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3 13:07: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二研究性学习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课程标准》将研究型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联系,将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学科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广泛性、适用性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能力。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占有量,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二年级开展研究型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充足时间,切实减轻高二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在高二下学期我选择第八章合成材料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因为这章教学要求层次比较低,而且全章教学又没有很多理论知识,所以本章不是教学的难点,而这一章密切联系实际和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若是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则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这一章还用一定的篇幅介绍白色污染,若只是要学生看看书,肤浅地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而并没有实际考察体验,那么这样的知识也并不丰满,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被激发。
将这一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进行开展,让学生走进商城、工厂,走进生活,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合成材料的重要性,增强对合成材料的亲切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生动活泼。
指导教师首先对将要研究的课题做一些背景知识准备,如讲加聚反应,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想参与、想研究。
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后,提出总课题“认识合成材料”。
研究目标: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及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等;了解白色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教材中作了一定的介绍,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按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分别就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每个大组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般4―5人为宜),就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步骤,学生根据小组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开题报告(包括可行性验证,研究计划、方法、时间等),教师进行指导。第二步骤,在图书馆或在互联网上查阅所需资料,做好资料收集。第三步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去工厂、商店实地考察。第四步骤,整理报告,实验研究,做出专题小论文或制作课件、展板、实物标本等,并在课堂交流汇报,相互学习。第五步骤,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指导、总结。
研究成果采撷: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如“塑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小组的成员一边展示制作的课件,一边介绍塑料的历史、现状(包括利、弊)及对塑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这其间还给学生介绍一些小常识,现场教学生利用试验方法鉴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要求上台演示,课堂上出现预约的气氛。
“生活中的合成纤维”小组的学生以网页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合成纤维的来历、纺织纤维种类、常见衣料成分及特性等,给学生介绍一些洗衣常识,鉴别化纤衣料的方法,最后将自己制作的不同纤维实物标本展示给学生看。
“白色污染”小组的组长像专家一样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概念、来源、危害及目前治理白色污染的技术,还给学生展示他们到白色污染严重的区域拍摄的照片。
在每一组汇报之后,其他小组都可以提问,最后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这样的课堂上、这样的教学中,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不同课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
1.化学概念、理论的研究性学习
设计的思路是将理论知识的研究过程化;变记忆性知识为研究性内容;让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索,讨论、归纳、形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网络。
案例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研究性学习设计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三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在学生学习了多种重要的元素知识,并初步掌握了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具备了充分的可能性,又是十分必要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两者是统一的。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不仅是化学研究从经验的、无序的状态发展为有序的、推理的里程碑,这一伟大发现更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分开来讲,将门捷列夫的人物介绍作为化学史的组成部分以期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教学现实是这两部分内容是无法真正分开的,而且教师在讲授时过分强调知识细节,忽略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忽略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弊病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真实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无法真切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意义,当然更无法积极主动地构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真正含义。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这两节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教师提供写有多种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信息的卡片,然后提出研究的问题:“自然界中的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找规律、排顺序。这样的问题情境真实地还原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用门捷列夫的视角重新经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在活动中、实物体验中学习归类的思想,在归类的过程中体会元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实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统一。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是多样的、研究的视角是多样的、可能的答案也是多样的。而正是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学生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亲历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形成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元素找规律、排顺序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此内容渗透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元素周期律鲜明地体现着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规律,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研究性学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干内容。设计思路是结合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元素的发现史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发挥实验的多方面功能,在研究中掌握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
案例2、“硫酸”研究性学习设计
硫酸是高一化学课本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第三节的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硫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硫酸作为硫的最高价含氧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性,在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都非常重要。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稀硫酸的酸性,对浓硫酸只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知道浓硫酸能吸水干燥气体和能使有机物脱水炭化等事实,因此,本节课把侧重点放在浓硫酸特性的研究性学习上,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本节教材的两个实验,蔗糖的炭化实验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都具有极高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同时还具有探究性,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掌握浓硫酸的特性,成为这节课设计的主线。本节课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分析现象,展开讨论,并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去探究、去思考,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总结,尝试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浓硫酸的氧化性,重点探究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而对于浓硫酸的脱水性及非金属碳与浓硫酸的反应,则巧妙地把他们揉合到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中。在课堂上辨证地处理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自始至终尊重学生在探究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者,并且提供了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
3.有机物的研究性学习
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高二第二学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对有机物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说已水到渠成。根据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按两条线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典型的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主要围绕组成结构的确定、性质的理论推测及实验探究来设计。学生已能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对知识作出个人化的理解和创见,并能对教材知识批叛性地反思、创造性地理解;而对于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等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实际中应用极为广泛的物质的学习,则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研究,通过联系实际、观察生活、查阅资料、实验探究、阅读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案例3、“蛋白质”研究性学习设计
