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2 21:44: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教师德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现如今是一个比较关注人文的时代,人文素养更是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养,在教育教学中需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基本课程,能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优质资源和良好契机,教师可借此展开人文教育。通过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进行认真试论,同时提出部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课外资源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各项能力均处于形成中,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物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积极渗透人文教育,以生物知识讲授为着手点,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利用生物教材内容,挖掘人文教育因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一种媒介,还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和依据。教师需以生物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信息实施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和潜藏的深层意蕴,通过对教材的透视为学生传达部分生物学方面的本质信息,让他们感受人文信息的普遍存在。而且教师需利用生物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比如,在讲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心脏,心脏由什么组织构成,有什么功能,使其清晰地认识到心脏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表层生物信息为学生讲述心脏在人体生命中的关键功能,亩上升至生命意义和珍惜生命的人文教育的高度,并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心脏潜力和增强体质。如此,教师借助生物知识特点引领学生探知生命的奥秘,让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带着人文情感进入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生命的特性,还能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意识。
二、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增强人文教育效果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需着重挖掘理论知识中的人文信息,还需结合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在实验观察、操作、分析和探究中受到人文教育,从而增强人文教育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借助实验目的展开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因素的存在,深入分析生物知识中蕴涵的人文信息,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究生命的奥秘,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从而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并且增强人文素质。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导入新课: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消耗的氧气是通过什么途径补充的呢?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出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让学生观看实验,思考回答问题: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然后,教师可演示“金鱼藻释放氧气”实验,设计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实质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氧气,意识到人类和植物的和谐统一,树立爱护植物的人文意识。
三、积极开发课外资源,拓展人文教育范围
生物是一门自然类学科,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离不开课外资源的开发。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以此拓展人文教育范围,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和社会,和他们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原始事物。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让他们带着个人对自然生物的认识摄入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提升人文教育质量。
在这里,以“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大自然学习和感悟生命,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可先设计问题:每天与大家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然后,教师可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调查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每一小组展示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为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提升感悟,可设计问题:在调查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有什么收获?这样能够让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在初中生物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还能帮助他们健全道德品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不断拓展人文教育范围,全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晖.初中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中学),2016(4):28.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是非常关键的,倘若缺少了美育,那么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材体现了美学家所探究的所有美,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更加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让学生从教材当中找出美段、美句、美词、美字,然后让学生仔细地品位美在何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对于《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文章的内容是比较平淡的,然而在这篇课文当中体现了少年时期珍贵的友谊,学生通过文章当中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会感受到友情的美。再比如,《散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优美的环境,以及散步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美。
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是直接描写各种各样的美的,但一些课文是通过写丑来衬托美的。这些课文一般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特征,目的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丑陋的事物,肯定和追求真正的美,从而让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当中,孔乙己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胡子乱蓬蓬的,脸色是青白的,在皱纹里有一些伤痕,这会使学生感觉到孔乙己是一个很丑陋的人。而对于丁举人,他的穿着打扮和家庭条件都要比孔乙己好很多,从这些外在的东西来看他不是一个丑陋的人,然而,他却狠打没有地位和权势的孔乙己,并且把他的腿打折了,这充分体现了丁举人的灵魂是丑陋的。而孔乙己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可是他的品行是好的,他从不拖欠酒店的钱,有时候没现钱也能够很快地还清。教师通过让学生体会这种丑和美的对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三、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文章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主要有喜剧性、悲剧性、优美和崇高等,产生美感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和生理作为基础,欣赏美感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次的。艺术的核心功能就是审美,而鉴赏艺术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悟、品、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鉴赏。比如,对于《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作者一直压着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当作者看到紫藤萝花盛开的时候,以物释怀,本来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变得宁静起来,他体会到了永恒的生命。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运用了通感、对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是美好与顽强的。那“香气”与“浅紫色的”等通感写作手法的运用,把花的味和色统一起来;“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盛与活泼;“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稠。然而,这些都只是表层上的美,通过跟作者曾经有过的一株紫藤萝进行比较,作者感受了生命是无止境的。而这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到这种艺术美。
四、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和美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常来讲,音乐与美术能够使人很好地体会到美。音乐的旋律能够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可以说,音乐是美的精灵。而美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是美的升华和凝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与美术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美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给图配文、为诗画图、配乐朗读等,使音乐美、美术美和文章美能够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播放配乐朗读的过程中展现相关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审美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去体会与追求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诗情画意美,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草的蓬勃之美(在春草图当中)、春风的亲切之美(在春风图当中)、春雨的明净之美(在春雨图当中),以及春天为孩子带来的美(在迎春图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图画样式、音乐旋律和文章统一起来,教师再进行更加深入地指导和讲解,就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春天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应用一切形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使语文教学和美育真正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姚敬义.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2).
