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镇自然资源管理

乡镇自然资源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4 23:3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镇自然资源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镇自然资源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管理;改善措施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目前,我国又处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资源消耗量急剧增长,土地、淡水、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节约友好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地位及作用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显著增加。

一、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符合实际的土地资源供应政策难以实施。国有土地资源供应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市场土地资源存量过多,城市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紧张并存。土地资源一旦用于建设用地,就很难再恢复为农用,因此城市土地资源应减少增量供应,适当增加存量供应;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有的单位征用土地后,迟迟不建设,有的征多用少,达不到预期投资目的,甚至造成土地闲置;三是土地资源投机现象严重,许多土地投机者或打着土地经营的幌子,或将土地买卖与房屋开发结合,形式隐蔽,手段多变,危害严重,是造成房地产价格飘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违法占用土地资源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是地方政府默许,有的是基层干部乱圈乱占,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五是国有土地资源使用权转移的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开发商攫取了大量超额利润,地方政府获也取得了可观的土地出让金,然而农民利益却被剥夺了,城乡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二)执法监督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督的查处难与执行难。对于我国的国土资源执法工作来说,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执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执法难的问题集中在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现难与制止难,同时还表现为调查取证难、处理难及执行难。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个别单位与公民个人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如乱开采矿产资源等等。在国土资源的执法过程中,有的单位对查处工作不配合,有的人甚至暴力抗法。而国土资源管理的执法监督又缺乏强制措施及强制手段,从而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执法监督工作也带来了困难。

(三)政策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在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政策执行情况反馈和政策调整这一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中央在制定政策时,由于缺乏充分的地方信息,往往影响到决策的合理性、及时性和针对性;二是地方政府借助信息优势,出于谋求局部利益甚至是官员自身利益,在执行政策时往往有选择地执行,对本政府有利的就积极贯彻、全力以赴,不利的就消极对待;三是地方土地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当上级部门指导与当地政府要求发生矛盾时,难免会选择后者,使中央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四是缺乏适时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监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在执行中的偏差。

(四)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突出。基层土地执法工作名实难副,农村土地执法中的难点成了制约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软肋”。在基层土地执法监察过程中,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怪圈。基层土地执法人员责令违法人停工,但随后为违法当事人进行说情的人接踵而至,这种说情之风在基层非常盛行。甚至有些人绕过国土部门非法买卖土地,这种见不得“阳光”的私下交易土地,严重扰乱了土地管理秩序。现行基层国土体制权责不清,基层国土体制改革后,乡镇国土所处于双重领导之下。上级国土部门赋予基层国土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配合上级进行矛盾调处等。然而基层国土所既要种好自家的“责任田”,又要耕好政府这块“地”。有的人员还被乡镇政府安排兼职招商、计生等工作,造成权责不清的问题。

二、改善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一是建立内部会审、集体决策等制度。对土地审批、采矿权登记等重大许可事项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征收供应、耕地开发管理等重大决策,实行有关科室集体会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有效地防止各种行为发生,保证重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和考核追究制度。与各乡镇签订国土资源管理责任书,把全县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开发整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列入政府和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增强各级各部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动性。三是多方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过去供应的土地,应加大检查的力度,随时掌握其利用情况,对闲置和空闲的存量土地,政府通过公开收购、储备、拍卖得以盘活,使政府收益逐年增加。

(二)进一步创新制度,不断增强服务和保障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国土资源部门作为直接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部门,应按照优质、高效、便民的原则,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在强化措施,保护资源的同时,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程序,最大限度的体现其服务职能。建议土地预审制度进行调整,土地报批制度进行改革。土地预审制度有悖于土地的“招、拍、挂”出让制度,必须取消或调整,否则“招、拍、挂”出让制度将流于形式,同时易于造成违法用地。另外,建议土地报批要取消平行单位的审查环节,各项费税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一税(费)制”,实行批次报批土地。由地方(辖区)政府负责土地报批工作,税(费)一律由地方政府承担,此外地方政府还要对供地工作负责。考虑到有些地方政府一方面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发展用地要求迫切,建议税(费)可在供地后再由地方政府上解,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国土部门的办事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国土部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国土部门的形象。