“蛋白质”是高二化学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作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实际中应用相当广泛,是学生很熟悉的有机物,而且在生物学科中也已经学习了其基本结构和性质,因此,这一节的设计思路是淡化学科本位思想,强化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再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化学的价值。具体确定了这节课的三条研究性学习主线,一是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质,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蛋白质的研究性学习,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主题主要有:1.蛋白质的存在及生理功能;2.蛋白质与人体健康;3.餐桌上的蛋白质;4.实际生活中对蛋白质的利用。二是通过生活、生产中蛋白质的应用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去研究蛋白质的性质;三是通过复习生物学科有关蛋白质的形成、在人体内的变化等知识,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强调化学与生物学科的联系。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使得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4.实验课的研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高中化学教材每章最少安排一个学生实验。尽管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由于教师对学生实验的不够重视,且学生实验一般都是新课学习完毕的验证式,形式上基本都是“照方抓药”,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很难保证。因此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到实验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实验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是改革传统的照方抓药式的学生实验模式,变验证性内容为探索性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增加一些有趣的、生活化的小实验;对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研究等等。
案例4、高二化学学生实验三电解质溶液研究性学习方案
{1}设计实验判断某一元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尽量用多种方法)
{2}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如何证明盐类水解是吸热过程?
{4}用你收集到的花、叶、蔬菜、水果等自制3-5种酸碱指示剂并测定其变色范围。
{5}用你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食品、用品的酸碱性,并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
课外作业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落实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还应将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走向生活。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取得探究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从高一起始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并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结合高中教材中的调查报告,家庭小实验等开放式作业,选取身边学生所熟悉和关心的化学问题如生活中有关的化学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环境保护、能源及资源的利用等)作为课外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课外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以小论文、课题报告、实验研究方案等方式汇报与交流。交流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如演讲会、辩论会、宣传板报、成果展板等等。学生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参与,从淡然应付到充满激情,逐步形成了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实验两年来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实验,而由于教学课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多个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度如何把握,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部分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强。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性都受到压制,学生的心里已经滋长了很强的惰性,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研究性学习更重视过程,更重视应用,更重视体验,更重视全员参与。因此要改变现行的单一的通过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模式,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目标 应用
1 引言
当前的学校教育都变成了专门帮助学生应对高考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各学科教学都成为了应试教育影响下的牺牲品,当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严重脱离;(2)学生文化积累太少,语文功底薄弱;(3)语文教学重术轻人,脱离了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必要性:(1)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项接口;(2)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钻研留下了余地;(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研究性学习设置了跳板;(4)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为研究性学习组建了桥梁;(5)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研究性学习添加了活力;(6)语文教材本身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 研究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一方面从课程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理解和定位的,它论述了这门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问题;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定位的,其中概括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作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有计划、有层次,要根据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方案,通常情况下,高一年级以实际操作为主,高二、高三年级则以思维操作为主。遵循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的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体有以下三种形式:(1)实践类研究性学习;(2)综合类研究性学习;(3)文学类研究性学习。
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要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独立地完成论文或课题报告,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独特魅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4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习惯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习惯,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从自主地发现、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到最后进行成果交流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整理和归纳信息,并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他人能够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平台。要想圆满地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要发扬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研究的过程、创意和结果。
4.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由教师先统一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这既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的研究范围,然后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自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并相对独立地展开研究活动,然后,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作业。
(2)小组合作研究:每个小组一般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并且聘请一位或几位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作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成员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各自发挥特长,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作业。
(3)全班集体研究:全班集体研究,指的是全班同学共同围绕一个研究课题,各自搜集资料、展开研究、独立的得出结论或形成观点,然后通过全班集体讨论的形式,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鼓励同学们在各自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深入研究,然后,进入第二轮的交流和讨论,或者学生就此完成各自的研究论文。
4.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相互推进的。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是:(1)知识背景准备阶段;(2)指导选题;(3)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4)分析资料,实施研究;(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6)展示研究成果;(7)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研讨
4.4 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对教育方式的理解,对学生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学生有权自主地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或内容,教师要完个相信学生,只要学生有兴趣、充满热情,任何知识他们都能够学会。
(2)研究性学习不等同于简单地做课题、写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等,让学生感受到在发现、探索、创造过程中存在的乐趣。
(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现阶段,我们一直在倡导要把研究性学习重视起来,可是,这并不代表要用研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事实上,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帮助也都是很大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两种方式也是相辅相成,一起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作用。
(4)不能用研究性学习去否定学科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所要具备的背景知识、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甚至研究能力,都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忽视了学科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序列性和渐进性。
参考文献
[1] 王友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0).
