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9 20:4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幼儿园开展陶艺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陶艺”是一门中国的传统艺术,融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于一体,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江西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让家乡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陶瓷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前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曾多次指出:“陶艺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并且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陶艺教育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生动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创作陶艺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双手将自己想象变成具体成果的过程,这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展示,是他们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展示”。
其次,幼儿园的孩子对这种无毒无臭的天然矿物——泥土情有独钟。那种滑溜溜、凉飕飕的憩肤之感,从指甲缝中一直渗入心田,那种单纯里流露出孩子最大的满足感。他们尽情地感受泥性的柔软、成型的随意:揉、搓、捏、切、盘、印、拍、压……各种方法,再加上工具的运用,尽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手中的泥转眼间就会变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幼儿心理世界。
最后,陶艺的制作与欣赏对幼儿动脑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对智力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陶艺创作过程中不仅能训练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美育的生动体现,对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幼儿陶艺教学现状分析
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已经普及陶艺课程,不同的年龄段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日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美术都全面地开设了陶艺课,深受学生的喜爱;韩国,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都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在幼儿、中小学当中开展陶艺教学课程;在英、法、东南亚不少国家,许多幼儿园都设有陶艺教育课程,而且开展的有声有色,可见学习陶艺教育的普及性和重要性。
从二00二年开始,我省教育厅就下发文件要把陶艺逐步地加入中小学幼儿园课堂,九年过去了,陶艺教育在中国教育部的关注下迅速发展,各大城市的中小学幼儿园都在大力提倡陶艺教学和筹建属于自己的陶艺教学基地,让孩子能够尽情地领略到陶艺之美,全国许多省市幼儿园的实践证明,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
三、幼儿园如何开展陶艺教学
1.创设良好的陶艺氛围,让环境和幼儿互动
《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走进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大型的“陶艺宣传栏”,用来展示孩子的陶艺作品和活动时的照片、童言稚语;在宣传栏的中间,屹立着三个高矮不一的青花瓷瓶,上面分别画有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物,展示了“快乐的一家”生动有趣的画面,经常有家长和小孩在那里顿足观赏,浏览作品。
在操场的一侧,建造了一个可以供幼儿捏泥玩耍的陶艺展示台,上面摆放着供幼儿操作的陶泥,四周镶满了孩子自己画的已经烧制好的小瓷盘,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那里玩一玩、乐一乐。在操场的四周,还摆放着十多个色泽鲜艳、图案各异的瓷器圆凳,方便家长停下来歇息。幼儿园操场上到处营造出浓浓的陶瓷文化氛围。
来到班级,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教室门口都设有一个木制的陶艺展示台,摆放着幼儿刚刚做好的陶艺作品;教室内设有陶艺美术区,摆放着瓷瓶、瓷盘、瓷坯,方便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使我们的陶艺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让它与区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2.挖掘本土资源,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如何让家乡和孩子认识瓷都、了解陶瓷,这就是我们开展陶艺课程的初衷。在开展课程之前,孩子们对瓷器一无所知,还不知道什么是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高温颜色釉?不知道什么叫餐具、茶具?更不知道瓷器是怎样演变而来的?通过《小小设计师》《我和青花做朋友》《窑变》等活动,让孩子接触了许多关于瓷器和陶泥的神话传说;通过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快板、散文诗,让孩子了解了景德镇四大名瓷、四大特点;通过敲打、演奏不同的瓷乐器,让孩子感受瓷器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在《猫和老鼠》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运用了童谣“小老鼠上灯台”进行导入,还加入了“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幼儿对猫和老鼠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进行陶艺创作,孩子们的作品令人叹服:有的做了正在抓老鼠的小猫,有的做了扛着钓鱼竿的小猫,有的做了形态各异的小老鼠在偷米吃等等,作品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甚至还有的孩子做出的作品连教师都看不出是什么,但孩子自己能说出他们做的猫和老鼠在干什么,可见,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孩子的想象是无限的。