(三)注重加强地质方面的工作。地勘单位属地化,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资源约束增加,矿业景气周期到来,社会投资超过政府投资,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构成了当前地质工作的宏观背景;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一波三折,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工不明,对矿业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以及由此引发资料的秘而不宣、矿地的圈而不探、基金的有而不用,成为当前地勘行业经济运行的真实写照。建议把强化行业管理作为地质工作管理的抓手,更多地从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入手,促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克服掌控资源、追求利益的冲动,把职责重点回归到公共管理和为国家的资源战略利益服务上来;要体谅地勘单位的困难,减少政策伤害,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循市场价值规律,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只有以市场准则来衡量,土地资源才能体现其真实的价值。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行政的不当干预,土地的价值或价格脱离市场的制约而被随意地认定。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把土地资源作为商品来对待,土地资源开发应该在市场上运作,其所有权、使用权应该明晰,明确农民与土地的权利关系,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界定和维护,明确农民在土地使用、流转、征用中的地位。应该允许农户承包地的使用权流转,并引导流转工作使其有序进行,规模得到控制。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只有建立科学、公正的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限的土地资源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五)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开展国土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土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促使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探求工作规律,加强调查研究,破解工作难题,掌握正确理论,从而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此外,理论研究对于培养国土资源管理人员不畏艰难、奋力探索的精神,对于引领良好风气,培养高雅志趣,增强严格文明公正执法的自觉性,都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我国的国土资管管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此次的研究和论述,希望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招标范围及规定

(一)招标范围

1、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额3000元以上):包括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教育、文化、水电等公用事业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2、价值3000元以上的社区(村)集体固定资产购建、经营、处置项目。

3、社区(村)集体林木、“四荒”、水面等自然资源的承包经营项目。

4、社区(村)集体价值300元以上的办公用品、设备等采购项目。

(二)招标规定

1、凡是投资额在3000元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到各有关经济园区、乡镇(街道)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中心(以下简称招投标中心)公开招标。投资额在3000元以下的工程建设项目,由社区(村)自行组织招投标,报招投标中心备案。

2、对实施招投标的项目,项目经营方式、经营目标等必须经社区居民(村民)会议或社区居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形成具有参会人员签字的书面会议纪要,填写《招投标项目申报表》,报乡镇经管站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项目招标。

二、招投标组织管理

各经济园区、乡镇(街道)成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中心,具体负责社区(村)招投标日常管理监督工作。

(一)招投标中心职责

1、收集、统计、分析和社区(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信息;

2、审核社区(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标方案和民主决策会议纪要,审查投标单位资格;

3、组织、参与、监督社区(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活动,负责招投标活动场所的安全和服务保障工作;

4、监督项目交易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

5、调解招投标活动纠纷;

6、管理社区(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档案;

7、处理社区(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的其他事务。

(二)项目申报单位(社区<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责

1、提出招投标申报项目,并履行民主决策审批手续;

2、参与实施招投标工作;

3、对招投标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4、按照招投标合同约定方式,向有关经济园区、乡镇(街道)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申请收款、付款。

5、履行招投标中心规定的其他职责。

三、招投标方式

(一)公开招标;

(二)邀请招标;

(三)竞争性谈判。

四、招投标工作程序

(一)项目申报。社区(村)集体(招标方)根据实际需要,由村支部和村委会负责编制招投标项目实施方案,具体包括项目名称、概况、实施要求、标准等内容。项目实施方案经社区居民(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通过后,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并填写《招投标项目申报表》,报乡镇经管站审批。

(二)招标公告。招投标项目经乡镇经管站审批同意后,招投标中心与村委会签订委托协议,共同制定招标文件,组织评标委员会,招标公告。评标委员会一般5人左右,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相关专业人员等组成。招标公告要在招投标中心公示栏和本村村务公开栏同步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3天。同时,也可根据需要采取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向3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书。

(三)投标受理。有投标意向的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到招投标中心报名,经审查符合投标人条件的,交纳投标押金,填写《投标人员登记表》。投标报名截止日与招标公告之日间隔不少于10天,符合条件的投标人不得少于3人。

(四)举行招投标会议。招标方代表、所有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举行招投标会议。会议由招投标中心派人主持。招投标时,可以现场公开竞标,也可以由投标人填写标书现场开标。最后由评标委员会研究确定中标人,当场宣布,招标方与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如无人中标,应重新组织招投标工作。

(五)履行合同。招投标成功后,招标方与中标人必须按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招投标中心要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属于发包租赁拍卖项目的,招投标中心填制收款通知书,由服务中心收款,纳入招标方村级代管资金管理;属于用品采购、资产与工程建设项目的,根据合同约定和项目验收情况,招投标中心填制付款通知书,由招标方持付款通知书到中心申提资金,并将款项拨付中标人。

