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1 08:41: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控” 基本表现 原因探析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通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因科技及其产品而使得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同步更新,通讯、娱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显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离不开虚拟信息世界。手机几乎是大学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一、大学生“手机控”现象

通讯科技的发展,直接将人们引到消费、娱乐的潮流最前线,科技产品由大哥大、座机的电话通话功能,迅速升级至通话、聊天(语音、文字、视频)、微信、微博、游戏(程序附带、在线式)音乐等,立体式网络化功能全覆盖,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随时随地地引诱大学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课堂上,自习教室里面,教师在辛勤地讲述、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手机偷着乐:或者戴着耳麦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QQ聊天、或者玩在线网络游戏,自娱自乐而无视课堂学习,传统的听课做笔记的人则寥寥无几。大学生极尽通讯科技之能事,手机从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尽展校园;电脑亦然,从普通的台式电脑,迅速更新至联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电脑;从普通的通话迅速推广至在线、QQ、视频、等智能化功能。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机,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拥有1部手机、0.6台高配置的电脑(近一半的电脑为手提电脑),现代化通讯和学习工具人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资费人均月消费达50-150元。大学生将手机与电脑交互使用,互相联通,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俨然成了“手机控”。而所谓“手机控”,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其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科技手段,自人类发明起就极大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时,则一味地沉迷手机的各类产品,沉迷于手机的游戏、网聊等各种功能,出现“手机控”现象,具体为:

1.课堂表现。大学课堂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与讨论互动为辅,但是目前,师生互动教学很难组织起来,任凭老师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却自娱自乐,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漫不经心地看着老师上课;或者拿着手机在抽屉下面玩着未完的网络在线游戏、手机程序游戏,或者在线起劲地用QQ聊着天;或者讲小话、睡大觉(之前玩游戏太累)等。认真在听讲、做笔记和师生互动的学生则是寥寥无几,只有在老师课堂巡查、考勤时学生才能清醒、专注一阵子。这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表现。教室的早晚自习或自由复习时更是百态丛生:座位上摆着一本或一些书(是否看过不清楚),学生打电话、QQ聊天(时常有提示音)、讲小话、玩游戏(在线或程序)、上网(逛网店或查资料)、听手机音乐等,自由出入、自娱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

3.校园表现。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学生,边打电话边快步走路、或听着音乐、或聊着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机上,全然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健康观念、礼貌常识,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担心。

4.考试表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在大学生校园发生考试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无论考试主管部门怎么强调考试纪律与处罚措施,大学生依然顶风作案,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意脚踏实地的积累。临考时宁可花钱在网上买答案,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花样百出,影响非常恶劣。

5.家庭表现。家长们反映,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时基本上是沉迷电脑,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QQ24小时在线,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没有假期作业负担,所以“手机控”现象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大学生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带来的社会成果,这本身并没有错,大学生却存在严重的手机控现象,透过现象和对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认真探析,发现大学生出现“手机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讲究品牌消费,互相攀比风气严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基础,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更加懂得如何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生活习惯,相似的教育经历,使得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个人手机、电脑的消费与娱乐方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费娱乐上互相影响,传播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导使得攀比消费成风。

2.不理使大学生难以自觉区分、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场地。校园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能理性地消费娱乐,往往存在:课堂上或自习室,虽然人坐在教室,心却在网络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机,或游戏或聊天或听音乐,一心二用,手随心动在飘移,眼与屏幻在迷离,学习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个就被手机“控制”了:他们不顾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身的学习效果、纪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机;他们失去时间概念,不分轻重缓急,不择场所,一味地被手机控。总之,人被控,心在飘,学在退,身在虚。

3.沟通过分依赖手机,生活缺乏常识,造成身心疾病。大学生们彼此就在一个教室,对面无语却必须通过QQ交流;开学时,久未谋面的同学们围坐着,却没有海阔天空地交谈,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机。手机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时常发生精神抑郁、自闭、狂幻、幻听、网络痴迷、体虚、暴力等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手机控”解决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上找准原因,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种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直接的话语表达、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2.有计划有步骤实行人机分开,回归现实。“QQ24小时在线”,是生活很无聊吗?如果真的无聊,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通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人,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手机更不是大学生身份、经济条件的好坏标志,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学业为重,专注课本,较快实现注意力转移,人机分开。

3.学会释放压力。现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压力大。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的心灵、心理直接沟通,学会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不会依赖手机和网络了。

4.学会规划。大学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很多,必须学会科学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四五年黄金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职业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朝着规划的目标去努力,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积极引导,严格监督,切实变控为用。学生压力大,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家长、老师、朋辈之间必须将制度管理、心理关心零距离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个案分析,对“手机控”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科学引导,共同商议解决办法,严格监督,将“控”与“学”置换,调整情绪,学会自我把控,切实变控为用。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张殊岐.论文《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参加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上网 行为偏好 心理研究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概况

近年来,手机网民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群体。各项指标显示,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了传统网络。2013年1月15日,《中国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手机网民数量年年刷新: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3.56亿,年增长率为17.5%;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2亿,年增长率为18.1%,手机上网比例从2011年69.3%,上升到2012年的74.5%。①

在手机网民构成中,大学生网民是手机上网用户的主要群体。《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4月,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其中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了62%和58.2%。②

2012年,新型即时通信如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网民的网络应用习惯出现了显著变化,即时通信的使用率增至83%。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4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③微博发展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

(一)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的原因

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比其他年龄段群体需求更强,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主要有以下原因:

1.手机上网方便快捷。“影像”和“图文”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手段。相比传统电脑的使用,手机携带更方便,获取信息更快捷,时空限制更少;手机具备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多媒体应用功能、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可以下载资料、查询信息;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2.手机上网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各大手机网络运营商均加大了针对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产品研发力度。其中,作为校园用户群体覆盖率达90%以上的中国移动,通过对其四大产品业务线(飞信、139邮箱、移动MM、移动微博)的功能优势与校园群体使用需求相结合,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功能。有可以随时记录校园生活的移动微博;有适用于同学群体之间沟通的飞信拇指群;有随时免费接收邮件的139邮箱;还有为课外娱乐生活提供各种益智游戏下载的移动MM。

3.手机上网费用较低。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了手机上网系列优惠,包流量和包月等多种手机上网计费形式费用相对较低,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进行选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的行为偏好

1.微博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平台。微博是基于推特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腾讯QQ、中国移动Fetion、微软MSN、互联网Skype等发展出来的。2006年,博客的鼻祖Evan Wiuiams通过Obvious公司推出了Twitter(推特)即时信息服务,但是它限定每条信息不能超过最大容量,即140个字符。大学生是使用微博的主要群体。他们用微博记录多彩的大学生生活,表达个人的情感情绪,用来推广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加强人际交往,寻求社会认同。

2.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的新宠。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可支持多人群聊,带给大学生全新的移动即时通信体验。微信推出至今,已经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了大学校园。

大学生喜爱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费便宜。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微信走流量,流量套餐相对比较便宜,且凡有WiFi的地方都可以免费使用;第二,方便实用。微信的“LBS功能”通过“摇一摇”可查看自己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更有其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等功能,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生活,大学生们用微信找教室、找朋友、找老乡;第三,提供娱乐。微信支持QQ邮箱、腾讯微博、语音记事本、漂流瓶、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沟通变得生动有趣;第四,潮流时尚。不少大学生拥有Android、iPhone、Symbian等智能手机均能使用手机微信,体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微信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生自媒体。

二、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一)积极心理影响

1.满足大学生群体积极“入世”的资讯需求。截止到2012年6月底,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2.6亿,使用率达66.7%,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便是关注时事、满足日常新闻资讯需求。

2.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认知与发展。手机网络在传播信息、倡导先进理念、舆论监督、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机上网使大学生获得丰富海量的信息,并能即时更新。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它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心理机制、道德认知、心理人格等方面,均有着积极意义。

3.同学间的联系和交往更紧密。手机上网使校园内资讯针对性和可利用率更高,QQ 号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互相联系时必备的身份验证码,有 9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 QQ 作为聊天工具,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的互动平台,由于校内网民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共享资源,校园内分享的资源可利用率更高,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共享空间,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友平台。

4.师生间的沟通更快捷方便。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大学生动态,从大学生和转发的内容,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惑、所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微博、微信平台变成平等互动的沟通桥梁。

(二)消极心理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手机网络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

1.沉溺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大学生成为“手机控”,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上课时也登录手机网络,对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存在“到课率”高、但“抬头率”低的情况;虚拟空间交往时间过多,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机会减少,同学间、朋友间、家庭成员间的联系逐渐淡薄,有少数大学生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长时间浸手机上网,一旦在虚拟空间遭遇交际挫折,在真实世界里容易滋生敏感、多疑、恐惧,乃至冷漠、麻木等心理疾病。

2.造成心理麻木和思维混乱。虚拟空间呈现的海量信息,在超过大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后,往往只是快速浏览,没有时间细细思考、咀嚼、品味、甄别,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麻木,甚至思维混乱。长时间被动接触,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3.消解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步成熟。当网络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呈现的多元文化信息,一旦与他们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时,如果没能及时疏通和排解、辩证分析和洞察,理性整合和提升,对于道德信念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多元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4.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微博,一些大学生效仿一些“网络红人”的做法,在自己的微博中一些涉及自己和别人隐私的内容,甚至在微博中出现了辱骂他人和互相对骂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出现偏执性人格障碍。

三、对大学生手机网民的健康心理引导

高校要发挥手机网络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的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美好的网络精神家园,就必须 “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④

(一)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优势

1.手机网络空间具有安全感。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问题依然存在种种偏见,使得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也羞于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又未必能得到及时回复,许多大学生选择手机网络的虚拟性进行交流。手机网络空间的安全感使师生可以进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真实交往,首先以匿名的身份畅谈,无须客套、试探、戒备,也不必担心隐私暴露。在笔者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这种咨询方式最受大学生认同。当师生间融洽、和谐的信赖关系建立后,大学生往往会采用真实姓名继续交流。

2.手机网络内容丰富。大学生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异常活跃,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意识观念开放,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心理定力的提高。

3.手机网络形式活泼。手机网络具有多媒体综合性,通过视频,文字、声音、动画、图表等能生动直观地呈现,通过手机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在线心理测试、微博聊天等多种形式,可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过于单一等不足,营造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活泼、幽默的心理品质的养成。

4.手机网络使用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就业、感情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当大学生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出现时,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就产生了。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手机网络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5.手机网络受众众多。手机网络也能解决服务对象受限的难题,它可以使心理健康引导的课堂更大,受众更多。一位咨询老师可以同时接受多名学生“一对多”的心理咨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进行多维度、多方向的探讨,使更多人受益。

(二)大学生手机网民健康心理的引导方法

1.建立手机网络健康心理引导队伍。除了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以外,还要建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兼职心理辅导队伍,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中成立心理社团、班级心理辅导小组,为适应手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人力保障。