在《装饰瓷盘》的活动中,让孩子先用铅笔在瓷坯上进行绘画创作,再用颜色釉进行涂色;在《装饰花瓶》的活动中,孩子们直接用排笔在花瓶上创作线条、图形和一些简单的图案,一改以往单一的捏泥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同的陶艺形式带来的乐趣。
在陶艺课程中,我们抓住了大班幼儿马上就要毕业的素材,设计了主题活动《再见了,好伙伴》;抓住教师节和中秋节两大节日,设计了《送给教师的礼物》《快乐的中秋节》的活动;抓住了孩子喜欢吃肯德基的兴趣点,设计了主题活动《欢乐全家桶》。并在其中渗透了社会、情感、健康教育,让孩子产生情感的共鸣,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促进家园沟通,让家长幼儿爱上陶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我们每个学期除了班级的陶艺课程教学以外,还会定期开展“亲子乐、乐陶陶”陶艺亲子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一起感受玩泥的乐趣。组织家长、幼儿到附近古窑陶艺基地去参观、学习,了解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听老陶艺家讲过去的故事,亲身体验拉坯、画坯、上釉等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更加了解、认可我们的陶艺教育,拓展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家长、幼儿热衷陶艺、爱上陶艺。
可以说,陶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特色课程,它可以容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并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促进幼儿手眼协调、手脑并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共同去挖掘、去开发、去研究,合理地利用我们的本土资源,让陶瓷文化这朵艺术奇葩在幼儿园安家、落户,让我们的孩子在陶艺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陶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
2.杨永善著:《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3.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美术教育》,2003.1.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游戏;课程游戏化
一、重新解读幼儿游戏,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传统观念“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的影响到目前还是存在的,一些教师总担心让儿童游戏就会放任他们,担心游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耽误儿童美好的前程,在教育活动中总希望儿童正襟危坐进行学习,以学习的发展替代游戏的嬉戏,甚至以学习的“苦役”替代游戏的快乐,学习与游戏分道扬镳,此消彼长。殊不知,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目前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游戏的过程是儿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可称为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游戏探究再游戏再探究。”在这一进程中,儿童的学习活动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从而实现了游戏与探究性学习及经验的扩展、丰富、改造的有机统一。“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发和预期。游戏与学习不是分离的。
二、注重幼儿园游戏的开展,使教学游戏化按照传统游戏分类,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 即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
1.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游戏。教学游戏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科学游戏等。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游戏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房子”中,教师以这样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动物来我家做客,小兔、小狗、大象、长颈鹿一起说:“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了,想请小朋友帮助我们设计一幢漂亮的新房子,你们愿不意愿意啊?”从而引出“帮小朋友设计一幢漂亮的新房子”意愿;再如认识完各种车,我便设计了“请你来乘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对各种车辆的认识,快快乐乐找到自己要乘坐的车。总之,教师应灵活利用这些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就是创造性游戏。
(1)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2)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幼儿常常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但由于创造性游戏的目的不像其他的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有效,所以常常会被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在课程设置中,教师应保证创造性游戏的游戏时间、空间,提供材料和帮助,引导幼儿积极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
3.利用游戏因素,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1)以游戏性语言组织活动,激发幼儿游戏性体验。孩子的天性是爱游戏的。使用游戏性语言来组织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孩子活动欲望。有了这种游戏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 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在进餐时, 我常和孩子们玩一些进餐游戏: 饼干咬一口,“我吃出了一个月亮! ”“快看,小山!”……馒头一块块掰开,“这是鸡腿哦, 谁吃?”“来一口冰淇淋,味道好极了!” ……不一会儿,一个馒头变成孩子们心中的一道道美食吞进肚子里。又如,在活动之前,请出某种小动物,让它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活动中又让这位小客人和小朋友说说话,鼓励和表扬幼儿,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或玩个小游戏什么的,调节一下活动的气氛,活动后用小动物的身份来评说活动情况,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这样的活动组织方式。