(六)资料归档。对于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活动所涉及的经济行为,必须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招投标中心负责对所有招投标事项有关文件、合同等资料及时整理存档,妥善保管。

五、督导检查

(一)乡镇(街道)经管站要根据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台账和各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时编制和修订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工作计划,指导招投标中心及各村根据计划组织开展招投标活动,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第3篇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开展增减挂钩工作。

按照跨省交易指标既定的工作目标任务,积极组织组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复垦实施工作,完成拆旧复垦规模344.583亩,其中,实施完成并通过县级验收第一批次河支乡独哇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规模194.583亩,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使用挂钩周转指标65.577亩,节余指标127.506亩;第二批次8乡10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完成四洼乡2个地块复垦施工,面积150亩。同时,积极筹措专项资金451万元,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至源拓土公司为第三批次10乡26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目前期技术服务单位,包装立项周转指标规模约917.1亩,复垦规模约700亩,预估节余指标约630亩。项目方案现已报省土整中心备案。

(二)征地补偿工作

一是会同久马高速建设项目协调办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久马高速C2标段红线用地范围核定及征收补偿测算工作,完成红线用地测量7310.59亩,其中耕地1869.96亩、草地3772.93亩、林地1667.7亩、其他土地117.18亩。二是全面完成久马高速C2标段总承包部临时用地选址确认,确定临时占用土地面积1214.703亩,其中耕地91.155亩,林地724.47亩,草地244.254亩,其他农用地2.871亩。审定了临时用地复垦、植被恢复方案并报县政府审批。三是继续强有力地抓好S220线征地补偿费拨付,已完成133.3亩征收土地补偿款拨付600余万元。

(三)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全力统筹协调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极力助推脱贫攻坚。一是充分整合利用我县“十三五”期间用地指标,积极主动与省、州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调整建设用地491.787亩,确保了漫泽塘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220.4505亩;麦尔玛公安用地14.8725亩;武警四支队驻训基地项目用地240亩;LNG气化站12亩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二是为确保藏高公司入驻我县,划拨75.87亩国有土地用于久马高速建设监控、应急中心建设项目。同时,通过收取土地成本费,实现土地收益2427.84万元。三是划拨231.99亩国有土地给武警省总队机动第四支队用于策应反分维稳,支持驻勤武警后勤保障建设。同时通过收取土地成本费,实现土地收益5000万元。

(四)着力经济发展、合理布局生态修复

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把保护耕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第一要务,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为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7126.6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5700公顷的保护目标,在全力保障久马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根据项目设计及其勘测定界成果,积极与有关乡镇、村对接,协助技术作业单位对该项目占用1003.6965亩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了补划,形成了补划方案已经州、县两级审批,上报至省人民政府审查。二是以27.1万元委托涂源信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制定工作,确定我县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2个区片,分别为Ⅰ区片37600元/亩,Ⅱ区片28000元/亩,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三是积极对接科农蓄水局,完成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移交,与发改、林草、生态环境、科农畜水等相关部门对接,顺利完成《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方案》编制。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用地保障,促进项目落实。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报批,确保全县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并围绕重点项目加大土地储备,确保城市建设融资需求。

二是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调整完善,完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三是严格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考核制度,坚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动摇,完成我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第4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第5篇

1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县建设中的作用

1.1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阵地,在树立和落实生态文明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化是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它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森林文化则是人类最初创造的文化形式,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森林文化实际上是人们对森林的反思和寻根,是生态文化更为直观的体现和传播。林业生产不仅可创造大量的生态和物质成果,而且还可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在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林业生产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障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和湿地是两大陆地生态系统,它对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林业生产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一是最大的碳储库,具有缓解温差效应的功能;二是最好的蓄水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三是最强的生态屏障,能阻挡风沙,具有防止土地沙漠化的功能。因此它在清洁空气,净化水质,减少噪音及维护物种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林业生产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生产是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内部物质循环与外部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经常进行着“森林———利用———培育———森林”的循环。在森林资源利用上人类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多功能、多效益的循环利用。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科学经营就可满足人们对无公害林产品的需求,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2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县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我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县共有22个乡镇(管理区)、254个行政村,现有土地19.47万hm2,其中耕地0.78万hm2,林业用地16.16万hm2,是浙江省重点林业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绿树成荫,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7.9%,是欧江、飞云江的发源之地。近年来虽然生态文明县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林业发展还处在较低层次,单位面积活木积蓄量还不高,林分质量低下,布局不够合理,经营管理较粗放,林农收益欠佳。二是林产品加工不精,综合利用率不高,盲目利用森林资源,依靠森林资源而生存的企业和林农较多,生态公益林对社会贡献大,给林农回报少,因此林农缺乏抚育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对林业投入不足,林业管理和运行机制不适宜产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发展配套经费难到位,山区林农收入体现不出林业的主导地位,离现代林业要求差距较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3探索林业发展新途径,加快生态文明县建设的对策

