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1 10:5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教育职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Abstract:Inpresentvocationaleducationtherories,therearecontraditionsbetweencoursecurriculumandproject-basedcurriculumoracademiccurriculaandprofessinalcurricula.Eachcurriculumhasitsstrongandweakpoints.Thereispsychologicallogicintechnicalabilitytraining.Thuscurriculumconstructionof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complywiththispsychologicallogic,whichofferssolutiontotheabove-mentionedproblem.
Keywords:psycologicallogic;construction;curriculumofvocationaleducation
一、职业教育课程论的两个分歧及相应的困境
(一)学科课程论与项目课程论的分歧及其不足
学科课程论主张以知识的科学逻辑为依据建构课程体系,从公共知识到专门知识、再到技能实训,体系完整,次序清晰,逻辑严谨,因此它在当前职业教育中仍然占统治地位。但它的不足是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机械记忆无法在工作中有效地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导致“在企业中只需几个月就能够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后仍然不会”[1]15。
针对此弊端,专家和学校尝试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格式塔式地同化知识和技能,这样才可快速有效地获得某种职业能力。但它面临的质疑也是强烈的:学校终究不能改建为实习工厂,现代教育终究也不再是师父带徒弟,这在客观上不太可能,观念上也难以接受。退一步说,即使用实践培训大量取代课堂教学,操作起来也仍然存在疑问:设计什么样的项目?怎样避免项目选择的随意性?项目如何才能具有职业技能代表性(即形成图式的技能原型)?项目又应该包括哪些环节(或子项目)?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及如何评价?环节和环节之间、项目和项目之间应如何衔接,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不是各项目孤立的特定技能而是其间的内在“结构”?如何通过具体技能图式来实现心理完形?等等,如果不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就有理由怀疑学生掌握技能后能不能进行有效迁移,并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开拓空间。设计教学法的失败已经是前车之鉴。从我国已经进行的一些项目课程改革(如上海)实验来看,将课程单元化、实践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改进了教学效果,但这主要应归功于实践教学的即时性,而不是来自于工作项目的设计。
(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对立及相关问题
这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文化课和专业课孰轻孰重?“素质教育”热时,强调文化课的作用;“技工荒”来了,又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总的学时是个定数,于是二者此消彼长、你强我弱地分割着两、三年的教学时间。
为了协调二者的矛盾,专家指出,可以“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1]16,或“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2]比如把语文课改造成和各自专业有关的文献的语言文字教学,把数学、英语等也改造成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但是,这种思路不仅难以操作,即使整合出新课程,也只能是在知识层面的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恐怕无助于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构与提高。
其实,导致以上矛盾和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定位、作用和关系的认识过于简单化,把二者对立起来,看作各司其职互不相干的“知识板块”、“教学模块”。文化课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或综合素质,专业课的作用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定位论”观念,其依据是构造主义心理学,而构造主义的缺点已多被诟病,即它把人整体的意识活动予以肢解,忽略了心理活动的完整统一、相互渗透的“基本结构”或“完形”,导致学生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在实践中组织整合,获得有效迁移。事实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学习了专业技能却仍不能较好运用,或即使能够工作,却没有自我更新能力,而被逐渐淘汰,大量的40~50岁技术工人下岗失业就是很好的佐证。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不是对立或并列的,而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甚至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同理,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也不是矛盾的,而是都统一于内在的“结构”逻辑。
依据这样的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重构学科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提供了新理念,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二、技能培养的心理逻辑
千差万别的职业劳动各有其职业技能,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这即是特定技能。特定技能又可以无限地细微化,随着其分化愈加细微,某项特定技能系统也愈加扩充;特定技能可化约为一般的动作技能,即基本技能,如各种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及其与运动的协调性等;基本技能又可化约为智力技能,如思维技能;智力技能的根源可追溯至元认知。它们之间是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这其中既有从外向内的内化过程,也有从内向外的外化过程(如图)。
从中可分析出以下几点规律:
1.技能具有同质同构性,是可化约的。尽管不同的特定技能的动作构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由基本技能构成,基本技能又可化约为智力技能,并进而化约为元认知。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它们都有共同的“结构”,是这种“结构”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外化,或外化为语言,即陈述性知识;或外化为动作,即程序性知识。
2.任何技能都是可迁移的。但技能的迁移度是不同的,越是的特定技能其迁移的范围就越小,越是内在的智力技能其迁移的范围越大。但就迁移的难易程度而言,则越是的越容易,越是内在的越难。
3.一般地,技能的掌握顺序不是从内向外,也不是从外向内,而是从中间(基本技能)向两侧(智力技能、特定技能)。因为基本技能的动作构成简单,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而特定技能动作较为精细复杂,具有专业化特征,智力技能则比较内隐,无法通过视觉和语言直接传递,因而不易把握。并且,这种从中间向两侧的看似方向相反的技能获得过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时进行或者说兼而有之,即特殊化同时又是本质化,本质化过程中又有特殊化。
三、依据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依据以上心理逻辑,我们可以思考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一)课程的设计原则应是“为迁移而教”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但为其发展考虑,所培养的职业技能就不应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技能,而应以其可迁移为目的。因为,一方面社会发展多变导致职场发展之不可测;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愈庞大,分工亦愈细化,迁移实属必要;并且严格地说,任何技能的应用本身都需要迁移,没有迁移的技能不是技能,只是机器式的动作。所以只为培养特定技能的职教理念是不足取的。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必须转向培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非如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都服务于心智技能的培养,即在心智技能的统摄下,二者是可以结合的,也就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只有在心智技能活动下自我主动形成的特定技能才是真正“掌握”的技能,也才可以最好地迁移。
心智技能的内隐性也决定了它是不可以直接训练的。培养心智技能,其教育载体当然是某些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或特定技能,其教育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某些特定技能,尽管“为特定技能而教”的结果也是训练特定技能,二者看似相同,实则相差甚远,二者根本目的不同。“为迁移而教”是以某些理论知识或技能为手段,以心智技能为目的,特定技能只是外显形式或产物;“为特定技能而教”则是通过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化训练,固化为“动力定型”,特定技能在此既是教学载体又是教学目的。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决定了具体课程的设计编排也是不一样的。
