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节能减排工作报告

节能减排工作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8 17:0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节能减排工作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节能减排工作报告

第1篇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并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节能执法检查的工作要求,财经工委会同城建环保工委,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对本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7月中旬,课题组专题讨论并制定了调研方案。7月下旬,x副主任带队走访区经委,并召开区发改委、经委、科委、建交委、财政局、环保局、房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了解本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8月上中旬,走访了xx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等单位,实地察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设施改造情况。8月下旬,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视察宜家家居、xx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xx龙华水质净化厂,听取了区经委、区环保局、区机管局和三家被视察企业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座谈交流。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来加以落实,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本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责任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方案。2007年初成立区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区经委下设节能办,形成了由政府、部门、用能企业组成的产业节能三级管理架构体系。制订《xx区产业节能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08-2010年)》、《xx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xx区能源统计实施方案》等配套规划和制度,明确总体思路和政策导向,将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

(二)抓住重点环节,深化重点监管。在加强能源统计、摸清能耗底数的基础上,对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和500吨标煤或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服务。以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我区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减排目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黄浦江准水源保护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漕河泾开发区和都市型工业园区、高校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等专项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三)吸引市场参与,探索“2+x”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利用xx区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市节能服务中心、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两家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市区、区院“2+x”的节能合作模式。依托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用能单位做好节能计划和项目建设,试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益分享模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快结构调整,增强推进实效。结合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低能耗、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对地区增加值的贡献,重点锁定污染严重、高耗低效、限制淘汰类的行业和企业,控制高耗能企业及项目享用资源和能源,“十一五”期间纳入计划调整的高能耗企业约30家。重点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和建筑节能,固定资产投资“批项目,核能耗”,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既有住宅结合旧小区平改坡工程实施综合节能改造,将创建节约型工地、施工现场节能降耗纳入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监管考核内容。严格控制排放总量,通过环保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不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定位的新项目设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促进落后或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

(五)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领域的示范性应用项目,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如对xx多佳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军团菌的源头治理及其监控”等4项涉及生化环保工艺、环保设施自控和节能技术的自主创新项目财政支持362万元,并带动企业投入超过1600万元,体现了政策资金的放大效应。在创新资金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项目中,每年以不低于10%的立项比例,支持能源循环利用、清洁和新能源及环保、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

(六)普及宣传教育,树立全民意识。通过报刊、有线台等新闻媒体,改版xx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网站,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开展“机关节能,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发挥区级机关的表率作用。开展学校节能减排主题教育,打造xx绿色教育品牌。利用“五进社区五到家”社区平台,向全区30多万户居民发放百姓手册,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普及节能减排知识。

2007年我区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5.65万吨标煤,单位增加值能耗0.307吨标煤/万元,下降4.49%;so2年排放总量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责任为到2010年底控制在904吨/年以内,我区则提出要控制在500吨/年以内,截至2007年末,已控制在631吨/年以内;截污纳管率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从期初的92.5%提高到95%,截至2007年末已达到94.1%。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任务依然艰巨。大型企业迁移导致gdp骤降,增加了单位能耗指标的压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总量虽见效显著,但涉及人员、场地等因素,矛盾突现。楼宇经济发展较快,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导致管理部门控制能耗缺乏抓手。区域内河道众多,局部污染仍存在,污水处理厂家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截污纳管率的指标完成与居民实际满意度仍有差距。

(二)能源统计初具体系,基础仍待夯实。能源统计体系虽已建立,但数据准确性、前后可比性等仍有待完善。xx区域范围大,企业分散,目前重点跟踪企业仅占区域总能耗的42%,不可控因素仍较多,且受人力、财力限制,扩大监控范围难度较大。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虽已制定,但制约措施的实效还有待提升。

(三)财政政策显现效应,配套尚需完善。财政政策的覆盖面侧重于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节能产品及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产品目录和质量控制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政策扶持偏重于资金的直接支持,财税政策、价格体制、示范激励等综合效应的体现不够明显。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工作尚需加强。

(四)全民意识有所增强,践行动力不足。节能减排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广尚不到位,部分企业过分看重当前利润和成本投入,缺乏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党政机关节能表率作用发挥不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居民群众更看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未能更多地付诸行动。

