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小学教师一级教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02 10:19: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第1篇

我省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初级)网络远程培训选用由教育部师范司和国家项目办审批,北京大学开发研制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课程平台》。该课程参考了国际主流的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开展教学,且与我省现用的培训教材配套。

为促进项目的深入开展,省项目办开设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专题网站(省略),该网站是省项目办与各市、县(区)项目管理部门交流、协作的平台,为各级培训机构和教师提供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和相关培训支持等服务。

一、网络远程培训管理与教学管理方式

(一)课程的项目管理分为省、市、县(区)三级管理体系。

(二)各级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省项目办负责组织各市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管理者)人员培训和研修活动;市级项目办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人员,并组织开展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县(区)级项目办负责组织本地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学习与管理。

(三)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在线进行。网络课程平台概述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

(四)培训采用班级学习方式进行,班级组成要求为:

1 每个培训班学员人数为50~100人。

2 每个培训班设1~2名辅导教师。

3 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监督员2~3人,分别由各级项目办指定专人具体负责。

(五)课程结业与证书

1 学员逐次完成相关模块测验、讨论和作业后,提交结业申请。

2 辅导教师完成对参训学员作业、讨论等评价后,平台将生成各学员的培训成绩。

3 省项目办审核后,将培训成绩反馈各市项目办。

4 结业证书由省项目办统一向培训合格学员颁发。

二、各级项目办具体职责

(一)省项目办职责

1 负责全省教师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制定各年度培训计划和方案,监督指导市、县级培训日常工作。

2 逐年完成各市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的培训和研修工作。

3 按照各市上报的培训计划完成开班工作(详见附件:网络课程开班流程)。

4 采取必要措施,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市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

5 定期在项目专题网站上通报每期参训学员学习情况和辅导教师教学情况。

6 负责参训学员的结业审批及颁发结业证书。

(二)市、县(区)级项目办职责

市、县(区)级项目办将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负责网络课程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1 了解网络远程剖11的目的和宗旨。

2 了解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平台的管理要求。

3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研究本地区网络培训的发展规划、方案,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点。

4 按照网络课程必备的硬件及网络环境要求(具体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为顺利开展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

5 市、县(区)级项目办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完成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的组织、管理以及研讨备课等工作,并完成学科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名单的汇总与上报等工作。

6 负责为每个培训班选派1~2名辅导教师和2~3名教学监督人员在线组织、监督管理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

7 负责完成开班前各个角色名单的登记、汇总、上报、下发等工作,确保参训学员、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在开班前能够进入网络课程平台。

8 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培训班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完成学员学习评价和辅导教师教学评估等工作,并及时汇总、上报省项目办。

三、辅导教师工作职责

辅导教师服从各级项目办的安排,认真负责地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承担培训任务。在网络远程培训期间,辅导教师须按照工作规范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保证在线辅导时间,有效引导参训学员学习,指导学员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内容和相关作业。积极与教学监督和学员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其他情况。

四、教学监督人员基本职责

各级教学监督员必须按照操作指南(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严格对课程开展情况、学员在线学习情况、辅导教师教学情况等进行在线了解、监控和督促。

(一)培训进程的管理与评估:检查培训前各项准备工作情况;掌握课程计划实施进程;根据要求组织辅导教师进行开班前准备工作;收集、保存并分析培训过程中各模块的调查反馈数据;了解本地参训学员培训结业情况。

(二)学员学习情况的管理与评估:组织和监督参训学员在线登录和学习情况;了解和评估学员的学习进程、活动参与程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审核学员学习成绩。

(三)对辅导教师教学的管理与评估:通过多种方式检查、了解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估辅导教师教学指导和协调能力,及时解决辅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监督员要及时将各方面情况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并就其中重要问题开展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五、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一)辅导教师选拔要求

1 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有较为便利的上网条件,并能保证培训期间每天登录教学平台的时间。

2 参加省级网络辅导教师培训并合格者,以学科教师为主。

3,热心于项目教学工作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指导能力,能够承担本地区的网络课程培训任务。

(二)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1 具备网络学习的环境与条件。

2 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并合格者,已深入了解网络课程教学和管理要求。

3 具有项目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并具备较高的指导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 主要由各级项目管理人员或优秀辅导教师担任。

