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0 21:39: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多元方式;低结构材料;幼儿;个别化学习
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幼儿时期的基本特征,他们的认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幼儿教师要想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多元方式投放低结构材料就是能促进幼儿个别化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低结构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功能多元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通过对低结构材料的组合、改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有大的提升。
一、采用单项式投放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
单项式投放幼儿的低结构材料属于比较基本的投放方式,一般情况下,由教师根据指定的目标单一地投放低结构材料,幼儿通过对单一的低结构材料进行研究与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游戏方式的组装,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智力的了解为其设定目标,这样幼儿就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完成都会增加幼儿的成就感,提升其自信心,当幼儿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升游戏目标的难度,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提升都有积极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发育。
在单项式投放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中比较常用的是一种叫做“魔尺占位”的游戏,每一个“魔尺”的形状都是长条形,分为24段、36段、48段、60段、72段五种,每一块“魔尺”都呈两种颜色交替的形式,其玩法比较随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幼儿可通过对“魔尺”的随意组合成不同的造型,看看谁组合的造型最多。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幼儿能够在比赛过程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竞争意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采用情境探索式投放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
多样性、可操作性强、功能多元化是低结构材料的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使低结构材料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随机性在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其他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让幼儿能够通过低结构材料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有创造性。
在情境探索式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中比较常用的是一种叫做“翻斗王”的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手工纸、剪刀、纸板、玻璃珠等基本的材料,幼儿刚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肯定会抱着很多的疑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对幼儿提出的这些“真问题”进行解答,幼儿通过教师的介绍亲自进行实际操作,在使用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对他们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而且这种依靠低结构材料创设的情境探索环境要比教师制造出的生硬的环境要自然很多。
三、采用预设式投放低结构学习材料
教师在使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对低结构材料进行分类,将性能相同的低结构材料放在一起,让幼儿自主进行选择,幼儿会积极将自己选择的材料使用到游戏中,没有固定的玩法,也没有游戏规则,都是依靠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自主的研究,不断刺激幼儿的学习能力,让幼儿通过对低结构材料的研究,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幼儿的个别化学习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预设式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中比较常用的是一种叫做“排序大挑战”的游戏,教师会为幼儿提供一些24段魔尺、雪花片、小动物图案卡片等基本的材料,为学生规定一些简单的目标,像是采用AB、AAB、ABB、ABC、ABCD等方式进行排序,幼儿刚开始可能会听不懂教师的意思,但是会对教师的话进行不断的分析,反复在脑海中回想与反思,这就是一个重复学习的过程。通过一遍又一遍分析与研究,最终达成目标。由此可见,“排序大挑战”游戏不仅带给了幼儿很多的快乐,还提升了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分析可知,多元方式投放低结构材料对幼儿个别化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幼儿独立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等相关素质的提升,对幼儿的现象力与创造力也有很大的提高,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幼儿学习的信息,使幼儿学习更加主动,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多元方式投放低结构材料推动幼儿自主学习[J].生活教育,2016(12):97-98,104.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目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0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0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0”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意义;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一、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基本内涵
区角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对幼儿而言,它是一种看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活动。
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与过去那种“罐头式”的计划活动不同,它需要教师时刻“追随幼儿”,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调整活动方案,使区角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而更有效地去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
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区角活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1.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
许多年以来幼儿园课程主要是以目标模式为导向,且主要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组织形式来落实教育任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因而在某些教师的观念中,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就成了课程的主要载体或唯一载体。虽然集体性教育活动的有其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以其作为主要教育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如由于过分强调活动结果而把教育内容直接传递或灌输给幼儿;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每一个幼儿学生的发展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一味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时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没有真正重视到儿童个别差异的存在,也没有配合儿童的差异去调整教育方式。可见,仅靠集体性教育活动形式来实施课程和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重任极有局限的。