三、几点建议

(一)聚焦世博主题,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性。结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正视整治废水废气排放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努力使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居民更加满意。加快田林和吴中泵站、蒲汇塘水域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南线干管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如期竣工。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来认识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宣传和使用节能产品,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二)健全法规制度,强化节能减排的约束性。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完善统计评价体系,执行能耗报告制度,拓宽监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动态监管网络和考核评审机制,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深入调研,配合市有关部门抓紧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等政策法规,研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增量的控制办法,切实解决目前所存在的法规缺失和体制障碍,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节能减排的绩效性。坚持节能减排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按照“十一五“规划,知难而上,有序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调整淘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学研联动机制,培育中介组织,依托专业力量,聚焦示范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减排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打造信息平台,畅通供需渠道,组织经验交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升实效。加大政府采购向节能减排倾斜的力度,率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

(四)完善政策体系,调动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制定完善区节能减排扶持政策,重点研究财税政策和专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激励方式和受益范围的合理界定,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科学评价,加大对重点扶持领域、项目、产品和单位的倾斜力度,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资金的引领效应。加强市区联动,积极向市相关职能部门建议,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多领域、大范围地实施节能成效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2篇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并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节能执法检查的工作要求,财经工委会同城建环保工委,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对本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7月中旬,课题组专题讨论并制定了调研方案。7月下旬,x副主任带队走访区经委,并召开区发改委、经委、科委、建交委、财政局、环保局、房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了解本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8月上中旬,走访了xx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等单位,实地察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设施改造情况。8月下旬,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视察宜家家居、xx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xx龙华水质净化厂,听取了区经委、区环保局、区机管局和三家被视察企业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座谈交流。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来加以落实,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本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责任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方案。2007年初成立区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区经委下设节能办,形成了由政府、部门、用能企业组成的产业节能三级管理架构体系。制订《xx区产业节能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08-2010年)》、《xx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xx区能源统计实施方案》等配套规划和制度,明确总体思路和政策导向,将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

(二)抓住重点环节,深化重点监管。在加强能源统计、摸清能耗底数的基础上,对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和500吨标煤或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服务。以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我区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减排目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黄浦江准水源保护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漕河泾开发区和都市型工业园区、高校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等专项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三)吸引市场参与,探索“2+x”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利用xx区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市节能服务中心、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两家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市区、区院“2+x”的节能合作模式。依托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用能单位做好节能计划和项目建设,试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益分享模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快结构调整,增强推进实效。结合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低能耗、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对地区增加值的贡献,重点锁定污染严重、高耗低效、限制淘汰类的行业和企业,控制高耗能企业及项目享用资源和能源,“十一五”期间纳入计划调整的高能耗企业约30家。重点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和建筑节能,固定资产投资“批项目,核能耗”,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既有住宅结合旧小区平改坡工程实施综合节能改造,将创建节约型工地、施工现场节能降耗纳入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监管考核内容。严格控制排放总量,通过环保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不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定位的新项目设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促进落后或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

(五)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领域的示范性应用项目,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如对xx多佳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军团菌的源头治理及其监控”等4项涉及生化环保工艺、环保设施自控和节能技术的自主创新项目财政支持362万元,并带动企业投入超过1600万元,体现了政策资金的放大效应。在创新资金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项目中,每年以不低于10%的立项比例,支持能源循环利用、清洁和新能源及环保、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

(六)普及宣传教育,树立全民意识。通过报刊、有线台等新闻媒体,改版xx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网站,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开展“机关节能,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发挥区级机关的表率作用。开展学校节能减排主题教育,打造xx绿色教育品牌。利用“五进社区五到家”社区平台,向全区30多万户居民发放百姓手册,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普及节能减排知识。

2007年我区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5.65万吨标煤,单位增加值能耗0.307吨标煤/万元,下降4.49%;so2年排放总量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责任为到2010年底控制在904吨/年以内,我区则提出要控制在500吨/年以内,截至2007年末,已控制在631吨/年以内;截污纳管率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从期初的92.5%提高到95%,截至2007年末已达到94.1%。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任务依然艰巨。大型企业迁移导致gdp骤降,增加了单位能耗指标的压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总量虽见效显著,但涉及人员、场地等因素,矛盾突现。楼宇经济发展较快,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导致管理部门控制能耗缺乏抓手。区域内河道众多,局部污染仍存在,污水处理厂家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截污纳管率的指标完成与居民实际满意度仍有差距。