第2篇

一、“联校办学”有利于促进校际教育均衡发展

“联校办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一所优质学校为依托,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围将附近的薄弱学校或教学点整合成一个集人事、财务、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办学集团。其中,优质学校作为牵头学校,视为主校区,被联并学校作为分校区。一般来说,“联校办学”大多是在同一乡镇的范围内进行。但为避免一些靠近乡镇边界的学校,有时主校区不得不与同属一个乡镇但距离更远的学校联合,给教师流动和联合教研增加困难,因此,“联校办学”还必须突破乡镇间学校管理的界限,实行超越原乡镇范围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实行“联片管理”,即将全市(县、区)所有乡镇按地理位置划分成若干片区,每个片区包含若干乡镇,将原分属各乡镇的学校教育管理机构进行重新整合,集体办公,以统筹管理和优化配置片区内的学校教育资源。“联校办学”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可取得以下成效。

1.可促进校际师资均衡配置

联校后,原分属各校的教师,都变成了联校范围内的教师,教师由“学校人”变成“校区人”。教师流动的校籍壁垒和乡镇界限被打破,校长可根据各校区、各学科教师余缺情况在更大范围内统一、均衡地调配师资,实现主校区和分校区教师的合理交流,促进师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益。这不仅能较好地解决辖区内各校学科教师短缺与过剩并存等问题,盘活教师资源,而且也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新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联校范围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可促进学校间管理水平的均衡

对于不同学校而言,只有师资均衡而无管理力量和管理水平的均衡,是难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的。联校范围内的学校都实行同一套领导班子,主校区校长为总负责人,是法人代表,分校区的负责人为主校区的副校长,主校区选派干部到分校区任职,分校区选派干部到主校区挂职锻炼,参与整个校级班子的管理。主校区校长定期召开联校班子成员会议,一体化地研究、部署几个校区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联校范围内各校区间管理力量的均衡,实行一体化的学校管理:办学理念一体化、常规管理一条龙、课程课时一张表、全校活动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支笔、考核评价一把尺,为促进学校间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均衡奠定了基础。

3.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仅能把优质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移植到薄弱学校,而且在共同的办学理念引导下,主校区帮助分校区挖掘、提升原有的特色校园文化,分校区从主校区借鉴、移植精品文化,促进各校区优势融合,实现联校框架下各校区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的交融并逐步走向一体化,使师生处在相同的文化氛围中,为师生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软环境,有利于促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均衡发展。

总之,“联校办学”通过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一体化,学校文化建设整体谋划,学校管理一体化,师资交流常态化,打破了原有资源配置的学校界限,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对促进学校间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联校办学”体制下教师参与定期流动的主要障碍

“联校办学”对促进校际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效果是明显的。其中,教师定期交流和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笔者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调查发现,目前,教师校际交流的比例还远不能达到师资均衡发展的要求。相当多的教师和学校对交流还持一种观望态度,教师定期流动还存在一些障碍,原因如下。

1.教师担心参与流动,其“面子”会受损

在原有的评价体制下,在优质学校工作的教师,由于工作环境、生源条件较好,出成绩相对容易,因而在社会上也容易赢得较高的声誉。而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出成绩相对要困难得多,由此而来的是这些学校教师的低成就感以及社会对其相对较低的评价。教师由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流动到农村薄弱学校工作,其声望会不会受损,这是很多教师参与流动时比较担心的问题。况且,很多地方参与流动的教师大多是原学校的富余人员或教学效果不佳者,是被动参与流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参与流动的教师容易被误认为是原学校的多余人,自己难免有“被扫地出门”的感觉;另一方面,参与流动后这些教师还能不能回到原来的学校和工作岗位,也是很多教师颇感纠结的问题。这些都加重了教师参加流动的思想顾虑。

2.教师参与流动,可能会导致其生活成本增加

在参与流动前,很多教师居住在学校内,生活非常方便,既可以干好工作又能照顾家庭。现在流动到分校或主校区后,无疑会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一是家庭与学校距离远了,工作与照顾家庭势必难以兼顾。二是交通住宿问题。到远离家庭的学校工作,必然要在路途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地方通了车,虽辛苦但还能按时上下班;有些地方尚未通车,教师就不得不在学校住宿,而且有些学校不一定有适宜住宿的条件。三是吃饭问题。流动前很多教师离学校较近,可回家吃饭。流动后教师远离家庭,中午回家吃饭就不可能了,而有的偏远学校并没有食堂,教师根本无法解决吃饭问题。总之,教师参与流动后面临的交通、食宿等困难及生活成本的增加,使教师在参与流动时踌躇不前。