3.1积极创新体制,全面提高活力

为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当前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致力发展林业生产,全面拓展林业的功能,把植树造林当成第一重任,把产业发展当成第一重点,把保护生态作为第一效益,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资源管理作为第一职责,把富民兴业作为第一大局,认真抓好“以林兴工、以林富民、以林兴旅、以林养居、以林减排”的各项工作。这样就可全面提升林业生产的活力,谋求林业效益的最大化,使林业为农民增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3.2加强管理力度,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生态文明县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抓好植树造林、社会造林、科学造林、工程造林等工作。在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加快绿色通道建设的同时,还要努力抓好花卉、毛竹、油茶、厚朴等特色林的建设。另外还要认真抓好林木的科学采伐,全面加强森林的科学管理,树立“种、造、管、伐”并举的营林新观念,积极抓好森林的抚育管理工作,以利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

3.3抓好资源管理,全面提升保护水平

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均是生态文明县建设的根本。我们只有保护好、发展好森林资源才能建成林业三大体系,提升三大功能,发挥三大效益,才能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县建设的成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深入开展护林行动,严厉打击毁林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好林业资源;二是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严格禁止占用、征用林地,确保林地面积不减少;三是不断完善山林责任制,做到凭证采伐,不超伐,不滥伐;四是继续抓好自然保护区、高山湿地、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以利不断扩大林地面积,促进林业更快发展。

3.4坚持依法治林,全面提升林业对生态文明县建设的龙头作用

为不断提高林业的产值和产业的质量,当前一定要做到依法治林、依法护林、依法规范造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不断加强林业法制教育,重点抓好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林业对生态文明县建设的贡献率。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大力发展毛竹、油茶和厚朴等特色经济林;二是要继续加强绿化苗木基地、花卉生产基地、林木良种繁殖基地和高质量林木采种基地的建设;三是要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抓好竹木制品、森林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的精深加工;四是要充分发挥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优势,积极抓好森林生态旅游、高山湿地观光、林业产业学会、林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建设,以促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

第6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研究;参考

前言:林业资源管理与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有着直接的联系,将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与现代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相结合,会使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国对林业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样也影响了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但是发展林业资源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林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林业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林业资源的僵乏出现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生产的细节。当前,生态恶化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我们生活。促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破坏重新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必须通过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转变当前的林业资源下滑的趋势,在实际的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应该建立对林业工作和实际的正确理解,明确各类林业资源问题的因果关系,形成制度性规范性的工程和管理措施,为林业整体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和服务,并形成正确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有效保护保护林业资源。

2 、我国林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和建设工作走向正规,林业的基础性地位再一次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林业资源保护造林绿化事业得到了普遍开展,形成了林业发展的基础和态势进入新世纪,林业的价值和作在社会上已经建立了共识。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最新结果显示,我国已有近20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首次突破20%的森林覆盖率,有150亿立方米左右的活立木总蓄积,13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

3、林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多种,其中影响林业资源健康发展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待发展社会待提高的人口大国,尽管有非常丰富的森林面积以及储量,不过由于人口众多,加之高速增长的经济需求,使得林业资源的利用不规范,消耗很大,以至于林业资源保护的严重不足[1];

其次,从整体上看西部更为落后,并受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再加上投入不够,不完善的林业体制机制,以及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突出;

最后,人们林业资源保护意识缺乏,大肆地砍伐,造成了不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最终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再就是管理体系的缺失执法不到位等,尽管林业资源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消耗的却要多得多,这就要求在开展林业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4 、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措施

4.1全面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

全面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中,有关部门需加强管理机构的完善。在当地的资源保护工作、林业生态建设宣传工作以及科技推广工作中,通过林业工作站进行监督与宣传,发挥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林政部门还要加强对乡镇林业站的关注度,利用创新型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来规范当前的林业资源管理行为,不但加强流动巡查的力度[2]。应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支能够严格执法的管理队伍。每一个行政区域的政府部门要加强林政资源观念传播的力度,开拓相关资金的投入渠道,使林政工作不断趋向稳定。