2.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手机网络为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优势,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讨论,把握舆论的话语权。从2011年12月开始,全国高校团组织就启动了微博体系建设,分为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博、省级团委学校部官方微博、校级团委官方微博和班级团支部微博四个层级,以“精彩微博团,青春心连心”为形象口号,在腾讯微博平台和移动微博平台上建构信息共享、特色各具、优势互补的微博体系。⑤许多高校在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开通官方微博。

3.通过手机网络强化心理辅导。建立手机网络心理健康网站,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的目的。通过微博、微信还可以强化团体心理辅导,把心理需要调适的大学生,置于辅导与治疗的群体环境中,利用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心理认同感,让大学生意识、分享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程度。

第3篇

2013年4月23日-5月23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举行第九届校园文化读书节之际,开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调查。在为期1个月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率为85%。其中本科生参与人数为168人,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20人,专科生22人。从专业分布上显示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以医学专业为多,其中中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大学生各56人,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学生48人,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大学生28人,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17人,第三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5人,热带医学研究所大学生7人,护理学院大学生5人,基础医学院大学生4人,深圳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人,医学背景大学生人数达237人,占总人数的93%,因此,本项调查能充分体现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数字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特征。本问卷共包含客观题20道,主要调查大学生的身份信息、数字阅读频率、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设备、数字阅读以及纸质阅读时长、数字阅读地点、数字阅读内容、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学术科研阅读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娱乐休闲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效果比较、影响数字阅读的障碍因素、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等。调查结果采用EXCEL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数字阅读频率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经常采用的阅读方式,195名大学生表示会经常进行数字阅读(76%),58名大学生表示数字阅读的频率相对偏低(23%),数字阅读的接触率综合起来达到99%。至今为止完全未接触过数字阅读的学生仅2人(1%)。数字阅读具有内容获取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常用的阅读方式。

2.2数字阅读目的和内容

2.2.1阅读目的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采用数字阅读进行最多的阅读活动是获取新闻资讯、了解时事,表明我校学生关心时事,与社会联系紧密,通过阅读新闻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为辅助学习,为研究课题、论文写作查阅资料,学习英语以及计算机知识等。表明我校学生在教材等书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海量的数字资源来辅助医学知识的学习;在英语和计算机学习方面,也很关注新的学习途径和工具,善于更新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第3~5位需求分别是休闲娱乐、为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网络上查找方案、社会交往。第6位的需求是为就业、毕业做准备,通过网络资料掌握面试技能、查阅公务员考试资料等。

2.2.2阅读内容

对阅读内容的调查显示,阅读内容依次为⑴新闻资讯;⑵微博、博客、微信、QQ、人人等社交网站;⑶专业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⑷生活娱乐资讯;⑸贴吧论坛;⑹经典名著、在线小说;⑺无特定内容。阅读目的与阅读内容基本可以呼应,反映了学生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但大学生对于社会交往的认识有所区别,在阅读目的中,社会交往的排名靠后,但在阅读内容排名中,社交网站仅次于新闻资讯,说明在对阅读需求的认知中,对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有所低估。

2.3阅读时长

78%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3h。其中,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1h的人数为60人,1~2h为76人,>2~3h为63人。数字阅读时长<3h的学生共199人,占总数的78%。纸质阅读时长与数字阅读时长呈现出类似的规律,每天的纸质阅读时长<3h的人数达到182人,占总人数的71%。阅读总时长则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规律。每天阅读总时长<3h的学生数量为94人,3~5h为76人,>5h为85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任务量巨大,需要投入很多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建立在专业阅读和课外阅读基础上的阅读总量非常大,阅读总时长偏长。数字阅读时长、纸质阅读时长、阅读总时长统计。

2.4数字阅读地点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在家里或者宿舍进行数字阅读,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5.07分,排名第一。其他受欢迎的阅读地点依次为:教室(课间休息期间)、图书馆、教室(上课期间)、车上、餐厅或其他休闲场所、随时随地。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平均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2.5数字阅读设备使用情况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数字阅读设备,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远高于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及电子书阅读器,其中手机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笔记本电脑。这一结果与2014年4月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已经过半(50.1%),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8%的国民在电子书阅读器上阅读。

2.6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

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在以学术、科研、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阅读活动中,笔记本电脑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在以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手机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

2.7数字阅读场景

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采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进行数字阅读的学生数量都不多。使用人数最多的数字阅读设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且两者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显著的互补关系。上下班(学)途中、上班(学)间隙、午间休息、晚饭前后、睡前、公共场所等候时、外出旅行途中是手机阅读使用的高峰期;而晚上回家(宿舍)后则是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高峰期,这正好契合了设备各自的优势特点。手机轻便、易于随身携带,但屏幕小、不适合办公,因此最适合在户外、时间零散状态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功能强大、安装有办公软件,适合专业办公及学习,但不利户外携带,适合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8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

阅读内容对阅读设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选择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纸质阅读方式阅读专业书籍、复习和考试资料、文学经典、畅销书籍、流行画册;通过数字阅读方式阅读专业期刊、学术论文、新闻资讯。当有大段空闲时间可利用时,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纸质阅读方式;而当只有零碎时间可利用时,学生一般会选择数字阅读方式。

2.9阅读效果比较

在对阅读效果比较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纸质阅读的优点是精力更集中,阅读持续时间更长,阅读记忆更深刻,视觉舒适度更好,内容更完整,专业性、权威更强。而数字阅读的优点主要表现为阅读速度更快,携带更便利,更时尚,更容易找到所需书籍和信息,娱乐性更强。

