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9 09:12: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自我思想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元认知,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学习。

分类号 B842.1

1 自我监控研究的简要回顾

自我监控研究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它是在元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6年,Flavell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也叫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水平的高低对主体完成任务的效率有很大影响。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是指个体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行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是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与个体的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监控的理论研究与自我监控学习的应用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大量成果。

我国最初进行自我监控研究的主要有张厚粲、杨宁、周勇、董奇等人。张厚粲[1]等人对LOGO程序设计教学在儿童元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程序设计教学促进了儿童对解决问题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杨宁[2]等人关于中小学记忆组织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记忆经验的增加,其记忆组织监控的能力会不断地获得发展。董奇,周勇[3]对自我监控做了一系列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的含义、特征、构成成分(计划性、准备性、意识性、方法性、执行性、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八个维度)、作用、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等内容。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应用上对近年来自我监控学习研究的发展情况作一些回顾与思考,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2 自我监控的理论研究

2.1 自我监控与发展机制

近年来,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有研究表明监控技能与认知的不同成分有高相关。自我监控的计划性与监视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自我监控变量在发展机制框架中的作用如何?沃建中、林崇德[4]的研究提出了年龄、监控、加工速度与认知操作的因果模型,探讨了自我监控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年龄对自我监控有显著的负效应,自我监控对加工速度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

2.2 对特殊人群的自我监控研究

国内外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边疆、农村)学生的自我监控研究较少。傅金枝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差异并不显著;学生的年龄、智力、非智力因素与自我监控学习能力间有显著相关;学生的认知风格对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强度和维度随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往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的对象多为智力水平正常的人。赵清明、左银舫对轻度弱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弱智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与同一年龄段的正常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中意识性、计划性、执行性和补救性等维度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自我监控能力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轻度弱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

2.3 自我监控性别差异的研究

关于自我监控性别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见。李政云对200名初一新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初一新生的自我监控达到中等水平,重点学校学生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差异显著。女生的自我监控水平高于男生,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

2.4 自我监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自我监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一般认为自我监控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易晓明对董奇等编制的自我监控量表进行了改编,比较了学习优秀和学习不良两组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水平。结果表明,除学习的准备性和预习性差异不显著外,在自我监控的其他维度上两组大学生均差异显著,从而表明了自我监控和学习成绩的紧密联系,并提出采取措施提高学习不良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应是改善其学习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沃建中[5]等人对314名高中生的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动机,其自我监控能力水平不同,物理学习成绩越好,其自我监控能力的水平越高。因而认为,学习目标是形成成功的自我监控学习形式的保证,而成绩目标必然导致失败的自我监控的学习形式。Riverro[6]等人对595名大学生的研究表明,高任务取向的大学生倾向于更经常地使用自我监控策略,并且更多地具有避免被别人消极评价的动机。

也有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提出了不同观点。李山、余欣欣对265名初中生的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是通过学业自我概念、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国外研究所指出的观点:自我监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2.5 自我监控影响因素的研究

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阐述了环境因素对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作用。其中,家庭和学校环境变量对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有全面而深刻的直接影响,而社会文化环境更多地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

Kelemen[7]对大学生记忆监控的研究表明,当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判断时,学生对记忆监控的准确性最高;延迟的学习判断比即时的学习判断对记忆监控的准确性更高。Roebers[8]研究了成人和儿童在无偏见的和暗示性的事件回忆任务中的元认知监控过程。研究表明,当以中性形式提问时,儿童并不缺乏基本的元认知监控能力,但在误导问题情境下,儿童的监控能力受到严重阻碍。

3 自我监控的应用研究

自我监控的应用研究大多是在具体学科领域中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3.1 阅读与写作活动中的自我监控研究

阅读与写作都是需要思维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监控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研究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在阅读理解中的监控水平较低。Rubman[9]等对192名小学生的研究发现,运用故事情节串联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监控水平,从而提高阅读成绩。王彤焱[10]在研究中指出,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过多注重阅读材料本身内容的误区,认为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重在方法指导,提出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自我监控阅读教学程序。谢强[11]指出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效果,教师应自觉向学生传授自我监控的知识,以身示范(如采用大声思维法)使学生能感知到自我监控在阅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采用提问回答、角色互换等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张学军[12]等从整体上探讨了运用自我监控理论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自我监控训练在写作构思阶段、思想表达阶段、修改润色阶段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并进一步指出,为保证长期效果,自我监控指导和训练应坚持不懈地进行。

3.2 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研究

数学领域也是自我监控研究的活跃领域。章建跃[13]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数学认知活动的深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提高中学数学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对数学学科自我监控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数学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的课题,应重视的思想观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宁连华[14]对103名初中学生的实验表明,认知活动的有效监控调节能够使新旧知识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对数学技能的迁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非常规问题解决的技能迁移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单纯的大量练习不足取。倪军健提出了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培养自我监控的实践模式,认为应用题解答策略分为应用题表征、确定解题思路、列式计算、检查结果、补救措施和总结六个步骤。武锡环,张光照[15]阐述了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的含义、功能,提出了中学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认为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