(2)让幼儿自己设计,制作游戏所需材料、道具,为游戏做准备。游戏中,孩子往往需要各种各样的玩具、道具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现成的材料固然为孩子所喜欢,而自制的玩具却魅力独具。在一次民间游艺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用洗衣粉塑料桶加工成大鼓,用蛋糕盒子、桶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凉伞,再提供纸箱、水管、球、红布条、竹竿等自制舞龙道具,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鼓凉伞舞龙舞狮活动在我园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全园的孩子都想动动这些特制的大鼓凉伞,参加长长的舞龙队,游戏活动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要引导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可以是利用废旧物动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和游戏道具,还可以用这些幼儿自制的玩具材料进行游戏。这样,使得幼儿园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劳动等非游戏活动赋予了游戏的特性,为幼儿所喜欢。
(3)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习操作活动,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常常喜欢用比赛的形式来开展一些诸如体育、 生活方面的活动, 这也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手段。比如,练习穿衣、穿鞋、叠被、整理抽屉之类的比赛活动,还有以练习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为目的的竞赛,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活动具有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权利;关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游戏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求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让游戏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用游戏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更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关键词:幼儿读经;特色教育;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66-03
当前一股传统的文化热潮正在我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到《于丹心得》;从孔子学院到国学课堂;从私塾重现到幼儿读经……这一切都在表明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回归我们的主流文化。当然这股热潮也席卷到了幼儿园,许多幼儿园也纷纷开设了国学班、蒙学课堂。一时之间,对于幼儿读经是否适合幼儿,是否应该将其加入幼儿园课程中,社会各界人士对其众说纷纭,彼此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一、幼儿读经
幼儿读经最早是由台湾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率先提出的,旨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之中,运用自创的“填牛说”、“记忆说”为教学方法让幼儿读经,并将他的方法概括为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读”[1]。幼儿读经也在王财贵教授的身体力行的宣传下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随着“读经班”的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已从台湾扩展至中国大陆,并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幼儿读经利弊之争
在幼儿读经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这次的读经运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幼儿读经的各各方面都争议不断。
1.赞成读经的理由。在众多的学者中有人高举支持幼儿读经大旗,其中以郭家奇和任继愈为主要代表。例如任继愈曾在《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中提出“如果说语、数、等知识科目是‘药’,可以帮助人治疗‘无知’这个病症的话,经典教育就应该是‘维生素’,缺少了维生素,机体就会出问题。服药的作用可能立竿见影,学习了这些知识科目,人就会变‘无知’为‘有知’;而维生素却潜移默化、点滴渗入每个细胞,以保障机体的健康。”[2]详细地阐述了幼儿读经对于当代幼儿的重要性。
2.反对读经的理由。与此相对,还有许多学者认为幼儿读经是“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这其中以刘晓东教授为代表。他曾在他的《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一文中写道“我们不应把成人需要的东西、成人看重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制地灌给儿童,美其名曰‘填牛’。无论是儿童读经还是超前识字,无论是‘填鸭’还是‘填牛’,都是南辕北辙”。[3]强烈的反对幼儿读经。
其实,幼儿读经之所以被人们批判,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读经的方法过于刻板,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幼儿被迫死记硬背一些根本不知所云的经典,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更让幼儿对中国的传统经典产生了厌恶的感觉。但是幼儿读经的方法并不仅仅是王财贵教授的所提倡“填牛式、记忆说”。尤其是当幼儿读经引入幼儿园中,广大的幼儿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改良。例如与音乐活动、故事活动、表演游戏相结合等,让幼儿更容易接受经典,理解经典的含义。
