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在职学习计划

在职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6 04:0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在职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职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主动性

引言

进入21 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用的不断普及,全球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职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高职的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这种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新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1.高职《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存在问题分析

1.1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教育存在差异、家庭条件存在优劣,导致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身处较发达地区,计算机普及率相对比较高,基本所有家庭都有计算机,这些学生既能见到还能很好地接触使用计算机,其计算机知识面相对宽广,可以进行Word、Excel、Photoshop等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学生所处不发达地区,很少接触计算机,因此这批学生连最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组成都不是很清楚,更别说如何对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操作了。总体来说,基础稍好的学生认为早已懂了,而基础差的学生觉得进度较快,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差距大。

1.2理论课和上机课脱节

目前,虽然这门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板书、多媒体、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与上机实践课时比例分配基本达到1:1,但是讲授和上机实践课程基本上分离,往往都是先在多媒体教室上理论课,再到下次课的时候,学生去机房进行上机实践操作,上课所学的知识往往已经被忘得差不多,在上机实践时面对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学生的感觉是上机与上课完全脱节分离,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过程周期长,学习效果不明显。

1.3学习目的

     一些院校教学中仍以考试、考证为主,以致个别学生虽然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却遇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不能学以致用。

2.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包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和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

(1)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2)较强的综合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之能。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

(3)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地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许多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5)学生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

(6)过程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老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群体的交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建设教材。

3.1 word教学中使用的典型案例

Word是Microsoft office 办公套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重要组件,主要用于日常办公文档、报刊、书刊及网络电子信息的编辑与排版。它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作为教师,面对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中用到的如此强大功能的应用软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下面所简述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良好。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尽量选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案例。例如对于大学生经常进行的文明寝室的评比,首先让同学们在头脑中勾勒一下文明寝室宣传简报的初稿,然后老师给出提前制作好的简报样式,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该如何分工合作搜集相关的资料,如何利用word来进行排版制作。这个主要涉及到知识点就是运用复杂表格制作、分栏排版等技能,将插入的图片、剪贴画、艺术字及绘制简单的图形与输入文字并作以格式化等操作相结合来实现图文混排。教师结合案例,讲述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分栏等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效果,在教师的协助下,使学生真正进入到情境式学习当中,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体系。

3.2 PPT教学中使用的典型案例

PPT是目前制作演示文稿最常用的工具软件之一,利用它能够制作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学术报告、产品展示、教育讲座等各种信息传播活动中。

我们同样选取一个贴近现实的实例来阐述如何在PPT的教与学中很好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中接触PPT最多应该就是教师上课的教学课件、产品展示、毕业论文答辩以及电子相册等,这里我们就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电子相册作为案例来加以阐述。

同样的首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向往的一个电子相册的模型,然后老师展示事先做好的一个介绍校园风光的电子相册实例,让学生讨论思考有哪些元素组成,具有哪 些功能等。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老师的讲解课,最后教师通过利用PPT2003中的相册功能,现场演示介绍这个电子相册的大致制作过程以及PPT中应用到的按钮、插件、菜单等的功能介绍。最后让学习根据自己设想的制作一个介绍当地旅游的、个人写真的等电子相册。老师从旁指点、协助,生生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自己能主动地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4.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本文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总体来说,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矛盾,且可以相辅相成。在高职《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峰、魏少华. 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J]. 中国科技信息2011.02

[2]于大弘.“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3]修宏洪.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福建电脑.2011.01

第2篇

课前,教师将所有“看不到、摸不着、进不去”的难点做成能互动的动画、视频,并上传到学校的课程教学平台。同时,将整个项目分成多个子任务,制定适合学生根据平台自主完成任务的“任务工作页”。课中,学生根据“任务工作页”的流程,操作课程平台上的动画、视频、文字资料、图片等,分组讨论,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进行引导、巡视、提示、指导。整堂课,学生居然能顺利地完成整个项目,并且学生没有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课后,仔细总结本节课的优点。由于采用了信息化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使难点变得可视可控,主要优点如下:

1.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准备详细的“任务工作页”,将任务分解,让学生根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查找教材、网络等资源,填写答案,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工作页”的同时建构了知识和操作技能。

