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6 11:11: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荷兰;PDP;教学模式;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对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荷兰基于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化的学生支持制度,逐步成为世界教育强国之一,因此该国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特色一直是其他国家关注和借鉴的焦点。在荷兰,当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十分推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DP。
PDP是个人发展规划(Personal DevelopmentPlanning)的缩写。个人发展规划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人生旅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规划个人的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愿景,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问题。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他们进入象牙塔之前,他们之中没有多少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仔细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PDP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的引入和实施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只有真正落实PDP教学模式,才能使大学生切实体会到个人发展规划的益处,才能使他们不至于在茫然中度过短暂而美好的大学生活,才能将个人的兴趣与欲从事的职业良好地结合,进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满足、取得成功。
1.PDP的概念释义
PDP是新近提出的一个概念,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位学者对PDP的定义来对这一概念加以诠释。(1)Dearing认为PDP是由个人实施的一种系统性的、给予指导性帮助的过程,回顾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在校的表现,为个人教育和就业的发展作出计划。(2)UCLAN Dept US认为PDP是一个能使个人在个性品质、学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上都得到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培养自我意识,通过回顾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缜密安排个人成长计划,精心规划未来,真正能成为一个既有独立人格、又能适应社会各种变化的学习者。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PDP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激发个人潜能。提高个人学习能力,以及对性格、学业和职业做前瞻性规划。它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否明确;我该如何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我该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衡量和监督,等等。因此,PDP是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的主要工具,它能为大学生构造一个自我塑造、自我衡量、自我监督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将现实与计划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差距,调整步伐,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实施PDP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与普通教学模式相比,PDP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目标逐步变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并且使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会偏离轨道。它能系统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机遇和挑战,而不是让他们空等机遇的降临或依赖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加强自我控制、形成前瞻性的思考方式,从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稳固的基础,懂得如何适应当今多变的环境和社会,进而致力于自己对于“成功”的理解和追求。
2.荷兰高校PDP教学模式
荷兰高校学生一般从入校起就开始实施个人发展规划,使其逐步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其主要实施步骤如下:(1)沟通。在正式实施PDP教学之前,学校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他们了解PDP教学的信息和理念,以及参与这种教学模式会给他们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带来何种收益和作用,让学生从内心主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2)各系部组织初步实施。学校每个院系都会设有专门的PDP部门和PDP负责人,学生入学以后该部门就会按照专业性质将学生分成PDP同级别学习小组,通常五六人为一组,每个组配备一名PDP导师。(3)建立文件库。用于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目标、能力目标、自我评价、学业完成状况、以及实习实训经验等,这些文件是动态的,可随时供学生修改查阅,以使学生能定期检测自己的进步和偏差,调整以后的规划。(4)学校各部门建立强有力的PDP支持体系。例如图书馆、学生服务部、学生咨询处、学生会等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实训岗位、咨询服务等与学生需求相关的活动和机会,将PDP系统真正融入大学教育各阶段的课程和活动中。(5)完成评估表。每个阶段结束时,学生均要填写评估表并交给导师,导师根据学生该阶段的表现进行评分并录入学生个人档案,同时对学生进行反馈指导和PDP进程分析,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参考和帮助。
荷兰高校PDP教学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实施,并广受师生推崇和重视,与其配套的的办学制度、教学理念、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笔者主要选取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以体现荷兰高校的教学特色。
2.1办学制度“宽进严出”
其中“宽进”主要表现为多数适龄学生都可有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就学机会,“严出”体现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保证这一点,荷兰教育科学文化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审核标准,定期对高校进行审核,同时还有“荷兰大学联合委员会”等非官方机构的积极参与,以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落实。
2.2各类角色明确定位
荷兰学生在PDP实施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个人发展规划的内容、强度、实施办法等都以学生为中心;PDP导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个人规划提供辅导和建议;学生管理部门作为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文本信息和参考标准;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学生个人规划文本库的归档;就业信息中心负责及时向学生实习和就业能力开发等相关信息。各部门以学生为中心各司其职、紧密配合PDP教学的贯彻实施。
2.3教学核心是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荷兰高校非常注重人才培育的质量,重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只担任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小组实践、课堂讨论等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探究未知领域的创新批判精神,又促进了学生独立意识、自信心和反抗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2.4资金支持来源多元化
