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08 08:18: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情景教学 问题情景 实验情景

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传统的呆板、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

一、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总结、研究和探索。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这种方法适合于不同年龄时期的教学对象。因此,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能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

1.导入设疑,激发探究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人的营养物质”一节时,首先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马和牛都吃草,肉味却不同。人不吃很多脂肪也会胖起来,患了肠炎几天就会瘦下去。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注意思维,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显著。

2.课中设疑,使涣散的注意力集中。

一节课中,不只有一个知识点,当有多个知识点时,怎样使教学内容连贯起来很重要,好的过渡能不断吸引学生注意,造成一个又一个学习。如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课时,讲完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学生就有如释重负、原来如此的感觉。但老师接着设问: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一株玉米一生中蒸腾作用所消耗的水分为202.20千克,而它自己仅用了1.87千克,也就是说,用于它自身的水分仅有1%,而其余99%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蒸发掉那么多水分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太浪费了?学生刚刚松懈的情绪马上就被吸引了,他们争相发表见解。

3.课结设疑,巩固学习效果。

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后,设置问题情景可以起到对本课知识复习巩固、灵活掌握的效果。如讲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师在小结时设疑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当人们经过极其肮脏、气味难闻的地方,总是习惯把鼻子堵上而用口呼吸,这种做法对吗?到底用鼻子呼吸好,还是用口呼吸好?为什么?同学们情绪振奋,讨论热烈.各抒己见。这样的设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起到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二、创设实验情景,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凡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创设实验的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气氛,学会实验,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1.模仿实验,尝试操作。

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做实验时,注意力往往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老师应创设模仿实验情景。如上“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实验课时,老师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以后,再让学生取出显微镜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

2.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再让学生实际操作。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则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3.观察实验,学习操作方法。

观察实验是观察别人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教学录像。一般情况下进行观察实验分为两种情况:

(1)观察实验可减少实验中的错误。有的实验,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出现错误则无法重复。对于这种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讲解实验操作步骤之后,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让学生看实验示范,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比不看录像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讲解剖卿鱼的方法时,学生很容易损伤鲫鱼的内脏,不易准确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先播放解剖鲫鱼的录像内容,从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解剖卿鱼的方法和步骤,老师着重提示解剖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动手解剖之前,对解剖鲫鱼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进行解剖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必须学习又不能做的实验,进行观察实验。对于书中安排的实验,我们一般都进行,但有的实验学生不愿做。如在讲脊髓的功能时,有一个青蛙搔扒反射的实验。原先我们都按书中的要求做了,有的学生很高兴,有相当一部分女生不愿做。我们选择了录像,利用教学录像片创设教学情景,效果很好。

总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把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景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物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许从进.让学生“走进”人体[J].中学生物教学,2002,(2).

[2]王金菊.自制教学幻灯片投影片搞好生物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0,(5).

第2篇

我觉得,农村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存在如下几个现实问题。

第一,教师对教材体系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备课之前,教师都会先研究《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由于客观经济的原因,农村数学教师做不到人手一本《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能够去通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初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到底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只能凭自己的感觉走。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只能备自己手中的教材,而无法备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认为是新授的内容,有可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的教学仅仅起到复习作用。而到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时,时间又不够,这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掌握新知识困难。

第二,新授课时安排少了,要求却提高了。小学数学,知识点少,要求低,考试题目与教师所教的难度相当,且要用长达六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小学数学时,感到游刃有余。而初中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还增加了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学生用在学数学上的时间大幅减少。而一些农村初中,在九年级上学期就要求教师教完整个初中数学内容,保证最后一学期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这就使得新授课的时间又少了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课堂容量必然要增加,教学进度要加快,不可能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对一个知识点反复讲解、练习、巩固。而且初中数学概念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材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筋或懒得动脑筋的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作业时就感到很困难。

正是由于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时间又紧,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不及适应,所以,他们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经济能力有限,导致家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微乎其微,导致了农村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数学成绩下降。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有力的措施。

第一,教师自身要做好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工作。研究大纲和教材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刚接手初一新生的数学教师,要熟读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部分和初中教材,还要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的小学部分,并备有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教科书,认真阅读,了解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要求。通过这些准备,教师要做到对课程标准表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异同和联系心中有数,对初一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宏观的认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起到指导性作用,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它们,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教学

第二,提前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赢得学生的好感。初一的新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教师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新生在心理上是否愿意认可和接受你。所以,在开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对照学生的照片熟悉模样和名字,并结合小学结业考试成绩,对学生做一个初步了解。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摸得很透,第一次上课就可以叫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在情感上做好 “小升初”的衔接。