(二)能源统计初具体系,基础仍待夯实。能源统计体系虽已建立,但数据准确性、前后可比性等仍有待完善。xx区域范围大,企业分散,目前重点跟踪企业仅占区域总能耗的42%,不可控因素仍较多,且受人力、财力限制,扩大监控范围难度较大。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虽已制定,但制约措施的实效还有待提升。

(三)财政政策显现效应,配套尚需完善。财政政策的覆盖面侧重于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节能产品及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产品目录和质量控制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政策扶持偏重于资金的直接支持,财税政策、价格体制、示范激励等综合效应的体现不够明显。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工作尚需加强。

(四)全民意识有所增强,践行动力不足。节能减排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广尚不到位,部分企业过分看重当前利润和成本投入,缺乏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党政机关节能表率作用发挥不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居民群众更看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未能更多地付诸行动。

三、几点建议

(一)聚焦世博主题,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性。结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正视整治废水废气排放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努力使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居民更加满意。加快田林和吴中泵站、蒲汇塘水域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南线干管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如期竣工。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来认识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宣传和使用节能产品,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二)健全法规制度,强化节能减排的约束性。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完善统计评价体系,执行能耗报告制度,拓宽监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动态监管网络和考核评审机制,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深入调研,配合市有关部门抓紧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等政策法规,研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增量的控制办法,切实解决目前所存在的法规缺失和体制障碍,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节能减排的绩效性。坚持节能减排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按照“十一五“规划,知难而上,有序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调整淘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学研联动机制,培育中介组织,依托专业力量,聚焦示范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减排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打造信息平台,畅通供需渠道,组织经验交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升实效。加大政府采购向节能减排倾斜的力度,率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

(四)完善政策体系,调动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制定完善区节能减排扶持政策,重点研究财税政策和专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激励方式和受益范围的合理界定,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科学评价,加大对重点扶持领域、项目、产品和单位的倾斜力度,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资金的引领效应。加强市区联动,积极向市相关职能部门建议,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多领域、大范围地实施节能成效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3篇

今后5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由5000美元向8000美元甚至1万美元迈进。国际经验表明,进入这一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将面临保持持续上升或徘徊不前两种可能。

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将更需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出席会议的代表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报告中多次出现了“又好又快”“全面协调”等字眼。在提到浙江省今后5年的目标任务时,“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成了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不过,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现状下,我们又该如何做好“统筹”,做到“兼顾”?对此,省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结合各自实际,为浙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城乡协调: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前提

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65元,连续23年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但是,人大代表们从这个数据中解读出了另外的意义。

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金建祥代表说,单从数字上看,过去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940元增加到8265元,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全国领先。但从增长比例看,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仅低于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也低2个百分点。他说,农村居民收入本身基数小,增长比例再比城镇低,那城乡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对此,一些来自农村的代表更有体会。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有500多户村民,其中数十户村民仍然住着解放前造的房子,他们在地里一年忙到头,除了能吃饱饭外,既上不起学,也生不起病。该村党支部书记毛小健代表对此有切肤之痛。他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村确实存在,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显得格格不入。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切实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说起城乡统筹发展,江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洪涛代表认为,要实现城乡协调、缩小城乡差距,首先是要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吴伟进代表则表示,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如果城乡规划都没法做到一体化,那其他各项工作就不可能做到一体化。”他说,备受关注的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虽然它与城市规划法仅一字之差,但它所强调的正是城乡首先要在空间上达到一体化。

目前,不少地方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市和农村各唱各的调,其结果是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同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农村建了一批批新房。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这些新房零散分布,没有条理,结果都是“有新房无新村”。

近3年来,浙江省开展了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将整个县市行政区域作为规划区,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区域基础设施通道,实现了城乡规划在县市域的全覆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较好衔接。

“进行县域规划后,不再对城、乡之间进行划分,以县为单位对区域进行产业布局,适合种茶叶的区域就大力发展茶叶,适合种花生的区域就重点培育种植花生。”新昌县县长温暖代表说,新昌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县域规划,无论是农业产业布局,还是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这样做既可以实现人口、产业集聚,也可以有效开发效益农业。