3.教师参与流动,可能会导致其实际收入下降

学校间教师收入的差距是教师参与流动比较担心的问题之一。一是担心绩效工资的差异。从2009年起,各地开始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工资由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构成。其中,前者占总工资的70%,后者占30%。但各校绩效工资考核标准是“一校一策”。这样,同样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在不同学校考评,教师实际收入会存在差异。二是担心福利待遇的差异。在县城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学校创收渠道和机会相对较多,财力相对雄厚,因而有更多的或明或暗的给教师发放的福利、加班补助,以及外出旅游考察的机会。而在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工资能够足额到位就已属万幸了。对他们而言,福利、加班补助、外出旅游考察机会基本上属于奢侈品。如果教师由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流动到村小,即使一些地方规定工资由原学校发放,但由于不在原校工作,那些诸如节假日的福利、加班收入及外出旅游等待遇显然无法享受,由此会导致教师实际收入减少。可见,不同学校间教师实际收入的差距,是很多教师不愿参与流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

4.教师参与流动,其工作难度可能会加大,专业发展机会会减少

教师到一个新环境工作,除了会给教师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并增加生活成本之外,还要经历一个重新适应新工作环境的过程,这会迫使其调整原有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和劳动成本。对于那些由教育质量好的学校流动到薄弱学校的教师,由于生源及教学条件、教研环境的差异,要取得同样的成绩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代价,导致其工作难度增加。如果没有科学的考评机制,很容易打击教师流动的积极性。

教师参与流动还担心专业发展机会减少。在现行体制下,我国各种资源是以城市为中心自上而下向农村分配和辐射的,在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工作的教师,往往会获得更多进修、教研和其他专业交流学习的机会,获取各种教育资讯往往更加便利和快捷。而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一级学校工作的教师,这些专业发展条件和机会显然比较匮乏。因此,相对于在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的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机会与环境会差得多,这无疑会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三、“联校办学”体制下教师定期流动保障机制的构建

没有教师的定期合理流动,要缩小“联校办学”体制下校际师资质量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解决城区教师、乡镇中小学教师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问题,实现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化、常态化,是推动“联校办学”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针对上述教师参与流动的障碍,构建有效的流动保障机制,使教师流动在促进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轨道上良性运行。

1.统一联校框架下,实行各校区学校建制的刚性联合

为了解除教师参与流动的心理障碍,联校之后,原来独立的学校实行刚性联合、统一建制,必须整合为由一个法人代表、多个分校区组成的,一校多区的办学实体。联校后,几所学校要共用一个校名,并实行统一的校级领导班子领导,不同学校的差别仅是主校区与分校区而已。这样,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联)校区人”[1],教师的校际交流就变成了校内轮岗。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教师参与流动的心理障碍,学校也没有优秀教师流失的后顾之忧,这样,薄弱学校才能真正拥有优质教师。这与传统的强校对口、结对支援弱校是根本不同的。在对口支援机制下,两校仍然互相独立,且强调师资的单向援流动,由于教师参与流动的比例较小,实际上对缩小校际师资水平差距的作用,只是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果。

2.建立有效的流动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流动

如前所述,教师流动特别是下派流动要承担生活不便,生活、工作成本增加,专业发展机会减少的压力。因此,为了鼓励教师下派流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是统一福利待遇制度。为了消除教师因为不同校区实际福利待遇的差异而不愿流动的思想顾虑,联校框架下的几个校区要统一福利待遇制度,不同校区的福利待遇由片区统一标准、均衡发放,实行同工同酬政策,而不以校区定收入的高低。二是建立工资逆向增加机制。为了鼓励教师流动到最缺师资的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中的薄弱学校任教,应实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政策,形成教师工资逆向增加激励机制。如湖北潜江市就规定,村小教师绩效工资高于同级乡镇教师的5%,乡镇教师绩效工资高于城区(县城)同级教师绩效工资的10%。同时规定,流动期间的教师享受同样的待遇。也就是说,城镇教师流动到农村学校工作期间,绩效工资按高出乡镇5%、高于城区10%的标准发放。三是建立职评、晋级优先激励机制。流动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予以优先考虑,或是给予加分后参与评选。严格执行“凡申请评定高级及以上职称者,须具备异校交流且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的规定,且职称评定65%的指标倾斜到农村学校,以吸引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同时,建立相关的提拔任用制度,对在近3年内曾在薄弱学校工作1年且经考核合格的骨干教师、后备干部予以优先提拔,鼓励骨干教师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四是建立荣誉激励机制,把教师的交流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在评选市(县、区)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时,在同等条件下对参加流动的教师要予以优先考虑,甚至可以规定,曾在异校交流的教师应占评优总数的70%以上。同时,可增设“杰出农村教师”“优秀流动教师”等流动教师专门奖项,对获奖流动教师给以重奖,并在教师节和“功勋班主任”“十佳教师”等其他获奖者一起给予表彰。对于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交流的教师,取消当年职评、评优资格,年度考核不得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