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研究的一个热点。各大报刊纷纷载文研讨研究性学习,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研讨会也随之兴起。这样一种状况,很容易让人想起1992年的情景:1992年我国首次把活动课程列入《丸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中(国家随后也颁布了《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活动课程的引人被人们称之为我国课程改革与课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在理论界人们讨论与研究活动课程的激烈程度、一线教师对活动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开设活动课程的状况几乎与今天人们讨论研究性学习的情形一模一样。时隔10年的两次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校和理论界出现了几乎相同的境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与反思。这里为了避免冲淡主题,我们不去全面地比较这两次课改的具体情况,但是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嫌疑呢?10年(或更短)之后研究性学习是否会碰到活动课程同样的遭遇:研究性课程同样被其他的课程所代替(即前文提到的研究性课程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对此,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是这样的:"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l];当然也有人认为不是如此。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如果撇开课程改革的周期性变化等相关规律这一点不说的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或者说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过程、情感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等等,课改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3]正因为如此,我不赞成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概念上大做文章,不提倡做一些无意义的、无(也不可能有)休止的争论,而应该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这样几个方面上:挖掘"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价值,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实践研究性学习方式,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措施和策略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等。
二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课程(为强化某种特殊目的的实现),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人类学习方式的应有之意),其根本的宗旨在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转移(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进步等多方面的要求),弥补过去教育教学目的中人的发展(培养)中的缺陷,纠正过去教育教学目的中人的发展(培养)中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笔者认为,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的中应更加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2)过程与体验、合作与关心;(3)了解社会与认识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4)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包括从学科内部,也包括从各种实际中(生活实际、生产实际、游戏等);(5)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精神。
三
探究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本能,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应有之意。同时我们又看到,它与常规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说它更加强调:(1)"在研究中学习"(而不主要是在书本中学习)和"学习研究"(而不主要是学习知识);(2)需要学生的智力、动手操作的高度参与;(3)需要由问题或设计任务作为学习活动的起点:(4)需要经历、体验、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探究过程;(5)研究、学习的成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是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模型、展板、主题演讲、口头报告、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6)通常需要合作、交流、表达;等等o正是研究性学习具有这些特点和要求,所以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上述教育教学目的。这里需要特别重申:决不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接受性学习(或昕讲式学习或其他)而只重视研究性学习。我们的观点是清楚的,即倡导学习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调研究性学习,其意义不只是学习方式的简单增减问题,将导致学习观念与方式的一系列转变,比如可以有(1)由以外在的学习目的为主转变为以内在的学习目的为主;(2)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学习、主动探究、自主管理;(3)曲过多的从听中学、从看中学转变为在此基础上的多种方式的学习,如在做中学、在说中学、在画中学、在试中学、在研究中学、在实践中学、在交往中学、在玩中学等等;(4)由以个人学习为主转变为单个与小组学习、个人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刊5)由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变为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能力、态度、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精神、观念(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6)由书本学习转变为以此为基础的基于活动的学习、基于生活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7)由以认知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人的认知、情感等全方位投入、关涉生命的过程;(8)由封闭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学习过程;(9)由班级、在校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时间维度)、社会学习(空间维度);(10)由机械记忆式学习转变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创新学习;等等。
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要求可知,促进学生有效探究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就内部条件而言,除了更多的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外,也需要高水平的认知技能、思维品质及意志品质;就外部条件而言,比如主要有(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必须组织有效的交流与表达,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转贴于 四
