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9 13:39: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恋爱观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从明令禁止到默许,再到公开允许大学生结婚,大学校园的恋爱观经历了“动荡”的岁月,而大学生对性的态度也渐变。对此,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教授曹文彪表示,异性相吸本属社会性自然需求,无可厚非,但不应放纵,特别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正确的引导应大于一味的“输”导。另外,他指出性教育不宜过早,也不应仅停留在生理学层面。
日租房成为大学生“消费”场所
除了餐饮店、超市、KTV,日租房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一个“消费”场所,其中,大学情侣是主要的消费群体。
“最便宜的日租房,有意者请致电”、“设施齐全,有独立卫生间,干净卫生”、“短租,精装修,超值”……短短百米路,记者看到在树上、电线杆上、商铺外墙等地铺天盖地的贴有“日租房”广告。同样多的还有围绕在大学周围的宾馆、学生旅社。
据悉,这些旅社定价在50~150元间不等,遇到圣诞、情人节等特殊节日价钱还会有所上调。
据调查,学校周围的旅社、日租房、月租房确实颇有市场。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后了解到,学生情侣为过“两人世界”营造浪漫气氛的占近五成,另外,还有同学聚会、考研复习等也占有相当比例,也有少数是情侣“脱离”宿舍长期同居。
从爱情禁锢到自由开放
然而五十年前,别说“同居”,就算是拉手走校园也是被视为违纪的。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里没有任何关于爱情的浪漫记忆。按当时的规定,所有高校都严禁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甚至把“在校学生严禁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守则。
“那时候,男女同学之间说话都很少,即使互有好感,也是‘地下鸳鸯’,活动高度保密。”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黄老回忆道。
进入80年代,受到以琼瑶为代表的港台文艺作品的影响,校园恋情渐渐浮出水面。直到90年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开始有了重新的定位。如今,曾经为大学生们设置的爱情樊篱已在时光的岁月里不知不觉地倒塌,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
“现在择偶的第一标准是健康、人品,而传统的已不是最重要因素。”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相亲中选择异性的重要因素中,仅有6%的人认为很重要。
大学恋爱:是晚宴还是快餐?
有大学生说,大学里谈恋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法,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有人说,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体验,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无忧美好时光。
那么,“被传说”的很美好的大学恋爱在当事人眼中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据上海某高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重恋爱过程高于重视结果”的认同率竟高达70%以上。“大学恋爱真正能走到最后的还是少数,但如果没能在大学期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有遗憾的。”
正是因为这种“即乐”的想法,也导致目前校园爱情存在过于“快餐”的情况。
根据《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9%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应以结婚为最终目的,大多数人则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去恋爱,甚至有1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爱只是一场游戏。
在采访中,也有大学生不无避讳的说,过去读书太压抑,想在大学谈场恋爱,来个彻底的放松。另外。也有不少人表示大学恋爱纯粹是因为空虚、寂寞想找人“陪”。
【关键词】日租房;90后;恋爱观;思想政治工作
如今,在许多高校的校园中以及周边随处可见张贴的各种日租房小广告。小广告上标注了日租房的地点、设施条件、各时间段价格、“拎包入住”等。日租房的名称也颇具诱惑力——“温馨家园”、“快乐小屋”、“浪漫之约”,等等——一系列充满玫瑰甚至暧昧色彩的字眼。
根据胡建军调查发现,超过四成的大学生知道日租房现象;有13.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日租房的经历;认为周围同学有日租房行为的达21.6%;有20.2%的学生对日租房行为表示赞成;11.6%的学生表示反对;4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日租房用途较广泛,其中恋人约会所占比例最大,占42.1%,同学聚会占20.8%,学习考研占17.7%,开展班团活动占10.1%,其他占9.1% 而王科军等人的调查表明,用来做异地情侣“团聚”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日租房中大概占50%以上;学校恋人们共度周末、节假日的“好去处”,大概占20%;同学周末聚会或者生日聚会,大概占20%;用于安置来访同学、考前临时抱佛脚等,大概占10%左右。鉴于他们调查所选择样本的不同,其结果有所差异,但是大学生恋爱、约会是日租房最主要的用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笔者在学生工作实际中发现,还存在其他因素,如大学生为方便社会兼职或看球赛、上网、打牌等娱乐的需要;与舍友关系不融洽,在外租房回避与同学的矛盾;学生公寓条件不理想,在外租房,享受个人空间等情况,大学生也会选择日租房(但这些情况在日租房中所占比例很少)。特别是2004-2007年连续下发了3个文件,要求严格大学生租房问题的管理,但是大多数高校出于安全考虑,基本是杜绝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于是不少学生就通过日租房来与学校老师“打游击”。
大学生日租房已不是个案,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日租房问题对大学生思政与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带来了很大挑战,已成为一项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当前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视角对日租房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90大学生恋爱观概况
90后大学生已成为校园主体。90后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界定,更是社会学或文化学意义上的定位,它代表的是某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其群体内部也千差万别。90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的相对充裕而出生、成长的;许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也是伴随着快餐、流行歌曲、享乐文化以及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而长大的。相比于80后、70后来说,90后开放大胆、主动性强,更加注重个性、自由。但是,也相对自我主义、个人主义一些,所以,社会往往给他们贴上自我、另类、非主流、前卫甚至“脑残”等标签。
当带有这样特质的一群90后从中小学应试管理的压力棒下脱身出来,远离家长的约束,步入大学校园后,所面对的大学生活、学习方式又与中学有着很大区别,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所以,他们一下子被抛入“我的青春我作主”的境况。此时,他们的恋爱问题就愈加彰显出来,除了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较强,较好处理恋爱问题外,大多数90后由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考虑问题的片面性、眼前性,他们的恋爱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少大学生“跟着感觉走”,崇尚个性“自由”,性观念日益开放,将人生的意义定位为追求生理需要、感官刺激,“传统的‘从一而终’、‘观’等观念已被很多大学生笑话为落伍”。
何为恋爱观?概括而言,即一个人对于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以及在婚恋实际行动中所持的价值取向。
(一)90后大学生恋爱观表现
1. 恋爱观念:主动性、开放性、自我性更强
90后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更加主动、强烈,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他们在恋爱、性等方面观念更加解放、开放、超前,渴望提前享受“二人世界”卿卿我我的甜蜜。
他们的恋爱现象更加普遍,更为公开、“高调”、自主、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状况。在他们看来,爱情不需要太多理由——“因为爱,所以爱”。据一项网上调查,甚至许多人的初恋年龄都在初一初二。
2. 恋爱动机:五花八门,相对功利
90后恋爱动机形形、五花八门,既有为了追求纯真、美好未来与幸福生活,爱情,“情投意合”、“比翼双飞”,相互关爱,不怕牺牲自己的恋爱;又有“为了消除寂寞而恋爱;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为了功利性、现实性目的而恋爱;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恋爱;为了满足性的需求而恋爱”等情况。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什么苦,乐于享受,往往希望找到一个条件好的恋爱对象,现在非常流行的择偶目标“高富帅”、“白富美”就是其婚恋观形象的写照。
3. 恋爱行为:重过程轻结果,注重当下感受
不少大学生中恋爱中重过程、重体会、重“感觉”、重“眼缘”,轻结局、轻责任,他们对恋爱常常抱“没有什么大不了”态度,比较贪图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对其他方面考虑甚少、甚浅。往往注重恋爱的过程,轻视结果,把爱情与婚姻形而上地分开看待,将二者脱节,似乎爱情与婚姻是泾渭分明的两码事,“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婚恋的责任意识淡薄。甚至不少90后将恋爱异化为时尚攀比,用恋爱来证明自己所谓的“能力”、“魅力”。
4. 恋爱方式:形式化、表面化、快餐化较明显
90后大学生恋爱时往往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追求快餐化、短平快。大捧的鲜花似乎比真诚的感情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立竿见影似乎比好事多磨更能博得他们的心动。有的人甚至将恋爱娱乐化、“拒绝崇高”,存有一定的游戏人生的心理。至于真正的恋爱、婚姻意味着什么?双方要承担哪些责任?他们就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与行动了。他们只是沉溺于“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的爱情神话,至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的生活到底怎样的幸福、怎样经营,他们则无从考虑。一项国家“十一五”项目课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左右的大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学生对婚前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在校大学生承认有过;有过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不成熟、不负责的恋爱以及发生的行为无疑会给双方特别是女方带来很大的身心伤害。
5. 恋爱心理:相对滞后、不成熟
