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8 18:47: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实验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
实验内容
1使用工具
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
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实验步骤
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3、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
实验现象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实验结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9月7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
)
实验内容
2杠杆的科学
实验目的
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实验步骤
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
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实验现象
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论
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9月12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实验内容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实验目的
杠杆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
长竹筷、螺丝帽、棉线、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剪刀、小刀
实验步骤
1、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2、小杆秤的研究。
实验现象
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实验结论
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9月14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
4轮轴的秘密
实验目的
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
轮轴实验装置1个,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步骤
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现象
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
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9月19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
5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
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
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定滑轮能否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能否省力。
3、动滑轮能否省力、改变方向。
实验现象
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不能省力。
3、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实验结论
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不能省力。
3、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9月26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6滑轮组
实验目的
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器材
光滑的木棒、长绳子、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棉线、钩码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
实验现象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实验结论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9月21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实验内容
7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
认识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
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实验步骤
1、将一块木板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
2、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把重物拉上去。
实验现象
1、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实验结论
1、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9月28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实验内容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实验目的
研究自行车上的机械原理
实验器材
自行车
实验步骤
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实验现象
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实验结论
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0月10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实验内容
1抵抗弯曲
实验目的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
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垫圈、竹片、尺子
实验步骤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平放还是立放。
实验现象
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实验结论
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0月12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实验内容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实验目的
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
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步骤
学生预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实验现象
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结论
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0月17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实验内容
拱形的力量
实验目的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实验器材
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厚书几本、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实验步骤
拱形承受压测试。
2、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现象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结论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0月19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实验内容
找拱形
实验目的
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器材
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等
实验步骤
⒈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⒊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实验现象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结论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0月24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3)
实验内容
做框架
实验目的
了解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实验器材
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或棉线、剪子、小刀、胶水等
实验步骤
1、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2、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实验现象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实验结论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0月26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4)
实验内容
建高塔
实验目的
了解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实验器材
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
实验步骤
1、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2、铁塔形状和结构的思考:塔为什么不容易倒?
实验现象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实验结论
了解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0月31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5)
实验内容
桥的形状和结构
实验目的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实验器材
吸管或竹片、粗线、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等
实验步骤
1、用木棍做一个拱
2、:模拟做一个拉索桥
实验现象
拱桥拱的高度不同,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实验结论
拱桥拱的高度不同,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7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6)
实验内容
用纸造一座桥
实验目的
了解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实验器材
旧报纸、胶带、剪子、尺子等
实验步骤
1、各种桥模型在讲台前参展。
2、评委评价。
3、介绍自己的桥。
实验现象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实验结论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9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7)
实验内容
电和磁
实验目的
了解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较长)、指南针
实验步骤
1、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2、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实验现象
电可以产生磁。
实验结论