区角活动是对原有课程组织形式的一种拓展,它能够为每个幼儿提供更个别化、更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年龄的差异、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还包括在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成长经验、家庭背景等许多方面,因此,教育的实施就必须遵循儿童的特点和差异,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以幼儿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形式,可以保证幼儿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和符合其学习兴趣、需要以及更个别化的指导的前提下,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
2.平衡课程的内容体系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围绕着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诸方面发展的中心,将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内容综合体现于教育活动的实施之中。与集体性教育活动相比,区角活动具有环境开放、材料丰富、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且更注重幼儿经验建构的过程性和幼儿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对参与区角活动的每个幼儿来说,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内部需要、发展速度和工作节奏展开学习并积累个体经验,也可以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与同伴和群体分享交流,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关联性、有序性,共同获得成长。因此,区角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组织上,都可以与很多活动相互承接,尤其体现在一些需要幼儿自作、探索、发现的内容体系,它无疑可以起到弥补和平衡的作用。如当前幼儿园课程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改变了过去分科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的教育内容组织方式,而是将数学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融于主题的整体背景中,让幼儿在情境性活动中,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学习、拓展和运用数学知识点,者无疑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区角活动对于幼儿及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1.主体参与,有利于促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角活动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最好途径。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活动,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在一个半封闭的屏障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摆弄、操作、探索,通过实践积累和构建自己的经验与感受。此外,区角活动还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时间特性,它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在空间上,允许每个幼儿在一定的区域和空间内自由走动、自主选择区角;在时间上,允许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活动,既可以完成若干种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也可以同样的学习材料和内容通过若干次活动来操作,这正是幼儿充分享受自主和促进幼儿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2.积极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看区角活动的现状:近两年的教研活动中,围绕区角材料投放、区角活动区域的划分,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区角活动中幼儿的游戏习惯开展了一些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区角活动可以划分为区角学习和区角游戏,区分其特征的主要标准在于区角学习中材料的投放是否是教师预设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在幼儿操作后对学到的东西是否具有确定性,但在具体活动中却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诸如:准备了许多材料,孩子们却不去理喻,玩性不长该怎么办?老师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角学习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有的老师采用放羊式的指导方式,对孩子的发现漠然处之,使智慧的火花自然泯灭――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在区角学习活动中存在。
如何使区角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孩子的自主学习,让孩子真正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则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试用区角活动这一实践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儿童观,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满足活动的需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他的《人使教育对象》一书中写到:“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教育人,那么它应首先从各方面了解人。”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3―6岁的幼儿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尤其突出,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通过亲身尝试获得直接经验,在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受集体活动形式、时间、内容、方法、教具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幼儿多种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而区角活动恰巧符合幼儿的特点,在区角学习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现的特别充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水平,不仅要满足幼儿好奇心,还组织幼儿动手动脑,并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故事、实验、看录像、参观、郊游等各种手段,给幼儿创造体验感受学习的机会,不仅括宽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找到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答案,从而激发起再次发问的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区角学习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区角学习活动的作用,接着我们又增设了许多区角,并且每天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让他们感受来源于自然、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经验,我们通过区角学习活动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活动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满足了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
