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6 06:45: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

《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匹诺曹”是一个神奇的木偶人。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不听父母的话,独自离开家,结果遇许多倒霉的事。经过许多波折后a,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是多么爱他,为此,他努力读书。但匹诺曹还是禁不住诱惑,跟一帮同学来到一个不用上的国家——玩儿国。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多么幸福,结果却变成为一头头小?子。匹诺曹变成?子后,被别人卖来卖去,差一点被淹死。幸好她的小仙女妈妈救了他,让他又重新变成木偶。经过这么多事,匹诺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做错的事,从此努力干活,认真读书,最后变成了真正的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从小木偶的故事中,我读懂了知错改错是多么的重要呀!小木偶就是因为懂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记得有一次,我把表哥最喜欢的玩具车——“闪电”给玩坏了,我多么后悔自己的不小心 ,多么当心表 哥的责骂,多么希望玩具车还能够"完璧归赵”!当表哥回来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他。没 想到,表哥却微笑地说:“诚实,就比是个玩具车——‘闪电’还要好,希望你都继续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 听了,一蹦一跳地走开去玩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勇敢的承认错误,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才得到原谅。

其实不止是我们,伟人小时候也有犯错。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把姑妈家的花瓶打碎了;华成顿用斧子吧花园里爸爸最喜欢的樱桃树砍掉了……然而,他们也都用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所以最后他们还是成为伟大的人物。

一本薄薄的《木偶奇遇记》却让我明白了“知错就改,为时不晚”,我一定会把这一个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

瑞安市塘下中小学

第2篇

的确,大将军廉颇在攻打燕、齐、魏等弱小国家时,可谓是战功赫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自己也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的功劳可谓不小,如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威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被封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的官阶)。公元前278年,廉颇又率军攻打齐国,破其一军。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公元前251年,廉颇率军攻燕,大破燕兵,拜官相国,受封为信平君。可以说面对这几个弱小的国家,廉颇率军征战,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而那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正在着力南下,秦军主力正在巴蜀进攻楚国,无暇他及,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恰恰利用了当时的有利形势“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最终迫使秦王交还和氏璧,试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尚且能够如此,更何况是一员大将呢?而且,当时的赵国与秦国以外的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所以廉颇打了一些胜仗,可以说不足为奇。

我们再来看看廉颇面对主要的敌人秦国吧,是不是也是百战百胜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而此时赵国的大将军正是廉颇。后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面对这一情况,廉颇只有固垒坚守,如是三年,终无良策破敌。后秦行反间计,大败赵军于长平,坑赵兵四十余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记载,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于是令赵奢率军,救韩国。后“赵奢纵兵击秦师,秦师大败,解阏与而还。”同样是“道远险狭”,在赵奢看来是胜利的条件,而在廉颇看来却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在强大的秦军面前,畏惧不前的廉颇和有勇有谋的赵奢对比是多麽鲜明呀!

第3篇

一、随文练笔,益处多多

(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

课文理解是习作运用的基础,习作运用又深化了课文理解,二者水融,互动互促。

(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

作文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随文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且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

(三)提高阅读教学写的密度

小练笔的随机进行,能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随文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四)有效地渗透习作方法

习作方法的习得仅靠习作课的讲授,不仅所得有限,且过于枯燥,而在阅读教学中借助课文这一范例加以渗透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大大提高写作兴趣

随文练笔形式多样化且灵活变通,难度不大,学生一般较为喜欢。

(六)为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由于我们的课文多以组编排,每组间的课文结构或体裁较为相似,其用意之一是为习作训练提供范例,因此在教学课文时辅以练笔,能为习作教学服务。

二、随文练笔,策略点点

策略一:模仿练笔,迁移语言范式。

1.仿典范句式

教材中有不少典型的规范句,从修辞上分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从句式上分有陈述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获得语言的起始点,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仿句式练笔一般中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式,以此来设计一些比喻句、排比句的仿句训练,定能增加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仿构段方式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在教学精彩文章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经典的写法。如学习《北京亮起来了》后,学生通过观察,写下了《平潭亮起来了》。学生通过仿照文本语言,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诉诸文字,既有课的影子,又有心灵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这种练笔,挖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

3.仿文章体裁

教材文章体裁很是丰富,如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剧本――《负荆请罪》,议论文――《为人民服务》,书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如此多样的体裁,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范例,因此,接触每一种体裁我都会根据相关课文设计相应体裁的文体训练。如:学写剧本《完璧归赵》,书信练习等。

策略二:理解练笔,变通语言空间。

1.移植文本,体验改写

课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们可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草原》一课课后这样要求: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我先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一段所描绘的美景,并想象夕阳西下时的草原景色发生怎样的变化;默读文中想见时情形的描述想象离别时的情形。然后再动笔写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形,学生顺文续编,就文改写,创作欲望高涨,效果颇佳。