电可以产生磁。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14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8)
实验内容
电磁铁
实验目的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器材
大头针、透明胶、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
实验步骤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现象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结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16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9)
实验内容
电磁铁的磁力(一)
实验目的
了解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实验器材
一号电池、大头针、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实验步骤
1、假设:.
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2、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现象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21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0)
实验内容
电磁铁的磁力(二)
实验目的
了解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
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粗细不同的铁螺栓各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
实验步骤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实验现象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23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1)
实验内容
神奇的小电动机
实验目的
了解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实验器材
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实验步骤
1、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2、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实验现象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实验结论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28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2)
实验内容
电能和能量
实验目的
了解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实验器材
铁丝、电扇、电灯
实验步骤
1、电能和其他能量
2、电能的转化
实验现象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实验结论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1月30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3)
实验内容
电能从哪里来
实验目的
了解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实验器材
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胶带、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实验步骤
1、各种各样的电池
2、我们来发电
实验现象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实验结论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2月5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4)
实验内容
校园生物大搜索
实验目的
了解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实验器材
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
实验步骤
1、设计调查方案
2、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实验现象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实验结论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2月12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5)
实验内容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实验器材
A4纸
实验步骤
交流: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
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3、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实验现象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实验结论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6)
实验内容
4、种类繁多的动物
实验目的
了解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实验器材
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
实验步骤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2、比较动物的骨骼
3、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实验现象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实验结论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2月21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7)
实验内容
相貌各异的我们
实验目的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实验器材
白纸、记号笔。
实验步骤
1、观察我们的不同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实验现象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实验结论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2月26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8)
实验内容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实验目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实验器材
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
实验步骤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实验现象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实验结论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6年12月28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9)
实验内容
7、谁选择了它们
实验目的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器材
图片,幻灯片
实验步骤
1、青蛙的去与留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3、选择改变着生物
实验现象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实验结论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2017年1月2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0)
实验内容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实验目的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
实验器材
不同主题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的打印资料、几张A4纸。
实验步骤
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实验现象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有意义。
实验结论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有意义。
备注
实验人
《等级测评法》分文字式和代数式两种,它们互通。等和级是全集与子集关系。等是全集:分为优秀(A)、优良(B)、良好(C)、较好(D)、一般(E)五等。级是子集:每一级可分0—9、00—99……若干级。全集总评,总评到等,总评公开;子集自评,自评到级,自评隐蔽。
等级制试题分全答式和选答式两种。全答式消除了背榜生,保护了所有师生的自尊心;选答式更贴人本教育,使学生能冲破试题束缚,主动去把握自己。等级测评使传统考试演变为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方法。它是每个学生发展过程的校正器、飞跃平台。各层次学生借助考试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地稳步发展。
并行测评纠正了高分低能现象。三读(朗读、阅读、略读),三写(听写、默写、速写),三算(口算、笔算、机算)能力测评卡是统一于等级制的一种能力测量方法。
根据任意原始值可求出统一的标准值。等级测评查对表方便准确,依据标准值,可查出等和级。使用测评软件,让阅卷又快又准又公平。
此外,“四评”式作文程序,能力“五星”活动细则,“树形象”活动评议卡都是教学活动与素质教育方法的总结。这项活动的特点是教师成为活动的一员而不是一面。
最后,等值数列从学术上论证了这一新的数学分析方式。
二、进展概况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审定为陕西省十五规划基础教育2001年二级课题。课题系统理论研究1977年9月开始,1999年9月完成,2008年4月第二次修订。其间,研究者专著《中小学实用速算方法》一书1997年3月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从2001年11月开始—2008年7月,参加《中小学等级测评法》实验有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四县、市57所中小学,24800多学生。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2004年4月28日通过陕西省基础教育专家组鉴定,鉴定文号2004(63)号。
通过鉴定五年来,课题组总结成绩,及时采纳专家建议,广泛听取多方意见或建议,结合实验,对《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广大中小学学生终于有了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式。见《XX型试卷之我见》
等值系统理论是《中小学等级测评法》的核心理论。应用《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评价学生学业或教师、学校绩效、重在效率。只要把握了其发展势态,就能够因势利导。多元智能观是《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衡量师生教学绩效的基本观点。并行测评指兴趣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效果综合测评。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的宗旨是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一分钟测验法》、《能力五星活动细则》、《四评式作文程序》、《中小学生能力测评表》……反映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新方式。
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发展报道《中小学等级测评法》应用系列场景,观此可以获得更多相关内容。
1、心理反映
一种有别于传统考试的测评方法崭露头角,渐渐被人们接受。由诧异到盼望,反映了人们面对新型考试心理正在发生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过程大约100年左右,发达国家需20年左右。