三、幼儿读经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读经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幼儿高尚的品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而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代国学大师,所以幼儿读经的教材要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教材的选择就应该更加严格、正规。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可读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那些说教意味特别强,愚忠君臣思想要避免选择。
《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幼儿的品格教育可以从诗歌、童谣开始,因为诗歌、童谣的语言,音韵和谐,押韵,念起来给人以乐感。浅显优美的诗歌,虽然幼儿不一定懂得它的含义,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体会到语言的美感,感觉到读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了爱好语言的情感。最终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
2.教师的素养成为幼儿读经的重要因素。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我认为老师不是简单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他甚至还说:“我认为老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4]可见,杜威对于教师的要求有多高。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幼儿的世界和幼儿的生活,充分地认识人类的文化财富,尤其是充分地认识这几种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才能真正的实施教育。
其实一门课程想要成功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中国,拥有深厚国学素养的人本身就少,而这少数的一部分人基本都在大学中从事研究工作,所以真正配备到幼儿园中教幼儿是不可能的。这就使得幼儿园随意配备教师,而在这些教师的职业经验中可能从未接触过读经,更别提教学了,这就可能再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对经典的理解偏差,造成很坏的影响,并且这种错误的理解很可能会伴随幼儿一辈子。所以要想使幼儿读经开展下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例如,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可以聘请学习与国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老师,但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先对其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幼儿的需求,教学方法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或者将园中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泛的文化阅读兴趣的教师送到国学班进行学习后,让其具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再教学。这样做可以尽量避免教师因素成为幼儿读经的障碍物,但是这个过程依然是不易的,需要更多的人去努力。
3.传统文化与特色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不可否认的是,让幼儿按照传统的背诵方法读经,有可能会造成复古教育的不良后果。基于对幼儿读经的重新理解,教学方法更应该创新,与现代新颖的文化进行整合。曾看到过一位幼儿教师讲的大班社会活动——孝顺的小黄香。虽然这位教师并没有将它贴上国学的标签,但是这位教师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教育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这个活动大致过程是:①请小朋友观看成语故事动画片——黄香温席,提问黄香为父亲做了什么事情?②而小朋友们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呢?③我们要学习黄香的什么品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把传统的文化故事与现代伦理相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幼儿把握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个活动中没有一味的进行说教,而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处理后变成适合现代幼儿的课程,使传统文化焕发出不同的光彩,这种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幼儿教师也可以采取游戏、唱歌、编排话剧、观看图片、电影等形式,来增加读经的趣味性,进而实现读经的最大值。
4.课程评价形式应灵活多变。幼儿读经应该依照幼儿的兴趣而定,不应该强制,兴趣不大的幼儿可以鼓励但切不可强迫。这时幼儿园中可以把幼儿读经作为特色选修课程,让幼儿自主进行选择。
而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就应该有一定的考评形式以保证其实施的效果。但是还不能采取考试这种硬性的方式,所以有一些开展读经课程的幼儿园就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考评方式。例如:有的老师制作了“真棒”、“还行”、“加油”、“别泄气”四个档次的卡通评价贴纸,由本人、老师、同学及家长根据学生读经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应的卡通评价贴纸贴在有关的表格内。让教师、幼儿、家长共同进行评价。[5] 还比如幼儿园组织开展朗诵,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给朗诵优秀的幼儿颁发证书,以此来增加幼儿读经的兴趣,这些都是很值得肯定的方法。
幼儿读经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中的一种,正在一线的幼儿园中火热开展,但是情况依然很不乐观,由于在读经内容的选择,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广大幼儿教育爱好者共同努力,将幼儿读经的优势发挥出来,打造出适合当代幼儿的“幼儿读经”活动。
参考文献:
[1]陶继新.王财贵关于读经的大胆说法[N].中国教育报,2005,(5).
[2]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
[3]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02,(3).