4.2大力推广先进管理设备与技术

现如今,现代林业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改革的深度加深,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向着高效的方向发展。在林业生态管理过程中,行政审批工作的效率要加强,林业生态管理的目标要不断民主化,管理过程中的权利运行也需要进行规范化升级。促使林业生态建设的决策更加合理化。与此同时,也将计算机与相关的软件、系统融入到现代林业生态管理中,实现林业生态管理现代化。

4.3不断完善林业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在林业资源管理中虽制定过许多的法律与法规,但还有诸多内容不够完善。例如:林权管理矛盾如何解决,湿地如何保护,都没有得到准确地指引。这就使林政资源管理工作出现了困难[3],进而增加了林政部门与环境、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现如今,林业生态资源管理水平如何提高,是林业法律法规建设的重点。因此,要求国家林政部门应加强对法律法规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安排专职人员深入到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去,发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并不断完善林业法律法规。

4.4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宣传力度

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宣传力度,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现代生态建设的意义。使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发展更加顺利。林区的居民具有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识,才能方便林业资源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林业资源管理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要对林区附近的居民进行生态建设意识的传播[4]。林政部门应加强与电视媒体的联系,利用电视进行宣传,扩大宣传的范围,力度加深,推进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提高建设质量。

结语:我国在全新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冲击下,经济迅速发展,但我国的自然环境也受到厂较大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和生态日益恶化,这都给林业资源保护带来了现实性的问题,林业工作者必须迎接这一挑战,通过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实现对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景波. 宜都市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3.

[2]李云峰. 对林业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健康发展的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267.

第7篇

在稳定现有耕地总是和人均耕地不下降的基础上,制定全国各省区的土地利用年期总体规划,强化国家对种类用地结构与土地供求量的协调平衡。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应政策及保证措施,以力争做到“人增地不减”。要依法严格控制“农转非”用地,严格规定城乡非农用地标准,加强国家土地管理,防止非法占用耕地,以实现耕地总是的动态平衡。

2、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对现有的已利用土地,要采取配套综合措施,实现土地增产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综合生产力。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从因地适用发挥优势上,提高有限土地利用效能,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土地资源适应性,进行优化配置与选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1)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2)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3)促进农田耕种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

3、立足内涵挖潜力,节约用地,开发新资源,扩大土地利用的范围和规模

据估算,全国城镇用地,通过拆旧房改选,提高容积率和大量工业用地优化利用等,至少还有40%的潜力,如集约利用,每年可节约占用耕地60%;通过开发、整理,可新增土地10亿亩,其中宜耕地约2亿亩。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1)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2)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3)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

4、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加强国家对土地资源资产的管理,提高土地不动产的资产功能

我国土地利用不合理和效益不高的原因,除直接由于人口压力和土地利用问题外,还有更深层的制度制约因素存在。文主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经营权相分离,土地产权权能关系与各产权之间的责、权、利还不够明确,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还不很完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无偿划拨与无偿承包还没有根本改变。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及土地供求运行不畅,土地不动产交易未真正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及地租、地价原理进行定价和管理,没有完全按照土地不动产资产和土地商品化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致使国家和集体应有的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5、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地关系的严峻现实,归根于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在人地关系中,人口总是是可变量,人们利用土地的技能也是可变因素,而土地总量是不变因素,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这是缓解人地关系和人粮矛盾紧张的一个根本关键。

6、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每年经济建设都要大量占用耕地,再加上大量的违法用地,使耕地的数量逐年减少,保护耕地已经客不容缓。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两大原因:(1)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现在担负土地管理的主要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这些部门都是属地管理,而违法用地的主体则主要是地方政府,导致一些违法用地无法查处;(2)我国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土地管理,但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要遏止违法用地,就必需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对违法用地的处罚力度。

7、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节相关的综合性工作,其内容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有: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我们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因地制宜的加以开发利用;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最大程度的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土地污染的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杜绝城乡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取缔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改造的“四小”企业。

从总体和长期来看,资源是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如何通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按照资源的性质,可将资源分为两大类,即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在资源利用中保护和增强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能力,减少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用以及提高可更新资源对不可更新资源的替代能力。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是任何物质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必需的物质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土地利用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目标是:在充分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土地资源的稳定高效和永续利用。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下方面:

(1)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食物安全。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长期用于耕地,以便持久的拥有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我国今后各阶段经济发展必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

(2)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各项用地需要。在保证耕地生产能力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各项措施,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保障必需的建设用地供应。

