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8 05:57: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然医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自然主义/认识论
【正文】
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它贯穿于欧洲哲学发展的全过程。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把自然主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希腊萌芽时期;十七——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自然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特别是美国)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本文拟就当代的自然主义进行考查。
一、科学派的自然主义
在后现代哲学文化的大背景中,在心理主义的复归和计算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特别是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悬而未决的争论之后,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潮出现了。这一思潮的首倡者是奎因(W.V.O.Quine)。
1.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
在科学哲学中最早明确倡导自然主义的哲学家当推奎因。奎因提出自然化认识论的动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不满。我们知道,所谓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是指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唯理论的认识论。在奎因看来,传统的经验论有两个教条:一是所谓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问题;按照奎因的观点,如果全部科学(包括数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只是沿着边缘与经验相接触,那么分析——综合命题便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因此,认识论问题便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了。这是奎因自然化认识论的起点。二是所谓的还原论教条。奎因认为,休谟欲将关于世界的知识还原为感觉印象是不成功的,因为关于存在的全称陈述以及关于将来事件的陈述是不能用感觉印象来确定的。因此后来人们转向用语境定义(contextualdefinition)和集合论来使知识还原。如罗素的《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等都企图将普遍科学语言翻译成逻辑的语言,然而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因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告诉我们,即使有自洽的公理,也不能涵盖整个逻辑系统。因此,传统的经验论走入了误区。
对传统的唯理论的挑战则更为严重。唯理论者追求一种内在完备的理性的逻辑建构,以作为知识的基础,然而这一基础动摇了。因为,人们已认识到,用以建构的那种元逻辑和元标准根本找不到,前提性知识无法建构。另外,上面所提到的哥德尔定理更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逻辑建构的内在缺陷。所以不可能为科学知识建构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1]
由以上分析可知,奎因的自然主义的一个来源是整体论(holism);另一个来源是非再生的实在论(unregeneraterealism),这种实在论所表现的是“除了科学内部可以商量的、不确定的事物之外,毫无惶惑之感的自然科学家的坚定状态”[2]。这种非再生的实在论的目的是建立科学主义(scientism),而整体论提出的目的则是放弃第一哲学,即传统的认识论。这两者的结合使奎因认为应该放弃合理重构,从而诉诸于心理学,把认识论看作是对认识的实际进行过程的记录,因此认识论者成了科学地探究人类知识获取的经验心理学家,“认识论的地位仅仅降低为心理学(因此,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1],p.74)
可见,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认为,传统的认识论虽然受到挑战,但在新的澄清的意义上认识论还存在,不过此时它已经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了。它和传统认识论的一个明显区别便是我们可以自由地运用经验心理学。这实质上就是把科学认识论降级到自然科学内部,从而取消了认识论的独立性地位,代之以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因此我们称以他为代表的一派观点为科学派的自然主义。奎因的观点可参见陈波的文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4.)。在八十年代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不休之时,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思想引发了不同的自然主义流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2.R.N.吉尔的工具化认识论
吉尔提出工具化认识论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传统的方法论基础主义失败了。例如,莱欣巴赫不是在逻辑中而是在实际行为规则中寻找方法论基础,哈金(Hacking)论证说,这些规则序列是随机的,从而也就不知道其是否合理。而卡尔纳普则在方法论上采取归纳逻辑的计划,他的观点也受到严厉的批判。继卡尔纳普等人之后,拉卡托斯和劳丹提出了元方法论。吉尔认为元方法论不能为反对相对主义提供有力的辩护,因为劳丹的策略实际上是直觉主义的元方法论,它是以判断关于科学合理性的前直觉知识的合理性为起点的,因此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解明策略而不是辩护,合理性问题因而被抹杀了。可见,元方法论也困难重重。波普尔将其方法论建立在否定后件推理的简单规则之上,而拉卡托斯(I.Lakatos)已经证明,若遵循波普尔的规则,会将一切理论证伪。如果假定应排斥被证伪的理论,那么一切理论都应被排斥,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综上吉尔认为,想从事寻找基础的工作是不可行的,应该放弃方法论基础主义而选择自然主义。“对任何科学来讲,都不存在哲学的基础,也不存在探讨科学的理论深度的哲学方法,存在的仅是科学方法本身”。[3]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库恩、汉森、奎因和坎贝尔(Campbell.D.T)等人使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计算科学成为自然化认识论的基础,但是在吉尔看来,这些学科尚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第三个原因是从六十年代起,认知科学开始出现并且对哲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语言哲学、心理哲学和认识论产生了影响,进而也开始影响到科学哲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科学哲学家开始把认知科学作为对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所做的哲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吉尔正是其中的一位。为把这种研究手段推向深入,1988年以后,他又把认知科学分为三束:①人工智能,②认知心理学,③认知神经科学。其中每一束都为科学哲学的中心研究课题提供了模型。这样,吉尔自认为已经完成了把科学哲学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之上的任务。这也正是他的工具化认识论(即自然化科学哲学)的核心所在。即“理论是通过一种包括个体判断和社会关联两者的自然过程而被接受(或放弃)的,并不涉及什么理论选择的合理性原则”。([3],p.7)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不需要定义合理性,因为“理论选择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从真正的行为者在其实际科学生活所面临的种种选择开始”,[4]“对我来说,存在的唯一一种合理性便是为达到已知目的而去运用经验确认策略的工具”。[5]可见,吉尔把合理性看作是工具性的,因而也就无需对其进行定义。因而我们称他的观点为工具的认识论。
