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31 09:54: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上册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三年级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精选5篇汇总
高一政治下学期教学计划
班干部工作计划范文
六年级安全上册教学计划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情境诱导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整数、分数,上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正数、负数,谁能很快的做出下面的题目。
1.有下面这些数: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填完了吗?
(2)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填完了吗?
把整数和分数起个名字叫有理数。(点题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对照课本找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
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 } 负分数集合:{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二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 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
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习题2.1:1题。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
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
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
正整数:如1,2,34,…
零:0
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 …
负分数:如 -0.3,…
由此我们有:
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
分类一: 分类二: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负分数
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
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18,3.1416,0,2001,-0.142857,95%
正整数 负整数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三、巩固训练: P20 ,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
P20-21 习题2.1:2,3,4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五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3.75)+(-22.5)=-26.25
(2)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略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一、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 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 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 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抛砖引玉,提出问题
先演示画三角形的一条高,再给出问题:
(1)任画一个三角形,你能画出它的三条高吗?
(2)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3)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位置有什么差别?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画图实践,教师下位随机点拔,再让会画和不会画的学生相互交流提点,然后带着问题讨论,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概念和画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动流,动脑思考,加深理解高线的概念和掌握画高线的作图能力.
2.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形成概念
师生活动:
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引垂线,这个顶点和垂足之间的连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有三条,特别强调: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部,一条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就是高线.任何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叫三角形的垂心.
归纳:锐角三角形有 条高,它们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有 条高 ,它们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 ;
钝角三 角形有 条高,它们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 .
注意: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几何语言) AD是ΔABC上的高,
ADBC (∠ADB=∠ADC=90).
逆向:ADBC垂足是D,
AD是ΔABC的边 BC 上的高.
几何语言表达可在学完三个定义之后统一学习.便于学生比较记忆形成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补充说明:要养成习惯,画好高线后,随手标明垂直的记号和垂足的字母.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几何符号和几何语言的熟悉.
3.类比学习,掌握几何探究的基本方法
用相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师生活动:与高线的探究类似.
《三角形的边》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 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通过一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实验准备:长吸管、中吸管、短吸管共30根、回形针若干,剪刀一把。
教师自己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三角形、活动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哈尔滨塔吊倒塌四死一伤新闻,从此四个家庭,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失去了孝顺的儿子,温柔贤惠的妻子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聪明可爱的儿子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从此四个家庭,失去了精神经济的支柱啊!
2、用课件塔吊公司的招聘广告引出课题(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我公司招聘塔吊设计人员,应聘者将按要求现场设计制作一个塔吊,承受力强者将被录用,待遇面谈。)今天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加固。在科学里,像塔吊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板书:做框架
二、体验探究。
(一)、加固正方体框架
1、设计加固正方体框架。
么提高框架结构的承重能力,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做,加固一个正方体的框架,看看他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怎样做呢?小组讨论,画出草图,制做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回形针与吸管的连接方法。
2、测试正方体框架承重能力。
3、分析承重差别的原因。
(1)比较承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框架外观有什么不同,它们与承重强弱有何联系。
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我们观察,把手放在上面,他们分别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容易变形?
在做这个对比实验时,我们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使用力不能过大,力气要一样大)
板书:
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2)为什么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呢?我们把力作用在三角形上面,力又是怎样传递的呢?小组讨论。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二)、改进设计,再比赛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有办法让你组的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2)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能承受12本书以上的重量。
(3)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草图。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学生凭设计图纸分组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斜杆有什么作用?
板书:斜杆(推、拉)
稳定
三、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了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板书:
做框架
三角形
稳定
斜杆(推、拉)
四边形
不稳定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以及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在圈一圈、画一画、分一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以及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以及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打气球的游戏,你们想玩吗?
1、打气球游戏:
5×7=
21÷3=
81÷9=
28÷7=
6×8=
14÷7=
54÷6=
56÷7=
追问:为什么21÷3=7?用的哪句口诀
2、小结,揭题:
看来同学们对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自主探索,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借助分乒乓球的情境,解决40÷2。
投影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进行乒乓球比赛,准备把40个乒乓球平均分给2个班
(1)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每班分到几个?
(2)问:怎样列式计算?(板书:40÷2=)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除法?(把40个乒乓球平均分给2个班,就是把40平均分成2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40÷2)
师:你们猜猜40÷2等于几?
预设生:20
(3)问:40÷2到底等于几呢?你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试着具体分一分,画一画,圈一圈,一定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分的?也可以自己尝试着动笔算一算。
(4)集体交流:(巡视)
预设1:圈画。
在叙述后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师:我刚才看你画了一条线(画了一个圈),这是什么意思啊?谁看懂了?
【如果没有,师:我看到咱们班有一个组同学这画了一条线,谁看懂了?】
预设生:4盒一块分,每班2盒
一盒一盒的分,每盒10个,每班分到5个,一共4盒,每班分到20个
师小结:无论是一盒一盒分,还是4盒一块分,总之都是把40平均分成2份
预设2:算一算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特别聪明,他什么都没画上来直接写结果,他就说40÷2等于20,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设生:因为4÷2=2,所以40÷2=20
师:我怎么听不太懂,凭什么4÷2=2,
40÷2=20,你能说说其中你的道理吗?
4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就是2个一,那要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得到的就是2个十,由此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啊?(教师板书:4个十,2个十)
延伸:知道了40÷2=20
你想到了什么?
400÷2
4000÷2
师:原来只要4÷2你会,那40÷2
400÷2
4000÷2好像我们也可以马上也能得到答案
预设3:竖式
师: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动笔试一试
试一试:80÷2=
90÷3=
600÷2=
7000÷7=
师追问:为什么80÷2=40?
预设生:把8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是4个十,是40
小结: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除以一位数就可以了。
2、继续借助分乒乓球的情境,解决120÷3。
师:你们刚才问题解决的很好,现在老师又遇到了一道难题,老师这有这么多乒乓球想把它平均分给3个班,怎么分啊?(出示图)
生不知所措,
师: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太乱了,不知道有多少个乒乓球?
师:你需要什么帮助?
老师帮你们整理了一下(10个放一盒)分出了12盒
(出示12盒乒乓球图)那怎么列式计算呢?
师:为什么用除法呢?
(就是把12盒平均分成3份,就是把120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0÷3)
师:那120÷3等于几呢?
师:分层要求:如果你觉得算起来有困难,老师给你准备小棒图,请你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如果你直接就能写出结果,也可以,要把想法说出来。(4人一个小组讨论讨论你是怎么做的?)
预设1:通过圈画直观看出结果是40
预设2:直接口算: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的是4个十,所以是40
延伸:知道了120÷3=40
你想到了什么?
1200÷3=400
12000÷3=4000
试一试:320÷4
250÷5
3、借助对比练习,提升口算的算理(把被除数看成谁)
400÷2=
师追问:说说是怎么算的?
400÷8=
师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追问:为什么要40个十除以8,而不是4个百除以8呢
师补充:根据实际情况把400看成我们需要的样子。把它看成谁狠关键
预设生: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分层做书2
50÷5=
60÷2=
500÷5=
600÷2=
5000÷5=
6000÷2=
80÷4=
90÷3=
800÷4=
900÷3=
8000÷4=
9000÷3=
怎么这么快?这三道题都是在做一道题,就看6表示6个几?
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是3个十
2、解决实际问题:
有360块月饼,用不同的的盒子分别包装,各能装多少盒?
360÷4=90(盒)
360÷6=40(盒)
360÷9=40(盒)
答:每盒4块能装90盒,每盒6块能装60盒,每盒9块能装40盒
学习
目标
1、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记忆和想象,考虑怎样在画面中表现。
1、能用简练概括的线条描绘家园生活的景物,合理组织画面。
2、加强观察、引导记忆,提高学生绘画的取景和构图能力。
4、理解对颜色的运用与控制。
5、课堂实践中添加创作意图,增强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作思维。
重点
难点
1、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绘画的取景和构图能力。
2、简笔线到色彩的整体把握。
教学
方法
创情激趣法
实践演练法
教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纸本范画
授课
类型
新授
教学环节内容设计(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一次备课
导
学
过
程
(一)
、导入图例欣赏,同学们了解到什么?
不同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情、异样特色。
相同点:美丽家园。
(二)
、今天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你自己美丽家园。(文学家通过深情的文字、音乐家用动听的旋律、美术家用深厚的笔触)。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三)
、作品分析,不同题材的美丽家园创作,学生在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信息。(题材相同,技法不同)
(四)、美丽家园设计黑白范稿,(熟悉的生活一角)我们如何用绘画语言表现,分析构图、特点。
表现方法题材与技法(水彩铅笔、油画棒、水彩笔)
(五)、教师纸本分析,范画构图。
如何简化与表达。
1.根据画面加入自己有意思的想法,让画面更有意思。
2.色彩怎么排列。
(六)、学生作业课堂实践、随堂点评:
1.看图构思。
2.小组讨论,(景物形象的大小、色彩和表现手法)。
3.教师现场辅导教学。
4.作画过程中,及时反映学生遇到的问题,强调总结。
作品点评:
创作小组作品多媒体点评,构图及手法表现,(例如有画房子,有的添树木,有的画人物......),本课要求完成看图作画。
(七)、课堂总结:
1.能对照片整体把握,把握性较好。
2.能用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绘画。
3.注意线条疏密对比和黑白灰调子的处理。
4.与同龄优秀作品的差距。
5.①颜色要鲜明。 ②注意对比色和谐。
6.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学生,把身边最美丽的家园记录下来
(八)、板书设计:
美丽家园
构图
1/2
不取
色彩
排列
不重复
色彩
(冷暖)
明暗(深浅)
空间(前后)
线条(轻重)
探究方法
赏析作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石头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体会山水画的意境,通过临摹学习掌握山水画中石头的画法。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山石的基本画法。
难点:山石质感的表现。
教具学具
准备
课件、示范工具、毛笔、墨汁、国画颜料、碟子等。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多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中国画在绘画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在表现自然风貌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是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结晶。让学生畅所欲言。
3分钟
二、技法讲解,突破难点:
1.