90后大学生正成为社会一个越来越凸显的群体,他们急于“登上时代的舞台”,急于适应社会,“青年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成人生活方式的预演”,90后大学生的恋爱有一种宣告自我成熟、长大成人的“预演”的意蕴。但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存在一定的脱节,他们心理往往还没有足够成熟到可以妥善面对和处理恋爱乃至恋爱的结果——婚姻问题的程度。
(二)90大学生恋爱观形成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的大学早已不是遗世独立的“象牙塔”,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与文化冲击大学校园,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享乐主义”等不良取向有所泛滥。传统德道逐渐淡化,网络及各种媒体上呈现的恋爱价值观念也渗透着90后,爱情电影、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等在消解着传统恋爱观,正不知不觉地重塑着他们新的恋爱观。同时,大学生有时追求新奇、虚幻飘渺的感觉,选择网恋,网友会面,“最佳”场所便是日租房了。此外,大学校园周边的一些居民出于有利可图的“商机”考虑,将大学生当做“摇钱树”,纷纷开辟日租房,更是为大学生日租房提供了市场。
2. 大学生的身心特征
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娇生惯养,包容心、责任心不强,注重享受爱的“权利”,但对爱的“责任”、“义务”履行的不够。90后大学生处在后青春期,青春期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在其身上还会有所延续。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对异性存在较强的好奇心理,对情感、性的渴求乃至冲动比较强烈;社会阅历、人生经验较缺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大学的学习压力相对中学比较轻松,离开了家人、老师全天候式的监督、管理,加之离家较远,一下子轻松、自由起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精神和情感出现一定空虚,这些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异性、恋爱产生了一定依赖心理,“以恋补虚”。也有大学生抱着证明自己的“魅力”的虚荣心理,认为大学不恋爱就是枉来一场,甚至认为恋爱越是“多踩几只船”,越是有“能力”。
3. 相关手段的滞后
一直以来,学校、家长对大学生婚恋、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导和管理相比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严重滞后。大多数大学生对婚恋、性等的认识也是零零散散,主要通过影视、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道听途说”进行科普启蒙,正规的、系统的引导不多。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升学的压力解除了,家长、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恋爱的容忍度、包容度越来越宽,并且按照相关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大学生的恋爱之风愈吹愈烈,但对他们相关指导、管理却没有及时跟进,不少大学生婚恋观出现偏差,爱情、婚恋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恋爱与学习、生活、事业的关系处理不好,影响成长发展,有的甚至酿成情感纠纷和悲剧。
二、大学生日租房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日租房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可以锻炼提升租房者的独立性、自主性、担当意识;可以为他们向成人生活(社会化生活)的过渡提供一种“预演”;也“弥补了学校后勤的缺陷,为学校提供方便”。但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日租房所带来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更多、更大。
(一)不利于学校的思政管理
日租房使大学生租房期间脱离了学校与老师的管理和监督,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容易引发各种事故。90后年轻人一般比较贪玩,自律性不是很强,租房在外,无人督促,他们容易形成懒散心理,学习进取心减弱,迟到、早退、逃课等。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外日租房更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恶习乃至因不良环境的“染缸效应”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安全、卫生等问题等不到保障
由于租房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日租房的床褥、洗漱、洁具等用品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日租房的门锁钥匙多人转手,易造成物品失窃;许多日租房都不具备出租资质,没有到官方登记备案,管理不规范,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维权,变成“吃哑巴亏”;甚至有些日租房由违建或者危房改造来的,房屋建筑的安全性缺乏保证;不少日租房位于“城中村”,居住环境不佳,所住人员复杂,不法分子侵害租房者的行为或者出现事故的概率要远大于住在校内学生公寓。
(三)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人是交往性、社会性的存在,特别是90后大学生,其“三观”还未定型,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若隔三差五地去日租房“浪漫”,脱离了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际氛围,缺乏与同学的交往、沟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这将不利于他们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观念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租房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生活场所不断从学校到日租房之间来换,用会导致他三心二意、心有旁骛,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工作,这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发展。
(四)易形成畸形的恋爱观
日租房现象冲击甚至颠覆着大学生的婚恋观、价值观、道德观。租房者易产生与加剧及时行乐、纵望、游戏人生、游戏爱情、性自由性解放、“拒绝崇高”、无所谓、无所惧等不良思想,导致他们在恋爱问题上的庸俗化、随意化、片面化,此时的一些问题若处理不好,“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甚至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留下“后遗症”、心理留下“阴影”,并且他们的行为还会为其他学生树立“负面榜样”。特别是因同居怀孕采取人流措施对女生可能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三、大学生日租房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追求学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时期,却不是解决终身大事的最佳时期。面对情感的冲动和相恋相爱的渴望,当代大学生应该善于用理智把握感性的风帆,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努力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爱情之舟最终驶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方便恋爱而在外日租房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两课”教师、学生干部等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分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恋爱与人生等的关系,处理好恋爱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要树立积极的理性恋爱观,端正恋爱态度,培育恋爱心理,规范恋爱行为。小谋者谋其利,中谋者谋其器,大谋者谋其义,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恋爱观,恋爱观又影响着人生观、价值观。要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爱情意味着责任担当,其核心要素在于彼此的忠诚、包容、信任、奉献乃至牺牲。纯洁的爱情是双方的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相濡以沫,共同追求美好理想、创造幸福生活。恋爱充满激情,但不能以激情代替理智,要将爱情升华,将恋爱的热情、激情升华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好地学习、工作;恋爱是两个人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恋爱中双方也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做到自尊自爱,加强安全意识,学会识别、分辨真假爱情,保护自我,远离各种伤害与犯罪。
(二)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加强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不少高校的学生住宿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等条件与学生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减少日租房现象,需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若学生宿舍的电视、网络、空调、洗浴等设施配备到位,食堂饭菜的质量跟得上,学生明白在学校住宿比在外日租更经济、更方便、更舒适时,他们自然会减少日租房行为。
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引导、陶冶等重要功能。文化育人往往比管理、制度育人的效果更深刻、更长远,要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文体活动等营造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租房大学生体会到在校住宿,自己有一种融入集体的“家”的主人翁感觉;而在外日租,则有被抛弃的、“孤立人”的感觉,这样他们自然会更乐意住在校内。只有当大学生带着寝室文化、校园文化的DNA走向社会时,才能进一步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三)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加强恋爱课程、性健康课程
受传统文化观念与应试管理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引导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许多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渠道或通过“实践”来摸索恋爱、性知识等问题,而通过正规课程、专题讲座加以指导则寥寥无几。
高校学生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注年轻人恋爱等方面的相关需求,进一步加强恋爱观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减少因该方面 引导的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目前社会上的“剩男剩女”问题虽然与媒体炒作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他们的恋爱观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实际,开设(必要时可分开开设)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学、性道德性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及心理咨询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勇敢面对挫折。
