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28 00:41: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主义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培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机制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

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了解其精神实质和意义价值,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认识。在这个心理过程中,主要是认知成分在起作用。情感认同是在情感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喜爱、满足和接受。个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经过自身主观的选择和评价,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如果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期望一致,就会对其产生喜爱、满意和接纳的情感;反之,则会对其产生厌恶、愤怒和拒绝的情感。行为认同是在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伴随喜爱、满意等积极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愿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的一种心理倾向。

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认知认同是基础。而且,这种认知区别于一般的事实认识,有时会带有偏见的性质。情感认同在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认同的心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关于态度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成分的强度是最大的。而且,与单纯的情感反应不同,情感认同中的情感成分有着认知因素的直接支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认同

根据双重态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样存在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两种态度。个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质是价值体系转换的过程,是将旧的价值体系转换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外显层面的态度是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代替旧的价值观,内隐层面则是新旧两种价值体系仍然同时存在,旧的价值体系仍然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双重认同的存在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在价值认同过程中,个体会同时存在两种价值体系,这两种价值体系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次,与外显认同态度改变强调主观意识,重视认知因素作用不同,内隐认同通常以无意识的状态存在,很少有认知因素的支持。最后,即使个体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愿意将它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但当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超越和压制留存于记忆中的价值观念时,它也可能不转化为实际行动。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虽然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社会实践中却经常不能践行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路径

1.以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已有的研究均表明,目前,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认知层面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在情感和行为层面认同度较低。因此,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应放在增进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如何增进情感和行为认同?情感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个体在实际经历或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或行为后,经过个体的主观评价和选择,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载体。通过参与支教、义工、社会志愿者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可以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魅力和强大力量,从而不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2.以优化育人环境为重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说,要提升个体的内隐认同,就必须优化外部育人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会无时无刻不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地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以高质量认同实证研究为突破口。第一,借鉴心理学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成果,深入认同心理过程内部,揭示认同的心理结构;第二,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心理层面,准确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特点;第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隐认同态度的实证研究;第四,系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聚焦个体内部(如价值观、自我概念等变量)、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来源,深入探讨个体内外部影响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单独影响效应及交互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三大职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同志对青年一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辩、笃学”的要求,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基本的遵循。文章基于高校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研发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如何高效的服务社会,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三大职能,这个前提下,高校研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一个基本职能,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对此,首先要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首先,要组织好师生员工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环节中,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全员育人立体的育人平台。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要在认真领会和理解其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付之于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中去。首先,高校要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工程,要引导大学生不断理解和认同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富有实践特色、富有旺盛人气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里,立足当前,用于创新,锐意改革学校管理。完善学校教学、科研的管理体制,激活学校管理效能。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科研创新,成果创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事业、实践活动,开展调研,服务社会,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和服务社会能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行为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高校管理体制中得以体现。如,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规校纪,融入到校园管理,融入到教师的师德建设,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因此,如何塑造大学生行为,我们通过制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大学生在不同场所的文明礼仪,养成大学生的较高文明素养,内化于外,成为文明先锋,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文化育人,在校园文化中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断探讨新的形势下,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

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大学生要具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其能力的培养的基础在高校。每位大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是否有最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关键校园教育节点。比如:入学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对国情的教育、对社情的教育、对国际形势的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职业能力的教育,都需要用代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符合当展需要,凝练了我党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大学生宝贵的人生。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科研兴国为己任

高校科研在国家科研中应占有显要地位,起着巨大作用。因为高校科研孕育着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在确立本国国民经济的国际地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重视高校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兴国的职能,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科研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强化科研师资力量,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组建重点和特色科研团队

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教师的科研水平,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准。高校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科研师资力量的培养。高校要大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创新,要立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引进和培养师资力量,组建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培养科研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从建设科研团队、培养科研团队两方面加强践行。首先,高校挑选业务素质精干,爱国意识强的学术骨干,围绕重要科研课题,建设重点和特色科研团队;其次,高校要在科研管理、政策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为团队配备觉悟高、理论水平高的同志担任团队负责人,为团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二)优化科研机构职能,培养和发挥优势,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为本

高校科研机构,是以学科带头人带领一个学术团队,具备研究场所和条件,围绕学术课题,开展科研工作。高校的科研成果,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的研究,是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学校发展定位,结合国家需要,确定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优化机构职能。机构职能优化了,才能舍本逐末,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培养和发挥团队优势,发挥团队最大功效,实现团队最大功效,产出最具竞争实力的科研成果。再次,科研成果要注重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不竭科技源泉

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科技兴国战略,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大量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必须明确科技型人才标准,根据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以科技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流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实现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努力营造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氛围和条件,不断完善培养科技型人才的保障体系等。高校应搭建和完善培养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的平台与载体,根据不同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各类人才不断推陈出新。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文化、法制、政治、环境等领域面临深化改革,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核心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灯塔。对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具有精神灯塔导向导航的左右。高校中的主体,知识分子,尤其作为社会改革工程的先锋,更应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

首先,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根据社会发展,设定学科,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配套的学科建设和培养机制,满足社会本领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其次,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提供科技产能。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指标,经济指标。高校提供的科研产能,跟经济挂钩,跟国际挂钩,跟市场挂钩,发挥最大的产能,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国家发展。再次,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文化思潮。高校作为国家的象牙塔,在精神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建设意义不可低估。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新经济,经常从象牙塔的高校传播开来,如网络公开课、网络应用、手机APP的推广、网络文化的普及等,丰富了社会文化形式、内涵,刺激了经济和消费,提供了高校教学资源,推动了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等。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产能的地方,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向导,提供智能支持,有社会风向标作用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是我党治党治国的攻坚战略时期。当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炼,树立社会新风,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高校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为出发点,密切结合当前时期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和治国必要,提供人才、倡导新风、提供智力、科技兴国。

(二)社会为高校发挥服务职能提供保障

社会重视高校发挥服务职能,提供办学资源和扶持政策,提供高校自身升级完善条件,保障国家智库和人才打造,保障高校三大功能稳定发挥并不断升级。高校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支持,无论是经费保障还是政策引导,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程中,务必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协同发展。高校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前提下,努力形成学科特色显著、行业优势突出、办学宗旨合理、大学文化丰盈的新的大学制度,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目标,应成为高校办学的终身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探讨[J].才智,2014(1).

[2]庞桂甲.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

第3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本职工作传递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承载着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既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导向引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榜样凝聚正能量。英国人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说,“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我理解“正能量”就是“正气”,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过程。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好头、作表率,讲党性、重品行,为民、务实、清廉,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普人物”孔维新,自己出资创办银发农技田,主持开发的新品种“宁紫薯1号”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赵亚夫同志“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被评为“时代楷模”。他们身上凝聚的“正能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鞭策、激励着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奋力前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的要求具体化,融入到本职工作岗位,融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紧紧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和实践养成。科学普及是党和政府赋予科协的职能,更是各级科协的重大使命,它是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当代中国的现实情况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要求每一名科普工作者,都要有快马扬鞭、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紧紧围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贴近公众、富有成效的科普活动,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让我深受教育和倍感鼓舞的是,科协的上上下下,正在以各自不同的努力和创新,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着我们科协人朝气蓬勃、勇于开拓、乐于奉献、争创一流的时代形象!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浩瀚大海。一个国家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个社会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单位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稳定、发展、积极、向上;一个人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变得积极、乐观、自信、向上。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一个科协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决心以赵亚夫、孔维新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改进作风、爱岗敬业奉献,努力把平凡细微的工作做好,加强团队合作,展现个人价值,在本职岗位上争先创优,当好一颗“螺丝钉”。

第4篇

你知道它和我们的成长有多密切吗?

共青专线,你问我答,互动进行中……

安徽的蒋艳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

蒋艳同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由于大家还处在学习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不一定能理解得很透彻,但只要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知识、阅历不断增长,一定会明白得更多、更深、更透。

浙江的吴媛媛问:最近常在广播里听到国家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报道,而且经常会听到一个词“三位一体”。什么是“三位一体”呢?

媛媛,“三位一体”包含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家庭发挥基础教育作用,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肩负阵地教育责任,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社会承担共同教育责任,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其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

其实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地方就是你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这三个地方有关爱你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还有许许多多默默为你们付出的陌生人,这些都和你们息息相关啊。

安徽的刘伊问:以前我们学校偶尔有少先队活动课,可现在却是每周都有一节少先队活动课,这是为什么呢?

刘伊同学,少先队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这也是国家对你们健康成长的关爱。

希望你从少先队活动课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只要你认真上好每节课,肯定会有满满的收获哦。

安徽的赵一倩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通过道德规范固化下来,成为一种文化,逐渐转化为大家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是因为它们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爱国

有人认为爱国离自己很远,其实,爱国时刻都在你的身边。在雨中,爱国或许就是一把伞;在风中,爱国或许就是一碗热饭;在玉树在汶川,爱国或许就是几张善款;在国防线,爱国或许就是五星红旗的威严;在军营,爱国就是那玉树临风的挺拔绿橄榄;少排一些尾气,少吸一支烟,爱国就是那碧蓝碧蓝的万里海天。

敬业

李素丽是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诚信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合称。诚信要求我们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助力

一、教学目标

1.在多样的情境中感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

2.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萌生为祖国富强做出贡献的满腔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在多样的情境中感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

三、教学过程

(播放“开讲啦”片头音乐)

师导入新课,从南通现象入手揭示科学技术的“喜”。

1.调查与展示,感知家乡科学技术的发展。

(1)课前学生组成了“城市建设”、“百姓生活”“南通教育”三支小分队,深入第一线调查,课上一一开讲。

(2)师补充音频资料。

(3)一句话广告语展示会。

(4)齐唱自创歌曲《南通故事》。

(5)借频、图片、文字解说世界科技的高、尖、新。

(6)师小结。

2.探究与交流,感叹科研情怀。

(1)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引领着科技的发展??

(2)出示科学家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小分队继续开讲。

(3)班上的小小科学家开讲自己的故事。

(4)师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5)师小结。

3.想象与展望,畅想未来科技。

(1)师播放视频《未来的课堂》。

(2)生大声读名言,读《一封跨越时代的信》。

(3)师引导学生走进“科技畅想吧”,尽情描绘未来南通的蓝图。

(4)生一一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5)师小结,生把作品挂到墙上。

4.静心沉思,引出科技烦恼话题。

师: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喜,也有让人担忧、烦恼的一面。课后请调查,并做记录。可以调查卡片上现有的,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开讲啦》片尾音乐)

四、德育渗透效果反思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堂课的设计初衷即是利用品德教材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1.调查了解家乡南通的科技发展带来的喜人景象。2.了解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们的成就以及背后的故事。

整堂课的设计是模拟中国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进行构思的,老师化身为主持人,学生化身为开讲嘉宾、远方来客。在面对面的交流、展示中一一展现科技的喜人景象,更直观,更可感。

课堂开始,老师即展示了美丽的南通,提出了南通科学发展的独特现象――“南通现象”,勾起了学生最亲切的回忆,唤起了他们内心的自豪感!整堂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课上一共安排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调查与展示,感知家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能让大家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南通,学生们组成了“城市建设”、“百姓生活”、“南通教育”三支小分队,深入第一线调查。在三支小分队一一展示南通的喜人发展之后,老师补充音频资料,进一步感受“科技相伴,喜气洋洋”的景象。学生们在一句话广告语展示会中热情邀请远方的来客,自豪不已!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唱一首自创的歌曲《南通故事》,更是点燃了学生们作为小主人的热情!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仅仅南通,全中国、全世界都在享受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老师将学生的眼界拓展,看向全国、全世界,感受科技的高、尖、新,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科学技术如迅猛喷出的泉水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悄无声息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环节二】探究与交流,感叹科研情怀。通过“背后的故事”小分队讲老一辈科学家的辛苦付出,学生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才迎来科技百花园的万紫千红。进而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小小科学家,听他们谈谈科技发明小故事,一起体验其中的收获与快乐。原来科学家的梦并不是遥不可及,是可以实现的。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科技加油站”,请学生们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动。其实,油来自哪里?就是来自学生内心迸发出来的爱科技、学科技热情,来自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为祖国富强做出贡献的满腔热情。这“油”将是科技继续发展更大的动力,将会使它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环节三】想象与展望,畅想未来科技。科技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们对未来的课堂又进行了大胆构想。通过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课堂什么样儿。老师请学生读名言,读《一封跨越时代的信》,调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的欲望。学生至此,内心的科技热情、爱国情怀爆发到。这时,老师顺势助导,带领学生来到“科技畅想吧”,拿起手中的笔尽情描绘未来南通的蓝图!他们用画笔代表着自己的内心,每一笔都是他们对未来的庄严宣告,宣告着他们的成长,宣告着他们的“科技梦”,宣告着他们要圆亿万人民的“中国梦”!最后,老师让学生们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一起把画作挂在墙上。这将是一个启动仪式,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第6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方向。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法治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推进国家理想目标实现的积极意义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理想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目标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最高理想追求和方向引领。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法治是规则治理下的社会秩序。法治的基本价值功能在于满足社会主体的自由和秩序需要,推动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有机统一的法治型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深刻揭示了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诉求,集中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的价值理想,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准则。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彼此推动、相得益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培育全社会法律信仰,整体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明确提出了对全体公民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律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基本价值准则,奠定了伦理价值基础和道德观念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M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理想目标和价值指引,而且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评价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建设凝聚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法治,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要坚持什么样的法治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等法治建设中的根本问题。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利益格局和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法治领域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民主思潮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渗透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法治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为统一全社会法治思想观念、凝聚普遍法治共识、形成和坚定公民法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目标、价值取向和规范要求,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基础,其内在价值追求与建设法治国家对强大推动力量需求之间具有高度精神价值上的契合性,为建设法治中国需要的团结和力量提供坚强保证和不竭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建设确立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要素也从根本上确立了评判国家法治建设成效的标尺,即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利于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法治社会,有利于引领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方式。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要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法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法治建设自觉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要提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法治建设问题的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法律上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职责职权,以法治保障基本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公民的实际行动方式。要建立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法治建设成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建设的引领和评价作用。

第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在科学立法方面,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于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的专家论证、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等程序制度,推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立法公正。在严格执法方面,要坚持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执法工作的价值引领,作为适用和解释法律法规的基本价值遵循,实现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有机统一。在公正司法方面,要坚持发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重要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民守法方面,要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真正得到人民的内心拥护,成为人民的真诚信仰,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7篇

关键词: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五四青年节到北京大学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阐发,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当前,社会思想处于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敏感时期,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因此,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

一、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视角,认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来看,还是从解决目前社会问题的现实来看,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文化积淀推动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二)要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理解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目标,更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它不仅是人的发展追求,实现个体自身现代化的准则,更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求。高校作为育人的主战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形成共同认知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践行为。[1]

(三)要从“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上落实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二、三课堂为重要载体,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技术过硬的各类人才。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与不足,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内容空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走耳不走心,影响了教育效果;二、三课堂内容、手段虽然灵活多样,富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存在组织活动求数量不求质量,求种类不求实效,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如何落实的讲话精神,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深处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其发展和内心需求,给当代大学生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甚至一些大学生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类错误的价值观念,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正确的价值观占领他们的头脑,使错误的思想和理念难以找到生存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知行统一体,“知”是前提条件,通过培育使大学生个体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进而影响存在于个体内的意志力,使行为个体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践行。[3]一方面利用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学科发展、考评体系等手段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把知识传授与课堂互动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把理性认知与自觉践行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教学效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

(二)狠抓社会实践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践育人中落实到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大学生从实践中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品质修养,充实精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有些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只抓少数学生组成的“点”,而忽视作为实践主体的大部分学生构成的“面”的现象,[4]出现了社会实践只由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项目”,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培育和发展。为了纠正社会实践的形式化,深入挖掘社会实践的潜能因素,整体统筹,全面规划,建立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专业实习、勤工助学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谋划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础项目,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心灵感悟,在“做”中学,身体力行,[5]从实践中发现真理。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体需求中落实到位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全部校园精神的总和”。[6]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大学生主体性,注重大学生主体需求。教育工作者还应站在时代前沿,把握大学生发展规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当今,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东西方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逐渐向校园渗透,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新的挑战,加深了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主流与边缘的矛盾。[7]为了抵御不良思想和错误观念的影响,保证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一是开展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爱国爱校、文明礼貌、诚信友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根植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行为约束;二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价值观为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长期置身于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

(四)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深度和广度落实到位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第二课堂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具有组织灵活性、形式多样性、实践创新性、目标一致性和思想统一性,这些特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层次稳定而相对持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8]据统计,约有60%以上的学生曾参加过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活动。[9]学生社团覆盖全校一半以上的学生,从社团成员的成分看,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宿舍,教育的触角能够触及学校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个学生。因此,要牢牢把握学生社团的导向辐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学生社团建设中。一方面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团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思想理论社团、红色社团等理论色彩明显的学生社团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理论功底的社团群体,树立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和典范。

(五)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制度导向上落实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之中,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组织纪律、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和协调大学生日常行为,使他们在严格管理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培育的“虚”落到践行的“实”处。高校还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设计上,发挥规章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柔性的,而规章制度建设是刚性的,[10]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通畅,制度环境优化,运行机制、保障体制健全,做到“刚柔并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原则、践行要求,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高尚的思想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综上所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需求,是党在二十一世纪对青年学生如何完善自我的紧迫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的中坚力量,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为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4(08):53.

[2]刘颖,胡友波,王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柔性化教学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7-149.

[3]王冀平.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意义思考[J].人民论坛,2012(11):22-23.

[4]高庆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44-45.

[5]蒋玉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0(11):13-15.

[6]胡庆连.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确立[J].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09(05):188-191.

[7]黄万获,覃湘红,韦娜.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需求及其特点分析[J].高教论坛,2011(05):126-129.

[8]周文华,郄春梅.论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8):92-95.

[9]张仁伟,葛卫华.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87-90.

第8篇

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理论分析

(一)理论概述

社会主义的认同机制,是社会中一种较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内涵主要分成两个层面,其一为个体层面,其二为社会层面。就个体层面来说,认同为个体对于社会角色与社会身份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个人对于社会的认识;而就社会层面来讲,认同则表现为对集体成员的信仰、情感、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分享,该种情感支配会对社会凝聚力产生直接的影响[1]。通常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长远发展中,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经济与制度的主要标准之一,它本身特有的意识形态,会对整个民族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又需要符合社会本质、社会特征。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同样也是根据社会价值观、从属价值观加以确立的。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一国家与社会,都有属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管理整个国家事务时,社会统治者通常会通过宣扬民族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实现统治,该种统治,便是以社会号召以及社会引导的形式,来强化社会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充分体现出社会发展基本原理的同时,还充分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公正、民主、和谐等价值观念。

(二)观念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机制、认同路径,一直都是各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而从研究路径来看,主要分为主体论、介体论与层级论三个方面。1.主体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进行了概述:其一是从群体共识的构建视角为基准点,构建一种认同实存群体;其二是以群众所需满足的要求作为主线,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蕴含的认同机制建设充分地融入到中国的特色社会建设中来,从而真正实现“五位一体”。2.介体论。学者们主要认为在新型网络社会环境下,构建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其实践的方式表现为党在意识形态上的路径探索,通过构建全网络法律法规等诸如此类的平台,来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络行为规范,关注BBS论坛、博客等媒体的网络舆情,并强化网络信息方面的监管。3.层级论。学者们主要认为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来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在层级论上,首先要从不同层级的主体培育上出发,提出相关构建路径,从国家、社会与学校这三个层级培育主体为主要的出发点,以突出优化顶层设计,并重视制度建构,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进而增强价值观的教育。对不同的层级,提出不同的构建路径模式[2]。与此同时,强制也是强化认同的第二大层面,其认同教育、强制落脚在于个体成员习惯的培养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

(一)传播机制构建

传播机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基础,通常由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人员、接受者几个要素组成,是被多数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效、科学的传播机制能够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价值、思想、理念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将抽象、难于理解的思想内容转变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的实物,进而把政治贯穿于教育机制中,进行广泛的传播。而从传播内容来看,核心价值观要予以高度的凝练,并对其含义加以阐述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及理解[3]。因此,在构建传播机制时,就需要完善核心价值观中的大众化解读机制,从而把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价值与思想,让所传播的内容更加通俗化、平民化、具体化。而从传播者、传播方式来说,当前的思想文化传播俨然已经进入了一种所有人向所有人的即视感,尤其在当前新型社会的发展下,原有的抽象传播形式、线性传播形式已经被打破。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新兴媒体方面的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新型网络培育的形式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从而大大提升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拓展覆盖面,让这种新颖的传播渠道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不断提升新媒体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上的公信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人民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接收者,其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在客观上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传播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满足此种要求,就需要寻求一种正确的表达形式,并注重传播路径、传播形式上的创新,把价值观的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充分结合起来,利用主渠道灌输与全方位渗透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高效性。

(二)利益机制的构建

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发现,价值和利益是密不可分的。相对来讲,利益是价值的基础,反过来价值又是利益的反映。而从深层根源上看,价值认同是一种共同的利益机制。价值认同是当前社会中最为基础的引导机制,价值与利益两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4]。社会主体从本质看,主要由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共同体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个人与集体、国家和谐与发展的精神所在。而满足群众的需求与利益,是群众价值的选择和追求动力。因此,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进而鼓励并支持社会群体,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更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例如:构建国家荣誉、慈善救助、见义勇为奖励法、企业信用档等,通过激励与惩治相互融合的形式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让群众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在构建利益机制时,也要建设道德治理机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了解群众内心的真实诉求,并找出问题所在,把握准确思想上的共鸣点,以群众的利益交汇点为切入点,让利益机制更具有贴近性、更加对象化。利用道德自律与内省来发挥道德引导作用,从而构建社会核心价值的独特优势,并通过利益的引导,来更好地构建社会保障机制,并完善社会矛盾协调机制,进而促进社会共同利益得到增进。

(三)保障机制的构建

社会保障机制为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因此,只有将社会保障机制融入到社会发展体制中来,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以免形成不良社会现象。所以,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价值构建中,用保障机制将价值观转变为一种制度精神,通过制度上的保障贯穿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中,进而确保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形成一种高效的治国治民政策。通常来讲,保障制度的表现形式,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制度保障上的宏观表达;而在微观上,社会核心价值观保障机制,要充分融合到社会的不同领域与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中,通过对其进行日常制度管理,制度调整,进而实现真正的融入;此外,还能够对日常干部予以教育培训、国家性教育,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对广泛的人民群众进行高效引导,进而确保每个公民都可以在相应的场合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充分展现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行与优秀的道德水准,让群众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条件之下认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榜样机制的构建

榜样在普及、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榜样示范机制主要是通过先进榜样示范作用来对群众进行思想、行动上的感召,使其积极学习、践行社会核心价值。通常,榜样都来自于人民群众,贴近群众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可信度,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进而带动群众争相学习。榜样通常会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力量,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内涵,并以真诚的情感来引导群众,形成新的社会风尚。而要构建榜样示范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并体现出党员干部特有的政治本色,用其廉洁的品质与示范力,来感染和带动群众;其次,要深入挖掘各个行业的典型人物,通过其优秀事迹来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社会核心价值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打造多样化的舆论平台,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力量,以营造出一个良性的舆论生态,让社会舆论监督、宣传力度得到大大提升,进而强化群众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价值机制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准则。当前,在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之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得到了新的概括与凝练。而要确保核心价值被广泛的社会群体所接受、理解,就需要构建认同机制,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人民的心中,真正体现出核心价值的意义,进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作者:赵佳 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华玉,苗瑞丹.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5,31(14):146-147.

[2]秦国杰.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1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