2、工具开发
等级测评查对表—等值运算光盘已应用到教学中,用于高考区分度达到千万分之一。
3、测评方式
非智力测评项目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项目修订为兴趣与态度,和知识与技能项目在综合评定中权重相等。
兴趣与态度项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项目对于开发学生潜能,起一定作用。知识与技能项目中技能权重和能力测评表技能权主重相等。没有建立能力测评表的学校按照考试技能成绩填写,建立能力测评表的学校按照技能测评表成绩填写。
定期进行能力测评,(一般每学期两次)能够达到不考胜考的效果。这对于端正教风、学风、切实减轻师生负担作用非常大。
4、试题设计
本次调研所选学科为小学三年级第六册数学期终测评,双选参加。试题设计7分值64分点。
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共57所小学16243名学生参加了调研测评。所有试场考试过程无异常。
5、选题
选次优良。证明小学三年级学生有能力把握自己,完全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凑自吃。
6、答卷
答卷良好。存在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等级制试题答卷方法不熟练,致一些学生漏答部分共答题。
7、信息反馈
赞成 反对 迷茫 无所谓
48% 2% 30% 20%
8、社会效应
公元2000年,教育拂去浮尘,开始回归本源。昔日“分分分,教师的奖金,学生的命根”的观念已经在新型考试中迅速瓦解。《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象一支高效解毒剂,使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从沉迷中苏醒过来,明白了自己需要怎样的教育,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也是广大教师认识到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三、今后工作
1、边普及边提高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是系统课题。核心理论经过十多年来实践检验切实可行,操作简便是它的优点。
借助《等级测评查对表》,等级测评软件等工具使理论走出课题组研究室 ,普及到学校和千家万户,广泛得到社会认可,为课题组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是,必须看到,课题研究虽然初见成效,今后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课题组成员只有齐心合力,同时得到上级教科研部门支持和出版社协助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2、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是一部60万字的工具书,需要联合全国众多教育专家,各校名师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能完成这一人类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教学测评全书。
3、巡回演讲,建立博客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巡回演讲进一步引起社会关注。在演讲中遍交英才,广纳高见,在推广中及时总结,细化理论。
4、科技承包,提高效益
采取双向选择形式承包素质教育窗口学校,课题组成员兼任科技副校长指导学校科研工作,所在学校享用最新科研成果。
5、开办讲座,广泛交流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87-04
一、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调查问卷设计
1.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音乐学专业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二的学生于本学期开设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目前正在学习过程中;大三的学生于上学期刚刚结束该课程的学习。这两个年级音费ёㄒ档难生在主修专业上还可以细分为钢琴演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三个方向。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访问对象――2014级和2015级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都正在学习或曾经学习过《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能提供切实的课堂感受与学习经验,有利于调查的顺利展开与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58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1%。调查的主要途径为集中学生填写纸质问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即时填写即时上交,保证了调查问卷的质量与真实性。
2.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共分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问题;二是关于学生学习即兴伴奏与练习情况的问题;三是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设置的问题。问卷的问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在第二和第三方面加入了部分问答题,让学生在选择答案的同时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意见与建议。
(二)调查分析报告
1.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1)学生的钢琴程度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2)学生的主专业情况如下表所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学生由于在艺术联考中可以在钢琴、声乐和器乐方面任选一项进行专业面试,因此,入校时学生的钢琴程度参差不齐且不容乐观,能达到299程度以上的学生只有少数。以声乐为主专业的学生,普遍钢琴程度中等偏低,有少部分声乐专业学生钢琴程度在599以下。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器乐学生完全没有钢琴基础,仅通过一年钢琴小组课的学习可以弹奏599程度以下的作品。
(3)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以前,学生的即兴伴奏水平情况如下表所示。
在系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之前,大部分学生是完全不会即兴伴奏的。有20%多的学生接触过即兴伴奏,只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即兴伴奏能力还不错,有6.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即兴伴奏能力一般且有待规范与提高,有18.6%的学生即兴伴奏水平较差。
(4)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过程中,学生觉得难易程度如下表所示。
在学习即兴伴奏课程以前,学生的前期技术能力比较差,有73.7%的学生完全不会或不知道即兴伴奏,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体上觉得“难”。
(5)学生的钢琴程度与即兴伴奏水平是否成正比,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反映的数据来看,钢琴程度高的学生不一定即兴伴奏水平也高,而有一部分以声乐为主专业的学生,钢琴程度一般,但是即兴伴奏水平不错。
2.即兴伴奏学习与练习情况
(1)在进行即兴伴奏编配时,你会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即兴伴奏编配时,通常考虑问题比较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考虑最多的是调式调性,其次是旋律,很少有同学能够将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尤其是和声节奏、歌曲结构以及歌曲风格等对即兴伴奏编配的影响考虑得比较欠缺。
(2)你熟悉各个调的和弦及转位吗?
调查数据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只熟悉部分调的和弦及转位,或仅熟悉极少数调的正三和弦及转位,有些学生甚至只知道主三和弦的位置。对于各个调的不熟悉,直接导致在即兴伴奏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顺利转调,有的学生只能弹奏C大调。
(3)课后练习即兴伴奏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1.2%的学生能够自觉坚持每天练习即兴伴奏以外,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保证每天练习,而且练习时间不固定。有一小部分同学会在上课前1-2天练习,仅仅为了应付回课,敷衍了事,被动练习的成分比较大。还有5.4%的同学完全不练习。
(4)课后练习即兴伴奏的重点是什么?
和弦的编配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因而也成为课后练习的重点。此外,音型单一化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的钢琴水平偏低,手指能力有限,因此,尽管在练习过程中涉及的音型很多,但实际能够应用的音型却很有限。键盘和声与歌曲转调也是学生的薄弱部分,有不少同学只能弹奏C大调的基本练习曲和歌曲伴奏,一旦涉及转调就望而却步。
(5)你平时的即兴伴奏练习是以简谱还是以五线谱为主?
在平时练习中,选择简谱的同学多于选择五线谱的同学。选择简谱的学生大多是首调感较强的民乐学生以及声乐学生,而以五线谱为主要练习对象的是钢琴程度较好的学生。正是因为钢琴水平较高的学生过分依赖五线谱,导致他们在转调与移调训练中首调感差,钢琴水平与即兴伴奏能力不成正比,一遇到移调、转调就觉得困难重重。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是简谱与五线谱结合练习的,充分结合两种谱例的优势,熟练掌握两种不同谱例的特点,从而不断进步。
3.《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设置
(1)你认为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吗?
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其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非常认同的。
(2)为期一学年的课程时间安排你怎么认为?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为期一学年时间太短,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在一年时间里熟练掌握即兴伴奏的技术技巧是不现实的,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积累大量即兴伴奏素材与歌曲编配经验,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3)你认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采用哪种授课方式更合理?
大多数学生认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采用小组课的授课方式比较合理,分组大课在数码钢琴教室授课,大约20人一组,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听完马上实践练习。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分组小课的授课方式比较合理,即6人左右一组,在钢琴教室上课,教师有更多时间单独指导。虽然个别课更加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但是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横向比对与观摩学习的机会,同时造成资源浪费。集体大课因为只有教师用琴,学生无法当场练习与实践,因此不太被学生接受。
(4)你δ睦喔枨的即兴伴奏更感兴趣?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更喜欢流行歌曲的即兴伴奏,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加以引导,通过练习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熟练掌握即兴伴奏的技巧,最终提高即兴伴奏能力。
(5)你认为现用教材的难易程度如何?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孙维权著的《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此教材基本符合本校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具体调整教学内容。
(6)你有过歌曲即兴伴奏实践经验吗?
