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淡化语法论文

淡化语法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03:29: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淡化语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淡化语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法 成分划分 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5-01

从2016年开始,福建省的高考将回归全国卷。最近一阶段,许多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都在学习由“福建高考卷”到“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所带来的变化。在初中淡化语法教学的今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主动学习全国高考《考试说明》,瞄准“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加强探索和研究,提前为高初中教学衔接做准备。其实,不管“福建高考卷”还是“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考察的不外乎“默写”“古诗文”“现代文”“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这几部分,后四部分几乎都离不开初中的语法教学。那么,怎样重视初中语法教学,怎样具体落实初中语法教学呢?

1 句子成分划分

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高中语文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要做好辨析并修改病句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题目,首先要学会句子成分划分。

在教学句子成分划分前,应先做四件事:(1)进一步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语的语法特征;(2)复习相关的短语,重点复习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等;

(3)帮助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4)研究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含义,比如: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并辅于相应的练习。最后,提醒学生总结句子成分划分的方法:(1)注重结构层次,也注重结构关系。(2)重视结构中心的作用,善于抓住中心语。(3)注意语义分析在句子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2 常用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不管是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或者是作文,都会涉及常用的修辞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比如,比拟修辞方法:(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2)种类:拟人和拟物。(3)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其次,辨析易混修辞格。以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为例:(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喻体必须出现。

第三,修辞方法教学的配套练习要适度,同时,要讲求趣味性。我的实践是,仿造句式和对对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修辞方法的兴趣。

3 文言文基础知识

2015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就有一题文言文翻译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相梁”,“相”:当宰相,名词活用作动词。“惠子相梁”是一个省略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惠子相于梁”,译为惠民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可见,初中淡化语法教学,但还是绕不开语法。更何况高中要求:一要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用法(词类活用);三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见,文言文基础知识对初高中语文教学是何等重要。

要做好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做到:(1)分类归纳、加深理解。就是在文言文教学达到一定阶段,要将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比如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作代词:①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②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作助词: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④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作动词:译为“到”、“去”。又如意动用法①父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②邑人奇之 “奇”是“以之为奇”。③父利其然也 “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④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我美”。⑤渔人甚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⑥不耻下问 “耻”是“以……为耻辱”。(2)反复练习、巩固效果:文言词汇,多抄写几遍;名著名篇,要反复诵读;文言翻译,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注意选文的趣味性。

4 语法教学服务于写作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在作文中议论成份较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完成复杂的记叙文和初级的议论文,也就是记叙文中要掺入议论,议论文中则要求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由于语法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许多学生既怕记叙文也怕议论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唉唉大叫,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其实,不管是初中“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归根结底,要提高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时一味地反复练习写作是不够的。教师和学生要做的是回归基础,回归语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划分、复句、标点符号,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和行文组织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方武,池州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和文章学研究。

与过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所有其他课程标准相比,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知识。但笔者认为,从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强调看,从新课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提法看,从新课标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整体强调看,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由于“知识获得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又是师生多个视界的经验融合过程”[1]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过程又具有更多的个体经验性和情感体验性的课程学习特性,这就使得这种处理策略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抑制过去业已存在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本研制者、教者、学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学制宜地主动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为课程知识的建构开拓无限的空间。为促进课程知识的建构,本文拟对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问题略作论析。

