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5 01:2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构造地质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实地考察 信息技术 构造地质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26-01
1 以实地考察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按照实地考察导向开发课程,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按照编制地质图的实际实地考察设计教学的过程。编制地质图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熟悉绘制流程,按照过程导向分为读图、编制、细节处理等操作流程。
1.1 基于实地考察,开展情景式教学
开展构造地质学的实地考察包括包括读地质图、构造地质学基本图件编制、极射赤平投影、构造模拟等主要内容。[1]学习情景是基于实地考察的行动导向课程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按章逐节开展教学的生硬程序,从全局把握考察流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设计上以实地考察为认知核心,按照现场认知、知识教学、仿真实训、野外考察等四个过程环节来组织,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模拟场景和课件展示,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中,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六步考察法培养学生对实地考察的整体把握和技能掌握。
1.2 根据典型化的考察任务确定课程学习性考察任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编制地质图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构造地质学的学习,让学生在技能操作中,将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在实践中积累考察一线经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与考察地点一体化,把传统的枯燥的知识学习变为生动的实践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将实地考察和学习过程进行有机整合。
2 将行动导向贯穿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和指导,行动导向就是指导学生开展正确的学习行动的有效途径。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体现了职业活动导向的理念,注重任务教学,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角色教学,按照学习和项目结合的原则实施项目教学,有效促进教学课程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
2.1 结合信息技术开展任务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化的考察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任务竞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看”、“做”、“检”、“算”、“记”等基本训练能力[3],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课程各项任务附表如下:(如表1)
通过对以训练员为主体的岗位考察任务进行分析,课程将接受训练任务、查阅图纸资料、现场调查、编写训练方案、训练交底、控制训练动态、调整训练方案、实验检查验收等七项训练任务作为主要的任务教学目标。通过任务课程设计,把典型考察任务转化为课程教学考察任务,通过组织项目化教学,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通过明确任务、丰富资讯、组织实施、对比验证、改进完善等五个环节开展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的安排的动态化与方案调整的机动性,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实现了有机结合。
2.2 多媒体环境下开展项目教学法
实验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活动中让学生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采用带动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方法,注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通过小组同学的交往、交流和相互协作,实现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4]
在教学活动中,按照“项目教学法”设计和实际实地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把整体课程分解为多个考察任务,教学过程中遵循专业核心能力实验质量控制和分析、常见质量问题处理的培养目标,教师充分了解教学项目的知识背景,给定一个考察任务,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考察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考察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通过资讯从多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法。
综上所述,以实地考察为导向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构造地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按照实地考察导向开发课程,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按照编制地质图的实际实地考察设计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化的考察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任务教学,按照“项目教学法”设计和实际实地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促进知识理论向实践技能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张友辉,肖凤翔.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7.
【关键词】高中地理 认知结构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4-01
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学校内的广泛实施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掌握好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成为盲者。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地理老师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打造地理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贴近实际,融入生活
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进行巧妙的融合,以便学生的理解,能够让他们学以致用,让死板的知识变得鲜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建立一个为学生所容易理解的地理认知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这个认知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教学效果将大大提升。比如有一句谚语叫“重雾三日,必有大雨”,通过这句谚语引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课的讲解。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气流非常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只要冷空气一来雨就下的越大。用这个谚语来引出同学们对冷暖气流这一知识点的思考,便于他们的理解,打开他们的学习思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生活实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在不复习的情况下,通过“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句话可以牢记冷暖气流相关的知识点。[1]
二、设置知识冲突,加深学生理解
有些已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学生的意识里形成定向思维,虽然这样的情况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认知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主观认识,但有的主观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难度,不利于他们汲取新的正确的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够成熟,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引他们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要想改变学生的主观思维模式,老师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置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完善地理的认知结构。通过设置认识冲突,可以让学到新知识,为建立全新的认知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气的保温作用这一课时,学生的主观认识会是地球上的一切热量全部来源于太阳辐射。对于这种定向思维方式如果不予以及时的更正,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这时候地理老师就可以设置冲突,询问学生是否地球的热量是否都是来源于太阳。受主观思维的影响,学生通常回答是,这时候老师就应当问学生要是地球的热量都是来自于太阳,那么靠太阳越近,那么温度就越高。然而在维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不就是自相矛盾了。[2]通过这样的反问,来学生原有的理解,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致,和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推敲问题难度,贴合学生实际
要想优化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老师在对于问题的选择上就有进行慎重的考虑。问题太简单的话学生一想就知道,就不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知识的搜集,不利于他们对已学知识点的巩固。而太难的知识点已经超越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纵使学生努力的进行思考,但是也不能进行解答,这样的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两种状况的发生,老师选择的问题要是那种让学生看起来好像会,但具体做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类型。这样的话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巩固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对认知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完善。[3]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原有的认知进行巩固,主观认识里的错误观念,有助于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的打造地理认知结构,需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生活的实际,将新老知识相联系,适当的设置知识冲突,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在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解答的范围内。通过这几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帮助学生构建高中地理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崔星亚.运用认知结构理论改进地理课堂教学[J].学苑教育.2011.21(18):12-13.