2.10数字阅读的困难和障碍

数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依次是电子阅读损害健康,如辐射、视疲劳、颈椎受损等(203人);阅读设备使用不方便,如不能标注、待机时间短、上网速度慢等(193人);不能仔细阅读和及时做笔记(182人);阅读时容易分心,影响阅读效率(153人);阅读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154人);阅读内容同质化,缺乏特色(128人);学习繁忙,没有时间阅读(89人);不喜欢阅读,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47人);阅读没有意义,对学习帮助不大(30人)。

2.11图书馆服务需求

调研通过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调研分析发现,对图书馆服务需求最多的是能够采用数字阅读方式阅读馆藏电子资源全文(245人)、查询馆藏书目(241人)、检索电子资源及浏览文摘(235人)、提供短信提醒服务包括图书到期催还、各种讲座信息(229人)、图书馆相关信息浏览包括开放时间、借阅规则等(225人)、纸本图书在线预约(221人)、图书馆公告新闻查看(216人)。

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的变化及图书馆的对策

第4篇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加拿大等国家。80年代后随着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开始纳入许多国家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9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接受、处理与鉴赏传媒信息的能力,并渐成全球规模性的教育运动,甚至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几个北欧国家,它己被纳入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课程内,并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材,甚至发展为白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毕业论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广泛的重视,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传媒人学召开;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火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

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1.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

最初,以李维斯为首的英国学者是出于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强烈批评,才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的。直至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众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欧美国家更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并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青少年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在我国,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短信、校园DV等新媒体的接触与使用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然而,在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甚至是诱导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2003年3月哈尔滨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学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学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为《41》的行为艺术: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则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该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大四女生,自称为自居易后代,被网友称之为“国学辣妹”,其针对孔子的大胆言行在网上引发热情“辣评”一片。在大众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火众媒体逐渐转向手机短信、网络、DV 等新兴媒体。然而,从诸多的传媒事件中我们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缺失,特别是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开放性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可以利用手机、视频、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个性人生,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高校传媒教育研究理论的提升,也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论文和专题讨论也越来越多,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再是纸上谈兵。大学生群体容易为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概况,硕士论文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甚至是在社会各个层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有多种途径与方法,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以下三点: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目前诸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大学生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

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他们可能沉迷于传奇、魔兽等游戏的虚拟世界,他们可能热衷于FLASH、DV的制作来展现自己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他们可能醉心于论坛(BBS)、QQ空间、博客的制作与维护,但是“铜须门”事件、“国学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网上“愤青”“网络暴民”却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因此,必须要用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教育大学生,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自我约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不至于自己的个人行为对学校、社会有负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现代媒介技术发展消极作川的影响,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媒介、理解媒介、运用媒介,提高传媒实践能力为自己认识社会、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服务。

3.媒介素养评估标准(体系)的确立

第5篇

摘 要:本文在分析基于手机软件学习词汇的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操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基于手机软件的词汇学习比较认可,兴趣持久度有待提高,同时学生对软件的新功能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移动学习;手机软件;词汇

1.引言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和便捷式电子设备辅助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着眼于学习者的移动特性,使学习行为的发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1]。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具有个性化、交互性、泛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2]。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都集中在现状与发展对策、资源内容设计、系统研发和平台设计等比较“大”的方面[3]。本文从大学英语词汇这一“小”的方面出发,立足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移动英语词汇学习的可行性。最后借助于手机词汇学习软件进行实际的英语词汇学习,了解学生对运用手机词汇软件进行词汇学习的看法和认识、兴趣持久度和对词汇学习软件各种功能的偏好和对新功能的期望。

2.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2.1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词汇软件的丰富

近年来随着对智能手机的广泛宣传、价格的降低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大众来说用手机上网已经不是梦想。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整体的手机网民中,学生是最大群体,占比25.5%。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达较高水平。因此,当代大学生是进行移动学习的潜在大军。同时,运行于手机上的英语学习软件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英语词汇软件。以“英语词汇”为关键词,仅在“360手机助手”中就搜索到近300款软件可供手机使用者下载。

2.2大学生本身的特点

大学生不仅每个人都有手机,且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甚至是校规等的限制;另外他们有意愿去尝试各种不同获取知识的方式,对新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意愿和较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小学生和中学生相比,他们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更胜一筹,所以通过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条件最为成熟。

2.3英语词汇学习的特点

放眼我国的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与效果不成正比。英语单词的学习内容微小、知识量小,词与词之间联系松散,因此,移动学习尤其适用于这种片段化的词汇学习。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借助手机将许多不连续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如等车,排队等),进行词汇的学习,从而节省更多的整块时间。

3.英语词汇学习的实际应用

3.1实验对象与软件的选定

本实验选定的实验对象为我院2014级信息工程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大一的一个自然班。软件专业的学生不仅能作为体验手机词汇学习的大学生代表,还因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思想和基础,反馈的信息会更加合理、科学和有效。

软件的选定是移动学习的关键一环。手机英语学习软件虽然丰富,但良莠不齐。因此在前期手机操作系统的调查基础上,由教师选定四款运行于安卓系统的、网络上口碑比较好的软件让少数学生试用一周,最后结合学生的使用体验和建议,选用了“有道”词典。

3.2实验过程

本实验持续两个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将精读和听力学习中遇到的生、难单词存储在词汇学习软件中,按软件的要求和提醒进行单词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给与指导和监督。两个月后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学生对运用手机词汇软件进行词汇学习的看法和认识

