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1 01:04: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践研究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计算机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1)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不再是简单地“卖”知识,而是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
(2)使教师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
(3)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新年贺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当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参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技能和应用的不同,使得它们在各专业上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3注重“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式
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纲举目张。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中培养。
4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机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给合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
(3)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
(4)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Intemet得到教师的答疑。
5加强教学督查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保证计算机的教学取得成效,稳定和发展计算机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我校为了建设好一支计算机教学骨干队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校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度,主任经常到教室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且要求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每三个星期组织一次教学研讨会,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形成制度,鼓励教师在职自学。鼓励青年教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常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言传身教,形成一种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体系,保证和稳定教学梯队的合理性。
(4)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研究经验。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和学习,参加省或全国的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会议,并积极撰写论文和教材。
6严格教学提高考证通过率
我校实行双证书办学模式,把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Ⅰ级作为我校实行双证书之一,同时也是我校迎接教学评估的教学成果之一。由于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所在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太一样,有些地方计算机的文化氛围比较落后,甚至有些乡镇学校基本没有计算机的文化环境。
总的来讲,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在应用性和实用性方面比较少。作为高职毕业学生,进人社会后主要从事技术性行业,因此应该接受动手能力强的教育。我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教育。我校严格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注重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并且争取每一位首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考试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1] 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02).
[2] 张洁.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展望[J].广东科技,2006(10).
[3] 何文瑶.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05).
关键词 学习心理问题 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
一、研究背景
1999年,我校进行了“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只是少数学生,未能关注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次,小学生的大量心理问题都与学习心理问题有关,可我们的心理咨询仍然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教导式”的心理咨询上,与传统的德育区别并不大,对那些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仍感到束手无策。
为此,十一五期间,我校确定了“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学习?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家则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况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为此,我们理解的学习应该有三个要点:一是,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二是,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是,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
什么是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想:本课题的实验研究重点只针对小学生学习心理中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学习兴趣、习惯、意志、毅力等方面。试图通过吸纳国内外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我校的实际,探索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
三、研究的实施
㈠美化校园,提高环境的教育性。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校本着“育人育心,以 心育人,育心成人”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爱心、诚心、信心、恒心、细心”为内容的五心教育特色,在学习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信心、恒心、细心,并在“开心墙”“开心苑”“开心角”、连廊走道、花坛景点布置相关格言警句、典范故事,使学生时时刻刻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耳闻目染的熏陶。
㈡强化课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激发正确动机,主动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我校地处边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专心听讲,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主阵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⑴教学起始。精彩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科学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无疑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道。我们通过对教材深入钻研,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新知识的切入点,或生活实际的经验,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比一比、试一试、看一看(多媒体)”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课堂教学的开篇就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⑵教学展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现象,当学完新的知识,兴奋点开始消退时,我们紧接着给予新的刺激,主要通过:①课间操。让低年级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拍手操,唱童谣等,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适当休息与调整,轻轻松松进入下一轮学习;②学习竞赛。巩固知识时,变简单的操练为竞赛,以小组与小组、男生与女生、个体与个体等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进一步强化,完成对新知识的迁移。③激励强化。