在歌曲即兴伴奏的实践过程中,钢琴程度较好的学生并没有经常参与,因为钢琴主修生主要以正谱实践为主。而经常进行即兴伴奏实践的学生中,有大部分是以声乐为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编配也许不是那么准确和完美,弹奏技术也不是很好,但是这些学生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当然,超过六成的学生是完全没有即兴伴奏实践经验,这与他们的钢琴水平以及各方面综合能力都有关系。
二、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实验构想
(一)分级施教的有效教学模式实验
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采用分级、分专业施教,可以实现有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把能力与专业相当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层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每个组别的学生都有相对应此组别难度的曲目进行练习,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教学。
笔者准备把学生按其主专业分为“钢琴组”“声乐组”与“器乐组”三个组别进行实验教学。授课以分组大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方式进行,每组大课人数为20人左右,在数码钢琴教室授课,结合键盘和声练习与实例歌曲实践的教学内容,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专长与特定薄弱环节进行有效训练。小组课每组安排4-6人,针对不同等级小组成员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理解和实践。
从训练“键盘技术”而不是“钢琴演奏技术”入手,将不同优势与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级与分组,实行有明确目标的“有效教学”,使学生不论基础好坏,基本上每人都具备《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中小学音乐课钢琴即兴伴奏的基本能力与水平。
(二)多学科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实验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艺术标准要求很高的综合性课程。编配一首好的即兴伴奏,不仅要求伴奏者能准确理解歌曲的旋律、风格以及特点,具备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伴奏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并在一定时间内将其弹奏出来。这一切需要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综合运用能力做支撑。而多学科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实验,体现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实用性与综合性特点,实现以《钢琴即兴伴奏》为中心,将多门学科融合教学的有的放矢的有效教学模式。
1.融合钢琴课教学
传统的钢琴课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而融合了即兴伴奏教学的钢琴课,在教学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键盘的熟练掌控能力,包括24个大小调的首调思维弹奏、各个大小调的正三和弦原位及转位、和弦连接练习、移调及转调训练等。为更好地衔接《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做好充分准备。
2.融合和声课教学
融入即兴伴奏教学的和声课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和声思维与和声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应该用更多的课时来讲解如何为旋律选配和弦,提高学生的和声编配经验与敏感度,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做和声习题。另外,和声课建议加入键盘和声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和声学的角度了解和声与键盘的关系,找出其规律,这样练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3.融合视唱练耳课教学
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也应该融入即兴伴奏的相关内容,例如即兴伴奏课最为核心的“首调”思维。在视唱练耳课上就应该主要训练学生的首调唱名法,以及五线谱移调、转调等。对学生前期进行的首调思维模式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首调感,为即兴伴奏课程打好基础。
(三)结合综合实践训练模式的有效教学模式实验
《钢琴即兴伴奏》课堂上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中小学音乐课中歌曲的即兴伴奏实践,还应该涉及中小学各种课堂活动与音乐实践所需要具备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与舞台,因为即兴伴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如果缺少实践的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认识即兴伴奏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即兴伴奏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冯德刚.歌曲钢琴即兴伴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
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二)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凝聚、培育与弘扬不够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学校精
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学校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
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五)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的矛盾比较突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问题研究不深入,思想认识不统一,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
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二)过于注重外显形式,忽视了文化本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为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安徽省合肥市自2002年起,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改革。经过11年的探索,学校综合评价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2013年,开始对学科检测和考试后简单公布分数甚至排名的做法深入剖析,进行《合肥市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以下简称《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研究工作。前期选择了4所小学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二、研究目标
《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是将传统考试从片面强调选拔、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排序作用,转变为与教育教学实现有机融合,成为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和提升手段。
《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和需求为重心,发展学生潜能,为学生自学提供通向学业成功的指导及支持;基于课程标准,倡导系统的观念,与学校使命、具体教学目标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报告单》追求学情分析的个性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既重视学,又关注教,尤其聚焦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习结果。
三、创新做法
1.改变单一的考查形式
《学业成就报告单》借助数据管理和相关软件的控制,用统一测试整合替代各种名目的测试,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命题,引导学校和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了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五年级为例:先确定某单元作为考试的内容,由学校五年级年级组教师做知识分布图和试卷结构表的分解;按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再一一对照要求形成试卷;所出的试卷由市教研室组织专家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命题组教师作出相应的修改,使试题符合课程标准并更具科学性、发展性;制定好的试卷由制卷人员做出标准化的答题卡、标准答案及讲解微视频等;考试结束后,采取网上阅卷,评价分析软件会自动得出学习成就报告单。
2.新潮的“成绩单”
《学业成就报告单》仅对测试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不呈现分数,从而避免学校公布学生分数和以学生分数进行排队。
现在,参加实验学校的学生每次考试后都能领到了一份很新潮的“成绩单”。这个成绩单上没有分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卡通表情和等级评价。报告单上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卷面答题情况,比如计算题、填空题、选择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得分率以及失分题号,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则用几颗红色小星星标注。“操作题还没有掌握,建议对该题型针对练习。”在报告单的最后,任课老师还会添加上类似这样的一段个性化评语。
3.像体检报告单的《学业成就报告单》
《学业成就报告单》为每位参加测试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服务,针对学生试卷答题情况,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提供落实到知识领域层面和具体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
《学业成就报告单》就像医院的体检报告单,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业成就水平,是一个总体的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第二部分是卷面答题情况,对答题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给出每一种题型的班级得分率及失分的题号;第三部分是更详细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综合评语,以“定性”的形式总结学生本次考试反映出来的学习情况分析报告。(如表1)
