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11 03:5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描写大自然的句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

第1篇

2、油铃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那五色斑斓的野鸡,挺着胸,迈步走出草窝,像骄傲的将军。

4、萤火虫,轻轻悠悠像飘着一盏蓝色的小灯。

5、它的腿很短,奔跑时步子又快又小,尾巴一翘一翘的,很有趣。

6、小黑雀在细线般的柳条上,好像乐谱上的音符。

第2篇

1.理清文章线索。

2.品读生动传神的语言。

3.认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佛家有句名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件普通的小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天不封阳台》,看看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读一读:

霓虹灯 孵育 喧嚣 翘望 悖论 蹒跚 龟裂 蚂蚱 倏然

2.不看书,填空。

一事几经周折,一开始是打算( ),最后决定( ),在改变打算之前作者经过了深刻思考,是( )触发了作者的思考。

正是这位来自大自然的使者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对明天封阳台产生了怀疑:明天还要封阳台吗?

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一)父子关爱鸽子

思考:

1.杜家起先为什么决定要封阳台?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

2.后来又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

3.找出文中描写鸽子的语句读一读,思考:透过鸽子的眼睛,我们可洞察它当时会是怎样的心理?

4.面对这只受伤的鸽子,这个可爱的生灵,假如我们与它来一次心灵对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你说什么?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1.鸽子看到鸽子很惊喜,让老师想到了观蚊如鹤的幼时沈复,想到了百草园中玩耍的少年鲁迅。同学们,你们从作者的儿子看到鸽子的惊喜中,可以想到孩子有着怎样的天性?(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和小动物们为伴,相互逗乐。)文中哪些内容展现了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请你找一找。指名回答。(第11节有关语句)

2.孩子有着亲近大自然的天性,那么作为成人的“我”向往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明确:第9小节,作者参加内蒙笔会的描写。“情不自禁”“趴”“喊”等词,“仿佛……大地母亲的心音”。男生朗读写内蒙古草原风光的语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表达的方式看,这几句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因而显得生动传神。(板书:描写)

3.在阅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都有亲近大自然的天性,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先指名回答,然后女生齐读。明确: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三)人类的错误行为

1.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在我们的身边有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现象吗?请说一说。

2.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自然界又以怎样的方式发出了痛苦的倾诉?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

明确:第12小节。这几句同样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为什么呢?明确:因为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且语言富有强烈的感彩。

(四)真情呼唤

1.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请先迅速浏览第10节,然后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2.你能模仿文中的句子,发出自己的深情呼唤吗?

我希望: ,不再 ;我希望: ,不再 ;我希望: ,不再 。

3.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地排放污水废气……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大家能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4.第10小节就表达方式而言属于哪一种?(板书:议论)

5.作者的这番议论,发人深省,对有些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那么,能否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呢?作者的儿子是怎样做的?

明确:第11小节,“儿子拿来……晚餐”(人对自然) 友善

人和自然本为一个整体,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虽然现今有不少人正做着伤害自然伤害自身的事情,但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保护自然,人与自然还是能和谐相处的。

6.经过一番深刻的思考,作者最后拿定主意:明天先不封阳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板书: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爱护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做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先动笔写一写,再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家杜卫东从日常小事――是否封阳台中,让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这是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板书)。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明天要封阳台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 描写

小中见大

明天封阳台吗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议论

第3篇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共20分)

1、看拼音写字。(8分)

sōng zhī(

)nù hǒu(

) tuī cè(

) chí dùn(

)wēng ǎo()tǎng ruò()

wèi jiè( )biān fú()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造句。(8分)

五(

)(

)斓前(

)后(

) (

)(

)若狂

茹(

)饮(

) 无(

)(

)力 毫不(

)(

)

造句:

3、按要求写句子。(4分)

(1)太阳照射着树林。(把句子写具体)

(2)新奇的纳米技术怎能不让人惊叹呢?(改为陈述句)

二、积累与运用(30分)

1、按原文意思填空。

(1)《乡下人家》通过描述____幅画展现了乡村的美丽与宁静,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无限喜爱之情。(2分)

(2)《琥珀》一文中作者说,通过琥珀可以推测出几千万年前的

事情,那为什么作者使用“推测”而不是“猜测”?说说你的理解。(3分)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填写诗句。

(1)《四时田园杂兴》的诗人是_____,诗中前两句描写了四种景

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出兄弟三人在做不同的事情的词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风雨送春归,_______._____________,犹有花枝俏。(4分)

(4)_________,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4分)