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即是课本研制者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之于课程教学的意义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和教的主要依凭。课本的研制要全面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建构就应当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鉴于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编写并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于编写者思路的改变,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37),鉴于语文教育界的确存在淡化知识的主张,有必要首先指出这种做法和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有人把过去语文教育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把教学中出现的一切极为可笑的现象(诸如将学生作文中描写老鼠被撞得“不省鼠事”的“不省鼠事”判错,“同心协力”绝对不能写成“齐心协力”,表示“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成语一定是“惟妙惟肖”而绝不能是“栩栩如生”等等)当做“知识中心”批。恰恰相反,这不是“知识中心”,而是教师无知识的表现,是教师轻视知识积累而结成的恶果。再者,“知识中心”固然不对,但只是错在将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忽视了不应忽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反对“知识中心”从逻辑上也并不能由此必然推出可以淡化知识的结论。就过去长期使用以及现在仍在使用的主流课本的知识状况而言,远未达到过分饱和亦即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因而必须淡化的程度:就文艺文体而言,“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3]就常用文体而言,记叙文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几要素以及顺叙、倒叙、插叙而外,也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说明文的知识更是干瘪得可怜,干瘪得只剩下那几个诸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之类的说明方式;议论文呢,除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议论文普遍规律的教条,以及“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极为表象的论证方法之外,也就无所谓什么知识了。就汉语知识而言,修辞知识也就那几个辞格,唯一讲得多一些的是语法,而汉语语法又基本不符合汉语的特征(陈寅恪、王力、张世禄、张志公等都是这样持论的)。[4]因此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状况,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和结果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满足’的功能。”[2](7)显然,这些更不能成为淡化语文知识的理由,相反,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地重新建构课本知识的紧迫感。因为,“对于知识系统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总是能够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判断来学习语文”“也很难做到为感觉和思考的内容提供基础,想要做到完全准确的、合理的、到位的感觉就更难了。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的、理念的、概念的东西作为学习能力的支持的话,这样的感觉理解能走多远,所谓思辨的、研究的、迁移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2](37)因此对于课本知识,回避和淡化都不是办法,关键是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要对现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审视和完善,又要放出眼光从相关领域的新成果中吸纳有用且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知识。总之,课本的研制者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极强的知识敏感性,使课本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虽允许与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有一定的滞后,以便有一个进一步检验、挑拣的余地,但整体上应与知识的时展大体同步,这样才能从知识的维度保证课本不落后于我们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才能负责任地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适应时代进步的知识,而不是尽学习那些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尽管这样的知识终究也有过时的一天,尽管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老让学生学习陈词滥调的借口。这样说也并非是要课本知识一年一个样地变动不居,只是说在目前的课本知识几乎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的确应该作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而当这种重构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保持大的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渐进性发展经常地作一些小步子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知识发展变化的形势。从语文课程知识的人文性特征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吸纳的新知识增加了一些难度,只要处理和组织得当,也并不会对学生的理解接受产生多大障碍。“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5]

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工作是目前根据新课标研制新课本的复杂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也是异常复杂的,需要组织相关领域权威学者和课程专家集体攻关。这里仅就汉语知识、常用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这几个主要知识系统中的主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聊备参考。

(一)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6](296)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但程序性知识最初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经过多种条件下的练习,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6](124-125)故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与言语表达能力关系密切的是言语知识,言语知识本质上是运用语言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尽管它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言语知识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包括言语活动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言语的人员系统;言语环境是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并获得展开的背景因素,是言语的活动条件系统;言语作品包括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任何实际的言语行为都必须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协调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对语法知识运用的产物。据此,有人甚至主张将语文教学直接界定为“言语教学”[7]。如果不考虑篇章表达中的超乎言语层面的谋篇策略、主旨提炼、形象经营等因素,那么这种观点庶几可以成立。虽然言语学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学科,但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二)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应该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知识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常用文体内容层面的知识(诸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不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产生。当这种基于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写作需要推动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因此,从写作发生的观点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形式知识中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建构课本知识时应该特别关注。

过去的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8]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9](234)“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10]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有一定联系。我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9](24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

(三)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应该丰富和拓深。此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学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11]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三个方面,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过去的课本所疏忽,因而是今后的课本知识建构时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较全面的知识覆盖网络,对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课本在吸纳这些知识时必须经过为适应学生深浅度的“研发”即再创造性的精加工过程,以便以深入浅出逐渐渗浸的恰当方式在课本体系中进行表达。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编进课本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实际。过去的课本在这方面喜欢作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也就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过去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9—15.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8-359.

[5]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J].语文建设,2002,(5):11-18.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6-20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6.

[9]方武.议论文体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34,247.