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精彩发言,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进步,同时伴以点头等表示鼓励,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调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⑶教学总结。一堂课结束了,但学习活动不能到此为止。课外延伸既能使课堂教学“余音未了”,更好地连接下一次学习活动,又能唤起学生新的学习欲望,在教师的有意刺激下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因此,对每堂课的总结我们都进行精心设计,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①趣味题。尤其是数学课,留一些有难度、有关联的趣味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②实践题。如翻译一份英文使用说明书;上网查询资料;写一封信消除同学间的误会等。当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时,对学习活动将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③阅读题。这在语文课上最为常用。推荐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略告知一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欲知详情,请看……”。④仿作题。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模仿画画、模仿作文、模仿解题……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在模仿中获得了成就感。
2.辅导有效方法,善于学习。学习动机再强,如果学生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仍然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实践中,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⑴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①快乐教育模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教学是乐教与乐学、会学的统一。它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支撑积极学习的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愉快与压抑、成功与挫折是小学生学习进程中常有的情绪体验。对少年儿童来说,愉快、成功的情绪体验尤为重要。因而我们追求快乐教学,以激发小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活泼的师生共同活动培植教学所需要的气氛,以学生所获得的愉快情绪或学习成功作为不断强化学习需要的保证。其主要做法是:创设自由活泼的情感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方式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造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状态,首先解决小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厌学的问题,进而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愉悦的心境下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②自主探究模式。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体现“以人为本”。自主探究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主要操作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自主合作探究――拓展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施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⑵坚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实践中创立的,它反映了教育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搞“一刀切”, 就会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着重做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学优生提高。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使其学会质疑、提问,鼓励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对学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学优生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②学困生转化:坚持正面教育。制订周密可行的转化工作计划,遵循“小步目标,及时反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合理实施,做到满腔热情地关怀,循循善诱地疏导。
3.培养良好习惯,终身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成为有效学习的“鼓风机”。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致力于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⑴认真听课的习惯。对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使学生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⑵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学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抓好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其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⑶及时复习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⑷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着急。 ⑸认真作业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做到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格式规范。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学生作业要有条理快节奏。由于作业少学生感到不难,就乐于动脑并快速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⑹与人合作的习惯。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培养合作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我们注重唤起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地听,不嘲笑同学的错误等。
㈢优化活动,丰富学习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学习的“助力车”。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既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积极竞争的健康学习心理品质。这几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下列几项常规性的学科竞赛活动:
1.优秀作业展览。即时的:每天评比优秀作业当场挂入优秀作业栏;短期的:定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班级展板上;长效的:每学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学校画廊、走廊等公共场所。通过增强荣誉感,激发学习动机。
2.数学竞赛。举办不同规模的口算题竞赛、计算题竞赛、简便运算题竞赛、应用题竞赛、操作题竞赛、奥数竞赛等。
3.语文竞赛。背诵古诗文、生字词过关、阅读与理解、作文竞赛等。
4.英语竞赛。口语竞赛、听力竞赛、单词和短语竞赛。
通过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㈣固化阵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学习的个体又存在着千差万别,在集体成长的同时,个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困惑要解决,不快要发泄,疑虑要消除,快乐欲分享……“开心吧”正是解决这些心理需求的阵地。
1.增加设施,为学生的快乐心情设宴建站。把心理咨询室命名为“开心吧”,更让学生喜欢和接受,“吧”既表示一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是叹词,“开心吧”给人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开心起来吧!其次,进入“开心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获得各自的心理需求。
“书吧”――读一读,生活学习多感悟。书架上陈列着各种书籍,有名人成长的故事、少年文学,也有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读物。再配以舒适的沙发,在宽松的环境下,与文本的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洗涤、感化和升华。
“网吧”――聊一聊,七彩生活真美好。登录心理咨询网站,网上交友、聊天,开阔视野,让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消除。
“动吧”――动一动,轻轻松松乐开怀。涂鸦墙、不倒翁、蹦蹦球……通过运动,使郁闷得到发泄,心情重新变得轻松。
“笑吧”――乐一乐,忘却忧愁与烦恼。照照哈哈镜、读读小笑话……笑声回到身边,笑容回到脸上,忧愁和烦恼离我而去。
“心灵驿站”――“我愿是一缕阳光,温暖你受伤的心灵;我愿是一棵小草,带给你绿色的心情;我愿……这里是心灵驿站,煲一份心灵鸡汤,送给你,快乐一生。”一段心语就是一份心灵鸡汤,每一份心灵鸡汤即是一种心理疏导。
“悄悄话室”――“把你的烦恼告诉我,一个烦恼成半个;把你的欢乐告诉我,一份快乐成两份。”坐上地毯,抱着枕垫,没有忌讳,不必遮掩,与老师,与同学,叙叙家常,说说委屈,侃侃快乐,如细雨润物,如春风拂面。