伊弗朗(N.J.Efron)和费池(M.Fisch)从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批评吉尔。他们认为,吉尔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因为它忽视了合理性问题。吉尔在判断模型的相对优势时过分强调其自然的模型技巧,过分强调自然的直观推理(uaturalheuristics),而对刻画科学活动的模型、发现错误以及模型化的系统尝试等的反省却不够重视。因此,“科学和其它人文学科的这一方面——即创造性的、思辨性的、反应性,简言之即说明的合理性方面——在吉尔的研究中完全被忽视了。”这样看来,吉尔对科学的说明像其它自然主义者的观点一样,确切地讲排除了关于科学的很重要的且最需要解释的方面。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吉尔放弃了合理性,才使他的理论的解释性价值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由于合理性对科学的探究来说是基本的,因此“吉尔的众多洞察和深刻的分析的结合并没有象他所说的那样能真正地解释科学”。[6]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观点总结如下:一方面,科学不单单是纯形式的模型建构过程,它还有非逻辑的因素,后者恰被吉尔忽视了;另一方面,吉尔应该为自己的自然主义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然而他却放弃合理性,从而也就无法为自己辩护。
总之,吉尔的工具的认识论本质上与奎因的观点一样都诉诸科学以解决认识论问题。他们或者把认识论看作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或用认知科学研究认识论。二者都使认识论问题“实证”化了,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取消了认识论问题。不过,与奎因相比,吉尔更加注重工具的合理性,从而上承分析哲学的方法论余绪,而更靠拢美国新实用主义的哲学精神。他以工具为出发点,试图使自然主义有解决描述和解释两方面的认识论问题的能力。但是吉尔忽视了科学认识的文化学方面,这一点伊弗朗是对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从库恩、汉森以来,对科学认识的社会研究(即科学的社会认识论)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科学的非逻辑方面也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从这一点上说,吉尔在自然主义诸流派代表人物中,受传统分析哲学的影响似乎较深,而同人文主义和价值论最为疏远。
3.撒加德、丘奇兰德、西蒙等人的计算化认识论
如果说奎因、吉尔等人的自然化科学哲学的观点仍然有相当浓厚的抽象理论特色的话,那么,撒加德的思想则试图实际地把认识论实证化。在《计算的科学哲学》一书前言中他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书用一种解题和归纳的计算机程序来解释计算的观念同关于科学理论的发现、评价以及应用等的关联”。[7]可见,撒加德试图在计算机的框架内解释科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其观点如下:
a.理论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复杂资料结构;它们存在于由规则、概念以及解题所构成的高度组织的集合之中;
b.解释和解题是由规则、概念以及解答等作为中介的计算机程序;
c.理论的发现和评价是在解释和解题的语境(context)中引出的子程序;
d.理论概念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产生于发现程序,并且与其它概念有关联;
e.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理论活动和实验活动都是基本的,二者不可偏颇;
f.科学应如何研究,关于科学如何运行的描述性研究可以作出根本性的贡献。(p.189)
撒加德认为这个科学理论性质的计算性说明是较全面的。他对PI系统充满信心,认为它能解决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如规范和描述之间的关系)。但是后来他发现PI系统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现时的模型不能解释问题如何出现,因为PI要求的是给出问题;另一个不足涉及到PI中观察信息的来源,因为许多科学问题产生于观察和实验,而PI对新观察和实验的来源没有发言权。([7],pp.175—176,)由于PI系统有局限性,所以撒加德近来又发展了他的观点。他从注重科学自身转向也注重科学的社会性,并给出一种新的模型,“该模型从布散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artificialintellegence.DAI)的观点出发来看待科学共同体”。[8]亦即对科学的、心理的以及社会因素给出一种综合的看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模型。因为此前有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学说认为,所有解释社会现象和个体现象的尝试肯定只涉及有关个体的事实,据此可知,社会解释能够而且最终会被还原为心理学解释。不管这种学说是否成立,撒加德认为,把科学看作布散式计算的系统并非是以该学说为先决条件的。我们可以把他给出的理由简单地总结如下:①有的事实具有无法简化的社会性;②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相互依赖;③对个体计算心理学的解释也可能用具有社会特点的术语来表述;④社会现象太复杂难以处理。所以他说:“把科学共同体看作是布散的计算系统的观点并不是把社会问题还原为心理学问题,而是要共同推进对社会和心智的理解”。([8],p.10)可见,撒加德并不否认认知个体活动的作用,他的目标是把对个体认知活动的理解和对科学共同体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认识为什么科学的心理学说明和社会学说明可以结合为一体,以达到他所说的“从一种综合的观点出发来看待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目的。
总之,撒加德认为,哲学与科学是连续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哲学处理的问题相对于科学来说是较一般的、思辨的和规范的。涉及到推理的哲学分支与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是连续的。他试图把科学共同体看作是布散式人工智能,以求用计算机网络来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把科学的心理学方面和社会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
特万泥对撒加德等人的计算机模型提出五点质疑。可以概括表述如下:
①模型能处理高阶的直觉推理吗?
②模型能处理不确定的交互作用吗(chancyinteractions)?