(二)课程的设计编排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
这种“结构”在本质上和人的心理结构是同质同构的,只是当它成为心理活动的产物时,我们误解或扭曲了知识的结构。比如,对语文的学习,我们都顺序化为字词句篇,但其内在结构顺序则是先句篇而后词字,再比如对于几何我们都顺序化为欧氏几何投影几何拓扑几何,但其内在结构顺序为拓扑几何投影几何欧氏几何[3]。
所以无论是学科课程知识的编排还是项目课程中项目之间、项目和子项目之间的编排都须依据这个“结构”。这种结构逻辑可以弥补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的不足,体现出“为迁移而教”、“为发展而教”的目标。
具体到专业培养也是同理,比如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其设计理念也可体现出这三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根据同构化约的原则,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理念设计出一个四年制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化约为三年制、两年制、……半年制甚至一个月、一天甚或一节课。假设用一节课时间培养一个汽车专业的学生,学科课程论者会在教室里给学生简明而概括地讲解汽车的构造和原理;项目课程论者会用这一节课的时间教会学生给轮胎打气。如果学制时间延长,两者的教学内容也相应扩展,前者把汽车的构造和原理的知识更加分解,讲授更加详细化;后者则安排更多的技能项目:补胎、钣金、喷漆、换三滤……。由于教学内容的同构化约性,学制的多少并不改变课程模式的性质,从教育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叙述内容的长短多少并不影响叙述句式的结构。结果是,前者有理论而不实用,后者虽实用却无法迁移。建构主义课程论的做法则是领学生认识一辆汽车,并实践驾驶,这种做法无疑会有最好的效果。因为它尊重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尊重学习的心理规律,能够兼顾理论与实用,注意到了二者共同的内在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学制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课程编排的原则,三种理念的不同可以反映在三年课程的编制上,也可以反映在一句话的说法上。
(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重构
文化课不能理解为仅仅培养文化知识,专业课也不只是进行职业培训。二者本质上是同质同构的,它们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其蕴涵的认知结构是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二者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是共通的,即都服务于心智技能的培养。本质上都体现了认知活动方式,它们是认知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形式化,或者形式化为命题系统,或者形式化为技能系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传授,只能通过其产物才能实现间接授受。但问题是不能在进行知识或技能传递中失落了其本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就遗忘了其服务的根本目标。
当然,即使都是认知结构的产物,二者毕竟不同,这种不同即它们在人类知识符号体系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因为认知活动的领域不同,其产物形式就不同,这其中并不太好区分为所谓文化课或专业课,任何文化知识都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任何专业知识在其领域不断扩展、体系愈加庞大之后,就会析出其中核心或基础部分,成为所谓的基本文化知识。
既然其位置不同,它们为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服务的方式也就不同。文化知识作为人类各个领域知识析出的核心部分,往往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加接近于心智技能,它通过对信息符号的陈述,使学生直接感悟认知的结构。专业知识或技能则因为其分化和具体化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内容也往往具有可感知性,但其结构层次也比较表浅,所以应该通过图式的修正来形成图式的上位运动,使其认知结构逐渐深化,以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
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蕴涵着人类认知的结构,如果处理得好,二者就可以顺理成章浑然一体,使学生可以看出从一般文化知识是如何衍生出专业知识的,或专业知识如何洗练为一般文化知识的。
二者之间的结构统一、位置不同而又相互衍生的关系,与人的思维结构是完全对应的,所以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培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课程的设计可以说是根据这一原理对所谓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重写或重新形式化,从知识的言说形式、数量的配置到顺序的安排等都应体现认知结构的逻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育期;定向期;就业实践期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3.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是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
在打造区域职业教育中心上,永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教育资源丰富,职业教育体系健全
据统计,目前永安市拥有4所中职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日趋成熟。其中,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5个省级精品专业,综合教育实力雄厚,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专业设置上,本区职业院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设了建筑、电力、电子信息、水利等热门专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优秀人才。此外,永安市职业中专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拥有20个专业,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1.2工业基础雄厚,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具有相对优势
近年来,永安市工业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工业发展基本面较好,发展潜力巨大。永安市是福建省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公司的所在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全市共有35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主要业务业务包括能源技术开发、建材生产、能源资源运输等。其中,仅规模以上的企业就有274家。随着本区企业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企其对人才的需求量随之提高。这就客观上为永安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相比于其他地区,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具有相对优势。
1.3城市化水平高,有利于其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永安市地处闽中地区西部,东靠大田县,西邻连城县,南毗漳平市,北与明溪县、三元区接壤。本区交通发达,公路铁路干线众多,具有一定的运输优势。鹰厦铁路、泉三高速公路、永武高速公路、永宁高速公路、205国道、307省道、208省道贯穿境内,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随着永安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连续18年处于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行列,各项建设一片良好。这不仅有利于其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有利于其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生源较为稳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生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打造区域职业教育中心的劣势分析
与此同时,永安市在教育中心建设上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2.1职业教育的大众认可度低,教育处境尴尬
目前,永安市在开展职业教育时普遍得不到企业、家长、政府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末流教育,是正常升学目标难以实现情况时的无奈选择。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存在歧视职业教育倾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职业院校招生难度大,生源质量低,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毕业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和尊重,就业形势不理想。
2.2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不足,缺乏科学有效地教育指导规划