第3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面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课程新教学体系的构建设想, 分析了以加强语言课程实验环节为特点的新教学体系实现的关键问题, 说明新教学体系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并阐述了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语言教学探索新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新教学体系 关键技术 探索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1、前言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 计算机技术与各个专业的结合应用也越来越紧密, 因此目前普通高校几乎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计算机语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普通高校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如何构建适合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以加强实验环节为特点的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新教学体系, 使计算机语言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特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专业技术相融合, 使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更适应于社会, 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中普通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软件应用开发脱节的问题, 因此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探索计算机语言基础课程新教学体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教学现状目前普通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语言课程主要有C 语言、V isual Basic 语言、V isual FoxP ro 语言、HTML 语言、Java 语言等。在教学计划中目前存在的很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软件应用开发思路的脱节, 语言课程的各个实验教学内容离散而缺乏相关性, 实验内容过于重视知识点的验证, 而忽略各个实验之间知识点的运用衔接, 学生面对难记的语法和复杂的算法常提出学习这些计算机语言有何用的困惑, 比如V isual FoxP ro 语言或V isualBasic 语言的教学, 如果能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软件为主线作为教学指导, 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掌握如何运用计算机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实现实际需求软件的开发, 从而了解软件开发的完整思路及开发流程, 而且这种教学内容与方式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由于目前普通高校的师生比现状,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往往一位教师需要指导六、七十位学生上机, 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监控及实验效果的了解缺少必要的手段, 尽管教师每次实验课都预先安排了实验内容, 但最后教师指导的经常是几个爱提问的学生, 有些学生因为无法独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失去学习兴趣, 最后上交的上机作业常出现很多拷贝现象。教学中这种过程监控不够的现状影响了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验效果, 影响了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三是非计算机专业语言课的考核方式仍处于侧重卷面的语法考核而忽略编程综合能力的测试, 因此开发出合理的语言课实验考核系统, 体现淡化语法, 重视编程能力训练的计算机语言课教学观念。

3、新教学体系结构设想针对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课程目前存在的这三方面问题, 提出构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课新教学体系结构的设想, 通过对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探讨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监控手段、实验效果评价体系和教学考核系统; 探索开发辅助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软件及教师对学生实验效果的分析系统的可行性; 构建较为完善的、适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新教学体系, 解决目前计算机语言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体系结构的探索对实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由理论型向实际应用型的转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新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监控手段、实验效果评价体系和教学考核系统等主要研究内容。4. 1 新教学体系结构图构建较为完善的、适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 是保证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计算机语言课程新教学体系结构构想如图1 所示。4. 2 新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及具体任务4. 2. 1 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解决的问题(一) 理清理论教学主线、明确实验内容针对这种多年来普遍存在于计算机语言课教学环节的老观念提出改变的新思路: 即通过对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 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 提出以实际需求为目的, 完整的项目软件开发为教学主线,验证型实验为辅设计型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二) 强化实验环节管理建设实验教学网站, 开发与实验教学内容同步的辅助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软件, 实行网络化管理, 给学生更大的实践训练自由度, 解决目前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教学师生比现状下的学生实验教学指导问题;(三) 合_______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针对目前计算机语言课程中实验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上机实验效果及时、合理监控的教学状况, 提出构建教学效果的课程考核系统和实验效果分析系统, 统一规范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基本任务, 改变实验教学中学生普遍拷贝作业、教师实验教学较理论教学随意性大、影响实验环节发挥其在语言课程中有效作用的现状, 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语言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4. 2. 2 新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任务(一)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通过深入研究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设计出以实际需求为目的, 完整的项目开发为主线, 验证型实验为辅, 设计型实验为主的计算机语言实验教学内容, 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材。(二) 配合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软件开发使大部分学生能在实验教学软件的辅助下, 以团队形式有效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设计型实验内容。(三) 实验效果评价系统的构建由于计算机语言的多样性, 正确及时地上传实验结果及反馈教师评价会存在一些困难, 选择合适、快速的上传方式及教师批阅评价方式也是新教学体系构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四) 课程教学考核系统设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新教学体系下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考核系统应淡化语法, 而突出编程能力测试为考核重点。

5、结束语目前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中, 把实验教学看成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在重视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教学实验室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也是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环境。探索以加强实验以环节为特点的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新教学体系, 对提高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质量, 使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有很大的必要性。