感悟幸福,走进真爱世界
在对幼儿进行幸福课程教学时,教师常常担心对幼儿的指导是否能够真正帮助他们感受幸福。在幼儿的成长中,教师是学生的启蒙人,一方面能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但也有可能对他们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幸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体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幸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轴心,将幼儿的学习置于一个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实景中,通过培养幼儿的各种智能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领域内容于一体,将幸福课程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结合起来教学,促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剥夺孩子们获取幸福的途径,但也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适当的限制,防止他们过于自由的发展,导致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感受幸福的教学时,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真心欣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在幸福教育课程的构建实施中,教师还应当不断学习,通过观摩展评、研讨提升等系列教育沙龙活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增强课程开发能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向往美好,创设幸福课程
教师对幼儿进行幸福课程教学时,要注重幼儿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体验。生活所具有的行动性表现是关系到每个人的,我们在生活过程中与人和h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生活的意义。幼儿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具有这些性质,体现出来他们的生活多样性,因此也需要与生活中的各类事物的相互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幸福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要全面考虑到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幼儿的影响。幸福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幼儿参与,使教学变得更加完整。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幸福。笔者所在校增加了自主性游戏的活动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室内外混龄区域活动,儿童工作室活动创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创新,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获得幸福。
综合设计幸福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表达权和自由权。课程目标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依据,优化活动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我园制定了幸福教育课程培养的总目标: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才干、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个性。根据本课程特点,将其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之中,将目标划分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形成幸福教育的递进目标体系。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对获取幸福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他们的综合需求。幸福课程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幼儿生活的一种投影,将他们的生活映射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同时,我们的设计还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保持新鲜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能够更加专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定期开展参观、远足、献爱心、节日仪式等实践活动,增强家园社区三结合力度,使幼儿在最贴近的、最感性的生活中享受幸福童年,从而更好地学习如何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获取幸福。
守望幸福,呵护稚嫩心灵
幼儿要想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指导方法一定要掌握好一定的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分清自己的角色。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学会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帮助学习,让自己能够更高效地获取课堂学习的知识。教师和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了教学的完成,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教师和幼儿不断认识、了解自己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幼儿提升获取幸福能力的过程,因此是师幼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幼儿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实践者,通过开展生动多彩、特色鲜明的幸福教育活动,使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实实在在地在幸福中获得了发展。
在对幸福课程的研究中教师应当明确,要帮助孩子们构建正确的幸福生活价值观,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研究可以发现,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与环境的关系,需要对人与环境有一个清楚认识,教师要带领孩子们感受这些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性。本园确立了一日活动即课程的观念,设立“幸福一刻”离园分享活动,让幼儿在自由结伴、集体交流中感受幸福,分享幸福。教师还要主动研究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积极解决,并指导孩子从正确的角度看待它们,逐步实现幸福课程教学的目标。在孩子有兴趣时,调整原计划,满足孩子探索的需要。孩子只有动手制作,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探索才可能有收获。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眼球,提高其学习兴趣。游戏是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可根据幼儿的这类特点,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这可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操作材料来进一步丰富知识经验。(2)游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进其多方面发展。为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充满乐趣,教师可为幼儿粘贴各种棋盘,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还可添设迷宫、沙包、跳绳等,这些活动充满了创造与快乐,会让幼儿受益无穷。
二、游戏和幼儿课程融合的好处
游戏符合幼儿发展的特征,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要接受大量新鲜事物,教师如果给幼儿传授间接经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就要在教学中适当安排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直接经验。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每天需要的,幼儿擅长想象和模仿,其在虚拟环境中游戏的同时,会学到很多知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幼儿模仿的东西很多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他们也会加入很多自己创造的东西,因此幼儿享受游戏的同时在学习,也在创新。但是离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像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在教学中,让幼儿了解大自然发展的特征、规律,幼儿在游戏中就会有根据地进行他们的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当然,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不过,这种指导不能过于频繁,因为物极必反。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使游戏不仅能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还能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幼儿园中只研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程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幼儿的活动更加丰富。