2.借助教材,搭桥辅写

借助教材,搭建桥梁,链接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三册《我们成功了》一课后,请学生想象,2008年,你能为中国奥运做些什么?于是学生敞开心扉,情感激扬的述说:“我想为运动员当拉拉队……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写一写,能使学生得到提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运用训练。

策略三:想象练笔,生成语言智慧

1.拓展文本,情动辞发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男孩救助小鱼时的那份执着,我除了让学生模仿小男孩的动作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在乎”,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伴随着对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让文章内蕴的情感跃然纸上。

2.立足空白,活化形象

第4篇

关键词:叙事意象 “珍珠衫” 圆形结构

杨义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1]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成熟的过程中,叙事意象逐渐成为叙事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发挥其独具特色的妙用。“三言”第一卷《喻世明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下简称《珍珠衫》)中的叙事意象“珍珠衫”在叙事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珍珠衫》中,主人公蒋兴哥及其妻三巧儿感情的见证是“珍珠衫”;蒋兴哥离乡后,三巧儿外遇的表征是“珍珠衫”;三巧儿与陈大郎暴露的原因依然是“珍珠衫”;最后,蒋兴哥与三巧儿破镜重圆依然有“珍珠衫”的影射。由此串联全篇,并成为全文的中心意象。本文以中心意象“珍珠衫”为线索,浅论“珍珠衫”在小说中的结构意义。

一、“珍珠衫”的结构意义

意象是叙事文学的一种点睛之笔。“珍珠衫”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意象,是文本的点睛之笔。除了具有贯穿小说故事和人物的作用之外,对于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和情感结构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维,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2]“珍珠衫”这一叙事意象就完美地展现了意象在情节的转换与跳跃中的勾连功能,从而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圆形叙事结构。

圆形结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屡试不爽。从情节结构来看,往往是由顺转逆、继而转顺,呈现出惩恶扬善、悲欢离合的圆形。从情感结构来看,常以感情的转移或变幻作为一个点,苦乐相错、悲喜交替,循环地递进。钱钟书先生曾说: “近人论小说、散文之善于谋篇者,线索皆近圆形,结局与开场复合。或以端末钩接,类蛇之自衔其尾,名之曰‘蟠蛇章法’。”[3]圆形结构可以说是文艺作品结构中的至美境界。《珍珠衫》便是典型一例,小说围绕“珍珠衫”形成了“平衡――失衡――平衡”的圆形结构,其中第二部分又以蒋兴哥发现珍珠衫易主为界,情节和婚恋发生了转化,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叙事意象“珍珠衫”在这一结构的构建中发挥了极强的贯穿力,主要表现在发挥贯通、伏脉和结穴一类的功能上,但每一阶段中“珍珠衫”又因其“迟出”、“易主”、“败露”、“回归”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意义。

(一)迟出以定势,悄然暗勾连

第一阶段中,“珍珠衫”姗姗来迟,但也因此反而极具分量。开篇作者不惜大量的笔墨描写蒋兴哥和三巧儿两个人的才貌和家世。蒋兴哥年幼时就品貌非凡,“生得眉清目秀……聪明赛过读书家,伶俐不输长大汉”。[4]三巧儿作为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礼法熏陶,容貌更是“吴宫西子不如,楚国南威难赛”。二人的结合是“一对玉人,良工琢就”。离别时,两人泪下如雨“分外恩情,一言难尽”。开篇如此极力铺张描摹二人的品貌之出众及感情之深厚,“珍珠衫”却迟迟未出场。直至二人分别,蒋兴哥才将祖传之物珍珠衫交给妻子保管。“珍珠衫”作为点睛之笔,其出场如此之晚并非败笔而是匠心独运。一方面,前文已做足铺垫,二人的感情足够深厚才能放心地交托祖传之物;另一方面,小说至此“平衡”的结构已经建构成熟,“珍珠衫”便成为这个平衡结构的象征物以及勾连下一个失衡结构的关键一环。