【文章来源】/article/91/790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4篇

1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的语法教学

20世纪80年代初,英语教学法――交际法开始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其中一些著名学者带头倡导介绍了英语意念功能教学交际法,随后开始了英语语言教学法的大讨论:英语教学主要以形式为中心和以意义为中心的有益争论。20世纪后期在我国流行的教材有:Follow Me等。Follow Me是一套以功能交际法为主导的英语教材,它围绕交际场合的话题引导人们学英语,不苛求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习者大胆开口,大胆说。比如:1993年开始使用的中英合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其特点是打破了传统教材中以语法为线索的编排体系,不再像以往的教材编排句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需要编句型,选课文,而是以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功能为主线,可以说是融合了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大量运用语言的功能,渗透意念,适当话题为一体编排语言材料,已达到教学大纲的标准,符合诸要素间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和教学中,一线的一些老师对英语语法教学产生了不少模糊认识和不适当的教法。

1.1在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和教学中,一些老师对英语语法教学产生了不少模糊认识和不适当教法的综合表现

(1)在教学中注重讲交际用语,对英语的语法教学特别不重视。他们错误地认为:在教学中主要教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需要向学生讲语法,同时也很少教学生记忆单词等,他们认为英语的语法是无足轻重的,学生不需要刻意去学习语法,在教学中淡化语法的教学,致使学生在运用英语时迷惑。

(2)认为教学中教英语语法是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错误的认为英语的交际法教学是新的,科学的,乃至是先进的,超前的,传统教学法是陈旧的,是要被抛弃的,应该被淘汰。

(3)这段时期对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人数锐减,越来越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陈旧,保守,这个时期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再研究英语的语法教学,甚至学术期刊中有关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也很少出现,这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语法,基本没有创新,只是运用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式,穿旧鞋走老路,至此,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上过于强调交际能力,急于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忽视英语语法的教学,最终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2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方面,由于长期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视口语交际的流利性,严重忽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虽然交际中的英语流利性有所提高,但是用词,语法的不准确“从一个极端――哑巴英语,走向另一个极端――文盲英语。”

第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不重视语法教学,对于学生的运用英语语言的错误,是听之任之,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致使学生的中介语言过早出现化石的现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的积极性大幅下降,不利于学生的未来的持续发展。

第三方面,在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一些英语教材大纲是以功能,话题为主要线索的,教难的英语语法点出现在教材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不再学习缺少循环,没有系统,给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当时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学有两种方向,应是极端的两个片面倾向:是英语语法教学的中心论:持中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英语教学的中心莫过于是教语法,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英语语法,学生只有学好了英语语法就会很快学好英语。另一种错误倾向是:英语语法的无用论: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英语语法是造成我国英语教学质量低的最根本原因,是“哑巴英语”的病根,于是他们极力排斥英语的语法教学,提倡放弃英语语法教学,淡化英语的语法,在教学中不提倡教师对语法知识进行有意思的选择和合理的组织学习。

2 21世纪初――至今的语法教学

近年来,我国长期从事外语教学研究的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者对外语的语法教学进行了实践总结和理性的思考。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提倡运用英语的语法知识,注重强调英语语法的功能作用,而不是英语语法形式的本身,英语新课标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要进行任务性的教学,在设计教学的具体任务的原则中,严格规定了教师进行外语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外语语言的完整性,交际的流畅性和运用的正确性。可见中学外语新课标的精神是外语教学的改革,不断完善外语语法的教学,重视外语语法的教学而不是取消外语语法的教学。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对于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进行的语法教学的论证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2.1从外语的语法的本质来解读英语语法

语言其实是人类大脑进行思维的工具,是一份严密的生成系统。语法规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使用语言,进行规律性的系统的总结的结果。外语也是如此。要使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外语语言和正确的使用外语语言,在教学中就必须教会学习者正确掌握英语语法的规则和体系,才能使学习者达到目的。

2.2从我国的英语教学的特点看

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没有语境的教学,这就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增加了难度,学生对母语汉语的学习已经成熟的掌握,汉语的学习思维方式已经稳固的形成,对于学生而言,汉语和英语是不相通的,英语是英语,是要靠学生的努力学得才能掌握的,并不是运用固有的思维习惯习得的,既然英语的学习要学得,就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语法的教学和学习。

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引入,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法的作用被淡化。怎样正确认识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位置?怎样教好语法?应遵循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高职英语教师。 

一、灵活使用教材,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中有些语法项目的编排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有些语法项目所涉及的用法不能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根据教学语法的系统性原则和循序渐进、阶段循环原则,作者认为应从如下两个方面灵活使用教材。