2.开展活动,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保驾护航。⑴开设知心姐姐信箱。“你的问题我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疑虑、烦恼以及成功等都乐意跟知心姐姐倾诉;知心姐姐也及时给予答复,或辅导学习方法,或消除心理困惑,或分享成功的快乐。⑵开通“开心列车”,“ZHU你开心”。每一位教师都是“开心”姐姐,每一位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搭上“列车”,倾诉、交流、发泄……获得快乐的心情。⑶开办“心苑”心理小报。开辟“怡心苑”“交心苑”“养心苑”栏目。“怡心苑”介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故事,正面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交心苑”答复学生信件,选取典型与学生交朋友;“养心苑”介绍健康的生活小知识,教育学生从身体方面健康成长。⑷开通“心灵之声”红领巾广播。表扬学校的好人好事,倡导文明新风;宣传心育小知识,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享受一次心育快餐。⑸开发校本心理课程。学校相继出台了《做一个快乐读书人》《我心飞扬》《净心坚志》3本校本教材,要求教师以此为借托,有心于身边的小事,有感于教学中的平凡事,丰富心理课程的内容,使心理教育真正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了“激发正确动机――辅导学习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的快乐教育模式。
2.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健康的竞争意识,磨炼了不怕困难的耐挫意志,初步形成了热爱学习的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
3.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心育意识与能力。通过研究,广大教师确立了教育与心育并重的观念,在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心理品质的同时,心理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取得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效应。心理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家庭教育轻松多了;教师们觉得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教学如虎添翼;学生表现得更为健康、活泼、文明、上进。
五、研究的初步结论和存在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
(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一)在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基础上,必须高举就业优先旗帜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到完善社会保障的大格局中,对不同阶段下劳动力市场殊群体均采取"就业先导+保障托底"的解决思路。
(二)坚持通过构筑服务平台,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实现"多赢"的格局。
一是构筑管理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到年底,非正规劳动组织已达1.69万家,从业人员20万余人。
二是构筑开业服务平台,推行"五人运作"体系即项目开发运作链条上的设计人、招标人、出资人、执行人和评估监理人全部依靠社会资源,使政府从过去的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直接管理转变为组织、服务和协调。到年底,本市共累计启动"4050"项目1521个,帮助5万多名"4050"人员实现就业。
三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购买社会培训成果让社会上400多家培训机构进入平台,目前已覆盖职业(工种)近600个。由中标的培训机构实施培训,政府购买其培训成果,避免了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盲目性。
四是搭建行业服务平台,购买就业中介组织服务成果政府对就业服务采取部分外包的形式,鼓励社会上个人或机构参与公共的就业服务,使政府促进就业的功能通过中介组织得到延伸,提高服务的效率与效能。
(三)坚持构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托底机制对一些依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就业的困难人员的保护性安置,政府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二、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措施(一)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就业促进工作的通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八个配套文件。(二)努力构建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更加充分发挥各类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各种经济组织、各个新闻媒体以及各级各类社会管理层面的积极作用。
(三)实施新增就业岗位计划
从年起开始实施新增就业岗位计划,并且已经将完成新增40万个就业岗位列入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市政府实事项目。
(四)努力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年仍要继续保持政府购买10万个公益性岗位的总量,用于对特困人员的就业托底;同时,还要腾出10万个由政府出资形成的城市维护业岗位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后勤服务岗位。(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体制,农村富余劳动力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享受与城镇劳动力基本相同的就业优惠政策。(六)完善积极的灵活就业方式要积极推动非全日制就业、阶段性就业、小时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要扶持发展一大批职业经纪服务机构,为非全日制就业提供规范的专项中介服务。(七)营造具有特点的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环境全面系统地营造具有特色的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环境上取得新的突破,走出一条政府对小型、微型企业成长进行扶持的路子。
(八)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到年使本市高级技能人员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由目前的6%提高到15%左右。
关键词:立领双线特大桥;冲击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315-02
为配合设计要求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检测,确定单桩承载力和荷载与位移的关系,根据试桩资料验证设计采用的地质参数,并根据试桩结果确定是否调整桥梁桩基设计。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南东环铁路工程第Ⅲ标项目经理部第一作业工区委托海南省建筑工程研究院在立领双线特大桥35#桥墩左侧进行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
1 检测工作计划
(1)2007年11月15日前联系设计、监理及建设单位,召开四方联席会议,共同协商选定桩基检测工程试验单位,检测试验单位必须具备省(部)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
(2)2007年11月15日~2007年11月20日:桩基检测试验单位编制实施性桩基检测试验方案;
(3)2007年11月20日~2007年11月27日:施作钻孔灌注桩试桩;
(4)2007年12月01日~2007年12月04日:试桩基坑开挖,凿除桩头;
(5)2007年12月05日:采用低应变法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
(6)2007年12月06日~2007年12月12日:施作桩帽及压重平台基础;
(7)2007年12月13日~2007年12月23日:搭设试桩压重平台,试验人员进场安装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8)2007年12月24日~2007年12月25日: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堆载,桩基竖向承载力检测试验;
(9)2007年12月26日:钻孔灌注桩检测试验工作结束,检测单位应在一周内提交检测试验报告。
2 检测准备工作
在单桩静载检测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施作钻孔灌注桩试桩,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
(2)使用低应变检测法对试桩的完整性进行检测。
(3)在试桩头上施作1400×1400×1000mm的桩帽,桩帽内包含400mm桩身。桩帽内设双层Φ16@100钢筋网,下层钢筋置于桩顶,上层钢筋保护层为30mm。桩帽强度等级为C40。
(4)为安置沉降测点和仪表,试桩顶部露出试坑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600mm,试坑地面宜与桩承台底设计标高一致。并在试坑两侧修筑压重平台基础。
(5)在桩帽上安放钢垫板,在钢垫板上对称安置两条8m长钢横梁,在钢垫板四个角对称安置四个千分表支座,钢横梁两端支放在压重平台基础上。
(6)在两条主钢梁两侧地面上对称安置两条与主钢梁垂直的基准梁,基准梁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在基准梁与千分表支座上安装千分表并调零。为基准梁设置安全支护设施,以防止基准梁被扰动。
(7)在两条8m长主钢梁上对称安置25条6m长分配梁,形成一个8m×6m的堆载平台。最后在平台上对称堆放配重钢锭。
3 检测试验设备
试验采用全自动桩基静载测试分析系统(主要由主机、中继器、控载箱、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组成)采集数据,采用配重平台反力装置提供反力,使用一台YWC6500型油压千斤顶加压,利用两个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四个压力传感器测定压力。详见表1主要检测仪器设备表。