(四)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建立健全租房审批、检查、惩戒制度
针对日租房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宿舍检查制度、租房惩戒制度等,必要时可以把在外租房与操行考评挂钩,减除租房者日常评优资格。规范租房管理程序,完善校外租住申请审批手续,杜绝学生夜不归宿、在外日租“打游击”等情况。对于特殊情况需在外租住的,要登记备案,并联系房东、学生家长签订相关协议和承诺书,做好安全预案。
(五)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以上是从学校的角度开展的工作,但是要解决日租房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与校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净化校园周边日租房环境。
联合公安、卫生、房管、工商、街道、社区等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安综合整治,对于房屋不符合出租条件的,卫生、安全等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处置与整顿。对诱导大学生涉足成长不利环境如游戏厅、网吧乃至场所的“黑租户”依法打击、取缔。对日租房情况在公安机关进行备案,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可以参照网吧上网身份证实名登记制度,建立日租房实名登记制,租房者信息必须强制登记到联网的管理系统,以便核查、监管。学校、公安、卫生、街道等相关部门与房东建立定期走访或沟通渠道,了解日租房相关情况,加强对租房大学生的有效管理。
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服务与社会环境的原因;不仅涉及大学生恋爱观问题,也涉及到其他多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安全观、人生价值观,规避日租房的不利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2] 许传新.大学生日租房现象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 2007(4).
[3] 孙琼如.天使在堕落?——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4] 杨晏清.当代大学生恋爱目的多元化分析[J].学理论, 2010(22).
[5] 刘礼明.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探讨[J].青年研究,2000 (10).
[6] 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关键词 大学生 婚恋观 心理 健康
1提出的背景
婚恋观是个体对恋爱、婚姻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影响着个体对待恋爱、婚姻问题的态度和责任的承担。传统社会中由于男女性别社会分工所导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角色一直主宰着人们的婚恋观。随着现代科学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性别差异渐趋弱化、民主、自由,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男女固化的社会角色定位逐渐被打破,女性不再满足自身的家庭角色,渴望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
近年来,大学生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和婚恋观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婚恋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在恋爱和婚姻过程中的体现,是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对恋爱、婚姻和性取向的基本看法。
1.1方法
本次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共计38个问题,包括基本情况、恋爱观念、择偶观念、性观念等。为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课题组对川南幼专2012级2-8班、14班,2015级18-25班1143名大专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结果报道如下。
1.2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在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中进行的,同质性较强。
(1)恋爱观:调查结果显示,64.6%的学生赞成谈恋爱,只有5.9%明确表示反对;到目前为止,73.4%的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只有26.6的学生还未有恋爱的经历;76%的学生希望在大学里能谈恋爱,没想过的只有24%。看来,大学生谈恋爱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在关于谈恋爱的动机方面:被对方的某些优点吸引的占60.2%,因为对方追求不好拒绝的占9.9%,因为空虚寻求寄托的7.8%,看到别人谈恋爱而跟风的有6.4%。
(2)消费上:40.6%的人主张应由男方买单,21.4%的认为应AA制。
(3)恋爱是否影响学习:40.8%的人认为不会有影响,42.6%的人认为积极影响多于消极影响。
(4)失恋方面:失恋后仍可做朋友的占45.4%,行同陌路和敌对关系的分别占35%和10.3%;在关于失恋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上,抱无所谓再找一个的有24.4%.积累恋爱经验的50.2%。
2婚姻观
(1)在选择人生伴侣最看重对方什么这个问题上:占第一的是对方的人品,其次是兴趣爱好、发展潜力和外貌,看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分别有13.9%和 13.4% ;认为门当户对的有73.6%.
(2)当爱情与亲情、友情发生冲突时:选择爱情的只有16.6%;当爱情与事业发生冲突时,以事业为重的占37.4%,不知咋办的占30.5%;对于毕业后是先成家还是先立业这个问题上,49.6%的人认为先立业;在事业与家庭上,会把家庭放第一位的占38.7%。
(3)在结婚年龄上:47.9%认为25-29岁最好。
(4)关于婚后是否愿意与父母同住,只有21.2%的人愿意。
(5)对待离婚:23.2%的人认为离婚很正常,坚决不离婚的有15.3%;关于婚外情,不能接受的有41.8%,能理解但不接受的占46%。
3教育引导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增强学生的鉴别是非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全局工作。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位一体的婚恋教育联动机制。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来看,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婚恋教育。并从观念、制度和资金方面予以指导、鼓励和支持,依托大众媒体创设弘扬科学婚恋观、普及相关知识的网站和电视频道或节目,节目的收益对象主要包括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①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氛围。 要规范网络企业进入与退出门槛,加强日常网络监管,推行网络实名制,倡导网络文明。加大对、黄色网站的综合治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健全执法体系,做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②规范电视文化。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电视媒介以其特定的传播影响力对青少年人生观、婚恋观等诸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要着力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监管力度,尤其要规范相亲类、选秀类、感情类、婚姻类等与婚恋观有关的电视节目,并对婚恋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电视广告等严格把关。
(2)从高校的层面来看,要真正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落实。
①根据学生年龄特定开展专题婚恋教育讲座。调查显示,在“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婚恋教育课程”中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同时,仅22.5%受访者所在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高等学校要重视婚恋观教育,凸显性教育,把思想(下转第38页)(上接第27页)品德修养、婚恋教育与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我校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探索。每周,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以婚姻中的责任感为主题进行演讲,营造良好的氛围。定期由学校专业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婚恋教育的专题讲座。因为我校是以女生为主体,针对大一新生,邀请了本地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开展了如何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知识讲座。针对高年级学生处在容易发生恋爱行为的阶段,学校心理专业老师以青春期异性的正确交往为主题开展了讲座。此外,针对毕业班学生,我校心理老师进行了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专题讲座。
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婚恋观教育。我校每个专业都有心理健康课程。由我校教师编撰的校本教程中有专门的章节讲授大学生婚恋观。专业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思想认识,有利于正确婚恋观的形成。
③班主任在班团活动中渗透婚恋观教育。班主任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渗透婚恋观教育,在专题班会中通过团体辅导及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在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为其排忧解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大学生自身需要端正婚恋动机,调适婚恋心态。
①大学生应该端正婚恋动机。恋爱动机好坏,关系到恋爱能否成功,婚姻能否天长地久,家庭能否幸福美满。有了良好的恋爱动机,才能在恋爱过程中使爱情的心理结构逐步形成,才能建立起经得住一切考验的高洁爱情和稳定婚姻。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良好的情感品质,端正恋爱动机。
②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婚恋责任意识。道德品质是后天环境教育和自我修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增强婚恋责任意识,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首先要自尊自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婚恋责任意识。
③理性对待爱情与学业,以学业为重。大学生要正确看待爱情,必须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当爱情与学业发生矛盾时,应理智地使爱情服从学业,保证完成学业。肩负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22 (5):30.