(一)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现象作适当的集中和归纳

教材中语法教学材料具有螺旋式编排特点,但其缺乏系统性,学生学的可能是些零散的语言知识,接触的只是部分语法规律,很难系统掌握。所以在学生大量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教材中出现的同类内容适时地进行归纳与小结,按照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思想,不断拓宽和加深学生对同一语法项目的认识,提高其运用能力。

(二)对部分语法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取舍和补充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如,情态动词的用法分单元介绍,但只涉及了must,should,ought to may/might,can/could等,而且所介绍的也只是最基本的语法要点,对其表猜测的用法只是一带而过。作者认为在介绍这些情态动词的用法的时候,应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情态动词还应包括shall,will,dare,need等;must,may/might,can/could表猜测时,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对现在的事实进行猜测,还可对己经发生的事情进行猜测,如: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for the ground is wet。同时还应提醒学生不同情况下表猜测的反意疑问句形式。

二、优化课堂语法教学,发展学生语法能力

鉴于目前语法教学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极少,且训练方式单一,致使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兴趣不足,语法知识薄弱这种现状,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课堂语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语法能力。

1.利用认知原则,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操练外语。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认为,各种语言的语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因此,在外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母语与外语的交叉对比分析进行教学,加强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分析和疏导错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2.课堂教学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课堂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操练为主。就教师而言,教师不应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语言交际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并且也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就学生而言,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掌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讲,而应该是学生如何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习语言的实践过程中。

3.利用交际原则,开展丰富的、有实际意义的情景交际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各种语言情景,如对话、短剧、讨论等,既有真实情景,也有模拟情景,使学生在具有交际目的的语言情景中学习英语。进而发展成语言交际能力。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

1.利用对比分析,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即“负迁移”效应,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用汉语结构来表达英语,但这并不能否认母语的积极影响,母语毕竟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在英语学习的初级甚至中级阶段,我们还是用汉语去感知、理解英语,尤其在语法方面,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很多是一样的,比如句子成份、句子类型、多种词性的用法等。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度的对比,以便发现其中的异同及其规律,起到既能充分地利用母语,又能排除母语的干扰。比如词形的变化、冠词、语序等汉语中没有的,要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掌握其用法。

2.加强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积极情绪,通常会伴随一种愉快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我们在语法任务的呈现上务必要具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1)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多媒体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计算机集声像文字为一身,它的多维信息传递,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多媒体的应用不但可以增强课堂的教学信息容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以实现,进而使教师的注意力能始终集中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

(2)利用图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辅助教学。讲解各种时态时,利用坐标轴,就能让学生比较清楚明白地了解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表示的含义及时间概念。在讲现在进行时的时候,可给出一幅一家人在自家院子里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人们正在做的事情。

(3)将游戏、字谜、智力测验等用于语法教学。在学习定语从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猜谜语。课前教师先准备好卡片上面写有一些人名或事物的名称,要求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范例来描述并猜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 英语写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70-01

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运用的一种技能,它着重体现了高中生在书面上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现行的《英语课标》也明确地把对“写”的要求列入了英语语言技能的目标之中。多年来,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近几年,学生的听读技能在逐年提高,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却不甚明显。目前,加强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突破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不足是当务之急。

一 当前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统筹规划

当前,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整个高中阶段写作训练的统筹规划,往往高一高二对写作不够重视,到了高三只是采用高考题型直接进行写作训练,以题海战术让学生突击式学习写作的语法和篇章结构,致此与本身的英语教学脱节。写作,作为一种运用语言的技能,体现的都是学生本身的语言素养和知识积淀,而在短期内无法速成。

2.讲评缺乏全局观念

在讲评作文时,老师往往只在词、句的小范围内批改,缺乏写作的全局观念,且缺乏对文章内容、结构、表达逻辑的指导和点拨。而且在作文讲评时往往只重视单词拼写与语法结构的正确性,轻视对文章结构、内容及连贯性的要求。这更助长了学生对书面表达的轻视。

3.学生英语写作问题多

写作中经常出现诸如错漏严重、语不成句、书写不规范、内容贫乏、语法概念模糊、病句多、汉语式表达不到位;词汇积累少,学生感觉写作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词汇贫乏,遣词造句能力差,写不出好的句子,写出的句子错误较多;内容空洞,学生对作文内容感到无话可说,大部分作文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内容单调平淡,苍白无力;无写作技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想一句就写一句,忽视前后句子的衔接,审题不清,段落不分;写完后不修改,导致明显或低级错误较多。