表1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表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型号或规格备注
1桩基静载测试分析仪1套RS-JYC
2位移传感器2个
3压力传感器4个
4配重768t钢锭
5液压千斤顶1台YWC650
6液压油泵1台BZ-50
7钢横梁2根500×600×8000mm
8分配梁25根300×400×6000mm
9钢垫板1块1400×1400×36mm
10基准梁2套
11千分表4套50mm
配重平台反力装置所能提供的反力应不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约为8366KN。支承仪表的基准架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基准梁的一端在其支承上可以自由移动,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基准桩与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米。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
4 检测工作过程
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作为荷载反力,将最大试验荷载1.2倍的配重在试验开始前一次性加上平台,试验时用油压千斤顶分级加载。
试验加载方式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试桩破坏或加至最大预估荷载,然后分级卸载到零。为缩短试验时间,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小时加一级荷载。
4.1 加载方法
(1)预估最大荷载为设计荷载的2.0倍,单桩最大试验荷载为6972kN。
(2)每级加载量为预估最大荷载的1/10,第一级按2倍分级荷载加载。
(3)加载重心应与试桩轴线一致,使荷载传递均匀无冲击。
4.2 沉降观测
(1)每级荷载施加后维持1h,按第5、15、3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
(2)测读时间累计1h时,若最后15min的桩顶沉降量与相邻15min的桩顶沉降量相比未明显收敛时,应延长维持荷载时间,直至最后15min的沉降量小于相邻15min的沉降量为止。
(3)每一小时的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3 终止加载试验及极限荷载取值
(1)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本级荷载的下沉量大于或等于前一级荷载的下沉量的5倍,加载即可终止。取此终止时荷载小一级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2)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本级荷载加上后24h未达稳定,加载即可终止。取此终止时荷载小一级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3)巨粒土、密实砂类土以及坚硬的粘质土中,总下沉量小于40mm,但荷载已大于或等于设计荷载×设计规定的安全系数,加载即可终止。取此时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4)极限荷载的确定有时比较困难,一般应绘制荷载-沉降曲线(Q-S曲线)来确定。
4.4 桩的卸载和回弹量观测
(1)桩的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两个加载级的荷载值,每级荷载卸载后,应观测桩顶回弹量,观测办法与沉降相同。直到回弹稳定后,再卸下一级荷载。回弹稳定标准与下沉稳定标准相同。
(2)卸载到零后,则开始30min内,每15min观测一次;尔后至少在2h内每30min观测一次。
4.5 试验记录
所有试验数据应按附表及时填写记录,对成桩和试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作补充说明,绘制静压试验曲线,并编写试验报告。
4.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综合分析
(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点对应的荷载值。
(2)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50mm对应的荷载。当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5 试验数据分析研究报告
(1)通过2007年12月25日-2007年12月26日两天的静载试验,得到的单桩静载试验记录、试验结果及Q-S关系曲线详见如下图表:
表2 单桩静载试验记录表
级序荷载(KN)
历时(分)沉降(mm)
本级累计本级累计备注
113961201200.800.80
220941202400.671.47
327921203600.521.99
434901204800.562.55
541881206000.483.03
648861207200.563.59
755841208400.614.20
862821209601.335.53
9698012010802.608.13
105584601140-0.257.88
114188601200-0.597.29
122792601260-0.596.70
131396601320-0.805.90
1401801500-0.495.41
15
16回弹量2.72mm
17回弹率33.46%
表3 试验检测结果
序号工程项目相应内容备注
1试验编号DHZQ03-001
2试桩桩位35#桥墩左侧4m
3试验荷载(KN)6980
4总沉降量(mm)8.13
5残余沉降量(mm)5.41
6回弹量(mm)2.72
7回弹率(%)33.46
(2)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及Q-S关系曲线,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该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试验结果证明,设计采用的地质参数合理,无需再调整桥梁桩基设计,可以用以指导后续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
同时,也证明了试桩所采取的以下几个工艺参数,可以为后续的大面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①对不同地质状况的机具选型;
②钻进时的参数:进尺、钻压、泥浆性能等;
③灌注前二次清孔后的泥浆指标及清孔方法;
④成孔质量控制的措施(孔径、倾斜度、中心偏位等)。
2013年12月,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嘉峪关市教育局成立了何军海名师工作室。在制定工作室建设方案时,我们提出的工作室定位是三个基于:一是基于研究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二是基于发展的高中青年数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能力培养;三是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行动实践和团队建设,并以此申报甘肃省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2014年12月,省教育厅正式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同时恰逢甘肃省教育厅《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的实施,通过遴选,又有幸在通渭县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通渭)工作室”。在制定《陇原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和工作规划》《陇原名师工作室助力通渭县优秀高中青年数学教师成长计划》《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工作规则》等一系列方案与规则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也认识到成立陇原名师工作室在我省尚属首次,而建立二级工作室也无先例,工作室全体成员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机遇:起步阶段是艰难的,但行动研究也许更会获得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工作室建设方案》中第三个基于的基础上,提出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界定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的核心概念,我们重点关注到“双向”“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和“基于合作”等几个关键词。所谓双向,就是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建设同步研究;因为工作室成立伊始,各方面都还停留在建设层面,加之我省名师工作室起步较晚,成熟和优秀的经验不多,所以工作室建设至关重要,至少还不敢谈发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适合我们工作室特点的探索与实践,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研究成果;而基于合作则是突出工作室建设中的团队特征,这种特征在双向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尤为凸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尚志老师给我们工作室题字:“勤思考,多钻研,讲协作,促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注意到,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近几年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南方教育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机制,在操作层面也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科研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者为数不多,况且发达地区的操作环境未必适应我省的实际,这也许就是目前的研究现状;而甘肃省在2014年底才正式启动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同时实施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如何在我省的教育环境下做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如何发挥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的作用,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对这一课题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探索一条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之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双向工作室的合理运行。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既是工作室建设所需要的实践推动和理论沉淀,也是为一级工作室所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二级工作室所在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贡献力量,这也许就是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所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及其通渭县二级工作室的各项行动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名师工作室有效运行模式,跟踪名师工作室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中的影子,寻找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之间的有效对接点,从而在首席名师与名师团队之间、在名师与学员团队之间、在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团队之间形成合作新常态,最终实现两级工作室的高效运转。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双向工作室工作规则的合理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可操作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网络研修平台的有效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工作跟岗研修的常态化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导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学习型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学员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性行动研究等等。
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是: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实现一级工作室建设对于二级工作室建设的行动辐射到成果辐射的跨越,形成一套陇原特色的双向工作室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为我省今后全面推开《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供借鉴。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紧密结合两级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路线图,根据各阶段工作的重点,将具体的行动研究以小课题的形式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不妨称为“单元行动研究”,最后将单元行动研究的成果加以整合,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是:采用“整体行动研究”“单元行动研究”和“网络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合作交流,强化整体提升,适当降低起点,预期提高落点。真正体现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的内涵。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双向工作室的学术行为和培训行动为自变量,以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为因变量,整体推进双向工作室建设和工作室所在地区的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不仅关注实际过程的行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完成相应的理论生成。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工作室制定的2015年工作路线图,3月底已完成了通渭二级工作室的挂牌和首次现场研修活动;4月底将全面完成两级工作室网路研修平台的建设,导师团队与学员通过工作室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和网络研修,一定会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对于本学校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思考,在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工作室教师把这些感悟撰写成论文,在2015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成果,即“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由课题组成员甄荣、卢会玉负责。
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经历了2015年各项前期工作的准备完善和实践探索,2016年应该是工作室建设的关键之年,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向工作室的考核也转入正常。这一阶段将是行动研究的黄金时期,除了继续在青年教师培养和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成果之外,由分管一级工作室的嘉峪关市教研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陈爱农和分管二级工作室的通渭县教研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绍龙负责,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总结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课题进入结题阶段,首先是由前两个阶段性成果的负责人最后统稿整理,完成《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和《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成果报告(总结报告)》两项成果的最后审定。然后课题负责人全面分析课题组两年来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出现的不足、获得的经验和留下的遗憾、可借鉴的做法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写出一份高质量的《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实验报告,提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后,形成总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上报,接受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
参考文献:
德化县《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组 陈其普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益,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平台为目标,探索如何把合作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教与学的行为与策略的研究,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03年秋季起,在我县的一中、五中、六中、八中、三班中学、龙门滩中学、盖德中学、阳山中学,我们进行了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活动。
一、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把合作学习作为它的理论基础。
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进一步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
合作学习互动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更突出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目标观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识、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合作学习师生观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合作学习形式观认为教学形式应以集体讲授为基础,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评价观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合作学习情境观倡导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并把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纳入教学过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二、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目标
1、改变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合作学习成为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2、让学生学会合作,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合作学习 的习惯和态度。
3、探索提高合作学习 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三、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 准备
① 思想准备(教师的思想准备和学生的思想准备)
教师的思想准备。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王坦著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等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以及报刊杂志上有关介绍合作学习实践经验的文章,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树立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新理念,明确了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意义。
学生的思想准备。 因为学生同样受过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已习惯于“静听”式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前,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培训。让学生明白课堂将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先学为前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共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课堂的主人;不仅在课堂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能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
② 组织准备
组建课题研究的领导组。成立了以县进修学校教研员为核心的研究领导组 ,确定几个较多政治教师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校的 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以便统一 组织 各校的课题研究活动。
组建学生的学习小组。根据合作学习形式观的要求,教师把 每个教学班的同学组成若干个异质小组,每组通常由4—6人组成。各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差异合理搭配,通常是好的一名,差的一名,中等的2—3人。各小组总体水平差不多,这就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局面。它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又为各小组间开展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组内有明确的分工。首先确定组长一人,再由组长确定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各种角色,如小组发言人、记录员和分配每个成员的具体任务。同时还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使他们能明确职责和懂得履行职责的基本方法。
四、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的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先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先那种“先教后学”的、他主的、被动的学法,提倡“先学后教”的自主的学法。 为了让学生的先学更有成效,必须做好先学的指导。第一、教师用一定时间,给学生讲清教材的编写特点及自学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自主先学中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大胆地个性化地去解读教材,理解教材,并在解读与理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由教师以教材每节或框题为单位,编写导读提纲或预习思考题(2004年秋季七年级进入课改,新教材的编写发生了根本新的变化,采用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在上课前几天发给学生,用来指导他们课前自学。 导读提纲 或预习思考题的编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其内容包括:一是写上本课的学习目标。二是编写一些能联系社会生活、时政热点的实际,有一定思维深度,有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又有台阶性的思考题和具有能力迁移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能沿着这个“台阶”,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三是设置一个疑问栏,让学生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问、难题等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生生互动
小组讨论,就是让学生按原先组织的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在小组长的组织和主持下,一起交流各自的自学情况,一起探索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教师在导读提纲中提出的问题)。
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言语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即生生对话。
以生生对话为特征的小组讨论,它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课前有效的自学是进行小组成员间交流对话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小组成员间的对话是学生自学的深化和质量的提升。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主动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在参与中指导,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展等情况,从而灵活地调整活动进程,小组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3、班级交流、师生对话
班级交流,实际上是把生生间的交流与对话范围由学习小组内拓展到班级全体同学,同时教师也直接参与到对话中去,使课堂中的对话活动进入到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交织状态。
师生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蕴含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这种相互倾听和言说,是师生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智慧的交融 ,生命 的对话。
班级交流、师生对话,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深化。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活动内容有:第一,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每节课轮流由2至3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每个代表汇报后,允许同组其他同学补充。或就导读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指定某小组的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评判。第二、由小组代表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还弄不懂的问题,或他们感觉没有把握的、模糊不清的问题提出,让全班师生共同探讨。第三、教师可围绕着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作为师生对话的新话题,供师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第四、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可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从而加深对一些基本观点的全面深刻理解。
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叙说,注意针对学生叙说的内容适时“追问”,从而把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点评,或就讨论的问题谈自己的见解。但要注意以平等身份,商讨的口气。如:“我认为……”,“我的理解是……”,决不能作出简单的否定,也不要只作简单的“好”、“很好”、“很棒”之类的肯定,应简要说出肯定的理由。同时教师还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首先是对话话题的确定者,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其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学生讨论、对话的伙伴。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活动的包办者,更不能把本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多重的交流对话活动变为向学生单向灌输的“一言堂”。同时还应更是一个虔诚的倾听者。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各种见解,耐心倾听他们的言说,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识,深化对问题的探究。再次,是活动的调控者,教师除积极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话外,还应对整个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使讨论对话内容不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并能根据讨论对话进展情况,及时地引导转换话题,把握方向,使整个讨论、对话活动能沿着所确立的教学目 标步步深入。
4、倡导学生质疑提问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和提问,是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一项内容和目标。也是在课堂上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人尖锐地指出,“唯一愚蠢的教学是只有老师提问而学生不问问题”。因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提问题,让学生回答的状况,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倡导学生质疑提问,就是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鼓励学生,把凡是脑中受课本知识的触发而闪现出来的问题,或是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所产生的不明白的问题,或是对教材的某些提法有疑问的,或是对教师的讲解、说法认为不对的和不理解的都可大胆地提出,让师生共同探讨或要求教师回答。