[2]裴旭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
从古至今,“以德治天下”能让天下安定,当然,教育中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强大。在其中,德育的作用很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最后时期,也是为青少年奠定健康思想的最好时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涵盖宽广,真实事例居多,为德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在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其理解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为孩子培养了正确的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学生能高效率地进行语文学习,也能更好地全面建立学习体系。德育教育为语文教学建立良好的思想引导,语文教学为德育教育铺好了理解的道路,二者互为促进。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需从学生的各方面具体情况出发
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分布在12-16岁之间,这是学生产生巨大变化的又一基点。随着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各种好奇,学生之间会产生新的关系。紧接着就是心理的变化,各种是非判断观念开始形成,比较高中生而言,初中生还处于懵懂时期,不及高中生成熟。如果没有很好的德育教育引导,这些个性的初中生可能会偏离正轨,误入歧途。所以,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考虑初中生的这些“个性”:
1.不成熟的身体和心理的认识;
2.对待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目标设定的不确定;
3.模仿力强,辨认力和分析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处于性格叛逆期。
三、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集体实践方案与探索
针对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涉及一些道德、法律、民族精神以及心理健康引导的内容是不为过的。然而,语文教学毕竟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淹没了主体。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适时、适度,学生、老师齐发力。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语言是祖国的象征,也是最能让人互相沟通的工具。作为中国的语言—汉语,可以说是最博大精深的一门语言了。字正腔圆、内涵丰富是汉字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汉语去进行语文教学,既可让中国文化传承,也可让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学生的血液融合,创造出更多的传奇。课堂上,首先,语文教师可以用其丰富的感情给同学朗读文章,让同学感受其中的情感,当然,学生要先预习一下文章。其次,布置学生做一些道德实例的现实采访,或者,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事情。然后,可以申请学校准许放一些德育方面的电影,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心有体会。这样才能达到渗透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的目的。
2.课外阅读辅助德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初中生来说,辨别力有限,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品格培养目标、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推荐相关的读物,挑选出合适的书籍引导学生去阅读。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进行相关的问题解答,正确指导,以此让学生更好地得到教育。
3.与学生的父母双拳出击达到全面的教育
虽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家庭环境也是学生性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家访,和学生家长进行谈心,交流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见。也可以适当地给予思想工作。学校的教学、家里的良好环境、全方位的适时教育,为学生健康的德育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光明。
4.学生的自我建设、自我教育也很重要
学生是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都需要学生的配合。最终的效果也是体现在其上的。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侍奉着,家长这些过分的爱护导致他们形成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性格。攀比、打架、早恋、欺负小同学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缺乏同情心、爱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立能力更是常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阅读的鞭策下,还需要学生自己的身心建设。摆脱浪费的习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地学习好的品格,养成好的习惯等,从小事做起。学生建立积极的思想信念,德育的成果也就无形地呈现出来了。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德育教育的思想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材料。教师只有在教材中很好地提炼出德育的内容并且很好地诠释给学生,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示范,做好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才能将精神灵魂注入学生的心中。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为学生做好思想引导,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全面发展。
2.开展多样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
关键字:提问 注意力 动作技能
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尝试性探索,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体育课教学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是通过组织教学和身体练习,增强学生体质,第二是在教学中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第三是通过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教师除了思想上重视,熟悉教材并对教材内容精心安排,以及良好的课堂气氛外,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外界的干扰,有的学校长期存在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的现象,特别是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就更为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经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在象。
一、提问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要有启发性。例如:国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施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采取了一系列全民健身的具体措施。作为中学生,要全面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在学生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时我提问:中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有什么关系?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就觉得新颖,更能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例如:快乐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是什么?要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二者的内在区别,使大家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快乐体育教学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正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
二、问题难度易程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在初中短跑课教学中,提问:短跑分为几个阶段?这样一个问题就太简单了。如提出:途中跑在整个短跑过程中对运动成绩起什么决定作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运动实践也能解答出来,并能使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自己有思索和体会,对提高短跑成绩大有益处。
三、广度
体育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显然,问题愈简单,则广度愈大,但随之学生思维的层次愈低,通过提问所获得的效果愈差。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具有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我们讲解了国际业余篮球裁判规则,但很多学生对美国的NBA很感兴趣,NBA与业余篮球赛有什么区别?NBA职业联赛共有几支球队参赛?为什么NBA球星又能参加奥运会?飞人乔丹的年收入列世界体育明星之最吗?我们可用一系列与NBA有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由于体育教学面对一个班集体,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反应快、好冲动,有的反应慢、考虑问题认真细致,所以,设置的问题既要侧重整体解释,又要注意细节的分析,使问题能覆盖全体学生。