二 提高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培养学生英语写作兴趣最有效的手段。英语课上教师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说父母、说同学、说师长到复杂的说学习、说生活、说天下事,并及时对说的质量进行点评。原则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缺点不要多指,一次一个就行。此外,应经常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广泛收集写作素材,使视野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

2.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为提高英语写作奠定坚定基础。在学生的作文中,中国式的句子屡屡可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一是加强单词、短语的记忆,重视记忆的准确性和反复性。单词拼写测试、单词记忆游戏、单词竞赛、同义词剖析都是较好的解决办法。具体的单词记忆方法有:音标法、同义词法、近义词法、反义词法、韵音法、拆字法、阅读法、构词法,其中音标法和构词法应该是学生首选方法;二是丰富和扩大学生词汇量,这是提高英语写作的捷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阅读大量与自身水平相当的英文名著名篇,引导学生读英文报纸、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听英文电台等,从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径获取大量常用的词和短语,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逻辑;三是强调语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淡化语法的口号下,学生忽略了语法的存在,加上语法知识的繁杂,语法学习枯燥无味,学生更摒弃不理。由于语法的缺陷,使许多学生的作文总是停留在低级水平。教师须重新强调语法在写作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重点讲解与写作密切相关的语法类型。

3.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含指定方法、规范语言、规范格式。在英语教科书中,写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的。因此,教师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的技能,逐级提升英语写作水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喜欢用逐条逐句翻译原材料的方式写下整篇文章。由于受中文思维的影响,写出的句子生硬别扭,不地道、不规范,对于一些应用文,则套用中文格式。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倾向,引导学生养成英语思维写作的习惯。根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不同特点和语言要求,教师须逐一指点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尤其是应用文的书信、通知、日记、广播稿等有着不同的开头语和结束语及格式,教师应要求学生牢牢掌握。完成草稿,还要认真检查,看看观点是否齐全,人称是否弄错,语法是否有误,字数是否偏多或偏少,书写是否规范正确,最后工整地加以抄写等。

4.强化高考写作的针对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服务于高考。所以,教师可用历年的高考作文训练学生,并引以为鉴。一是高考作文关注社会热门话题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教师可布置相关的作文,限时让学生完成。二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书写是否规范、工整,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英语句子是否正确、地道、流畅,是否有复合句,视作评分的重要方面。教师应以高考评分标准为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平时的写作。

当然,英语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只有扎实基础,多写多练,注意方法,强化训练,才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法;语法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对英语应用性要求的加强,在实际教学中对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逐步加强,而对语法的教学日趋削弱。对语法及其教学的理论研究也渐渐减少。如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一书,近700页,收编论文77篇,无一谈及如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

很多老师与学生都认为没有语法也可以说出流利的英语,受此观点影响,语法教学举步维艰。然而,实践表明在作文、英汉翻译方面,学生因语法知识的薄弱而犯错误的现象很普遍。实际上在任何一种语言中,听说读写都与语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作者认为加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是必要的。

一、重视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词,词组等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即使拥有再多的单词,再标准的发音也无法表达出完整的句子,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所以英语教学中语法是必不可少。Widdowson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 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语言中起的虽然是调节性的作用,但是这一功能必不可少。第一,从语法的本质来说,学习英语语法也就是掌握与运用英语的理性思维方式。目前,学习英语的人非常多,但是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却千差万别,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对于英语语法系统的掌握程度。第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有着语言的共性即语言是一门及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而语法就是这一庞杂体系的规律。学习英语语法是为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作充足的准备,因为语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组织更为复杂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思想。第三,英语的学习不单单依靠习得,更多的是取决于有目的,有意识的系统学习。因为受语言学习靠习得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语法学习没有其必要性,这是不正确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的习得能力存在固有的缺陷,针对他们的英语教学也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重拾与巩固。同时高职高专学生还有着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学习英语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又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如果只靠习得是不能提升其英语能力的,而语法的介入就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系统学习从而不断进步。第四,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是有明确测评标准的即二三级英语等级考试。在这两个等级考试中对于语法有着明确的要求,在二级试题上仅单选部分就有十五个小题专门测试学生的基础语法能力。所以学生要想顺利通过考试,学习语法知识就是非常必要的;而教师如果想要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采取有效的方式教授语法也是非常必要的。由此,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的。因此重视英语语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语法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英语学习;让学生懂得语法规则,掌握语法规则,进而理解语法规则应用语法规则,那么学生将会对英语理解得越深,运用语言越自觉越准确;所以重视语法教学是有其实用价值的。