永安市政府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划分上缺乏科学指导,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甚至引发了恶性生源竞争,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仅以三明地区为例,该地区存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实训基地建设不合理、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落后问题,各院校为抢夺生源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但仍谁也“吃不饱”。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影响了其人才培养质量。
2.3区位优势不明显,本地生源流失率高
永安市地处闽中山区,在区位上处于明显不利地位,这就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度。一方面,外地生源不愿到此艰苦地区接受学习,招生吸引度不高;另一方面,本地生源想去沿海地区开阔眼界,学习知识和丰富阅历,生源流失率高,严重影响了永安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3关于山区城市打造区域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议
在打造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时,山区城市应该深入挖据自身潜力,不断完善其职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3.1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合理整合和分配职业教育资源
为有效减少抢夺生源情况的出现,作为山区城市应该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职能,根据地区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规划,因势利导,统筹兼顾,明确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为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政府部门可以针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雷同这一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鼓励和引导各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专业,不断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打造职业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增进各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3.2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争取将职业教育做强做大
职业院校要想更好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就必须有重点、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工作,严把招生质量关,从源头上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设置上,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积极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进一步优化专业体系结构,使其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此外,了解和掌握当前就业市场发展形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招生吸引力。
3.3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广泛开展职工再教育活动
加强对企业技术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不仅能够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还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些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如配电工、维修工、井下爆破工等,政府部门应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歧视,并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参与专业等级考试。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定期检查企业落实职工继续教育政策情况,确保企业资金到位,制度落实,职工继续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3.4提升职业教育地位,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加大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职业教育功能,消除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二是合理调整和控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比例,最大程度地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积极提升毕业生质量;三是加快用人体制改革,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四是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建立职业岗位激励制度,激发职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关键词】学生主体;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知识本位)、培养能力(能力本位)和铸造人格(人格本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由此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展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为总体目标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就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课程能力本位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岗位能力标准,进而制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这些措施不但充分考虑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积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适应性与职业能力的良好发展,还重视校企合作教学,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中来,并将素质要求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目标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如何达成上述目标的实施途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结合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对学生主体目标的思考
本人认为对学生主体目标可以有以下两个理解:
1.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确保学生主体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基础。教学改革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我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认为,揭示课程涵盖的知识和所要训练的技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价值,让学生觉得贴近实际,真正学了练了有价值,这样才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1.2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制定课程能力目标时,到企业调研、与专家交流,共同制定能力标准,体现岗位就业要求是总体方向。但是本人认为具体能力标准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1.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目标的一些粗浅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本人作过一些尝试:
(1)传统教学讲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尝试实际联系理论。比如在汽车金融课程中有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模块,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直接先让每个学生去一家或几家汽车销售店,让他们自己先自己观察和体会业务的流程和业务员达成业务的技巧,回课堂后再讲授信贷的基本知识、信贷风险的控制、如何信用分析等等,学生往往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很明显他体会到课堂上所讲授的在实际中都用得上,学生愿学、想学,最终肯定能学好。实际联系理论,我认为能展示理论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本人也尝试过让学生作为某一章节的主讲教师。当然事先要教师认真把关,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考试环节.本人曾经在证券基础课程中实行期末考试卷学生自己命题的出题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每个同学出一份期末考试卷.教师最终选择一份最能体现应知应会标准的试卷作为课程的期末考试卷。考试改革方案一出,学生复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认真出考试卷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己认真整理课程内容重点、复习课程知识和掌握课程应会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考自己,我觉得一定程度也能体现学生主体的目标,当然教师过程中必须把好关。