3.3 体育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研究

体育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对于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骆秉全,高嵘[16]分析并论述了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含义、内容及其发展趋势,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仲宇[17]等运用教学实验法对33名大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结果表明,自我监控教学在游泳技术学习中的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并提出自我监控是学生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讯息策略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前提,动手和动脑结合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本质。宋允清,彭金洲[18]运用教学实验法,通过在跳远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验证了自我指向性和任务指向性两类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可行性,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都明显提高。

3.4 自我监控能力训练的研究

对自我监控能力训练的系统研究较少。游季浦等[19]采用语算教材和自选教材,通过对小学3年级和5年级学生的强化训练和日常教学训练,旨在提高其策略意识和对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结果表明,小学生在元认知的发展上很有潜力,教育训练的进步显著,但在问题解决中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上,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3年级小学生都不如5年级小学生,表明对3年级小学生实施自我监控训练是较困难的。

4 自我监控的研究展望

4.1 进一步探索自我监控的机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自我监控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能力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前所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自我监控理论成果应用的更加广泛和不断深入,必然会给理论研究提出更多的问题,诸如自我监控的生理、心理机制,自我监控在人一生中的发展过程,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如何等。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去探索与寻求新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为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4.2 探索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培训方法

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要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促进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具体的方法有哪些?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能否脱离具体学科的学习?诸如这些问题都是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当前的自我监控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体育等具体学科领域,要想进一步提高自我监控训练的广泛适用性,首先要进一步拓宽自我监控研究的学科领域,深入探索适合特定学科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思考、对比、总结不同学科自我监控训练方法的异同,从中发现普遍规律,不断充实和丰富自我监控理论,并为进一步指导实践服务。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育实践中虽然已经运用了一些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方法,如出声思维法、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程序化训练等,但这些方法在实践应用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可操作性较差)。因而,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结合实际、广开思路,大力探寻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训练方法。

4.3 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对象问题

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要以主体获得大量认知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主体还要具备同时将自己视为认知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能力,因而自我监控能力的出现一般较晚。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最初级的自我监控能力在一些幼小儿童身上就已经有所表现。而研究者的目光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上,对于早期儿童的自我监控研究较为少见,对于成人的研究更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诸如,对幼小儿童能否进行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何时开始、以何种形式训练最为有效?对成人进行自我监控训练的可行性、意义、方法等。自我监控能力对主体完成任务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自我监控能力训练是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

参 考 文 献

1 张厚粲, 吴正, 宋华, 柳红. LOGO程序设计教学对儿童元认知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1):1~5

2 杨宁, 胡士襄, 张述祖, 宋耀武. 中小学生记忆组织的发展. 心理科学, 1994, 17(6):321~327

3 董奇, 周勇. 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5, (1):84~90

4 沃建中, 林崇德. 加工速度、自我监控对认知操作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1, 24(5):537~540

5 沃建中, 宋其争, 林崇德. 高中生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其自我监控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2001, 21(2):26~30

6 Suarez Riveiro J M, Cabanach R G, Arias A V. Multiple-goal pursuit and its relation to cognitive, self-regulatory, and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 71: 561~572

7 Kelemen W L. Metamemory cues and monitoring accuracy: judging what you know and what you will know.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92(4): 800~810

8 Roeber C M. Confidence judgments in children′s and adults′ event recall and suggestibil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38(6): 1052~1067

9 Rubman C N, Waters H S. A, B Seeing: The role of constructive processes in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92(3): 503~514

10 王彤焱.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内蒙古教育, 2000, (4): 34~35

11 谢强.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自我监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9(4): 82~85

12 张学军, 田虎伟, 赵锡凤. 自我监控理论在大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2(2): 152~153

13 章建跃. 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4):50~55

14 宁连华. 自我监控调节策略对数学技能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数学通报, 2001, (12): 10~12

15 武锡环, 张光照. 中学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评价. 数学教学, 2002, (8): 35~37

16 骆秉全, 高嵘. 体育学习自我监控初论.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1(3):34~38

17 仲宇, 刘新民, 林俊, 向丽娟. 游泳技术教学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及优化教学实验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7(4):67~69

18 宋允清, 彭金洲. 在术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实验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4): 534~535

19 游季浦, 冷泽兵. 对小学生实施元认知教育的实验研究.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7, (2):1~8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SELF-MONITORING

Song Yaowu,Qi B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Abstract

第2篇

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目标的特殊性使之有着适合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小学自然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旨在通过对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加强科学素养储备,为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了自然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明尼苏达大学的课程专家曾把中小学科学中的科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信息收集过程中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类、测量等;第二类,信息处理与表达过程中的能力,包括计划实验、图表化、符合化、问题的发现、资料解释下操作性定义、预想与预测等;第三类,概括能力,包括树立假设、推论、模型化、抽象化等。由此可看出国外对科学教育的侧重点。