台州市种粮大户周振华代表说,他在承包土地时,就常常碰到很多农村的粮田东一块西一块的,很难进行规模种植,如果能有效实施城乡产业统一布局,相信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城乡统一规划还有利于实施“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高乙梁代表建议,把一些城市里发展比较困难、劳动力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重工业向周边县城转移,把一些来料加工的产业链向农村延伸,把农业加工产业落地在农村等等。

事实上,杭州对整个市域进行统一规划后,便对全市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既解决一些产业在中小型城市发展受资源制约的问题,又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不过,吴伟进代表还有一点顾虑,就是在城乡一体化初期,很多地方会简单地把“一体化”搞成“一样化”。

过去由于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空白,不少人就干脆参照城市规划,城里有什么,农村就抄什么。可事实上,城市和农村在功能和形态上是有区别的,城乡一体,重要的是要把城市和农村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实质性内容统一起来,而不是形式上的“一样化”。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城、乡的现实发展状况“量身定做”城乡规划方案。

“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除了规划先行以外,还得在基础建设上做到城乡一体化,如果连路都通不了,还谈什么城乡协调发展?”毛小健代表认为,城乡基建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据了解,浙江省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以来,目前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已达96.2%,而嘉兴、新昌等地已基本实现城市公交能通达所有乡镇,网络、有线电视、宽带也基本上能做到所有行政村“村村通”。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向自然村延伸。

区域协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要良性互动

区域间能否协调发展,也是浙江这一经济强省能否真正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衢州、丽水、舟山三市的人口、地域面积分别占全省的13%和27%,属于浙江的欠发达地区,与宁波、温州等沿海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不过,近年来浙江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呈现出可喜局面:衢州、丽水、舟山三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几年均居全省前列,11个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缩小。

这几年,省政府先后启动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和举措,省财政对欠发达及海岛地区累计转移支付达513亿元。

尽管区域间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区域协调发展”依然是省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如何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代表们对如何创新“山海协作”发表了真知灼见。

岱山县既是欠发达地区,也是海岛地区,这些年经济能够快速发展,除了遇上我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好机遇外,与宁波的“山海协作”结对帮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岱山县县长王伟代表说,对于一个海岛地区,与宁波的“山海协作”可能不仅是个别项目的合作,更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上加强协作。比如说交通、水、电等设施建设,可能都需要在宁波设立登入点。

“‘山海协作’并不等同于扶贫,更应该重‘协作’。”乐清市市长潘孝政代表认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该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简单地将其认定为一个单向的输血工程,更不该以牺牲发达地区利益为代价,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工程。

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乐清市2007年一年的工业产值已经超千亿,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土地、电力、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乐清已面临生存压力。乐清市与平阳县是“山海协作”结对关系,如果乐清的这些企业能够移到平阳,或者在乐清设立公司把工厂开到平阳,那既能缓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又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能为平阳地区的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一举多得。

普陀区区委书记吴晓东代表也认为,“山海协作”是互动的,不仅“山”恋着“海”,“海”也恋着“山”。像宁波与舟山之间的结对协作,通过资源与产业合作,不仅为舟山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也为宁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补充,拓展了发展空间。

对此,高乙梁代表也深有同感。他说,杭州与衢州结对,杭州有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衢州在土地资源、普通劳动力等方面有优势,所以两地政府、企业在协作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而考虑到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长久协作,王伟代表则建议省政府能考虑建立一个“山海协作”长效机制,分阶段分重点地推进区域合作,并将协作范围延伸至社会事业、卫生事业、教育事业等各方位的合作。比如说,人才紧缺一直是制约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区域间的人才流动,这样既可以缓解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当前的人才紧缺现状,还有助于提高当地的人才素质。

环境资源协调:节能减排与产业提升良性循环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6月份,浙江省化学需氧量(COD)减排幅度列全国第一,下降幅度为2.48%;二氧化硫的减排幅度列全国第四,下降幅度为4.05%。同期,全省单位生产总值电耗上升幅度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

可以说,浙江省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但不可回避的是,随着全省经济高速增长,总体能耗和污染排放规模仍在继续扩大,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不小。

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在龙代表认为,无论是全省还是一家企业,节能减排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要不然连生存都会成问题。要解决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努力做到节能减排与效益提升、产业提升之间良性循环是关键。

景兴纸业从2000年便开始着手抓节能减排,为此公司曾远赴日本等国家取经,花数千万元巨资购买节能设备。“当时公司里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可现在再也没有人反对了。”朱在龙代表说。

6年多来,景兴纸业前后共投资了近1亿元来改良生产设备,吨纸排水量也从当初的200吨下降到6吨,比国际先进水平的吨纸8-10吨排水量还要少2-4吨。化工原料、纸浆、电的消耗量也大大降低,估计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省1500万元的开支,而那些设施估计能用上20年左右。

朱在龙说,如果算算这笔账,这么大的投入还是划得来的,只要7年时间就能回收成本。

节能减排既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能带来一定的回报,作为企业何乐而不为?但他也认为,由于节能减排投入很大,有些设备引进动不动就上千万,这不是一般中小企业所能承受得了的。所以,对于中小规模的企业,朱在龙代表建议,企业应该尽量通过科学管理做好清洁生产,投入不大,一般也能达到国家排污标准。而如果连这一点也达不到,那就只能选择关门了。

单个企业可以做到节能减排与提高效益良性互动,区域经济也一样可以做到节能减排与产业提升良性互动。

平阳水头镇就是个例子。平阳县水头镇是全国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场。污染严重的生皮加工产业加上无序排放,使得整个水头镇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平阳县委、县政府下决心彻底整治了水头制革行业。目前,已成功实现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提升,2007年1至8月份,生皮产业产值为3.33亿元,同比下降69.8%,皮件产业产值为11.9亿元,同比增长9.6%。平阳县县长黄安波代表谈到整治水头制革行业实现行业升级时不无自豪。

第4篇

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是我国价格领域的一次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一项重要价格改革任务。居民电价调整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已有29个省(区、市)召开了居民阶梯电价听证会,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在认真研究听证意见基础上,对实施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于6月中旬陆续出台,7月1日开始在全国全面试行,标志着在涉及民生的价格改革领域,“建机制、保基本、促公平”这一新的价格改革理念基本成型。并且,将有助于形成节能减排的社会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主要能源资源中,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即使是资源相对丰富的煤炭,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约8%,其中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约12%,天然气约20%,石油约7%。如果不发现可大范围推广的新能源,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推算,我国剩余的石油可采年限不到15年,天然气39年,煤炭108年。与此同时,能源大量消耗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火电排放的二氧化硫占总排放量的42.5%,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50%,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因此,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功在当代、利泽子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主要还是要靠经济手段,而价格机制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近年来,通过实行脱硫电价、差别电价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对脱硫发电制定较高价格,激励了火电企业改造工艺、安装脱硫设备,“十一五”末,我国燃煤电厂脱硫装机比重由2005年的17%增加到86%,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十一五”期间,通过对高耗能产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有效限制了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并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国民经济年均增速)由“十五”期间的1.04下降到0.59,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9.1%。

居民阶梯电价制度是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的又一次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工业电价补贴居民电价的交叉补贴制度。从我国居民电力消费结构看,5%的高收入家庭消费了约24%的电量,这就意味着低电价政策的福利更多地由高收入群体享受。这既不利于社会公平,无形中也助长了电力资源的浪费。通过划分一、二、三档电量,较大幅提高第三档电量电价水平,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节能减排的习惯。在韩国,为避免进入高电价区间,大多数韩国人在不用电时会将家用电器的插头拔掉。价格杠杆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从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当前面临的资源能源供需形势看,我国未来可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与能否尽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全民共识密切相关。当然,要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共识,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只是第一步,天然气、自来水等资源性产品都面临着与电力类似的问题。因此,利用价格杠杆撬动节能减排共识的形成,正当其时。

第5篇

近日,工信部召开了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肯定了2013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论证。有地方官员反映,由于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需要厘清权责,才能更好展开任务更重的节能减排工作。

这两年,雾霾的集中大面积爆发,将主管工业部门的工信部推到了治污前台。以往,专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标准制定的工信部节能减排口的官员,开始专做治污的工作。

而“节能”是发改委牵头,“减排”是环保部的要责,工信部在这种职能交叉中面临一些困境。

近日,多名地方负责节能减排的经信委基层官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部委分工之间找不到切入点,“如何促进工业的绿色发展,是工信部该做的事儿。”

职能交叉带来的困惑

前不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下发之后,北京经信委节能环保处的压力非常大。

2013年,北京经信委节能环保处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环保上。而自2009年北京市经信委成立以来,其职能定位一直是工业节能。