《学业成就报告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数的高低,只有自己学习情况的不同分析报告。
4.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系统
《学业成就报告单》借助数据库,分别针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或者更大范围不同对象生成相应的、较为准确的、详细的学情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学校、年级组、教师等全面快捷地了解各自的学业水平或教学效果。它定位于学情分析、教学诊断,而不是选拔和甄别学生。
《学业成就报告单》对测试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形成一定范围(班级、年级、学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突出教学优势特色,并对需要加强的具体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每次考试后,给每位学生一份《学业成就报告单》,给教师两份报告单:一份是命题质量分析报告,从信度、难度、区分度、试题结构分析等方面提供数据,帮助提高教师命题能力;另一份是班级/年级/学校整体情况的分析报告及试题讲解的PPT,列出每一题的得分情况、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得分率、标准差、错题学生姓名以及认知水平和各分段得分率等。通过报告单,任课老师能了解班级/年级/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这个测试测评体系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某次考试或者单元测试,而是从进入小学到升入初中都将一直进行记录并不断总结分析。这套测评系统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数据支持。
5.扫二维码就能让家长了解孩子情况
这套评价系统能自动生成学生学业成长档案,包括薄弱学科和知识盲点,通过对每一道题的分析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大体情况,并能及时通过答案解析快速进行纠错。家长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学情分析,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大数据系统的支持下,还可以实现与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在线交流。
学生每次拿到《学业成就报告单》后,可以上网看教师对每道试题解答的微视频,及时解决测试中反映的问题。(如图1)
四、实验效果
学生家长对《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怎么看?对此,我们做了专门的调研,在试点学校共发放606份问卷,收回586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97%的家长认同这样的形式,其中42%的家长非常支持;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感兴趣。
1.取消“百分制”,为学生减负
取消百分制,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具体有哪些不足和问题,使学习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取消“百分制”,学校、班级、家长和学生不能再以分数排名。只有学生自己掌握学科知识点和技能情况的学习情况分析报告,自然减轻了他们的考试压力。
2.诊断式的《学业成就报告单》,有利于因材施教
每次考试给学生出具的学情分析报告,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知识短板。而任课教师也能拿到一份全班学生总体情况的分析报告,学校则可以得到一个年级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比如一道选择题,全班有多少学生做对了,哪个错误选项最多,是哪位学生出错,都有统计。通过这样的分析,任课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考查内容的掌握情况,知道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一对一指导。
3、“五星制”综合评价,更注重学习效果
《学业成就报告单》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个性为重点,彻底改变按照分数给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引导大家真正把关注点集中在学情分析上,通过这样的评价改革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的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做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结果、忽视发展变化的做法。
1、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有力工具,也是强有力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特别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使人类的生活质量、活动范围、通讯方式和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而言,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能在知识社会存在和参与发展的基础。在这样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是加强科学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
2、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今天,信息爆炸性的增长使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没有智能工具的引导我们不可能管理大量的信息。智慧和直觉常会在浩瀚知识的海洋里遗失,信息的综合和生成数据本身一样重要,因而,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综合信息的能力。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探究已经被写入课程标准中,这势必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
3、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巨大潜力,但儿童也会形成一些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对5-12岁的儿童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儿童情绪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既让儿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又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传授、轻亲身体验获得的偏向,造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据中国科协1992年、1994年、1996年三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十年来停滞不前,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亟待提高。“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倡导的准则有利于克服这些方面的弊端,促进儿童自身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基础。
4.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借鉴与继承的需要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探究式的科学教育,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例如,1988年英国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先后通过教育改革条例,对5—12(11)岁的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并把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列为小学的三门主课,1983你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了2061计划的第一份重要报告,1996年美国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要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并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落实这个科学教育标准。1995年,法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GeorgesChqrpak将其引入法国,并进一步发展,称为“LAMAP”,意为“动手和面。美国的“handson”和法国的“LAMAP”,已分别经历了十四年和五年的研究摸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再加上我国近三年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课题研究,都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研究。我们必须认真找到自身的差距,在继承、借鉴、引进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时尚名词。然而,对于“什么是探究式科学教学”、“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等问题,教师的认识仍存在偏颇。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究式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实践,形成一批符合“探究式教学”本质特征的案例,更好地推进探究式科学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