③模型能处理视觉的形象化描述吗(VisualImaginery)?由于计算论者没有注意到视觉认知的动力学,因此,甚至连这一问题的范围都没认识到。
④模型能处理一个广义的知识基础吗?特万泥认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在一个知识基础中的那些条目实际上并不真正是原始资料,例如还有一些无认知的评价(如“结果不令人满意”)等等。“就我们所知,没有任何计算论者能在数据库(database)中做到使这样的信息(指元认知评价之类的信息——笔者)具体化。”
⑤模型能怀疑数据吗?科学家们一般都怀疑数据。然而,几乎所有的计算机模型都忽视了这一问题,它们把数据看作是一开始就固定不变的,给出的模型很难把握现实世界中的科学家所面临问题的范围。由于存在上述疑问,特万泥认为,“看来,有必要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来考虑计算机模型的作用,这个语境是我们关于科学思想的、发展着的理论语境。”[9]
特万泥的诘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理论的发现和科学理论的性质等问题有其非程序性的方面,诸如直觉的、社会的种种因素以及数据真伪性等问题都是不能用计算机来处理的。撒加德等计算论者们把计算机理论泛化,以至使之成为解决所有认识论问题的万能钥匙,这里的片面性是显然的。他实质上用计算机理论取代认识论问题,这同奎因等人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上我们谈了奎因、吉尔、撒加德等人的自然主义观点。总体来说,他们都注重把科学认知的哲学反思与科学本身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应当说,吸收现代实证科学对认知的若干性质所做的具体研究是值得重视的,现代认识论如果不吸纳这些成果,不可能有新的突破,自然化的认识论注意到这一点,这使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是,他们却使认识论的独立性地位问题受到了挑战,甚至把认识论消解为实证科学。而且,在自然主义的界定意义上,作为描述性事业的科学与作为规范性事业的认识论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描述和规范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是无法解决的。许多学者也正是基于这两者才对他们进行批判。但是,规范性和描述性难道真的不可调和吗?自然化认识论不能有规范的维度吗?为了突破这一二难的困境,劳丹才将价值论引入科学认识论之中,从而形成了他的规范自然主义。
二、劳丹的规范自然主义
劳丹提出其规范自然主义的直接动因便是奎因等人放弃了认识论的规范地位。在他看来这是自我毁灭。他主张自然化认识论可以以某种方式保持规范性,从而认识论虽然是自然化的,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独立性以至于被彻底消解。
1987年,劳丹明确提出了规范自然主义理论。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劳丹认为科学方法论面临许多困境。在传统的科学哲学中,方法论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波普尔、特别是库恩的工作,这种情况一去不返。波普尔把方法论看作约定,因此,没有了合理性选择;库恩则认为方法论标准太模糊,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方法不能决定竞争理论的选择。拉卡托斯甚至断言我们根本提不出什么有根据的建议以使科学家接受或放弃哪个理论。费耶阿本德的纲领是“怎么都行”,主张方法论无政府主义。至于罗蒂则认为一切都应“罗蒂化”。由此可见,在历史社会学派那里,方法论发展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其规范力量已被完全剥夺了。
二是劳丹以前的自然主义方法论观点并不令人满意。如奎因认为,方法只不过是对自然科学所用方法的描述,因而没有规范的力量。这样,奎因等人便面临一个严重的困难:自然主义应该为自身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但是“合理性是一个非自然的概念,”[10]这样自然主义要用非自然主义为自身辩护,这是一个悖论。为避免悖论,因此劳丹认为:“方法论的非规范化并不是由其自然化来表征的。恰恰相反,人们可以表明一个完全‘科学的’和彻底‘描述的’方法论将具有一个规范的结果”。[11]可见,劳丹希望在以前的自然化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规范自然主义。具体观点及评论参见孟建伟和方在庆的文章(《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8;《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2)。此处不再赘述。
三、“文化派”的自然主义
1.瓦托夫斯基的历史化认识论
奎因和劳丹等人的自然主义的共同特点是对社会文化的疏离。M.W.瓦托夫斯基(Wartofsky)则注意到认识的文化性,他倡导认识论的历史化以替代上述认识论。他认为,历史的认识论开始于如下前提:知识的获得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不能脱离其它形式的人类实践,因此也不独立于这些其它形式实践的历史性(即其历史变化和发展)。[12]由这一前提可以引伸出三点论断:(1)人类认知实践的适当的研究域并不是抽象的“人类心灵”,而是具体的、有多种特色的历史的人类实践域——是社会的、技术的、艺术的以及科学的。(2)认知的进展要通过表征(representation),因为它通过把人工制品作为象征来表现。认知方式历史地随社会实践,因之也随表征的改变而改变。(3)对所有人类知识而言,不存在固定的、基本的形式或结构,人的心灵随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实践的不同而改变,即心灵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历史地自我超越的人工制造物。
瓦托夫斯基认为,卡尔纳普的记录语句为经验的科学哲学提供归纳基础,但它并不就是感觉资料。后来卡尔纳普放弃了这些而支持他所谓的生活经验,但即使这样也还是不够的,因为在逻辑重构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料并不简单地是经验,而是描述经验的语句在操作。但是这些语句——记录语句——必须依据某种语言,而卡尔纳普认为这种语言的选取是出于方便和实践上的约定。因此瓦托夫斯基说,卡尔纳普的这一宽容原则(principleoftolerence)实质上并没有为任何语句提供内在的或必要的归纳基础性说明,因此它是一个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的社会文化约定。
至于波普尔对理论证伪的说明,瓦托夫斯基认为也有赖于社会心理学。因为证伪的经验检验的构成也是社会文化的约定。奎因和哈贝马斯都诉诸于语言共同体的共识,对他们来说,真理是基于语言的内在规范。可见,认识论的社会化在当代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中的进展一开始本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从主体间的可检验性到社会选择、语言约定,都明显地表现了从经验基础的相对化向合理性选择论题的过渡。由此可见,认识的根据已从传统认识论的内在的或心智的语境转移到一个语言共同体的行为的外在的社会语境。
由以上论述,瓦托夫斯基提出应以历史化的认识论来替代传统理解的认识论。亦即把认知活动看作是历史地变动的,这种变动的涵义是指:认知、知觉的方式随整个人类实践(包括社会的、技术的、科学、经济、艺术的实践)的改变而改变。他把认知活动规定为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还包括通过实践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情活动或主体能力的域;也包括在道德、艺术、科学技术语境中所涉及的判断方式。又因为人类认知活动不是独立发生的,它不能脱离各种实践形式,包括狩猎、生产、社会交往、战争、政治等;所以,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具体方式。
2.富勒的社会认识论
富勒(S·Fuller)提倡社会的认识论。他认为,“一个对知识的自然化的研究本身就应该运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发现”,[13]而作为一门交叉学问的社会的认识论即可满足这一要求。它本着建构一种规范的科学哲学的目的而把“知识社会学”作为经验来源。它从三个方面来研究:(1)作为一种元理论;(2)作为一种经验的研究纲领;以及(3)作为知识策略。
首先,作为元理论,社会认识论的基本功能在于做出一种设计,以重新解释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研究时到底在做什么。社会认识论者建构元理论的主要动机在于使知识“自然化”,并且确信知识是在它所涉及的世界之中的。而知识的自然化应该包括的不是认识论的消失,而是使一种界限——认识论和关于知识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界限——消失。近来,后现代主义者罗蒂为了追求经验的历史的研究而放弃规范的研究,这表明当代对知识所做的规范的哲学解释渐渐脱离了社会科学的解释。社会化的认识论者认为这正是对哲学在科学中的作用的一个错误理解的产物。
其次,社会的认识论也是一种经验研究纲领和一种知识策略的工具。在经验方面它是双重的:一是根据预设的科学编年史工作来分析关于知识增长的哲学陈述;二是在认识上把比较突出的历史事件分解为各个“运作部分”,这样才能决定一个认识规范的存在与否对事件的出现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在策略方面,社会的认识论目的是发展一种修辞(rhetoric),以便把它的元理论和经验研究转变为一种增加科学共识性的方法。
3.唐斯的社会自然化认识论
唐斯(S.M.Downs)在富勒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地阐述了社会自然化的认识论。他认为,以前的自然化科学哲学不太关心科学实践的社会本质,所注重的只是用认知科学的成果来解释科学,因而这种研究是有缺陷的。一个缺陷是采用了认知个体主义(cognitiveindividua-lism),另外,科学实践的社会性不可化简。