四、提问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
一般来说,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由于注意力没有放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也无从回答,教师在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外,帮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暗示了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又加深了讲解示范的力度,有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进一步理解,当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其他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某些反应和想法,如果老师提问到我,应该怎样去回答,这种心理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的中学都在发出根据新的课标做教学调整的呼声。不过虽然呼声很高,可是各地的施行情况却各不相同,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仍然没有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因此,“填鸭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过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都在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突破,以期带来新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1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始更多的注重思考以及调动学生的情感。我国的先贤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习来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中我们为了考试成绩,“填鸭式”、“保姆式”教学屡见不鲜,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大到每篇、每节,小到字词,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或者说记忆的机器,也就更没有办法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材料或者信息,这样反而可以省去一段机械枯燥的知识传输的时间。将课堂变成学生们思想碰撞的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大胆的质疑、创新,教师作为引导者,启迪他们的思想,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眼”。传统的知识传授还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完全可以将其进行浓缩,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举例来说,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就可以更多丰富多样,教师利用这些手段来创设生动趣味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增强对他们感官上的刺激,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等方式来直观的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 教学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转变,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照本宣科,成为了教材的奴隶,丝毫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虽然老师也付出了大量心力,可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下,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向研究型的教育家转变。不仅要精通课本知识,还要将其升华,总结教育中获得的经验,钻研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自己的教育工作更加具有艺术性。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要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具有动态性的学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亲自去读、去听、去看、去想,不断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要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那种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式的教学,我们要彻底抛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天空。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只有使学生产生了对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3 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要求是全面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意识不仅限于理科,对于语文学科同样重要,并且语文的创新理念应该比其它学科还要超前,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作为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只是语文的知识,还有人生的态度。只有让语文教学像始终不断流动的水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目的。因此,将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合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各个教学的环节融入创新实践,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在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一个智慧的启迪者。不要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给学生完全自由的质疑空间,让他们的意识跳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自由自在的在思想的天空中翱翔。
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应该只是机械的复制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转变为精神上的养分,并且在客观的世界上反应出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就不只是需要进行知识的加工,而是要在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以自己的理解来体悟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复制是无法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体系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施和反馈体系的优化,在教学系统中,一般包括了实施和反馈两个过程,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并且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作为主体地位存在的。这两个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依据优等生超标、中等生过标、差生达标的原则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教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上,也要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既感到压力,又有自信,营造融洽愉悦的学习气氛。二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应试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就是升学率,对于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分数成为了学生唯一的追求,考试就变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师生双方的心理都承受着这些人为的不必要的负担,而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摒弃以前的唯分数论,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作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从而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不仅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还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观念都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不仅是教学方式从以前的课堂教授型转变为了指导策划型,而且教学观念也是从机械的复制模仿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智慧的启迪与思想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尤为明确,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实践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实践的效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寻更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任冀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版),2010(8).