就目前高中来说,旨在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高中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1)课程模式;(2)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模式;(3)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模式。显然,依据上文我们的观点,第三种模式是贯穿于高中三年的各科教学甚至每堂课之中,这是现行课堂教学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据笔者的观察和考究,现行课堂要高度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层次的参与,重视合作与交流;第二种模式依学科而定。比如现行数学课程必修中给出了4个参考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等),选修中又给出了5个参考课题。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高三年级的总复习可以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专题研究,比如数学高考复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专题指导学生研究:函数的数学应用与实际应用,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复数的应用,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异面直线距离的求法,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如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至于第一种模式,高一年级重点是结合新生实际介绍新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并充分利用高一、高二年级的假期开展广泛的研究性活动。
显然,无论是上述哪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首先都必须强调:(1)实施模式的设计一定要依据探究的程序(或者说心理过程);(2)教学组织的形式,就时间、空间、结构上必然是多样的,强调的是人人参与、自主参与:(3)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与合作者,而且要依据不同的问题与课题、不同的情形实施不同的指导;(4)考核的方式与评价的方法要重点突出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就其如何实施问题,笔者在文[一]中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再强调两点。其一,课题的选择要"三结合":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指向)学习目标与教育目的;其二,目的或目标的厘定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确立,都必须围绕目标来进行。我们将它的目标初步定为:(1)能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或信息,并妥善处理资料,形成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关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人的自我领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3)具有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4)初步了解和运用观察、调查、实验、自然与社会考察等一般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能够模仿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过程;(5)能够通过问题探究,个人或小组自主地撰写简单的观察、调查、考察等研究报告或研究小论文,能够得出结论;(6)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报告研究过程的体会与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7)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质疑,敢于提出新的设想或思路,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增强探究的愿望,形成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习惯,不断地养成探究兴趣,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8)能够通过开展关于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学生自身问题的探究,主动地获得有关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知识,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惰,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意识、世界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学,学科与课题不同,实施过程或教学模式有所差别,但下述方案可供参考(括弧中举例说明):(1)活动名称(如数学中"数列在贷款建房中的应用");(2)课题(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3)科目(如"高中数学");(4)年级和学期(如高一上学期");(5)学习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确定);(6)时间(应该是某一个范围);(7)地点(如某市某中学);(8)材料(如"科学计算器"、"新建楼房的模型");(9)步骤(比如有明确课题范围、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收集信息资料、研究与整理、表达研究成果等);(10)参考资料(如银行贷款规定、分期付款的案例、风险评估常识等);(11)评估(主要写定性评语);(12)变例(如把贷款问题变为不纳个人所得税的教育储蓄问题,后者应考虑复利)。
对于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模式,实质涉及教学观念的更新,乃至教学体系的变革。比如过去的政治课教学常常局限在"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然而研究表明借助研究性学习可以凸现政治课特色:"借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广延性,来凸现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依托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参与性(亲历性),来凸现政治课的‘实践性’","凭借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沟通的社会性,来凸现政治课的‘思想性(教育性)’"[4]o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课堂设计和实施能否指向前文第三部分所说的观念的变化,所以指向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1)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必须构成问题,同时还应具有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及现实性;(2)注重发现、猜想、实验、调查、探究、访谈等过程与方法:(3)教师的角色重在开发、组织、指导、合作、互动等;(4)评价中要注重知识观的现代转向:知识的不确定性、变易性、境域性、开放性、互动性、价值性等;(5)在操作层面,一般要设计指导语。比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探究的"指导语"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共12条)。(1)独特感受与个人体验:①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②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o ③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2)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④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⑤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启示?