探究:根据美国科学委员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试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有的知识;用工具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鉴别,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为证实猜测提出假定,设计试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我们认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探究式教学在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合作而主动积极的科学态度,这些方面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是整合现有的国内外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以“水”主题为系列,本土化开发符合中国小学一~四年级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案例,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1)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认识活动涉及到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观上的结构。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以后图式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变化和丰富起来。同化和调节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作用。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个体把客观纳入主体的图式之中,这只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调节作用两种活动的平衡。儿童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中总是试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儿童便做出调节,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直到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这就是皮亚杰所谓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也就是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环境是重要的。教师需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并要求儿童。当儿童探索环境的时候,他们遇到能引起兴趣的事件,这些事件应具有适度的新奇,不很适合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于是促使儿童不断调整他们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对付问题的新方法。在这样的行动中,不是环境本身创造儿童的智力,而是儿童自己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出了新的认知图式
(2)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
维果茨基对儿童思维发展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观点。其一、与皮亚杰相比,维果茨基同样强调儿童内在思维发展的可能性(遗传的和生理的因素)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他尤其强调人际交往对思维发展的影响。社会中的一切,包括风俗习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前辈留下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了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世界。这个文化世界既影响成人的行为,也影响成长中的儿童。而且任何社会都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使下一代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
其二、认知思维与语言发展有密切关系。儿童在社会性的语言交流中,才能发展自己的认识。
其三、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将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在了解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后,应进而根据其可能的发展水平,找出其最近发展区,通过成人的协助使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达到最充分的发展。
这些观点的提出是我们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依据。
2、脑和认知科学的新进展
在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各领域内研究成果的支持下,一种新的学习观应运而生了。这一新理念对如何有效地设计课程以及怎样提高教学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要旨可以简述如下:
Ø学习者个体自主建构知识。
Ø理解就是明确事物之间的关系。
Ø关系的明确取决于先前所具有的相关知识。
有关教育的神经科学研究同时也说明了学生有些正确的科学概念的建立不是可以自发形成的,需要良好的教学策略。一些概念要比另一些概念更难建立。说明应该尽早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应在他们巩固这些错误概念以前,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或是纠正错误的概念。因为可能在许多情况下,这些错误的概念不能被置换或是重新组织,而只是可以被一定程度地抑制。专家们所以能较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因为在他们的脑中建立了一些概念和模型。概念也是建构儿童认知的基石,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建立一些认知结构。由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也相应选择了一二年级的学生针对相应的概念开展做中学研究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之初和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基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已经有了一部分研究成果,特别是美国的“handson”和法国的“LAMAP”,已分别经历了十四年和五年的研究摸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面对这些文献资料,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细致分析,在理清基本理论和操作层面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了一些对于本课题而言是有价值的、可供课题研究参考的意见。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从中获得了一些益于本课题开展的宝贵财富。
2、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实验教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通过对各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制定“水“单元其中一个概念的解决策略(教学设计),尝试开发符合探究式教学特征的系列案例,并通过实践去探索,不断反复验证,提高案例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3、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研究中,在教师实践了系列案例后,依托教师自己实验的经验,再经过针对实际需要去学习理论、分析综合等过程,逐步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1、架构系统
根据课题方案所厘定的课题本质蕴涵、框架的研究策略,我们首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包括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指导小组、科学家咨询小组、实验教师团队等。
课题领导小组:区教研室的领导及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实施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课题指导小组:主要由南师大郝京华教授、江苏省教研室卢新祁老师、市教研室徐燕老师、区教科所陈立春所长组成。
科学家咨询小组:只要依靠东南大学学习科学中心的叶善专教授(新课标修订组主要成员)、周建中主任、叶兆宁主任等担任。在自主案例开发与实施中对科学概念的准确性给予我们大力帮助。
实验教师团队:我们首先选定了课题实验校(北小、附小、长小、小营、逸仙、宇花、月苑、成小),选定了素质优良的教师为实验教师,其中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专业出生的研究生本科生3名。优秀的实验教师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各实验校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拟定的“水”概念图,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案例的开发与整理。
2、培训学习
课题组的培训学习分为以下几层:
一是对国内外现有资料的学习:课题组所有成员阅读了美国《2061计划》系列丛书、法国《做中学黄皮书》(内部资料)、韦钰院士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等书籍。
二是对国内外现有资料的实践学习:各实验校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均实践了法国原版的《法国“做中学”经典案例》中的小学案例,在其中体会了探究式案例的精髓。
三是每学期参加由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和东南大学学习科学中心组织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培训,在“探究式”的培训中体验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四是参加法国等世界各国的专家培训。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先后有南师大附小单道华、北京东路小学吴京钧老师赴法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专项培训。近几年在东南大学学习科学中心和江苏省教研室的组织下先后接受了五次法国、加拿大等国专家的现场培训,让课题组老师对国际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研究前沿、研究现状有了清楚的认识。
五是外出学习,先后组织课题组老师到北京、上海、云南进行了专项学习。
3、案例研发
根据计划,每所实验校负责开发相应概念的探究式教学案例,我们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形式有案例交流、听课研讨等。
(1)团队建设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实验教师的素质决定本课题研究的水平,所以自05年以来,我区科学教师队伍整体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专职教师数有原来的28人增加到了40人,其中45岁以下的占到74%,专业出生的研究生7名,本科生4名。一来看出区教育局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二来看出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效益。特别是在八所实验校,近几年增加了实验教师共4名,近几年成长了1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优秀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真正促教师专业发展。
(2)行动实践