而信息技术所涵盖的信息技术理念能够为目前的自然科学的学科教育提供一种通往理想方向的途径,而这种信息技术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强调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与自然科学所强调的信息收集处理概括能力有相当的重合之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所涵盖的信息理念与技术手段必然能完美地为目前的自然科学教育服务。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自然学科课程整合的维度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自然科学学科的整合的重点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自然科学,而非将自然科学选题应用于信息技术培训。这涉及到整合的若干层次,这里不赘述。其次,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自然科学存在两个维度,即信息技术理念的渗入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具体应用,而技术应用维度又涉及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理念的渗入。这里主要指信息素养的理念接受,不仅包括学生的理念培养,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现的相应信息行为意识。现今最为普遍认可的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延来源于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的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该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

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这种理念与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的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如观察、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传统方法,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功能模拟、系统方法等新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

目前我国的自然科学教育现状决定了我们只有真正接纳信息素养这种理念,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使目前的自然科学教育现状有所改观,避免只注重陈述性知识灌输,忽略教学过程中基本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2.整合的具体应用层次。信息技术在小学自然学科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呈现,任务处理,研究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层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自然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流程的要素分析。作为适应信息化发展与素质要求的绝佳契合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经过长期的反复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整合过程能够有效促进目前的小学自然科学的学科教育。

1.在情境导入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设置如投影或简单的动画提供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与注意。在这一阶段,学习者感受教师提供的情境,开始注意学习目标。

2.在资源提供阶段,教师利用合适的与学习内容相配套的信息渠道提供给学习者相应的学习材料,比如,课件,学习光盘等,也包括信息检索渠道,比如,图书馆,网络,或实地。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必要的时候,与同伴协作学习。

3.在支架提供阶段,教师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架以保证学习者能顺利地自主探索。支架式教学是目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经过笔者的实践证明,在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支架式的教学思想尤其适用。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做适当评议。在这一阶段,学生做出适当的自我诊断,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必要的情况下,返回第二阶段,直至学习者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

4.在师生互动阶段,教师调动学习者参与交流和互评,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开展协作学习,在这一阶段,师生通过传统方式或信息技术渠道进行互动交流,

5.在反馈总结阶段,教师对该自然单元的总体学习流程做出评议,学习者进行自我测试,自我小结,提交e-works,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提高。这一步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及时的评价反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保证。

对以上推荐的每项活动,可将班里学习者分成二或三组来进行实践,且以任务驱动方式为佳。

第3篇

摘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发展有多种外在客观条件的保证,但更有效的教师发展应该是自主、能动的。教师个体自身的努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更重要的主观因素,只有当自主发展成为一种自我需要,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也才能使教师走向不断自我提高、自主成长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专业发展;教育自由;自主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20-02

2011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素质,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教育技术,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实现自主成长!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值得借鉴学习的英国苏格兰特许教师等级标准界定了教师的专业属性,有效地维护了专业发展标准,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传统观念认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做教师。新课程改革使教育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更直接地显示出对维系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与能力,关注教育过程,注重教育意义的实现。教师的专业性随之凸显出来,同时也带来了教师职业形象的改变。教师是专业人员,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专业自主权,有权做出“自主的”职业判断,更要富有专业理想,能表现出一种以服务社会大众为首要取向的服务态度。把教师定位于专业人员,能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教师只有以专业人员自我期许,并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才能真正向专业化迈进,并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教育的理想是师生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新课程改革极为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自主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和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应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这一发展过程还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有助于教师选择、确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生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这一发展过程还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体现在不同的活动中,教师专业发展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才能得到确认。

二、自主成长是教师内在积极要求发展的动机

人是有思想的,无论高深或浅薄,正确或错误,教师都不应该压制这种思想,应该允许其充分表达出来。诚如伏尔泰所言,“我可以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思想家都是把思想自由作为人的基本自由而提出的,教师自由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一种思想自由。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教学,更闪现不出思想智慧。北京大学校长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北大进行改革,取得了历史的辉煌。思想自由不应该有任何限制,但行动的自由必须有所限制。

对探求真理来说,自由还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学术自由不只是专业特权阶层自我服务的需要,也是为了公众利益,研究者要具有学术良知,遵守学术道德,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教学自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专业自主和创造,是发挥教师主体性、免于划一性管理的自由。教学不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千差万别的个体生命为中心。生命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具有创造性,即便是对知识的教授,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重组。因此,教学自由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源泉,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动力。教学自由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自主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自由。所以,教师的“自主成长”也可称“主体性发展”,它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教师在不受非专业的外界干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灵活安排;二是教师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达到教育目的,其言行必须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这也是教师这一“专业”对“自主”的限制。教师自主成长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教师必须具有内在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也就是指向“成长”的成就动机;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有能够实现“自主成长”的身心支持性素质,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自主成长”教师的素质结构。教师内在的成就动机取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观念、伦理与人格方面的素质,而身心支持性素质主要表现为优秀的智能结构和情感智慧。自主成长型教师是一种具有内在积极要求的发展动机,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条件的新型教师,具有自主性、反思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典型人格特征,并拥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者。

