,及时建议家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但是,北京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露表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主要包括听力和视力筛查,1岁内的孩子1个月检查1次,1岁以后的孩子3个月检查1次,更大的孩子则要1年检查1次,社区医生只能在体检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能够掌握孩子情绪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语言交流障碍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在防治自闭症的过程中,家长占有不可缺失的责任。

“所以,如要早期发现自闭症儿童,还需要向社会普及自闭症的有关常识,让家长了解自闭症,能早期发现问题,知道越早诊断,越利于康复。”徐露介绍说。药物治疗,具体包括结构化教学法、应用行为分析法、视觉引导、音乐治疗,还有特殊教育,包括注意力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心理、行为训练等。家长要在专业机构医务人员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康复很重要。

早期干预的主要范围是儿童的五大行为领域:①在运动方面,包括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如双脚同时跳、拍球、串球等,可促进大脑的发育,增强儿童的手眼协调性。②在语言方面,包括语言理解、发音和表达。③在认知方面,包括视觉认知,如辨别颜色;听觉认知,如辨别声音;触觉认知,如感受冷热、对数的理解。④在生活自理方面,包括训练他们洗脸、刷牙、穿衣等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⑤在社会交际方面,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集体游戏,纠正与他人交往中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如吐口水、怪叫等,进行社会交往的培养,使其与外界沟通,回归社会。

在药物治疗方面,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服用药物无法明显改善自闭症的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

在康复模式上,王献娜介绍说:“医疗机构康复配合家庭康复的模式最有效,但当前,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通常,一个治疗师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够针对一个或者两个患儿进行治疗和康复,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相对于自闭症患儿数量来说,这方面的师资力量缺口很大;而对家庭来说,自闭症患儿父母长期照顾孩子,长时间会表现出负面情绪,或者因养育这样的孩子而自卑,这都使得自闭症患儿在家庭得不到好的训练。家庭康复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果家庭康复做不到位,仅仅靠在医院和康复机构治疗,疗效相比家庭康复做得好的会大打折扣。”

记者手记

自闭症患儿是一个发病率不断增加但却不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理解的群体,同其他患者群体不同,这些“星星的孩子”更需要爱心和温暖,呼吁全社会给予自闭症正确的认识,给予自闭症患儿更多的关爱。

每年的4月2日,社会都会发起一系列公益活动——点亮蓝灯行动,今年,在第6个世界自闭症日来临之前,让我们一起点亮蓝灯,抬头仰望星空,让“星星的孩子”自闭却不孤独。

早期干预

让患儿打开自闭的大门

对早期发现的自闭症患儿,早期干预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不良预后,可以使30%~50%的自闭症患儿成年后具有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据王献娜介绍,自闭症患儿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教育治疗、行为治疗和

链接

儿童孤独症由凯纳(Kanner)在1943年首次提出,出现下列征兆的儿童疑似孤独症。

6个月以上的儿童还未曾大笑或出现其他满足和快乐的表情。

10个月的儿童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没有反应。

1岁以上的儿童还未学话或作出与外界交流的手势与动作。

16个月的儿童还未说出有意义的语言。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