(当然,这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且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⑥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3)课文分析与鉴别欣赏:⑦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推敲、体味重要词句)③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这部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⑨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4)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⑩对这部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⑾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⑿分享了同学与老师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可以就某一个方面,也可以综合地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走向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
[2]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05.31(4)
一、抓好新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
从新学期开始,教务处坚持每
天检查上课情况三--四次,做好检查记录。全学期检查教师教案、听课笔记、学生作业、教学进度等各二次。学校领导亲自参与常规检查工作,发挥教研组长在学科教学检查中的主动性,让教研组长参与到教学各环节中来,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革常规检查方法,期中期末召开班长和学习委员会议,了解任课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作业检查让学生干部参与进来,定期由学习委员上交记录,教务处全面检查作业二次,抽查二次。
第一次检查教案情况:体育组书写好的是xx亮。高二年级物理备课组较认真,其中xx的教案体现出电教手段和板书设计。数学组xx
第二次检查教案情况:高二教师书写规范字迹工整的教师有xx
第一次检查教师听课笔记,听课次数较多的教师有xx。
第二次检查教师听课笔记,听课次数较多教师有xxxx。听徒弟课比较多的教师有宋学平、段晓霞。高二听课较多的教师有xx
检查高一记分册,记载小考、提问次数多,记分册运用的比较好的教师是xx
教师上课情况:教师能以教学为中心,扎实开展工作,教学稳定有序进行,总的情况很好。存在的问题有:a关注教学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调整好教学做的不够。b听课发现启发式教学原则贯彻不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力度不够,师生互动过程比较差,有的班级学生有睡觉、看书画、下棋等现象。c教具使用不规范。d听力课、体育课、实验课、信息技术课铃响前应到位,体育课离教学楼远些。e早自习听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未达到100%。f有个别教师仍在办公室辅导学生,影响老师备课。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加强教学检查力度,确定四月份和六月份为教学质量检查月。工作重点抓常规教学的规范性。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从严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年级,予以纠正。
第一次检查高一高二学生作业。作业检查情况:1、同一学科同一层次班级间不同班级作业量不同。高一数学:5班数学作业16次,6班作业5次,小考次数基本上相同。高一化学:8班作业4次,试卷3份,小考5次,练习册20次。6班作业8次,试卷2份,小考2次,练习册1次。高二物理:6班作业22次,试卷12份,小考2次。9班作业6次,试卷15份,小考1次。2、普通班作业批改次数比非普通班批改次数少。3、作文批改:学期过半批改没过半的班级有:1年2班、1年6班、1年10班、2年6班。4、总体上比较好的备课组有:高一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高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
第二次检查高一高二学生作业批改,检查作业批改、小考、练习等。高一:语文作文各班5-6次,其他还有随堂作文等。数学4班最好40次,物理1-4班最好30-32次。年级作业批改完成规定要求。高二:语文作文各班8次以上。代数、几何11班最好39次。物理4、5、6、7、8、10班较好有25-30次。年级作业批改完成规定要求。
进入四月份学校加强教学检查力度,四月份为教学质量检查月。工作重点抓常规教学的规范性。规范教学行为,突出教学质量,从严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对期中到期末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搞好集体备课、搞好以老带新活动,新教师
要听老教师的课,做到先听后讲。(2)课堂教学要有互动性。课堂纪律不能不闻不问,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提倡讲练结合,不满堂灌,不一讲到底。(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不断的督促,对学生的激励手段要加强。(4)加强批改和小考。(5)探索启发式教学,探索具有我校特点的创新课。设疑不要超越学生本身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对学生的思惟训练为中心,以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为原则,以多项信息反馈为调节。(6)加强高一高二的学科竞赛辅导,发挥尖子生的辐射作用。(7)加强办公室的纪律和教学纪律,不许把学生撵出课堂。
进入六月中旬以后,由于高一高二会考和高三年级报考志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年级的教学秩序一度出现反弹,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这一现象,马上召开中层干部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针对近日教学秩序混乱现象,xx向全体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教务、政教两个部门和三个年级通力合作,迅速扭转教学秩序乱的现象。教务处加强了检查力度,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年级。每天反馈二-三次,使年级教学纪律迅速好转,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组织好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考试,指导好高三月考。老师准时参加考前会,已经形成制度。对期中考试(1)监考情况:各考场学生人数是空前的,已经达到了最大限额,各考场的老师监考比较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成了任务。(2)取收试卷情况:取试卷大家按顺序,收卷未发现一张漏收试卷和答题卡现象,表现较好。(3)考题情况:考题勘误较少,现场勘误也较少。(4)流动监考情况:比较认真负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各年级及时开好考试质量分析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全学期教务处组织高一高二市全能竞赛,全国数、理、化、生学科竞赛初赛、盟校通讯赛、高一高二期中期末联考、协助高三组织月考5次等多种考试,做到了组织到位无差错。
二、抓好教研、教改和岗位培训工作。
1.公开课教学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教学50余节。
3月25日xx老师参加市级地理评优课,教育学院xx一行三人来我校听课并进行评选。对魏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盟校优质课校内选拔赛4月9日---10日在七楼举行,数学学科做课教师xx。经评委打分评选出xx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盟校优质课竞赛。政治学科做课教师xx。评选出xx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盟校优质课竞赛。.4月21日xx、xx等一行13人前往xx151中学参加八校优质课竞赛,最后xx老师分别获得盟校二等奖和三等奖。