三、自主成长彰显教师专业发展智慧

自主成长彰显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智慧,自我管理是教师自主成长的保障。首先,教师要明确发展方向,要在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过程、当前专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有正确与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开发个人素质和外部资源,通过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要将自己主动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使自己与学校的规划同步,以取得必要的再教育或训练等机会,促使自己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要结合发展目标,根据主客观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以达到自我实现的最大化。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制订解决方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相辅相成。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状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应用于自主发展过程,以实现自我超越。审视教师专业发展与自主成长内涵特征揭示了教师自主成长的基本策略是以学习为先导,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在教育行动实践中有所收获。

中学教师的自主成长发展途径包括个体自主成长和合作性自主成长,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从常规的例行行为中解放出来,避免出现“不知道如何做”的情况发生,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计划、思考,记录一些关键事件,特别是不成功的事件,寻找其中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行新的尝试,直到问题解决;行动研究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实践活动直接相关。在行动研究中,进行实践的反思,能产生更有利于改进自身教育实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合作性自主成长是教师在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彼此合作、平等互助、资源共享等方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的合作途径有多种,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研究、合作教学等,可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整合集体的智慧,以形成高水平的合作教学。合作性的教师发展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渠道,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教师群体的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与完善,而不能以形式化或通过别人的“讲授”来直接获得。教师只有不断地改造生活,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学工作,才能在追求“新生活”中去积极探索,自主成长。由此,让教师专业化与自主成长的“状态”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成长、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陈辉.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0.

[2]刘秀江,韩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03,(4):5.

[3]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45.

[4]张素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3,(8):81.

[5]桂建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48.

[6]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8,421.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沟通

当代高校辅导员是多重角色的综合体,不仅担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大学生的日常事物管理者,各项活动的咨询者,以及成长成材的指导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态以及所处的家庭背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不成熟。这些问题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及思想等问题。

一、关注班级建设发展,深入宿舍、活动阵地

班级是高校学生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建设与学生的学习氛围、出勤情况、活动纪律等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求同学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有大局意识,以集体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重视班会、团会这些集体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辅导员要做好组织、引导、协调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大家的互相了解,达到相互尊重与帮助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是班级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便于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评优评先的推荐,也是营造积极向上良好风气的所在。

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的各项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爱好、特长等情况,在交流中增加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更有利于做好针对性的思想辅导工作。通过在宿舍中与学生们的接触,也能发现学生对老师的工作期望和自身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调整改进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适时举办集体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意识的重要环节,通过突出的专业特色活动更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做好学生干部、党员的培养工作,调动积极性

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既是老师管理、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老师得力的助手。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调动其积极性,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成材有帮助,也为辅导员开展各项活动和日常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精神世界是渴望得到赏识,得到认可的。首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学生在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多给予赞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同时要把握好时机,使学生在赞赏中得到奋进的动力,体会和感受努力所带来的成果。其次,应做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管理及活动的带头人,需要有良好的工作方法以及做好各项活动策划的能力。例如:组织一场演讲比赛,需要确定比赛的主题、组织报名和准备工作,应提前做好策划书,确定比赛流程以及具体的时间安排还有相关的负责人。同时还包括比赛现场的布置,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及如何维持好现场秩序等。活动过后还需要做好总结,把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都总结一下形成文字,做为下次活动的借鉴资料。最后,应充分信任学生干部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主能动性的空间。在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和开展活动的时候,将工作的关键点和工作要领传授给学生,其他的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干部更大的权限来开展,相信学生群策群力的智慧和组织协调能力。辅导员主要是做好一些关键点的安排,如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审核策划等工作。

三、加强思想教育,多与学生谈心交流

目前高校学生多为“90后”,他们的成长也伴随着社会背景与家庭因素。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伴随他们成长的家庭成员大多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外出务工,长期与其子女分离,对他们的成长伴随有缺失缺位的情况,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少缺乏倾诉和沟通的对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多与学生进行谈心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在与学生谈话工作中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情况有基本的调查和了解。其次,态度上要平易近人,目光温和,语气诚肯,与学生减少距离感。最后,要区别对待,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状况。一方面,应注意与学生谈话的时间、地点,保护学生的隐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多向其同班学生了解情况,便于掌握该生的真实情况。与学生谈心过程固然重要,但结果和效果也同样重要。每次与学生谈话后,应注意总结与记录。现在很多辅导员都配备了辅导员手册,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详细记录在册,同时将每次谈话的体会与学生情况记录在册,方便今后工作的开展与查询。同时,也可以根据谈话学生的情况,看看是不是学生的共性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或座谈会的形式给予其解决。

四、把握规律,做好不同阶段的学生服务工作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从入学,到成长,再到毕业就业,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和问题。所以把握规律,各有侧重,应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咨询、指导工作。

新生入学阶段,许多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往往产生不适应,会出现学习目标缺失、自控能力较差、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谈薄等问题。作为辅导员应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大学自主管理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增强自控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成长阶段,面对成长困惑和焦虑会逐渐增多,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懂时换位思考与相互尊重,提高与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不走极端正确化解矛盾。毕业就业阶段,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教育本身具体专业化、科学化的背景,需要辅导员老师及时的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班会及日常管理把职业规划灌输给学生,使学生面对就业有积极向上,不怕受挫的心态。同时,应利用网络平台将就业信息、渠道等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宇平,但海林,王月明,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43.