对手机词汇软件的看法和认识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

1.我发现通过手机软件学单词很开心20.430.642.96.10

2.我发现我能通过词汇软件记住课堂上学过的单词16.344.930.66.12.0

3.词汇软件还帮助我学习了课堂以外的新单词,增加了词汇量30.642.920.46.10

4.词汇软件让我对单词的记忆更全面,如词性、发音、搭配等22.432.736.78.20

5.词汇软件使我更有效的利用了课外时间14.344.932.78.20

6.我觉得用词汇软件学习单词比以往单词学习方式更有效6.136.946.96.14.0

7.用词汇软件这种新技术的学习方式激发了我的积极性10.228.653.18.20

8.我会继续在手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其它方面的英语学习20.449.022.46.12.0

如上表所示,除了第6和第7项学生的“同意”程度未超过50%以外,其余各项百分比均过半数;另外各项学生表示“不同意”最高为8.2%,“很不同意”最高只有4.0%,这表明学生对基于手机词汇软件的词汇学习是比较认可的。但表示“一般”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百分比均在20%以上,有3项(1、6、7)超过了40%,还有三项超过了30%,这说明这种词汇学习方式尚未赢得一部分学生的完全认可,他们对这种学习词汇方式并未“来电”。在这8项中,第三项有73.5%的学生表示“同意”,居首位,这说明手机词汇软件在增加词汇量方面是有效的。另外,有69.4%(居第二)的学生表示会继续在手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其它方面的英语学习,这表明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兴趣,有尝试的意愿。

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了对基于手机词汇软件学习的支持,理由是方便,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碎片化”的词汇学习,并且有多种释义和相应的例句,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增加了词汇量。但还有部分反对者表示拿着手机更多的不是学习,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到手机其它偏向娱乐的功能上去,表示手机上学习干扰因素太多。

4.2学生对运用手机软件进行词汇学习的兴趣持久度和保持持久度的建议

从图1及图2可知,虽然手机本身带有每日提醒功能,大部分学生还是没能做到每天都坚持,且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也不多,大部分(67.35%)都在0.5小时以下,1小时以上为0。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兴趣“很高”和“很低”占的比例较小,感兴趣(“高”+“很高”)和不感兴趣(“不高”+“很低”)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因此,学生对基于手机的词汇学习的兴趣还需提高。

图1 是否每天都坚持了? 图2 平均每天词汇学习时间

图3 基于软件的词汇学习兴趣持久度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了对基于手机软件的词汇学习的支持,但一旦实施起来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他们。通过访谈,学生提出了提高他们兴趣的几条建议。首先,词汇软件的开发,这是移动学习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4]。每个学习者个体对软件功能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开发软件时除了立足于学生们的需求增加功能外还要想办法“娱乐”学习者,增强娱乐性。其次,老师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三本院校部分学习者本身英语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面对新的学习方式还不能完全的“独立”,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对移动学习的了解,给与学生适时、及时、正确的指导和监督。

4.3学生对词汇学习软件各种功能的偏好和新功能的期望

对于学生使用的手机软件,学生最喜欢的功能前三名分别是复习提醒,单词本和语音功能,但学生也提到语音功能只有在线时可以使用,耗流量。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对每日更新的阅读文章很感兴趣,甚至提议教师平时上课可以有选择性的讲解几篇。对于新功能学生们给出了各自的期望,如游戏记单词、闯关记单词、纠音功能、单词拼写记忆、分类记单词、例句整句阅读功能、图文对应记单词、单词检测、交流功能等等,这为单词软件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5.结语

通过实验了解到学生对基于手机软件的词汇学习是比较认可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词汇学习方式并未“来电”,这一点在兴趣持久度的调查上也得到了验证,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除了学生应提高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外,教师和软件开发者也应继续学习和努力,以发挥移动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优势。另外本实验只是调查了学生对移动词汇学习的主观态度和兴趣,并未验证移动词汇学习的有效性和与传统词汇学习方式相比效果如何,这也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目标。(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本论文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科研基金2014年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升科201403264803。

参考文献:

[1] 李晓丽,王晓军.移动学习模式探讨及系统架构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 虞敏.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和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闪盘个头虽小但用处大,价格便宜量又足

推荐理由:凭借优秀的便携性、抗震性、闪盘也成为了大学生用于穆动存储的首选产品,和MP3播放器,PMP播放器等兼具移动存储功能的产品相比,闪盘不但个头小而且使用简单无需数据线转接即插即用、关键是价格便宜、几乎人人都买得起。

闪盘虽小、但选购也讲究技巧。首先,十分廉价的产品万万买不得偷工减料或者以次充好等问题往往就出在这类产品上、数据安全又怎能得到保障。其次,检查产品的外壳结台处是否严实、用指甲轻轻刮外壳漆面做工差的产品常常会出现掉漆现象。虽然几乎所有市售闪盘都自称符合usB 2.0规范实际传输速度相差悬殊,建议大家使用Easyspeed等软件进行测试,平均写入速度低于10MB/s不宜选用,入闪盘的特色功能虽不是越多越好,但有些是不可少的如启动、分匡等功能。若还具备加密、杀毒或压缩等功能性价比自然更高,总体来看,价格在200元以内容量2G8的品牌闪盘拥有较高性价比适台大学生购买。

MP3播放器听歌、学习两不误、还能当饰品

推荐理由: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MP3播放器简直就是一台全能的“学习机”,比如,将MP3格式的英语听力资料拷贝至MP3播放器中,利用A-B循环功能反复练:习利用录音功能,将教授讲座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下来:将MP3播放器当作闪盘使用,把从机房下载的论文资料拷贝到宿舍的电脑中:将英文单词整理成T×T文档,利用电子书功能随时背诵及查阅。

如今MP3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大家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更有保证,同时,功能方面不宜一味贪多。如果用户只是需要听歌,录音功能则绝大多数MP3播放器都能应付。若看重电子书功能,建议选择屏幕尺寸在1.5英寸以上或字体太小可以调节的产品,能虽然不少MP3播放器还支持视频播放或游戏但实用性较差,不宜作为选购MP3产品的必要条件。对于不少新生来说在高中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MP3播放器,如今需要升级换代,因此对产品的外观设计以及音质表现的要求较高.包括索尼三星等知名品牌都推出了以音质为卖点的MP3产品,不仅音质出众,还拥有漂亮的外观和精细的做工。至于客量,目前来看容量2GB的MP3播放器的性价比最高基本上能满足大学生的移动存储需求。

数码相机 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理应人手必备

推荐理由: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这段时期学习以厦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非常温譬的事。

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数码相机不仅仅是拍照工具,还被用于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便携性好,外观酷炫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更适合没有摄影基础的学生。选购时不能只看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更应注重相机的实际成像质量,以及是否具备电子防抖等比较实用的功能。有一定摄影基础的学生则可以考虑购买采用大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这类产品不但可提供更高的变焦倍率而且在手动模式以及操控性方面有很多独特设计可玩性很强。另外,便宜的数码单反相机也被不少学生列入了选购清单。考虑到后期的器材花费巨大,而学生大多无经济来源因此除非酷爱摄影,否则不建议购买数码单反相机。为防止买到水货,大家最好到规模较大的专卖店去购买,切记要开发票。

PMP播放器随时随地看电影,想不酷都难

推荐理由:“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有时也会让人感觉有些枯燥,而PMP播放器可随时随地欣赏大片,大大丰富了课余生活。即便是外出游玩以及朋友聚会,PMP产品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使用乐趣。

尽管不少MP3产品也支持视频播放功能,但在屏幕尺寸以及硬件性能上,PMP播放器的优势明显,不过,目前PMP播放器还不能通吃各种片源,通过软件转换或重新压缩视频文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硬件性能显得特别重要,一般地PMP播放器至少应支持采用Dlvx或XviD编码的AVl视频文件,码率不低于320×240@25fps。总体来看,硬盘式PMP比闪存式PMP的解码能力更强,且支持的视频格式更多。如果用户没有大容量存储的需求,且资金有限,闪存式PMP橘放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众多闪存式PMP播放器中,首选采用飞思卡尔解码方案的产品,优点是支持RMRMvB格式以及NES模拟器游戏等。至于容量,自然是越大越好,但价格往往成正比增加,因此,只要容量满足需求即可不宜过分图大。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闪存式PMP还支持GPs导航功能,这对新生尤为适用,帮助你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通过周边环境检索功能迅速了解学校四周的环境,逛街时无需担心迷路,至还能省下不少打的费用。

智能手机 掌上电脑与手机的完美结合、绝对是众人的焦点

推荐理由:虽然不少宿舍都安装了座机,然而存在多人使用,每次拨号需要拨打较长卡 号,不能随时接听等诸多不便,而用手机则没有这些烦恼。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了通信必备品,除 了平时向父母问候外,学校的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到学生手机里的。而智能手 机良好的扩展性,可实现比普通手机更多的功能。比如用智能手机编辑Word文档,管理日程安 排、上网并非难事、这对学习不无帮助。

第7篇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就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随着手机功能的逐渐强大和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条件趋向成熟。基于手机开展移动学习,有着灵活性、便携性、高效性、个性化等特点,使学习者不再受基于固定桌面电脑的限制,给他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2]。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将会怎样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及学习?他们的学习又将会走出一条怎样的新路径?我们如何把巨大数量的手机媒体资源应用于学习?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学习支持平台以用于支持基于手机的学习活动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当前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探讨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对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

为此,我们以山西师范大学师范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师范生应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期望对今后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保证问卷做答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考虑到大一的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不甚了解,大四的学生忙于准备考研和找工作,也不好调查,所以此次调查是以各个学院大二、大三年级的师范类专业中随机选取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兼顾学生年级、学院、专业等方面的分配,以保证过程的严密性及数据的准确性。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达到了98.3%。

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并自行设计了《师范生手机移动学习》的调查问卷。

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被调查者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对手机移动学习的认知水平,尽量做到文字浅显易懂,把问卷内容分为了四大部分,分别是拥有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基本情况、手机功能的使用、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应用状况以及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未来预期。在问卷中考虑到有些名词对于学生可能感觉陌生,我们都在问题后面加以说明,方便学生作答。

3.研究程序

(1)文献检索与综述

本次调查研究,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著作、期刊、学位论文、网站等文献资料,然后进行鉴别、分类、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构成了本研究的重要基础。

(2)调查研究

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

(3)数据分析

问卷收回之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了统计,以便于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师范生拥有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基本情况

从当前师范生拥有的移动学习设备来看,手机的拥有量居于首位,其次是MP3,MP4和电脑的拥有量也紧随其后,结果见图1所示。这就间接的表明师范生在获取信息学习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从传统的纸质书面材料获取而已经扩大到了电子科技产品领域。这些学习设备为移动学习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习过程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富有情境和人性化,更适合协作式学习和终身学习[3]。

在师范生拥有移动设备调查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师范生拥有的手机类型和使用的手机网络。从拥有的手机类型看,师范生主要使用的还是非智能的手机(按手机有无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分)。从使用的手机网络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学生使用的手机网络系统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手机由于价格低廉、普及率高、携带方便等特征,成为移动学习的首选,但学生主要使用的还是非智能的手机、GSM网络系统,这可能与学生现有的经济水平状况有关,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移动学习的范围和效果。

2.手机功能的使用情况

最初,手机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也就是打打电话,加入短信息功能之后,我们的通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发展到现在,其功能已经相当丰富了,音乐、视频、游戏、拍照、GPS导航、FM收音、电子书、上网、内置软件、图片浏览等,让我们眼花缭乱。

通过对“师范生手机功能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短信和网络是师范生交流和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音频、蓝牙、彩信的使用也超过了一半,手机内置学习软件的使用正处于上升和发展阶段,这也与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移动学习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少数的学生现在已经开始使用手机支付等一些不太常见的功能,这也是在常理之中的,结果见图2所示。

3.基于手机移动学习的开展情况

(1)是否愿意尝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

从调查结果看,有89%的学生愿意进行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可见移动学习对于师范生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强烈的。此外,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也吸引了无数的学习者,为他们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2)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认同度

在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认同度”的调查中(见表1),我们发现:有71%的学生认为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需要不断完善。

(3)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使用情况

在调查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使用情况时发现,只有9%的学生经常使用,52%的学生偶尔使用,32%的学生一般不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在认同度与实际行动之间还有差距,今后需要大力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与此同时,还应认识到目前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在调查中就有学生提到,手机移动学习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工具,而不能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使用手机还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师范生实际使用的并不多,因而在倡导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同时还要尽可能克服由手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通过访谈的方式对使用手机开展过移动学习的学生做了进一步调查了解到,在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上,学生们首要集中在任务驱动下的检索式学习,期望通过利用手机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其次利用手机看相关的电子书、浏览相 关网页内容等,也有少数学生利用手机开展讨论式学习。总的来看,在学生们利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上,还没有成为一种主动的学习习惯,移动学习还没有真正成为传统学习的有益补充。

(4)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使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移动学习的使用效果来看,只有48%的学生们基本能达到所要求的目的,5%的学生可以很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其余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见表2)。这也反映了当前的移动学习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学生在利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从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来看,尽管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对移动学习的认同度较高,但他们也指出了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工具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手机屏幕小、查看资源表现出来的网速慢、操作不太方便、可利用资源不多等(结果见图3),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去解决。

4.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未来预期

我们从调查中可以得出:手机移动学习的未来预期主要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这也是手机移动学习今后需要改进的重要方向,结果见图4所示。由此可见,移动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是移动学习开展的重要保证,要推广移动学习,就要在学习资源方面下功夫。

四、应对策略

今后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广泛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条件已经成熟。结合对师范生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今后移动学习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

1.增强师范生利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增强意识

从前面的调查得知,只有少数的师范生经常使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而多数学生很少去使用,由此可见,应该加强师范生使用手机移动学习的意识。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国外,通过政府或者是大学开展的一些实实在在的项目,使人们看到了利用移动设备来进行学习的优势,在我们国家也可以开展类似的项目,从而提高师范生对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意识[4]。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加强移动学习需要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熏陶,师范生仍然热衷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方式,对现在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重视不够。这样就会影响他们对新学习方式的接受和运用。因而,需要提高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加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2.重视移动学习相关资源的开发及技术标准

据调查得知,学生们比较关注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相关资源问题。学习资源可以从广义的学习资源和狭义的学习资源上去认识。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它包括学习材料、支持系统与环境等。而狭义的学习资源指的是其中的学习材料,具体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5]。这里要重视开发适合手机移动学习的狭义的学习资源,让其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移动学习的特点,在开发和设计学习资源时要充分考虑满足学习者多方面的需求,注重资源呈现方式的灵活性。

另外,目前所见的移动学习资源形式有多种,要保证不同的移动学习资源提供商、平台服务提供商、移动设备制造商协同提供系统可用的移动学习服务,平台、资源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6]。

3.注重混合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从北师大何克抗教授2003年首次引入混合式学习这一理念以来,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探讨,但在具体运用上可能比较模糊。总的来说,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不足,所以决定了必须采取传统学习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绩效。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不是简单的将两种学习方式组合起来就是混合式学习,而是要深入研究两种学习方式的优缺点,结合教学实际、学生拥有的移动学习设备及实际情境去综合考虑与分析,真正做到通过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提高学习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君.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J].软件导刊,2006(2).