3.统筹解决交通食宿问题,解除教师参与流动的后顾之忧

要使教师主动参与流动,还要统筹解决教师流动的交通问题,能方便教师“下得去”。一是对于“一师任两校”的教师集中排课,市(县、区)教育局可通过租赁或自购配备教师校车,统筹规划运行线路,专车定时定点接送教师。二是对于每天要往返家校工作的教师,由专车早送晚接。三是不适宜客车运行的丘陵地区交通不便,对在此类地区多校“走教”的教师,可以由教育局为教师统一配备摩托车,方便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走教”。如湖北通山县即采用这一模式,给教师跨校交流提供方便。四是对尚未配备或无须配备校车的地方,出台政策给予教师适当的交通补助。

教师下得去,还要留得住。为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教师周转房的建设力度,为教师在各校区间轮岗流动提供生活方便。其一,利用农村学校富余的校舍和空地新建或改、扩建教师周转房和学校食堂,方便教师休息、居住和进餐。其二,由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学校补助,教师集资在集镇统筹建设教师周转房。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开展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各地纷纷出台农村教师周转房规划。2011年,四川省利用中央和省级专项经费1.3亿元建了1 000余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每套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为支教教师、异地交流、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在学校住宿提供方便[2]。广西壮族自治区预计到2015年,周转房将覆盖全区7 680所学校,惠及近10万名农村教师[3]。流动中的教师只有安居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后顾之忧解除了,才能在流动期间安心乐业,集中精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实行一体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促进各校区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实践证明,如果不强化教育质量管理,那么,教师流动到新校区后,往往容易成为两不管的“自由人”,工作敷衍塞责,使教师流动流于形式。为此,必须狠抓“联校办学”体制下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一是片区教育管理机构通过随机督查,对片区内各校区教育教学进行专项督导,规范各学校、各校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二是市(县、区)教育局通过教学视导加强对各校区教师的业务指导。三是统筹片区的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活动的质量。一方面,建立片区内教研联动机制。每个片区由一个单位(学区或学校)的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牵头负责片区内该门学科的教研工作,教研活动经费由片区从公用经费中列支并统筹支配,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实现联校范围内教研活动一体化。主校区与分校区通过共同设计教研活动主题,共同参与,同步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为全体教师提供均衡的教研及专业发展环境。这些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主,以学科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研训一体,通过校内互动、校际互动、乡镇学校互动、城乡学校互动等形式,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四是统筹片区内教学质量监测,实行教学评价一体化。首先,市(县、区)教育局建立片区内“联校办学”强校和弱校捆绑式考核制度。即将联校范围内各校区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整体考核。这样,如果只是主校区教育质量强,而分校区教育质量弱的话,综合考评就不能拿高分。这种考核评价体制,能够强化“强校”对“弱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责任,使联校范围内每个校区的教育成绩与学校的每位教师和干部的利益相关,促进联校范围各校区实质性的深度融合。其次,实行统一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片区联校内各校区实行统一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注重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通过期中随机抽查、监测,期末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工作成长档案,并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奖励性绩效工资等挂钩,激励教师无论流动到哪所学校都能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不断获得专业成长。最后,安排教师流动时要尽量尊重教师的意愿,制定不适宜流动教师的标准,解除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

注: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一般基金项目“教师流动与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JC880115;项目负责人:汪丞)。

参考文献:

[1]汪丞.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促进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一种思路[J].中国教师,2006(2).

[2]刘磊.四川建千套农村教师周转房[N].中国教育报,2011-10-16.

第3篇

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树立质量意识、课改意识、科研意识和服务意识;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工作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认真落实省市规范办学行为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减负增效工作,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二、工作内容

1、加强教师业务水平,促进课程改革。

2、加强常规工作,深化课程改革。

3、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增强意识

1、组织教师重新学习和钻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姜堰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层面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增强课程意识和实施水平。

2、组织教师阅读教育专著、名著,学校将定期组织“读书交流”、“读书沙龙”等形式的读书活动,形成热爱读书的群体,营造热爱读书的氛围。让教师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和名师交流,拜專家为师,以学者为友,提升职业品位,积淀文化素养。