第5篇

【关键词】民主 选举 管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是人生转折的一个缓冲带,学校系统站中连接社会的桥梁,学生刚刚脱离了竞争激烈的象牙塔来到自由的天地,思想上发生了急变,特别独立的机会增多,与社会接触越来越频繁,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在学校这个狭小的环境中形成,人生的抱负也开始逐渐变为现实,班级小环境为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平台,如何保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创设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是每一个班级主任都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选举体制的弊端

在以往班级干部选举中,班主任往往遵从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上去演讲,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民主在日常生活应用的体现,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机会,选举上的学生是大家的民主,未选的也借此知道了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通过每年一次的选举,对上届班级领导班子是一个考验,对个人提供了一个极强的心理素质锻炼机会。但是总结这几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发现学生们的情绪普遍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选票趋于分散,往往从最高票计起,有时最高票总数还未过总数的一半,以所谓的相对多数偷换了多数同意原则的概念,以0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三届选举为例,全班共有39个人全部参加,最高票为19票,其次四位为16票、13票、13票、12票,最高票占总票的41.0%,最低票才有30.8%,显然最高票还不到总数的1/2,最低票也还不到1/3,然后匆匆宣布就职。表面上民主选举,却给当选者以后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选票中普遍存在弃权现象,有的甚至写了一些侮辱选举的话语,对当选者情绪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结果在随后一年的班级活动极其散漫,学生对班干部的支持度不高,活动参加率低,严重挫伤了班级干部的威信和积极性。

二、选举工作困难的原因

首先,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也渗透到学校象牙塔小小的班级体中。在选举初,尽管同学们参与选举的动机不同,但却反映的班级活动的活跃度。在一个小团体中,个体之间了解信息不充分时,同学们可能仅凭候选人的台上表现来判断投票的方向;一段时间的后,同学对候选人的动机、能力把握的相对清楚,候选人就不能仅仅凭一时的表演,更多的是在选举前与所做的工作,与同学之间相处的关系情况。同学对候选人的偏好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继续当选。这就是为什么“专家”看好的并不使“民众”支持的原因。

其次,作为班主任在没有从思想意识、班级管理体制上“以正视听”。对于班干部的重要性,没有赋予现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新的角度帮同学们认识工作的重要性,仅仅是作为传统班级管理的一个惯例。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对于当选者上任后的工作职责肤浅的停留在固有的认识上。

缺乏选举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临时通知各个同学开会选举,没有留足必要的准备时间,会议的突然性也容易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最后,没有建立起一套制度化的、规范的选举体系,采用传统的选举规则,造成班级选举工作的硬伤。

三、选举工作的改革

针对现状,不少班主任绞尽脑汁进行改革,甚至采取强硬的措施让学生到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刚丛书堆里脱颖而出,往往不仅仅是从学习方面寻找成就感,而现在大学是开放的大学,灵活的课程时间安排,也给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实现渠道。单单从动机、从思想认识上说教难以令人信服,还必须建立具体的、可操作化的班级干部职责制度,以及相应的选举体系。

(一)、明确班干部上传下达,对内服务同学,对外树立班级形象的职责。积极发动同学自己建立班级干部管理规定以及监督章程,如在此次管理规定中便有一条:如当选干部在任职期间明显不合格可经班级1/3以上的同学联合提名召开班会,投票表决是否继续任职。如票数超过总票数的3/4,同意罢免,重新选举。此举充分体现了班级自治的原则,由同学自己制定规则,对同学也是一种自律,班级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格式化选举程序。把每次选举通知每一个同学,留有一段同学反应和准备的时间。开学后的前两周为选举热身阶段,选举工作由同学们自发成立的临时选举委员主持,上一届班级干部不得参与。把当选者的者的演讲限定在对当选后大体工作的安排上或班级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由同学对讲演者提出质疑。

(三)、修订选举规则。

对选举不能采取简单的最高票原则,对最高票的取舍也应该有个最低限度。现在我们对选举严格采取过半数的原则,要求候选人以绝对多数的原则通过,当选者必须占投票总数的一定比例(1/2),如果没有达到,则可在得票最多的候选人间再进行一次差额三的选举,直到达到规定的比例。

四改革成效

在选举工作制度化格式化的同时,班级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同学们自己选举出来的班干团体成了同学对班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同学们对班级活动也很支持,班级干部也激发了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内及时作好班级工作,不再是学院和老师的传声筒,学生的“提醒者”,对外积极寻找为同学服务的资源,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学生自己还探索在综合测评,优秀学生、优秀三好生评比中的规则,由同学们自主掌握制定,公开化、通明化,如在适合评比优秀学生的同学中采取博而达计数法,即先给每个备选方案按照偏好次序依稀排列打分,然后计算各个被评者的总分,得最高分者胜出。采用此选举方法避免给选举者两难的选择和被选者因一方面的突出而产生的皮格马力翁效应以及各种人为的因素,使选举者在几个被选人之间都有比较选择的余地,减少了单投票后产生的不良效应,使民主由形式上的民主转变为实质上的民主。