荷兰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部分是公共基金。其在总体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
最大,通常可达到70%左右,而荷兰在此方面的财政支出也是有章可循的,它与高校培育的学生质量、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以及大学形象和科研质量等都是密切相关的;第二部分则是荷兰研究委员会和皇家科学院针对个人和研究小组专设的项目支持资金,通常占总体资金来源的5%左右;第三部分则是基于高校同政府、私人组织、欧盟等的合同行为而获得的收入,可达总体资金来源的10%左右。
2.5高教评估体系严谨完善
荷兰是欧洲最早建立起对教学和研究进行质量保障和评估的正规体制的国家之一,该国设有全国性的法律和质量监控体系。政府引导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方向,法律规定了评估认证的诸多内容,如计划水平、计划内容、教学过程、教育收益、以及评估程度等等。同时评估机构和认证组织相分离,保证了评估和认证的有效性。完善的质量保证和评估监控体系使荷兰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可达到同样的质量标准。
3.我国高校实施PDP教学的现状
3.1职业发展规划理论研究起步晚,缺乏专业的辅导人员和深入的理论研究
我国对于职业发展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迄今为止也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目前在此方面的进程相对于国外来说仅仅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主要是针对外国先进理论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教育实践方面尚未开发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发展规划的理论应用体系,同时也导致了专业的辅导人员数量奇缺。但是从荷兰PDP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成功实施PDP教学,就需要大量真正懂得和掌握个人发展规划理念和应用的专业人才,需要他们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加快职业发展规划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是成功实施PDP教学的前提和重要目标。
3.2职业发展规划仍停留在个人层面,多数高校将其做成了就业指导
当前看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只行使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使个人发展规划教育只停留在学生个人层面,从而缺失了高校作为主体应进行的组织层面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即高校未能做到从专业、课程、教学体制、部门管理等各方面人手,为学生提供和搭建一个深层次和一体化的个人发展规划,同时未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发展自我的空间。另外,有的高校只针对大四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显然是错误地将职业发展规划理解成了只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些种种的误区都急需改善和调整。
3.3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对个人发展规划未给予足够重视
在自我认知方面,虽然当前多数大学生认为了解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兴趣等,但深入探析就会发现他们当中多数对自我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主观意识较强;当被问及或要求就自身实际情况做初步个人发展规划时,很少有人能对自己进行恰当地评价、作出具体分析。另外,他们的个人发展规划意识较为单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虽然很多学生知道个人发展规划很重要,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非常被动,往往将其看做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敷衍了事;而且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时常常较为笼统,可考核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3.4我国高校质量保证制度不完善,认证和评估方法有待提高
与荷兰相比,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评估方面相差甚远。一方面,我国当前尚未做到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纳入法律管辖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育评估中的自评多数是被作为应付专家人校检查的一个环节,却很少把它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结合起来。而且,我国的评估专家小组类别较为单一,大部分成员来自于各大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互相熟悉,从而容易导致认证和评估过程“形式化”,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认证和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4.荷兰PDP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借鉴
4.1加强对个人发展规划相关理论的研究。加快专业辅导人才的培养
针对我国个人发展规划教育开展就较晚以及很不完善的现状,加强加快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已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需时刻关注国外个人发展规划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在研究和引进的同时要考虑中国的实际背景现状,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只有在真正融入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反过来促进理论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同时,对我国而言。所需的专业辅导人才只懂得理论是不行的,只有在实践中发展,才能培养出真正需求的专业辅导人才,才能真正催动中国PDP教育的发展。
4.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步开始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首要目标,但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是靠“终生学习”逐步积累起来的。而个人发展规划正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工具。但实施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对症下药。例如,针对大一学生主要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进行自我认知、设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大二学生则是在正确识别自我性格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模拟训练,提前做好从业心理准备;大三学生则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职业适应,落实个人发展规划,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大四学生则重在掌握各种政策,进一步认识自我,走好求职之路。
4.3各级各部门应全员参与,共同致力于PDP教学模式探索
从荷兰PDP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在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是靠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各级部门积极参与实现的。因此对我国来说,高校应学习效仿荷兰“各类角色明确定位”这一特点,全力整顿内部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学生、导师以及各类管理部门共同开发实践PDP教学;企业应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条件将个人发展规划联系到实践之中:政府部门也致力于人才市场和培训机构的规范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创造一个适当宽松的就业环境。