什么是中国传统山水画?
2.
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
3.
讲用笔,教师示范用毛笔。
4.
讲墨分五色,教师示范,学生跟着画。
山石是中国山水画基础,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学好山石的画法,先从石的练习入手。
1、教师综合讲述。
山石基本方法:
勾
皴
擦
染
点
石分三面
皴法: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
石分三面生阴阳,干湿浓淡要变
山有高低写好峰,上实下虚自然成。
把握好山石大形和气势,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用多种变化的笔墨练习画山石。
8分钟
三、教师示范,学生绘画,多元评价,展示山水画:
1.教师示范山石基本方法
勾
皴
擦
染
点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回指导,协助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体验笔墨趣味,进行多元评价:
1、对课堂练习先做一番自我评价。
2、然后给同桌或同组同学评价。
3、分大组,每一个大组选代表性的作业,教师进行点评。鼓励为主。
4、最后让学生们给自已创作的山水画配以恰当的诗句。
25分钟
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每示范一步,下去训查一圈 。
让学生上台点评,自评互评师评。
总结
写意山水注重意象,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运用绘画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促进祖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分钟
板书设计
寄情山水
——石头画法
石分三面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46、47、48页,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了解自然数的特征,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分解如下:
得到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结合数星星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自然数的概念。(面向全体)
2.通过观察直线上的自然数,准确地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面向全体)
3.通过观察直线上的自然数,自主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面向全体,重点关注待优生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一特征的理解)
4.通过观察影院座位示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面向全体)
5.通过观察奇数和偶数,准确地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面向全体,预设重点)
6.通过贴号码牌的活动,自主地了解奇数、偶数的特征。(面向全体,关注待优生)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的概念及特征。
预设难点:体会“自然数是无限的”。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幅美丽的星空图,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夜空)咦?星星呢?在这呢,1颗,2颗,咱们一起数一数,到底有几颗星星?
生:3颗、4颗、5颗、6颗、7颗、8颗、9颗、10颗、11颗、哇!
师:怎么不数了?
生:数不清了。
师:像刚才数星星时用到的数,都是自然数。你们数不清了,我也写不完了,那想个办法,用个什么符号表示?
生:省略号。
师:你这方法不错,听你的。(板书:……)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师:如果天空中一颗星星也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用0表示。
师:你说说。
师:你再说说。
师:0也是自然数。(板书:0)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自然数。比如,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3000颗,3000就是自然数。再比如,一年有365天,365也是一个自然数。你也说一个。
生:……
师:生活中的自然数真多啊!其实,自然数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直线上的这一点表示0,这一点表示1,那么2应该画在哪?
生:2和1的距离跟1和0的距离一样。
师:真是个严谨的孩子,找个小伙伴问一问,看看他听懂了吗。
师:听得多认真!来,我们继续。下一点是2,3,4,5,6……13,还能再点吗?
生:不能/能。
师:这条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课件延长直线,画出14)
师:接着点下去,可是屏幕就这么大,数学家想了一个好办法,在直线的最右端,画上一个箭头,你来说说这个箭头是什么意思?
生:箭头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
师:你跟科学家想一块去了。找个小伙伴问问,看看他明白了吗。
师:观察直线上的数,你发现了自然数的哪些特征?(思考1分钟)
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限时1分钟,开始!
师:时间到!快跟大家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个,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师:刚才我们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自然数,其实自然数还有许多用途,你看这里有自然数吗?
生:有,2排7号和2排8号。
师:他俩能挨着坐吗?
生:能/不能
师:我们到影院里面去看看吧。他俩没有坐到一起,为什么?
数学中把1、3、5、7、9、11……这样的单数,又叫做奇数。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jī。我们一起读一下,奇数。
像2、4、6、8、10、12……这样的双数,又叫做偶数。
师:自然数里,我们把谁给漏掉了?
生:0
师:0也是偶数。
师:自然数有那么多,我随便拿出一个自然数,你有办法快速判断出它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生:看个位,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偶数。
师: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简单的办法!找个好朋友问问,他会了吗?
师:这么好的方法,咱来试试。
师:刚才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号牌,翻开你手中的号牌,静静的判断一下你的号码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谁拿的奇数向我挥挥手,谁拿的偶数向我挥挥手。
师:请手拿奇数号牌的同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号牌贴到黑板的相应位置上。谁先上来?
生:1.
师:为什么1先上来?
生:1最小了。1是最小的奇数。
师:1号赶紧上来吧,下一个做好准备。
师:孩子们,你们贴的真整齐,而且我发现了,你们有窍门,还没贴呢,你都已经知道下一个该谁了。相信一会儿贴偶数的时候,你们会贴的更快。
师:请手拿偶数号牌的同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号牌贴到黑板的相应位置上。这次谁先来?
师:我们观察咱们一起贴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