参考文献

第6篇

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高校评估是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保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基石。问题是制度建设的起点,也是制度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其存在是必然的。在大学大发展后问题很多,有一些还关系到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根本利益,这些问题正是现代大学评估制度工作的出发点。评估是人们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本身也具有一种监督、批判功能。大学评估制度通过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去旧创新,引领大学发展。大学制度是对大学进行创造、更新、变革起支撑、促进、改善、作用的动力机制。大学制度中的评估制度是对大学发展过程的监督制度。

一、高校评估与评估本质的背离

评估有以下基本特征:评估的主体一般是社会专业评估机构或专业协会、职业团体;评估一般针对专门职业性专业,也有对所有专业学科进行的评估;评估决策民主化,评估质量标准是高校、雇主、资深从业者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各方面共同协商的结果,评估结果得到受评系或学院核实后才可公布;强调和尊重校内质量保障机制,各国专业鉴定非常强调自我评估,在专业递交鉴定申请之后,必须按鉴定机构要求提交自评报告,同时在评价准则中必须有对校内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提出的要求,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专业评估内容侧重专业教育内容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专业鉴定侧重专业教育部分评估,诸如,内容是否新颖、是否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联系是否紧密、实践时间安排是否充足妥当等。为此,专业团体或协会对专业课程计划及课程内容制定强制性和必要的标准。

而我国高校评估的现存问题却与评估的本质严重背离。如评估标准统一化与高校个性化发展相矛盾、在评估中政府常常用研究性大学,或精英型大学的标准来评估大学,对千差万别的高校不能具体对待。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估体系单一,其评估主体主要是政府,评估标准只以研究性大学为标准来评估所有学校,评估指向只作为是否授予学位点及拨款的因素。这种单一的评估标准,不利于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造成千校一面和人才结构严重失衡。

二、我国高校评估的现实性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评估机构“三级网络”已逐步形成,它们是:全国性教育评估机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评估所;地方性教育评估专业机构——香港、上海、江苏、广东、辽宁、云南、江西、山东、福建等评估机构;大学内设评估机构——大学为了“迎评”和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也设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这些机构尽管都自称是教育中介机构,但在经费来源等方面与政府关系密切,其业务也大多来自政府委托,所以政府是它们最大的“客户”或服务对象,这样就很难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失去了独立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命”。

三、高校评估与大学制度的错位

高校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背离,既不能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又不能引导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并且远离大学发展的实际,不能反映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事关国家、社会、个人、学校发展的问题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决策者的意志出发。已有的评估制度在国家许多重大政治导向问题上没有反映,对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许多新问题没有涉及,对学校发展中的相关因素,特别是学校发展的软环境反映得不够。这种高校评估与大学制度的错位会限制大学自主权,使大学丧失多样性和个性,更主要的是压制学术自治、学术自由,最终阻碍大学自身积极性的发挥。转贴于

四、从治理的角度审视评估与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评估制度是衡量学校对国家、社会、学生个体、大学自身发展的价值。这是评估的价值所在。大学的贡献不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而是对国家、对民族发展的整体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双重目标是我国大学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所以大学评估要看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否有回报,是否有效益。协调评估与现代大学制度之间的矛盾要做到:

1.明确我国高校教育评估目的

教育评估就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引入教育目标和标准,对教育工作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标准及其达到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为改进教育和改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教育评价,指出被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在高校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许多被评学校并未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缩短本校培养目标与国家规定教育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上,并未把压力变动力,而常常片面追求评价结果。只注重评价的排名次序,忽视教育评价的真正目的,使得教育评价在高教评估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评估过程中被评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

过去我们的评估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部评价模式,被评对象很少主动参与评估活动。而西方国家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评估这一活动,是否通过评估鉴定,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生存和发展。因为投资者要考虑投资方向,纳税人要了解经费使用效果,公用企业要择校招聘大学毕业生,中学生要选择升学学校,政府和议会的经费资助也总是质量好的学校先享用。没有通过合格鉴定的学校,难以吸引生源和争取办学经费,为此美、日大学普遍重视评估,主动地参与评估活动。中国在进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发展也会遇到美、日两国学校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应该引起高校重视,促使高校重新审视自己在考生心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3.建立科学的评价结论

西方比较重视民间学术团体的评价作用。民间学术团体定期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和办学水平进行鉴定,鉴定的结果代表了教育界、学术界同行的科学评价。政府虽关心鉴定的结果,但不直接插手鉴定工作。

我国目前从事高教质量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专业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但实际中往往是行政人员主要负责。他们由于对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及其所依托的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缺乏了解或了解不足,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主要以官方意见为准:一是行政命令代替科学评价,二是个人主观判断代替科学测量,导致教育评价结论欠科学,造成教育评价结论难以顺利执行下去的局面。

4.评价中要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国内评价组织目前仍以官方为主,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比较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但一般说来,总结性评价的作用是滞后的,周期较长。由于是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决定,它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旦指导思想不正确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