4.4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资体系,为高校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我国高校教育资金来源体系与荷兰相比很不完善,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的总和还占不到教育资金来源的半数,大部分资金主要是依靠高校向银行贷款解决。因此,政府作为主导者,应大力采取措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调整国家预算支出结构,适当提高高等教育支出比例;逐步引进民间资本,降低私立大学入学门槛;大力吸引外资投入,加速发展国际教育合作,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文化,既解决资金短缺又提升教学品质;另外还要大力开发基于合同的收入来源,多方面多角度完善我国高校资源来源体系。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指导;顺利就业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狭义上讲是给在校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的载体。从广义上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社会求职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就业心理辅导,求职就业技巧传授;通过收集社会资源、了解社会需求来提供就业导向,组织相应的专场招聘等。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所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是各大高校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发现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在院校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更多是针对近几年的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心理及求职注意事项等。第二,各大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单一,主要是就业信息收集、以及办理就业手续和离校手续等。
2、就业指导师资建设薄弱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各高校当前普遍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和老师以及部分企业中高层,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所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能针对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起到短期指导和程序上的辅助作用,对在校生个人长远发展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3、就业指导工作中忽略创业指导和教育
在当今高校逐年扩招生源,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是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出路。高校的创业指导和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建设,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少涉及创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存在的创业指导教育大部分是一些相应的竞赛类活动,缺乏一定的倡导和创新。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中,创业指导只占用了很少的课时,使得在校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缺乏创新能力。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求职人数逐年巨增,就业矛盾日显尖锐化,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面对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日显焦躁,在人生选择和奋斗关口上,出现逃避、退缩现象;对于各个就业岗位的竞争中,显现出自卑心理,自信心匮乏;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现实社会的了解,个人期望与现实就业形势的落差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第二、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就业指导培训,大学生个人求职就业没有方向性,在求职就业中出现跟风走,大部分按照固有的常规模式发展。第三、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出现脱节断档的现象,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度较低,没有详细的行业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就业指导内容。
第一、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大纲,根据广泛的调研,收集就业热点,发现求职就业创新处。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覆盖面。就业指导课不再主要针对毕业生,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课程的开设来加强学生就业危机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大二和大三阶段应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确立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大四阶段提升学生求职技巧,增强求职心理,组织多场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提供广阔的空间。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
面对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是非专业的情况,第一,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加入,提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人数,配合部分兼职教师。第二,加强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专家指导交流会,技能培训等,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水平。
3、重视创业教育,提供在校学生创业载体
把创业指导和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一系列载体。第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知识和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的宣传,进行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可行性分析,倡导挑战自我,自主创业,为自己创造就业新岗位。第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专业、生源等情况建立本校学生自主创业制度,鼓励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学校资源,构造大学生创业平台。第三,组织策划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挖掘大学生的知识与潜能,扶持创业团队,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4、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个人能力以及正视所能追求的个人社会价值,做好个人自我认知,摆正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公正评价个人优缺点,继续发扬个人长处,及时弥补不足和短板,完善自我。第二,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动态,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掌握求职技能。第三,提高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能力,树立自信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自己跌倒的地方总结原因并及时改正,作为以后求职路上的经验积累起来;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整,培养个人良好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畅.谈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5.
[2]肖克奇,张振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6,(22)28-30.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25.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365.
[6]李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24-25.