二、区角学习材料投放要具有目的性
在区角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在不断的操作探索中进行自主的学习,老师们投放在活动区的材料,是孩子们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工具,是孩子们进行区角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老师们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能引发孩子们进行相应的活动,因为在我们投放的材料里,有老师预设的目标,预设的目标为孩子的活动划定了方向,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发现老师希望他们发现的某种规律、某种问题,在幼儿对区角学习的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因此,区角学习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必须与具体的目标相联系,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谈谈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一、全园广播:家长如何配合实施园本课程_—_—师幼互动式主题活动。
二、交流探讨本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内容附后)。
三、讨论上学期幼儿存在的问题。
1、健康领域:
本班幼儿大部分都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能以较为稳定的情绪上幼儿园,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大多数幼儿愿意与老师、同伴交往,喜欢参加户外活动,自我保护,安全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仍有个别幼儿身体素质较弱,部分幼儿独立进餐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活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欠佳,习惯性奔跑、推撞现象时有发生。
2、认知领域:
大部分幼儿能愉快地与老师、同伴一起参加各项活动,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是发现幼儿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3、语言领域:
大部分幼儿会听指令做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但是幼儿讲述的完整性还是欠佳,不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愿望;个别幼儿存在方言现象发音不准,注意倾听的习惯还未形成。
4、艺术领域:
大多数幼儿有一定表现欲望,乐于与同伴一起表演。但是相当一部分幼儿不喜欢画画,不能大胆表现自己。
5、社会性情感:
多数幼儿喜欢幼儿园、老师,75_‰以上的幼儿能遵守一日常规,会用简单的礼貌用语,活动后在老师的提示下,主动收拾玩具。某些幼儿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较好的控制,自由散漫,不听信号,攻击性强,任性娇气不讲道理;个别幼儿不够自信,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幼儿的合作能力、乐于与人分享的情感也要继续培养。
6、游戏领域:
在游戏中,幼儿依赖性较强,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坚持性、稳定性。
家长分组讨论
讨论结果推荐家长代表发言
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1、家园保持较为一致的教养要求,坚持天天送孩子来园活动。做好孩子的个人卫生工作,养成天天带手帕的习惯。
2、幼儿园开展区角学习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平时需要家长制作一些教玩具、学习材料的准备,希望家长能配合。
3、鼓励孩子带喜欢的玩具,橡皮泥等不容易坏的玩具来幼儿园。
4、多关注我们的《家园共育》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作为家长的你们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你们的很多资源是我们可以开发的,不光是物质资源,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
5、《幼儿成长档案》希望家长能够多加关注,每月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评价。
四、家庭、社区资源的调查。
【关键词】农村 幼儿园 活动区域 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6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孩子所处的环境便是教育的“教材”, 园所绿化美化,都是孩子受教育的因素,孩子耳濡目染,日日月月年年,对认知、思想、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均能产生影响。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活动区域的创设,是幼儿园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方面。区域活动是为了满足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从事快乐活动的需要,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真切地体验着各个角色的情感和态度,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集中布置动态的活动环境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教师在选择活动区内容时,应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色,从农村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设置各种室外动态活动环境,充分实现园内资源共享。
我园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努力体现环境建设的全面性、对象性和层次性,着力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生命,让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真正让环境体现教育价值。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与环境互动,带着孩子们利用多种方式种植花草。种子和花苗:多种方式收集;花盆:各种废旧的塑料瓶、轮胎、篮球等,只要能装泥土和水都行。在老师和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们所到之处,一年四季绿意处处,花开不断。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对植物栽种、管理的过程中,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顺着光线来的方向,植物长得比较好;有些植物不爱喝水;要给植物松土等。自然角里,把各班级搜集的各种粮食、蔬菜的种子集中一起,让孩子们认得更多;集中种植大蒜、小蒜、小葱、大葱、韭菜,让孩子们对比认识他们的细微不同;集中饲养小鲫鱼、虾、螃蟹、泥鳅、黄鳝等,让孩子们对照观察他们的活动。(联系家长干农活带上幼儿,让其亲临大自然,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挖来一挑粘土,孩子们自己揉泥团,做各种泥塑,待泥塑风干后进行装饰;收集稻草,让孩子们编头发、扎花环、搓草绳等;在玉米成熟的季节,收集许多玉米芯,堆放在一起,幼儿利用玉米芯砌房子、垒高山等;收集大大小小的各种纸箱,拼凑链接,孩子们在纸箱里钻爬,其乐融融。这种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足可弥补农村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设置之不足。
二、建立“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的观念,切实为幼儿创设分区活动的场所
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创设活动区应从幼儿特点和兴趣出发,建立“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的观念,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一是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二是材料的提供要随着幼儿的学习内容而变化,即区域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