2.教师由主讲变主导。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讲。教师“填鸭式”的讲授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信息化课堂中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用信息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任务。在学生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用信息化技术展示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果。

3.团体合作解决问题。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情境,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教的是做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方式教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信息化课堂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

4.学生展示体验成功。课程结束前的学生成果展示,展示优秀作品并让希望表现的学生上台展示和讲解,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让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成。

二、信息化课堂存在的问题

1.课前,教师的准备量非常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需要准备大量的交互式课件、游戏、动画、视频等,这使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生动、美观,而忽略了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2.课中,课堂沦为“信息化技术的奴隶”。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一节看似流畅连贯、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中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媒体的“满堂灌”了。

3.课后,学生主动思考少了。教师布置的作业若还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方式,学生将会“自觉”地拷贝,甚至都不用自己整理转化。

三、对信息化课堂问题的处理对策

第3篇

关键词:职校;信息技术;思考

在信息化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成为一名新时代技术人才必备的技能。本文就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把握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不可或缺的。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2)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归纳为以下四点: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②信息能力。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④信息道德。(3)加强对职业学校专业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结合。积极开展计算机在本专业应用的教学,如数控专业的数控仿真教学、服装专业的CAD教学、电子专业Protol的教学等等,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学科特点。(4)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鉴别能力较差,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教师角色要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因此,教师思想要转变,教师要有三种意识:

1.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极快,教师如不注意学习,就很容易落伍,丧失教育者的资格。“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要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2.创新的意识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影响着学生,教师需要创新精神,那种夹一本书进课堂的做法早已使学生厌烦,学生期待着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而大胆选择多种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设计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正是新时期教师努力的方向,正是教师创新精神的体现。

3.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意识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成为一名21世纪合格的劳动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三、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滥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从而产生畏学、厌学的情绪。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不妨让学生在计算机组装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去拆装,让学生首先有感性认识,再去讲解理论知识,一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到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的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极域电子教室、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对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着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内化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与其他专业教师经常共同探讨,从而达到最佳结合。

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理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51-01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更好的服务课堂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显然值得我们去深思。笔者经过多年亲身实践,现归纳出以下几点与同仁一起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更广泛的要求,其中创设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信息技术融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为教学创设生动、有趣、形象和逼真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多媒体首先播放学校门通状况的一段DV,这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学生看到自己校门口的画面时,非常兴奋,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我们的校门口。”“那你们通过这段DV,了解到什么信息?”教师紧接着问。这时教室沸腾了,学生个个争着回答。有汽车,有自行车,有摩托车,有卡车,有男司机,有女司机……。这是,教师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知道通过学校门口哪种车多吗?”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了。带着问题,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呈现出多种统计方法。通过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体味到学习的极大乐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远程指导,打破时空界限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题:“一个直立的圆柱体,底面周长15.7厘米,高6厘米,如果沿着直径纵切成两个半圆柱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学生想了许久,最后通过QQ向我求助。我看了以后,没有直接向该生讲解,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做了一个课件。课件通过动态的切割过程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而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圆柱体的直径和高,从而解决难题。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利用网络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再现,呈现知识过程

数学是一门再发现,再创造的学科,它总是需要从大量实例中发现问题,进而总结规律,然后再实践,再创造……。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使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画法”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了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然后电脑演示画角步骤。由于是电脑来画,手段变化,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表象,然后教师再演示,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显示,发展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如果借助多媒体将静止的插图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展现出来,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为清晰,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这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电脑显示客车和货车两地的位置,让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两车相遇。客车行的路程用红色线段表示,货车行的路程用蓝色线段表示,然后抓住电脑所具有的声、形、色、光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让学生达到一个思维的高度,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数量关系。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不仅突破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时空限制,学生在学习时生情激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段存刚.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优势.中国校外教育,2013.2.