英文名称:地质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9515
国内刊号:11-2001/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2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17-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迅猛发展,已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学,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据此,笔者结合汽修专业的岗位需求,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课程现状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在该专业教学计划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整车构造和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掌握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和底盘各总成或系统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故障分析、维修方法等专业理论知识。经过配套的实训课后,使学生具备初步分析、判断与排除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原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内容主要有汽车总体构造、传动系统的结构与维修、行驶系的结构与维修、转向系的结构与维修和制动系的结构与维修等。原有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理论知识讲完,然后在学期末安排两周的实训课,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由于只是感性认识,缺少实物认知,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在进行实训时,由于时间间隔过长,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已遗忘,无法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操作,对“为什么这样操作”不理解,更无法触类旁通,最后的操作技能也掌握得不牢固,达不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不断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当前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强调以动手能力为主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项目教学法无疑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二、项目教学法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三、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一)项目的划分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内容,我们归纳出如表1所示的项目:
表1 项目分类
序 号 项目名称 序 号 项目名称
项目1 汽车整车构造认识 项目7 行驶系
项目2 离合器拆装与调整 项目8 悬架
项目3 手动变速器 项目9 车轮与轮胎
项目4 万向传动装置 项目10 汽车转向系统构造与维修
项目5 驱动桥 项目11 汽车制动系统构造与维修
项目6 自动变速器 项目12 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每个项目的理论教学完成以后就进行实践教学,这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更为紧密,从而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扎实。
(二)项目的实施
首先,要将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能力融合成一体,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按照项目来编写教案,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项目教学要在具备多媒体投影条件的实训基地进行,以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操作的需要,使理论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教、学、做”一体。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集理论讲授、实践、动手操作于一体,真正体现“工学结合”。
最后,在进行项目实训时, 将班级分成若干个组进行,每个组的人数应控制在5~8人。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按照项目的实际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达到工作岗位的标准。
(三)应用举例
每次课前发放任务工单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根据相关项目内容和要求准备,课堂上按照项目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学习,通过考核并完成实训报告完成项目的学习。项目任务工单如表2所示:
表2 项目实施任务工单
序号 名称 内容
1 项 目 一 汽车整车构造认识
2 实训时间 4~6学时
3 实训地点 汽车整车实训基地
4 实训前准备 1.整车4台(根据班级人数多少可多准备)