三、实现幼儿教育和游戏更好地融合的措施
(1)为课程配置适合的游戏。幼儿教育、游戏两者要互相关联、自然过渡。幼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内容相符的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2)安排符合条件的游戏环境。环境作为游戏的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能很快融入游戏的环境中。同时,适宜的环境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如在《冬天来了》中,教师可着冬装来给幼儿制造冬天寒冷的氛围,便于幼儿感受冬天的气候特点。(3)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拉近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能使教师和家长得到良好的沟通,也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充分的了解。(4)采用新颖的游戏方式。若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只用弹唱法教歌,幼儿会感到乏味,如果采用新颖的方式,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很多。(5)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幼儿更喜欢自由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交流,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幼儿自由发挥、探索的天堂。(6)从游戏本质出发。在游戏与课程的相互融合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幼儿学习兴趣以及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针对具有情节性、内容性的故事,在引导幼儿听完故事之后进行游戏,并且游戏的内容让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参观现实生活设施,形成决策游戏资源等。比如,在“图书节”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参观图书馆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在游戏中加以表达,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经验,还能够带给幼儿愉悦与幸福。(7)从幼儿现实出发。毋庸置疑,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帮助幼儿养成正确且健康的人格,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拥有游戏性态度,并且能够将这一态度感染幼儿,提高幼儿的思想观念与意识。比如,在游戏当中要告诉幼儿,游戏是娱乐的一种,即使失败也不要难过和悲伤,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一样,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不能有浓厚的竞争性,需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感与归属感。
四、总结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毫无抵抗力的。现如今,随着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关注程度的逐渐提升,幼儿园教育亟须进行完善和改革。通过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知识,个性化得到充分培养和释放。
一、发掘教学活动中语言的游戏性,实现教学的创新性
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游戏与教材内容,将游戏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课程游戏化。首先,利用一些游戏性的语言,将幼儿带入一种游戏的教学环境中,让所有幼儿能够放松身心,全面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说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春天来了”中,为了更加能够引起幼儿的关注程度,教师可以准备如下的教学开场:今天,小熊哥哥邀请同学们到户外进行踏青活动,在出发之前,老师想问一些小朋友们,在春姑娘回来的季节里,出去踏青,我们会发现有什么变化吗?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小朋友有什么想要看的东西吗?类似于这种富有游戏性的语言,能够让幼儿快速进入一种游戏学习环境中,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对于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帮助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知,游戏教学最符合幼儿学习,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设置,能够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活泼和生动,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掌握知识,让学习变得简单起来。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创设游戏化氛围,营造游戏化环境
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刻意营造出游戏化的环境,只有营造出游戏化的氛围,才能够真正实现幼儿教学的游戏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各种教学工具,也可以自己准备一些游戏化的实物器具;为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合理设置游戏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在布置游戏环境时,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同时注重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进一步挖掘游戏活动中的各项资源,从而保证游戏化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作用。比如说,在幼儿园“小汽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以在教师墙面上,贴上各种类型的汽车图片、卡通图片等,幼涸诳吹礁骼嗥车图案时,肯定能达到欢喜兴奋的状态。之后,教师便可以展开游戏化教学活动:同学们,你们可以回想一下,在上学的路上都看到哪些类型的汽车,认识哪些汽车吗?知道都是什么品牌吗?根据自己所见,能够画出小汽车的图片吗?等等。可以说,这种游戏化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学习更加富有乐趣,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丰富游戏的内容形式,激发儿童积极主动性
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更加具有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同时考虑到幼儿天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兴趣广泛的特点,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幼儿的此种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全程融入游戏化内容,努力为幼儿创建出愉悦美好的学习环境和游戏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激发学习欲望。尽管游戏种类不多,但是游戏活动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进行重新组合,或者是再创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新鲜感,同时还可以为幼儿课程学习增加活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游戏活动进行丰富,并非是简简单单的重新组合,而是基于新课改需求,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进行改进和实施。比如说,教师可以对一些传统的幼儿游戏进行改进和创造,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几种游戏综合运用,让学生产生新颖好奇的心理,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幼儿园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充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利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幼儿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游戏化氛围,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游戏形式,从而提升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创设环境
一、引言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目前幼儿教学的发展趋势,符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兴趣化、具体化、生动化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原则与要求,能够有效的延长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非实质上的游戏,而是以游戏为基础开展的课程教学,使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学到课程知识。
二、创设游戏环境,满足儿童心理
要想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需要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游戏渗透,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满足儿童的游戏心理。在开展游戏化课程之前,教师需要以满足儿童心理、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点,协调教学场地、教学器材,从而建立更加恰当的游戏活动,让更多的儿童参与其中。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儿童分成若干小组,教师适时的参与其中,如果发现儿童之间产生矛盾或是游戏发生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另外,教师需要仔细的观察儿童在游戏之中的表现,给予鼓励与评价,以便儿童获得更多的自信。以传球游戏为例:幼儿园中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需要教师考虑班级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只是简单的传球活动。在游戏中,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围成一个圈,由其中一名儿童开始传球,以此锻炼儿童上肢的协调力与力量。但是,传球的过程比较漫长,使得部分儿童的参与感较差,降低对游戏的兴趣,影响课程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对该游戏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将原有的一个球,增加至五个球,同时每个儿童在传球时需要完成排球的动作。通过优化游戏的规则,增加球的数量来改进传球游戏,激发儿童的兴趣,提升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同时满足了儿童参与游戏的心理,更实现了锻炼上肢的目的。
三、介入日常教学,全面游戏渗透
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自身的全面性与规律性,需要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细节,记录儿童在课程游戏中的表现,分析教学质量。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需要利用儿童喜欢游戏这一特点,协调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让儿童享受更多的主动权,提高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游戏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游戏深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以交通常识课程为例:交通安全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如果只是教师单纯的强调、讲解,势必无法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可以将交通常识课程游戏化。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件,制作交通灯、斑马线等教具,然后通过自愿选择的方式,确定儿童的身份,主要包括儿童、成人、老人、司机、交警等。为了能够更好的辨认每个儿童的身份,可以佩戴不同的配饰,如领带、胡子、方向盘、白手套等,这样能够使儿童更加明确自身的角色与他人的角色,便于开展游戏活动。游戏场景为:老人过斑马线时闯红灯,司机为了避让老人采取紧急刹车的方式,但是却造成了多辆车追尾,司机、乘客(成人、儿童)受伤,此时交警出面协调。以上述游戏场景、角色分配为基础,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游戏的紧张感,提高儿童对交通安全的关注,从而提高交通安全课程的有效性。
四、整合幼儿课程,发掘游戏元素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如手工制作、绘画、音乐、舞蹈等,每一种课程中都包含着大量的游戏因素,因此需要教师深度的发掘,实现幼儿教学课程的游戏化。首先,教师要对每一种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获得课程游戏的切入点。其次,教师全面的设计课程的游戏,保障儿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游戏之中。再次,丰富课程的游戏内容,并结合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与改进,提高课程游戏化的层次。以中班音乐课为例,教师说:“燕子昨天给我带来一封信,可是它是一则谜语,老师需要请大家来帮助我猜谜语:妈妈有腿无尾,孩子有尾无腿,孩子长成妈妈样,断掉尾巴化成腿,大家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呀?”这样的场景会引起儿童的思考与讨论,增加儿童的参与性,当谜底(青蛙)揭晓时,教师便可以引入青蛙冬眠的游戏。游戏中,教师组织儿童躺在地毯上,教师担任青蛙妈妈的角色“小青蛙现在要和妈妈学习真正的本领啦,如果妈妈喊道你的名字,你就要立即将手放到背后,闭眼睛打呼噜”,然后教师便开始点名,使儿童参与到游戏中,为了提高课程的有趣性,需要逐渐加快游戏的速度,增加游戏的紧张感。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加深音乐课的游戏化程度,并使儿童学会青蛙的叫声,实现教学目的。
五、创造游戏资源,融入课程教学
创造游戏资源,就是对原有的游戏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游戏的新鲜感,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同时让儿童在课程中学会更多的知识,提高儿童的思维品质。中班的学生对于医院打针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创造游戏资源。为了提高儿童的参与性,可以让儿童自由的选择身份,但结果通常都是选择医生、护士的角色,此时教师便可以扮演被打针的儿童。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为儿童提供听诊器、吊瓶、玩具针等,以此提高游戏的真实性与新鲜感。开始游戏时,教师不需要设计任何台词,引导幼儿自觉的参与其中,提高儿童的创造性。但是教师要观察游戏中是否存在问题,如情绪的变化、玩具的分配等,一旦发现问题,需要介入其中进行调节,避免影响课程的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对于幼儿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教师需要将游戏全面的融入课程之中,创设游戏环境、优化教学课程,从而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实现课程的游戏化,提升幼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广泛的推广至幼儿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幼儿教学的启蒙作用,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菊平.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137.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成果。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所著,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有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是对基本概念和教育观的阐述。作者首先对生命、生活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自己的核心立场――生命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立场。通过讨论哲学领域关于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学说,作者强调了幼儿园是“儿童的花园、乐园”这一初衷。随后,作者讲述了自己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经验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幼儿园课程是与幼儿操作、探究、交往、感受等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幼儿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在行动中学习的。在此定义基础上,作者指出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生活化的,并阐述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幼儿的最大心理需求,是幼儿自己的现实生活。作为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游戏以生活化的内容和途径之双重身份进入幼儿园课程。