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信息化教学;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144

0 前言

《机械制造基础》中讲解了锻压、铸造、车削、焊接、刨削、铣削、精密加工以及磨削等多种加工方法,知识面非常广泛,体现出较强的概念性,和生产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因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比较显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畏学情绪严重。因此,亟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实施信息化教学,以提升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的实践技能和多种理论。

1 采取慕课形式

网易云课堂推出了山东大学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的教学视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机械制造基础。该课程也是山东大学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这些课程视频中,不仅有完整的课程全程录像,还提供了丰富的习题库和课程教学课件。这样以来,能够让学生从精彩的讲解视频和工厂实践中学习及掌握机器零件的加工方法以及常用材料,从选择材料,到后续的制造毛坯,再到加工出合格的零配件,让学生制造熟练地掌握工程材料所具备的基本性能以及与金属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真正地掌握多种类型的常规热处理工艺和对材料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多种技术,熟悉各种热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分析常用的金属材料和它们的性能,及其如何影响加工工艺等环节。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从慕课中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且可以聆听更为精准的知识讲解。

2 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不少学校纷纷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它的功能非常强大,这种触摸屏系统的交互性非常优良。由投影机和智能板组成了大型触摸屏,可以用手指或者教鞭来取代鼠标控制智能板中的相关影像的播放、暂停或者退出,也能够在影像上画出各种图形或者做出其他任意类型的标注,从而更准确地表达相关教学内容。

首先、发挥其优良的播放功能。电子白板能够向学生展示图片,可以播放广受欢迎的PPT文档,或者是其他教学工具和软件设计成的文档、课件以及视频文件等。它能够有效地控制视频与动画,随时标注相关内容,如此以来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所拥有的多种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补足了不少课件兼容性、交互性能较弱的补足。

其次,发挥其实物投影功能。在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评析学生的作业,讲授新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且效率非常高。

3 开展微课教学

微课资源开发者在细分了相关知识点后,要根据知识点的种类选用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通过音频、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多种媒体素材,全方位展现相关知识点比如按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具体特点,设计两种微课:“实践演示型”以及“理论讲授型”,分别讲解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理论讲授类型”的微课主要传输语言信息,可以采取启示法、讲授法以及讨论法等多种方式,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应该创设适宜于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编码情境,适度突出、重复以及强调等多种呈现方式。比如“装夹套类零件”、“车削内孔”、“钻中心孔”、“攻螺纹”及“钻孔”等微课,这些都属于“实践演示型”微课,重点讲授程序性知识。这种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活动,以实践训练或者直接感知为主,其设计思路如下所示: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呈现相关正例指引学生发现核心特征。

4 在线测验及评分

开展在线测验与及时评分是实施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机械制造基础》的重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通过网络后台修改以及编辑网络试题库。准确地决定考试的难易程度、题目类型以及重点比例等多种属性,而且还可以使用试题库软件自动生成完整的电子试卷。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开展在线测验,自动判断学生回答电子试卷的答案的正确率。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并对学生的得分情况、知识点掌握状况和技能熟练程度进行评价。这个系统应该具备多级权限控制功能,比如只有教师方能检查接受测验者的答案和评分等。在线测验以及评分是较为先进的网络考试工具,涵盖了考生考试界面、考试管理系统以及后台数据库。比如,考试管理系统重点是处置试题以及考生信息的工具,只有教师能够操作这个系统。考生通过考试界面来完成相关测验,在答卷上填写答案,还应该设置一定的权限控制、时间限制等多种功能。在线测验以及评分系统的关键特点之一是,拥有一定水平的智能作用。例如它能够按照学生在本测试中取得的成绩高低,向学生推荐针对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的测验成绩非常优秀,系统就会允许其浏览后续部分的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学生的成绩较差,就没有权限浏览和学习后续部分的教学内容,因此必须扎实地学好和练好前面的部分,方能继续往后进行。

5 结语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和其他移动互联设备,这些为教师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多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慕课、在线测验以及评分等在内的多种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丰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学习和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海霞.现代多媒体条件下的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探析[J].2011(09):69-70.