2.举升机4台(根据用车多少确定)
3.实训小组4组,4名指导老师
5 实训目的及要求 1.掌握整车构造和汽车底盘、车身的组成系统
2.熟悉底盘、车身的组成部件
3.掌握传动系组成和动力传递路线
4.会用举升机
5.熟悉车间的安全规则
6.按时按要求完成实训项目
6 项目内容 1.安全教育
2.整车认识
3.传动系认识
4.行驶系认识
5.转向系认识
6.制动系认识
7 考 核 现场考核学生对整车的熟练程度
8 实训报告 1.叙述整车组成及其作用
2.叙述底盘组成及功用
3.绘制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路线图
(四)教学效果评价
项目化教学的最终评价体现在方式的多元化上。依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表现、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最终效果等进行评价。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组成,有些项目还可以外加专家评价,最终形成学生的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可进行师生共同讨论,对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讨论,共同进步。
我们从09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从已毕业的两届学生的教学评议和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回访来看,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和用人单位都很满意。
四、实现条件
(一)师资力量
实施项目化教学,师资力量是关键所在。不仅要求教师吃透汽车底盘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即能教能做。我们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在校内传帮带、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训、派到外校深造学习、每年组织教师参加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实现。
(二)实训条件
完善的实训条件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重要保证。它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项目化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生产性实践,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
(三)教材开发
配套的项目化教材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备条件。如今的汽车底盘课程教材是通用型的,针对性较差,特别是不符合各校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以,为此,必须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这样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从09年起就开始用老师开发的校本教材,这两年不断完善,已基本成熟。
(四)合理组织教学
要顺利实施项目化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在课时上的安排。根据项目的要求,确定一次课的课时以4学时为基准;在排课上也要灵活安排,对于复杂的项目,可安排在一天内连续完成。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教师现场演示教学,学生分组实施项目三个环节完整组织起来。要根据项目和实训条件,分组进行相关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可动手实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中,通过围绕岗位能力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少华.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研究[J].机电技术,2012 (8)
[2] 张广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1(30)
[3] 张炳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底盘检修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17)
[4] 靳学君.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4)
关键词:成矿构造成矿构造系列 系列类型 研究方法
一、成矿构造系列含义
成矿构造的具体内涵是:控制矿体几何形态、独立边界、矿质填充或者胶带地质构造的容矿性构造。此种构造往往以单元的形式出现。而此种构造单元的内涵是:为矿质填充、交代的具有透镜状或者类似状况的结构,此种结构不能再分,可以作为基本储量计算的地质单元。综合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成矿构造是由成孔单元组成,成孔构造即一个或者多个成孔单元组合在一起,而这些成矿单元可以是相关的也可以没有关联的,成孔构造可以作为一种泛指来解释矿体的形成,而成孔单元就是成孔构造。而矿构造系列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域和空间中同一个构造体制下或者某些特殊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的成矿构造的总和。
二、成矿构造系列的基本问题探讨
1、成矿构造的类型
成矿构造系列因为成因的关系往往具备不同的时域和空间、构造差异,因此对成矿构造系列的研究首先应了解成矿构造系列的类型,下面就列举一二。