要让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一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开放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二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放飞想象,敢向权威挑战,敢向老师发问。既要为解决“无知”而发问,更要为求得“新知”而发问。教师对学生提问题时,要以愉悦的心情耐心地倾听和及时地回应。三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学着询问,学着质问,学着反问,既应对一切未知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实际提问题,不断提高“问”的水平。力争做到“将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教得会提问题”。让学生既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使思想政治课课堂充满问题。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教学实验中的小组讨论、生生互动,班级交流、师生对话、学生质疑、共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设置,创造了一个生生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张扬个性、表现自己、体验成功,分享着教育的欢乐,感受着自己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意义。
五、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成果
1、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的发展过程。
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突破与超越。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脚戏”,不再是仅仅向学生传递、灌输知识,不再是只有教师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师生在课堂上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这种师生主体共同参与的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转换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伙伴,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释疑解惑的点拨者,从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告诉”,而更多的是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和探究。
2、 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愉悦、有序的课堂氛围
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那种“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课堂气氛。课堂上,话语权不再被教师“垄断”, 学生也享有了自由“言说”的权利。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以说,有问题可以提,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和争论,从而使课堂充盈着民主、宽松、和谐、愉悦、有序的气氛,课堂 成了学生的学堂。在这里,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尊崇, 主人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个性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唤醒,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了 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导读提纲或思考题的要求,课前认真学习教材,并能根据自学的感受,在教材上圈点勾划。现在教师一提问,学生就争先恐后抢着回答 。以前课堂上只有教师向学生问问题,现在经常出现了学生大胆向老师质疑提问的情境;以前的学生是被动地走进教室静听教师的“灌输”,现在的学生经常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等待着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以前的课堂只有教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沉闷地回响着,现在的课堂成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处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青春的活力。
学习方式单一向多样化转化。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学习方式已逐渐由 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主动接受式和主动发现式等转化。通过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多样性的、个性化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师的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大多能捕捉到重点和要点,对教材展示的内容的理解力提高了,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解答的能力增强了。
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围绕教材内容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也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拓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交流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的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思想和情感的体验,还涌现出了许多能争善辩的好手。
④、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经过二年多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说,在倾听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纠正自己原来错误的认识;学会了尊重他人,当同学在发言时,能注意倾听,不随意插话,并做好记录;学会了悦纳别人,当同学的发言有创见和新意时,能给于肯定和赞赏,当同学的发言出现错误时,不讥笑,而能较为耐心解说和纠正。
⑤、质疑、提问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学习教学实践,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把提高学生质疑、提问题能力等认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思考、质疑、发现、求证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以前课堂学生只听没问的状况。
5、合作学习教学得到学生欢迎。我们在今年5月对参加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6所中学6个班297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其中,对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持赞成态度的占91%,认为自学能力有所提高的有72%,认为质疑提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的有52%,认为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活跃的占87%,认为师生关系更融洽的占76%。调查数据表明,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使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品课)持“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并获得了“会学”的技巧,提高了“自学”能力。
6、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年多来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由于课堂的开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确定性因素大量增加,特别是开展了师生、生生对话和鼓励学生提问质疑,给教师带来了极大得挑战。教师的责任促使他们不断再学习、探索、反思、总结、提高。