二、高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性

1. 实践性分析

英语在我国是最受推崇的第二语言,从小学开始都已开设英语课程。各种英语培训班更是不胜枚举,学习英语与教授英语的人也是非常之多,其采用与创造的教学方法也是异常繁多,但英语教学不同于我们的母语教学,两者的学习环境大不相同。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习得母语;而对于英语的学习,离开课堂,学生就离开了英语的应用环境,难以通过像母语的习得方式来来掌握英语的规律。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英语与母语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如何系统的学习与掌握英语就显得更加迫切。因此,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英语语法本身就有严密的规律适合系统学习,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虽然随着英语教学日益注重应用,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代表语法的学习就不在重要了。长期的实践教学表明:如果英语教学不能将学生从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教会学生英语的内在联系,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及提升运用英语的能力。其次,因为高考对于英语语法的要求降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也有所削弱,故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实践原则分析

重视英语语法教学不是要求因循传统,而是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提高运用语法知识的整体能力。在交际中强调语法,在英语应用中学习语法,把语言系统教学转向语言交际教学, 以语篇教法为重点,不再单一强调独立的语法点。为了实践这一原则,便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法规则并逐步掌握它们。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形式、意义和用法三者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精讲多练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精选教学材料,在有意义的教学情景中将语法教学与交际任务结合起来,避免单一语法学习的枯燥,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法;使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同时,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基础促提高;将学生熟悉的语法现象稍微复杂化,进行系统总结;对学生学过,但不常见的语法结构应该多举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熟悉这类语法。例如,He went to work sick.其中,sick是形容词,它在句子中做状语。又如:He went to bed hungry last night (他昨夜饿着肚子上床睡觉。)The tomatoes should be picked green. (这些西红柿应该青的时候摘。)大学英语语法内容的讲解,既可以在精读课上,也可以通过开设语法选修课进行。相对于听说学习而言,大学英语语法学习显得枯燥乏味,且多数知识点已在中学时期学过,学生免不了会出现积极性不高,不够重视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贯穿语法教学,激发其主动性,使他们对英语语法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对语法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最终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这需要广大的教师重视语法教学确定语法学习的必要性。但要主要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语法教学与现在流行的交际教学法的相结合,从整体上提搞学生的英语能力,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Andrew. D.Cohe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W iddowson.Aspects ofLanguageTeaching[M].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2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1)[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8篇

如今,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原始的语言基础、语法基础教学相对淡化,一直倡导多读、多看、多想、增进语感。这种观点本身没错,先前的教育理念也容括此种精神,也很具功效。问题所在是因为缺乏常规语言、语法的理论指导,缺乏其具体剖解的实际操作经验,对其中的构建特点不能体会,正确或错误不明就理、多了、习惯了,也就鹦鹉学舌。语言构就正确,那是模仿,如果是错误,那就以讹传讹,与文言文中所谓的“通假”有何区别?谈何创新,个性化语言?

找回语文教学中的原始精神,势在必行。

一、从语素回归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种现象印象颇深:大多数学生到了高三阶段尚不能清晰分辨“的、地、得、了”几个语素的使用,往往出现类似“高兴的走了”、“妈妈地手提包丢得”、“我了情况你不了解”的情形。为了克服这种弊病,我做了一个实验,用方言习惯,引导其识别、牢记、强志,20名学生,10多名学生能够得以纠正,另10名学生冥顽不化。其根源在于他们所接受的体系教育中缺乏基础语基、语法启蒙、引导,及其所接触的一些经典著作或名家名作,也很不讲究“的、地”的根本医辨,在动词性短语中是将“地”用“的”字替代。虽然这种现象已是约定俗成,但学生在理解时尚不能清楚其中个由,以为其它的组合也类似这样通用,因此,将名词性短语中的助词“的”用“地”来替代,在补充式短语中用“地、了、的”来替换“得”。最基本的组合尚且如此,何况大的语言组合结构呢!