4月15—18日教务处组织了本学期青年教师第一次汇报课。xx等15名教师作了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在学校领导及老教师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几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导师带徒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起来,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月22日xx老师去九台参加xx省中学数学课研讨会并作课,受到与会者的好评。5月10日、29日xx老师分别在学校七楼会议室作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公开课。希望通过此举带动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
6月3—7日教务处组织了本学期青年教师第二次汇报课。xx等19名教师参加了汇报。第一次汇报课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克服,启发式教学原则得到贯彻,德育目标明确,电教手段普遍应用。
2.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本学期开展活动两次,表现突出的是xx指导的《xx古墓与环境》小组,活动开展的最好,在“五?一”放假期间率学生赴xx考察,并作了成果汇报。
3.导师带徒活动情况,开展好的有:高一物理:xx。
4.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化学、物理、语文、数学教研组最为突出,尤其是化学教研组活动有创意、收效好。xx老师还作了观摩课。本学期共录制《教学杂谈》节目四期,由地理、化学、物理、历史教研组完成。
5.岗位培训和外出学习情况:假期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教师有xx、xx等。微机培训内容办公系统,全校教师踊跃学习,电教室内坐满求知的老师们,非常令人感动。大家按照电教主任的要求做,积极提交教案,提交课件,如期完成了任务。
3月17日xx师范大学牛广田教授来我校作教育理论报告,全体教师牺牲休息时间,聆听专家讲座,感到很受启迪、颇有收获。3月18日牛教授在集团二中为我校高一五班、高一八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没有课的教师踊跃听课,课后牛教授与听课的教师在多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
3月29日学校组织高三各科教师在xx教师带队下去xx参加高考信息交流会。
4月23日xx老师去泰安学习英语24字教学法。
4月27日xx率xx老师去露林高中听xx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做课、xx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5月30—31日xx率xx等教师去xx师大附中学习听课。
6月11日xx去市内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省“十?五”期间重大课题开题会。我校有两个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入选,并被市教科所授予“实验学校”铜牌。
6月12日xx一行去xx二中参加省里组织的高考报考指导会。
6月13日xx率xx老师去通化市一中观摩“研究性学习延伸与研讨课”,感到很受启发,收获颇丰,决心在我校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7月2日我校被省里确定为“青少年责任教育与培养实验学校”并挂牌。
一、推行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方案
制定《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指导特色课程的实施。能力要求上,高一年级为调查、实践能力等级;高二年级为原因分析能力等级;高三年级为规划与设计能力等级。师生评价上,对学生评价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二、规划建设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场馆
1.整合现有研究性学习场馆。
“海洋科技文化苑”目前主要以海洋生物标本为主,且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一些标本没有能够按照类别摆放,许多标本还缺乏说明性的文字,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的困难。计划让学生在参与标本分类中掌握海洋生物种类的特征,并熟悉海洋生物的分类方法。同时,遴选出有代表性的物种,强调其研究价值。分类整合后组建“海洋生物”主题馆。
2.规划建设研究性学习主题馆。
依托现有活动主题和地方特色,先期规划建设三大主题馆:海州湾度假区、龙王河以及秦山岛。三大主题馆内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模型类、实物类、图片类、成果类。
3.配备图书和电子资料室。
综合实践活动图书资料主要分为三类:海洋类、综合实践活动类、乡土类。
海洋类图书主要有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灾害、海洋养殖、海洋生物标本制作等类别。学生通过阅读图书了解海洋自然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树立海洋国土的观念,形成海洋意识。
综合实践类的图书资料主要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综合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集锦以及活动的光盘等。学生可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步骤。
反映地方特色的图书资料主要包括海州湾自然概况、淮盐古今、渔业发展、东夷文化、海岱文化、徐福文化、海州湾的语言与民俗以及地方志等。
为充分利用网络资料,学校还配置了70台笔记本电脑,加上原有的电子阅览室,建成电子资料室。电子资料室的建立,丰富了学生获取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途径,弥补了图书资料室的不足。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利用现有设备建立或完善模型、标本、贝壳和沥粉画等制作工艺室,并改造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
建设模型制作工艺室,借助通用技术实验室的车床、铣床等,自主制作演示设备、数据模型等。
完善标本制作工艺室,配备专职教师,专门指导制作、专人管理;配备标本制作的专用工具和药品,制作各种海洋生物标本。
完善沥粉画制作工艺室,编写课程案例《沥粉画工艺》指导学生活动,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作品的创意设计。
完善贝壳工艺制作室,配备专职教师,指导制作。开展诸如“海螺壳上的大海”等系列主题创意活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改造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添置实验仪器,开设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实验,如分析水质和土质污染的程度、泥沙含量等。
四、实现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
创设开放的、多渠道的实践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让学生把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在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知名校友、学生家长等社会资源,拓宽海洋综合实践基地的范围,利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和高校“海洋实验基地”,提升综合实践活动重难点知识的直观呈现水平,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实现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的真正衔接。
五、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支持平台
搭建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1)资源性支持,平台提供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主要包括用于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源、工具资源和用于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2)人际性支持,平台可创建协作学习的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3)管理性支持,平台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诸要素的管理,主要包括对课题档案、学生档案、教师专家档案、网络资源的管理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成果的统计管理。