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是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及其重要特质――适宜性进行了阐述。作者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生活与课程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生活预备说、生活当下说、生活联系说。尽管对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就幼儿教育而言,它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与生活紧密相连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特点。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幼儿园课程与生活背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如:课程建设更多地关注书面的工作,而不是实实在在地研究幼儿:教师更关注自己教案的执行情况,而不是幼儿有没有得到发展: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教师话语过多,幼儿的表达、探究过少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提出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机制:以生活为导向,全面贯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观念:以生活作为出发点,使生活教育的思想统领整个课程设计: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使生活教育的思想统领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生活化幼儿园课程有其自身特质,适宜性就是其中的重要特质。只有适宜的,才是真正生活的,符合幼儿生命成长规律的。适宜的幼儿园课程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反映其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适宜的幼儿园课程不仅是适宜于幼儿的,它也是适宜于幼儿园的,以幼儿园为本的。课程适宜于班级是适宜幼儿园的具体表现。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十章,作者对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资源、课程编制与组织、课程审议、课程实施、课程中的游戏、课程评价等实践层面如何操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目标要求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的现状、课程资源和教师的特点联系起来。与幼儿园中现实的幼儿联系起来,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联系起来,真正反映特定幼儿的现实生活愿望和生活状况。课程目标要具体、有操作性、有针对性。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在关注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有生活性、适宜性、趣味性、综合性、过程性的课程内容,并积极整理和发掘幼儿园周围的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生活化课程让行政人员、专家、园长、教师、幼儿都参与到其中。在以学定教的原则指导下,用渗透性的思维,主要采用主题的方式进行幼儿园课程编制。为了保证课程真正趋向幼儿的生活、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化课程要求进行课程审议。课程审议的主要力量是教师,可以采取选择性审议、展开性审议、论证性审议、判定性审议、形成性审议等多种方式。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有很多,有些是与不同课程共同采用的基本途径,包括教学、日常活动和游戏活动,有些是生活化课程特别关注的,如“实习场”。实习场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它让幼儿在真实或者拟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带着任务、扮演角色、运用材料进行体验,最终获得直接经验。这样学习对于促进儿童发展大有裨益。游戏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活化幼儿园课程中,游戏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的。对游戏的规划、观察和指导。作者都根据实践案例指出应该如何操作。对于课程评价,作者提出要坚持在过程中、贴近幼儿心灵、行动导向、全面关怀、以经验获得为指向的原则,并针对不同的实施途径,提供了各种评价方式的量表。
第四部分为第十一、十二章,是作者对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继续发展的构想。课程要发展不是远离实践、远离生活,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实践、关注生活:不是追逐所谓新潮,而是兼容并蓄和创新发展。生活化课程不只是关注眼前的现实生活,还要关注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关注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生活化课程是理论引领下的课程实践,也是在积极的课程实践中形成课程理念。让实践滋养理论,让理论引领实践,这样课程才更有生命力。更具生活性。课程发展离不开课程文化建设。当前课程发展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就是没有注重文化建设。幼儿园课程发展要注重文化自觉,让文化引领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的未来。
【读后有感】
一、让幼儿教育关注幼儿真正生活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征,幼儿教育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真正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的蛊惑下,形形的幼教课程、方案层出不穷,珠心算、读经等许多并不是幼儿真正生活的内容也进入到课程之中。这样的幼儿教育是远离幼儿真正生活的,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手掌上的,如果把这只手掌当成成人的,那么儿童的身心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而每次活动也因此变成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幼儿园课程要积极理解和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根据社会要求,积极营造适宜挑战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真正的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让幼儿用适宜的方式学习
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的,一日生活都有教育意义。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幼儿的学习机会。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并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的。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有情境性的,幼儿的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情境性。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实习场”的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情境性学习方式,实习场不是一个情境,而是情境脉络,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情境。幼儿在实习场中的学习是整体的、综合的、操作的学习。一个扎染布匹的实习场,除了扎染外,对材料的认识、测量、计数,对晾晒场的美化。同伴间的合作等工作,都能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智慧。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练习了各种技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情境中带着任务去操作、学习,获得生长、生活所必须的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