[2] 王殿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方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3] 肖茂毓.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几个回归[J].考试周刊,2010(15).
[4] 卢玄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研版),2010(5).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教师书写板书,让学生将老师在板书上写下的抄下来。并且在教师说到一些重点时还需要让学生重新抄记下来。而且教师在编写板书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老师写下板书时也让教室中的气氛变的压抑和沉闷。现今很多学校已经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图片、动画和音乐等的多媒体教学让语文教学不再是那么枯燥。不仅节省了教师写板书耗费的时间,还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更加有了兴趣。音频动画等的声色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更多注意力,使得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深一步探讨的同时,也分析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势所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化 多媒体 优势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很多课堂上了, 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同讨论了。 传统教学从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和写板书, 而学生只能一直记忆内容。 语文教学需要更多的色彩化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中能有生动的动画和音频效果, 这让课堂变的更活跃。 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开始主动学习了,还让课堂上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很多。 学生能很容易的记住每一个生动的片段,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到文章的深层内涵。
一、引起学生兴趣,课堂效率提高
教师在上课前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讲课内容, 并且应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的授课效果变的更有保证了。 特别是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 利用这些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语文方面的课外知识。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都是课本上的,当给他们讲一些课外知识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到教师讲课的思维中,不仅能扩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也能让教学质量变的更好。 而且在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 以动画和声音等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更具体和形象的了解语文方面的知识,也更方便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让课堂不再死板,语文知识也不再枯燥, 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这样也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有受益,那么课堂效率自然也跟着提高了。
二、 便于解决语文课堂难点和重点
在进行一些语文知识的学习时, 由于语言本身的描写过于抽象化,学生在自己阅读甚至听老师讲解时都有一定苦难,例如在《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作者对不同天气之前的各种云彩都进行了详细描述, 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并没有那么细节化,导致学生对各种云的形状概念很模糊,即使经老师讲解也很难理解,这时,如果能通过多媒体将文中的各种云彩进行详细的图片展示,那么也许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会轻松很多。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和生动精彩的动画效果对语文相应情境进行展示, 因此这也为解决语文课堂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内容更形象化, 方便了教师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同概念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三、有利于学案导学的进行
学案导学是指,教学者教授学生相应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主题共同合作完成布置的教学任务,课前,教学者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能够进行充分复习,上课时,教学者利用课前备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节省板书时间,剩下的时间教学者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此时课堂就是一个以学生展示为目的的地方,同时,在对学案进行预习时,教学者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案进行自主解读和分析, 同时还可以链接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突出展现不同教师的教育风格
在制作课件时,针对不同学习氛围的课堂氛围,教学者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例如,在对一些气氛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中,教学者可以制作一些生动活泼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缓解沉闷的气氛,让课堂更轻松化,而对待另外一些过于活跃的班级时,也要根据他们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制作一些比较严肃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一些严肃的音效及课件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安静些。 这些灵活化的课件制作让课堂在丰富化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五、师生交流的新平台
有了网络媒体技术, 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再限于课堂与作业本,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点,老师可以设立班级网页,在其中设置讨论区或者建立班级 QQ群,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畅通的讨论。 这样没有界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能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时间进行学术讨论,这也方便了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并能得到详细的解答。 只有在这样的交流平台中学生才能更快的进步。
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优势进行了一些分析。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师带来了方便,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而且现在的网络信息技术一直在发展,网络的普及也会带动初中语文教学走向更明亮的道路。 通过网络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随时讨论一些语文知识。 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程, 爱上学习并变的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慢慢的也就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45-01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1.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1.2 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2.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2.1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2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2.3 进一步做好两个完善
2.3.1 完善教学系统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和"后进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决摒弃"大锅饭"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吗,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3.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的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