[2] 郑夕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9):56-59.
恋爱小白不再抢手 爱过更受欢迎
谈过几次恋爱、有几个前任这几乎是单身男女每次相亲都避免不了的问题,隐瞒到底、留给对方感情史一片空白的印象?还是从实招来、坦诚相待?世纪佳缘最新的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昔日的恋爱小白已不再受欢迎,有恋爱经验更加抢手。
在一项针对配偶恋爱史看法的调查中,离异人群和未婚人群、男性和女性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差异。数据显示,相对于未婚男女来说,离异人群更不在意另一半的情史,且男性比女性更看得开。
对此,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佳芮表示,对于另一半恋爱经验的态度反映了国人恋爱观的逐渐开放,以前男性可能都会有一种初恋情结,总是希望自己是对方的初恋,恋爱对象越单纯越好,但初恋成功的概率很低,张佳芮说,恋爱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大部分男女,只有经历过一两次恋爱,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理想中伴侣是什么样子的,特别是对于离异人群来说,他们更加需要找能彼此体谅包容的对象。
谈过恋爱的人才会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才会吸取以前恋爱的经验,在以后的恋爱和婚姻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懂得去呵护和珍惜另一半,来自江苏的张先生表示,自己跟女朋友在遇见彼此之前都经历过几段感情,我们彼此并不介意对方的感情史,现在感情很好,准备年内结婚。
离异女不care房车 未婚女公然要聘礼
来自福建的林先生跟女友相恋三年了,今年准备结婚,但谈起即将到来的婚礼,林先生却一脸惆怅, 本来去年就想结婚的,结果因为聘礼的问题耽搁了,女方不仅要求买房买车,还得按照老家的风俗,出一笔聘金和价格不菲的金银首饰作为陪嫁,我自己的经济能力无法担负这些,最后只能由父母出一部分钱,林先生无奈的告诉记者。
女方向男方要聘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像林先生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很常见,但据世纪佳缘最新的婚恋观报告显示,对于聘礼的问题,未婚女和离异女的态度却大不相同。
数据显示,在对待结婚是否需要父母出钱的问题上离异人群和未婚人群的看法大不相同,大部分离异男女觉得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就可以搞定,其中94%的离异男性和84%的离异女性不关心或者不需要对方父母的补贴,但有近一半的未婚女性认为结婚这件事公婆当然要出钱,有13%的未婚女性觉得结婚需要公婆大放血。
离异女不care房车,未婚女却公然要聘礼?对此,张佳芮表示,这与双方的经济条件和情感的经历有关。离异女经历过一次婚姻,相比于未婚女,她们更加懂得婚姻的重要性,对于再一次的选择,她们对物质的要求不会那么高,相反的,会更加注重其他的软性条件,比如对方的性格、双方的兴趣爱好等,而对于未婚女来说,房子车子是婚姻安全感的来源之一,特别是在高压的生活和同龄人的相互比较之下,结婚买房买车已经成了一种潮流,这让很多未婚女性在潜意识会认为,结婚找公婆要聘礼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自己挣的钱根本就担负不起一个家庭的支出,公婆一直在催婚,那就只能由他们出钱来办婚礼了,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王小姐说道。
婚前同居不再新鲜 再婚要求先试婚
随着人们性观念的逐渐开放,婚前同居已不再是件新鲜事,但离异人群和未婚人群对婚前同居的态度却大不相同,特别是对于离异男来说,在婚前试婚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据世纪佳缘婚恋报告显示,离异女性比未婚妹子更能接受婚前同居,77%的离异女性愿意尝试婚前同居试婚,未婚女性的这一比例只有64%,还有34%的未婚女性表示没结婚怎么能住到一起而坚持婚前试婚的离异女性和未婚女性只占到3%和2%,婚前同居这件事,普遍来说,女性比男性更谨慎、接受程度更低。
而超80%的男性接受婚前同居试婚,而经历过一次婚姻失败的男性则认为婚前试婚很有必要,有12%的离异男表示不试婚怎么行,试婚成许多离异男再婚的必修课。
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佳芮表示,在情侣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婚前同居试婚有一定的必要,因为恋爱不像婚姻,恋爱时,双方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对方面前,但爱情最终都要走进婚姻,婚姻远远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婚姻更多的是两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磨合,恋爱中觉得是小问题,当上升为两个家庭时就是大问题了,所以情侣在婚前同居试婚有一定的必要,提前模拟婚后生活有助于情侣更清楚彼此到底适不适合一起生活。特别是对于离异人群来说,因为他们已经经历过一次婚姻的失败,所以再婚会比未婚男女更加谨慎,顾虑也会比较多,婚期试婚对于离异人群来说显得更为必要,张佳芮说。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就是因为结婚之后发现两人在生活习惯各方面很难调和,小矛盾慢慢积累,最终导致了离婚,32岁的王女士说道,现在再找结婚对象会考虑婚前试婚,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这样会比较放心。
单身男女梯度择偶 男人爱小个性 女神不吃香
光彩照人的女神和有点小个性的可爱女孩,谁才是最受欢迎的结婚对象?世纪佳缘最新的婚恋观报告显示,在对结婚对象的选择上,男女的差异很大。
48%的未婚男性希望找到有点小个性的女朋友,38% 的则表示普普通通就好,离异男性在择偶上与未婚男有一定的差异,找个有个性的女朋友和普通的女朋友的比例,离异男均占比38%,相反的,选择各方面都优秀的女神做女朋友的比例却最低,未婚男仅有9%,离异男占比10%。在择偶上,男人普遍青睐有点小个性的异性,女神反倒不吃香。
张佳芮表示,在中国,男女择偶都是梯度择偶,差异大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与男女的角色分工不同有关,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的提升,但女性仍然是家庭生活的主导,所以男性倾向于选择小个性的普通女孩,这样婚姻生活既不乏味也能有一个靠谱、稳定的后方。女性则相反,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总希望在恋爱和婚姻中找到安全感,所以有闪光点、各方面优秀的男士更受女孩的欢迎。
女神适合远远的欣赏,真正一起生活的还是希望找一个比较靠谱和稳定的女孩,当然性格好,有点个性、有点可爱的女孩更好,28岁沈阳小伙在谈到对结婚对象的选择时说道。
单亲家庭择偶难? 女性比男性更介意对象是单亲家庭
据世纪佳缘婚恋观报告显示,在对待另一半是单亲家庭的问题上,男女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女性比男性更介意对方是单亲家庭,且离异人群对单亲家庭的接受程度普遍高于未婚人群。
有87%的离异男和74%的未婚男能够接受另一半来自单亲家庭,但女性的这一比例要低于男性,仅有74%的离异女和50%的未婚女可以接受另一半来自单亲家庭,近一半的女性介意另一半来自单亲家庭。
男朋友是单亲家庭的话,我们结婚以后就需要跟婆婆在一起生活,我很担心处理不好婆媳关系,来自山西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不接受单亲家庭的女性主要是不想跟婆婆一块住。
婆媳关系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来自世纪佳缘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结婚后是否愿意跟对方父母住一起的问题上,有超过60%的女性直接拒绝,有80%的女性表示这个问题需要慎重的考虑,可见婆媳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学问。
关键词: “两课”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一、引言
加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两课”)的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实践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优化“两课”教学的现实需要[1—2]。“两课”教师在钻研理论的同时,需要着力研究实践环节的改革,一方面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社会大舞台去实践。“两课”实践教学改革对老师的“教”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外实践拓展,提升学生认识社会、增强责任感的能力,是摆在“两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这门课在所有的“两课”中起着打头炮的作用。大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是人生重要阶段,如何让大学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让大学里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让大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体悟到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肩负着光荣的使命。自“05改革方案”以来,高校一直将“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两课”教师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此,笔者结合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供大家参考。
二、认真做好课前调研
(一)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对象的主体需求分析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书面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及实践内容诉求摸底。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5%以上的同学期待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在不偏离教材前提下应紧贴时代主题和热点话题,增加课堂讨论和交流。同学对实践内容建议比较多,主要集中意见有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组织学生参观,围绕重要节日或最近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学生建议不应以一张试卷决定成绩,可以按小组打分,将平时课堂讨论和课后小组活动纳入重要部分。最后考试不要拘泥于出一份考试试卷,可以撰写学习心得或主题调查报告等。只有真正了解学生诉求,政治课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才可能真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二)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
对“两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生实践需求进行必要认识后,需要进行具体实践环节的实施。“两课”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和课外实践[3]。
课堂教学实践是最基本的教学实践环节。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最多的是课堂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实践是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衡量老师综合能力的基础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校内教学实践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的直接延伸,校园有丰富的理论教育资源和现实实践素材,一是有知识丰富的教授专家,且愿意与学生互动。二是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随时能提供学习参考。三是有众多朝气蓬勃的现代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思想有激情。因而,校内教学实践重点应该放在课堂理论教学的拓展上。
校外实践教学是高校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校外实践教学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和实施社会服务。大学生带着课题走进街道,走进社区,走进厂房,走进农村意义深远,一方面能真正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因而,校外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三、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的实施
首先要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的培养方案。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安排详细设计,甚至细化到哪一阶段如何进行何种内容实践。进度如何安排,主题选择等均需要细化。包括设计统一实践手册,将实践时间安排、要求、目的、具体内容、实践考核方法等一一标注。实践手册做到学生人手一册,手册上面有实践单位考核打分等内容。
实践教学安排分前期部署动员、中期检查、后期汇报等环节,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而不至于出现走过场现象。
其次要抓好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内容丰富、涉及知识点多,实践环节实施需要紧扣三个环节: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4]。
(一)课堂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章节安排互动。如关于理想这一章节,可以展开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让同学回忆起深藏心灵深处的儿时梦想,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也可以进行理想与空想的辩论。“爱国主义”这一章可以让同学收集爱国方面资料,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树立爱国意识,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教育片,如《走进新时代》,增强爱国热情。“法律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守法。让同学收集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的案例,如吴英案,药家鑫案等,通过案例讨论让同学对我国法律发展历程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国家新法律修订也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如《新婚姻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均是当代大学生需要了解的。组织学生观看《经济与法》,能让同学将抽象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当中解决现实问题。
(二)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大学生自身行为习惯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事例、热点展开调查。如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章节时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状调查;大学生校园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调查;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就业观、择业观这一章节时进行大学生恋爱观及违反恋爱道德的行为调查;“树立正确理想”这一章节时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等等。在法制教育层面值得大学生反思的调查内容有:大学生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调查;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典型表现,等等。这些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深入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变成大家共同的收获,也可以将个人自愿调查和个人与小组结合开展调查。其目的都是对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状况及法制观念有感性认识,真心体验大学生学习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法制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从而进一步激发深化学习这些理论的热情。要拓展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这样的调查实践绝对不可忽视。在此基础上,可采取教师讲坛、学生论坛、师生共同研究的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教师讲坛可由教师分工负责,每位教师负责两三个专题,既可促进教师搞科研,又可丰富学科教学理论知识,还可聘请校内或校外有关专家围绕课堂理论教学开展系列理论知识讲座,对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很有必要。教师讲坛的选题,既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又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疑点、难点和关注的社会热点。譬如,现代以德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针对性等。学生论坛可组织学生边阅读、边研讨。如关于法制知识学习论坛,可以讨论一些案例,也可以组织模拟法庭,运用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是最难落实,也是最能锻炼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丰富,社会性、现实性强,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主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效果好。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分成调查、参观、服务三大类。调查、参观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如讲述“爱国主义”这一章可以进行以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调查、参观活动,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访谈老英雄老模范,等等。谈新农村建设、文明社区建设,可参观先进企业、文明新村,等等。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南京云锦织造厂,让学生充分体会南京博大精深及南京人民在城市建造中发挥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建设成就。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让学生目睹和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改革的辉煌成果,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此同时,可以开展实践基地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需要,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组织有说服力的材料,有序、有效地为整个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服务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依托专业知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服务项目,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既提高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又增强社会责任感,达到业务学习和思想品德双丰收。如笔者曾经教过法律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到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笔者教学的班级有位同学来自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笔者好好抓住这样的契机,让该同学结合切身体会,介绍他眼中的天下第一村,这样资料真实,事例丰富,比笔者收集资料给同学讲解新农村建设效果更好。例外可以与团委配合,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生们根据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有关医疗、教育、法律、科技等咨询和义诊服务,体现了服务农村的宗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农村、接触实践,不仅了解了更多的社情民意,而且思想深处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感。
“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意义深远,只要我们对“两课”实践教学有了深刻而正确的认识,重视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和安排,“两课”教学就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并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荣双,唐鹏.高校思政课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8).
[2]彭德林.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三个原则[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关键词:入学教育;系统化;思想引领;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5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学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开始,是最重要的时机,而思想引领是入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入学教育过程中一切思想灌输和思想交流活动,例如辅导报告、活动动员、座谈谈心等都属于思想引领工作的范畴,可见思想引领工作贯穿于入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一、思想引领系统化
(一)系统。从一般系统论的意义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具有整体性、秩序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特征,一个大的系统可以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不存在孤立的要素,所有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素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拥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特定功能。
(二)思想引领的内涵。思想引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教育活动传递教育内容,被教育者自觉的、有选择的消化、吸收并运用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个体思想认识并转化为个人自主行为的过程。思想引领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依据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入学教育思想引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新生实现思想认识的澄清和转变,由模糊到清晰,由错误到正确;接下来是实现态度的转变,由消极悲观到积极乐观;再接下来是行为的转变,由被动到主动;最终实现的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良意志品质的确立。
(三)思想引领系统化的构思。思想引领系统化就是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的分析思想引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思想引领的目的科学、动态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实现思想引领过程程序化和效果最优化的目标。思想引领系统化从思想引领的主体、客体、内容、时间、地点、形式、方法、环境等多个维度科学系统地规划思想引领工作,形成目的明确、内容连贯、主体能动、客体主动、时机恰当、时间延续、地点合适,形式匹配,方法有效,环境积极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时代性和预见性于一体的动态的思想引领工作新格局。
二、入学教育思想引领系统化的必然性
(一)思想引领系统化是入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1、思想引领系统化是实现入学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入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新生了解大学、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转变观念、找到方法、明确目标。显然,入学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秩序性、关联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特征,表明了入学教育目标的内在系统属性。由于教育客体在思想认知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只有系统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才能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入学教育的目标。
2、思想引领系统化是由入学教育的内容决定的。为了实现入学教育的目标,要开展以理想信念、素质修养、校规校纪、军训、礼仪、学业与职业、恋爱情感、情绪管理、心理调适、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课外活动、干部素质、集体与个人、实践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活动。为了保证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并最终转化为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个性品质,思想引领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看出,思想引领内容的复杂性、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思想引领必须系统筹划、科学布局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3、思想引领系统化是由思想教育过程决定的。思想引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交互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矛盾的运动过程。首先,思想引领效果的传导性和延续性要求在思想引领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各个阶段思想转化工作和各个阶段之间衔接工作的系统规划;其次,教育客体的思想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而且教育客体在思想认识上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需要分类引领,甚至个别谈心,这就要求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整体性、层次性和结构性规划。
4、思想引领系统化是增强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教育客体的差异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育时间的局限性、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都会直接影响入学教育效果,只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科学系统规划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二)思想引领系统化是提高入学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想引领系统化是以入学新生思想调查研究报告和思想引领历史资料为基础,以入学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统筹规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下、有谁负责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按照什么样的要求对谁灌输或和谁交流哪些内容。思想引领是入学教育的开始,是入学教育的基础,还是入学教育的关键,并且贯穿入学教育工作的始终。思想引领工作的质量,思想有没有统一,观念有没有转变,动员有没有效果,实践有没有行动,结果出没出成绩,这些都将直接关系到入学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显然,在系统规划下的思想引领工作能够做到入学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连贯性,进而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入学教育思想引领系统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入学教育目标体系
1、入学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入学教育的总目标是让新生了解大学、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转变观念、找到方法、明确目标。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把总目标细化分解,进而形成入学教育目标体系,入学教育目标体系建立要以学校入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工具选择上可以利用工作分解结构技术将总目标、总任务分解,然后可以依据目标设定的SMART方法把总目标化为一个个有价值、有时间限制、可以实现但又有一定挑战性、可以量化的明确目标,有了明确而清晰的目标有利于在具体工作中实现目标。
2、入学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实践。适应性教育是入学教育的核心,帮助新生实现思想上适应新要求,纪律上适应新管理,学习上适应新方法,生活上适应新环境,工作上适应新内容,发展上找到新目标。据于此我们可以将入学教育的总目标分解成思想教育目标、纪律教育目标、学习教育目标、生活教育目标、工作教育目标和生涯教育目标等六个组成部分。
以学习教育为例,学习教育目标可以再次分解为使用图书馆教育目标、专业教育目标、学业与职业关系教育目标、学习态度教育目标、学习方法教育目标、学习时间、精力管理教育目标、学籍管理规定教育目标等7个组成部分。以学习态度教育目标为例,高校入学教育学习态度的教育目标是入学新生能够自觉的、主动的端正学习态度,能够自觉摒弃学习无用论等错误的学习观点,能够戒骄戒躁、勤奋快乐地学习,与学院优良学风建设的要求保持一致,养成提前10分钟到教室预习、课堂专心学习、课后晚走10分钟总结和定期复习的学习习惯。
(二)调查研究思想引领客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就谈不上科学。开展入学教育之前一定要调查研究新一届学生的思想状况,一方面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另一方面参考权威机构最新的思想调查报告,例如《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在学院历年来思想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依据当年入学新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入学教育方案,修订入学教育内容,分类分组引导,变化入学教育形式,力争做到方案科学、计划周密、内容恰当、形式新颖,切实保障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建思想引领内容体系
1、思想引领内容体系的构建。思想引领内容要服务于入学教育目标,立足于学校、学院、专业的实际,贴近新生思想,满足新生需求,容易被新生理解和接受。思想引领内容虽然服务于入学教育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不是采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而是在对教育目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梳理整合成若干个专题报告,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展开,并附于相应的活动内容。
以主题报告为引领形式的思想教育内容必须撰写成正式文稿,例如新生见面会领导发言稿、专业介绍发言稿和学生活动动员稿等。这些教育内容一旦以文档的形式展现出来,思路就比较清晰,遣词造句就比较适当,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报告人的不同对引领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保障思想引领的效果。同时,文档还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同一声音的物质保障,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引领工作的传承和发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网上网下、随时随地进行的思想交流,是思想引领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老师在讲、干部在说、同学们在谈就形成了思想引领的舆论文化氛围,这是主题报告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舆论导向的思想内容要与主题报告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思想引领效果,实现入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2、思想引领内容体系构建的实践。针对2012级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呈现出价值观多元、目标功利性和维权意识强、思想独立、个性张扬、抗挫折能力和责任意识弱,善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等不同于以往学生的新特点,总结几年来的思想引领工作经验,组织开展了以“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为主题的大学生入学教育系列报告。系列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是啥样的——谈大学的历史使命》、《大学是学习出来的——谈大学生的学习》、《我不是专业的奴隶——谈大学生的专业思想》、《能力是证明出来的——谈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证明》、《素质是培养出来的——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快乐生活——大学充满了幸福》、《轻松生活——谈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精彩校园——认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业与职业——在大学里究竟准备啥?》、《“缘”来如此——谈大学生恋爱观》、《动静之间——静下来想事,动起来做事》等。
(四)制定思想引领的工作计划。思想引领工作开展的时机把握和教育内容在时间安排上的延续性是影响思想引领效果的关键因素,时机把握会直接影响一次思想引领的效果,而教育内容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会直接影响思想引领的整体效果,所以制定思想引领工作计划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入学教育思想引领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按照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思想教育规律,科学有序地安排思想引领工作就是制定思想引领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体现出思想引领在时间点上的及时性和教育内容在时间线上的延续性,要求最终形成一个包含活动目的、时间、地点、主题、性质、形式、方法、负责人、服务对象和承办单位等字段的入学教育思想引领工作计划表。这个工作计划表作为思想引导工作的基准计划,确保思想引领的整体效果;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根据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新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不断地做出变更或调整,准确把握工作时机。
(五)构建思想引领主体体系
1、思想引导主体的分类研究。社会、家庭、学校构成了新生入学教育思想引领主体体系。社会是开展高校入学教育思想引领的大环境,相较于高中,学生在大学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讨论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上各种实际的发生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他们,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上的各种优秀素材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积极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从中汲取正能量是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不太了解孩子所在大学的情况和孩子在大学里的情况,一般的家长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一起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学生家长是学校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该积极与新生家长沟通,介绍学校的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和工作安排,争取家长的正确理解和有效配合。
学校是主动、主导思想引领工作的主体,是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所以构建思想引领主体体系的关键是构建学校的思想引领主体体系。
2、构建学校思想引领主体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是学校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基本思路,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是思想引领主体。学校应成立思想引领工作小组,有校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共同参加,在学校层面形成党、政、工、团、群、勤协同共进的工作局面。院系成立院领导任组长的思想引领工作小组,构建一支以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的思想引领队伍,学校和学院共同构成了学校思想引领主体体系。
3、明确思想引领主体的工作任务。学校、学院领导负责思想引领工作的部署动员工作,例如组织学校的开学典礼、学院新生见面会和升国旗等活动。学校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图书馆、后勤等,负责思想引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大量具体的、细致的工作由各个学院的团总支负责。各团总支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推动领导动员辅导,专家、专业教师、辅导员、优秀校友做专题报告,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学长学姐交流思想,新生之间相互探讨的全方位、有层次、网络式交流的全员思想引领工作格局,营造舆论氛围,形成文化传统。
4、思想引领主体的培训。由于引领主体的多元化,有领导、有教师、有校友、有学生干部,为了形成思想引领的合力,保障教育效果,必须开展思想引领培训。思想引领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是务虚的工作,一定要树立虚工实做的工作理念,把思想引领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到思想引领主体的一言一行之中。首先,要召开动员、交流大会,高度重视,统一认识,特别是后勤服务人员,意识不到自己的服务质量对思想引领效果的重大影响;其次,要开展对思想引领系统化的学习、交流和研讨活动,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六)思想引领的地点、环境、形式和方法。思想引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交互过程,在思想引领的实践中主体、客体、内容、时间、地点、形式、方法和环境的合理搭配会有效提高思想引领的实际效果,在合适的地点,用新颖匹配的形式,采用有效的方法,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积极的人文环境中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思想引领的地点和环境。地点和环境是思想引领的外在因素,地点和环境如果根据引导人、内容、形式和对象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选择会产生较好的引领效果。例如,学院领导与新生的见面会,要求比较正式,气氛比较庄重,地点应该选择在条件比较好的礼堂;军训的地点当然最好能够在军营;专业思想教育如果能够在实习基地开展比在教室里听专业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内容生活化的座谈最好在学生宿舍内;一对一的思想交流,当然环境越轻松越好,地点可以选择海边、古树下等,如果谈心的对象比较内向、敏感,那么最好由他来选择自己感觉到比较放松自在的地点和环境。
各个学校、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环境。教职工和学生干部都在说着一样的话,学长学姐们都在照着做,前面有车后面有辙,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文化传承的力量能够让思想引领工作加速推进且成效显著。
2、思想引领的形式和方法。思想引领的形式主要有影像、讲座、心理沙龙、情景剧、座谈、跟帖、发日志和讲故事,等等。形式新颖并且与内容匹配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增强教育效果。通过对热播电视剧、电影等影视资料剪辑和讲解的形式来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比较受新生欢迎;专家、校友来校做报告、讲座和座谈比较受新生欢迎;讲述校友的故事、发生在同学身边的故事比较受新生欢迎;由学生干部负责的新生主题沙龙活动、情景剧等学生活动比较受新生欢迎;个别问题单独谈心比较受新生欢迎;参与空间讨论、跟帖和留言是比较受欢迎的。在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时,最忌讳的就是动辄就上纲上线,开大会、讲大道理,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起反作用。
思想引领的方法主要有灌输、辩论交流、谈心和熏陶等。新生对学校、学院、专业的情况和要求了解甚少,有些内容一定要采用灌输的手段,不断地讲,不断地强化,最后形成自觉的行为,例如组织纪律;有些内容可以采用辩论交流,逐渐深入方法,例如专业思想;有些内容需要慢慢的谈心,细细的聊,如生活、学习上的个人问题、心理问题等;熏陶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人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这要依靠学校、学院多年来的文化沉淀和文化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性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思维最为活跃、思想最为开放、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其恋爱观和性观念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需求,但总体而言,大学生性生理成熟而性心理发育明显滞后,性意识觉醒而性知识贫乏\[1\]。大学生都普遍缺乏卫生生理知识及性知识\[2,3\],导致由此产生的性生理及性心理困扰日渐增多,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问题也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将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等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必修内容。
从目前国内学者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多数高校性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缺失状况,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也存在缺位的现象,仍缺乏系统有效的性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性观念和意识、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和开展性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势在必行。
1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情况综述
1.1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性教育情况
张德美等\[4\]对西南地区4所不同类型高校866名大学生接受性教育的现状调查中发现,32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其中男生为273%,女生为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P
1.2大学生获取性教育知识途径
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广泛,既有书籍、报刊、宣传资料、网络等单向途径,又有父母、教师、兄妹、同学、朋友、恋人等人际交互途径,也有讲座、展览、报告等群体交流途径。正因途径丰富具有可选择性,造成大学生性教育途径的可控性较差,同时从多项调查研究结果来看,网络碟片、报刊书籍对学生性观念影响很大\[7\]。受访学生认为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同学朋友间的交流和网络\[8\],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还是通过阅读相关的书本杂志以及与朋辈群体的交流。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并未占据主导地位\[9\]。男女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例最高的都是报刊杂志,其次是因特网、同性朋友及医学专用书籍,从老师、异性朋友、父母那里获取的比例较低\[10\]。从总体来看,大学生遇到性方面的疑惑和顾虑的时候多从同性朋友和网络获得帮助。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调查显示,老师(学校)和父母(家庭)排序靠后,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性知识来源方面存在不足,高校在性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1.3大学生性教育的需求状况
大学生对于性教育的需求对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存在差异,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大学新生最希望获得的性知识是关于异往和恋爱心理,在这一点上男性女性没有太大差异。其次男性最关注的是性健康,如何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而女性最关注的是、性卫生、性健康的知识\[9\]。学生对性教育的内容按照认可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性知识和性病知识”、“性道德观”、“性价值观”、“性法律知识”、“计划生育知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性教育内容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异\[11\]。
1.4大学生对高校性教育情况满意度
从大学生对学校性教育满意度情况来看,王志英等\[12\]对武汉地区1143名大学生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目前性教育的满意度偏低,有193%的大学生对学校的性教育不满意,有3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未开展性教育,男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马绵雄等\[13\]通过对903名90后大学生调查显示:只有31%的调查对象对学校的性教育很满意,164%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性教育基本满意但有欠缺,805%的调查对象对学校性教育不满意。张鹏等\[14\]对烟台地区849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调查显示:针对现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认为良好的同学占1169%,而认为一般和很差的同学分别占4403%和4427%。可见目前大学生对所在高校进行的性教育情况认可度不高,满意度偏低,说明我国的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从以上各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性知识的缺乏性、性观念的开放性、性教育的断层性等都给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和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性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未充分得到体现,大学生的性知识严重匮乏,对性教育迫切需要,但通过学校和家庭所受性教育较少,这与大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由此产生了高校和家庭性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成材方面正面引导的缺失。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性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当前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和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大学生性教育模式。