第6篇

为改变教学现状,游戏化教学被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游戏化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是否可行?文中就从中职学校的可行性游戏化教学的相关性调查、中职游戏化教学特点和优势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同行和关注游戏化教学的一线教师一些参考。

一、何为“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以教学为目的,教师借鉴游戏功能中的设疑、闯关、挑战、自由自主等设计理念,将教学的内容与游戏进行整合后,在学习者的游戏环节中,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下,从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落实教学目标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牛玉霞在她的硕士文章中,定义“游戏化教学”为依据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将教学目标隐含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要学习的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使学习者在轻松,毫无思想负担的情绪下,从兴趣中掌握知识、提升实操能力和个人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践,信息技术课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深入人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游戏化学习、快乐学习、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寓教于乐这个古老的命题再次被教育界所重视,游戏化教学开始在各个学科、各个年段的教学应用中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

二、对于游戏,学生态度如何

在开始本课题的研究之前,曾经尝试过将游戏化元素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践游戏化教学。从教学的课堂活动氛围看,对于同一教材的学生而言,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教学明显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要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而且学生彼此之间愿意交流,主动合作。在课堂学习中,接受能力强,操作快的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喜欢去帮助不会做或操作遇到问题的学生。而在平时的常规课中,学习提不起劲,经常趴在桌上睡大觉的学生,尽然也开始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操作着教师下发的任务,这是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新气象!因此,为了解游戏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开展确实可行,对学生进行了游戏化教学的相关性问题的调查。

1.学生玩游戏情况

从一项学生玩游戏情况调查,表明92.8%的学生是经常或偶尔玩游戏的;仅7.2%的学生表示从不玩游戏,在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女生。

在你使用电脑经常干什么的一项多项选择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8%的学生都喜欢使用电脑玩游戏,其次有86%的学生利用电脑与同学聊天以及95%的学生利用电脑下载音乐、电影图片、软件等。

2.学生喜欢何种类型的游戏

在你通常喜欢哪类游戏的调查中,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玩枪战类游戏,而益智类和闯关晋级类的游戏,女生就明显高于男生,但对于角色扮演类的游戏,男女生比例都较高,合计占了全部人数的30.95%。3.课堂游戏化,学生感想如何?

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不难分析,可以得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知识的话,86.9%的学生表示会觉得很新鲜,很好玩或会觉得非常感兴趣,对此项措施表示非常赞同,仅5.71%的学生表示会影响他(她)的学习,有可能让他(她)分心。

从以上几项调查中,表明学生对游戏具有极大的兴趣,而且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沉迷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兴趣,班级情况,投其所好,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教学游戏化,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新认识。

三、中职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

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技能性、实践性更重于理论性的教育,属于一种应用性教育,不能与社会实践脱节。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往往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或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发生的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实例为基础挖掘资源、开发课程,展开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往往都是模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生活,将真实的生活问题虚拟化。因其真实存在于学生周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职业后,也可能会碰到,有些甚至真实的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特别真切,相对于理论性的学习,中职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学习。

第7篇

云计算是新技术领域应用的领跑者,它以其灵活性、共享性、安全性等方面占据着互联网络。高职院校在多年的信息化管理中,随着数据量增大、软硬件不足、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将云计算应用到学生信息化管理中已势在必行。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云计算,使学生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更加协调,对管理者更有利,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1.1学生工作系统使用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

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档案管理(含党团关系)、双员制管理、职业素质考评管理等。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及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与之对应的数据信息成几何倍数增加,传统的硬件存储方式难以满足目前庞大数据的要求。

众所周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由软件开发公司研发而成。虽然技术较成熟,但并不完全适用职业院校本身的特殊情况。再加上很多部门各自为战,购买只针对本部门的软件,互不通用。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多个部门软件后期升级、维护成本投入很大,使学校难以承受,为了降低成本,则不得不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1.2 重复建设,共享度低

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且设有长远规划,学校很多部门,如: 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各自为政,只根据本部门需求购置相应软件,互相独立互不通用。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极易造成数据信息不一致,这阻碍了学生信息的整合,数据约束完整性难以把控,无法实现学生信息的完整记录。

1.3 信息化难以在网络终端实现

随着电子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学生不再使用单一的PC机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单一的资源供给方式难以达到多样化网络终端的需求。

1.4 学生信息化管理队伍参差不齐、人员培养缓慢

大部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如辅导员、书记、行政人员等,大多文科出身较多,且有一些老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较差,信息化以上薄弱,安于现状,传统模式根深蒂固,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推进。然而,信息化发展最大受益者,正是一线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人员。