2.对就业导向目标的认识
就业导向本人认为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就业或者通过学校教育将来就业能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导向是一个方向.不能单纯理解成实现就业。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就业观念千差万别,通过短短三年.一定要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甚至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要大面积地实现项目实训、毕业实践、就业一条龙的目标可能会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对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其本人和家庭对其的目标,我们也要作一个客观的分析,分析一下其最终的需求,先人为主地认为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唯一目标,可能并不符合每个学生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将就业导向理解成一个方向更为合适,单纯理解成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未必正确。
3.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改革成果的考核方式和本人的探索实践
3.1从能力本位在各国的实施来看,大致有三种能力观。
(1)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能力即操作技能,可分解可测量.表现为一系列相对孤立的行为,这些行为与完成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了的工作任务相联系,于是能力也就是任务。
(2)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将能力视为普遍适应的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操作行为是很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因为像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等等一般素质,能普遍应用许多不同的工作情景或工作环境之中。
(3)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观点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结合起来,认为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任务,能力是个体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操作性任务的基础: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总是通过个体在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时才能表现出来。
考察上述三种能力观,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大多基于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考核作为操作性任务技能之基础的基本素质,无法考核个人与他人的合作,因而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考核能力方式。从能力考核的角度来讲,本人倾向于按整合的能力观来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考察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3.2下面以本人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来谈一下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能力考核方式的探索,课程考核具体流程如下:
(1)完成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达到能力本位课程应知应会的基本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基本实训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基本理解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和汽车置换基本汽车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行业意义(满足客户的何种需求)、业务流程、赢利模式和控制手段、业务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
(2)在熟悉汽车金融基本业务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市场客户需求调研、市场竞争环境、自身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主客条件分析。
(3)遵循“小而精”“贴近实际”的原则,学生确定具体开展的创业项目,明确项目的目标、经营模式、赢利手段、合作伙伴的选择。
1.用项目导向法来进行实践课程设计。课程是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重点,在设计专业实训时,通过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一个个实训项目,从而来强化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单片机技术》课程引入智能小车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了数个基于智能小车的单片机实训项目,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这些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EDA技术》课程引入信号源设计与测量的项目,设计了数个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项目,使用基于QuartusII的软件平成项目开发。《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课程引入多个电子产品制作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引入Arduino开发平台,通过近十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型课程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训体系。通过持续建设专业实训室,给专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了多门课程的专业实训课程建设和改革。现在100%的核心课程具有专业的实训室,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平台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本专业联合企业,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优化,建立学习型课程。近年来,本专业80%的专业课程完成了综合实训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末期,在各个实训室进行为期一至二周的综合实训,通过完成课程项目来巩固知识体系和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每门综合实训课程,均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制定实训方案。并且引入企业专家的意见,对实训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从而制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式综合实训体系。
3.大力开展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促进实训教学模式改革。2007前,本专业在校内没有专业实验室。从2007年至2011年,经学院大力投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分别建立了: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子组装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通信原理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和EDA技术实训室和电子信息综合实训室。2012年与北京精益达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电子信息联系创新实训室。通过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大幅改善了本专业的实训条件。从而提高了专业课程中实训环节的比例,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幅提高,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4.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007年至2013年,本专业在武汉地区建立了五个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训基地涵盖了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质检、调试、维护等多个方向数十个工作岗位。