3、重视教研组建设,开展务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本学期,学校仍然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以“集体备课”、“课程沙龙”、“课堂观摩”等形式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二)落实常规,促进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和实践呼唤新的教学机制,呼唤“教学常规”及课堂文化新的重建与重组。教学常规是学科的法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1、抓好学科常规六认真。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在课改新形势下,教学常规并未过时,它仍然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全校教师要学好并用好《姜堰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查找不足,力争在原有常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本学期,学校仍坚持月查制度,每月学校将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执行常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2、抓实“备课、上课”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备课,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加强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备课质量。课堂教学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3、优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严格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保证各门课程开足开全开好。学校坚持每日巡视制度,加大对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检查,严格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三)抓实教学,提升质量

学校和教师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突出位置。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全体教师杜绝抄袭教案,应针对实际,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等,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当中。课堂上,让学生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学、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同时还要设计出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怎样组织,怎样指导等内容。学校还将利用教研活动等时间组织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在教师个人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每次活动有中心发言,之后大家就目标的制定,流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也彰显了教师的个性,以利于教师施教时科学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为课堂教学师生发展留有空间。

2、进一步抓实课堂教学。

(1)立足“常态课”,要求教师上好“常态课”,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以便听课教师与其交流,真诚地指出不足或改进的建议。本学期,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推门课”,管理人员每周至少听两节。

(2)上好“研究课”,每一位教师都要上一节教研组的研究课,每位执教老师要在执教前将所备教案与教研组老师进行深入探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效果。

(3)展示“观摩课”。学校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引领作用,定期在学校、教研组上好观摩课,供教师学习和借鉴。

(4)推门课将成为学校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3、重视学科教学过程管理和检测。重视平时阶段教学质量及期末教学质量的检测与管理。教导处对各学科进行质量体分析,督促教师认真科学地做好质量分析工作,以促进教师强化质量意识,端正教学态度,反思教学实践,调整教学策略。在做好常规性测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教导处将定期对各年级进行单项考核过关,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切实减轻课业负担。一是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要求课堂作业一般不留到课外做,应当堂完成。教师要做到“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加强学生用书的管理,严禁教师滥发各种复习资料,用好教辅用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布置作业适量,及时批改、认真批改、及时让学生订正。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二是严格控制并减少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养成积极思维、独立作业、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5、重视写字教学。我校学生写字水平有所下滑。为此,本学期全校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教师上课和作业批改要写规范端正的字,学生的任何一项作业,书写都要规范、工整,教师要提高这方面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必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6、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明确提出备课要求和对师生的评价内容,基本统一备课环节,统一活动评价用表。学生活动过程中或活动结束后要动笔写^***验、感受、收获、反思等方面内容的文字,力求活动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开发设计的活动方案,要能够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有精品意识。综合实践指导老师要端正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这门课。

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校体艺教育。学校要加强体育、艺术等课程的管理,充分利用好体育校本教材,打造好体育特色,提高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次活动,认真组织好每一项比赛。

8、早抓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我们要认真研究当前毕业班形势,正确评价现存的教学状况,纠正教学工作中的偏差,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

四、主要工作安排

八、九月份: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2、汉语拼音教学研讨活动。

3、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4、中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研讨活动。

5、组织开展暑期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成果展示活动。

6、组织开展“推普周活动”。

7、小学英语教师口语演讲比赛。

8、组织新一轮教师师徒结对活动。

9、制定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10、参加城区教研站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

11、组织参加泰州市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优质课展评观摩活动

12、精心准备,迎接市局“素质教育质量”考核评估。

13、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十月份:

1、出刊《伦小教研》。

2、推荐《姜堰教研》稿件。

3、组织学校二年级写字比赛。

4、低年级识字教学研讨活动暨二年级写字质量抽查。

5、汉语拼音过关验收。

6、开展“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课题研究。

7、四年级除法计算阶段调研。

8、三年级英语字母教学过关测试。

9、英语学科五年级语法教学研讨。

10、开展科学、品社(生)、综实(课题研究)“有效课堂研究月”活动。

11、组织参加全市美术优质课展示活动。

12、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十一月份:

1、学科阶段教学情况调研。

2、参加顾高区教研站语文教研活动。

3、开展第四届校园读书节活动。

4、三年级乘法计算阶段调研。

5、组织全市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

6、组织参加全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7、推荐《姜堰教研》稿件。

8、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十二月份

1、组织参加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市级竞赛。

2、参加顾高教研站英语、数学教研活动。

3、期末英语口语测试。

4、组织参加区级教研站非语数外学科课题研究阶段研讨活动。

5、指导各校开展“校园体育节”及冬季三项运动。

6、参加全市“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课题阶段研讨活动。

7、组织参加全市音乐教师优质课竞赛。

8、组织参加全市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

9、出刊《伦小教研》。

10、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一、二月份:

1、组织参加全市高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竞赛。

2、各教研组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3、各学科期末检测、质量分析、能力考查。

第4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年,我担任三、四、五、六这四个年级的英语教学。作为新教师,经验缺乏是我的不足,为此,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1、为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上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2、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3、勤于教学辅导,平时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坚持每天早上6:30到校,对班级差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争取一个学生都不落下。

4、坚持听课,认真记录。学习各组教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收获不少。

三、工作考勤方面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家大事,重视政治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同时,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一年来,从不因故请假、迟到、旷课;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四、取得的成绩

春播、夏耕、秋收、冬藏,一年的辛劳,为的就是秋日的收获。回顾过去一年,在教学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个班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一年的努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成绩也较原来有所提高,但和其他学校比起来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更应该不断探索,借鉴和完善。

五、存在的问题

第5篇

传统的技校外语教学片面强调应付考试,忽视情感因素以及知识的传授。平时授课花在单词和课文讲解上的时间短,考试之前临时突击抱佛脚,学生上课开口说英语的时间比较短。尽管很多老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关的情感因素,存在情感缺失问题,以至于出现“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 )”,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1]。笔者抽取10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问卷调查,学生在调查中的回答是这样的:

1.老师应该多丰富一点上课形式,不要总是讲书本知识。

2.老师应该多讲与今后工作有关的英语,联系实际。

3.教材太难,理解不了。

4.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要只专注在一场期末考试上。

1.以学生的视角分析存在的问题

技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初中的学习基础就没有打好,而英语更是他们很多人放弃的科目。进入技校后,不少人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如何提高技校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之前知识结构的“营养不良”是最首要,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找出阻碍他们学习英语的各种因素,方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以下是笔者根据问卷调查总结出的几大因素,它们是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绊脚石”。

1.1 教师上课形式太单一

目前技校英语教学多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老套,单词、句型、语法、课文满堂灌,过分强调语法的规范性,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把英语当成单纯的知识学,死记硬背,造成了技校学生对英语的厌烦情绪。

1.2 上课内容脱离实际工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技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英语学习的需求。不少人认为,技校生毕业后是当工人的,将来不可能用到英语,加上上课内容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因此没有必要学习英语。而且自己本来的基础就差,想学也听不懂,不如放弃学英语。

1.3 教学内容太深奥

对于技校学生而言,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中等职业现存的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普遍感觉吃力,更谈不上兴趣了。加上对于基础知识本身就不理解,再灌输书本内容。学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更加失去了学英语的信心。

1.4 评价体系不合理

我校原有的评价体系是:平时分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分是由老师自己主观打分,往往对学生不公开,所以学生对此不予重视,结果造成了对学生拉分的一个手段,而没有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而且每次考试的标准只关注卷面分数,不关注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

2.1、丰富授课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不少研究结果证明,学生的抵触心理越强,外语学习成绩往往越差,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下降。因此教师要抛弃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把词汇和语法教学做成各种多媒体课件,有时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参与讨论,这种形式大受学生的欢迎。甚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在课桌前的传统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课桌围成一圈,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的举手发言、提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演示。以往的课堂刻板而严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关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可谓“一石二鸟”。

2.2、模拟工作场景,锻炼口语表达

克拉申指出,外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者进行外语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动机不同,学习的积极性便相去甚远。技校学生恰恰缺乏有效的英语学习动机,认为自己的工作与英语无关,进而产生“英语无用论”的认识误区。教师采用情景剧方式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感受到工作中英语的重要性,并锻炼了自己的口语。

例如在宾服班可以设置在国外饭店就餐的主题,在钻井班可以设置在国外现场工作的主题,在焊接班可以设置在焊接场地进行作业等等,让学生分成角色进行对话模拟练习,要求他们把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运用,一方面锻炼了口语,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2.3、 降低教学难度,强化能力培养

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应试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包括学习英语其他方面的能力。

鉴于技校生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盘按照现有的中等职业英语教材来教学,学生只会越来越丧失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技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以及选用的教材,对教材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将抽象的英语词汇具体化,生动化,寓教于乐,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比如形象记忆法、声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等。

此外授课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慢语速,尽可能地使用简单的词汇,让学生都能听懂。当学生适应之后,再慢慢加大深度和难度,学生就不会觉得英语学习那么遥不可及了,同时他们的听力水平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2.4、调整评价体系,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我校调整了原有的评价体系,改为:平时分占5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30%。笔者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了评价体系中的“平时分”部分,并对学生公开,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平时分20分的评价结构是: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数控技术;教学意义

0 引言

数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融合了机械类、电子类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社会和企业呼吁更高技术水平的数控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个人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主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