第7篇

实践主题:

根据“传承‘五四’报国志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精神,贯彻我们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的宗旨,通过了解到的河源当地德育教育现状和中学生的心理现状,我们以“培养健康心理,彩绘美丽人生”作为此次三下乡的基本理念和主题,集体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奉献社会,提高自身素质。

实践目的和意义:

1.支教宣传调研齐并进,心理健康彩绘美丽人生。通过了解河源当地德育教育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向上坪中学提出建议,以帮助上坪中学在今后的心理教育中更好地发展。

2. 反映时事话题,爱家爱己齐建设。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情操。

3.带领新型教育走进新农村。运用专业知识对当地中学生进行义务支教,让新型教育模式走进农村。

4.传达志愿心声,传递志愿精神。

5.引导自强社学子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同学们社会实践的参与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时间: 2010年8月18日至2010年8月26日

地点: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上坪中学

人员:“自强之花”河源连平县服务队——来自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的23位成员

现将本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践内容:

8月18日 早上6点多从学校出发,中午到达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上坪中学,安顿好。下午与谢副校长见面,校长介绍上坪中学的主要情况,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一一认识我们每一位队员。晚上校方请吃晚饭。

8月19日 早上7点半开始接受学生报名,招收学生,带领学生一同搞清洁。下午对所招学生进行分班,准备接下来的活动,备课,排练。

8月20日 早上7点半学生到校看分班情况,8点开幕式开始,开幕式结束后,老师与学生正式见面,并相互认识。下午各班召开班会,确定班名,班委,并进行队歌和健美操以及军体拳教学。

8月21—23日 课程正常开设,所设课程包括趣味数学,特色英语,手语,趣味物理,心理教育,礼仪,网络点拨,卫生保健,电影赏析,健美操,军体拳。另21日上午部分队员到街道进行健康知识宣传;22号和23号两个上午相继进行团体心理培训。课后开展友谊篮球赛。

8月23—25日早上 课程照常,另各班确定闭幕式表演节目,并进行闭幕式表演训练。

8月25日下午 闭幕式彩排,开展友谊篮球赛。

8月26日上午 闭幕式,校方领导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姚轶懿都出席参加。闭幕式结束后,进行合影留念。

另:每天中午及晚上批改学生日记,晚上8点半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及出现的情况,安排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备课,排练等根据老师个人的情况和表演小组情况灵活安排。

二、实践总结与建议:

此次于河源市连平县上坪中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锻炼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我们的暑期生活,使我在思想上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扩大了我对社会实践的参与面,让我更深入地接触到社会,对我的思想以及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为我指明方向。

此次下乡,收获颇丰:

1.收获快乐。上坪中学的孩子们是纯朴热情、善良天真、懂事可爱的,生长在农村,他们从小就要帮家里干农活,他们身上有一种坚强勇敢的美,和他们在一起,每天和清澈的眼神,灿烂的笑脸相伴,快乐油然而生;与22名队友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我们辛苦并快乐着!

2.收获感动。与学生们在一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份出现,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每一次批改日记,看到学生们像朋友一样和我们说心里话,课后和学生们聊天说笑,和学生们一起打球,看到原本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不断地端正态度,不断地进步,就会好欣慰,好感动!与队友们一起,看到队友废寝忘食地工作,推迟吃饭时间、休息时间,甚至于牺牲休息的时间,就是想帮助这里的孩子,为这里的教育做点什么。看着这些未来的老师现在拼命的付出,怎能不感动呢?

3.收获友谊。尽管比学生们要大好几岁,可我们之间完全没有代沟,我们相互交流彼此的故事、经历,我们在相互了解中突破陌生,成为朋友;与队友们更是如此,我们是一个整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的友谊也不断升华。

4.收获感悟。此次下乡,我们亲身去见识,亲身去倾听,亲身去感受,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动,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无论是对人对事我们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体会,我们的思想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诚待人,细心做事,爱能融化一切。

5.收获经验。此次下乡,我们遇到了很多之前从没遇到过的突况,然而我们没有退缩,而是迎头赶上,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建议: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也了解到河源当地德育教育现状以及当地中学生的心理现状。通过我们自身的观察和感受以及与学生们交谈,我们了解到当地的中学生学习激情不够热涨,由于生长在农村,长期的封闭状态,造成自信心不足、内向等问题。因此我建议:学校在以后的教育过程当中,能够多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或者采取趣味性较强的授课方式,寓教于乐。另外,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希望学校能引起重视,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不能硬碰硬,应更多地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实践体会:

此次下乡,短短几天,体验深刻。通过实践,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通过下乡,我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知识,而且学到了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知识。此外在这次实践中,据自己亲身所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使我无论对人对事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体会,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人的一生中,学校并不是真正永远的学校,而永远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学校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社会才是真正磨练我们的地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因此,实践非常重要。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认同感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61-0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注定了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特殊的年龄加上对多元化文化思想和多变性社会因素的接触和学习,使大学生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观、生活方式、职业认知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如何接受自己、树立信心、接受社会现实,建立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自我认同感的定义及偏差表现