学生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熟悉了企业的运行模式,了解了人才市场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5.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程。近年来,本专业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提高教学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重新序化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设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学习情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启发式、项目驱动、项目小组、仿真生产、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出版校内、外教材2本,编写实训指导书12本(含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指导书1本)。本专业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2010年被评院级精品课程;EDA技术课程2012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逐步建立三级递进式技能竞赛机制。首先通过每年五月份举行的校级专业技能大赛进行选拔。在选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代表我院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的湖北赛区预赛。赛前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培训,巩固参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能力。最后,通过省级比赛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决赛比赛。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发现优秀人才,通过这部分优秀学生可以带动和帮助另一部分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能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促进整个专业班级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另一方面,专业也建立了相关优先推荐机制,优先推荐获奖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7.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近年来,本专业一直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每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都会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在完善专业发展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适当地调整专业发展方向。9.2011年,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并获评审得专家一致好评。2008年至今,学生就业率均在93%以上,行业就业率在80%以上。
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中,有些实践课程已经实现了基于项目式教学,还有些课程距此还有差距,或者说没有真正实现基于项目式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是否能真正贴合课程体系需要,特别是目前社会企业的需要,尚需进一步调研讨论。
2.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否都能达到课程体系要求,是否真正从项目实践中学到了本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尚需进一步摸索。
3.实践课程体系不是从易到难,课程间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训课程都是单独设计,很少有将多门具有一定关联的课程重新编排,设计项目。
4.实践课程项目有些不够岗位化,综合实训的项目过于简单,项目目标不明确,无法达到企业级水平。
三、今后改革的措施
1.对于那些尚未实行项目式教学的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项目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程的设计,使之达到企业的岗位需求。
2.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可根据学生实际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打造特色课程或优势课程,实践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增加一些交互类项目,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实训教学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不断感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保证将来择业时“进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提拔快”奠定良好基础。
4.增加校企合作机会。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表现在认知能力、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喜欢我行我素、随心所欲、随波逐流。在他们中间,有很多学生带有从初中就形成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如果学生把这种看似“小事”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带入社会,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形象,也反映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公共道德水平。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一个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另一方面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来看,也是处于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和塑造时期。所以对他们进行“从小事做起”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1.知识的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见知识的积累,无不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管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日进日高”,说的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能够做到每天进步一点,每天提高一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当你回过头来一看,连自己都会为自己巨大的变化而感到惊讶。有人做过统计和调查,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是因为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每天半个小时”成就了他们的卓越和不凡。知道他们每天半个小时在干什么吗?无论工作多忙,时间再紧,他们也要抽出半个小时来读书、思考。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看书也是一种习惯,“每天一小段,一年就是一大卷”。每看一本好书,在潜移默化之中,你的思想、灵魂都会经历一次洗礼,得到净化和提升。据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是犹太人。犹太人之所以聪明,并非他们血统里先天就有某种特殊的遗传基因,而是后天他们从小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和习惯,那就是喜欢看书,且善于思考,躬身践行。
2.性格的养成
一个成功的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绝对不可以不塑造和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因为学历不一定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而性格却可以决定你一生的命运。所以你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性格的养成,是从习惯开始,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
三、如何做好小事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小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历史上,有很多“因小失大”或“以小见大”的典故或事例。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颗老鼠屎坏了满锅粥”,“一粒沙子里有整个世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等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一代伟人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对所谓的“小事”,不但要高度重视,而且要明辨是非,区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有所取舍。