7、课题研究得到上级的肯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作为泉州市第二批“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在2004年10月的中期检查中被评选为优秀课题并同时被泉州市教育局确认为泉州市第二批“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并于2006年春顺利通过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结题验收。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我县的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六、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探索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尚未到位。二年多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师的头脑中仍然存在。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以传递知识为首要任务,以学生考试获高分为目标的倾向,关注结论忽视过程,关注考分,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2、未能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有些教师只把合作学习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未能把它作为是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因而也就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合作品质的培养与合作精神的养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仅浅层次地停留在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的简单的模仿。
关键词:超高建筑 施工总承包项目 进度计划 管理
Abstract: The high-rise buildings showcase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but also its strong iconic role greatly enhances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Since 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located in the VIP prominent styling, strong visual effects, tend to become a city and country "business card" In this paper, the high-rise buildings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for example, focuses on the ultra-high 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ing project schedule management studied.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ing projects; schedu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Q63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超高建筑项目总承包管理的重点、难点分析
1.1超高层建筑项目重点、难点
(1) 工艺较新、工作量巨大、工期紧、场地窄。
(2) 质量、安全文明管理要求高。
(3) 专业分包、配套施工单位多,在施工时间和空间上互为重叠,互相影响,需要总承包单位进行统筹和协调。
1.2超高层建筑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
(1) 创优工程是管理工作的重点
(2) 安全生产施工实现“零指标”
(3) 工程总协调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难点
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参建的施工单位较多,各工序之间穿插、交接频繁,协调工作量大。同时多个专业施工安装单位在同一时间与空间里交叉施工,或多或少因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的原因而出现预埋孔洞和预埋管件错漏现象,须重新打凿、修改,这些势必会造成土建与业主另行发包的专业承包单位之间的无休止扯皮,是工程施工总承包协调的重点。
2. 超高建筑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满足工程需求的施工总进度计划,确保各项节点控制有力、合理可行,使工程能按既定目标顺利进行。
2.1确保工期的技术措施
(1) 编制各时期的控制计划、各阶段性计划的管理措施
1) 总进度控制计划是以整个工程项目为对象,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对施工全过程作出的战略性部署,明确总进度控制计划施工的总工期,确定主要施工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确定各单项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及相互衔接的关系。通过对工程的调研,明确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艺关系及工作量,最终确定关键工序线路。同时,通过分析预测,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应达到的水平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对于多项的专业施工,在总进度控制计划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并把相关内容编写进计划中。总进度控制计划必须报业主和监理公司审批后实施,并接受业主和监理公司的监督检查。
2) 因超高层建筑项目除土建工程外,还有多种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其他设备的安装等,各工种交叉、搭接作业面较多,具有规模大、结构多样、施工难度大、工期紧的特点。因此,在总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实施进度计划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编制月和周作业计划进行实施,才能满足指导施工的要求。故月度、周计划要具体细化,将施工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使施工任务落实到实处。月、周作业计划由各专业承包单位依据总控计划及各单位工程施工进度实施计划,分别针对所负责的施工内容进行编制,及时报施工总承包管理部审核、调整及批准后实施。
(2) 计划的实施管理措施
总承包单位是工程进度管理的责任主体,施工进度计划实施前应进行交底工作,结合不同阶段的关键路线、节点工期所需要的组织和技术措施等,交由有关责任部门(单位)贯彻执行。
总承包单位需要密切掌握各阶段、各专业的计划实施情况,把施工进度计划中的关键线、节点工期作为主要控制目标。为保证能够正点到达关键控制点,总承包单位需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矛盾,使关键路线正常运行。月度或周的作业计划,其实施应具体到执行的施工班组或专业施工单位,使各项工程任务得到具体的落实,为完成施工总进度计划提供保证。
(3) 计划的检查
施工计划的检查,以经业主和监理公司确认的总进度计划作为检查各专业计划的依据,以实际施工情况为基础,对月、周计划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制订纠编措施,力求保证总体计划按期完成。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采取在计划图上画前锋线的方法检查施工进度,通过对前锋线形态变化的分析,掌握当前施工进度状况的问题,进而揭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
(4) 工程进度分析、计划的调整
随着施工进展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势必对工程项目本身带来影响,致使计划从平衡变到不平衡。所以,施工计划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计划人员要准确掌握施工进度情况,定期进行工程进度分析,通过工程进度分析,总结经验,暴露问题,找出原因,制订措施,并对那些影响全局,对总工期产生重要作用的关键工序进行施工计划调整。解决方法是确定所有应调整的关键工序及其相关的非关键工序,重新确定各工序间的逻辑关系,绘制新的网络图,计算调整后的时间参数和总工期,确定新的关键线路,必要时还需调整资源供应计划,以满足总控工期的需要。
2.2确保工期的组织措施
(1) 组织指挥保证措施
1) 建立高效的工程指挥机构,负责落实项目进度控制人员。
2) 进行项目分解,如按项目结构、按项目进展阶段、合同结构分解并建立管理、指挥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进行管理协调。
(2) 确保人力、物力措施
1) 人力组织上保证工期,设立专职劳动力调配员,并选择素质高、队伍强大的专业作业队,集中人力进行关键线路工程项目的施工,确保工期。
2) 对高峰期保证大量材料进场施工的问题,采取如下措施:合理安排场内的施工疏解道路,尽量使材料能直接运到施工点,因此将减短材料进场的时间。同时,确保材料进货源的供应能力,并与其它进货渠道保持联络,以防材料供应出现问题后有后备的进货渠道。
3)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各施工段的施工进度和施工预算中的工料分析,编制工程所需的材料用量计划。按计划进场,并统一安排使用、调配。
4) 设立专职机械设备调度员,负责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统一调配,合理安排各种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在各施工段间进行流水作业,提高机械使用率,并能集中力量保证关键线路的工程项目施工,确保按期完工。
(3) 施工管理协调措施
1) 要动员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计划的编制并深入讨论。以明确施工目标和达到施工目标应做的工作,组织各专业施工队伍开计划动员会,明确各专业施工队伍应做的施工任务工作,要求专业施工队伍负责人在讨论通过的计划上签字,要求各施工队伍接受任务后层层分解,并有按时汇报计划进度的制度,以使总承包单位的计划变成所有参与施工的单位的共同目标。
2) 加强计划管理,督促、指导参建单位编制工程计划(包括网络计划和关键线路计划),以及材料采购计划,资金流动计划、劳务计划等。各参建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方面批复的计划施工,严禁无计划施工。
3) 施工计划进度调整方法。一方面下达周计划施工任务并报监理公司和业主备案,另一方面要检查上一个周进度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与原计划对比分析,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矛盾。分析实施过程中延误或超前计划的问题并提出补救措施,预测完成尚待进行工程所需时间,提出加快某些落后工序的具体方案。
4) 定期举行计划协调例会,统筹安排或主持各参建队伍施工协调会。
5) 对影响进度目标实现的干扰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讨对策,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德育.建筑垂直机械运输设备安全生产与管理[J].价值工程,1006-4311(2010)02-0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