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9 08:21: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建筑工程;生态环境;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生态环境
建筑生态环境是对建筑有影响的一切外在事物,包括室内外的光源、声量、热度、湿度、水源,以及包含的生态理念,即人、建筑、环境的共同发展。建筑是为人们提供基本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也能反应出不同阶段社会的潮流、人们的审美。建筑有着物质形态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看,建筑是人工环境一部分,同时也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是指建筑周围对建筑的存在和发展有所影响的一切外在事物。建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建筑环境一样,建筑生态环境也会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部分。
二、暖通空调设备的节能设计措施
(1)合理选择空调冷热源,实现冷热源的多元化
随着空调系统的不断普及,对能源的消耗大幅度上升,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因此,合理选择冷热源,从源头上节能减排,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目前已有的热源包括热电站、热泵、锅炉等,能源利用率最高的为热电站,其次是热泵。其中,水源热泵有节能、节水、环保、节省空间的优势,已被广泛运用。而地源热泵既能够用于制热又能够用于制冷,节能效率较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最佳的冷热源。此外,将新能源和可再生低品位能源的研究和使用结合到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中,是值得提倡和重视的。
(2)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暖通空调的设计环节设计师是关键,一个优秀的暖通空调设计师除了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能源工程、生态场地、景观设计、排水工程等多个专业有一个综合的掌握,才能在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影响。
设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在设计时才能够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参数,对空调制冷等动力设备的参数进行精准的计算和选择,依据建筑物所在的室外环境对空调节能系统进行合理设计,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
(3)控制室外的新风量
如果空调机组处理的新风量过多的话,其负荷就会曾加,这样就会加速了电力的消耗。而如果空调机组处理的新风量过少的话,就会对空调环境的质量造成影响。所以,针对具体的空调环境,我们需要将送风温度和新风比例的调整做好,这样对于节能是非常有利的。夏季需要供冷冬季需要供暖的空调房间,如果室内的新风量越大那么其系统的能耗将会越大。因此,室外新风量需要控制到卫生要求以内的最小值。而过渡季节或者冬季,对于这些室内周边负荷影响较小但区内发热量却很大的建筑物来说,就需要对内外新风所具有的冷度进行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将室外的新风全部引入室内,将人工冷源的使用时间向后推迟,这可以节省人工冷源的能耗。目前来说,这种方法是空调系统最有应用价值的节能措施之一。
(4)采用新型节能舒适健康的空调及采暖方式
人体的舒适性受到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起来可以达到相同的热舒适程度,但是不同参数组合的环境对空调系统的能耗的不同的。现阶段的空调设计的不节能性体现在对环境变化的调控不灵敏,使得人体在整体空调环境中感到不舒适。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通过空气的温度、风量、湿度作用于人体,取代传统的检测空气温度的控制调节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湿热参数组合。参照《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设节能设计标准》,采用夏季参考值的上限和冬季参考值的下限,优化控制湿度值。在风量需求较大的环境中,适当提高湿度值,以降低空调系统耗能负荷,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5)采用先进的节能理念和节能技术
设计师在设计暖通空调时,应该将节能环保的理念应用到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中,在各个方面增强空调的节能性能,采用国际先进的节能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最大限度的减少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在增强暖通空调的节能性时可以采取废热回收技术,暖通空调在进行人工制冷时,利用制冷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制冷处理,然后通过冷凝器等设备将热量排放到外界,这些排放出去的热量就被称作废热,能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污染。将这种废热进行回收再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消耗,并且减轻对空气的污染。
在暖通空调的能源利用方面可以开发一些洁净的新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减少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比如太阳能、天然气能源等,这些能源在利用时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利用天然气等能源作为空调制冷的动力消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6)提高空调运行管理效率
在暖通空调使用运行过程中,对空调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空调操作知识与技巧,在对空调运行管理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管理,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浪费。暖通空调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相关的暖通空调理论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暖通空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暖通空调运行周期阶段减少空调的能源消耗
(7)推广可再生能源的空调系统
在使用暖通空调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的视角就转到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太阳能作为地球上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成为人们重点研究和利用的对象。对太阳能的开发,也是当今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既可以带来清洁,也可以带来效益。
三、协调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的关系
暖通空调系统较为复杂多变,选择合理的空调系统,对暖通空调的系统运行进行系统的计算研究,协调经济性与能耗的关系。空调研究的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既节能环保又保证空调效果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对风量进行改进,改进为可调的置换式通风系统,低温送风系统以及温湿度独立操作系统,大力提倡环保节能。
采用先进的变频技术,变频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变频泵和变频风机的性能减少空调内部系统的消耗,提高暖通空调的效率;而是空调负荷可以改变水流量或是风流量实现变流量控制。变频技术的利用既方便了用户,为用户减少电量开支,又减少了能源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空调系统排风的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余热浪费,利用空调余热将其使用到需要热的地方去,改进技术,采用热回收新风机组对空调进行热回收。
结合建筑物周围水资源状况和气候变化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对污水及时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生态环境是一种基于生态的建筑环境观,这种观念要求在建筑物范围内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形成一种生态平衡,而暖通空调建立在这种生态平衡之中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备工程以及建筑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学科,在发展现代科技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内容以及形式的更新和改变。为了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同时提高的还有人们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水平,社会的注意力越发集中在建筑设备的更新以及节能方面。所以,暖通空调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也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和巨大的作用。实现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相互协作功能,共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改善环境。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损耗,提高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露.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山西建筑,2008,05:82-83.
[2]张吉礼,马良栋,赵天怡.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01:1-10.
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1.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设备是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总称,是设计组建建筑中的燃气,电气,给排水,空调消防等工程及其应用使用,以及利用各种设备及方式对建筑系统中的冷热环境,热湿环境,空气品质,光环境和声环境等环境质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合理利用,创造低能耗的建筑设备系统的目地,其专业技术主要包括暖通空调制冷技术供热工程,锅炉房工艺与设备,空气污染控制,室外及室内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造化和燃气供应。
1.2 建筑事与设备工程的重要性。目前,健康,能源,环境已然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社会发展理念也由之前的“先发展后环保”发展到今天的“环境保护优先”,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这三大主题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建筑节能自然引起人们关注,因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及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环境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直接因素,如何创造一个优异的建筑环境以保证人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国建上每四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室内环境技术大会也再一次证明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其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作用
2.1 暖通空调的功能与作用。(1)供暖,是为了创造适宜的生活或工作条件,用人工白话文学地,保持一定的室内温度的技术,整个系统由热源,热媒输配和散热设备三个部分组成,按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可分为局部供暖系统和集中供暖,而按照供照媒介,可分为热水供暖和蒸汽供暖。(2)通风,是为了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满足卫生标准和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将室外新鲜空气或经过净化后的能够其补充进来。它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3)而空气调节,是为了满足生活,生产需求,改善劳动卫生条件,用人工的方法使室内空气温主,湿度,纯净度和气流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的技术,它包括制冷,保温,加热和过滤净化。
2.2 建筑电气的功能。建筑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电气系统和电技术为手段,满足工业或建筑物对电气方面的要求,并能创造,维持与改善空间环境的一门学科。
2.3 建筑给水与排水的功能。按照给水系统的用途可分为:生活给水,生产给水,消防给水和联合给水。常见的给水方式,直接给水,以水箱给水,以水泵给水,水箱水泵联合给水,水压给水,分区给水,分质给水。建筑内部给水系统是将城镇给水管网或自备水源给水管网的水引入室内,经配水管送到生活,生产和消防用水设备,并班组各用水点对水量,水压和水质要求的冷水供应系统。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任务是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废水和房屋顶的雨,雪水,用经济合理的方式迅速排到室外,防止室外排水管道中有毒或有害气体进入室内,为室外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提供条件,可分为生活排水系统,工业废水排水系统和屋面雨水排除系统。
2.4 建筑消防功能与作用。建筑消防,顾名思义,是利用各种消防设备和器材及相关消防措施,达到火灾消防预防,火灾事故扑救的目的的系统,它分为室内消防给水,建筑防排烟和火灾报警及联动装置,建筑消防是建筑设备较为重要的方面,是充分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必要措施,而室消防给水包括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其它系统。
2.5 燃气工程的功能与作用。燃气是一切可以燃烧的气体的总称,如常见的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和硫化氢等等。它的用途很广,作为燃料,在生活方面,它用于烧水,做饭,取暖,空调等,在工业方面,它用于烧锅炉,热处理,工业采暖,废物处理,陶瓷器干燥与焙烧,玻璃和塑料加工等,还可作为汽车和各种机动车的燃料,可用于发生惰性气体或保护性气体,同时还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可支取多种化工产品,在商业方面,它用于多种食品的烹调,冷冻以及许多气雾剂的载体。
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市场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所以除了与其他专业一样强调培养呐喊工专业知识理论以外,更加强调的是对其市场意识的培养,市场因素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的重要资源,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融入市场要素,培养员工市场精神已经是当前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只有充分结合市场的需求,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充实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够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更好的更快的发展。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转贴于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 (2).
[2]刘春蕾,赵三元,海.智能建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传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49-02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该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企业一方面抱怨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该计划旨在高校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传热学课程着重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和方法。[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专业下属学科专业,主要包含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等几个方向,涉及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暖通空调、制冷技术、流体输配管网系统、锅炉设备、热质交换等。从这些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看,传热学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重基础、宽口径” 的指导方针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传热学的课时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如何在较少课时内培养学生用传热学的规律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2]
下面结合笔者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传热学课堂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推进“热传学”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传热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结构
杨世铭等主编的《传热学》为比较经典的教材,该教材总体上体现了传热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的特点。教材主要包含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热传导部分相对简单,通过简化实际物理模型,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能够得到一般问题的分析解。而对流换热过程则相对复杂,该部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大量的图表和经验、半经验公式,运用时需区别不同情况带入不同的计算公式。对于此部分的学习学生感觉公式繁多、复杂,需强化记忆,且应用时经常选择错误的经验公式。辐射传热部分由于理论的抽象性以及辐射换热方程次数较高的问题,学生不仅对概念的掌握困难,辐射换热问题的求解亦有比较大的难度。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传热学学科的发展中对于三种传热方式分析方法差别较大,连贯性不强,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些被动。且由于学时的减少,课上主要介绍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对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训练环节必然相应减少,导致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传热学的教学中,目前多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方式相对于以前的板书授课方式虽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图、文、声、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但也存在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对于重点公式的推导不够细致,通常忽略或者先于学生的反应便给出答案,学生无法真正领会推导过程;课上信息量大,只注重讲课进度,忽视学生接受程度,到头来学生收效甚微;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因为内容多,上课过程多是教师一人在上边喋喋不休,学生却在下面精神恍惚,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章节,学生因为理解不了干脆放弃听讲,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
根据传热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下内容分别为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的一些思考及尝试。
二、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正如教材中所述,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热学课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并无变化,但是研究手段的发展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扩大进一步丰富了传热学的内涵。为了适应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体现本学科的进展,要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笔者适当删减了一些比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内容,如一维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分析解的推导过程课堂上不再推导,直接给出最后解的表达形式,要求同学了解其物理意义即可;对于传统传热学中相对陈旧的内容也可根据情况做一些删减,例如管内湍流传热的齐德-泰特公式、米海耶夫公式、流体横掠管束的格里森公式等;此外,根据情况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传热学新技术的内容,如微尺度传热内容、强化单相对流换热的纵向涡方法等,通过这些前言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目前传热学应用的热点技术,增加学习兴趣。
2.引入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
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需加强基于工程应用的教学方法。传热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与传热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教材中分析的主要问题都能够在工程实际中找到原型。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来说,空调系统中最主要的部件是两个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中分别发生的是制冷工质的沸腾吸热以及凝结放热过程,这两部分换热的理论基础分别来自于传热学课本中沸腾和凝结换热一章。为了增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肋片的应用则增加了同学们对换热器表面不同结构的理解和认识。空调中冷量的载体―制冷剂在管路中的输送过程需要保温,经济保温层厚度的确定也离不开利用传热学知识的计算。此外,空调系统设计初期,计算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时,建筑维护结构的热传导环节则多可简化为无限大平壁的稳态导热问题,与课本中重点分析无限大平壁的导热问题相对应,等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引入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首先会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理解、去学习。此外,融入大量实际案例也可以使同学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了单纯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把抽象的事物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形象和具体,但讲解基础理论时,以板书为主的方式效果较好。
摒弃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动设置讨论环节。目前传热学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之一,许多时候专业课的复试是通过综合案例的分析来考查学生对传热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本科生教学阶段就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十分必要。例如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挑选某一综合的传热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和制订求解方案,最后以报告或论文形式提交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最终获得大家认为较好的方案。期间避免教师完全控制讨论,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适当引导,使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过这个过程。这样,让学生对传热学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深切体会运用所学传热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增强学习兴趣,并能培养部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CFD教学方法的应用
CFD(Computer Fluid Dynamics)是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来解决流动与传热问题的重要方法。对于典型情况下的传热问题,传热学课本中能够推导并以公式的形式给出某一特定物体的温度场,但对于几何形状或者边界条件复杂的传热问题,运用CFD技术获得其内部的温度场之后,再对其传热量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已经必不可少。因此,结合CFD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特定复杂场景下的传热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巧妙的模拟方法又可以使学生加强对传热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3]
5.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传热学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课程,目前传统的授课却往往偏重理论。为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分析能力,应增加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例如:建立教学和实习示范基地,在学习过程中带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例如到散热器或空调厂家,通过让学生参观各种形式的换热器,让学生感受到传热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利用假期可以鼓励学生到这些示范基地进行短期实习,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加强了锻炼。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与大金、开利等空调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出路。此外,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开设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制订实验方案、获得并整理实验数据,最后运用理论方法获得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规律等等。这样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6.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又会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曾经对传热学的考核方式尝试多次改革。目前,期末考试环节分成开卷加闭卷两个部分,其中开卷部分针对综合传热问题进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闭卷部分则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解。此外,课程过程中穿插的小论文完成情况也会在平时成绩中体现。这样避免了单一环节失误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充分给予学生机会,也能够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特长加以针对性培养。
三、结论
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点,本文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引入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CFD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考核方式等传热学教学改革之方法,能够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并培养学生在较少课时内用传热规律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热回收;建筑环境;设备工程; 排风; 冷凝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热回收技术是有效降低能耗和减少热污染的好方法,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面将分别对排风热回收和冷凝热回收这两种形式的热回收方法进行介绍。
1 排风热回收
1.1 排风热回收系统的重要性
所谓热回收系统既是回收建筑物内外的余热(冷) 或废热( 冷) 并把回收的热( 冷) 量作为供热( 冷) 或其他加热设备的热源而加以利用的系统。我们知道传统空调系统能耗基本上占建筑总能耗的20% ~ 40%, 而空调系统中新风负荷又占总负荷的20%~ 30% , 则新风耗能占建筑总能耗的4% ~ 12%, 进行了合理的空气风平衡, 热平衡后, 新风的耗能则被排风带走, 排出室外, 白白浪费掉。设置热回收系统, 以热回收装置的回收效率为60%计, 空调系统节能效率可以达到建筑总能耗的2. 4%~ 7. 2%。
1.2 热回收装置的概况
热回收方式比较多, 但归纳起来共两大类。即全热回收装置、显热回收装置。全热回收装置即回收显热, 又能回收潜热, 此类装置有转轮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热泵式换热器。显热回收装置有中间热媒式换热器, 板式显热换热器, 热管式换热器。
中间热媒换热器, 新风与排风不会产生交叉污染, 供热侧与得热侧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管道可以延长, 布置灵活方便, 但是须配备循环水泵, 存在动力消耗, 通过中间热媒输送, 温差损失大, 换热效率较低, 在60% 以下。板式显热换热器, 结构简单, 运行安全、可靠,无传动设备, 不消耗动力, 无温差损失, 设备费用较低。但是设备体积大, 须占用较大建筑空间, 接管位置固定, 缺乏灵活性, 传热效率较低。热管式换热器, 无需动力消耗, 借助另一介质的相变来传递热量, 传递效率较低。全热回收装置中转轮式换热器是通过排风与新风交替逆向流过转轮, 转轮中间有清洗扇, 本身对转轮有自净作用, 对转速控制, 能适应不同的室外空气参数, 而且能使效率达到70% ~ 80% 以上。但是转轮式换热器是两种介质交替转换, 不能完全避免交叉污染, 因此流过气体必须是无害物质, 另外设备装置较大, 占有较多面积和空间,接管固定, 带传动设备, 消耗一定的动能。板翅式换热器与板式显热抵制热器结构相似, 仅在换热隔板材质上采用特殊加工的纸或膜,通过水蒸汽分压力差进行传热和传质的交换, 热效率低于转轮式热交换器。热泵式换热器, 能回收大量潜能, 热效率高。但是需配备压缩机, 冷凝器, 蒸发器等一系列配套设备, 其本身能耗, 设备投资造价比较高。
1.3 回收装置投资的回收期
空调系统增加了热回收装置, 势必初投资增大, 在空调系统运行中, 热回收装置回收了一定的热( 冷) 量, 减少了加热量或供冷量, 节省了运行费用。初投资的增加与节省的运行费用相比较, 所增加的初投资的回收期的长短, 决定了设置热回收装置的可行性。
1.4 热回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1.4.1 系统规模要适中
热回收装置一般布置在建筑物顶层或设备层内。设备本身尺寸比较大, 仅就处理15000m3/ h风量的热回收装置及风道占用建筑尺寸就在5. 1×6. 8m 左右, 很显然配置热回收装置有很大困难, 所以选择新风量标准应按建筑规模等级, 遵循国家标准选取最小新风量。对于大负荷的热回收系统, 当风量超过15000m3/ h 时, 应组成若干个小系统, 有利于设备、风道布置。
1.4.2 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全热回收装置换热是靠新风与排风的温差和蒸汽分压力差来达到热湿交换, 为使设备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 进入装置新风和排风应设空气过滤器。装置运行环境温度应在- 5 e 以上, 否则结霜, 不能正常工作。
1.4.3 保证热回系统的清洁度
转轮式换热器缺点就是存在交叉污染, 为发挥扇形器自净作用, 应当使系统新风压入, 排风吸出, 保证新风压力大于排风压力, 压差控制在200Pa 左右, 这样可以提高空气品质, 达到系统最大限度的清洁性。
1.4.4 自动控制的重要性
在设置热回收装置的空调系统里, 要想得到有效的热量回收, 宜设计和配备必要的自控装置,以确保回收系统在合理的状态下工作。
2 冷凝热量的回收
2.1 冷凝热回收的可行性
在夏季,中央空调的制冷机组制冷时,一般将机组的冷凝热通过冷却塔排向室外。相关数据显示: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热量约是制冷量的1.2 倍;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冷凝热量约是制冷量的2.5倍。冷凝热量的任意排放,浪费了能源,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如果把这部分冷凝热用来制备热水,在夏季时可以少开或停开用于制备热水的锅炉,减少制备热水的能耗,同时还可以降低冷凝器周围环境的温度,使冷凝温度降低,减少空调机组的能耗。冷凝热热回收就是利用热回收技术把排出室外的低品位能量有效地回收,用来加热生活用热水,温度可以达到65℃左右,再利用蓄热水箱,持续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达到节能的目的
2.2 设计方案
热泵回收:运行过程是在冷却水循环中增设水源热泵机组,使热泵机组与冷却塔并联于冷却水循环中,把热泵的蒸发器并接到制冷机组冷却水回路上,以冷却水中的冷凝热作为热泵的低品位热源,通过热泵机组将低品位的冷凝热转变成高品位的生活热水,从而将制冷系统工作时冷却塔散失的冷凝热加以回收利用,生产出65℃左右的热水供用户使用。其原理图2 如下:从冷凝器出来的冷却水没有全部进入冷却塔,而是分为两路:第一路进入冷却塔,冷却后返回冷凝器;第二路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蒸发器,作为热泵机组的低温热源,放出热量后再返回冷却塔。
此方案比较适合现有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改造,不会受到制冷机组种类的限制,因为改造的过程中只涉及冷却水系统,只是把热泵的蒸发器并接到制冷机组冷却水回路上,对冷水机组影响较小,也比较容易操作。另外,冷凝热的回收率高,热水的供应量较大,而且热水可以加热到65℃,系统方案在运行过程中的控制也比较容易实现。
2.3 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3.1冷凝热的回收量与热水用量的时间段不一致一方面,冷凝器的放热量随空调负荷变化而变化的,冷凝热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冷凝热量是动态变化的;另一方面,宾馆中的热水用量受到入住人数、天气情况等因素制约,热水用量不稳定,所以冷凝热的回收量与热水用量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我们可以增加蓄热水箱来调节热回收量和利用量在时间段上的不一致。
2.3.2 冷凝热的回收量与热水用量的季节段不一致在夏季制冷机组运行时间很长,冷凝热量也相应的比较大,然而在过渡季节和冬季,制冷机组的运行时间将逐渐减少,所以,冷凝热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论哪个季节,人们都会有热水的需求,这就会引起冷凝热量和热水用量在季节上的不一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开启宾馆原有热水系统的锅炉或者增加辅助热源来提供热水。
3 结语
节能和环保在时代越来越重要, 热回收技术是其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必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 1] 陆亚俊, 马最良. 暖通空调[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2] 陈沛霖. 空调制冷技术手册[M]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节能设计
引言
暖通工程的设计对建筑环境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以及美观性,人体在建筑工程居住过程中的感官性能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单位在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建筑工程的环境设计内容为具体的依据,更加合理的展开暖通工程的设计,在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应用节能环保的相关理念,保证暖通工程能够与建筑工程的环境有效的融为一体,为建筑工程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建筑环境,同时更加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节能以及环保特性,使建筑工程真正的达到设计使用的巅峰。
一、暖通工程对建筑环境的具体影响
1、暖通空调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使用的过程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提高建筑工程室内气密性、提高建筑工程室内热绝缘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目的,然而在这种设计内容经常会造成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空气新鲜度下降、外界新鲜空气能以进入室内的现象,对于建筑工程的室内空气品质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2、暖通空调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暖通空调自身也很有可能成为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污染源,尤其在暖通空调经常缺乏清晰的情况下,暖通空调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灰尘以及污垢,甚至会产生诸多污染类型的细菌,对建筑工程室内的品质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对建筑环境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
3、暖通空调在设计使用的过程中会自动调换室内外的空气新鲜度、温度、湿度等诸多内容,但是这种调换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减人体在建筑工程室内居住时的相关抗性,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建筑工程室内外温度有着非常高的差别,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人体在建筑内外环境中产生身体不适的现象,对人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二、建筑环境与暖通工程的节能设计
1、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水准首先应当加强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这一点是当前保证工作质量的核心环节。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首要的环节是计算建筑物的负荷。建筑负荷中,通过围护结构传热产生的冷热负荷在空调负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在建筑的节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采取遮阳、外保温、节能窗等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可以减小由室内外温差而引起的热量交换,从而有效减小空调冷热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在该环节强调维护结构选择节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国家和地区的节能标准进行维护结构设计。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使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已经逐步成为了城市之中的主流设计方向,为了在实践之中更好的增强节能技术设计水准,还应当充分的结合行业之内的相关原则和管理的经验,重点的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所以还应当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技术和管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更好的避免出现相关安全问题。在设计之中实现节能减排,一方面可以符合当前环境发展的切实需求,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更好的运用其中剩余的能源,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
2、建筑照明节能设计分析
随着当前现代化的工业设计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工业领域之内的相关工作也呈现出了不断改革的趋势。在当前的工作状况之下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是今后工作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工作的核心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思想,正在逐步的成为当前主流的能源,并且在今后随着我国相关领域之内的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工作也必将呈现出崭新的姿态。光源是能量转换成光的器件,是实现照明节能的核心。高光效光源主要指气体放电灯:低压气体放电灯以荧光灯为代表,高压气体放电灯主要为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一般房间的照明,应优先采用荧光灯,荧光灯已由普通型发展到第二代高光效型荧光灯。高大空间场所,一般采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及混光灯。发光二极管(LED)以其寿命长、显色性好、无频闪、响应时间短、耐振动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建筑照明设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随意加大光源的功率和灯具的数量或不选用节能产品,照度不符合标准,照明配电不合理,光源和灯具选型不妥等现象,这些都会造成能源浪费。我们应该提高设计质量的精度,从建筑照明的最初环节上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照明系统的节能应着重考虑灯具的选用、智能布线、室内灯光亮度的合理配置、与自然光的结合等问题。尤其是公共建筑的灯具和照度设计,更应引起重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建筑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之下,如何有效的实现节能技术的应用,是重点和难点,所以还应当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和管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更好的实现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随着当前我国可持续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思想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当前的环境之下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设计的思想理念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改革,更好的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节能设计水准增强。
参考文献
[1]余晓平,付祥钊.面向产业需求的建筑节能工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27-31.
[2]肖益民,付祥钊,卢军,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6):23-26.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中华硕博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40多所院校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校学生3万多人,每年有6800多名毕业生。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充,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目前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在新一轮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阶段,对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及毕业生的择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启发。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2007年10月和12月期间,在西南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参加了包括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置业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几个用人单位的校内宣讲会、招聘会,这些用人单位囊括了产品研发、销售、技术服务、工程设计、施工等,并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了全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这些用人单位选人当然都重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但也都不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全部,也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潜力,要求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毕业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在校期间参加一些活动并获得过奖励等等,他们都会优先考虑。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而大型设计院则需要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外,还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在宣讲会、招聘会现场,随机调查了来自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以及重庆科技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数十名毕业生,了解他们在应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并从自身的角度谈谈希望学校在专业教育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现阶段的毕业生找工作大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不急于确定工作单位,只是通过招聘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如果确有自己非常满意的单位才考虑,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大多是家庭情况较好;另一种是急于确定工作单位,这种类型的毕业生通常家庭情况一般,希望尽早确定工作单位,只要有单位愿意与其签约,他们就会立即同意,基本不考虑其他因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介于前两种情况之间,这类毕业生会对多个招聘单位进行比较,考虑一些外部因素,再确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者是先签定某个单位,工作以后继续寻找自己喜欢或适合的工作单位,目前这类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当谈到毕业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需在哪些方面加强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一些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知识面要求更广。
四、对专业教育的思考
在教育部对专业调整以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1]。重庆大学付祥钊教授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肖勇全教授等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3]。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调整后,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专业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够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专业教育,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在全国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指导下,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既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原有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基础上,新增了“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三门专业平台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明确专业平台课的性质和作用,要充分体现和突出学科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平台课中学习的本专业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不同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出贯通本专业各种工程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课程的特色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都开设了“六大”基础课程,但与专业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以前“暖通专业”的框架,也就阻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联合办学”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这之前并没有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董事单位的优势,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开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现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提炼。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多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个环节必须得以加强。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各种实习是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习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情况的实习模式。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计应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整合,组建新的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应逐步从“以工程设计为主、研究为辅”向“以研究为主、工程设计为辅”的方向过渡,将工程设计转向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中,这也就要求有较高的师资水平。
1998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供应”专业进行调整、拓宽,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富有创新能力”,符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职业资格,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多规格专业人才,是本专业调整改革的目的。“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被称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传统的三大核心专业基础课。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不断关注和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建筑环境学”作为本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应运而生。“建筑环境学”体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由单纯的机械设备系统向综合的建筑环境系统转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反应此课程“不太好教”,学生普遍反应“不太好学”。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问题:①内容宽泛,不成体系。教材涉及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热湿环境、建筑光环境、声环境等,内容十分广泛。但教材只是孤立地对这几方面进行讲述,缺少怎样应用这些知识的步骤、方法。②与本专业联系不大。本专业传统核心内容是对室内空气温、湿度进行控制和调节,本课程讲授的室内空气品质、声光环境,学生学后感觉用途不大。③教材中理论较多、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一、“建筑环境学”教材的沿革
我国高校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是在清华大学1997年开设的“人工环境学”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9年金招芬副教授和朱颖心教授在赵荣义教授的指导下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建筑环境学》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该教材由六大部分组成: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热湿环境及人对该环境的反应、建筑光环境、建筑声环境、典型工艺过程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各部分内容均相对独立,篇幅不大,但保证了一定理论深度。对于教与学,虽然感觉有些“难”,但还是能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2005年7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建筑环境学》的第二版。新版教材包括8大部分: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气流组织、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工业建筑的室内环境要求。结合国内外科研成果,加强了对建筑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的介绍。大量介绍了前沿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教材的学术含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给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005年9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黄晨主编的《建筑环境学》。此教材共有7章,在引入建筑环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环境、建筑热湿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最后介绍了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全书以各环境形成的机理、特性、评价为主线,通过工程应用、例题分析,论述建筑环境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引入新理念、新标准对建筑环境予以分析和评价。
二、“建筑环境学”教学内容及注意问题
建筑室内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声环境和光环境。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可将建筑室内环境所包括内容画成“知识体系树”的形式(如图1所示),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个宏观认识。室内环境包括四个模块加上后面建筑外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和通风与气流组织,7大部分共同构成了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有了宏观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任务的理解,并消除了学生盲目学习的现象。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的取舍与补充。朱颖心教授第二版《建筑环境学》大量介绍了前沿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因各个高校专业培养层次不同,“建筑环境学”课程学时设置也不同。有鉴于此,在教学中,可对教材进行删减,也可以根据授课需要,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和内容。(2)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与协调。“建筑环境学”的学习,涉及到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知识,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知识。(3)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建筑环境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不少问题尚在研究与探索之中。教学中,可选取部分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对建筑环境的全面认识能力。(4)资料的查阅与收集。鉴于此课内容涉及面广,研究发展较快,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课后查阅一定量的期刊及网络资料。要求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暖通空调》、《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制冷与空调》等学术期刊,这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意识。
三、加强“建筑环境学”实践教学
“建筑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宽泛,其中大部分教学内容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许多内容均浅尝即止,或只有比较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性内容讲解,缺乏具体的实例应用分析,学生缺少感性的实践认识。从认知学角度考虑:“理论认识-实践认知-认识升华”是全面掌握某一专业知识的基本认知规律,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一些实验教学平台。参考其他学校的实验教学成果,依据本校教学科研特点、师资力量水平,初步建立起自身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生分成6个兴趣小组,依据“建筑环境学实践教学实验平台”,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验课题作为课后作业,这样既让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有了亲身的体验,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每一阶段以书面报告和课堂口头汇报的形式提交各个小组的测试研究成果,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建筑环境学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认识,基本完成了“建筑环境学实践教学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