(二)从容巧转换,易主埋隐患

第二部分中,从“珍珠衫”的“易主”到“败露”再到平氏的“私藏”,它作为中心意象的重要性逐步显露出来。从结构上来说,这部分是“失衡”,但是又分为潜在的失衡和完全失衡两个阶段。这是以三巧儿的败露为界限的。前一阶段是以珍珠衫被转送给陈大郎使结构呈现出潜在的失衡。蒋兴哥因外出经商,两年未归。闺中寂寞的三巧儿虽有良好的家教和妇德,但是因受薛婆的蛊惑,终究未能抵挡得住人性的,而东窗事发。三巧儿迷心失性,背情离道,转而恋上了陈大郎。分离之际,三巧儿将蒋家的祖传宝贝送给了陈大郎,并温情脉脉地说道:“奴家把与你做个记念,穿了此衫,就如奴家贴体一般。”机灵的三巧儿为情所迷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为自己的留下了把柄。在三巧儿外遇与被休弃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 “珍珠衫”这个意象,使转换不至于生硬简陋。二人的感情“如胶似漆,胜如夫妇一般”,使“珍珠衫” 的内在意蕴和浓郁的社会意义,也与三巧儿和陈大郎二人感情的真挚产生契合,既使情节转换从容又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味。小说的情节至此开始发生跳跃,平衡的叙事结构开始出现隐患。但与第一次“珍珠衫”彰显的夫妻之情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情人之爱。在这里,“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5]

(三)败露分玉人,私藏留玄机

后一阶段中,“珍珠衫”的“败露”彻底打破了平衡的叙事结构,使之出现了形式上的完全失衡。珍珠衫被蒋兴哥发现后,三巧儿和陈大郎的败露。陈大郎重视情人所赠之物,每日贴体穿着,形影不离。天下之事无奇不有,蒋兴哥竟和陈大郎到同一处经商,相遇并成为知己。一日,二人解衣饮酒时,蒋兴哥无意中发现珍珠衫并套到了陈大郎和三巧儿的丑事。因珍珠衫而败露,蒋兴哥和三巧儿这对曾经令人羡慕的玉人也落得劳燕分飞。“珍珠衫”从二人感情的见证物变成了三巧儿被休的媒介,这次“珍珠衫”的再现既是意义上的转折又是故事结构形式上完全失衡的一大纽节。前面的层层铺垫,至此达到,“珍珠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作用终于得到了发挥。

但二人的恩情并未完全破裂,蒋兴哥顾及三巧儿的脸面并未讲出休妻实因,三巧儿也为自己的行为懊悔,这就又为二人的团圆埋下了伏笔。珍珠衫此时也随着情节的转换而易主,陈大郎的妻子平氏因怀疑珍珠衫的来历而私藏珍珠衫。“珍珠衫”使这一情节转换自然而不露痕迹,又为故事的继续发展做好了铺垫。叙事意象“珍珠衫”的重复出现非但不显拖沓,反而处处留有玄机,造成一种层次感和紧凑感。

(四)珠衫归原主,合浦终团圆

第四个阶段以珍珠衫的完璧归赵和蒋、王二人合浦团圆达到了结构的再次平衡。陈大郎客死异乡,平氏遭遇家破夫亡,无奈只得改嫁以葬夫,而所嫁之人竟然是蒋兴哥。被平氏保管的珍珠衫又回到蒋兴哥手里。单从珍珠衫物归原主来看,叙事结构已经达到平衡。但是蒋兴哥与三巧儿的姻缘依然是断裂的,情节并未达到终点,也就是说叙事结构不能算是完全的平衡。平氏手脚伶俐,善于理家,蒋兴哥便又放心去合浦贩珠,谁知竟惹上人命官司,被告上官府。而当审知县就是当年三巧儿改嫁的进士,三巧儿念及当日夫妻之情,苦苦哀求知县救援蒋兴哥。又得知县成全,蒋兴哥和三巧儿破镜重圆,此事正暗合了“珠还合浦”的典故。

叙事意象“珍珠衫”在纷繁复杂的情节或非情节之间,别具匠心的重复出现,就造成了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典故中暗藏意象,使叙事显得更加精致而滋味蕴藉。珍珠衫一显一隐,叙事结构随之趋于圆满。小说的结尾处叙事结构达到了真正的平衡和圆满,而“珍珠衫”对于情节的转换和结构的建构自始至终都完美地发挥了自身的功能。

二、结语

“珍珠衫”作为叙事意象,机巧灵活地经纬于复杂的情节和非情节之中,一环扣一环,推动情节、矛盾冲突的发展,使得情节跌宕起伏,行文潇洒而奇巧不断,脉络清晰而流畅。“珍珠衫”头尾勾连而形成的圆形结构,“一方面, 从形式上看, 可以使作品结构巧妙, 血脉一贯, 成为一个浑然而又奇妙的整体, 是‘三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6]另一方面, 从内容上来讲,“珍珠衫”在贯串叙事结构的同时,也逐步深化了文本的意义,在意义结构上也形成一个圆。因此,从整体的叙事结构这一方面来说,叙事意象“珍珠衫”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5]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钱钟书.管锥编(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6.(以下所引《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均出于此书,不再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