(5)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儿童急走追黄碟,_____。(4分)

三、阅读理解(共25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ān 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péng béng)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xī qī)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pì bì)了一个崭(zǎn zhǎn)新的生活天地。

1.在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5分)

2.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方面介绍了恐龙的庞大家族。(3分)

3.这段话主要写了(

)。(2分)

A.科学家们的推想B.庞大的恐龙家族 C.恐龙的演化过程

(二)课外阅读。(15分)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这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也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 文中第1段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2段画“____”句子运用了______说明方法。(2分)

3.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给本文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2分)

A.大自然色彩的奥秘B.天空为何呈现蓝色

C.太阳光的奥秘D.大自然

5、你眼中的天空是什么颜色?说说理由。(5分)

四、小练笔。(25分)

第4篇

一、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与感染,产生写作的欲望

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身临其境时,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下如醉如痴,产生无限的遐想,久久不肯离去。回味之时,有拿起笔记录下这优美风光的强烈愿望,并急于让没领略过这种风光的人欣赏。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写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才是真情的流露,真实感人,这才不至于抓耳挠腮、闭门造车,无话可写,无话可写。

二、寻找身边的观察点

我们教师领学生去参观,不一定要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美景可作为写作素材。我们学校的自然景观一般,但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校园的美无处不在,学生笔下的校园如诗如画。提到观察,其实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观察,只是泛泛地看,观察之前,老师一定要做观察指导。

三、如何指导学生把看到的写成文章

要把写景作文写好,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按一定顺序去观察描写,例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或二者结合顺序。第二,描写景物时要写出特点,将景物的形、声、色、味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特征写出来。第三,要点面结合。写局部景物要精雕细刻,力求惟妙惟肖。第四,描写景物要情景交融,写景目的在于抒情,如果不能做到情景结合,那就是为写景而写景了。第五,描写景物还要讲究文采。要努力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争取写出语言优美动听、意境生动形象的好文章。

四、如何设计好文章的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情真意切

1. 标题新颖别致。标题是文章的题眼,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对表现文章主题、增强文章魅力,提升文章品味,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一个平淡乏味的标题,则令人兴味索然,难以给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注意,拟题要准确、精练、生动、别致。准确,是指内容详实,有分寸;精练,言简意赅;生动,指语言具有形象性;别致,是指表现出不落俗套。

2. 结构巧妙清晰。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建,使文章思路的外观。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完整的结构清楚的开头、发展和结尾,这样才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同时文章要首尾呼应,前后一致。

3. 感情真挚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感情真挚,“感情真挚的标准就是既要文字感人肺腑,要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恰当的选择材料,运用各种抒情方法,让读者既清楚而又真切地感受到你的这种情感。

五、怎样才能把文章语言生动

1. 写好比喻句的方法。

(1)充分展开联想:联想是比喻的基础,几乎每个比喻句都是通过联想来实现的。比如当我们看到天上的白云时,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棉花或者白色的花朵,看到董仍的脸庞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花朵。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联想,我们可以多加训练,让自己的联想更广,这样造出的比喻句会更生动、传神。

(2)抓住事物的特点,在观察事物时,能够快速抓住事物的特点,从特点入手,寻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会产生很好的特点。

2. 写好拟人句的方法。

(1)把人类的世界驾驭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之上就是让动植物、事物说人的话,做人的动作、具有人的心理状态、符合人的心理习惯。

(2)用你的大脑代替事物思考。当你看到一本躺在桌子上的书,你会想这事属会有什么想法呢,他汇报。

3. 写好排比句的方法。排比句能够增强语句的气势,造成强烈的效果。

第5篇

思想品德要求: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要求: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学校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述方法;图文对照,通过看图,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的;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像,仔细体会写联想和感受那些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是什么吗?(泉城)为什么会有这个别称?

2、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材料。

3、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当给予补充。

二、 看图想像

1、 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出示投影),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图画?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3、 老师在肯定观察顺序的基础上点拨:观察时除了注意观察顺序外还要注意什么?

4、 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自己先仔细观察图画,小声说说观察所得。

5、 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 检查学习情况。(度字音,辨字形)

3、 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共同学习词语。

4、 逐段读课文,理清各段的内容

四、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 读第一段,把句子换个说法。

2、 学习第二段

a、 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b、 “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什么?

c、 练习朗读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投影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抓关键词进行体会:定会、一半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游览趵突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美。

1、 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一共有几句话,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2、 老师适当点拨个别句子

3、 总结出大泉的特点:有气势,很壮美。

4、 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读本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泉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5、 老师课件出示大泉的样子,对照自己的想像是否有不同于图片的,可以发言。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让我们看看池边的小泉是怎样的

1、 请自己读这段课文,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什么?