雾霾在首都的集中爆发,将工业环保这一任务压在了经信委头上。

面对突然转变的工作方向,北京市经信委节能环保处的官员直言:“(工业环保)没有基础,底数也不清,对于工业减排要做什么没思路。我们只好承担了环保部下发给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些工作。”

东部沿海某省的相关官员也对突然转向的主业感到困惑。从2012年下半年起到2013年上半年,该省进行了机构职能改革。此前,该省经信委是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强势”部门。

另一沿海省份工业节能环保的主管官员对涉及“节能环保”的多部委职能交叉也很头疼。

“工信部节能司在环保上的定位要有所区分。”这位官员说,“虽然企业排放归工业部门管,但实际上环保的职能就在环保部门。”

当地环保部门对他的答复是:“工业环保就是工业部门来抓。”

工业部门没有主导过企业内部的环保改造,这位官员说,“所有排放指标的监测和执法都在环保部门,我们不知道一家企业最后排放达标不达标,更何况其环保是否达标了?”

还有清洁生产审核,该省经信委原是主管部门。

清洁生产审核始于2004年10月1日,为的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规范清洁生产审核行为。

“但这几年运作下来,环保部门称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是其工作范围,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是我们的。”该官员说,当地环保部门已经把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行业。

这位官员呼吁从部级来协调清洁审核问题。他建议,工信部将来能作政策研究,明确对口的地方部门该做什么,好跟其他部门做协调配合。

工业节能减排主业待定

2014年,工信部对节能减排工作有六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包括强化标准约束,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包括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等;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推进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包括实施“双百”工程,编制百个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案例,开展百家工业企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继续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机制改革创新,其中包括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范围由电解铝扩大到平板玻璃和水泥等产业,还有惩罚性节水政策。

这些任务,让基层官员们觉得任务重,并且主线难把握。

西部某省官员说,感觉摊子越铺越大:“6项工作中,哪一条拿出来都有好多工作要做,并非简单的罗列。”

他提出了疑问:对于主管节能减排的工业部门,我们现在是着急把摊子铺大呢,还是把已经做得比较顺的、有了经验基础的工作往深里做?“近年有些工作推得比较快,但力度不够。”

很多事情起了个头之后还未了结,然后又出新的工作。

“两型”企业建设就是如此。由地方经信委环资处推荐完、公布企业名单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两型”企业建设是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在2010年推出的节能环保工作。2010年5月,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提出到2012年前,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企业,经过2~3年试点,每个行业建立3~5家示范企业。

“‘两型企业’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上述西部官员再次问。

这位官员提出,工业部门管理的对象是行业和企业,通过措施手段降低企业单耗才是工业部门的主业。

清洁生产审核也是西部该省工业部门职能的切入点。自然,这是跟其他部门联合推动。“我们配合得非常好。问题是,工业口能从哪个点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进行引导、并将职能带进去?”

他跟上述东部沿海省份官员的看法一致:“部门职能老是交叉的话,形成不了合力,就搞得工作难度非常大。”

对于6大工作任务的第一条“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这一块儿,有地方官员提出这是约束谁的,由谁去考核?指标里的体系建设,哪项由工信部去考核?

也有官员提出,绿色工业发展有很多事可以做。“比如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围绕园区的绿色工业发展,工信部可以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指南以及评价标准,涉及领跑者的标准、树立标杆企业等。经信委配套抓手也很多。”

而对于第一项任务,对于区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和绿色工业低碳转型城市试点,有地方官员认为工信部并不是主管部门,而主要的职能对象是工业园、重点行业和企业以及重点企业的管理。

“部里考虑重点抓手要接地气。”其中一位地方官员说。

第6篇

王福江会上作了题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确保我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山东省建材工业2013年的工作,深入分析当前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2014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王福江指出,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省建材工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经信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年初提出的“两大任务”,认真分析行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节能减排为着力点,坚持“四个注重”,促进“两个转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目前,全省建材工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已顺利实现,全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74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748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13.46%和13.86%,比全省工业高出0.95和2.29个百分点。投资额完成998亿元人民币,居全国建材工业第2位。出口额完成23.5亿美元,居全国建材工业第3位。全省重点监测的18种建材产品中有10种产量同比增长,例如平板玻璃行业去年产量828万箱,增长7.49%;水泥制品去年产量6765万立方米,增长13.13%;石材去年产量6981万平方米,增长13.97%。