设置科学、合理的区域分隔,建构丰富的区域布局,是区域设置中一定要考虑的。区域活动把教室的空间划分成几个活动区角,若空间没有适当的分隔,则容易使孩子感到杂乱无序。老师应充分利用材料,使各个区域活动相对独立而又开放,各区域既保持通畅又互不干扰。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各年龄班幼儿、主题活动需要进行投放。只要材料是幼儿需求的、便于操作的、能激发兴趣的,每个幼儿都会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即使是同一活动内容,教师也应考虑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如:同为图形变变这个墙面区角,小班主要让孩子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颜色和简单的图形组合;中班增加几何图形种类、颜色,还增加数数、数字的认识、对应找规律等;大班则渗透拼图、找朋友(计算)等。
三、利用多种材料的诱发作用,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只是承担着指导者的身份,教师的指导与否关系着游戏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教师该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呢?教师提供多种材料给幼儿,每个孩子对材料的理解与掌握是不一样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穿上袋子的空奶粉桶,有的拿来做背篓,有的拿来做腰鼓,有的拿来踩高跷,甚至还有的用来做大鼓敲,所以,利用多种材料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孩子们在娃娃家乐园表演故事,分角色时商量、争论,在制定规则时的坚持和妥协,表演中的相互配合,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活动中,幼儿的能力、兴趣往往会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利用情况及兴趣倾向,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使材料投放呈现动态性。教师在观察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减弱时,就要想到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或材料本身尚有开发、利用的空间时,教师可以策略性地添加新材料,提高操作要求,使原有材料产生新的玩法,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重新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当幼儿对一组材料非常熟悉而失去兴趣时,可以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幼儿就有可能创造新的游戏情景,出现新的活动内容。用来组合的材料可以是同一区角的,也可以是不同区角的。当然,园内可以实施资源共享,老师带孩子们走班制,偶尔两个班交换半天活动室,开展区域活动,让孩子保持新鲜感。
区角游戏是幼儿园里众多游戏形式的一种,老师要学会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变换活动内容,增减活动材料,使幼儿保持长久的活动热情。让我们利用好区角游戏,让它真正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创设最优化的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班;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方法
查阅国内外各种研究,发展大班幼儿讲述能力的研究以集体活动为主,从如何教的角度阐述的较多。但是集体活动当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受到师生比例的差距大的影响,生均练习的机会较少,受到关注的次数有限。使得幼儿的讲述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升。因此幼儿园开展了语言领域的个别化活动、小组活动来弥补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讲述活动练习量少的问题,并且对已有经验进行巩固。
一、归纳幼儿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设计目标不明确
个别化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是运用多种手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自主性学习材料,需要设定与讲述活动相关的目标,并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化材料投放简单无提示,材料摆放混乱扰乱幼儿思维,使其不理解个别化材料的操作方法,需要成人一一示范陪伴指导,使得幼儿实际操作与老师原有目标的设定大相径庭。
2.材料设计年龄特点、实际水平把握不足
大班幼儿对语言符号的学习是被动而不完整的过程。在需求的促使下幼儿才会去探索记忆中需要使用到的词汇或句子,尝试性的进行讲述。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讲述个别化材料年龄特点把握不足,材料设计距离幼儿最近发展区较远,出现过难或过易的讲述型材料,幼儿出现操作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况,讲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3.材料设计形式单一,讲述练习较少。
从查阅相关研究及现场收集到的语言类材料表明,语言个别化材料中“文字符号”方面发展较优,“讲述表达”的个别化材料材料较少,则说明幼儿在倾听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发展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偏重语言对识字、拼音及字结构的学习,忽略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多以:复述故事、看图讲述的材料较多,实物讲述、表演讲述、主题事件讲述的内容较少。平面的卡片和图书居多,贴近生活的立体操作的材料较少。
4.材料与其他领域无整合
调查中发现,讲述个别化的材料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练习,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整合较少。语言是需要在交流、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在各个领域中都可以渗透语言,因此,在其他四大领域中有效的结合讲述的能力,能使多个领域的能力同时发展。
二、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方法与策略
1.加强大班年龄特点及语言教育的学习
创设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年龄特点熟练掌握,对幼儿现有经验充分了解,以此作为目标设定的依据。大班幼儿身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属于巩固和继续发展期,课堂活动、个别化活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爱说话,感情逐渐丰富,有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各类自由活动。因此,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创设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期语言发展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2.以生活经验和游戏为基础围绕目标设计材料
在讲述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一种讲述经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设计操作材料能够吸引幼儿运用已有的思路和方式在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讲述心得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弹性目标。在区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老师在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环境制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多层次弹性目标。例如:“可爱的自然角”是在大班幼儿已有的种植、饲养等观察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开展的实物讲述个别化区域能力强的幼儿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介绍,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进行自然角植物名称的介绍。同时结合前期幼儿自己种植和观察的记录进行讲述。旨在让幼儿清楚的介绍自然较重陈列的物品的名称、摆放的位置等。既可以发展幼儿讲述的有序性,又能调动幼儿各种科学小常识。