每所实验校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和进度,每学期开学制定研究计划、教学进度表,共同开发案例,课前共同备课,课后共同反思。每学期由课题组负责组织两次以上的观摩、示范研讨、交流,督促各校做好案例开发的前期准备、中间资料的收集、之后的反思。每学年参加由市教育局和教研室组织的相关案例、论文评比和课堂教学竞赛。扎实的研究过程让实验教师得到了锻炼。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对探究式科学课堂教学实质的认识
[关键词]高校研究式教学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35-02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研究式教学,各国纷纷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习内容、优化学习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自1988年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开设了“自主研究”的课程和相应的项目课程,在高校师生中倡导“主题探究”、“设计学习”等研究式教学方法与模式,并出台了与研究式教学模式改革相关的《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日本还专门设立了以研究式教学为基础的大学生“综合性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学科间的跨越、专业间的联合、师生间的互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质量。法国则更进一步,在研究式教学改革与实施中,从中学阶段就开始进行多样化的研究式教学实验。
一、研究式教学内涵
(一)研究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研究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当前的部分高校实践来看,研究式教学中的“讲授”,要求教师在讲课中穿插相应的研究案例与项目,把教师的日常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教学。研究式教学中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题研究水平与创新发展能力。
(二)研究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研究式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在课内外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探讨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学中结合教师提供的案例或自己收集的案例与运用基础理论,与教师共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三)研究式教学的内涵包括不同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要转变高校课堂教学理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中观层面来看,就是要调整学校资源配置,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为研究式教学提供相应的机制;从微观层面来看,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工作热情,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精心组织、课后悉心总结,改变“满堂灌”式的体统教学方法,并把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用“研究”结合起来。
二、研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的主体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式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研究式教学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相关的基础理论之后便围绕专业要点与理论前沿,设立多项、多层次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案例,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行开放式的研究式教学后,学生可以参与教师设立的研究项目与课题,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开放性。
(三)学习能力的全面性
研究式教学主要注重“研究”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研究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富有主动性与能动性,都在互动、交流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思考与研究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四)教学评估的发展性
教学方式改革了,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方式也应做相应的改革。评估的内容,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也要注重学生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从总体上看,研究式教学的评估偏重于课堂内外学习的过程,在评估体系的设立中,重点考核学生发现课程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三、高校采用研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高校教学的独特性是高校运用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石
高校教学不仅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而且也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激活大学生研究的内在素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或合作收集数据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要求提高学习主动性是高校运用研究式教学的实践基础
我们应改变“填鸭式”教学,针对当今社会信息来源广泛的特点,给学生深入研究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探索一个问题。可以说,在互联网日益发展、信息来源日益便捷的今天,学生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参与性与合作性的需求,为高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推广研究式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基础。
四、研究式教学实施保障制度设计
(一)完善研究式教学制度
科学的研究式教学管理,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构成体系、理论与实践的要求,建立健全研究式教学制度体系。从国内外的试点与实践来看,当前高校研究式教学制度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关教学管理制度,要与研究式教学相适应。
2.研究式教学制度要涉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第二课堂等方面。
3.要规定教师科研、本科生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从制度上实现“科研进课堂”。
4.要从制度上保证,课堂教学设计包含相应的“案例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内容与方法。
(二)创新研究式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教师,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建立与研究式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内容和方法体系,形成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促进研究式教学的长效机制。在考评方面,要结合研究式教学的内容与范畴,构建能够提高教师实施研究式教学积极主动性的评价体系。
1.要注重研究式教学评价主体的选择。学生是研究式教学的直接参加者,也是研究式教学的受益者,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评价权。研究式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教学质量到底怎样,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见。
2.由于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安排、研究方法设计等环节具有较强的业务性,仅靠学生的评价并不能够把研究式教学的效果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也需要从专家、同行、领导的听课力度进行评价,这主要是通过相关人员听课来完成的。
3.发动从事研究式教学的教师主动参与研究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要通过校院两级的安排,鼓励参与研究式教学的教师建立相关教学档案,并就研究式教学的理念、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进程与效果进行定期的总结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三)重建教师研究式教学评价指标
教师对研究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有课程组织、项目分析、师生互动、学生反应等指标,又要有能够反映专业发展的研究层次、研究成效、学生收获等指标。
1.充分利用学校、学院、教研室领导听课的方式,判断研究式教学成效,并进行分析评价。
2.加强研究式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研究,力求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客观、有效。将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体现出的方法、能力、业绩反映至评价体系之中,充分体现研究式教学提出的对学生参与程度、创新能力范畴、科学研究水平。
3.强化考核体系。努力做到期末考核与日常考核统筹,教师个人考评与院室集体考评结合,以增强对研究式教学效果评价的公正、合理。
(四)完善学生研究式教学评价制度
在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考核制度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制度。
1.与传统教学效果评价不同,常规的终结性期末考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研究式教学。应该采取学习过程评价和最终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最终成绩之中。
2.学业成绩的评判要多元化、系统化,要将学生平时的参与及其成效反映到总成绩中,要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生参与水平、研究水平,从而把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收获的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 2006(2).