唐斯认为,R.吉尔、西蒙以及撒加德等人把认知科学的方法用于研究科学理论的变革、评价、本质以及科学发现等问题,用认知科学的经验成果来充实和约束哲学理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采取了认知个体主义立场,即完全根据个体的心理过程来解释认知现象,认为对科学家个人的心理机制的说明能充分地说明科学中哪些因素具有认知特点。他们认为在对成功的科学进行说明时要以认知因素为依据,而对失败的科学的说明则要应用非认知因素。这一观点在劳丹的不合理性命题中得到了明确表述:所有合理的科学实践都可以根据认知因素来解释,除此之外的部分则由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来解释。可见,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成功科学的解释是不相干的,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被抹煞了。唐斯对认知个体主义进行了批判。他从科学家为什么组成共同体来开展研究这一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之所以必须组成研究群体,原因首先在于,检验或评价假说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理能力,还要有技术分工和合作。劳动分工是按照技术在科学共同体成员中的分布进行的。其次,单凭个人力量来评价假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个人能力毕竟有限。所以“科学家们应协力工作以克服个人的经验限制,从而可以对认知劳动进行分工。如果忽视这一事实,认知科学家也就忽视了科学知识生产所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本质。[14]
根据以上的批评,唐斯认为应该在认识论中加入一个社会的维度。他认为科学的社会本质有三个侧面:一是理论是公有的财富,它可以跨越时间在共同体中流传;二是社会相互作用直接导致认知成果;三是应从更大的社会背景上看问题,这对于我们了解某项活动是不是对科学的一种贡献十分必要。这三个侧面有助于明确科学事业的地位,澄清科学共同体与一般社会事业的关系。所有科学实践至少包含以上三个社会层次。唐斯的总结论是:(1)认知科学如果不放弃认知个体主义,它就不能对科学作出适当的描述性说明,(2)具有某一规范范围的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必然会有一种描述基础,这种基础要考虑科学实践与众不同的社会本质,(3)科学知识的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14],p.66)
瓦托夫斯基正确地看到了认识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本身是实践的、而且不脱离其它实践的过程。他注意到宽容原则的实用性和约定性,从而提出认知活动是历史地变动的这一观点,并把它作为历史化认识论的整个出发点。这种见解虽然不错,但却并不全面。首先,认知活动是变化的,但变化是一切事物的特点。另外,认识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不变,单纯谈论认识的历史变化显然有失偏颇,不可理解。应该把自然的因素和历史的因素结合起来才对。富勒主张把社会科学的方法应用于自然化的认知研究。他的观点得益于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以及历史社会学派的主张。自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对知识的社会历史研究渐渐盛行起来,而这已成为社会历史学派的特征。富勒、唐斯等人进而把自然化的科学哲学纳入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思考,认为哲学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连续的,应该把自然和社会科学方法运用于哲学研究及认识论研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面。首先,虽然应用科学的方法于认识论的研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认识论的研究方法是否一定是科学的方法?认识论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方法?他们这样做的结果能否使认识论保持独立性?这些都是成问题的。第二,从奎因开始倡导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连续性,接下来又把计算机科学和其他认知科学成果运用于认识论研究,后来又在自然化科学哲学中加入社会的维度,这里似乎有一个修改传统哲学所界定的认识论研究域的问题。本来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论主要是把自然科学方法移植到认识论之中,现在又加入了社会科学的方法。于是整个科学方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是认识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这样一来,认识论的特殊地位何在?它还属于哲学了吗?第三,唐斯批判认知个体主义,注重认识的社会性,认为这样才能对科学作出适当的描述性说明。这种观点当然不无道理,然而尽管科学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离不开社会实践,但科学本身毕竟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认知的本体论基础是自然界本身,它是独立于社会的,是价值中立的,在这一点上,科学认知活动的不同层次的主体(科学家个体和科学共同体)具有等价性。因此,对科学认识的说明是不能完全社会化的。在这方面,外史论纲领(如爱丁堡学派的硬纲领)已经宣告失败。
总而言之,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承认认识论和科学之间存在连续性,否认这种连续性便是非自然主义。在这一点上,我们所论述的三种自然主义流派符合这一界定。因为它们都认为认识论研究和科学密不可分。自然主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科学和认识论的连续性上采取怎样的形式,能够走多远。奎因等人把认识论同心理学、计算科学、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联系起来,并认为是后者的一部分。显然这否认了认知的规范特性,使诸如辩护、推理以及证据等规范概念失去地位,而代之以一些自然科学的概念。这实质上就是取消了认识论,走向了一个极端。劳丹等人正因为看到这一点才把规范性,价值论纳入自然主义科学哲学之中,认为描述性和规范性可以调和。而文化自然主义者更有甚之,他们注重认识的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主张认识论和社会科学是连续的,然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带有人为的、主体色彩的事物,是“想要”的事物,它需要解释学的诠释,有赖于对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说,文化自然主义比劳丹更注重认识的规范性,并有走向否认科学认识所具有的描述性,单纯强调规范性、价值性的危险,更有走向彻底相对主义的嫌疑。可以说,文化自然主义与其他自然主义的上述异同点使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已经看到,自然主义科学哲学追求的是把认识论和科学联系起来,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哲学研究。应该说,这种重视科学的思想对当代哲学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摆脱基础主义的阴影等具有很大启发意义。它本身也是为摆脱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辩护主义而出现的,在客观上为西方科学哲学的重构提供了一条思路,但这条思路行不通。对当代自然主义来说,认识论或者成为科学的一部分,或者与价值论等结合,不管所采取的方式如何,认识论的独立地位已不复存在,哲学已经降低层次、消溶在科学之中,哲学和科学的界线从此化为乌有。这实质上是认识论的取消主义。如所周知,恩格斯曾经说过:“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出发,关于认识的本质、发展、评价、解释等一系列问题,都带有极大的普遍性。这些问题的性质和解决途径都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它超越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之上。归根结底,认识论取消论不过是重蹈历史上经验主义的覆辙。而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蔑视辩证法,蔑视哲学的理论思维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恩格斯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地、因而是不正确地思维的最确实的道路。”[15]自然主义作为吸收当代科学成果构建合理的哲学体系的一种尝试值得重视,但循着这条路走下去,所得到的只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参考文献】
[1]参见W.V.Quine:EpistemologyNaturalized.inOntologicalRelativityandOtherEssays(1969),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2]奎因:经验论的五个里程碑,张金言译,哲学译丛,1992,p.54(译文略有改动).