(一)自我认同的定义

所谓的自我认同就是指个人在身处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之间存在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沟通和互动,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方式。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自我认同感就是指将自身存在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因素加以综合,从而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自我剖析。它是一个人在和他人、群体交往时,将价值观和人生观融合到自己的人格魅力中的一种自我评价的表现过程。这种评价通常总结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和他人接触,日积月累对自我印象逐渐加深累积,并对自己进行评价,这就是自我认同感。

(二)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自我认同感在青春期早期就开始呈现萌发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受集体因素和他人因素的影响,个体在不断地经验积累和总结中对自我评价和认知越来越强烈。升入高中后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课程和鉴赏课程,阶段性成长和心理变化也越来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心理教育知识的接受力加强,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明显提高。当个体步入大学,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期晚期,虽然这个阶段心理敏感度最为强烈,但这种心理敏感度也促进了自我认同感的形成,所以大学时期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性时期。

(三)自我认同感的获得

心理学家将自我认同感获得认同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认同感混乱阶段。指对自我认知不做思考,或者无法思考,面对问题亦无法解决,对将来的生活和规划毫无目标性和条理性。2.提前结束阶段,即个体得到了有效的自我认知,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但这种自我认同感并没有经过“认同危机”的考验。3.延缓偿付阶段,即个体主动提出了与生活、政治、价值相关的问题,并主动尝试思考和解决,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对自我认知水平有相当的提高。4.认同感获得阶段,即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在特定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体现上完成了自我认知,并通过了“认同危机”的考验,确定了个人承诺并有效地实现了个人承诺,从而解决了自我认同问题,获得了自我认同感。

(四)自我认同的偏差表现

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期的大学生,通常会出现自我认同感偏差的现象,这突出表现为几种现象。1.自我认识混乱,敏感性强。具体表现形式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希望追求个性却做出标新立异的行为,将追求个性浅显的理解为行为和穿着的改变,导致自我意识混乱,给内心带来更多的迷茫和不确定感。2.自我角色混乱,容易失望和沮丧。渴望成功和表现自己,又对别人的成功耿耿于怀,嫉妒他人的成果和劳动,不断地尝试幻想将自己变换到他人身上,想象自己不通过努力就能得到成功和掌声。3.自我挫败,容易消极。表现形式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常常冲动地作出决定,又在付诸行动后产生后悔和懊恼的心理,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会因一点点小的事情影响自己的自信心。4.焦虑不安,缺少成就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处于焦躁状态,事事俱全考虑,却因此增加了心理负担,不知所措,没有目标性和目的性。

二、自我认同感数据分析讨论

(一)数据调查

下面我们结合以往数据库中某次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浅要分析。[1]此次调查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式调查,学生性别、科目等都是随机抽取。

(二)数据分析

通过上表中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姓名认同度还是很高的,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高达30.3%,而很不满意的几乎为零。性别方面大学生认同度也是非常高的,非常满意的比例高达61.6%,基本满意的也占30.3%,很不满意比例也趋近于零。容貌方面比例分布差异相对较大,不太满意的就占据了23.2%,而基本满意的也占了47.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身的容貌认同感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家庭、健康、人际和方面在此不作具体分析。但从总体趋势来看,还是满意率所占比例较高,很不满意的占少数比例。

(三)总结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总体接近正常水平,绝大部分人的总体自我认同感是比较高的。姓名认同和性别认同处于最高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身外在因素的在意程度并不高。对学习的自我认同最低,这表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已经形成并成熟,对于自我内在原因已经可以有效地认知并接纳。

三、自我认同感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一)自我认同感获得的重要性

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统一表现在自身对宗教、政治、职业以及价值观方面的综合认知。自我认同感存在于个体内部,整体状态复杂多变,并且包含了多个方面。自我认同感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校大学生正处在自我认同感获得阶段中的第四个阶段,即由青春期早期自我认同感的萌发到过渡,再到大学自我认同感获得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受过不自信、自卑等各种问题的考验,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将来走出社会的压力会更为巨大,现阶段良好地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对于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自我认同的本质体现了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它使人由内心产生一种自主的连续感。达到自我认同阶段,获得了自我认同感的人,对自己存在一种欣赏态度,而且心理健康程度也相对较强。据以往的研究分析,自我认同感比较充分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正面欣赏自己,还能够对自我进行加工和包装,并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容易在任何环境下生存并和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三)自我认同对学业的重要性

高中和大学教育模式的巨大反差,导致学生无法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由刚进校时信心满满到后来经常逃课、缺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认同感降低,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可见,自我认同对大学生的学业以及人格健全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自我认同对社会的重要性

自我认同感不仅对自身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是,都与自我认同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有着重要联系。和谐社会的建立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力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自我认同感强的人才会将正能量和积极效应带入社会。因而良好的自我认同对社会群体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自我认同感是个体真实性自我认知的体现。自我认同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认同感是自我意识的主要体现。个体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继承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与其自我认同感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认同则是自我认同感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形成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在大学时期所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个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 参 考 文 献 ]

[1] 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等.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J].心理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