数控技术的操作性比较强,因此一般而言其教学的过程都分成了理论部分的教学,实验操作性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教学三部分,其中实践方面是最重要也是最能考核学生能力的部分,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控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编程的功能,事先将程序都编排好,从而完成对机械操作流程的控制,达到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其基本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编程,慢慢琢磨,并将程序输入到机械中,才能验证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所以说需要进行实训或是实践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是比较薄弱的,也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所存下的漏洞,得以改进。另外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以及在企业工作的氛围中,可以大致明白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种,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的中更加有重点和侧重点,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在实践所达到的最基本作用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将以往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运用,所以说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中,一般都需要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无论是与教师还是与其他同学之间都需要交流和探讨,因此在互相探讨和讨论之间能无形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三是,数控技术对程序编程的技术要求并不是按照书本知识那样照搬照套,而是需要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的编程,才能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以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开发新的操作控制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最后,实践教学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就算学校建立有实训教室或是模拟训练室,但是跟企业中的机械设备以及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因此通过到企业中的实践教学能切合实际的了解到企业机械的具体操作过程,电脑程序的编程以及每项工种之间的衔接内容。另外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很有欠缺,需要有人带领或是指导,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和教学,能大致了解操作的情况,对以后的就业适应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

最近一些年,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对于机械制造方面来说,一般水平的数控机械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加上数控技术的人员的就业面比较广,能在很多行业有所发挥,因此现阶段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定好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思想观念也没有得到转变,尤其是对学生的实习环节,所以要明确好为什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要让教师和学生都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在实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对待,教师也要在旁进行协作,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实习经验,以便于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能将实际部分融合起来。

其次,是确定将校园内设立的实训室、校外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产学研比较系统和有条理的结合起来,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数控技术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再次,是树立阶段性校外实践模式。先是熟悉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安排他们进入生产车间熟悉机械的运作过程和生产的环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何用处以及如何运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方向。再是模仿和模拟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模拟式训练,仔细观察生产人员或是对机械的操作人员是如何进行工作的过程,通过看到的情况分析这一工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从而从中学到知识。另外根据模仿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动作和流程,也能帮助自己收获到知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是在固定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生产中担任一定的职位和职责,通过独立的实际性操作,和设定的工作任务,能帮助学生独立的或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编程,完成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最后,是建立实践平台和知识模块结合的校外实践模式,将培养的目标进行模块化,一是,每学完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以及相配套的专业技术,就组织进行校外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完成需要高校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及时的考核。二是,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重复交叉运用的部分,要采用综合性实践任务,对于重复的部分要取消讲解,要学生采用回忆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并布置综合性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三是,采用启发式和引导性的实践方式,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有问题或是需要探讨的地方,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或是采用引导式的方法,不要直接给予指导,从而帮助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本文围绕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这一视角,认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正是由于其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包含了确定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以及建立实践教学模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徐盛学,汪菊英,聂小英,王执忠.数控技术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26-128.(下转第37页)

第7篇

【关键词】试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1.前言

小学一年级属于学生的好动期,尽管对各种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好,思维也相对敏捷,但其自制能力却非常差,加之这些孩子身上还保存着浓厚的幼儿园气息,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既感到好奇,又会觉得一无所知。针对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必须加强重视与引导,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使之能够尽快适应自身小学生的身份以及小学生活。

2.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体实践策略

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当中的一种基本原则,强调以最合理的速度与最佳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中,在整合与协调其价值观、情感以及态度等三维目标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与社会在教育价值方面的需求[1]。在具体实践环节,教师应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作为其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投入有限的物力、人力、时间和精力,力求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体实践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2.1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以学生的实际情感因素以及其情感体验作为出发点,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通过深入揣摩课本中的教学意图,再将自己定位为课堂引导者,引导着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以游戏作为主要方法,通过创设问题,再借由各种多媒体教具,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体验到的真实情感,准确掌握教学内涵以及教学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促使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增强其学习信心,并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

例如,小学生大多比较喜欢听歌、做游戏和看动画片,如果能够在教学环节引入动画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吸引其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态、直观的感受中学习数学。鉴于此,教师在讲解《连加连减》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利用投影仪,再结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中的动画形象,以喜羊羊摘瓜与美羊羊送瓜的画面展现教学内容,并邀请两个孩子对内容进行解说,将其录音之后,再以相关计算机技术将二者进行融合,最后便可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变为动画世界,能很快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其注意力。但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较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更加丰富教学课件的内容。

2.2加强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责任意识,再由这种责任感督促其积极探索知识,并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的模式为主,在合作、讨论环节,学生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相互了解、相互质疑以及假设、推论等,共同探寻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2]。此外,在经历过讨论与交流之后,学生还能客观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与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在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不同观点、不同讨论结果进行客观指导,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钻研、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9加几”作为基本形式,设置几个数学题目,再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以下内容:一只小白兔去卖胡萝卜,篮子里装着9个胡萝卜,篮子外面有4个。小猴子问小白兔:“你总的有多少个胡萝卜?”小白兔盯着胡萝卜看了半天也想不出来。此时,教师提问:“你们能够帮助一下小白兔吗?”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都会找出自己的学具进行计算,但是在独立计算了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学生已经得到了答案,还有部分学生眉头紧锁。此时,教师再说:“各小组的学生可以合作学习,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学生听过之后,又会变得更加活跃,开始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十分激烈。持续讨论几分钟之后,教师终止讨论,并安排各小组的组长陈述其讨论结果,部分小组认为小白兔共有12个胡萝卜,有的认为有13个胡萝卜,有的认为有14个胡萝卜。此时,教师需进行准确引导,指点学生拿出其学具,再根据题目内容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至计算的过程中,从而计算出正确答案。

2.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习离不开生活,是对生活客观存在的具体反映。实行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能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以及传统教学方式,防止学生成为计算工具和记忆工具。而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开发其智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找寻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数学知识均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充分应用于现实生活[3]。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其身边,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至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0的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兔子,然后介绍说:“小兔子非常爱学习,所以它的妈妈奖励了它三个胡萝卜。”与此同时,在小兔子前画上三个胡萝卜。“小兔子非常开心,它要开始吃胡萝卜了。”接着,教师擦掉一个胡萝卜,再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小兔子还剩下几个胡萝卜呢?请用数字表示。”学生回答:“小兔子还剩下两个胡萝卜,可以用数字2表示。”教师又将剩下的两个胡萝卜擦掉,提问:“小兔子又吃了两个胡萝卜,还剩下几个呢?用什么数字表示?”学生回答:“小兔子已经没有胡萝卜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趣味,同时还学到了与“0”相关的知识。

3.结束语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直接的帮助。因此,学校及教师需要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加强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从而实现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冬梅.把握有效内涵追求和谐课堂--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初探[J].家教世界,2013,9(9):143.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意法教育

教师借助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教学,不仅没有对学生主体性予以注重,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久而久之甚至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意法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而且也能够使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同时,创意法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水平。处于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思维以及自我控制已经处于完善阶段。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实施创意法教育教学模式,更能够体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创意法教育具体实施策略分析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借助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上课注意力。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如果对对学习内容不了解或了解过多,都会对其学习兴趣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予以科学合理的有机结合,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创意法教育就能够自然的转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就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并提高学生注意力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借助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意识的调动学生无意注意,进而对学生注意力进行科学培养。同时,教师对学生注意力予以提高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够操之过急。其次,科学把握时间与学生情绪。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有机的分成几个环节,将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的环节作为讲授新课的环节。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对学生注意力与兴趣予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与兴趣。课堂教学巩固阶段即最后环节,应让学生保持比较舒缓的心情,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结束课堂教学。

(二)借助直观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借助反复练习,加深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也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理解知识。然而,小学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与学习状态上都相对比较完善,数学教师应逐渐并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态度和蔼。如果教学态度过于严厉,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予以理解,并借助反复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自己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抽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才算真正理解与掌握。

二、实施创意法教育教学事项分析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意法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良好的模式,而且能够有效促进课题教学改革。然而,数学教师在具体实施创意法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实施。

(一)对课堂教学内容予以科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然而仍然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小学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时间应合理设计,将授新知识环节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阶段,并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突出。这样,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旧知识应予以有机结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中,多位数计算等很多内容属于相对较难的知识点。学生如果完全借助学过的旧知识,计算结果就有可能不正确。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对教育方法不断予以创新,对学生思维予以启发,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年级段的结合

小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借助直观思维进行数学学习,而到三年级后会逐渐借助抽象思维模式予以学习。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渐被学生接受。教师应该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策略逐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帮助学生克服不安情绪

处于小学三年级阶段的学生,不仅普遍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个性都处于发展阶段。这些都会导致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也就要求数学教师通过小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能力,对其注意力进行培养,从而最大程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三年级数学教师首先应借助合理的引导,对小学生学习情绪予以缓解,接着抓住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对教材重点及难点予以讲解,最后对知识予以巩固。这种张弛并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缓解学生不安紧张的情绪,而且能够使创意法教育获取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