[2]魏淑慧.研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9).
一、听评课活动教研强化教师业务能力
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学常规,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原生态”,推动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教务处开展了听评课活动,听评课小组老师对每节课围绕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即时点评。
本学期的主题教研活动,能聚焦课堂,有问题意识。组内研讨热烈,老教师能给出多年的教学经验,年轻教师也能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听评课三条主线
1、教研活动如期进行
开学初第一周就开始组织了教研活动,对全体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听评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要求。使教学工作很快进入了人人落实教学常规的良性轨道。
方式:
分小组教研和大组教研,也可以说分散教研和集中教研。小组分散教研无特殊情况下天天进行。集中教研无特殊情况下,周周进行,听评课常态化。
时间安排:
周四下午一二节语文
周五上午一二节常识
周五下午一二节数学
内容如下:
学习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学习新课标
学习教师考核制度
学习——中国好课堂应是什么样儿的?
等等
2、推门听课
每一位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课听了一遍,对每一位老师的整体情况有个初步了解。
3、同年级集体磨课,互相听评课,填听评课记录表。
二、教学常规检查强化工作落实
为了落实教学管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教务处组织了对全体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检查工作。
1、教案检查:
总体上看,老师们备课态度较认真,教案详尽,课时数量充足;每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定好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有一定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较清晰。全体教师能按规定备课,个别教师的备课书写字迹清晰端正,设计合理,教学反思写得较详细、深入、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感而发。
2、作业检查:
作业重点检查有无评语和特色作业
及时批改作业,对巩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本次检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作业设置适量、适度,均能及时批改作业。大部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能及时更改,教师做到二次批改。多数学生书写比较认真,格式比较规范。
老师充分利用作业这个平台与学生交流,或表扬鼓励学生,或指出问题所在,提高了批改作业的实效性。
三、活动促教学
以活动促教学,一直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学生活动
一到六年级语文组举行了“看拼音写词语”比赛
一到六年级数学组举行了计算比赛。
三到六年级英语组组织了单词书写大赛。
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习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师读书交流会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师工作艺术,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打造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2020年9月24日、25日,我校开展了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活动由苏校长主持,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场次积极参加了本次活动。交流会上,各学科老师从自己的阅读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畅谈了读书感受和收获。每位老师侃侃而谈,其交流内容都独具特色、精彩纷呈、启迪思考、引发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苏校长对各位教师的读书交流进行了点评,对教师们的认真读书学习和精心准备交流发言给予充分肯定。苏校长鼓励教师们坚持多读书、多思考,并在教学中学以致用,让工作由无序到有序,追求教育理想的情怀,不断成长。
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的举行,展示了我校教师的读书成果,达到了交流分享的目的,激发了学习愿望和进取精神,为我校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城乡联盟教研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教研室城乡联片教研工作安排,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教研水平和能力,6月12日,五校骨干教师齐聚一堂,进行了第二次联片教研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教研室吴玉杰主任、李继法主任、孙建国主任、实验小学苏校长及引马、郑营、闫什、红船中心校校长。
在进行此次活动前,五所学校分别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做了信息收集,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
听有所得,学有所思。此次教研活动给五所学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方法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研方式。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师基本功比赛
为了丰富学校的文化氛围,加强青年教师各项基本功,促进我校青年教师普通话和书写能力的提高,两次组织了“青年教师普通话和硬笔书法比赛“活动。
活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纸型,全体青年教师参与,尽情展示了教师的风采。
教师普通话比赛:主题是师德师风。
硬笔字包括粉笔字和钢笔字两类,各书写10分钟完成。学校下发比赛专用的纸张。
在比赛中,每个老师都认真地书写,力图发挥本身的最佳水平。上交的作品一律为楷体字。
比赛结束后,由评委小组老师将大家的作品统一评选,评出钢笔字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通过这次硬笔书法比赛,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了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对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起到极大的推动。
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会议
10月20日上午,县实验小学举行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崔校长传达了“全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会议暨一中教育思想研讨会”相关的会议精神。
崔校长还针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做了分析,要求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学习一中推行的“疑探展导练”教学模式,提出要向新课程改革要质量、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转变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苏校长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求大家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切实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汲取以往高效课堂成功经验,构建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教学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本次会议是一次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大会,必将推动我们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共同谱写新模式下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七、教师培训及学习汇报
2020年10月,学校派12位骨干班主任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与微班会研讨会。
2020年11月,学校派6位骨干教师赴参加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名师培养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