[3]RonaldN.Giere:ExplainingScience:ACognitiveApproach,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XVI.
[4]R.N.吉尔:自然化的科学哲学,哲学译丛,程炼译,1989,1.p43.
[5]R.N.Glere:WhattheCognitiveStudyofScienceIsNot?inCognitiveModelsofScience.VolXV.UniverstyofMinnesotaPress,1992,p42.
[6]NoahJ.EfronandMenachemFisch:ScienceNaturalized,ScienceDenatured.HistoryandPhilosophyoftheLifeScience,1991,No.2,p.187—222.
[7]P.Thargard:ComputationalPhilosophyofScience.CambridgeMass.MITPress.1988,XI,p.2—3.
[8]P.撒加德:心智社会——作为布散计算的科学,哲学译丛,1994.3.p.1
[9]RyanD.Tweney:inComputationalModelsofScientificDiscoveryandTheoryFormation—SanMaterCalif,MorganKaufmann,Pub,Inc,1990,p.481.
[10]R.N.Giere:PhilosophyofScienceNaturalized.PhilosophyofScience,52(1985),p331.
[11]L.Laudan:ProgressorRationality.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Vol.121,p.19—23.
[12]Marx·W·Wartofsky:EpistemolgyHistoricized,inAbnerShimonyandDebraNails(eds).NaturalisticEpistemlolgy.1987.D.ReidelPublshingCompany,p.358.
[13]SteveFuller:EpistemologyRadicallyNaturalized,inCognitiveModelsofScience—MinnesotaStudies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Vol.XV.1992,p.427.
【关键词】医学论文;新闻特征;编辑;论文质量
医学期刊是医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起着推广科研成果、普及医学知识、共享医疗经验的桥梁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信息的传播,更讲究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将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是每位编辑人员应尽的义务。如何将新闻报道中的效率、简练及严谨运用到医学论文的编辑中,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信息收集。信息是医学论文得以传播的来源,而作者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作者队伍的稳定和充实,是期刊赖以生存的基础,开发和选择优质信息是期刊质量的保证。编辑要善于发现作者,并对其提供的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加以鉴别。对于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约稿上,可通过学术交流、调研或座谈、网络约稿等多种方式进行。另外,信息的收集还包括反馈信息的收集,主要体现在医学论文的引用率方面,反馈信息的好坏可以使编辑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并有目的地选择和培养作者群体。
编辑加工。作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规范、严谨,只有经过编辑的选择、甄别、分类,并经过整理、加工后,才能以出版物的形式输出。从信息再创造的角度看,编辑在科学知识的积累方面既是协力开发者,又是择优传播者,肩负着推动医疗信息正确传播的使命。促使信息的传播是编辑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对编辑的文字加工能力、医疗动态的掌控能力、信息的鉴别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医学期刊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信息的筛选,帮助作者或直接参与原始信息的加工,使之既符合科技期刊的规范化要求,又具有临床指导或科研学术价值。
出版发行。医学期刊只有在有效时间内广建传播渠道,才能使最新的医疗信息及时、广泛地传达给读者,才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医学信息的传播,还有赖于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互联网的发展为医学期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与传统出版传播方式相比,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便于查询等优点。有效利用网络,办好医学期刊的网络版,可以更好地传播医疗信息及科研成果。
医学论文具有的新闻特征
注重时效。19世纪80年代美联社提出新闻应具备五个条件: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其中时间(when)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医学论文具有新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时效方面。医学论文应当提供当前最新的医疗信息,所探讨的内容应是先进的、前沿的。GB/T7714-2005国家标准规定: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宜选用3~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章。这充分说明了医学论文不同于其他论文,它特别强调时效问题。
人称的运用。尽管在人称的使用上大家一直有争议,但在新标准颁布之前医学刊物仍要遵循使用第三人称这一规范。医学论文中,第一人称一般指代的是全体作者、某实验室或科研机构,因此,在论文中多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等记叙方法,一般不用“我”。如果是作者本人的意见所指,用“笔者”、“本实验”或“本课题”等代替更好一些。闫建军等也认为在科技论文中不用第一人称“我”为好,这样能够更客观地说明问题,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1]
修辞手法的选择。修辞手法包括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吴士文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手段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认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陈望道则认为:积极修辞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意境而采取的语言超常规运用的方法、技巧或规律,为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常采用排比、拟人、比喻、反语等表现手法;消极修辞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意境而采用的常规的语言方法、技巧或规律,一般以词义明确、语句通顺、布局严谨、语言平稳、无歧义为特征。[2]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医学论文,都应将准确叙述、措辞严谨放在首位,二者在文中均不应夹杂任何修饰手法来夸大或缩小事实,也无需刻意渲染所报道的内容,文字表达力求准确无误,阐明事实即可。因此,新闻写作和医学论文均应选择的修辞手法是消极修辞。
准确报道,客观评价。无论是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叙述,还是医学论文中医疗信息或科研成果的推广,都应尽量使用标准化语言,切忌使用模糊词语、添加个人情感的议论和评判。医学名词要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标准,中文药物名称以2005年出版的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的名称为准,英文名称则采用国际专用药名,不得用商品名称。医学论文在强调科技标准用语的同时,还要使用标准的计量单位、符号和缩略语,应做到三忌:忌含糊,忌歧义,忌随意轻率。[3]不使用各种副词,比如“大约”、“几乎”等程度副词,或“马上”、“一会儿”等时间副词。[4]
独创性。与新闻报道一样,医学论文对所报道的实验结果、医疗成果或讲述的科研过程不能重复、模仿,更不能有抄袭他人的情况,要在充分的事实依据、严密的论证下得出结果,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及科学性,是可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科学论证的。比如:“Raman光谱法与经典方法验证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一文就是讲述拉曼光谱法是一种快速、直接、对样品无损伤、不同于其他方法的、当前最新的、最理想的检查固体分散体分散性的方法,全文围绕一种新方法的介绍,具有独创性,并列举了许多实验方法和数据,经得起同行的评判和科学验证。