2.要有善于做小事的恒心和毅力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指导、关心和帮助我的所有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谨向悉心指导和培育我多年的导师张际平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年前,我曾经进修师从张老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张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两年前,我有机会再次得到张老师的指导,从本论文的调研、开题到写作,张老师始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多年来,张老师的指导,不仅使我完成了课题研究,还逐步培养了我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在许多方面有了进步。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思想,亲切平和的作风,磊落豁达的为人,将使我终身受益其次,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的老师马和民主任、章伟民老师、陈伟杰老师、张琴珠老师、叶长青老师、顾小青老师、王为杰老师、沈霄凤老师、韩凝华老师、黄涌新老师、秦敏老师以及我们的班主任周愚冰老师等在我的学业中给了我许多有益的教海,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级高师班的同学对我生活、学习和论文撰写工作上的热心帮助再次,感谢我的爱人卢雪梅,在我学习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承担起了抚育孩子的重大任务,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理解,使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写作。
也感谢我的父母及兄弟们及其他亲威,他们对我的无私付出和默默的关怀是我最可贵的财富。
最后,感谢我的同事们,特别是王兴辉、蒋红星、邱明等老师,在我论文的撰写及工作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向百忙之中评阅本论文的各位专家、教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致谢二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师大的三年让我收获颇多。我不仅学习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还增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对成人高等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众多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离别之际,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史志谨教授。感谢导师教予我严谨的科研态度,认真的做事风格;感谢导师给予我进入成人教育这一研究领域的机会,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体验到科研的乐趣,更坚定了我的治学之心;感谢导师给予我实践的机会,让我体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导师的治学之道将是我一生追求的航标。
衷心感谢栗洪武老师、朱智斌老师、刘新科老师、李国庆老师、赵微老师等诸位老师在学业上的悉心教导与无私帮助。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我给予帮助和指导的各位老师,感谢函授、部、教务部给我践行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感谢金友渔老师、孙斓老师、李锎老师、赵楠老师、张菡老师对我的指导。
感谢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和编者,是你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独到见解使得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深深地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和妹妹,是你们在远方的支持和关心,让我安心求学。
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努力……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致谢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年紧张的研究生生活即将过去,在论文完稿之际,感慨颇多。
论文从选题到收集资料,从拟订写作提纲到修改定稿,自始自终都是在敬爱的导师杜以德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导师对我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怀,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深邃的思维及其高尚的人格都使我无比钦佩,受益匪浅。在此,我谨向我敬爱的导师杜以德教授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同时,感谢对我论文的写作及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的韩钟文教授、李如密教授、乐传永教授、柳士彬副教授、何爱霞副教授、孙龙存讲师和秦发盈老师。
现今,语文教学肩负着加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因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强化语文的实用性,重视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在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首先,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条件,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下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当前,中职生整体素养相对来说较差,文化课基础薄弱,纪律意识淡薄,自我认同感低。中职学生大都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习考试是他们的软肋,谈“学”色变,谈“考”色变,不爱学习、淘气顽皮。加之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表现为不听家长话、个性强、追求与众不同、好奇心重。在家长、老师眼里他们也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好孩子,自控能力弱,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他们很多人表现出不自信、胆小怯懦,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任意放纵,所以形成了许多坏习惯,如在课堂上睡觉、捣乱、肆意说话、不写作业、无故旷课、迟到等。
二、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一)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做到文以载道和以文化人
1.以阅读为突破口,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功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课让学生朗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与跟读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人生哲理。通过齐声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疏通字意,品读、赏析经典名篇。教师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古人的智慧审视现今生活,给予学生“正能量”,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角度认知世界。“通过感知、内化,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甚至行为习惯,做到以文化人,滋润心田。”
2.认清语文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就业方向
要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以往的陋习,前提是让其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完之后a生的效果。语文教师需把语文学科与学生专业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进而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计划。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重视 “一词多解”的语言训练和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汽修专业的学生需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力以及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笔者以曾教过的旅游专业学生为例,把旅游专业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和语文基础的知识技能一一列出,让学生清楚就业前景,明确不同层次的技能、职业素质与职位薪金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例如,导游、地勤需要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中层管理者需要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决策者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等。从宏观让学生明确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内在联系,明白基础学科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意义。如下图所示: