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7 21:1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着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 出了门,我们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各种塑料、橡胶、玻璃以及各种合金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和各种油。如此种种,都是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化学品所包围着。 其次,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
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生命体中支撑着生命的是无数的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肽键、酶、核酸等。 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它由C、H、O所组成,化学式为Cn(H2O)n,又叫碳水化合物。糖类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生物界对能量的需要和利用均离不开糖类。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功能就是通过生物氧化而提供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生物界对太阳能的利用归根到底始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的固定,与这两种现象密切相关的都是糖类的合成。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将光能转化变为化学能的主要途径。糖类不仅是生物体的能量来源,而且在生物体内发挥其它作用,它对各类生物体的结构也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有时还起到解毒的作用等。总之,糖类是生命体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 蛋白质亦然。所有蛋白质都含C,N,O,H元素,大多含S或P,有的还含其它元素。蛋白质是氨基酸聚合物,水解时产生的单体叫氨基酸。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的广泛而多变的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有的蛋白质起运输作用,有的起调节或防御作用。酶也是蛋白质,起催化作用,对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DNA是生物遗传物质,它们都是控制遗传的关键,其中DNA的重组技术是遗传工程研究的主导技术。遗传工程的研究的发展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与环境、资源与能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新途径,也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如果采用DN重组及细胞融合等技术改造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的生产菌,氨基酸的含量就能提高几十倍,生产成本就大大降低。这些氨基酸产品广泛用于营养食品、助鲜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从而部分代替了粮食产品。如果生物固氮的遗传工程能培养出自行供氮的作物,使一切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像豆科植物一样能自行固定分子态氮并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状态,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作物的蛋白质含量,还能大大节省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一、新课标,新教材,新特点
新课改下,我们都是新老师,因此要认真参加各级培训,了解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了解新教材的结构和体系;通过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明确新旧差异和特点。
1.从教学目标来看:旧教材教学目标单一,强调对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提高;而新教材强调对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融合。
2.从教材设置上看:旧教材分“必修+选修”共三册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而新教材分“必修+选修”共八个模块,学校、学生在6个选修模块中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充分体现“每个学生都要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可学习不同的化学”。
3.从内容编排上看:旧教材注重学科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文以描述、介绍知识为主;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得很清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新教材不追求知识体系的严密完整;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螺旋式上升,分步到位;融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栏目增多,给课堂探究、合作交流、课外实践、掘宽视野提供了很多素材。
4.从版面设计上看:旧教材单调、呆板,而新教材图文并茂,增加了很多彩色图片、图表、实物照片,把许多文字信息换成图表信息,这对于看着动画片和卡通画长大的青年一代来说感觉更亲切直观,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从教材习题上看:旧教材的课文和习题版块分得很清楚,习题往往去情景化、抽象化,功能就是巩固课本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提升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新教材习题在课文中和课文后都有分布;习题追求情境化、生活化;除书面习题外,还有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制作卡片、写小论文、同学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习题。
二、新课改,新目标,新措施
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和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因而教学理念、课堂模式、教学手段都需要改革创新。
1.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首先,要重视引言课的教学。通过大量学生感兴趣、能够体现化学对人类突出贡献的视频资料、图片、数据、事例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从而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最新成果、社会热点问题,尽管有些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假酒、苏丹红、毒奶粉、爆炸、火灾等,但这正好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素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本身没有错,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还需要扎实的化学科学知识。
2.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科学探究”,精心选择并设计,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思考与交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实践活动”及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调查访问、观察、实验、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多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并提高加工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76-02
新课程明确提出化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蕴含着无数的化学奥秘,化学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引领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化学的奥秘。化学教学中,笔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材料外,还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材料,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规律,并指导学生从化学学科视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关注和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的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例如,在讲“铝”一节的教学之前,笔者是这样设计情境的: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用途广泛,铝合金材料日常生活用品中大家随处可见。然而,在一百多年前,铝却是稀缺之物,比金子更珍贵,是达官贵人显示富有和尊贵的象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成就卓著,获得的是一个铝制奖杯;拿破仑在宫廷盛宴一人独享铝制餐具的殊荣。铝的储量在金属元素中第一,而被广泛使用却历史短暂,这是由铝的性质决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再如讲“乙醇性质”一节内容笔者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粤北地区南雄每年都有酿制糯米酒酿的习俗,大家知道糯米酒是越陈越香,因此许多人家都有储存陈年酒酿的习惯,但是保存不当酒不但不香还会变酸。其中的原因还得从乙醇的性质说起。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讲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非常迫切,自然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化学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科学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内容。例如:在“Fe2+和Fe3+的性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的缺铁性贫血最重要的是补铁治疗,补铁剂常用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药物都是含有大量二价铁的药物,但在服用补铁药物的同时应该服用维生素C,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另外根据许多的养生学介绍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高尽量少食,但我们粤北南雄偏爱腌制的食物,板鸭、腊肉、腊肠、酸笋、酸菜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也是我们日常饮食的最爱啊。难道我们不吃了吗?该怎么吃又能吃出健康来呢?他们也能想到维生素C了,而且觉得维生素C真神奇啊。再问维生素C在哪儿啊?学生又找到了新鲜的水果青菜。于是告诉学生日常饮食不挑食,和多吃水果青菜对健康很好哦,他们明白了很多。再如:在“铵盐的性质”一节教学中,根据我们学校比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对氮肥比较熟悉,于是让他们课堂讨论了铵态氮肥的储存和施用注意哪些问题,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知识与化学课本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使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化学作业延伸到生活,拓展学习空间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将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是为了考试而做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作业价值是不高的。课外作业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比如:布置学生去超市调查各自喜欢的包装食品有哪些添加剂;我们南雄农村有不少家庭节日有做豆腐的习俗,布置学生了解和拍摄豆腐制作的过程;根据学校农村学生比较多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比较熟悉,布置学生了解并拍摄农药稀释的过程;测定各自家乡饮用水、各类品牌洗涤剂、厨房调味品的PH,应用厨房器具用品完成一些化学小实验等。然后以板报、图片、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展览交流。化学作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现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并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与动力。
四、化学实验引入生活用品,提高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例如:“海带提碘”、“市售白醋中醋酸浓度的测定”、“检验自家食盐中是否含碘”、“自制肥皂”、“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等实验。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实验探究中去,提高了实践能力。
当然,不同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所以化学教学生活化也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并且即使引入的生活知识也应该是学生熟悉的、符合当地生活习惯的内容,否则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把生活资源引入化学课堂时,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生活问题与化学教学发生有意义的联系,让学生重新建构和储存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高层次化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实现学生“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好消息是这一次古老的基因“突变”极大地改善了细胞通讯系统,因此我们的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比现有最先进的智能手机还要好。不过也有坏消息,那就是这种信息通讯偶尔会出现崩溃,导致这一现象的基因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时期,这一缺陷会导致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错乱。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英国邓迪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卡罗尔・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借由有性生殖的生命体一般拥有两份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方和母方。而在5亿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便是:这一过程在一只无脊椎动物的身上出现了错误,它继承了两次原本应当只继承一次的基因组。而在后来的几代中,这一错误反复发生,基因数量再次翻倍。”
麦肯托什教授表示,这样的基因复制现象也同样存在于植物演化过程中。因为采用这种新方法繁殖的后代在自然界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显然更强。她说:“这种复制并非是稳定的,然而绝大部分被复制的基因都很快丢失了,远远早于人类出现之前。”但是麦肯托什教授和她的小组发现确实有一小部分幸存了下来。
研究组对人体细胞内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的反应情况,胰岛素是荷尔蒙的一种。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蛋白质被称作14-3-3。在这项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制图,分类并展开生物化学分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回溯到了最初的基因复制时期,回溯到了寒武纪。
世界上最初携带这一基因组的生物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无从知晓,不过麦肯托什教授表示现代生活在海中的文昌鱼似乎和这种早期无脊椎生物在它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相当相似。因此,麦肯托什教授认为“文昌鱼可以被视作是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
这种被一路继承下来的蛋白质似乎经过演化,形成一个“小组”,相比单个蛋白质的情况,这种蛋白质组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因此在人体细胞内部的这一系统的行为就像是一套信号多路分发系统,就像是我们的手机能得以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类似。”
尽管像这样的“团队合作”有时也并非一直是有益的。但是研究人员们指出如果某项关键性的功能是由单一一个蛋白质实现的,就像是在文昌鱼体内那样,那么这一蛋白质的丢失或突变将会是致命的。而如果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即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这个个体也将得以存活下来,尽管可能会有一些身体功能上的障碍。这种缺陷可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癌症这些让人类深受其苦的病症。
麦肯托什教授说:“在2型糖尿病中,作为对胰岛素的反应,肌肉细胞失去了吸收糖的能力。与此相反,癌细胞则是贪得无厌,完全打破规则,肆意抢占其它细胞的营养,疯狂生长。”克里斯・马歇尔是英国皇家癌症医院所属癌症研究中心的细胞生物学教授。他说他认为这项研究工作“加深了人们对于控制我们细胞行为的信号机制演化进程。”
【论文关键词】中学作文 思考和体会
【论文摘要】培养中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中高考中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它们归纳为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素材;提倡学生评改;把握创作激情等几点。
一、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可适当“抛砖”而“引玉”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提倡学生自助式评改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改,教师评,教师是习作的惟一裁判者,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大家都苦多甘少,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在作文的评改这一环节中,强化学生评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大家变苦为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与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把握创作激情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前提
激情、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转贴于
四、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五、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我认为,中学语文作业不在多而在于有效果。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广大语文教师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作文教学做出崭新的贡献。
【参考资料】
关键词:低碳环境 食品包装 设计 绿色特征
检 索:.cn
2010年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孙大文院士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提出了“低碳食品体系”的概念,即包括生产、加工、包装消费在内的各个主要环节建立具有最小温室气体输出的经济体系。其中食品包装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产量大、普及和更新换代快的特点。目前,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是包装设计的主流,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商品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性。如何系统地对食品包装进行绿色设计,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已成为食品包装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认识食品包装设计的绿色特征是保持食品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环境保护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要求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甚小,其评价按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环保标准进行,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工艺过程,从设计上应保证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全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只有允许的微小污染,并同时保证产品在报废、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少。
目前,我国突出的环境污染是与食品有很大关联的“塑料垃圾白色污染”问题。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保证商品使用、卫生和安全性能完好的前提下,在生产过程必须选用环境友好型材料进行食品包装,例如纸质包装材料、资源广阔的竹类包装材料、“零度包装”包装材料。这不仅有利于回收,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功能化、环保化及简便化的包装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发展具有制造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保鲜效果好、易降解、节约能源、安全、卫生等特点的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将是今后的重点。
二、材料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低碳环保时代,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应尽量减少材料、资源的消耗量,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使用减量化技术(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遵循“小就是美”,“少就是好”的原则,特别是稀有昂贵材料及有毒、有害材料的种类和用量。
长期以来,我国包装设计十分注重提高品牌吸引力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造成了产品过度包装的现象。例如,中秋节的月饼礼盒,其包装多数制作精美,材质各异,造型繁复,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但节后其回收处理却成了棘手的问题,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加大了回收的难度和成本,一些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等)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设计师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类问题,进行包装设计时在保证产品包装使用功能的同时,不仅要严格依据美学法则做到构图布局合理,包装形象新颖独特,色彩鲜明且有感染力,造型美观而实用等,而且选材方面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包装材料对环境的友好性。另外,相关部门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及法规来规范包装设计,摆脱包装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
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满足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前提,并且具有如下优势:(1)保证实现用户要求的全部使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2)先进科技可以减少环境污染;(3)可避免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浪费;(4)由于环境也是生产力,先进工艺的应用会直接或间接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在竞争激烈的食品加工行业,能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因此,使食品包装设计具备绿色特征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加强应用研究和管理,才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及健康
绿色食品包装设计首先必须考虑的是食品的安全问题,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制造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均采用先进、有效的安全技术,实现产品安全本质化,确保用户或使用者在使用产品时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尤其是作为保证食品安全及卫生重要手段的食品容器和食品包装材料更是得了广泛的重视。目前,我国食品包装时食品接触包装材料以及材料表面的涂层材料,合格包装容器设计及材料的选用,首先可以保护食品不受外界的污染,并使食品本身的水分、成分、品质等特性不发生改变。其次,由于包装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会向食品发生迁移,合格的包装材料不会破坏到食品的卫生。再次,与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相关食品用工具、设备也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进一步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及健康。除此之外,包装上的图案、文字及色彩的运用由于对消费者的心理会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这方面的安全性设计也不容忽视。
五、人机工程学和设计美学结合运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将人机工程学与设计美学相结合,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机和谐性和美的外观特性,使用户在使用该产品时感觉舒适、轻松愉快、误操作率小,具有最高综合工效。