借鉴新闻学特征,提升期刊编辑质量
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时效性在期刊的编辑发行中体现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稿件处理效率,缩短刊期。我国《著作权法》规定30天内要明确答复作者稿件的处理结果。医学期刊尤其注重研究成果的及时报道,如果出版时间过长,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出现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注册的麻烦。因此,加速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步伐,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并优化工作流程,科学地控制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增强期刊的时效性,是避免信息贬值的关键所在。
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由于医学期刊受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是信息得以有效传播的关键。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阅读,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网络上获得信息,各种数据库的建立为期刊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快捷和便利,积极加入数据库,加大宣传力度,可最大限度地增强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开放式访问的进行。扩大传播范围,还体现在增加刊物的信息量方面,信息量的增加有利于期刊的推广和普及,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作者踊跃投稿,使期刊出版发行得以良性循环。
严格遵循规范化标准。医学论文的规范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符合科学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论文中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实验数据是读者和同行可以依照步骤实施的。规范化处理医学论文,具体体现在对信息加工的准确、客观、真实。所以,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对作者文字陈述的真实性,实验的过程、结果及所得数据应准确判断,并严格执行国际流行的准确(correct)、简明(concise)、连贯(consistent)、完整(complete)的4C标准进行编辑[5]。
综上所述,从新闻学角度分析医学期刊的特征和共性,能更客观、准确地把握期刊编辑各个流程的特性,可以将新闻学中的时效性、客观性、准确性、创新性等特点运用到医学论文的编辑中,并依此优化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医疗动态及时、广泛地传播给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发展空间,增强期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闫建军,杨丽霞.论科技期刊编辑的著作权职业敏感性[J].编辑学报,2006(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吴彤.新闻视角下科技论文的编辑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1(2).
[4]高时阔,黎文丽,郭开选.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所体现的美学特征[J].编辑学报,2006(3).
[5]Brooks B S,Sissors J Z.The art of Editing[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Subject headings Subject headings; indexing
潘伯荣.医学论文主题词的选用.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2):126
主题词是医学论文中代表主题内容最重要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它是从论文内容中抽出来,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叙词. 叙词是规范化的主题词,是专门为标引或检索医学文献而设计的一种人工语言. 在国际医学界,人们习惯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简称MeSH)收录的经过规范化的主题词,便于国际间互相检索,共享知识资源.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发表的温哥华格式明确提出,文稿在摘要下方应提供3~10个主题词或短语. 要求使用MeSH中的词,如在MeSH中没有恰当的新词汇,则可直接用新词,即自由词.
1 主题词的作用
我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学术论文每篇选取3~8个主题词,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其主要用途如下.
1.1 反映论文主题 对读者而言,主题词可使读者对论文主要涉及的内容一目了然,以便确定此文是否需要阅读. 另外,当读者需要更多地阅读有关该主题的论文时,可借助主题词从《医学索引》或其他检索类期刊中查找有关论文,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或满足工作或科研的需要. 此外,还可利用主题词编制个人的读书文献卡片,以备今后检索用.
1.2 编制论文索引 对各类医学期刊,为便于读者利用,往往要在每年(通常为卷)之末编制主题词索引,利于查找所需文献. 有关情报服务部门还可利用论文的主题词编制专题文献索引,供读者查找,如Index Medicus,全国报刊索引、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等.
1.3 计算机文献库 近代科技发展迅速,为方便文献检索,多采用电脑. 为了使期刊论文进入数据库,所有论文均应提供主题词. 例如,美国Medline光盘就收录全世界著名的医学期刊3000多种,其中包括我国的医学期刊35种. 为了提高论文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论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词已成为当代医学期刊论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将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2 主题词的选定
主题词的选定首先从论文的文题中选择,因为文题是论文的中心,是高度概括、凝练而成.文题中的专业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主题含义. 因此,在选择主题词时,首先可从文题中选出. 例如:胃粘膜组织脂质过氧化与胃粘膜损伤(解放军医学杂志1990,15(7):8)一文的主题词为:胃粘膜、胃肿瘤、脂质过氧化物. 其中1,3两个来自文题. 胃肿瘤一词则来自论文本身,因为该文研讨的主要对象是胃癌(自由词),按mesh词表审核,其规范化叙词是胃肿瘤.主题词的选定,首先由作者从文题,其次从全文中选出反映论文中心内容的名词. 通常按gb7713-87的要求,选出3~8个常用较定型的名词,可为单词或词组,其概念要精确,一般用原形词而不用缩略词.然后,按照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要求,逐个用mesh词表核查,进行规范化. 例如肝癌,规范化后为肝肿瘤;超微结构,规范化为显微镜检查,电子;慢性肾炎为肾小球肾炎,慢性;溃疡病为消化性溃疡,呋喃硝胺为雷尼替丁等. 因为mesh词表每年有增减或改变,故应从当年新出版的mesh中查找,其汉语译名应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的译名. 有少数新词汇,在当年mesh词表中尚未列入,而不用该词又不能更好的反映论文的主题时,可作为自由词选用. 这类词汇仍应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为准. 药物名称应按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 中医中药方面的词汇,被mesh词表收录者尚少. 在选定主题词时可参照国家中医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以及《汉语主题词表》选定.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每篇论文选定主题词3~8个,即至少3个,不超过8个为宜. 凡有摘要的论著,通常列于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 如为临床病例分析,个案报道等而无摘要者,列于正文之前,文题和作者的下方. 主题词之间采用空格或加分号分开. 带有形容词者,为突出主要名词,宜后置.