2构建当代大学性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2.1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主体模式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一种综合发展性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力量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发挥相应的功能和作用。政府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净化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制定性教育指导纲要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从经费上予以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主要制定相应的性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对各高校进行性教育的情况和实效性进行评估。高校应制定大学生性教育的实施细则,根据各自高校的特点,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具体实施大学生的性教育。家庭是大学生性教育的起点,父(母)对同性别的孩子进行言语、穿着、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引导,根据子女的性别和年龄阶段实施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的行为化和角色规范主要内容的示范性性教育。社区主要以各类主题活动为载体实施补充性教育。
高校在实施大学生性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应提升性教育的理念,加强性教育内容的研究,改进性教育的方式,丰富性教育的手段,强化性教育的途径,建立起实施性教育的相关职能机构和科研机构,为二级学院具体实施性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经费、组织保障。在具体实施层面构建“三级架构、多维网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架构,以及由学生工作、教学管理、宣传保卫以及科研学科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性教育工作多维网络,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工作环境,建构起工作有目标、建设有平台、过程有机制、经费有保障、教育有师资、运行有场地的工作局面。
在大学生的性教育过程中,各性教育的实施主体相应的职能有所不同,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高校的主阵地作用,以家庭性教育和社会性教育为补充,形成当代大学生性教育的联动协作教育模式,形成全社区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生的性教育的意识和氛围。
2.2形成以大学生自我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模式
在实施大学生性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其认识水平和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知识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此时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践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机制。
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性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学习性知识,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的自觉性,使大学生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求,培养自我认识p自我监督的能力。大学生可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下通过组织相应的社团,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提高性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身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道德观。
另一方面,从群体影响的角度,起源于澳大利亚的同伴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很多国家的教育实践表明,同伴教育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效果良好。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同辈、同伴间交往的影响力、亲和力,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自助群体,培养良好的性意识、性观念,抵御来自社会和媒介对青少年青春期性别角色的消极影响\[15\]。
2.3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平台的多元途径和载体模式
大学生的性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这就需要建立多元的性教育知识体系和渠道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建立起科学、健康、开放的分层分阶段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习体系。
在实施性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性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集中、科学、系统、规范性教育的主渠道。第一,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性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建设,编写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教材,不仅要给青少年传授性知识,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和形成良好的性道德。国内部分专家和学者已经做了相应的探索,如胡珍的《大学生性教育教材:・婚姻・家庭》、 《性科学与性教育》、 《大学生性教育与艾滋病、性病防治》、 《大学生性教育》等,总体而言各教材坚持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内容覆盖大学生关注的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意识。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成都工业学院“大学生性健康指导”、中山大学北校区开设《性医学》公选课、浙江大学开“婚前守贞培训课”、湖南大学开设《人口与性健康教育》、广西师范大学《性科学与性教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性伦理学》、广西大学《性科学概论》,其中成都工业学院胡珍教授主持的《大学生性健康指导》为省级精品课程,广西大学性教育公共选修课可获得2个学分。第三,在教学形式方面,避免说教式单板教学,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数据统计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授课。第四,强调性教育的过程渗透,将性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美术学、影视作品等相关课程,渗透到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性观念和意识。第五,建立起包括课堂教学多种渠道结合的师资队伍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是提升性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保障,应形成“三支队伍”,素质全面的专职教师队伍、两课、心理学、学工系统的兼职教师队伍、校外专家、客座教授、医疗专家的专题性队伍。
在实施性教育过程中,网络媒介是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目前性知识来源的首选途径之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再单一。信息技术使各类性信息传播具有便携性、视觉化、强迫性的特点\[16\],而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网页均未涉及性教育的内容,缺乏性教育的正面教育和引导。高校可设置性教育专题网站、性教育教学网站、BBS讨论专区,充分利用大学生流行的飞信、微信、QQ等通讯方式,对学生提出涉及个人的“隐私”、“敏感”问题,尊重大学生个人隐私,可通过单独解答、热线电话、知心信箱等方式进行解答。通过多种媒介的整合,使大学性教育得以全方位、全个体、全覆盖,实现教育的主客体双向或多向交流,及时获取咨询信息,从而有效提高性教育的效率,也便于教育者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使个体问题在初始阶段得以发现和解决。
在实施性教育的过程中,性心理咨询、讲座、活动等是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性教育主渠道的补充。对于群体性的大家关注的共性问题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释疑,力求解决大学生性共性知识的普及和引导。针对大学生特殊个体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解决疑惑和心理疏导,着力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压力、性认知误区、性心理障碍,建立起大学性心理和行为干预机制。通过专家互动论坛、影视作品欣赏、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着重解决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性教育的效果,探索出全体教育、个别辅导和大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和大学生性心理和行为的预防、心理引导、关怀帮扶机制。
2.4构建以实效性评价为基础的评价反馈改进模式
为掌握性教育的实效性,对性教育的教材选择、内容安排、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对各渠道和载体进行完善,应对性教育的效果进行实效性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性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性教育的评价标准,从大学生性教育的目标、性教育的内容和性教育的实施等方面,运用科学的方法,借用教育测量、教育统计和社会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手段,对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和达到性教育目标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17\],性教育的过程遵循目标的制定、性教育的实施、总结性教育的效果、性教育的改进和完善工作流程,在不断的反思总结和改进完善中提高性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从机制上高校将大学生性教育工作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实行目标管理,设立了科学的考核标准,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对性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考评体系,提出相应的改进完善措施,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性教育有效开展。
大学生的性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综合性教育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努力,通过净化社会和校园的文化环境,以素质教育为平台,通过多元的途径和载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观念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曹忠义.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及性教育对策研究.天中学刊,2008,23(6):138-140.
\[2\]白建.山西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性科学,2010(12):27-29.
\[3\]徐洪吕,张态,谭李俊,等.大理某高校大学生性教育需求调查.大理学院学报,2010(12):91-93.
\[4\]张德美,全,西南地区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6):566-567.
\[5\]高文,郑灼珠.宁德师范学院在校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57-160.
\[6\]郑若洋,李江滨,赵妍.东莞市大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分析.科教导刊,2011(10):204-205.
\[7\]高文,郑灼珠.宁德师范学院在校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57-159.
\[8\]顾燕飞 洪燕平,浙江省某高校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调查.考试周刊,2011(62):191-192.
\[9\]卢勤,车弱.大学新生性观念调查及教育思考.中国性科学,2009(4):43-45.
\[10\]吴名,陈泽林,蔡伟.天津市某部队医学院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10(3):191-193.
\[11\]张秋梅.大学生性教育状况的调查.卫生职业教育,2011(24):97.
\[12\]王志英,李学军,陈代军.武汉地区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9(10):530-531.
\[13\]马绵雄,徐金玲,田华文.惠州学院90后大学生性教育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90-93.
\[14\]张鹏,白雪,等.烟台地区大学生性观念及性教育调查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10(2):75-76.
\[15\]石国亮,鲁慧.国外青春期教育的模式及启示.中国青少年研究,2008(12):13-17.
\[16\]李玉侠.试论信息社会中的性教育模式.青少年研究,2005(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