1)收缩型
在收缩构造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成生联系的一组成矿构造的总和。其主要的发育地带为大陆边缘,与褶皱-冲断、褶皱-层滑、逆冲推覆、推覆型脆-韧性、韧性剪切等构造带的发展和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成孔构造发育的特定位置明显,如断坡层带、断裂交汇部位、褶皱转折部位、剪切带中强应变位置、强应变环绕的透镜区域等。成矿构造实际上可以是构造型、流体型,成矿构造的类型有相同也有差异。
2)伸展型
在伸展型构造的体制下形成,有成生联系的成矿单元的总和。其主要发育在山带后造山伸展构造中,与变质的核杂岩的形成和演化有直接的关系。伴随着变质核杂岩的变性,成矿构造在时域、空间上就会体现出时序与层次方面的规律性。成矿构造类型主要包括了:流体型、构造蚀变型、流体脉型。其矿化的类型主要体现出构造蚀变岩型和流体矿脉型。
3)走滑型
此种系列主要是在走滑构造体系下形成的,相互关联成矿单元的总和。其主要发育在不同地质边界的构造区域和附近位置。成矿构造受到的是走滑剪切带内的各种类型的张剪构造控制,具有断层桥的走滑波形断裂点或者柱断裂带旁侧的支走滑带等。发育构造类型可以是构造型也可以为流体型。
4)岩浆型
此种构造与岩浆侵入动力作用和岩浆水汽流体动力作用形成的一组先关联的成矿构单元组成。主要分布在造山带、大陆边缘火山带、火山洼地、板块活化带等位置。发育成功的构造可以是构造性也可以为流体型,主要成矿的构造类型为流体蚀变岩、流体脉岩、流体角砾岩等。
另外,在成矿构造系列中还有:沉积型、岩溶型、压力仓型、走滑-伸展复合型、走滑-收缩复合型、撞击型。这时目前研究成矿构造系列所形成的10种主要的成矿构造特型。对其归类是为了更好的将某一区域内的成矿构造进行划分,以此提高对其研究的准确性。
2、成矿构造系列的层次性分析
成矿构造系列是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矿床为研究对象的构造成矿体系,作为一个体系,成矿构造系列当然也会具有层次性。上面所述的10种成矿构造系列,是独立的构造成矿系统,彼此独立性较强,是构成成矿系统的理想化模型。成矿构造系列隶属不同的构造系统,其层次复杂的程度当然也不尽相同。此种分层方式是为了更好的研究成矿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成矿构造系列层次的划分严密程度与掌握某种成矿构造系列的知识体系有关,因此要保证分层的准确和严谨,就应当建立在大量实际素材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这样才可能对某个区域的成矿构造些列的层次有比较深的认识。
3、成矿构造些列与构造体系的差异研究
构造体系与成矿构造系列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探索都是构造的内在本质的联系,目的是将构造研究系统化、定量化、模式化,但是细分之下二者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1)成矿构造些列的研究仅限于同一个构造体制下后者特殊地质作用下的成因与成因联系紧密的成矿构造单元的集合,而构造体系则是指同一个应力条件下,同一个构造体系中如果有一部分构造控矿,则这一部分构造中的一段或者某些段就被称为成矿构造,而成矿构造则是由更小的成矿构造单元组成。
2)构造体系所研究的是单纯的构造动力学和构造组合,而成矿构造系列不仅对构造动力和构造组合进行研究,还必须 对矿床的成因进行研究,因为只有明确矿质填充和交代的地质构造单元才能进而组成成矿构造。
3)构造体系的思想是构造地质学作为理论基础,成矿共组系列的思想是建立在地质学和矿床学为理论基础,所以成矿构造、成矿构造系列的研究可以看做是一门边缘学科,其主要的内容为成矿构造学。
4、成矿构造系列研究分析
对成矿构造系列的研究就是要建立其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解析构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地质学诸多领域,细致分析主要包括了构造与成矿两个方面,其中构造解析的研究是基础,包括了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构造力学等;主要包括了矿床成因类型、矿化类型、成矿来源、成矿流体移动、沉淀、成矿流体与成矿构造的耦合机制等。
另外,在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工作中利用了若干构造和成矿理论,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如:韧性剪切带成矿理论、板块成矿理论、岩浆成矿理论、喷流沉积成矿理论、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列理论、变质核杂岩成矿理论、构造解析理论、断裂力学理论、变形分解作用、液压致裂作用等等。
三、结束语
从研究发展的角度看,成矿构造研究与单纯的构造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并且对构造概念的解释也各有不同,这样的现状影响了我国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因此在对成矿构造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即对构造系列的研究,进而将其分解为构造单元,并因此完善一个研究成矿构造的方式和流程,以此达到细致研究、总结规律、应用于实践的成矿构造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劲草,万方良,罗振家,柯鼎光,王传建. 剪切带中弱应变域对赣东北金家坞金矿的控制[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8,(04) .
[2]汪劲草,夏斌,汤静如. 构造透镜体中成矿雏形断裂的形成过程[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02) .
[3]汪劲草,王蓉嵘,周瑶,万方良,陈彬彬. 矿体的侧伏规律及其地质意义[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03) .
[4]韦龙明,林锦富,李文铅,汪劲草,朱文凤. 广东梅子窝钨矿“五层楼”叠加现象探讨[J]. 地质学报, 2008,(07) .
英文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513X
国内刊号:44-1594/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地质构造,突出,机理,特征
引言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生产及生活资料都来自地球,众所周知,对矿产资源,研究其形成及分布的规律性是关系能否合理开发利用的依据。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的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地质构造在地质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矿产资源的开采起初都是通过地质构造的认识经验积累发现的。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藏都是经过运移、储存在地质圈闭遮挡比较的地质构造内,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大大促进了我国油气资源区块的发现。本文重点对比较重要的几种地质构造简述其机理及突出的特征[1]。
1 层状岩石的产状及其接触关系
层状岩石的产状是指其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这是研究地质构造形态的基础。层状岩石的基础关系是指地层在纵向上的相互关系,是确定地质构造形成时期的重要依据。因此,层状岩石的产状及其接触关系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础。
1.1 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岩层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其原始状态呈水平或近水平状态。岩层形成后,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变位,其产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变形后的岩层有些可基本保持原有的水平状态,有的则产生倾斜、直立甚至倒转。因此,岩层的产状类型应该包括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四种类型。本文只对最为常见的两种岩层分析:水平岩层和倒转岩层。
(1)水平岩层。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水平岩层多出现在受构造运动比较微弱的地区。地质图上的特征有:地质界线完全受地形控制,表现为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者重合;岩层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岩层时代愈新,其出露部位愈高,岩层愈老,其出露位置愈低,新地层一定位于老地层之上;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顶、底面的高程差;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在坡度直立的陡崖处,岩层顶底面的地址界线重合在一起,露头宽度为零。
(2)倾斜岩层。岩层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在5―85度之间的岩层。绝大多数倾斜岩层是原始水平岩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影响后产生变形的结果。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即受到地形的影响,又受到亚曾产状的影响,其受地形影响的程度介于水平岩层和直立岩层之间。
1.2 地层接触关系
不同地质时代形成的地层之间在纵向上的相互关系叫做地层接触关系。从成因特征上看,基本上可以分为整合和不整合两种类型。整合的特征: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连续沉积;岩性和所含化石是一致的;产状也基本一致。在确定不整合方面相对复杂一点,所有与地壳运动相关的地址作用产生的现象,都也可以作为确定不整合的标志: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沉积方面的标志、构造方面的标志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标志。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从事地质工作还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准确的判断。
2 褶皱构造
褶皱是指层状岩石(广义地讲是指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后所产生的弯曲变形现象,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地质构造。
(1)褶皱的基本要素及同沉积褶皱。规模差异很大,大的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小的甚至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褶皱的要素是描述和研究褶皱的基础。主要的要素有以下几种: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等。
绝大多数的褶皱都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到构造力作用变形形成的,但是,也有一些褶皱在岩层形成过程的同时形成的,这是同沉积褶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多为开阔褶皱,上部地层在褶皱两翼的倾角一般都较平缓;褶皱为背斜时,核部地层厚度较薄,为向斜时,则相反;岩石的结构也受构造部位的控制,背斜顶部相对两翼为较浅水环境,因此该处沉积物的 较粗,而处于翼部的沉积物颗粒则相对较细。
(2)褶皱形态研究的方法。①了解区域内总的构造轮廓。着手研究一个褶皱构造时,首先要分析小比例尺地质图,初步了解全区地质特征,确定调查研究褶皱构造路线②查明地层层序和追索标志层。这是基础工作,首先应进行地层研究,建立地层系统,确立地层单位,根据地震勘探和地面地质调查的结果,做出地下各层位构造图,有时为了方便观察,可以用特征较为明显的标志层。完③观察褶皱核部形态。褶皱核部形态随着深度的变化情况是复杂的,也是常见的。因此,在油气勘探时,应根据精度要求充分布置测线,弄清褶皱在地下深处的三维构造形态。④绘制褶皱剖面图。褶皱是形态复杂多变的立体形态地质体,它在不同范围、不同部位的切面上所出露的形态是不同的。垂直于褶皱枢纽方向绘制的剖面图叫横剖面图,平行于褶皱枢纽方向绘制的剖面图叫纵剖面图。
3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指岩石所承受的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它是地壳或岩石圈中很常见的构造之一,在各类岩石中都有广泛的分布。根据岩石破裂面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的大小,可将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1)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叫节理。节理的研究在理论上合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机理常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和储集场所,在某些致密的储集层中,节理几乎是唯一的运移通道和储集场所。节理发育的密度和开启程度,不仅影响油气的渗透运移和聚集,还会影响油气的采收率。
节理与褶皱关系密切,常作为褶皱或其他较大型构造伴生或派生小构造出现,许多节理是在岩层形成褶皱、断层时产生的,受褶皱和断层的控制。简述一下褶皱形成过程中的伴生节理:①早期节理,在未发生褶皱之前,在岩层面上会形成两组共轭剪机理。②晚期节理,晚期节理是岩层受水平侧向挤压力作用而弯曲形成褶皱的过程中或褶皱后产生的节理。岩层弯曲形成褶皱时,在褶皱转折端顶部产生平行褶皱枢纽方向的纵张节理。
(2)断层。断裂两侧岩块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破裂构造叫断层。断层和节理,就其力学性质而言,并无本质上的根本差异,断层往往是节理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断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泛,但其规模差异很大。断层的几何要素有以下几种:断层面、断盘和位移。断层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识别断层有许多标志,有的是直接标志,如山脉的错开和水系的转向,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地质界线或构造线不连续。
结束语
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星体,地域差异巨大,经历时间悠长,地质过程复杂,地质学的研究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努力。而地质构造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基础理论,除了具备丰富的现场经验以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勘探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石玉章.地质学基础.石油大学,1996,2.
矿山地质教学 系统实验 多媒体 构造模型
矿山地质是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矿井灾害防治、工程物探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及地质图件的阅读与使用等专业知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与煤矿生产相关的地学分支学科知识,建立地质学的时空观,能阅读及编制相关矿山地质图件,掌握基本的地质工作方法,能够运用地质知识指导和保障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由于矿山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变,且难以在实验室中重现,导致了该课程较抽象。同时因其涉及学科种类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学习与理解的困难。另外,该课程与煤矿开采实际结合紧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采煤概论与矿山生产实习还没有完成,致使学生难理解,不能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与工作现场实际到底该如何对应。
针对这种情况,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一方面,强化基础概念与理论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地质模型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形象化,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地质工作能力。
根据教师对采矿、安全三届学生的授课经验,认为除了要进一步实施上述的教学手段,更应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相应实践环节教学。具体包括:(1)强化野外地质认识实习;(2)结合学院科研项目丰富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与煤矿山相关的研究实例,讲授一些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地质学内容,以及在矿井灾害防治过程中正确认识地质条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3)吸收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矿山地质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充分地运用相关知识。
一、强化矿山地质认识实习提升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
矿山地质学课程面向采矿、安全等非地质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地质实践机会不多,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质构造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煤矿开采中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都有构造有关。所以认识各种复杂的构造现象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点。为此,在矿山地质学教学的过程意安排了野外认识实习教学内容。
经过认真筛选,矿山地质认识实习的野外教学基地选在北京西山东部下苇店村,位于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和北北东向的太行山脉的接合部位。该实习区内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在华北地区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地质构造形态直观明显,易于学生现场学习,提高他们对矿山地质学的学习兴趣。
在实习中,沿实习路线从老地层到新地层前进,要求学生在每一个观察点认真听教师讲解,仔细观察各类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并做必要的记录,对特征地质构造作素描图。并且通过产状测量,学生很好地复习和掌握了罗盘的野外使用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认真观察不同地层单位的分界标志、地层中出现的断裂构造和层间小褶皱,尤其是断裂构造附近的牵引构造等,训练他们运用地质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野外教学实习取得较好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对野外实习中所见到的地质现象印象深刻,部分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相关地质现象进行分析。
二、引入科研工作实例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矿山地质的实际意义
矿山地质课程内容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是经常涉及的内容,教师把相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地质构造引入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把抽象的地质构造形象化,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矿山地质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院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矿山地质课程对这方面设置了专门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遵循矿井充水条件分析――矿井水文观测――矿井水害防治的流程,引入相应的科研实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实际采掘活动,对探测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充分说明井田构造格局、顶板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小构造对顶板富水区的影响。在采动条件下,后期的人为改造与先天地质条件的叠加,破坏了顶板含水层地下水天然径流条件,如果没有遵循矿井水害防治“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掘”的原则,很容易发生水害事故。强调在矿井水害防治中应落实“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同学们深刻领会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对前面几章基础地质知识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
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抽调优秀本科学生参加学院教师科研项目是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传统习惯。每年都有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队伍,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现场系统收集、整理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与现场技术人员的交流能力,而且能在繁杂的资料中收集到课题研究需要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参与项目数量增多,一方面学生能系统全面了解各大矿区各种的生产系统与地质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应对井下工作条件的能力;最后,经过2年左右的锻炼,在毕业时,这些同学都有不俗的表现,有获院级优秀毕业生的,由以优异成绩考研获录取的,参加工作的同学也由于有前期的积累,工作能很快上手,在用人单位都有不错的发展。
这项工作,从03级开始已经坚持了7届,今后还会坚持下去,相信对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矿山地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要面向采矿、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由于没有地学基础,授课教师如何能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对03级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分析,总结出具有安全工程学院特色的几种实践教学方法:
(1)强化矿山地质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消化书本知识,认识实际地质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地质条件和矿井水害防治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应科研实例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