六、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立足于服务学生发展,也要相应带动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校建立了外聘专家工作室、校内专家工作室、学术报告厅、教研组沙龙会所、多媒体放映室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外聘专家工作室:聘请更多的海洋专家作为学校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顾问,定期邀请他们到校作专题讲座,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校内名师工作室: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在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作为校内专家,建立工作室,定期开讲座,并主持标本制作室、模型制作室、贝壳工艺室、沥粉画工艺室,具体指导学生活动。
学术报告厅:邀请校外专家和校内专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打造教师与专家相互交流的平台。
教研组沙龙:教研组教师相互交流、研讨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
多媒体放映室:展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和播放专家讲座培训视频的平台,定期播放综合实践活动实录,探索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七、共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网络
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不断发现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并不断询问为什么,研究的目的是提出新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指出:“教育力图达到的目标不是完备的知识,而是充分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说得更精辟且形象:教学中应“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
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不仅是我们教与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模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培养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这也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始是知识探索型学习,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研究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社会阅历较丰富后,再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分三步进行(前二步为第一层次,第三步为第二层次)。
一、从教材切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的研究思维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遵循大纲、教材,但又不拘泥于大纲、教材”的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地加深、加宽,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如:在讲复数的概念的引入时,告诉学生数的发展是由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和解方程的需要推动的,是科学实际和生产、生活相结合的产物,然后让学生解方程:x3-1=0。学生一定会说无解或无实数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无解”和“无实数解”的区别,要学生探讨是不是有什么新的东西?如果有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会通过探求及讨论发现此方程的解有但不是实数从而就会想到是虚的,教师要求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学生往往会感觉困难,教师就要问学生为什么困难?学生会说无法求,教师要求学生探求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解决。
通过问题的层层揭示,并通过联系数的开方知识、解方程知识等手段来突破难点。这一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研究之中,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自然地掌握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把提出的新东西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上面这节课要求学生解方程:x3-1=0。这样处理能再次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悟到在数学学研究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后教师可以再布置几个探究性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探究方法和思路,拓展和活跃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这样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渗透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数学知识探索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用类似科学的研究方式,让学生置于探索和研究的气氛之中,亲身参与研究,体会知识及规律的探索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研究性讨论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
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一些课题:
《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极值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软件的应用》、《复数的几种不同的表示及运算》等。
对于这些课题,在学生通过第一步的课本中探究切入点的教学后,体验了探究的方法和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准备逐步进行。比如,最近我们在高二年级进行了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研究活动。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多面体的概念后,布置了《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课题研究。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指导阶段: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一般过程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布置课题。需时一节课。课前争取班主任配合,进行动员,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设计、研究阶段:让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各种多面体(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原子结构分析),进行动手进行实验,记下数据,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利用课余时间,则需时约半个多月。在这阶段中,教师可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3)交流、评价和论证阶段:将学生写出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师生中传阅,在此基础上,对每份报告写出评价结论,同时归纳学生研究报告中的方法和结果,归类成组。以组为单位,进一步修改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最后汇编成册,人手一份;或者以出墙报、办展版、编刊物等方式以展示学生开展活动的成果。强调学生重在参与,学生的研究结果都要加以肯定,避免挫伤他们的激情,让学生有研究成功的感受,增强研究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找课题,进行综合研究性探索。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选好课题。对于自选课题,教师可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有效地进行。引导他们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社区中及校园内引发的问题、社会热点的问题、科学前沿的问题、即兴所思的问题等去选取课题。可以研究一个问题、设计一份产品、改进一种工艺、改革一项方案,也可以策划一次活动、进行一项调查、讨论一项成果。