二、从句子回归

一个句子的基本组合“主、谓、宾、定、状、补”都不清楚明了,怎么分辨好一个句子的组合正确与否,怎么能够将其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让人明白。

句子中的主语部分应该是想要表述出来的意思的主体对象,谓语部分是你要表述的对象怎么样了,明白了这一规律,那么,具体施用时就不会把此误为彼,也不会制造出主谓搭配不当或是逻辑错误等情况来。这还是最简单的直接构合句例,遇到更为复杂的组合,如“使”字句、双宾句、连谓句、复句等那就是“雪上加霜”了,学生更倍感棘手。

我们应该知道,常规性的或是理论的东西是在个性的基础上,整合提炼出来的共性、规律,它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掌握了我们也就可以少走弯路,少浪费精力,这绝对不是教条主义。

三、从作文回归

像近多年的高考,灵活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中文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根据个性,特长择选体裁、题材,也很受考生欢迎。这一举措,本意是好的,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扬长避短,但具体操作时,有些学校有些老师,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因此淡化作文体裁的要求,追求自由洒脱,无拘无束或叙或议,旁征博引,迂回往返,一蹴而就的杂文,或追求分节押韵、整划,意象生动,情深意切,行云流水一挥到底的诗歌或追求标新立异,形式怪异,无中生有的新概念作文。尺度把握好了,真正地理会其形式精髓,无异是件好事,快事,一旦失去分寸,弄巧成拙。

在我们接受学校教育时,我们应该知道记叙文章必须省得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正是这些基本要素,让我们清楚了叙述的事情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怎么发生,具体过程如何,结果怎么样,明白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生动地知道事情中我们应该褒扬什么,肯定什么,学习什么,发扬什么,主旨因此鲜明而突出。同时也懂得平铺直叙中感染力不够的不妥,适当地细致传神的描写会让我们对叙述的内容印象入木三分。至于议论文我们应对的是其严谨的逻辑演绎,生动透彻的道理分析及巧妙多变的论述手段,做到言之有理,有理有据、析理深刻,说服力强。

四、从素材回归

文体弄清楚后,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根本不足,那就是缺乏素材。自从倡导了素质教育后,在诸层的教育机构里有着偏离对此概念理解的现象(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探讨)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依纲扣本,从书本中学或是关闭在校园里的实验室中学,却未能让学生走近和贴近生活,闭门造车。广袤的原野,优美的山川,咆哮的海浪,璀璨的星辰等等自然物象,大多只能在书本中的文字、图像或影视、网络窗口感受到。物与物间的区别,细腻的变化,很多学生不能分辨,颇有“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不幸。如此,文章哪有“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的敏感与触动呢?“浩瀚、广袤无边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不仅以无穷的物质滋养我们;而且,从精神上熏陶、感染我们。”

所以,诸多区域在短缺原始基础常识积累的情形下,语文教学质量日益减弱,真让人生忧虑之心。

当然,在文化艺术氛围较为浓郁的城市,或许不用如此担扰,只是另一种现象确也令人不解。文化窗口多了,输送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一些“毒”也随之下载到我们的语言体系中来。电视中的综艺频道、港台澳演艺家参与多的节目频道,他们常常会亮出具有品牌特色的口头禅或言辞,如“好阳光”、“非常青春”等言辞,按传统的语法规则来说,根本无法产生这种“创新”的个性化语言。这样的语言在校园中传播开了,不单在日常交际中的口语中出现,就连习作课上学生的书面语也乐此不疲,当语文教员如果缺乏与时共进的意识,其根本不知其时尚的词汇语言之所云,茫然而不知所措。

本人想来,口语上来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何偿不可,方言吗,也是千资百态,丰厚博大,但方言毕竟是方言,它已经给予定性,所以这种澳、港、台化的语言应在“海关”的把持下再进入内陆市场,以免混乱常规语言构合体系结构。难怪乎,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就《拿来主义》以警示后人。

以上的“谬论”决不与现行的新课标思想相冲突、抗争,只是强调对原始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视,充实。在具体的教育程序中,根据对象,紧贴具体情景,在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下生动灵活掌握。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