3 选用主题词举例
例1 胃癌单克隆抗体丝裂霉素c结合物的制备及其细胞毒特征.
主题词 胃肿瘤;抗体,单克隆;丝裂霉素类;抗体-毒素合物
例2 低功率毫米波对小鼠肝脏作用的实验研究
主题词 微波;辐射损伤,实验性;线粒体;肝
例3 原发性腹膜炎40例分析
主题词 腹膜炎;细菌感染;诊断;治疗学
例4 肝硬变患者血清锌、视黄醇结合蛋白和维生素a的含量
主题词 锌;肝硬化;视黄醇结合蛋白;维生素a
例5 直肠平滑肌瘤5例报告
主题词 直肠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例6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病理学观察
主题词 幽门螺杆菌;胃炎,萎缩性;胃粘膜
例7 亚砚咪唑的临床应用
主题词 奥美拉唑;消化性溃疡;胃泌素瘤
例8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因素和治疗探讨
主题词 胰腺炎,急性;预后;治疗学
参考文献1 潘伯荣,蔺崇甲,郭凌,等. 实用医学论文写作手册. 西安:天则出版社,1990:16-18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慎防得疑心病
张奶奶今年70岁了。可是最近老是无端地说保姆偷拿了东西,为此家中已经换了好几个保姆。儿女们向她解释家里并没有丢东西,但她好像听不进去。在某些事情上,张奶奶总怀疑自己吃了大亏,让别人占尽了便宜。医生告诉张奶奶的家人,老人可能患上了疑心病。这种病的基本特征是,对个人利益具有坚决维护的意识,有些人还比较好斗,或者认为自己格外重要。
老人多疑有原因
第一是生理的原因。年龄大了,视力和听力也渐渐下降了,这时候,老人听的看的不如以前多,也没那么准确,因此容易多疑。
第二是人际交往的原因。退休之后,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变化了。从前工作中会接触很多人,现在接触少了,如果老年人心态调整得不好,容易觉得自己“没用了”,慢慢开始多疑。
第三是老化的原因。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人性格方面的一些特点会变得明显中国。可能年轻的时候比较多心,到了老年就容易变为多疑。
巧妙转移老人注意力
对老人的多疑,子女解释了几次之后,有时会有点不耐烦:“老人怎么那么犟呢?”对此,子女先应看看老人的多疑有没有根据医学论文,即使老人的疑虑是多余的,若想开导老人,也不要用“硬碰硬”的方法。如果找一些活动让老人转移注意力,效果会更好。
子女和老人起冲突时,不要和他争论,尽量理解老人因为年龄大而产生的一些情绪。有时间的话,多听老人讲一讲自己的烦恼,让他把烦心的事倾诉出来。
如果和老人沟通总是有困难,子女可以把机会“让”给老人的同学、朋友,同龄人的支持和理解,也许能让老人多疑的问题更好地化解。
另外,子女如果有时间,可以制造一些机会,让老人多和别人接触,把注意力从那些“疑点重重”的事情上转移开。生活中有了新内容,新的社会关系,老人自然会少留意过去的事。
我来帮你flash动画的歌曲MTV漫画的游戏设计的还有广告相册等等动画的设计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我们都做过了可以给你指导去百度文库怎样才可以找到免费的flashmtv的毕业论文??急用啊湖南商学院选修课Flash8动画设计教程与上机指导在哪个教室上课?急用.你们能告诉我哪里有flash的免费论文下载吗?急用如何免费下载flash动画设计教程求动画设计毕业论文急用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免费论文大全免费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免费论文下载网址到哪里可以下载免费的大学物理论文啊,最好是能够复制的急用大学物理论文怎么写?有关物理知识在高端科技的应用大学物理论文求大学物理论文,论述汽车发动机与热力学的关系,2000字左右谢谢了hao.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
3.如何提高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的课堂注意力
4.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促进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
5.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基础医学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7.长学制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体会与实践
8.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9.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
1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
11.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12.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3.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
14.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基础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体会与反思 优先出
17.网络环境下PBL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18.用创新思维引领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以循环、消化系统整合课程为例
19.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讨
2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考试试题分析
21.高校扩招对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22.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
23.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
24.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建议
25.创新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优
26.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7.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8.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优
29.编写基础医学PBL案例的体会
3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3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初探
32.八年制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状调查与分析 优
3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4.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优
35.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
36.地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37.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探讨
38.以“运动系统”为例探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39.临床实践渗透于基础医学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40.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的探索与实践
41.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4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43.基础医学实验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44.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问题及对策
45.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
46.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考核评价方法思考
47.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体会
48.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49.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50.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5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3.高等医学院校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
54.提高基础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探讨
55.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56.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57.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58.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59.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在非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中的体会
60.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61.基础医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
6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63.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
6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65.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66.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67.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68.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9.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70.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
71.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72.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
73.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的浅析与改革思考
74.构建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76.“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77.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78.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9.T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80.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优
81.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体会
82.基础医学教育中研究生自主实验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8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84.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
85.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比利时基础医学教学分析
86.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 优先出
87.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与教学设想
89.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建设与效果评价
9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2.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93.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9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95.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96.综合性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97.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98.改革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别推出“专家风采”一栏,逐一介绍本刊专家顾问,旨在为读者和专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衷心感谢专家们为杂志做出的无私奉献!