2、 通过什么来表现小泉的有趣?点拨使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上了“有的……”句式

3、 启发大家想像,水泡还有些什么样子的?

4、 学生动手把不同形态的水泡画下,展示给同学们看,进行说话训练。

5、 朗读训练体会有趣

第6篇

关键词:语言亮点 真情实感 妙用修辞 人物描写 巧加修饰 细节描写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服装,语言或朴实或生动,都能彰显文章的个性。中学生对作文语言的观念较淡漠,平时他们的作文就象一杯无味的白开水?圈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显燙是不能吸引住读者。怎样改变学生观念,使语言成为文章的亮点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妙用修辞

平淡的材料写得“生动逼真”,就是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妙趣横生,嚼起来有滋有味。而妙用修辞便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法宝。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设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人、物、景栩栩如生:

A.雨似珍珠,颗颗镶嵌着情。雨似银针,针针串联着爱。

B.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C.雨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古诗词的音符。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美;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期盼;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闲适;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的豪壮……

这些句子让看到的人眼前一亮,他们或采用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引用,使句子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不拘一格,行文活泼,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使文章充实,体现了语言的艺术美;从而使句子变得栩栩如生、富于文采。

二、人物描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各具特色的,我们如何把他们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昭示人生的真谛呢?这就需要一种重要写法——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根据描写的对象,可以分为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只要我们在写作时运用好其中的一种,都可以使语言成为文章的亮点。示例如下:

A.此人圆滚滚的身躯上安着一个圆滚滚的脑袋,中分的头发向两边梳着,透过厚厚的镜片可以看到一双小小的眼睛。像两根红肠似的嘴巴上边长着一只小“巧”的鼻子。一笑起来,只见原来就很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缝,嘴巴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浑身的肉也像注了水似地颤个不停。活脱脱一个安西老爹的翻版。

B.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低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这两组文字分别采用外貌、心理的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跃然纸上。

三、巧加修饰

在写文章时,给句子添加恰当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词语,也能使句子变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简而言之,巧加修饰使语言成为文章的亮点。例如:

A.①母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②母亲的话象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B.楼道里传来咯噔咯噔的走路的声音!

寒风吹着那破旧的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除夕的夜晚外面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呱哒,风把门吹开了。

在以上的两组句子中,A组②句添加了一定的修饰成分,使句子描写生动逼真,如临其境。B组几个句子使用了形象的拟声词,令文章生色不少,意趣盎然。由此可见,在文章中添加一定的修饰成分,也可以打造语言的亮点。

四、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为了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心理,与人物的心理进行烘托,使所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描写更生动观察更细致,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

示例如下: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第7篇

【原文照录】

救救母亲!救救地球!

孙 瑶

1995年6月,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涌出了第一股水流,夕阳西下,带不走黄河两岸人民急切的目光;世间喧嚣,淹没不了人们渴望的心情,“看,有水啦!”河岸边的人群中不知谁大叫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地望向干涸的河床,而人们满怀希望迎来的,却是一股混着恶臭的黑糊糊的污水,水面上漂着一条条死鱼,苍白的瞳孔仿佛在鞭打着人们的心,这是人们盼望的甘甜的河水吗?这一刻,时间仿佛凝住了,江岸上一片寂静,我的心里实在不是个滋味。(此段描述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的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但写“我”在现场显然不符合真实。)

“真该死啊!”人群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家沉痛地说道:“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孽呀!”望着汩汩的污水,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此段过渡,由叙述描写转到下文的议论和抒情。“我”不可能在当场,只能是看到报纸上的消息而引发感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黄河,可见她昔日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此段想到黄河辉煌的昔日,联想到黄河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跟现在的情况形成对比。)

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养育了你们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然而有谁能想到,你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体,还因为图效率,图钱财,把那些未经清理的废水、废渣、废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还有,你们无休止地滥用水资源,不懂节约,致使我的内部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你们会遭到惩罚的!”(此段用设想的方式,用拟人的手法,探究黄河受到污染的原因,议论环境恶化的危害。可惜的是,内容简单,匆匆而过,谈原因没有分类,说危害没有深入。)

我不禁想得更多。人类不再畏惧自然破坏自然的时候,大海、苍穹,自然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为我所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真的恼火了,于是,洪涝、大气污染事件、泥石流、土地盐渍化不断发生,摆在人类面前。不知是人类认为自然的报复还算仁慈,还是人类自身认识的偏差,悲剧,似乎却愈演愈烈。秋风中弥漫着烟雾,昙花凋败,湖水浑浊,燕失树丛,蚌无清潭。万物,趋向于失生命。(此段联想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对自然的报复,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事例,没有针对性。)

大自然是公正严明的,惩罚终于降临到人类头顶,中国的缺水状况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人们再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一颗眼泪。突然,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声音:“世界各地现已被浓雾包围,各地沙漠化严重,已找不到绿洲了……”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彻底醒悟过来,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多奉献,每个人都伸出手来创建我们的绿色家园。(此段回到水问题上来,指出危害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但跟上文的联系不紧。)

多少年风雨地球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地球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地球都尝过。地球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地球人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如果现在是我们昨天行动的结果,那么未来将是我们现在行动的结果。没有地球,就没有我们,地球的未来,我们肩负。(此段上升到保护地球上来,内容跟前面重复了。)

【升格指导】

本文针对黄河的污染发表感想和看法,紧扣了原材料的内容,围绕中心来谈,并且能够联想开去。但文章联想的层次感不强,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注意条理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升格:

一、用标志句体现思维的过渡和转换

可以设计带有标志性的句子,比如“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又似乎听到一种强大的声音”等类的句子,既提示各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作者思维的层次。还可以设计“我有一个梦想”之类的句子,用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首尾照应,针线细密。

二、用相似材料体现内容的充实和深化

文章的题目是“救救母亲!救救地球”,但文章在拓展开来的时候,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列举类似的事例。可以丰富补充相似的论据,比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比如日本的镉污染灾难等,这样文章就从黄河推广到地球,视野就宽广了,文章的内容也深化了。

三、用抒情性画面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原文在揭示题旨的时候,更多的是空洞的议论,大而无当,不如用抒情含蓄地表达,用梦境写自己的期望。比如用幻觉写感想,这样在描写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更有艺术感染力量。

【改后文】

地球的未来,我们肩负

孙 瑶

我有一个梦想,梦中是无尽的徜徉,一片鸟语花香,阳光中氤氲着和谐,苜蓿花开,海浪拍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天然中竞自由。

然而,现实是无奈的。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1995年6月,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涌出了第一股水流,夕阳西下,带不走黄河两岸人民急切的目光,世间喧嚣,淹没不了人们渴望的心情。“看,有水啦!”河岸边的人群中不知谁大叫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地望向干涸的河床,而人们满怀希望迎来的,却是一股混着恶臭的黑乎乎的污水,水面上漂着一条条死鱼,苍白的瞳孔仿佛在鞭打着人们的心。这是人们盼望的甘甜的河水吗?这一刻,时间仿佛凝住了,江岸上一片寂静。“真该死啊!”人群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家沉痛地说道:“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孽呀!”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黄河,可见她昔日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

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养育了你们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然而有谁能想到,你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体。你们为了图效率,图钱财,把那些未经清理的废水、废渣、废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还有,你们无休止地滥用水资源,不懂节约,致使我的内部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你们会遭到惩罚的!”

我似乎又看到了英国伦敦的那场烟雾――1952年12月5~8日,烟雾弥漫全城,侵袭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当人们的眼睛感觉到它时,眼泪就会顺着面颊流下来。每吸一口气就吸入一肺腔的污染气体。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咳嗽声。烟雾期间的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

我似乎又看到日本的那场镉灾难――日本的三井金属公司排出镉,造成在河流两岸如群马县等地出现一种怪病。患者一开始是腰、手、脚等各关节疼痛,延续几年之后,身体各部位神经痛和全身骨痛,使人不能行动,以至呼吸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骨胳软化萎缩,自然骨折,一直到饮食不进,在衰弱疼痛中死去,有的甚至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

我又似乎听到一种强大的声音:“世界各地现已被浓雾包围,各地沙漠化严重,已找不到一块绿洲了……”

我有一个梦想,梦中是纯纯的蓝色和白色的天空,下面是淡淡人烟,鸡鸣、狗吠,一片桃林,一条小溪,粉红的花瓣顺流浮沉,似乎还泛着几丝清香,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悠远……

第8篇

1、结合预习提示:假如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把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要害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索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详细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练习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2、结合练习重点:语文教材中,“练习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练习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练习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练习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爱好,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练习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把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练习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惫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