2云计算简介

2.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的定义很多,从这个词诞生之日起,人们就赋予它多种多样的含义。无论哪种,都离不开动态可伸缩、虚拟化、共享这几个词。它其实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通俗一些讲就是把以前需要本地处理器计算的任务交到了远程服务器上去做。将网络中庞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将其处理后放入资源共享池(网络、服务器、存储、服务、应用软件)中,以备用户或各种应用系统按需获取。

2.2 云计算的服务方式及层次结构

1)云计算面对Internet用户的服务方式有三种: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① 公有云(Public Clouds):由第三方提供商通过互联网络为企业或用户提供共享使用的云环境,如微博、聊天室、百度云等,为商业性有偿服务。

② 私有云(Private Clouds):是为用户自己使用而搭建的平台。

③ 混合云(Private Clouds):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结合,根据不同情况,并考虑信息安全等方面因素,可以将信息转移到私有云平台上。

2)云计算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应用云。

云计算的三层架构服务,最底层是基础设施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在 IaaS 这一层,著名的云计算产品有 Amazon 的 S3(Simple Storage Service), 提供给用户云存储服务。中间层是平台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如App Engine、Azure,用户不用关心自己的程序在哪台机器上运行。最上层是软件服务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软件即服务,如物流软件、企业邮箱等。三层架构服务如图1所示:

2.3 云计算的优点

2.3.1 虚拟化技术的使用

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将海量信息分布式存储,从而弥补硬件的不足,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使用过程就好像在本地PC机上一样。

2.3.2 数据存储管理

采用动态存储方式对大数据进行管理,数据可以随时采用某种方式进行移动。如:大家熟知的Google的Big Table。

2.3.3 安全性高

云计算是利用网络存储技术,将数据存储在大量的存储设备中,而这些设备可能位于世界的某个角落,用户摸不到、看不见,人们很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云端”,所以用户就无需将数据放在本地PC机上。这样即使用户的PC机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到云端数据。另外,由专业团队进行维护和管理,采用科学有序的管理方式,要比用户自身存储的安全性高很多。

2.3.4 高可伸缩性

“云”的负载情况是动态变化的,通过云平台的负载预测,随时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而对于用户来讲,减少了自身对硬件的依赖,大大降低了成本。

3云计算在高职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3.1 彻底解决硬件设备限制

众所周知,很多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软硬件条件,但需求大幅度增加后,则难以维持,后续资金投入另学校非常烦恼。云计算应用后,将大量信息存储在云端,即便自身设备一般,但也能获得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样的配置环境。

3.2 减轻管理者工作负担,提高信息管理效率

“云”是一种共享资源,数据以安全的方式进行分类处理、存储、利用。如:学校某部门,将学生数据信息上传到云端,其他各个部门均能共享,数据信息实时更新,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这样,减少了很多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解决了设备维护更新问题。

3.3 满足用户健康体验和安全需求

信息的安全性,是信息化管理一个重要任务。引入云计算后,将身份识别统一,用户不再需要记住各种管理系统的不同账号密码,一站式访问。为不同身份的人开设权限,更大大提高数据安全性。否则,学校各部门,不论何人均能查看学生信息,信息泄露,造成很大安全隐患。

3.4 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

结合云计算的优势条件,将学生信息化管理与云计算有机配合,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学生信息化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第8篇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初次带领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一般教师都会介绍机房规则,但一直以来机房规则中有很多“不准”,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惧怕心理和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但如果有个好的开端那就不一样了。例如,在上《认识计算机》一课前,我事先将计算机房布置得整洁干净。当学生进入计算机房时,他们便对机房产生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计算机。同时,我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向学生阐释了计算机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喜欢计算机,这时我对他们进行爱护机房的教育便水到渠成了。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中寻找进行德育渗透的契机。例如,我在文字处理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等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了德育评分项。

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共同生活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合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生活”。因此,教师可通过小组式、团队式的创作设计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PowerPoint完成一个专题演示文稿的制作。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树立起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

结合校园网的建设,为学生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工作,把校园网建设作为对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首先,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通过校园网络文学创作活动、班级或个人网站比赛、网上知识竞赛等形式,带领学生主动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