(2)整合各个领域发展讲述能力。语言使用范围广泛,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展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可以与其他领域共同提升。因此,从分析五大领域目标出发,整合多个目标共同设计个别化活动。
①与科学领域整合。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领域,与语言领域整合可以促进讲述的逻辑性的提升。例如:看图口述应用题,既锻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的能力,又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运算。创编数学故事,讲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②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讲述与绘画的结合,幼儿在绘画作品展示栏里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绘画的手段记录经历过的趣事,再运用语言讲述出来。③与社会领域的整合.社会性区域中是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领域,在角色区这个个别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专注的体验。在两个领域整合的同时,幼儿从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职能入手,逐渐扮演表现与角色相呼应的语言和行为。例如:医院游戏可以需要幼儿介绍自己的不舒服的位置等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讲述进行分析诊断;餐厅游戏,服务员需要用各种语言介绍餐厅里的各种菜肴,吸引客人进来用餐。真正意义的促进了幼儿各个领域发展。
3.行动研究推进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发展
本次研究重点是引导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中教师观察、分析、反思、调整的各项能力,在“实践――修正――再实践――在修正”的过程中,研究个别化学习材料的个体差异性、操作性、趣味性,在跟踪研究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材料目标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需要对讲述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进行调查,掌握材料与幼儿的互动,材料使用的适宜性,然后通过教师培训和区域实地研讨的方式,让大班教师在掌握讲述个别化材料的问题所在,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开展材料推进工作。老师需根据实际问题调整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内容,提供材料操作辅助功能,用图示、标示让材料有自己的指引新从而提高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提升使用率。观察和调整的方法伴随材料投放循环使用,教师可清晰的掌握幼儿操作材料情况、讲述能力的变化,让每份讲述个别化材料具有生命力。
教师讲述个别化活动指导策略。
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开展中担任着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观察有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众多,不光可以用白描式的方法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可以搜集表格式、照片式、抽样式、等等方法,或者单独使用或者综合使用,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
适时介入幼儿的讲述活动,关注幼儿使用讲述个别化材料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忌幼儿讲述过程中打断幼儿或者急于引导幼儿使用材料,应幼儿充分的探索和讲述的时间和空间。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应给与引导和评价。
参考文献:
一、环境保护教育注意“两个为主”
1.以渗透为主
环境保护教育没有单独设学科,而是把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去。幼儿园很多的主题活动中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如,“垃圾的分类”“动物王国”“丰收的季节”,这些主题活动中的内容无一不与环保教育紧密联系,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珍惜劳动成绩、勤俭节约等教育内容。
2.以游戏为主
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教育也一定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如在建构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建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回家还能向父母和爷爷奶奶做宣传。生活中很多的废旧物品可以用来自制玩具,环保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建城堡,塑料瓶可以用来做花盆,做保龄球,月饼盒可以用来做迷宫……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这样的废物利用,既节约了开支,又培养了幼儿从小不随手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二、环境保护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
1.认知活动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可以开展爱护花草树木,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粮食、纸等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要求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有所了解,更注重他们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可以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的,并组织小朋友进行污水与植物生长、清水与植物生长的优良对比实验,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发放给家长一些学习材料,将一些环保知识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我们还可以提倡让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到公园去游览、写生、表演、游戏,让孩子一方面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虽然应以渗透为主,但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甚至是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此外,在“爱鸟周”“粮食周”“世界地球日”等各种环境纪念日中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爱鸟周进行“鸟儿鸟儿天上飞”的主题活动;在植树节组织大班小朋友种树、到大街上宣传、举办“植树造林好”的小展览;在世界环境日,大班可以进行“我最喜欢的环境”“救救地球”等美术创作活动等。
4.环保教育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
幼儿园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要时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避免成人化。环境保护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层次性,内容是幼儿常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并且还介绍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同一课题在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以认识声音、减少噪声为例,小班要求分辨好听和不好听的声音,懂得保护嗓子;中班要求能分辨多种声音,知道哪些是噪声以及噪声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的听力;大班则要求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噪声的危害及防止噪声侵扰的办法,要求小朋友当小宣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