(一)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经济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或单纯的形式美等单一性因素所决定的,它是与材料的发现、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自由创造,以及自然的任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审美能力等多种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是这些因素的统一。包装设计将材料的选用、结构和功能的定位、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等方面都考虑在设计的范围内,必须符合科学技术的规律及使用功能。因此,对设计美的评价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来考察[8]。
(二)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人机工程学可以为食品包装绿色设计提供有关人和人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设计依据,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指导设计,为设计出来的绿色包装更为科学、合理、适合人使用,能够把一切可能给使用者造成危险或不便等方面的因素消灭在设计的过程中。因此,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进行人机分析,涉及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中的功能、成本、材料、工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形态和色彩等各种因素。
六、具备可拆卸功能及方便使用和运输
良好的可拆卸性在现代生产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分支。具备良好的可拆卸性设计的产品可大量、可重复利用零部件,避免浪费及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是否具有良好可拆卸性是衡量一个产品绿色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七、适应市场需求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随市场的发展而变化,设计制作成本达到最低,让消费者愿意买、买得起、用得起,甚至报废时扔得起,即具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最小的全程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八、拥有多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产品从其产生到完全失去使用价值而报废的时间过程,而绿色产品则拥有多生命周期,这是与传统概念的产品相区别的一大属性。普通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本代产品从设计、制造、装配、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即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阶段。而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但包括本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部时间,而且还包括报废或停止使用以后、产品或其有关零件在换代或以后各代产品中的循环使用或循环利用的时间、简称“回用时间”,即从“摇篮到再现”的所有阶段。
结语
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是全面实现绿色产品各基本特征的设计,确保了环保要求和材料、资源、能源最优利用或重复利用等方面的并行设计,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辉事业。
注释
1 张建华:《绿色产品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绿色设计理论体系》,84~85页,《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4(28)。
2 李新:《新型食品包装材料:零度包装》,89页,《中国包装》,2002-3(22)。
3 黄家莉:《果蔬包装材料研究进展》,111~113页,《包装工程》,2010-1(31)。
4 黄胜文:《格力空调包装设计在低碳环保时代中发展》,19~20页,《中国包装工业》,2010-11(191)。
5 宋萍:《包装设计评价体系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6 韩维生:《板式家具的绿色特征》,66~68页,《陕西林业科技》,2002-1(141)。
7 樊永祥:《国内外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管理状况及对策分析》,342~345页,《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4(18)。
8 陆家桂:《设计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周莉:《关于人机工程学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我与化学;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每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我与化学”活动是一个在化学课堂教学以外,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化学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归宿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笔者从2011年参与到“我与化学”活动中,迄今已经五年,深刻体会到这项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依托“我与化学”活动,孕育学生科学态度的严谨
科学态度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我与化学”活动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因此,“我与化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基础上,偏离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我与化学”活动,是庸俗、低级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能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案例]研究小组成员拿一份从网上下载来的如何制作《人造鸡蛋》研究方案,希望得到笔者的肯定,并准备实验。笔者为了不打击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热情。笔者耐心引导其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如何做了带来什么样后果?并指导小组成员网上搜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经过一番引导及说服,最后放弃做这个研究。
九年级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学习化学知识,他们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极为有限,且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选择“我与化学”活动内容时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相符合。笔者认为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观。
二、依托“我与化学”活动,孕育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和化学科学素养具有较紧密的相关性,化学知识和技能素养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以延伸、内化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充实化学知识和技能。依托开展“我与化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素养,把课本知识进行深化和重组,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案例1]第十三届“我与化学”研究课题《我们的好帮手怎么会是敌人――修正液危害及清理研究》中,当时刚学完“溶液的浓度”。参加活动的林诺小组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亲手配制试剂,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也为我们进一步熟悉课本知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补充。同时,我们也熟悉了众多实验仪器的操作。并对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做了总结与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他们撰写的实验报告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案例2]第十四届“我与化学”研究课题《咸潮对生产、生活影响及减咸的研究》,在上册第四单元的《水的净化》及第六单元中学习并掌握到活性炭及木炭的吸附作用的。参加研究的杨健海同学认为:“提出可否用木灰进行吸附的设想?小组内讨论及查阅了相关资料,最后确定研磨成粉末的活性炭及木炭、木灰进行对比实验。”陈铭欣同学谈道:“实验研究培养了我们寻根究底的学习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首先是查阅资料,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他们撰写的实验报告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我与化学”活动的积极开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与化学”活动与化学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通过“我与化学”活动促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三、依托“我与化学”活动,孕育学生过程方法的训练
依托“我与化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与能力、提升处理信息、总结反思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素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案例]“六中杯”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研究课题《工业用酸浸泡荔枝保色的研究与实践》。由于荔枝保存时间短,不法商贩在荔枝果皮上打起主意,为荔枝“化妆”做到“浓妆淡抹”。用稀释的盐酸浸泡,或把稀盐酸喷洒在荔枝表面,使荔枝脱胎换骨变成了鲜红色。
黎子君小组利用高浓度的酸溶液浸泡荔枝开展研究,她们详细地记录了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见表1。
实验步骤:
(1)用蒸馏水清洗荔枝的果皮,擦净水备用实验;(2)配制酸溶液;(3)把荔枝放置盛有酸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当天室内温度35℃,通过实验可知,稀盐酸都能使被酸泡过的荔枝果皮真的变鲜红,褐变的荔枝也如脱胎换骨变得亮丽鲜红。情况如下:(1)随着酸浓度增大及时间增长,不但颜色变红且出现褐变最后变黑,25%盐酸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2)实验前用pH试纸测得荔枝的果肉浸出液pH为6~7之间,说明荔枝果肉接近中性的,但我们发现被酸泡过的荔枝,果肉浸出液pH为4~5呈酸性是增强的,说明酸已经通过果皮渗入果肉里了,且果肉浸出液明显增多,果肉变得浑浊棉絮状没有光泽晶莹剔透之感;(3)用酸液浸泡后的荔枝不但变得鲜红,掰开果皮后发现果皮内外都一样红色,而且比未浸前容易掰开,置空气一段时间都不变色。
正当我们认真实验该结束时,同伴提出这个果皮这么容易烂掉明显与新闻报道及市场出售的荔枝不符,这样的们实验设计存在不足的地方,于是我们马上找原因,查阅有关资料及请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及同伴们共同努力下,重新设计实验来验证。见表2。
实验结果表明:浓度较小的盐酸溶液能使荔枝的果皮会变得鲜红,但浓度增大及浸泡时间增加,荔枝就会发生褐变。
从上述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科学方法,不仅能够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并使科学方法得到进一步的训练。
在“我与化学”活动中,从设计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到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和论文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成员间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极大促进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四、依托“我与化学”活动,孕育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因具有亲历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故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方面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我与化学”活动就是创设一个平台,让“我”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生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亲自动手开展实验探究。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学会保护环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案例1]2012年05月23日广东卫视报道,记者在番禺区发现了大规模的地下猪油加工厂。每天数以吨计的“黑猪油”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产并供应到广州。强调这些事情就发生我们身边,并提出地沟油就只能沦为垃圾吗?如何才能使它变废为宝呢?全班同学进入激烈的讨论。地沟油还可以用吗?研究小组分头行动,经过几周资料的搜集,设计实验方案,确立研究课题――《利用废油制作环保肥皂的研究》,并成功利用废油制作环保肥皂见图1。他们撰写的实验报告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案例2]在学习到酸的化学性质时我设计一个“胃酸过多”的模拟实验。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过多的病人的胃液。研究小组的同学就跟生活中,一个生活经历吃完苹果后,口中有一种滑腻的感觉,而且去皮吃感觉到的酸味比连皮吃时要明显。于是小组成员推测苹果去皮前后的酸碱性发生了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会对胃酸过多的人群身体产生影响。学生实验后,通过激烈地讨论获得了许多结论。如:学生理解了“过量”二字而惊呼水果不能多吃,多吃会适得其反等,整个活动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了解到要正确地、合理地、严谨地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课题《胃酸过多要慎吃蔬果皮――蔬果去皮前后的酸碱度及其对胃酸的作用研究》中,他们撰写的实验报告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从上面案例,体现用化学的视角观察和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可选取化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能从化学角度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参加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关心化学学科的发展意识。
五、依托“我与化学”活动,孕育学生创新精神的灵感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与化学”活动实验内容有一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许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诱发一些新想法,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一些启示,启发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并应用于去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燃点及开发,从而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得到提高,取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
[案例1]《咸潮对生产、生活影响及减咸的研究》探究课题中,研究小组尝试自己动手做减咸实验的探究中,根据实验的吸附原理,设计了一个装置,希望它能用于家庭,在咸潮来的时候可以减低咸度。装置原理是用连通器原理,水经过活性炭从一个瓶到达另外一个瓶,水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充满活性炭的连通管,这样氯离子就会被吸附,咸度就降低了。
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灌溉。在农田中挖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池(当然大小可以自己根据需要来定),底下垫一层密封的塑料膜,中间用两层带小孔的板夹住木炭。在一边池放入木炭使河水被木炭充分吸附,然后再经过中间夹层的木炭进一步吸附和过滤,这样的水可用于小范围的农业灌溉,当咸潮来时就能解决燃眉之急。(见图2)
[案例2]《从植物叶、花、果实寻找环保酸碱指示剂的研究及应用》探究课题中,根据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51页探究《自制酸碱指示剂》中鲜花花瓣(如牵牛花)的浸出液,来作酸碱指示剂。为此,研究小组寻找身边植物从不同部位提取汁液来制取天然环保酸碱指示剂。通过这次实验找到,小组成员认为最环保的酸碱指示剂,说它环保原因只是叶、花、果实的原汁液,并没有加入乙醇等物质,而且原材料容易找到。但不利于保存,小组成员从pH试纸引发创新灵感,把紫包菜汁液制作成“紫包菜汁液试纸”。(见图3)他们撰写的实验报告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以上“我与化学”活动很好体现对创新教育的探索,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学会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去研究、去思维、去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五年的实践和研究,笔者深深感到,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相结合起来协调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为此,“我与化学”活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方式和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化学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提高科学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南萍等.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课程的建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5).
2.曾国琼.通过“我与化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3.朱伟东.积极开展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1).
4.阎蒙钢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8(2).
5.许柳嫦.“化学伴我成长”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5).
关键词:数理思维;观察;推理;体验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活化教材: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知识的能力
数学科目有着独特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数理逻辑贯穿于整个体系的始终,学会观察、推理、归纳总结等方面是学好这门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在遵循数理逻辑的基础之上,很好的整合文本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找到“纲”,又能掌握“目”。在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中,有关三角形这一知识板块内容相对比较集中,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较为广泛。一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把这一部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精讲、细讲。在涉及到《多边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文本知识和多媒体等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整合。可以以点、线、面的思路,将这一部分知识呈现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识辨、推理、归纳等途径深入理解这部分知识。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一些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教案设计的思路和顺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些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的孩子们迷茫、无助而又渴望的眼神。这种将知识“条块化”、碎化的做法已被教学实践反复的证明,无益于授课效果的提升,无益于学生学习趣味的培养。
二、活化教法:强化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在甘肃全面实施已有五个年头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使课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新景象。作为教师,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的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也明显的优于以前,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思路、式样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在朝“高效课堂”、“优质课堂”的方向努力。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些新鲜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几乎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导向,即教无定法、活化教法。在全市优质课比赛中,荣获赛区一等奖的一位老师的课,生动的给我们诠释了活化教法的丰富内涵。这位老师讲的课题是《三角形的边》,整节课并没有按照课本知识按部就班的讲述,而是通过展现生活中与三角线有关的图片、事例,不断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观察三角线的各个变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最后他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一幅包含有很多三角线的桥梁。让孩子们数一数这栋桥梁共有多少个三角线,比较他们之间的边。这样自然而然的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将艰涩、难懂的三角形的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融汇贯通了。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而且懂得了如何运用知识解读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为他们创造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活化练习:拓展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是孩子们身心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孩子们贪玩、好动、富有正义感、富有激情,精力充沛,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这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特征和表现决定了中学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不能打体力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大程度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情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数学科目每天都有大量的习题要做,教师每天也都要批改大量的作业。有些教师为了片面的追求分数,而给孩子们布置大量的习题作业,有些孩子到深夜了孩子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孩子们过早的厌倦了数学,更谈不上什么兴趣爱好了。
新课标背景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观念,要重新定位课业作业的功能,不断改进考察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应活化课后练习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课后作业仅仅让孩子们完成课本、练习册、习题册上的习题而已,不利于拓展孩子们数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尝试让孩子们运用数学知识制作建模,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设计家用电器的模型。譬如: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洗衣机等模型。还可以让孩子们尝试设计家居、交通工具的模型等等。通过制作模型,使孩子潜移默化的掌握了书本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应活化练习的内容。数学练习题不应仅仅局限于数理的运算与推理,也可以让孩子们尝试运用数理逻辑撰写论文,让孩子们运用数理逻辑来解读社会中的诸多现象,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再次,还要把握练习的尺度。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实践性作业,都不能过量,否则也会适得其反的。
四、活化教学设计:营造课堂气氛提升授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