关键词:教学设计;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上来看,大学英语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自身英语素质的提高。但当前英语教学在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多弊端,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注重并加强教学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
在英语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在英语究竟是应该作为素质教育还是工具应用来教,但是我们认为两者不存在据对的矛盾,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大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英语成为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所以说,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但是由于语言的学习于文化有密切联系,因此英语学习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素质与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共通性,但两者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差异性,素质是基本要求,而能力则是最终的目标。当前,大学教育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更高层次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
大学英语在教学实践中,在实现现代大学教育对培养目标的普遍性基础上,还需要适当突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对外的实践交流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素质教育只是作为英语学习的条件与基础。每个人接受的学校教育是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教育时间里无法学习全部文化知识。可见,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手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 坚持英语教学中教与学、内容与语言并重的原则
大学英语现阶段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网络化,因此自主学习缺乏相应的系统支持与硬件保障,同时在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势下,教学设计应该坚持学生中心、学生与教师为主体的大方向,进而在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内容编排上,也要有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发展需求,这样才会充分激发和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热情与主动性;另外,也要注重并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不同,对角色和教学结构进行灵活化的调整。
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语言之间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是课程的设置问题,因此在当前英语教学的体系下,应同等对待。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训练的空间,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输出,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 做好与高中英语的课程衔接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将英语课程作为整个教育阶段始终存在的学习课程之一,可见,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不能作为之前英语学习的重复,否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负面情绪,但是这一教学中不愿见到的现象却又很常见,所以这应该引起学校教学的反思和重视。
因此,大学中的英语教学应该做好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体系、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个人的学习习惯、态度以及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大体的了解。尽量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重复性的话题,对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灵活运用,同时在教学形式与内容的设计上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此外,还要注意学生在心智水平上的衔接,也就是说教师要依照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对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取舍。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处理,力求在教学语言上具有新意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构成心智挑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的欲望。但是,要想真正做到这些,需要注重并加强大学生在个人专业与未来职业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就可以依靠教学内容来完成。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并加强教学设计的作用,并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规,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来选取教学内容和方式,然后再将其具体化。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坚持英语教学中教与学、内容与语言并重的原则、做好与高中英语的课程衔接。(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浅析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7)
[2] 何克抗.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04)
本次调查问卷中所有的问题均非开放性问题,内容涉及所在高校的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服务、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及利用、学校社会风评等方面,级别分为6个:非常满意、满意、还可以、一般、不满意、极不满意。
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代表性,笔者选择了四所国内普通高校,一所是工科院校,一所为综合类院校,一所为师范院校,另一所是经管类院校。具体对象是各校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具体样本情况如下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20份,每校180份,共回收700份,有效问卷620份,回收率97.2%,有效率为86.1%。
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的现状
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所在学校教师的教学上的工作态度满意度普遍较高,而对教师们的教课水平、课程辅导、教学技巧及教材选择等方面满意度却相对较低。这表明大学生对教师学识水平与教学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专业课教师们的课程辅导工作还不够满意。当前高校内大部分高水平教师专注于进行各项课题研究,形成了高职称教授不任教的现象,出现在课堂上的多为教学水平与经验都欠缺的青年教师,工作态度虽然认真负责,可课堂教学水平、教材选择方面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所在专业及管理人员素质满意度一般,对课程设置及实践实习管理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于课程设置的不满主要源于大学生对于自身发展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涉猎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高校课程管理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对学生的要求。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机会越来越重视,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应当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专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大力组织学校与社会企业单位的合作,以便为在校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由青年党员担任,与大学生在思想与审美趣味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班级评比、学生空间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对学习风气、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设置方面的满意度不足。近年来在高校平民化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各高校逐年扩招,使得高校内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直接表现就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严重影响整体学风;多数学生课外太依赖网络,学校又没做到足够的引导教育及课外活动场馆不丰富,导致学生对课外活动设置的满意度不高;学生的增多,相互之间差别更多,就业压力过大,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校内恶性事件的多次发生直接导致大学生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学生对于校园环境及校内设施的满意度
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于所在学校自然环境的满意度在75%以上,对于学校人文环境及校内设施的满意度略有下降,但也近于70%,总体情况还是相当乐观的。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均非常注重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诸多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学校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校内图书馆、自习室、资料室、网络、体育等各项文化设施的充实也极大丰富了校园的人文环境,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所属学校环境及校内设施方面有着较高的满意度。
当然,学校对于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以及超市、洗浴中心、供水中心、宿舍、食堂等学生学习、生活服务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投入,以保证大学生在校内的良好学习及生活条件。
学生对于学校社会评价的满意度
学生对于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也相对满意,满意率几乎达85%。在国家各项教育及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各大高校为了吸引生源,都在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加大学校文化宣传,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因此,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还是比较认可的。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的策略
健全专业化师资队伍,提高学校关键的教学实力。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当然是教学实力,学校的教师队伍直接决定着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的办学水平以及所教学生的整体素质。倡导教师在保持当前工作态度的前提下,加强当前任课教师教学技巧培训,提升教师的学识素养,鼓励教师多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以建立“整体素质优秀、年龄专业结构科学、稳定性较高”的师资团队为目标,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全面关注校内现有专业,促进各专业均衡发展。各高校还应当根据校内实际及学生需求,使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均衡合理。虽然不同高校的专业特色、文化特点不尽相同,但校方在对重点专业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当全面关注其他专业,如艺术院校可以在非艺术专业加入艺术普及类课程的设置、理工院校增加非强项专业实验室仪器的投资等等,尽可能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合理分配校内资源,促进各专业均衡发展,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25-02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满意度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牵动各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符合新时期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就业、考研竞争力,从源头上解决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积极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以山东农业大学创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建立“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块化、个性化重点培养,增强考研、就业竞争力,破解就业难题为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途径。
一、种子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
该专业于2003年设立,同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6届本科毕业生,6年来共培养了500余名本科毕业生。从2007届至2011届种子专业就业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2007年毕业生的59.5%就业率上升至2012年的98.61%。随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逐年提高。该专业毕业生考研质量逐年提高,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多元化就业趋势明显,毕业生就业去向改变以往考取研究生和到种子公司工作这一单纯的二元就业格局,出国、公务员、创业等就业形式丰富了种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业区域日趋广泛。随着种子行业地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区域也呈现出日趋广泛的特征。
二、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具体做法
种子专业是理论型和应用型并重的一门学科,学校将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新生入学后,注重从思想引领、专业认知、培养方案制定、模块化个性化培养、导师负责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及时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努力方向,坚定成才信念。由于多种客观、历史原因,农科类大部分专业在社会上都属于冷门专业,每年新生同学中调剂志愿人数比例较高,新生报道后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努力方向不明确等情况,不利于新生个人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专业认知和专业教育为契机,学校通过院长论坛和校友论坛等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专业教育,让新生了解身边的榜样,通过学业规划,确定目标和制定学业方案,树立“学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扎实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2.掌握社会需求,科学分析论证,完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当前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以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为基础,将培养方案分为侧重于理论研究模块和侧重于实践应用模块,每一名学生结合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通过对生物学、经济学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够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学生客观分析自我,全面了解发展方向,理性客观地做出选择。学校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设立学生职业测评系统、配备学业规划导师等措施,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了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有重点的选择符合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块,在模块内选择个性发展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
4.搭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不同人才培养模块的设置,让学生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学习准备中,有更多、更细化的选择,学院也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块,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增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学习,在实践创新环节中增设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创业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等,积极为同学们搭建成长锻炼的平台。同时,学院通过举办系列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竞赛性等学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侧重于理论研究型的同学,学院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开设科研岗位等措施为学生进行专业研究和实验创新提供条件;针对将来侧重于实践应用型的同学,学院开展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实习、“三产田”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通过模块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5.完善导师指导制,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帮助学生走好大学之路,学院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班主任和学业规划导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大学生活,解答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学三、四年级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针对每个学生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个人发展意愿选择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提供个性化发展条件,通过导师指导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规划。
三、构建“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几点思考
本文所论述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按照培养对象个体对自己全面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做出选择,按照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等作出选择,有侧重地进行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考研、就业打好基础。
1.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其根本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化教育的根本要求,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服从服务于人的根本发展和长远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需求变化,体现细化模块和动态调整的特点。随着社会地快速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90后”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力,他们身上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及时做出调整。“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需要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主体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
3.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化与复合型的协调统一。人才培养方案中个性化体现了对个人的兴趣爱好的满足,只有将个人学习进步与自身兴趣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复合型体现出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注重学习理论而忽略实践环节,重理论而唯理论,反之也不能只重视实践创新而放弃课本知识的学习,重实践而唯实践。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前提下,有侧重地进行选择性学习锻炼,个性化、复合型才能做到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8):54-56.
[2]盖国强.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创新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2,(9):7-9.
[3]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4]高荣岐.高校种子专业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22-23.
关键词:国考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7
近些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我国异常火热,势头足已超过“高考”和“研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考”。据统计,2001年,“国考”报名人数3万多人,2004年猛增至18.2万人,2005年31万人,2006年54万人,到了2010年达到144万人,6年年均递增41.2%。虽然2011年稍有回落,但也达到了141万多人,十年间猛增近42倍。再看同期招录比例,2004年6.67%,2005年2.86%,除了2008年象征性增添外,该比例稳步下降,到了2010年降至1.69%,6年招录比例年均递减20.5%。面对着如此之大的报考与录用比例反差,除了少数幸运儿外,更多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然而,为什么每年都有这么多人愿意充当“炮灰”呢?高校如何更好地对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1 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百万人争过“独木桥”
“国考”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招考条件相对比较苛刻,一般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还要求硕士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虽然条件严格,但是还是吸引众多报考者趋之若鹜,欲罢不能。由此可知,“国考热”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以及价值观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的必然现象。
1.1 客观因素
1.1.1 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的“国考热”,凸显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陡增,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早已不是用人单位眼中抢手的香饽饽,往往更多地会用挑剔而审视的眼光挑选需要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头顶的光环更是熠熠生辉。
1.1.2 公务员社会地位高,职业稳定性强,福利待遇优厚,社会保障相对完善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5%的受调查者认为报考公务员是因为工作稳定,52%是因为福利待遇好,34%的人认为公务员社会地位高。不必讳言,当下公务员的“幸福时光”仍是吸引众多报考者恋恋不舍的主要动因,从中也能折射出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普遍认知。
1.1.3 公务员招考制度相对公平
除特殊职位外,公务员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中不得有性别、身高、体重、外形、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方面限制,打破了原来的身份地域户籍限制等。这些放宽了的报考条件吸引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来参与报考公务员。
1.2 主观因素
1.2.1 个人价值观的功利性和虚荣心理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在当代中国,当官无疑是最优选择,因为资源大多数仍掌握在官员手中,30年的改革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仍旧是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比如一个大学教授,既有学术成果又有社会地位,还受到人们的尊重,是不是比当官更好?其实一个教授想要拿到研究课题,而这些课题80%来自于政府,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很可能就拿不到课题。前些年还出现过30多个教授竞聘1个处长岗位的事情!”“公务员热的背后,一方面是官本位的思想仍旧严重,另一方面则反映的是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模式,那就是只要获得了理想的公务员岗位,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衣食无忧并且能通过这个岗位不断上行,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尊重。
1.2.2 创业激情的减退
创业值得倡导,难以创业也是现实,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天地,面对社会现实,更多的人望而却步,选择逃离。在公务员招考相对公平公正的条件下,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通过考试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进行角逐,体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群体早已不是高校围墙中的金丝鸟,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对社会事物的认识。面对当今发达普及的网络信息,他们很容易接收到社会大众的普遍价值观,并受其影响。事实上就现在的大学生报考现状来说,很多报考者并未理性对待公考,只是盲目跟风,其中有人为求公职,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并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适合走从政的路,这些人中有些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如果在企业发展或许更能发挥个人价值。
2 从“国考热”中透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他的微博中曾这样写道:“老师一句话能改变孩子一辈子的命运。老师要给孩子梦想,不管碰到什么样落后的孩子,都应该鼓励他,老师可以用纪律约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侮辱他,把他看得一无是处。在我生命中最喜欢的老师就是能够鼓励我、推动我前行的老师。不管在什么状态上,你都受到鼓励,这样的老师是了不起的。”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在任何国家,公务员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公务员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人生规划,莘莘学子为“国考”孜孜不倦,在社会框架下追求小我理想,为社会进献才智,增强了社会的内聚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公务员考试很火热就片面地认为参加公务员考试是不好的,是随波逐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公务员岗位的工作性质,认识自我,并且应该把成为国家公务员当作一种为人民服务,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功成名就的目的。
同时,“国考热”也透露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困境,吐露出青年人的职业倾向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黑格尔说,“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科举作为千年存在,无疑有其科学性,适合那时的社会结构和官制特点。然而融入民族道德教育的儒家思想中的“人伦”、“五常”思想,“忠孝”文化,“官本位”思想,“中庸”之道及“大一统”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以及效率、竞争意识的形成,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缺乏专业化和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已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与学生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人员比例严重失调。
3 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以发展本土理论为重心,参考国外相关理论,逐步发展和形成我国职业生涯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理论探索,发展模式还很粗浅,结合社会发展不够深入。而国外职业生涯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阶段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生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产生了类型学、发展性社会学习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等理论。例如,美国教材《Care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A Comprehensive Approach》中以认知为基础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蓝本。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在此基础上,还需立足我国本土的具体国情,创建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从深度与广度上加强研究,提高就业认识和指导水平。
3.2 建立以提高就业率为短期目标,以完善一生职业规划为终极目标的生涯教育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是在人的一生中,始终能将个人放在适合发展的位置上,让个人的能量和能力能够更加充分地得到释放和发挥。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学生入校一开始就必须系统地灌输终身职业规划的理念,不能将一时的就业作为终点。为此,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个人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甚至是一对一地进行量体裁衣。比如: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家庭背景等,还需要深入了解国家的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观念等。只有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统一起来,提前了解,统筹规划,重点分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同时,更加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受益终生。
3.3 提高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质量,注重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
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时间不长、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授课教师,一般是各院系的党总支副书记、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并不是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对专业背景、理论不了解,不熟悉,实践经验缺乏,加之教师还有很多学生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导致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时质量会有所下降。与我国情况不同的是,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人员均经过专门的培训,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获得生涯辅导的职业认证,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所选取美国教材的作者均有较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们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教师,也是理论的创建者。由此,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推动我国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的教育水平。
3.4 高校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
根据不同院校各自发展模式的不同,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本科教育中,比如:一年级时开设相关课程;二、三年级时根据不同学生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设置导师负责制的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四年级时进行就业策略指导,协助大学生掌握合适的求职策略等。期间,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地谈话指导,解疑释惑,满足不同需求。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好地促进就业,促进个人发展。
总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发展,要以树立终生生涯规划理念为先导,以加强理论研究为基石,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同时,建立根植于本土发展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师资建设,在大学阶段进行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不断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尊群.试析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负面影响[J].学习月刊,2006,(18).
[2]杨小菊,温志强.公务员国考热透析中国市场[J].中国市场,2010,(1-2).
[3]王莎佳,钱文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8).
[4]籍敏.中美两国大学本科生“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5]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1).
[6]汪晓芳,张春琴,蔡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一、有助于减少班主任事务性工作
班主任事务性工作繁多,造成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事实,也日益受到更多的注意。我认为班主任各种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导致了班主任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厌烦,造成班主任心理的疲倦。为了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并且让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发展作出有效地引导,我们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生评价与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提供由学生记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科任评价、班主任评价、班主任审核等行为记录功能以及成绩管理功能,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工程,里面的记录在经由老师和班干分别通过顺德区提供的短信平台与班级博客系统向家长和广大学生开放,形成评价的有效反馈。我们通过这种动态式管理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鞭策学生自我管理,建立正确的荣辱观,通过网站的形式,让学生个人成长电子档案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将班主任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精力投放在评价与反馈上,同时更加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与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加注重与家长的交流。
二、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网络化评价通过学生自主记录、自评互评等方式以及班主任有效监控,能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自评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我们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记录,到学生对自己一周表现的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班主任根据个人评价的结果得出每个月的学生评价结果以及改正方向,以此来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这个机制应该成为学生各种奖项获得的提供依据。每一个人对于自己被公开评价都是非常关注的,这种关注会让学生能跟着评价的指引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点,我们就希望评价体系能引导学生的行为。
通过网络化评价平台来完善校规,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为什么留级?为什么受到批评或表扬?回答每一个为什么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做到公平公正。然而每一个新的平台出现,就意味着管理思想的更新,对存在于我校的德育、教学评价的模糊,也应该通过对网络化评价平台的开发来梳理,建立一套个人记录、评价、就业的处理系统,明确各种事件的处理方法流程。以解决各个阶段性评价和最终就业的需要。网络化的评价便于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记录和电子档案,这也是减轻班主任工作量的好方法,学生信用记录和电子档案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为我们对学生的发展性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我们通过分析学生各个时期的表现,同学们自己和同学们之间的评价,对学生个人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个个人信用记录和电子档案也是我们和家庭沟通的重要依据。
三、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合作模式
日常行为的表现记录和评价记录应该全面向家长开放,我们通过网站、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手段,让家长亲身参与到学生的评价当中来,让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这种家长深入参与的氛围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练技术;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大学生例行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以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实际上这种灌输教学削弱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兴趣,学生容易感到厌倦。将教练技术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通过案例和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得到自我发展。
“教练”一次源于体育,是运动员获得胜利的重要支持者。现代教练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1971 年,美国人提摸迪・高维(Timothy Gallay)在暑期开设了网球和滑雪训练课程时发现,如果让学员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网球上,然后将话题围绕到如何打好网球这一个焦点上,在短时间内就能学员就能够高效地学会打网球。后来,这种方法走出体育界,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逐步发展成为一套科学的、成体系的方法论。
一、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教练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汲取职业信息,他们需要通过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形成自己的生涯规划目标。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每位大学生都面临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任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无法满足同学们个性化的规划需求。而教练技术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排忧解难”,强调以单个学生为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工具,保证教学效果的深入和学生个人问题的解决。教练技术讲求柔性牵引,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教练型教师将学生放置在平等地位,通过预先准备的大量故事和有趣的活动触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团队体验能让内向或者缺乏主动性的同学参与到人与人的互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教练技术符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课程,包含知识传授、观念转变、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上升到更高层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授课法有:精讲法,讲解课程理论和相关探索技术;案例引导法,用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课堂活动法,运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理解讲授的内容。其中,体验学习是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其他课程最明显的不同。教练技术,教练技术就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践。教练技术锻炼学生以目标位导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达到自我启发、自我觉醒、自我成长,最后外显为行为的改变。另外,教练技术大量运用了案例和游戏,这一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不谋而合。先驱者罗伯特说:教练活动是一个帮助被教练者不断建构自我的过程,是被教练者在与教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清晰自己、挖掘自己、发展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
二、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操作步骤
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要求,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从三个步骤入手。
1.明确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以目标驱动为主的。在具体上课前,教师可以用教练技术中的SMART工具来设立目标,即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能够达到的,有相关性和有达到时限的。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明确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现在迷茫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帮助他。通过目标的确定,让学生将问题导向专项目标导向,多关注未来,能够正确认识目前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干扰和困惑。
2.实践体验。教练技术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环节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建构自己的生涯规划方案。教练型教师除了设置场景、实施策略外,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由学生来主宰。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团队配合等多方面的因素,探索未知领域,体现自身价值。教师需要对实践过程有控制和监控,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观点,要敢于及时亮剑,指出错误。体验不只在课堂,教师可以随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下找到能为目标所用的各种资源,实验自己在课堂中说体验的内容,随时提出行动方案,老师给予指导。
3. 评价总结。教练型教师能否采用正确的策略,在合适的情境中结合具体项目内容进行课程,是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一个标准。因为教练技术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所以更加开放,而互动是一个策略的过程,需要时间检验成果,所以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将团队绩效考核,课堂参与度调查,职业生涯规划书、课堂外主动实践方案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目标和课程进度,为今后的课程做好铺垫。
(二)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可用工具
教练技术中包含了多种方便使用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工具,这些实用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
1.成功五问。五问的内容是:你想要什么;你觉得怎样可以得到;你现在所做是否有利于你想要的;你愿意为之付出什么代价;你如何让自己持之以恒。通过五个问题,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在迷茫中找到目标,确立计划。
2.平衡轮。列出生活中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领域,并从中选择八个最重要的领域,创建个人平衡轮圈,接着给不同的领域打分,一分最差,十分最满意,接着做出行动计划,并且对计划作出承诺。平衡轮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用不同角度看事物,懂得如何将生活各个领域合理分配精力。同时,要将大目标细化,越细小的目标学生越容易完成。
3.换框技术。教师通过转换说法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心态的转变,从“问题框架”中带出来,进入“解决方案框架”,把“我不会……”变为“我做什么可以改变现状……”。换框改变的是说话方式,更改变的是人的心态,就是把学生某个阶段处于困境的心态,改为积极进取、更有清晰的行动目标和途径。
此外,教练技术还包括强有力发问、四象限、3F倾听、度量式对话等实用技术,他们都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要立足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思维活跃,但又容易陷入迷茫的特点,而且要根据他们不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分专业开展咨询。针对专业的特点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为班级同学制定符合专业特性的发展方案,培养一批具有教练思维的学生,提升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生层面,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团队配合和角色互换等多方面的因素,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找到自身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二)分个人开展咨询。不同个体有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注重讲授一定要点面结合。在照顾到全班的同时,针对有困惑,情况比较紧急的大学生,开展个案咨询活动,促进学生当下问题的解决。除开职业生涯规划课,还可以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为同学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教练型教师要知识面广,掌握多种技术并且要懂得灵活运用,这种模式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在以后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广泛收集案例,多思考,多终结,多互动。
教练技术构建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设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规划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见,将教练技术融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朱红,闫广芬. 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J].高校教育
管理,2012(2).
[2] 清华大学.第五届“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启动[J].出国与就业,2010(4).
[3] 张琪,董银花,李诗朦.教练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