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这种损坏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池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用量也猛增不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废旧电池被随意丢弃,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巨大的隐形公害。所以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已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燃眉之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改造和优化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1、准备阶段
①组织研究小组。从高二级6个班中各抽选6人,分成6组,各组推选一人为组长,负责执笔书写小结及报告。
②确定研究的内容及目的:a、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以及电池中氧化剂和还原剂。b、调查废旧电池是如何处理的。c、认识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和价值。
2、实施阶段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的途径和方法。a、查阅书报、杂志、资料、文献、上网等,获取相关知识。b、访问家庭、工厂、机关、学校、电池销售商、垃圾回收站等。c、设计调查表,应包含目的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人、建议等。d、完成调查记录,应包括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危害,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回收价值及回收情况等调查项目。
3、完成调查报告:活动结束,共收集到调查表12份,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对调查表的资料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完成调查报告6份。
4、交流与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教师应对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①各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各组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方法。③访问调查对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④调查数据是否真实等。
三、结论及建议
(一)电池的种类。常用电池可分为干电池,蓄电池,锂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等。
(二)实用电池的特点:1、能产生稳定而具有较高电压的电流;2、完全,耐用且便于携带;3、能实用于特殊用途;4、使于回收处理,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三)废电池的危害
目前,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在居民生活区内,几乎经常可以看到被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电池。今后,随着各种用电池做能源的电器设备的增加,这种现象恐怕会更多。废旧电池是一种很厉害的污染物,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由于使用分散,回收难以管理,废弃电池再生成本较大,加上目前还缺少科学、经济的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法律保障强制废旧电池的回收,废弃电池一般均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据了解,一粒钮扣电池所含的汞能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1号电池腐烂后渗出的汞会污染一立方米土壤,并使其永远不能生长植物。废电池的危害是持久的,无论是在大气中,还是深埋在地下,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含有的汞、镉、镍、铅等重金属上,造成对地下水、土壤的再污染;这些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很难排除。随着生物积累浓度越来越高,于是造成对肾脏、肝脏、神经系统、造血机制的损害,严重时会使人罹患"骨痛病"、精神失常甚至癌症,这就是所谓的重金属公害病。具体情况如下:
铅能使人体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出现不正常运作。如神经衰弱、手足麻木、消化不良、腹部绞痛、肾炎等以及能引起血液中毒和其它病变。
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别是汞的有机化合物毒性更大。人若食用0.1克汞就会中毒致死。当汞进入人体后,即集聚于肝、肾、大脑、心脏儿先天性汞中毒,或畸形,或痴呆。汞的毒性是积累性的,往往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反应出来。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经性中毒和深部组织病变,有机汞还能进入胎盘,使胎
镉:镉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其化合物也大都属毒性物质。震惊世界的日本"痛痛痛"就是因镉污染而致。镉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且治疗极为困难。因此,由于镉化合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毒性,用任何方法从废水中除镉,只能改变其存在方式和转移其存在的位置,并不能消除其毒性。因此,镉废水的处理应尽量与回收利用结合。
铬酸、重铬酸及其盐类对人的粘模及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并导致伤、接触性皮炎。这些化合物以蒸气或粉尘方式进入人体内,分布于肝、肾中,出现肝炎和肾炎病理。还会引中鼻中隔穿孔、肠胃疾患、白血球下降、类似哮喘的肺部病变。
(四)废电池的处理
目前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式,混入生活垃圾的废旧电池的危害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四个过程中:
1.填埋。在填埋过程中,废旧电池内的重金属会通过渗滤作用逐渐扩散开去,将周围的水体和土壤污染。如果人类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出产于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的蔬果,那么重金属就会慢慢渗入到人的身体,严重的会诱发起多种病变,危害极大。
2.焚烧。废旧电池在高温下会腐蚀设备,其中某些重金属在燃烧炉中挥发到飞灰中,造成大气污染。焚烧炉底重金属的堆积,也会给产生的灰渣造成污染。
3.堆肥:废旧电池的重金属含量较高,会造成堆肥的质量下降。
4.再利用: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一般采用反射炉火冶金法,工艺虽然容易掌握,但是回收率只有80%,其余的铅以气体和粉尘的形态出现,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