(3)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土地是一种数量有限,稀缺程度极高的自然资源,靠增加数量来提高其可利用程度已经没有多大潜力可挖了。只有通过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才能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8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一定的政府职能和机构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体制而设立,同时,政府职能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体制。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保持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等[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必须改变在传统计划体制下,不仅管理公共事务,而且管理本应由微观主体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我决策的大量私人事务的做法,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职能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

1水利管理改革意义

1998年以来,水利行业在适应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中,在寻求解决水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中,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在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的指导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取得了重要进展。探索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是一个具体的政策体现[2]。与此同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大潮流的明显特征。我国自然垄断、公用事业领域以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政府监管下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制为重点的改革不断推进。如何准确把握水利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水利发展的要求,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管理体制改革,就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水资源的自然和经济属性。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又是稀缺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水资源开发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还关系到环境保护。水是商品,但获得洁净和卫生的饮用水又是人的基本权利,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水资源利用不仅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还关系到社会公平,既不能完全由市场按照利益导向来配置水资源,又不能不考虑资源的高效利用。水以流域为单元,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水量与水质相互依存。水资源使用不仅给使用者带来效益,还给流域其他人产生影响。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了仅靠市场调节,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用水决策时难以考虑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其产出对于全社会而言往往是次优的。水既具有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而防洪、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又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农业灌溉虽有竞争性、但又有非排他性,属于公共财产物品,是准公共物品;城市供水和水力发电是私人物品,这里既有应该由政府提供的物品,又有应该由市场提供的,而实际上往往由一个工程提供。水利的特殊性决定的政府在水利管理中的作用与竞争性行业和纯公益性行业大大不同,既要管理资源,又要管理资产;既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既要监管水服务,又要直接提供水服务。目前水市场没有充分发育,需要政府培育和发展。

水资源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决定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正确把握哪些事该管,如何把该管的事管好,是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利管理体制的核心。

2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措施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了水利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市场机制引导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推进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根据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推动市场机制发育的基础上,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

(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就必须打破目前水资源管理上的行政条块分割格局。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并不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将与水资源有关的一切活动垄断起来,而只是政府资源管理职能的统一[3]。从自然资源角度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从商品角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管理虽然有紧密联系,但是2种不同性质的管理活动,必须区别开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对水资源管理,要建立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推进从行政管理向权属管理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改革管理机制,加强规划和预案管理,使水资源管理活动和管理机构运转规范化。

(2)有效提供公共服务。防洪、防涝、水资源保护、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水等是具有巨大外部影响的公共物品和服务[4]。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以公共资源为支撑,依靠公共财政支持。为了有效利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需要建立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投入;加强公共机构的业绩考核,加强资金和管理控制,建立激励机制,发挥舆论监督机制等措施,提供公共机构的运营效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根据工作效率和社会平均水平而不是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来决定公共机构职工的劳动报酬;要培育市场,在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引入市场机制。

(3)加强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为了给社会提供公共水产品和水服务,国家投资建设大量水利工程,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中积累了庞大的国有资产。由于大量的国有水利资产主要是非经营性资产,其功能是根据社会需要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资产所有权的约束主要是保证这些资产公共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水利资产的管理是以使用效率为中心的绩效管理模式,要求使用者以最小的成本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而不同于以效益为中心的一般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这些资产应授权负有提供该公共服务直接职责的政府专业部门来管理这部分国有资产,这个政府专业部门也就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如果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外再派出资人代表,将资产所有权和资源管理权分离,容易使流域管理机构和资产所有权行使机构在防洪等公共服务的职责边界模糊,互相推诿扯皮,影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4)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培育和发展水市场。水资源管理主要是政府职责,水资源开发和水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要引入市场机制。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都始终是体制中内生的、同生共在的要素或组成部分,没有“无政府”的市场,也没有“无市场”的政府。

(5)做好政府引导。培育和发展水市场,不仅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还能为政府调控水资源提供政策工具和作用机制,能有效提高政府调控水资源的能力。因此,需要做好政府引导、促进立法、制订规则、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和监管交易,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水利建筑市场、水商品和水服务市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市场等工作。

(6)政企分开。培育市场主体,实行政企分开,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和委托制度,实行契约管理和合同管理,使企业成为水市场的主体;严格执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政府采购等制度,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合格企业自由进入和退出水资源开发领域,保持有序竞争,维护竞争者的公平利益;建立合理对水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公开价格制订和调整程序,实行价格听证制度;加强水市场上生产流通行为的监管,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地使用水资源。

3参考文献

[1] 王东升.试论水量调度工作在水利管理中的作用[J].石河子科技,2008(6):10-11.

[2] 贺英年.关于互助县水利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