[2]张国杰.智能手机-理想的移动学习终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3]余胜泉,刘军.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4]陈晓慧,徐晶.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面临的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 手机成瘾 家庭 学校

一、手机成瘾的概念及表现

(一)手机成瘾概念的提出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 2009) 》指出, 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 约为2404.2 万。在网瘾青少年中60.4%使用过手机上网, 有关专家分析,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 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 手机上网可能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1。那么,到底什么是手机成瘾呢?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即使给自身带来了各种不良后果,仍无法控制。广义的成瘾包括各种依赖、癖习和迷恋。2而对于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有些研究者把其称为手机问题使用或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同时,因为这些手机使用的不当行为会产生成瘾的倾向,所以也可以把它们归于一种新的行为成瘾概念,即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3

(二)手机成瘾的表现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手机依赖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手机使用多不一定就是手机依赖,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在健康地使用手机。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有它的好处,也有一个依赖成瘾的问题。他认为手机综合症的表现有: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二、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手机的多样性与多功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更新迅速,手机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无形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手机的普遍使得许多中学生也用起了手机,手机不在像以前那样是一种奢侈品,目前的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功能各异。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现在的手机,除了接电话发信息之外,还可以听音乐,照相,上网,登QQ聊天、看电子书,功能齐全。因而很多中学生都沉迷于其中,手机随时不离身,甚至是不离手。

(二)中学生本身的特点

中学生正是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快速发展,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出现了创造力的高峰 ,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类型的手机,他们也是十分的好奇,想要研究新手机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特意功能,因而他们常常会摆弄手机。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自尊心也空前高涨,他们要求他人更多的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可是加上自己还有一些“幼稚性”表现,常常得不到老师、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于是他们就躲而避之,不与他们交往,沉迷于自己的手机世界里。

高中生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然而,目前的高中生,学业负担繁重,加上教师、父母额外布置的任务,使得中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与他人交往。于是,他们便通过手机上网、手机QQ等方式与他人聊天,向他人倾诉情感,宣泄情绪,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三)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良或是父母关系不和谐使一些中学生经受慢性而又长期的心理困扰。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无人疼爱,强烈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父母很少与孩子交流,导致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太会与他人交流。于是,当一个人独处或是与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不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只顾自己玩手机。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父母有事的时候,常常让小孩玩手机,孩子长大后,无人陪伴的时候自然想起了手机。另外,与家庭氛围也有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氛围越冷漠,青少年越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 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则不容易产生网瘾。4

在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尤其是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挫折较多,而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失调,他们就会借助手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舒缓压力,以逃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的甚至沉迷与手机QQ,在手机上与他人交流,相互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说出来的话。

(四)趋同从众心理

中学生由于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有共同的生活选择,使得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青年逐渐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趋同从众心理。手机——彰显个性、追求前卫的当前中学生必不可少一种全新的时尚型工具。在周围同学都有“手机”而自己没“手机”的这种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自我,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纷纷购买手机,更换手机,狂发信息。手机成瘾症导致了许多学生中出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负债消费,从而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今,手机的娱乐功能愈发丰富,很多成年人都会对这种时尚物品上瘾,更何况自制力不强的中学生。手机五花八门的功能也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上分心,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成长。5

三、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观,正确对待手机

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人对事物的认识,面对着功能多样,设计时尚的手机,中学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使用手机里面的新功能。让学生明白,手机再先进,也只不过是一种通讯工具,不值得大家沉迷其中,也不值得大家去研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据观察,很多手机成瘾的中学生都是那些成绩不好,对自己的学习感到不满意者或是那些有自卑感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才不爱学习,可是又迫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不得不到学校来。于是便到学校里来混日子,能过一天算一天吧,由于不爱学习,又无事可做,便迷上了手机,随时随地都是机不离手。因而,学校应对其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学生重拾对于学习的信心,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

很多中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够强,缺乏时间观念,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更不会处理学习与玩手机的时间。很多中学生常常一开始玩手机,就没完没了。如有的中学生拿手机听音乐,有时候上课都会偷偷的听,下课更是随时都在听。有的学生聊天聊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很没有精神,严重影响了上课质量。这些,都是由于中学生的控制力不强,时间观念淡薄,常常玩过了头。因此,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时间管理教育,让中学生学会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时间, 把握好娱乐与学习时间。

(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两个 地方的环境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几部电脑,几部电视机,孩子看孩子的,家长看家长的,互不影 响,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孩子无聊时没人说话,因此只有借助于手机玩游戏或是看电子书,或者是找同学聊QQ。另外,家长自己也要正确的使用手机,并教孩子学会正确使用。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形成一种好学、乐学、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如果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好,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热爱学习,平日里爱玩手机的同学,在这种校园文化和风气的感染下,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当然,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班级体才是最重要的。班级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帮助那些手机控们学会正确的使用手机。

(四)交给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几代人的呵护下长大,是人人心中的“小皇帝”,这就使很多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问题。因而,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会有一些小矛盾。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安慰,很多学生便会沉迷与网络或手机,又不敢大张旗鼓的跑去网吧上网,便只好通过一些手机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或是手机QQ,与他人在网上互相鼓励,互相倾诉。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与他人愉快的相处,共同帮助。那么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有人帮着分担,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来为他分忧解难,做他强大的后盾,他也不会在手机上寻在精神的寄托吧。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十分重要 的。

(五)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其个性发展

从众心理是一个群体里不可避免的,在大家都有手机的群体里,如果一个人没有手机,肯定会觉得自己会被他人耻笑的。中学生的自尊心正在高度发展,正是相当强烈的时候,自然不会落后于人,于是便会在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攀比炫耀的风气,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也不一样,手机消费要量力而行。再说,一个人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他人长久的尊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班会活动或是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个性。

总结: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不太会正确使用手机,尤其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容易手机成瘾。手机成瘾给我们的中学生带来了许多危害,也给我们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挑战。如何解决部分中学生手机成瘾的状况,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青少年网络成瘾报告[OL]. ht tp : / / edu.qq. com / edunew / diaocha/ 2009w ybg.h tm , 2009

[2]百度百科

[3]王薇.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J].心理. 2011,07(下旬刊)

[4]马薇薇.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潘长宝.手机对中学生成长影响之我见[J].健康干线,2010年12月号

[6]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