罗邦尧,73岁,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地址:上海瑞金二路197号
邮编:200025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个人简介:1951~1956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习,1956年至今在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1986~1987年在法国进修。曾担任内分泌科主任、内科主任多年。
专业特长:内分泌代谢疾病。
于国宁,69岁,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天津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副主任委员。
地址:天津南开区华苑小区地华里3-2-101
邮编:300192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个人简介:于1963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63~1969年在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内科工作,1970~198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980年至今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工作。
专业特长:内分泌代谢与遗传疾病,从事临床诊断及治疗,糖尿病研究。
傅祖植,69岁,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址:广州沿江西路107号中山二院
邮编:510120
出诊时间:周二、周三上午
个人简介:1961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该校后来称为中山医科大学,现合为中山大学),毕业后在第二附属医院工作。1964年开始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专业,1982~1984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研修。曾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全国糖尿病学会副主委、全国内分泌学会常委、广东内分泌学会主委等工作,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任务,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现担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总编辑及多个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专业特长: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糖尿病眼科及并发症的防治。
顾同进,78岁,上海华东医院内科教授及主任医师。
地址:上海延安西路221号
邮编:200040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个人简介:从事医务工作已52年,先后在全国各种医学杂志发表了120余篇医学论文,摘译发表了英文医学文献50余篇,主编《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等医学专著6部,参与编写《全科医学常见健康问题》、《老年生活与健康》等医学专著10余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担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老年医学与保健》等5种医学杂志编委。
专业特长:普内科、消化内科、老年科。
高勇义,47岁,海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地址:海口秀英区秀华路19号
邮编:570311
出诊时间:周二、周三上午海口门诊
为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成为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我们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宗旨。现就我馆对医科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与体会简述如下,供同行商讨。
1 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
1.1 入学教育
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学校都安排有图书馆介绍,时间为每班4个学时,2学时为大班课堂介绍,2学时为小班实地参观图书馆。
1.1.1 课堂介绍
主要介绍高校图书馆性质与任务、本校图书馆简介、本馆采用的图书分类法、怎样使用馆藏目录、本馆计算机检索系统介绍、办证须知和入馆注意事项等。
1.1.2 实地参观
以小班为单位到图书馆参观,主要介绍馆藏文献的分布情况,图书实例检索的演示,办理图书的借还手续,借阅时限规定,各书库、阅览室借阅须知和开放时间等。
通过上述两个环节,一是拉近了新生与图书馆的距离,消除了新生对大学图书馆的陌生感;二是让学生熟悉馆藏文献分布和借阅要求,为他们尽快利用图书馆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育
2.1 开设课程
本科生在第五学期、专科生在第三学期专门开设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旨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2.2 课程比例
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习课两部分,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为2∶1。
2.2.1 理论课
根据学时数多少和本专业的需要,有重点地选择介绍。我校该门课程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必修课的课时为36学时,选修课的课时为22学时,所用教材为陈界等主编的《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三版),医学临床专业的选修课主要介绍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文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 、《中国医学文摘》等,第四章美国《医学索引》,第九章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基本知识,第十章中文光盘检索,第十一章英文光盘检索,第十二章Internet概况及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第十三章网络医学数据库检索中的PubMed等。而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等必修课,增加了第十四章生物医学网站,第十六章全文文献检索及检索系统,第二十章医学信息调研,第二十一章医学科技查新,第二十二章医学论文的撰写和投稿等。
2.2.2 实习课
主要是通过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两种检索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手工检索为生均一册工具书,分别完成分类途径和主题途径两个课题的检索;计算机检索生均一台电脑,同样各自完成分类途径和主题途径两个课题的检索。实习是互动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得到充分的发挥。
2.3 成绩的构成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习课应占该门课程成绩的一定比例。我馆目前对该门课程成绩的构成定为理论考试(闭卷)占70%,平时实习占30%。
3 专题讲座教育
图书馆专题讲座教育系列活动的目的是向学生报道图书馆购买的专业电子资源等。在具备了信息检索的基础性知识后,通过图书馆专题讲座教育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网络学术信息获取能力。目前我馆可以使用的网络资料包括: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CMCC)、万方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外文期刊、Pub Medline 外文医学期刊等近十几个中外文数据库。同时为了弥补我馆信息资源不够丰富、期刊数据库数量有限的状况,在讲座中增加一些重要专业数据库的介绍和检索培训。共分5个专题循环举办。
3.1 电子资源检索入门
介绍什么是电子资源及其检索,什么是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及其在工作、学习中的作用。主要对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以及怎么检索图书馆的光盘和数据库进行概况性的介绍,使学生对电子资源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
3.2 医学专业参考数据库(中文)
着重介绍我馆订购的几个涉及医学领域的专业性或综合性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BM、CMCC、万方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等。
3.3 医学专业参考数据库(外文)
主要对我馆订购的两个涉及医学领域的专业数据库进行介绍:Springer link、Pub Medline。
3.4 电子书介绍
电子书目前是很受图书馆重视及读者欢迎的新型电子资源之一。该讲座将对网上电子图书资源略加介绍,并着重介绍本馆购买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同时对书生之家读书网、方正Apabi数字资源平台以及国外的NetLibrary等进行介绍。
3.5 本馆最新电子资源介绍
该讲座介绍本馆新引进的或最新试用的电子资源。为使已经订购的电子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使正在试用的电子资源发挥最大功效的目标而设。主要对象是对图书馆电子资源感兴趣,经常关注图书馆最新资源并经常浏览电子资源网页的用户;时间范围确定在半年之内引进的电子资源(光盘及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等),包括试用的电子资源。
4 网上导航教育
网上导航教育是上述教育手段得到应用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在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后其必然会增加信息需求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具有了一定的信息自助服务的能力。由于因特网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查准率、查全率低下的问题,影响了医学信息需求者的工作效率以及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作为医学文献信息搜集和医学学术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在为广大的读者提供全面完整的医学学术研究信息方面责无旁贷。我馆组织情报咨询部的工作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收集、筛选并从中提炼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信息,建立起精确、全面的医学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使网络信息的无序化变成有序化,使我们的服务质量由低级化迈向高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