提及对2014年全省建材行业的工作要求,他表示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建材工业发展各个方面,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促进全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要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5%,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计划。2014年具体工作应该围绕提质增效、减量调整、创新驱动、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激发活力“6个重点”,全力推进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会上,刘长发对建材行业的两化融合做了深度分析报告,他指出两化融合的突出特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本质是融合创新,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工业生产效率、效能、效益的最大限度提升。他还对加快推进建材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推进原则、主要目标、必要性和意义,以及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举措等都做了详细阐述。

第7篇

【关键词】 低碳校园 节能减排 高校 低碳理念

一、低碳校园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也在急剧增长,由此带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升高,并且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全球气温已经平均升高了0.74℃,海平面上升10厘米左右,并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最近几十年,极端气候现象如洪涝、干旱、暴风等更是频频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连遭遇严重旱灾,今年的旱灾更是已经持续半年多之久,这更向人们昭示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在东京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在2009和2011年,又先后召开了哥本哈根大会和德班会议,探讨全球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率先宣布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要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庄严承诺。为了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政府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策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注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然而要实现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它更需要从国家、社会到单位、个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需要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低碳社会。

高校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承担科技研究的场所和基地,又是社会上耗能耗水的重要单位之一。低碳校园的建设理应成为推进节能减排,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教育部在同济大学召开了“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并发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2010年6月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发起的全国高校节能联盟成立,在联盟内号召开展“十百千万工程”。目前,我国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并初步推广实施,建设低碳校园已成为一些高校发展中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低碳校园的内涵

在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新名词逐渐流行开来。低碳校园则是低碳社会、低碳生活对于高校这一主体的具体延伸。所谓低碳,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较少(或更低)的温室气体。对于低碳校园的定义,国内外尚无权威机构具体界定。笔者认为低碳校园是指学校一方面通过低碳建设和低碳管理,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减少建设和运营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多的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师生参与到低碳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真正融入到低碳社会中去,建设一个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校园。

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实践,能让师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开发又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加大低碳理念教育使师生接受低碳理念,有利于师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注重个人行为,同时会积极配合学校的低碳环保活动,为低碳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三、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存在设计缺陷及高碳建设的现象

在我国的校园设计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未能较多地融入节能减排和低碳设计的理念,例如部分学校教学区距教师家属院和学生生活区较远,步行或骑自行车不方便,于是老师和部分学生多乘车上班上课。同时许多学校也未能留出足够的土地用于校园绿化,造成校园生态环境不佳。在建设时,由于节能材料和设备的短期成本较高(如LED节能灯和保温材料),使得对其采购和使用较少,同时建设中还存在着浪费现象。

2、节能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学校高碳运营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校园能源用户不断增加,但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上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不少节能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节能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管理粗放、节能责任人不明确、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缺乏力度等诸多原因,存在较多的节能漏洞,导致浪费现象仍很严重。

3、低碳理念教育不足,学生对其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开办与节能低碳相关的课程,并且对低碳理念宣传的次数少、频率低,没有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学生的低碳意识依然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多不注意生活细节,水电浪费较为严重,存在着“公地悲剧”的现象,塑料袋、纸张和一次性餐具消耗量更是巨大。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于低碳理念的认知度和低碳生活的参与度较低。

4、节能技术开发和利用程度低,未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高校本身有着节能技术开发的优势,然而由于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匮乏等原因,使得高校在节能技术的开发上仍然滞后。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所和实验室,然而数量仍然不足,且实际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仍然偏少。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对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8篇

听了十届政府五年工作报告,我最大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讲成绩,有事实,有依据,令人振奋;讲困难,有分析,有措施,催人奋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带来了一份提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建议》。图为休会间隙,同来自上海的政协委员张鳌讨论。

面对自然灾害,报告提出了“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措施极有针对性,也非常有力。

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许多新措施。

环保方面,从“环境治理”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

优先发展教育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方面,提出了“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今明两年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徐一鸣认为,极端天气还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政府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攻关目标。

个人的一点思考: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常重要位置。

一是必须切实把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和优先位置。加大投入,开展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科学规划和决策中。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依据研究成果,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地措施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高度重视局地气候变化与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四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