第三,闪亮登场,上好初中的第一堂数学课。“学习无用论”在农村广泛传播,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第一堂数学课,我不讲新授课内容,而是先跟学生聊聊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家中地面砖的铺设、灌溉农田如何铺设管道最短、如何在围栏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围出最大面积的羊圈等。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陪伴着人的一生,整个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数学。然后,我再讲讲中外数学发展史,说说科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他们已经进入状态时,我适时地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会很乐意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和要求。有了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就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四,在方法的指导上下工夫。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但问题是,预习与否,教师一般无法定性检查,农村的学生家长也很少会配合教师做好监督。这些导致预习作业形同虚设。那么,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将预习要求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成为书面作业,在新授课的前一天晚上或更早的时间发下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检查预习效果,二是学生在预习时有章可循。预习活动单主要以填空和选择题为主。通过这张活动单,学生可以知道哪些知识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哪些新知识是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就能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需要在课堂上重点听教师讲解。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听课,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第五,注重细节的培养。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学生成绩的差距就在一两道填空题、选择题,而学生也并不是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所以教师要从平时做起,让学生仔细审题,尽量少出错。如果学生做错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避免再出错。

初一数学第一章是有理数,相较小学数学增加了负数参与运算。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往往会受小学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运算过程中将某一个负号丢掉,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会做但却拿不到分。而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是要考查学生思考问题是否全面,所以,一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出错率就非常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细节之处,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除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之外,我上课强调和补充的内容要记下来;解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对于关键的字、词、句子要标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做错的题目,要用红笔改正,便于复习时使用。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应了新的学习要求。

第3篇

深度学习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教师需要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再认识,并实现教学取向的变迁。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作为首批参与项目实验的学校之一,两年多来,结合自身的办学文化和已有的课改基础,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等学科全面推进深度学习课堂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标整合,构建学生成长课程体系

“深度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仅能深化和拓宽学生认知性(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的素养,而且还能发展和加强学生的非认知素养(沟通、组织、协调和管理)的素养;不仅仅立足于学生的当下,而且让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涪陵十四中专注孩子一生的成长,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构建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成长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道德成长、智慧成长、体能成长、心理成长、特长成长五个维度,把学生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呵护作为成长的起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成长的重点,把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作为成长的境界,整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定位教学主题,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及时客观评价。

学校在已有课改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五三一”成长课堂:“五”指课堂的五环节“自习、自疑、自探、自测、自结”;“三”,一是导思维能力、导方法技能、导情感态度的三类引导,二是过程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态度性评价的三种评价方式,三是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一”指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自主学习力。

经过探索,学校形成了“先学后导、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一是真生成,课堂“自疑”环节是学生针对文本自主质疑、自主探疑、合作释疑,让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二是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凸显学生自主特点,并且教学活动中都有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目标和动力;三是真小结,每学时教师落实好学生自我小结,要求学生从“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做学习小结,盘点收获,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不让当堂学习的内容碎片化。

课型整合,设计深度学习三种课型

我们倡导教师从“深度学习”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构课堂实践,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的掌握,是培B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了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

比如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从头到尾讲,而按照三种课型,则是以章为单元,从单元的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和核心思维出发,提炼出本章节的知识概要,整合教学目标,先上一节总课,让学生建立起章节知识的系统性,这节课就叫种子课;而后对知识点进行分解,一个点、一个点解决,这就是生长课;最后进行复习,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反思、拓展,实现观一般而知全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果实课。这三种课型以单元教学为主体,按照“整―分―整”的结构,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螺旋上升式地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学校八年级的“全等三角形”单元,采取这样的教学设计后,效果很好,而且12课时的教学任务降到7课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学科整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三一”成长课堂有两个支点,一个落在学生实在而高效的“学”,另一个落在教师高效而艺术的“导”。教师要“导”好,课下需下很大工夫。在教学预设时,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跨学科整合人力资源组成教学设计团队,进行集体备课。

比如,学校通过语文备课组与美术备课组的联合教研,让美术老师把语文的某些教学内容可视化,让形象思维变成可视图形。让美术老师参与所有学科的联合教研,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布局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能够简洁明了。让信息技术老师与历史学科教师一道备课,把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让历史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变得可视化。这样的学科跨界整合,加强了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从前似乎完全没有联系的学科的整合,找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充分研究教材、课标、学情及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导文》《练习文》、资源包以及教师课堂执行方案和PPT。《学导文》按单元设计编印成小册子,每篇目或章节文本的学习指导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资料链接等,并分学时设置了探究问题和练习题,建立了学习资源库。

技术整合,增加课堂的宽度和厚度

涪陵十四中努力打造“智慧课堂”,现网络流量1000M进入校园,目前学校已有57个班采用智慧课堂教学手段,根据课堂教学的“五自”环节中的“自习”环节,建立了助学空间。教师在课前把相关材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然后通过App学习终端随时查阅学生自主学习进度,便于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备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在助学空间反馈的疑难问题整合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是本学时教师讲授的重难点问题。教师通过学生课堂学习空间的交流互学,疑难问题的展示,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该教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找准教与学的新路径。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有效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每个活动环节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等环节充分体现课堂学习空间的作用。课后,教师把教学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作业布置,教师也采用推送的方式,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问题回答。助学空间的建立把成长课堂的五个环节智慧化,拉长学生的学习时空,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